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了台湾电影,喜欢上了台湾电影里面的历史感、生活感。以前一直认为国语电影只有香港电影是璀璨的,而现在发现了新大陆,台湾电影更加适合我喜爱历史的口味。好片一部,推荐观看~PS:我看的版本都是没有字幕,里面说日语的话,完全听不懂,闽南语的话,得说得比较慢才能理解大概意思,那些常用语类似好啦好啦、吃饭,真的很像潮汕话哦,本人坐标潮州。
王童的台湾史三部曲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的一组电影,日殖时代的1920s-1940s,以及跨度最大的《香蕉天堂》,从1948年-1988年。三部曲带有相似的说书人、讲故事的口吻,底层民众和普通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可谓惨烈荒诞,动荡背景下的小人物,借着他人的身份苟且偷生,不知道何时可以归乡,不知道何时可以做自己,到跨度最大的香蕉天堂已有近半个世纪了,家乡的一切渐渐变得模糊,多想是梦一场。众人在时间的洪流中被裹挟着一直往前走,纵然性格不同遭遇迥异,但都怀揣这各自的秘密,走过了漫长的不由自主的不断挣扎的一生。
看完之后去油管搜了一下相关话题,看到这个老人的一生。一个人是可以孤身一人存在于天地间的。他与家人分离,一生因为际遇也没能组建家庭。不过他还有朋友,再不济他还有工作,那么大部分时间他想的还是怎么活下去。不过人们还是会给他的一生加上一个苦字,说他是孤苦一生。因为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他肯定多少是孤苦的。
我设想,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我从此无法回去,我懂法语,我应该会在这里有工作,运气好一些,或许还会有自己的家庭,建立起新的生活,可能还会觉得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我喜欢这里的宽松自由。
但我毕竟不是孤儿,我也没法背弃父母对我付出过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父母是很普通的人,二十几岁的时候随大流结了婚生了孩子,我妈也觉得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并不代表,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给我做早饭,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她说服自己的是,现在苦一点,以后老了有人照顾。当孩子弱小无助,依赖在你怀里的时候,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叫你妈妈爸爸的时候,那种责任感和爱就产生了。那种想要保护的心情,我是在汤汤领养了猫猫之后体会到的。那个在实验室里长大的小黑猫,在第一任主人那里又被一条狗狗欺负的小黑猫胆小如鼠,安静不吵闹,她小小软软的身体靠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就心里生出一种温柔,想要保护她照顾她。
很多人都说父母皆祸害,在父母骨肉关系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凉薄。小时候我被我爸打得挺凶的,经常不听话就是一耳光,我鼻血就流了下来。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可能有八岁吧,本来要去剪头发的,我和老街上的小朋友们到处跑疯玩去了。回到家就吃一记耳光,鼻血留下来,我爸气得要死,说跑到哪里去了!我八方找你。
还有一次可能是五六年级了吧,在外婆家吃饭,我从小吃像难看,很不讲规矩,每次吃得自己脏兮兮的。那天好像是在菜里乱扒拉,被打了,到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躺在地上被脚踢。这一顿打我到现在还很难消化,怎么就被打那么过分?那段时间他是自己在哪里受了气窝火吧。
