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闪烁在遥远天际一颗孤独的明星——詹姆斯.迪恩
闪烁在遥远天际一颗孤独的明星——詹姆斯.迪恩(James.dean)
一
詹姆斯.迪恩,一个曾经让整整一代美国人痴迷和疯狂的名字,如今,已经静静地安睡在美利坚加里福利亚,他的故乡,冰冷的土地下了。……与50年代他所受到的狂热的崇拜,追逐相比,如今的詹姆斯.迪恩是寂寞的,冷清的,50年的时间像流过美利坚大地的河流,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或许,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他的微笑很陌生了,而年老的一代,在他们翻开旧相册的时候,印在当年心爱的相片旁边的这个名字,也许会让他们追忆起那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吧。
詹姆斯.迪恩,是四五十年代美国华纳公司的当家小生,清秀忧郁的眼神里却藏着一股野性的锋芒。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只拍过三部电影,《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抗》,《巨人》,就是这三部影片,使他成为了当年美国人心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和骄傲。
二
也许是命运的独特安排,和当年最瞩目的蒙哥马利一样,银幕上灿烂夺目的詹姆斯.迪恩和台下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上的他,陪伴他的,有热闹,掌声,鲜花,和美女,而台下的他,却是孤独,寂寞,伤感,忧郁,——在那个视同性恋为绝对禁忌的50年代的美国,他没有爱情。
只有一点是台上和台下的他所共有的,那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叛逆的,桀骜不逊的个性。他的性格是孤僻的,多疑的,甚至是粗暴的,无礼的,他没有朋友,所有的人对他敬而远之,现实生活中的他,拒绝与现实作任何的妥协和沟通,这一点是他和蒙哥马利所完全不同的,后者可以把他对同性的爱慕倾诉给他最好的朋友泰勒,而迪恩却不需要他周围的人的理解,也因此,他只能活在自己脑海中胰想出来的爱情中,从而脱离了他周围的世界。
三
没有人知道如此孤僻的迪恩为什么会选择从事电影行业,但有一点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他曾经报名参军,--他曾经想做一名军人。但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他很快就被美国军队除名,他做一名军人的梦想也由此破碎。
同性恋的传言使得迪恩与周围的人们更加格格不入,他开始流连于当时好莱坞的一家家同性恋酒吧,他没有固定的同性伴侣,他沉醉在各种各样的性的追逐和狂欢中,后来,他甚至加入了一家SM的俱乐部,在SM的性游戏中放纵自己,他让自己堕落,他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性,酒精给填满了。这,也许就是他以自己对自己的虐待来向命运唯一所能作出的反抗和控诉吧,--只是这样的反抗,是多么地无奈和悲哀啊。
四
1955年9月30日,是所有热爱迪恩的人们所不能忘怀的痛苦惨淡的日子,这一天,一场可怕的车祸将迪恩从这个世界带走,不过,在那个时候 ,他的死亡也还是静悄悄的,因为,他真正意义上的出名,是在他死后,而不是在他生前。
几个月后,迪恩主演的电影〈无因的反抗〉在没有任何广告宣传攻势的配合的情况下公映,旋即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传奇式的迪恩热,并且迅速升温,成为好莱坞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狂热的一场死后崇拜,许多影迷拒不接受迪恩已经死亡的事实,华纳公司每天收到几千封的来信,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影迷,他们为迪恩在〈无因的反抗〉中所塑造的桀骜不逊的英雄形象迷醉,达到难以自拔的地步,甚至为他而自杀。塑料的迪恩头像风行一时,他那被撞成一堆的银色保时捷跑车碎片和他摩托车下的零件也成了拍卖场上的抢手货。
五
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代一样,蒙哥马利也是迪恩崇拜的偶像,詹姆斯.迪恩在演出了第一部影片之后,曾给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打过一个电话。可惜当时电话那头的蒙哥马利心不在焉。迪恩死后蒙哥马利才看到他演的电影。一次酒后他哭着对朋友说,他很后悔。
迪恩和蒙哥马利的命运是那样的相似啊,他们同样拥有如此相似的,完美的气质和风采,——仿佛是前生注定的命运之轮的安排,他们的气质里同样打上了来自灵魂深处最孤独最忧郁而又如此息息相关的特质的烙印;而他们也最终同样成为那个时代所不能接受和排斥的同性恋,——他们无可奈何而又执着地爱着与他们同性的男人,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一生都在孤独的车轮里艰难地行驶,并且,最后,将他们的生命交给了一场可怕的车祸之中。
我常常想,为什么他们的命运会如此惊人的相似呢?为什么两个如此相似的人却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相逢呢?是上帝有意的安排吗?为什么善良美好的人却不能拥有一个好的命运呢?为什么他们就这样孤独,伤感地离开这个世界,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一个相爱的人,没有一双温暖的手……这就是命运吗?
