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子巴特萨

HD中字

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Walter Green,François Lafarge,Philippe Asseli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2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3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4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5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6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3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4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5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6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7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8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19驴子巴特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杜拉斯、戈达尔、路易马勒、莱兴巴赫吹《驴子巴特萨》

戈达尔:我是一个极端的电影爱好者,所以我总是用夸张的语言,但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使用帕斯卡尔的语言,来谈论帕斯卡尔,谈论与这部电影有关的激情,谈论帕斯卡尔和他如何谈论激情。

路易-马勒:我感觉到电影终于进入了之前最伟大的电影也未曾进入过的区域

杜拉斯:我认为布列松引入了最有意义的创新。我们在此刻可能为电影带来的创新:思考的创新(innovation of thinking)。这不是一种浅显的思考方式,我的意思是,我被它所震撼,同时,我也无法准确地说出我所看到的是什么,我在看什么。

戈达尔: 如果让我描述布列松的特点,我会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审问者,一个直接进入核心,无视风险与暴力的审问者。 而事实证明,这个审问者比其他领域(政治或宗教)的审问者没那么危险,因为他利用了一种叫做电影的媒介,而根据定义,电影展示了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人文主义的定义。布列松幸运地有非凡的特权,他同时是一个审问者和一个人文主义者。这一点在电影中是显而易见的,这部电影既无情地描绘了世界和世界的邪恶,同时又让我们以一种福音式的温柔来感受这些东西--我觉得这很特别。

PRANÇOIS REICHENBACH:在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与声音的深刻关系。

我一直喜欢布列松的作品,现在比以前更喜欢,因为更少使用文字,每当文字出现时,它就会让人感到震惊。我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我作为一个音乐家欣赏这部电影。我喜欢那些赋予声音以重量的沉默,以及那些作为音乐的声音。声音是一种音乐,而音乐则揭示了语言的本质。

戈达尔:我认为这是一部喜欢卓别林或雅克-塔蒂电影的人应该看的电影。喜欢卓别林或雅克-塔蒂的电影的人--也就是每年去一次电影院或者根本不看的人。这部电影:它是世界的全部。确实如此,一个半小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婴儿期到死亡的生活,包括一切。我觉得这绝对是令人惊叹的

路易马勒:你可以说这部电影远远领先于今天的电影,也可以说它存在于我们时代之外。在我们的时代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布列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杜拉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诗歌和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布列松在电影方面做到了。

你可以说,到现在为止,电影是寄生的;它来自其他艺术。而我们已经进入了,与布列松一起,进入了一个纯粹的电影。这是他一个人的电影。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它是在我看过的电影中,最能被准确描述为孤独的创作。