最后一次被打是初中,上初中后我成绩就很好了,每次去学校开家长会我都前几名,名字贴在学校的布告栏上,家长会上有光彩了,就不被打了。涪陵这种小县城电脑普及得晚,当然我的同龄人中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小学开始家里就有电脑了。我一直没有电脑。初中开始正儿八经上计算机课了,我都不会玩电脑,在同学面前挺自卑,也不敢讲自己家里没有电脑。有一次老师问,谁家没有电脑,我和零星几个同学弱弱地举起了手。我上的实验初中是交了择校费进去的,花了一万五,算是那时候家里很大的花销了。所以我的同学们在那个小城里都算家里条件较好的,我觉得自己算是最穷的几个学生之一了吧。进初中的时候,我妈就说,去了学校不要跟同学攀比哟,我们家条件怎么样你也是知道的,我们没条件跟别人攀比哟。这里要说到,从小要买衣服的时候或者其他什么时候,我妈都会不断跟我说家里没什么钱。意思应该是叫我不要乱要东西吧。所以小时候就很乖,从小也很节约,也不敢要求什么,每次买衣服很委屈很想哭,但好像又觉得自己很有错。从此落下个可能要跟一辈子的穷病,很节俭,可能甚至是吝啬,也极其地看重钱和钱所带来的安全感。说回最后一次挨打,所以就是上初中之后,在吵着想买衣服想有更多零花钱和想买电脑之间度过,最凶地是吵着买电脑,也说了很多混账话,就被我爸拿着电饭煲那个电线狠狠教训了一顿。记忆很深刻,那时候15岁。这以后就再也没有被打过了。等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我爸就带我去我们小城唯一的电脑城买了一台戴尔笔记本,4000多一台,我爸用现金付的。他就是想说,我不是没钱给你买,是要你好好读书不要被分心。一个小县城里的男人,又大男子主义又自尊心很强,你要他怎么样呢。
现在我长大了,之前有一次跟我妈视频,还提起小时候被打的事,我妈就说,我没打过你哈,都是你爸。你打他还回来好了。像你爷爷笑你爸那样,你爸小时候也是被你爷爷打惨了,有一次你爷爷就说,现在老了,你打我还回来好了(重庆话就是,你现在打来还嘛)。
暑假回去的时候,有一个月每天去奶奶那边吃饭。爷爷去世后,爸爸几兄妹就轮流每人照顾她一个月。她是真的老了。我妈说,爷爷去世前一两年,眼睛就没什么神采了,今年感觉你婆婆眼神也没有神采了,你三伯也这样说。我第一次在我妈面前流了眼泪。后来夜里又自己在那里流眼泪,觉得她活不了多久了,想到每天上去过去看到她睡在沙发上没什么精神,就觉得生命要消逝了,生命很脆弱,抑制不住地想留眼泪。人之将死。
有一天婆婆拉着我的手说,我想了好久,一定要跟你说,你一定要赶紧把个人问题解决了啊!养儿扶女人才叫一辈子哦,不然就不叫一辈子。找人不要条件太高,人才好,有固定工作,能找钱吃饭就行。老汉儿又给你存起钱的,他辈子存了还不少。你老汉儿承认供你一辈子,你回来随便找个工作,找个还可以的人生活都过得去。当然嫩个不好嘛,还是自力更生更好。
孩子如果没有出息了,父母就不会爱孩子了,也会觉得孩子没出息,看不起孩子吗?我七姨婆的儿子因为贩毒吸毒二进宫三进宫,他的两个女儿我七姨婆还是乐呵乐呵地给他带。如果没有孩子,那可能真的无后为大,会恼儿子没本事吧。我姑姑年轻时乱玩儿,跟第一个老公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还吸毒把结婚时买的电视机沙发什么都卖了,记得小时候她有时候回家跟婆婆哭哭啼啼,现在想来应该是要钱吧。爷爷就很气不打一处来。婆婆说,你姑姑年轻的时候真的是乱来,不过那些都过了,现在就不去说那些了。姑姑每次回家哭,婆婆都是又气又骂又边要塞点钱给她。姑姑后来买养老保险买房子,吝啬节俭的婆婆也都给她掏了钱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船夫,人穷气短,孩子稍微不听话就是一顿毒打。老了之后,他性格变得很温顺,很爱自己的孩子们。他去世了,每次回家全家聚餐,家里的叔叔伯伯姑姑也都很喜欢回忆他,讲他以前的往事,讲他十几岁就从农村出来,讲他在河边拉过船当过纤夫。
90年代西南地区毒品猖獗,偏远地区小县城的年轻人经不起诱惑,失足的很多。后来回想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有一阵都会有缉毒禁毒的宣传电影上映。
这次回去我妈都变得好大方,给了我不少钱花,你说她是为了讨好我,想让我赶紧回国吗?我也不知道。至少我婆婆那么吝啬的人,她每次为我姑姑掏钱都不是为了讨好她,而是没有办法,那是她的孩子。她讲起年轻时的事就很快乐,说爷爷常年在外,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她什么苦活儿脏活儿都干过。夜里在家撕鸭毛,她读了高中有文化又喜欢听说书,会讲故事。她每每讲起都很有一股自豪骄傲的劲头,说孩子们都爱听她讲故事,孩子们的朋友都来听她讲故事,跟她一起撕鸭毛。爷爷婆婆辈的人,一辈子辛苦,拉扯大了五六个孩子。