现在,迪恩和蒙哥马利都已经静静地睡下了,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醒来了,那么,就让那静静的清风,温柔的阳光,还有缕缕的花香,静静地守侯他们寂寞的灵魂吧,也许,另一个世界,可以让他们得到生前所不能得到的宁静吧……
如果说,蒙哥马利·克里夫是一片无家可归的云,那么,迪恩就是一道找不到方向的风,同时,他也是一场带给当年的美国,乃至现在,所有能看懂他的人们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风……
在对迪恩的思念中,我感觉自己仿佛长出了强有力的翅膀,顺着他的足迹,在风中,消失了方向……
迪恩(James.dean)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90387038/蒙哥马利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90393222/#next_photo 2 ) 从来没有无因的叛逆
在我们的教育或是社会语系中,往往有诸如叛逆、青春期一类的词汇,它们往往描述着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由非成人向成人迈进,由胡闹向秩序迈进,由混乱向抉择迈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更加非成人的幼稚,更加胡闹的举动,更加混乱的思想,而这样的极端反应便是出现了一群被称为“问题青年”的人群。在1955年的这部《无因的反叛》中,就将这样的人生阶段集中于一天展示,揭示的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在影片展现这充满社会意义的一天之前先做了巧妙的铺垫,一个酗酒的青年被带进警局却又不安分的继续惹事招惹警察,警局里一个带着南亚血统的看上去有些紧张的青年因为用枪射杀小狗被警察调查,一个少女因为深夜离家出走在街上游荡被警察问讯。这是三个典型性的“问题青年”,酗酒的吉姆是那种有些迷茫身上带着明显的暴力因子的青年;射杀小狗的柏拉图属于有着与外界的交流障碍,腼腆却又随时可能爆发的青年;而闲逛的茱蒂则是那种显得“不思进取”于社会无潜在“危害”却令家庭揪心的更常见的青年。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与以他们的父母为代表的成人社会的交流障碍,即所谓的代沟了。当吉姆的父母和祖母来到警局时,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和通常的父母表现一样,他们先要训斥孩子,然后又要为孩子开脱,吉姆却以进一步招惹警察试图被关起来作为对家庭的逃避。在警局的这十几分钟的很有话剧味道的剧情中,已经集中交代了很多后来推进剧情的东西,比如吉姆、柏拉图、茱蒂三人后来的交往以及引发的事件,比如三人生活的家庭背景,还有吉姆试图向柏拉图披上外套的与结尾照应的微妙细节等等。
故事后来的一段发展和今天的美国青春片显得似乎没什么区别,吉姆的家庭因为吉姆经常“惹事”不断搬家,这次来到新的地方,吉姆第一天前去上学,他又碰上了警局见过一面的茱蒂,并对她有着好感。而茱蒂当然有个惹人讨厌的男友,而这位男友又当然的会在身边汇集些显得吊儿郎当的同道们,而有些“招摇”的吉姆作为学校新人也当然要被“修理”。但是,当故事进展到吉姆和茱蒂的男友在一次比试中发生事故,导致茱蒂男友身亡后,故事变得没有了青春片的热闹而进入另一层面。
事实上,贯穿本片始终的都有几个“问题青年”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作为本片的主人公,吉姆有个脾气古怪的母亲和一个唯唯诺诺的懦弱的父亲,从父亲身上,吉姆无法寻的男子汉的气息。而在吉姆在新学校第一天受到挑衅后,热切的希望与父亲沟通,在向父亲询问是否可以“谈一谈”后,父亲显得很和蔼的表示可以,但是当他向父亲询问事关荣誉而需要冒险的事情该如何抉择时,父亲却先是不痛不痒的回答,然后以常见的“十年后你会觉的今天的事情是幼稚的”之类回应。在青春期,孩子们起初总是希望与父母交流的,而结果往往是父母先是和蔼的微笑,表示“好的”,但是一旦孩子询问的问题与他们的价值观不符时,便干脆的打断,诸如“等你以后…….”之类的句式更是常用语,这种不平等的交流也使得吉姆一样的成长中的青年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他也渐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动机。