很小的时候看过,但那时候显然只是看看热闹,即使现在看了两遍,并其间看了多部书籍、纪录片和帖子,也不敢说这部片子完全看明白了。因为这部电影大部分时候忠实再现了战争史实,很多时候一句对白,一段对话,都蕴含着真实的智慧和博弈。
在人物塑造也是有血有肉,十分讲究,且不用说毛泽东、蒋介石等。就连国军将领也刻画有据,比如《淮海之战》中有记载:黄百韬已经略微秃顶。《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的选角体现了这点。而相比起司令官,更喜欢教书的黄维,书生气纵然穿着军装也能看出。
至于那段闻名的黄维兵团行军场景,虽然被军迷们说当时的国军走不出来。但足以看出,拍摄时候对于剧组的支持力度。
有一些人批评说对于邓公着墨太多,考虑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常委是刘、陈、邓,而邓是总前委书记。所以淮海战役突出邓小平,也不算太过。
(总前委给中央发电的署名次序规律:刘伯承起草的,署名陈邓刘;陈毅起草的,署名刘邓陈;邓小平起草的,署名刘陈邓。)
巴大维:克劳塞维茨说,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伸缩的试探性行动,而是为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战斗。但是并不认为国防部的部署体现了这种进取精神。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
而国军的失败,在于一个是战略的保守。(杜聿明:提出先集中兵力向西攻击,而后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另一个是战术的决断权。集中体现在蒋介石对于战术细节的遥控。
国民党:表面繁华,辞藻丰富,实际上却内外空虚,军心不稳,指挥混乱;由于政治上的震慑,权力收缩,战争指挥策略一言堂。 共产党:管理朴素,言语朴实,实际东北连成一片,兵备通畅,指令通畅;高层指挥头脑风暴,敢于放权,新星策略一套又一套。 后勤: 战争进入第三年了,仗越打越大,支援前线的路一天天的伸向远方。乡亲父老们发出了“倾家荡产为了前线”的呼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共有543万男女民工扑向淮海战场。凭着88万多辆太平车和独轮车,76万头黄牛、毛驴,29万副担架,30多万根扁担,送上去了多少米面、大饼,多少棉衣、军鞋,多少棺木和裹尸布,很难有准确的计算。 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披麻戴孝送物资属实动人。 夜间偷袭yyds,一排大炮打前线工事战壕,然后总攻遇河人搭桥,一鼓作气。火攻威力猛烈居然能射如此之远。 夜晚被大炮打得灯火通明。 战场上成片成片的尸体。战场上可以拍个人特写,但是千万别拍士兵的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战争本身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人性质的。 剃头细节: 剃发刀是梳子与剪刀的结合。 为什么要剃头?因为头部受伤了,有头发不好处理伤口。
内部政治混乱。 淮海战役进行时,副总统还在游园,冷眼旁观,暗中期待局势变化,盘剥利益。 孔家,宋氏的贪污只手遮天,奈何总统视之无物,油米不进。 粟裕: 杜聿明:撤退就不能恋战,恋战就不能撤退。 但是总统先要求撤退,撤退时刻又要求援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因此领导者主要做的应当是制定战略,选对可以信任的有能力的下属,具体的战术目标要放权给下游实地指挥人员。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老师问成败的原因,我的回答是简单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老师很高兴。
现在又过了遍那段历史,我觉得国军失败的原因,其一是指挥协调。老头子远程随意瞎指挥(杜聿明同学请你坐下,别着急吐槽...),而且他本人也不够果断、战略眼光不行,比同样越级指挥的小胡子还差得远。各兵团相互根本不能协同,出工不出力,只求自保,政治派系斗争在战场和南京都一直发生。(每次军事部署优先考虑的甚至不是军事,而是政治影响,派系立场)
其二是情报上。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就是个内鬼啊,太多要害部门都是中共地下党,关键时刻战场上反戈(比如淮海一开始整个军团的叛变,直接切断黄百韬和徐州,战役开局就不利;黄维军团突围的四个主力师,第一个师就战场叛变...),任何军事部署一出来就被共党截获,甚至电话都能无延迟直播,这大概就是我军委所谓的“运筹帷幄抵百万兵”吧。感觉从二十年前开始就是这样,情报卧底姿势水平上,共党远远吊打国府。30年代初一个共党叛逃过去的特务顾顺章(本来上海中共就要因此完了,结果又被中共地下党、北医校友钱壮飞给破局了),随便露两手就让国府特务同行惊为天人。共党的特务水平可能是源于苏联,国府二十年如一日在这上面吃大亏,咋就不知道改进改进呢??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那么多神通广大、身居的高位的人情愿以身涉险、默默无闻地当中共敌后潜伏人员(下场大部分都谈不上好),或许正是对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深信不疑吧,那样就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总结一下,原因一体现了中共的组织、管理、整合力量资源能力远远优胜。
原因二体现了中共的思想、文化、宣传能力非常强大,让无数人坚信不已。
而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重点在文化、宣传上,不断的肃反和清理,也使组织机构非常严密,“党指挥枪”。(时至今日,我相信中共的组织能力依然是世界上的奇迹般的存在,不然新冠疫情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控制)相比之下,国民党长期以来重点都在军事、外交上。建政多年,蒋中正最终还是未能完全做到统一整合全国各势力。到了后期党组织的严密性更是大打折扣,党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十分松散。
所以说,软实力(文化 组织 宣传)是可以胜过所谓的硬实力的(军事 科技 外交)。
蒋介石团伙贪得无厌,民不聊生,消极抗日,攻击抗日部队, 屠杀抗日爱国将领,卖国,丢蒙古, 丢琉球,分裂台湾到如今半个多世纪的千古罪人,蒋介石是中国历史5000年上罕见的超级罪人, 比清政府还要可恶, 蒋介石这个人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太大了,在蒋介石一伙眼里, 中国人民就是他的奴隶, 国家就是他们牟利的工具, 不知道如今是哪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在美化蒋介石!!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