三伯说就是因为小时候挨了打,就发誓不打孩子。堂哥现在结了婚在开出租车,长得好肥,初中毕业后成绩不好读了中专,经常说些什么喜欢国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话。他们都没读什么书,但是对小侄女的教育都很上心。
这所有的所有都是不是爱呢?这真是一些复杂的,混合的东西。
我会西语,有幸在墨西哥生活了五年。和墨西哥前男友的妈妈聊天时,她说,在我们墨西哥父母都不会找孩子要钱的欸,孩子给不给看他自己愿意。我就很惊讶,说,在中国孩子开始工作后,拿到第一份工资就肯定要给爸爸妈妈红包的,至少我们小地方直到2000年左右都还是这样,不然就会被认为是很不道德的,挣了钱不孝敬父母。截止到那时候,我前男友都没给她妈妈买过什么,礼物都很少。他去旅游都是给我带礼物。我说,你妈呢,你没给你妈买礼物啊?他完全毫无意识,说,没有啊。后来我们一起出去玩,就会给她妈妈买礼物了。再后来他去了美国,算是发达了,有一次他跟我说他妈妈突然生病进了医院,现在康复了,不过他都尽量放假就回去看她,也会每个月都给她寄钱花。他说。你打算以后再回墨西哥吗?我那时候说,回去旅游应该会,再在墨西哥生活的话,可能不会了。他说,我应该也不会再回去墨西哥生活了。
在墨西哥真的看到很多单亲妈妈,也看到墨西哥家庭普遍的对孩子无尽的爱。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做了什么都会原谅他们,都是自己的宝贝孩子。不过保守一点的我前男友家里情况是这样的,他说,我外婆说,亲爱的,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会原谅你,但是同性恋绝对不可以。提一嘴,在墨西哥同性恋婚姻是合法的。
人真的是复杂的,多面的,没有完美的人。在不同境况下的人也是不同的。
我会想,人真的可以把自己连根拔起,移植到另外的文化里吗?我从小生活在中国,耳濡目染中国的文化,我现在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还是中文。我做不做得到,比如说,好,我就移民法国了,我从此努力融入这个社会,看法国报纸法国电视,认识法国人,不再讲中文,以后几十年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国人。这真的可能实现吗?好像纳博科夫去了美国之后就完全拥抱当地,把属于俄国的那部分自己打包好收纳起来了。我感觉能做到这么狠很难。所以,我生命中的前22年生活在中国,就决定了我此后一生文化意义上都是中国人吗?不过,我只是在脑海里想这种可能性,目前为止,我还是想毕业之后如果没有什么好的能够实现我自身价值的工作机会的话,就还是回国去了。就总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那片土地上施展。你看,我还是没逃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
不过,各种各样的理由中,我想的最多的还是怎么能使自己有的那点儿才能得到施展,相应的价值得到实现,觉得自己过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最后落到意义这两个字,可能又好笑了。但这个对我来说的意义,我自己是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至于这两个字对于别人,或者对于未来某个阶段的我来说是什么,我无从知道了。我也只能活在现在。
一次风雨后,在心中 能纠缠多久 安耐住胸口不经意的忧 泪渍在黑夜里流 心事成花朵 偿还我这一世的错 一次相遇后心动过 能记忆多久 今夜风来过,星和月如旧 曾经你感叹失落 心事都成歌 回望这一生曲折 如今是非已过 暮色已浓 岁月已风华,有多少莫名的错 几分感动 几度沉默 心事若美丽就不说
作词:姚谦 , 作曲:张弘毅, 主唱:曾庆瑜
难怪觉得电影片尾曲的旋律那么耳熟,原来1990的专辑《随风而逝》主打歌用的是电影的曲 ,歌词重填了。
歌名:随风而逝 歌手:曾庆瑜 介质:CD 发行时间:1990-07 出版者:派森音乐 唱片数:1 条形码:4710511390083
前面真的非常棒,直到筷子掉在地上……
片中的刘小姐连我这么猥琐的男人都勾引,是不是有悖常理呀?