而吉姆的父母却一直靠搬家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殊不知孩子的麻烦不在外因,恰恰在于内因,一个交流不畅的交流再搬来搬去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茱蒂一样如此,她甚至因为亲吻父亲的问题遭到更粗暴的对待,而当她生气离家时,我们发现其父母的又一个常见对话,就是类似“她长大了,这是过渡期,没什么关系的”。我想,“代沟”、“青春期”一类概念的提出更多是为了表明一种状态,而很多父母却将其当作“手段”,当他们发现孩子变化了,叛逆了,跟自己频繁吵嘴了,往往会说,“啊,这是代沟,青春期都这样,没什么大不了”,于是,他们失去了主动与孩子交流的动机,因为既然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的成长期,那么父母们还管它干啥,抱着一种“等他们长大会明白的”这样的心理,父母们错失了一个又一个主动沟通的机会,而很多孩子们也渐渐与父母隔阂的越来越深。可是,人的成长总有疑惑,总需要帮助,如果从成人的世界中无从寻的答案,他们只有自己寻找,于是,我们看到这些成长中迷惑的青年们形成了他们的一套价值观,所以他们进入了一个更加“胡闹”的时期,所以,相互的打斗,甚至不把生命当回事儿。成长期的青少年和父母们的世界就这样“平行”起来,他们互不沟通,只有在孩子们“出事儿”的时候,父母们才焦急的问一连串的为什么?而此时又更多出现父母相互指责,孩子依然在一旁与之无关的“平行”着的状况。
于是,吉姆、柏拉图、茱蒂,三个青年来到一个没有人的废弃房屋,这是他们的“堡垒”,特别在他们惹事后,在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帮助的时候却依然面对的是生硬的父母时,他们以出走来作为一种反叛。所谓“无因的反叛”其实是从父母们的角度来看,而本片恰恰想证明的便是这样的叛逆恰恰事出有因,当父母感觉孩子们的叛逆是“无因的”,是“莫名其妙”的时,恰恰是父母的失职。本片显然对吉姆等人抱有更深的同情,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本性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情,而对父母本片更有着充满社会意义的批判色彩,古板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形象显得很有典型性。而故事的最后,带着些悲剧色彩,柏拉图持枪击伤同学引的警察围捕,最后在弹匣已经被吉姆收取的情况下,一个挥动手枪的动作依然导致被一枪击倒。这也是本片的一个悲剧性的昭示,当成人不主动与成长中的青少年们过早沟通时,结果往往会是未来更加粗暴的涉入他们的生活,而这将带来社会更多的悲剧。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片子开始时柏拉图没有接受吉姆的外套,而片末,他穿上了吉姆的红色外套,然后中弹倒下,吉姆说,“他老是觉得冷”,是的,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这个一直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直感觉“冷”,那些因为没有父母精神上的关心的孩子们正在感觉到“冷”,他们需要父母主动提供的温暖,他们随时可能带着凉透了的心作出绝非没有原因的反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90f9823be90bf46ac34de43.html 3 ) 答案在风中飘扬
点击收听重庆话朗读六十二年前,发生了一件小事。
柏拉图死了。
他就那样躺在残留着白日热气的水泥地上,身上是我五分钟前递去的红色夹克。
真可笑,我父母带着让儿子重新开始的幻想逃进这个小镇,没想到让他撞上了更大的麻烦。
故事从我昨夜烂醉街头被拖进警局开始,终止于24小时之后另一个黑夜的结束。审讯室外我第一次遇见了柏拉图,他坐在长凳上一言不发,并拒绝了我递上的外套。那儿还有一个叫朱迪的红衣女孩,挺漂亮,眼神有些发狠,正向警察哭诉父亲的恶劣行径。
午夜一过,三个麻烦的高中生就此交集。
次日前往新学校的路上,我又碰见了朱迪,可她假装不认识我,跳上了路边一辆敞篷跑车。跑车载满了吵闹放肆的混混,一个叫弗兰克的男孩抱着朱迪吻了她。
在天文馆看科普片时,我碰到了柏拉图,他比昨晚友善了许多,我俩开始交谈还尝试怪叫了几声。这种兴起之举被弗兰克一伙人看来是明目张胆的挑衅。
我们约定晚上九点在悬崖空地上对决,我询问了父亲,我那个娘们儿一样的爸爸却支支吾吾。滚蛋吧,所有人都他妈去了,包括朱迪,她终于愿意正眼瞧我了。
他、他、他和她,其实都跟我一样,被这个狗日的社会憋坏了。我们生于中产阶级,也将死于中产阶级,吃的是高脂肪,拉的是荷尔蒙,厌恶社会的一切毛病,又纵容自己的一切毛病。
朱迪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说:“总得找些事情做啊,对不对?”
规则很简单,先偷两辆车,我和弗兰克各自全速开向崖边,选准时间跳车,谁先跳谁他妈就是懦夫!跳出车时我听见身旁剧烈刺耳的刹车声,随后是一阵尖叫。弗兰克那小子的衣服被车门给刮住了,没有跳出来。
大家一哄而散。回到家中我很害怕,甚至想到了报警,可警局的人根本没功夫搭理我。弗兰克那边的人听说我要捅出整件事后慌了神,带着枪疯狂打听我的下落。
柏拉图带我躲进了天文馆旁的废弃别墅,途中拉上了被混蛋父亲骂出家门的朱迪。别墅里我们第一次聊起自己,柏拉图说他父母只会往家里寄支票,没人能保护他,所以他身边一直带着枪。我说我父亲在家只会围着锅碗瓢盆转,我他妈等于有两个妈妈。朱迪说她父亲只会打骂她,连一个吻都不肯给。
我对朱迪说:“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冷。”
朱迪笑道:“不奇怪,一个男孩总想尽快把自己变成男人。”
突然,不远处几发枪声,柏拉图似乎一下受惊过度,掏出枪冲向黑暗中的混混,而后是更多的枪响。几分钟后,警车的鸣笛也加入了这场喧嚣,这似乎刺激到了柏拉图,他慌不择路地逃进了天文馆。
我意识到只有我和朱迪能解决这摊麻烦,便也跟着溜了进去。我们劝柏拉图出去,说我俩会保护他。我将他的子弹全部卸下,把枪和我的红色夹克递给了他,这次他没有拒绝。他只嘟囔着探照灯太刺眼了,让他紧张。
我让警察关掉那该死的大灯。可当我们走近警车时它又猛地大亮,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操作失误,但这让柏拉图终于失去了控制,举着空枪冲向了人群。
这次他们开枪了。没有人去追问子弹从哪里来,柏拉图又为什么要死?
当你是个孩子,24小时就像你整个的人生,直到你取出子弹来。
这件小事发生后,我决定离开小镇独自去闯荡,我还是穿着那条牛仔裤与鲜红色夹克,只是把自己原来的名字詹姆斯·迪恩改成了鲍勃·迪伦。
这六十多年来,我写过不少歌,也经历过很多小事,比如新左派、进步主义、肯尼迪遇刺、黑人平权、妇女解放、性革命、登月计划、迷幻剂、越战、大萧条、冷战结束、911……可在我心里,都及不上那件事,就好像这一切都源自那天夜里柏拉图的死。
没人能给出答案。
是的,我可以随时转身,但不能一直后退。我可以接受这个混沌的世界,但我不知道它是否也接受我。
微信公众号:EyeLoveYou电影故事
5分钟颠覆一部电影
4 ) 盲目崇尚男权的暴力,代表青春的迷惘吗?