台湾历史三部曲,难民身份迷失更迭,白色恐怖时期个人命运的错乱与无奈。跨度长达四辈,但无疑钮承泽一代最动人,窄巷木屐声,斗笠采蕉人,美工出身的王童对时代环境的还原十分出色。从片名起便是浓浓的讽刺味,转眼便在“天堂”过了一辈子的得胜对着电话里陌生的“爹”嚎啕大哭。
一部让人彻底失去判断力的电影
2019-1-7 在郎园的词语放映,重看了王童导演的《香蕉天堂》,想起了王鼎钧的这段话:我关怀的是金字塔下的小人物,贴近泥土的「黔黎」,历史忽略了他们,不愿笔生花,但愿笔发光,由我照亮某种死角。说来伤感,打开那些书,皇皇巨著之中,赫赫巨人之下,青年只是一行数字,军人只是一个番号,县长乡长无论有多大贡献,总司令也不知道他姓张姓李,少将以上的部队长才有个名字,下级官兵只在「伤亡过半」或「全体壮烈牺牲」之类的官式用语中含混提及,无定河边骨向来不设户籍,更无论老百姓的汗和泪了。那些书里有天下,没有苍生。
世间哪有天堂,阴差阳错巧成姻缘,偷梁换柱相伴一生,原同是天涯沦落人,叹故国清秋梦,怅生死两茫茫;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浓缩中华半世纪的颠沛流离,至情至性;张世和纽承泽在早期台湾乡土片中堪称黄金搭档啊。
国军好儿女,吃着香蕉扎下根,长大来拍《军中乐园》。
战争年代遥远的天堂其实并不是一处适宜生存和安老的温柔乡。斗争与恐怖在弥漫政治色彩的空气中,压迫个体的平常生活。从内战到解严,短短不到四十年里,换了人间,物是人非。带着假面过活,套用他人身份却在最后被柔软的血脉之情击溃。这一出悲剧,事出有因,只是,谁都追究不起。
很有意思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展映】大银幕2K修复版很难得。外省人在台湾颠沛流离生存的艰辛与荒诞。借来的身份,造假的学历,大时代下命运弄人。对台湾的风土人情,白色恐怖的阴霾有诸多展现。刚解严就能拍出如此深刻的批判作品,值得敬佩。现代戏部分有些脱节,演得用力过猛,但仍让人感动,瑕不掩瑜。四星半
结尾接电话的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1.身份已经失去了意义,内心才是最真最真的情感;2.四处辗转搬迁,何处才是落脚的家?故乡的家在心里,唯有另寻陪伴,方能回家!3.似是荒诞不羁,却是处处悲伤。
把别人的孩子当孩子,认别人的父母当父母,算不清年龄,找不到归路,在生死离别面前,每个人的眼泪里,都有全民族的苦难。
历史的沉浮变迁与小人物的悲喜命运,这不就是湾湾版的《活着》吗,战争和政治恐怖真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毒瘤
25年以后,钮承泽也导了一部追念迁台老兵的电影,也呼喊道:“娘,我想你。”
結局扯出的左富貴老婆被強暴的往事太過刻意,狗血了。除此之外是佳作
豆导老了变成了李昆。借来的身份基本把这种外省人的身份认同感点透了。而在这背后,还是个乡愁,悲剧的一代人。
台湾的民国感还在的时候。
掉筷子的时间剪辑后没想到跨度这么大,幸亏没看豆瓣超长剧透简介,可以说是外省人的黑色史诗了,在花莲也见过一些老兵比影片里更惨。寻找身份认同错乱荒诞悲剧的一生,剧本强大,节奏相比王童的其它作品有些乱,装疯卖傻的张世钮承泽,最能代表台湾的还是演到老唱了片尾曲的女主曾庆瑜。北师大中影修复版。
我不是何九妹,我不是左富贵,我用李麒麟和李太太过了一辈子,可我也不是李麒麟;到头来李太太也不是李太太。身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