《无因的反叛》无疑成为经典电影,作为一种青春片,不失其魅力。然而时过境迁,我看这部电影,感到的只是一种不舒服。
说是“垮掉的一代”也好,反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青春片也好,但片子的主角是男性,女性Judy则跟这些男性如出一辙,他们都一样地迷恋男权文化。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反而不算是直接展现原生家庭问题,而是在赤裸裸地崇尚“男子汉气概”,仿佛没有这种东西,男、女抑或家庭都必须崩溃。
Jim从言行举止来看,都还算是一个想法算清晰的男生,显然他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没有很差劲,比如教他诚实、和颜悦色地听他的想法。没错,这位父亲在电影中显得有些不够强大,“男子汉气概”不足,但请问为什么男性就不能穿围裙、做饭、收拾东西呢?只能说,这位父亲本身也不懂得少年的心,不知道去正确引导他的困惑,显然他是否足够“男性化”不是关键原因。他的母亲亦然,不过是一个絮絮叨叨、没有想法的妇女,也并非像有些评论说的,Jim的家庭是“父权缺失、母亲过于强势”,倘若母亲的确是一个强势、有教育能力的人,也不至于带着他一再搬家逃避,使得少年的叛逆心理愈演愈烈。可以说,这样一个家庭是不够让孩子良好成长的,但Jim更大的问题该是来自社会男权文化的无孔不入,因为父亲不够“男子汉”,他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懦夫”。事实上Frank就代表这样的文化,整个社会都希望男生要如何强势,看到比自己弱的就要打到对方认输才行,Jim不够自信,因此也面临这样的校园暴力,而Jim自己也认可这样的男性定位,因而他要去反叛、斗争来定义自己的男性身份。
Plato失去父母,他比一般男生都柔弱,或者说不像一般天天想当“男子汉”的男生那么充满戾气。但社会就是容不下他,没有朋友,只能在荒弃的堡垒独自玩耍。Jim带来了他对未知男性世界的希望,英雄、友爱,他大概对Jim给予了一种如父如兄甚至如爱人一样的情感,然而Jim也不过是一个在这样的文化中挣扎的未成年,最终也未能够保护他。当然最可笑的是,未成年的Plato拿着空枪还被射杀,就算他随时射击,他的枪法能伤害多少人呢?不清楚美国警察那个时候的开枪规则,只能说是很不人权了。
现实中饰演Jim和Plato的角色貌似也有同性恋身份的争议,而他们在片子里也是足够挣扎。整部片子让我觉得很可笑的就是“直男癌”的设定,不管是女性抑或男性,明显深受其害,Judy就喜欢强大的那个男生(但一面又希望对方体贴温柔…),而没办法强大的男生诸如Jim只能逼着自己去强大,而Plato则只能与世格格不入。
也许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父亲很强大,不得不说,对更优秀的人更加喜欢,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倾向,但一味让男人必须“男子汉”,并因此崇拜这样的暴力行为,就是很搞笑的。导演大概反映的是社会现象,而两个少年的死仿佛也没有给社会一些警醒。现在社会慢慢地更加中性化,就如“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样的至理名言一样,“直男”到恐惧、乖戾、暴力,并不能让人更加喜欢,只会带来更多伤害,而尊重他人、善待自己、刚中有柔,才应该是少年成长中该去学习的。
5 ) 友谊的越轨
倒是越来越不相信那些纯粹的友谊。反而像《无因的反叛》里的柏拉图和吉姆的,让人无法忘怀。因为父权的缺位,柏拉图潜意识里将吉姆当成了自己的父亲。而吉姆和朱莉到更像把他当成了孩子。吉姆递出夹克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号就可以让敏感而渴望友谊的柏拉图稀里糊涂地将他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怀疑自己被抛弃的时候又陷入半癫狂的恐惧。这样稀里糊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纯粹的,甚至潜意识上是变态的友谊反而更加凝重。因为这样的友谊是越轨的,它就是柏拉图精神的全部。友谊的破碎就是世界的坍塌,世界坍塌时,柏拉图的生命就走到了终点。 现实极了,也残酷极了。
6 ) 从没有人长大
影片接近两个小时,而主要情节是在一天中发生的。这一天里,三个青少年因意外身亡。
所有参与事件的人,我相信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包括Judy,jim,buzze几位主要人物,他们没有原因地做着危险而无意义的事情,茫然地把事件推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影片中有几处重要的两代人之间的争吵。可笑的是,我也曾多次与父母有过极为相似的争吵。
“高三很累很痛苦。我快支撑不住了。”
“你只要熬过这个阶段,未来光明着呢。”
(他们从没告诉我现在怎么熬过去)
“你们根本没在听!根本不关心我!”
“我天天为你做饭给你钱花,你怎么有脸说这种话?”
(原来父母就是这种角色。)
“帮帮我好吗?救救我??”
“...........(沉默)”
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已经崩塌了,父权曾是束缚新一代的象征,但也有庇护与指引的作用。电影里的时间是战后,在关键的时间点上,新一代对旧价值体系的崩塌反应很强烈。他们只能在黑暗里探索,用幼稚的心理应对不断发生的糟糕事情。Jim的几次“借奶浇愁”真的很好笑...就像是明晃晃地告诉你,这个角色还是个小孩。(但最后有成长)
Jim在最后搂着Judy坦然在父母面前离开,而父母也相视一笑好像再说“他终于长大了”
可悲的是儿子的成长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父母不但不能做孩子的导师,还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告诉他们“你无依无靠”
相比jim,plato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迷茫中失了心智送了命。因为他的父母从来都不在场?
时代在发展中形成新的规则与标准。现在的社会名为“幼稚社会”,因为没人长大。以前的孩子玩玩具,现在的“孩子”也有玩具。车,房,职位...是工业时代的新型“玩具”,用这些玩具控制人生,让你乖乖听话。所以现在,市侩圆滑是成熟的标志,财富与权利是成功的象征。那些为人类社会共同美好未来奋斗的梦想,反而会被人嘲笑幼稚。责任,认真,严肃..成了人人避之的东西。与其去探索复杂的事实,不如在娱乐节目里嘻嘻哈哈消磨时间。
你会被教导“有眼力见” “合群”
你会被付予“好好学习”“找好工作”的期待
你会被物欲淹没。你会丧失自我。你会变的和所有人一样,成为“消费社会”绞肉机里产出的肉丸。
这就是新时代的准则。这就是没有人长大的社会。这就是人类的未来。
James Dean是天才~
调度得真漂亮,雷在大片厂时代拍出一部这么独立范的片子真不容易,逼格太高:战后伤痕隐喻啊,恋父情节同性暗示啊,精神分析范本啊什么的,无因的反叛背后其实是无尽的迷茫;不过标准三一律的结构让故事的发展显得过快,后半段有点跟不住啊。
人都会死,唯有青春不死。所谓死于青春,何尝不是一种永恒?五十年代在海斯法典的压制下,好莱坞依然拍出了最酷儿的青春片。鲜衣怒发的詹姆斯·迪恩,痴心绝对的萨尔·米涅奥,还有戏里戏外的基情...这部电影有太多传奇幕后了,两只颜色不一的袜子足以名垂影史。
看着那个可爱的饮水机,55年的资本主义太堕落了
尼古拉斯·雷代表作,美国早期叛逆青春片经典。1.3位死于非命的年轻主演,宛若诅咒加身。2.父权的缺失(围裙,拒吻与失踪)与成长的迷茫(倾斜构图与180度倒转POV)。3.警局开场调度极佳,天文馆里的暗夜繁星和末日科教颇有存在主义象征意味。4.弹簧刀决斗与胆小鬼赛车的仪式感,荒宅中的小家庭。(8.5/10)
8.5 从头到尾就流露着“好看”两个字。雷对原色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一抹鲜艳而暧昧的红色始终留在脑中,明明都是正反打,却总让人发现厉害之处,他在古典情节剧的框架下拍出大胆的现实主义色彩,给人以恍如新好莱坞的错觉,实属超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存在。若是70s电影,也许就会反叛到底,但这是1955年,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可即便如此,其毁灭的震撼力也让人久难忘怀,几位演员的结局再抹上一层唏嘘。这样的反叛,不仅“无因”,也无果,世界末日在黎明时到来。
同性恋的隐喻和父爱的缺失
名字取得好,还以为会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但实际上反叛的原因都太具体,太美国化了。结尾处与父母的和解也来得太轻易了点,甚至有点让人不舒服,似乎两个孩子的死只是为了解决男主角的家庭矛盾。
心碎了!“没人和孩子沟通,只会命令他们。”镜头倾斜得漂亮啊!好多三人构图也漂亮,还有干枯的泳池、动物园等等比喻。这片子真是名不虚传,尤其带出了反思60年代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把60年代的病根指向他们的父辈,那么他们又如何向下一代交代。在一个发展的关系中,叛逆如何从内耗走向互救。
1、雷伊的电影化(cinematic)极为NB,无怪影史地位高过更古典的卡赞,同时法国人也很待见他,还有侯麦特吕弗阿尔莫多瓦文德斯等一干粉丝。2、镜头长过同代电影,调度精到,决斗一场戏拍出了西部片味道。3、柏拉图的单恋据说一直影响到李安……4、詹姆斯迪恩在这儿比《伊甸之东》帅……
从《无因的反叛》一路到《牯岭街》,无不是变革的时代,需要人离开家庭,走向独立也走向无依。Jim的幸运在于,在他的时代人们仍然相信,这里还有家庭可以回归。什么叫现实主义?这才叫现实主义,尽管戏剧感这么强,所有这些冲突都是真实可信的,也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8/10。街头宿醉的吉姆被逮到警局,警官以暴易暴地成功制服吉姆,并像父亲一样友好倾听,给他决断力,反观猫眼外软弱的父亲和咄咄逼人的母亲,尴尬勉强的家庭关系像一出封闭的闹剧。对父亲的憎恨在自首前达到极点,吉姆需要一个有关尊严的直接回答时,围裙的父亲无奈地抓头发,恐惧做出决断。柏拉图的父亲连摆设都不是,当柏拉图兴奋地拆开信得到的却是慰问都没有的支票,高潮处古堡的角色扮演游戏、寻殴的混混和一群无法沟通的成人警察,向观众展现出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仅180度倾斜旋转的镜头,宽屏构图的群戏调度更惊艳:开场把素不相识的主角们框在同一画面,中央位置、亮白衬衫的吉姆成为焦点,朱迪转头第一次注意到吉姆,暗示接下来的情感关系,吉姆把代表友谊的外套递给柏拉图被拒,后来柏拉图在天文馆接受红色夹克,重新信任吉姆。
“具有太空感的希腊悲剧”,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真的说过,但挺准确的。
尼古拉斯·雷的这部标志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意义的事件:天文馆演讲对学生而言可谓索然无味,而他们在背后展开的小决斗更可谓是毫无头绪和目的,但雷透过他的仪式感、剪辑和宽银幕赋予了其虚假的生命,至于结果,就像迪恩、伍德和米涅奥仅仅持续了几小时的虚假家庭一样,自然是个悲剧。
借奶消愁愁更愁....
相声大师,小包袱装满垃圾,抖包袱抖出个宇宙。色彩大师,双色袜子,红色夹克,结尾暗示色彩作用的一刻我直接燃了。结构大师,第一场大戏让几个主人公相遇在警局内景,霹雳啪啦一顿偶遇;剧情发展之后把男主女主男配三人组合的每个人分别展示性格/家庭/主要冲突,完全不拖泥带水;一次死亡大比拼让男主立了起来,也让男配倾倒于他,也同时让女主爱上他,一举三得;随后开始逃亡,揭露主要冲突,解决冲突,完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重要场景天文台分别出现两次,直接拔升到宇宙观了,牛逼牛逼。
战后伤痕,只是不算是我所爱。真的是要有熟悉感才能打动人。55年,迪恩在高速路上出车祸身亡,24岁;76年,演柏拉图的赛尔米·尼奥在寓所停车场遇袭死亡,37岁;81年,演茱蒂的娜塔莉·伍德在海中溺水身亡,43岁。”运用张力强的表演和强悍几近表现主义的意象来突出内心的折磨“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叛逆者的心中,流淌的还是父权制的血。
那年代的心理探究现在看来真直白。迷茫少年绝望地希冀着强大、温柔、又可靠的父权形象,父母的回应却永远令他们失望。想当男子汉的 Jim 即使已经 did everything a man could do, 还是在现实面前瞬间哭成小孩。
美国电影在处理"青少年痛苦成长"的主题上向来熟练,影片对节奏的把握使得作品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矛盾冲突,连同巧妙的道具伏笔制造了杰出剧本。悲哀的结局意料之中,然而感性上对欢乐结局的渴望比不过理智上对惨痛遭遇的敏感。(詹姆斯·迪恩的帅气外型与个性演技绝非其早逝造成的错觉)(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