来源 《bresson on Bresson》

 2 ) "巴尔塔扎尔"上帝的受难一日

     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在第七日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让他们管理着海中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牲畜和昆虫,人类成了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到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之途到潘多拉盒子的打开,人类在以各种形式发展,千奇百怪,曲折离奇,无论信仰什么,无论对错与否,无论进化或消亡,无论上帝死活,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存在不再是“显象背后的世界的幻觉”也不再是“相对的显现”了,它如生老病死一样,成了我们的符号,也许是唯一的。
     上帝,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缔造者,随心所欲的改变着这一切,维护着一切,所谓自然法则不过是场有价值继续的游戏规则,规则同样也凌驾于万物,价值观,世界观,只是生产婴儿的一个子宫或是试管。有一天,无聊至极,化身成一头驴子,来到了这个,他捏造的奇妙人世,玩这一场简单到令人乏味的游戏,他虽然是游戏的缔造者,但它依然悲天悯人的大方的选择了,遵守这里的一切规则,上帝是个很好的角色扮演者。
     "巴尔塔扎尔"上帝,变成一头驴子,默默无闻,享受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它并不需要具备另一种动物——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特征,游戏规则,也或许也不具有大地万物的一丁点的灵气,它就是一张白纸,一面任人涂鸦的残壁,什么都无法改变,它作为一头驴子的既定现实,从出生到被奴役,被转手,被喜爱被虐待,被洗礼被杀死,一头驴子,完成了一头驴子本该具有的一生,这一生,曲折但却平淡无奇,也许会有另一种动物——人类的怜悯和同情,甚至哀嚎蹉叹。但对于一个和上帝一般,具有上帝一切麻木特点的驴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另一种动物——人类,天生敏感奇怪,在以自己的规则和伎俩玩弄了驴子后,居然把一头驴子当成自己的同类一样怜悯,这些怜悯是移植的,虚假的,自我陶醉的,事实上,奴役一切,支配一切,感受一切的人类,有着"巴尔塔扎尔"上帝同样的遭遇,甚至不止一次,而是在不停的重复,不停的接受着这一切。
     "巴尔塔扎尔"并不是最好的一个上帝,但却是唯一一个上帝,作为驴子的"巴尔塔扎尔"拥有了人类的一颗心,上帝是人类最古老的雏形。每一个人类都是上帝繁衍变化的躯壳,一切的心和灵魂都属于上帝,也许上帝是最纯粹的人类,是万物灵气唯一的杰作,或许,"巴尔塔扎尔"你真该看看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雅克和玛丽童年愉快的生活在一起”这也许是这一生唯一美好,唯一纯粹的幸福。而后,所有的一切,都是罪责,都是困难,都是本源。“雅克的父亲和玛丽的父亲因为一件事情,微不足道的事情,成了敌人,玛丽的父亲赶走了雅克,雅克和玛丽因此分开”这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成了所有人一生的戏剧转折,每个人都有性格和某方面的缺点,正因为这点不足,注定了人类生活在悲剧和丑陋之中,永远,玛丽的父亲固执,骄傲不愿放下所谓的架子,死要面子,玛丽无知,叛逆,雅克懦弱,单纯得认为一切都不会改变。结局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失意的玛丽的遇到了格拉德,两人结合在一起,叛逃家庭,一起做爱玩乐”格拉德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毁灭者,一个暴徒,他只是一个穷孩子,喜欢女人,喜欢伤害作弄别人,这一切并不能称之为“罪恶”,就如同这一切并不能称为“爱情”一样,没有所谓的真相,在欺骗和愚弄中,获得的欲望和丑陋,只是一次洗礼罢了。“玛丽离开了格拉德那里,她的父亲失去了一切,雅克依然单纯的认为,他还是爱玛丽的,就如同,刻在椅子上的心,小毛驴一样,什么都没有变,但是,他并不了解玛丽,玛丽被剥光了衣服,失去了一切,她想拥有的一切,爱情?”
       还有“流浪汉——阿诺德,莫名的成了杀人犯,在他真的要成为一个杀人犯的时候,他却获得了自由和金钱,喝完酒,阿诺德平静的离开了这里”,也许没有必要去再在阿诺德的视角和立场上讲什么东西了,他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这可笑荒谬的一生,一出来就掘好了坟墓,除了这个人物,还有吝啬鬼,把钱永远藏在靴子里,在风雨之夜,和一无所有,穷途末路,自甘堕落的玛丽,因欲望结合在了一起,无关其他。每个人物,都因游戏规则,因戏剧发展的缘故串联的在一起,我并不喜欢,这是故作高深的把戏,即使把所有的线索全都拆离,这一切还是会存在的,在“两个屁股像打火石一样打出火花”之时,错误,丑陋,结局,消亡,一切都循规蹈矩的继续发生着,走向下一个轮回。
人性没什么好说的,千言万语,也无法形容,其黑暗混乱的程度,社会没什么好说的,正如打火石一样,不必哀怜,不必忧郁,这就是本该有的结局。
    "巴尔塔扎尔"上帝,并不必存在,非人类的驴子自然也不必被重视,驴子只是一个象征,只是人类自我凝视的一个缩影,驴子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自不必属于人生的含义,如果把驴子当成了主角,那必然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怜,非常扼腕,”的情境了,除了驴子,也许也包括驴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我想这闹剧所要表达的自然都是这些,这些“存在的显像”,现实的一切,也许并不是整个世界,但它却存在于整个世界每个角落。
     "巴尔塔扎尔"上帝也许并非这么觉得,也许也是这么觉得,"巴尔塔扎尔"上帝没有思想,却拥有所有的真相。"巴尔塔扎尔"上帝是一头驴子,一头知道真相的驴子,一只看得见的驴子。
     罗伯特 布列森,他完成了这部诞生上帝的作品。这部属于它的”死灵魂”,一群‘被侮辱被损害者’,其实,他就是头驴子。。
      或许,你也是。

 3 ) FIFF12丨DAY2《驴子巴特萨》:从另类角度解读人间冷漠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驴子巴特萨》,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无声观察者们冷眼旁观的评价了!

果树:

宁静中蕴含力量。

法罗岛帝国皇后:

苦难的本质是相通的。

George:

列松悠长又节制,每一个物件的细节都很好,有些还很感人。

曲有误:

情感的宿命,圣徒在人间,而我们什么都不能拥有,只能冷眼旁观。

蝠蝠:

你知道吗,驴眼睛看人最真实,它不小看人,也不会看大。只斜眼看人。

蹦擦擦:

沉默的,无法自己做主的,上帝视角。看完感觉很难过,说不出来的难过。

Pincent:

Mary and lamb,洗礼,受难,纯粹的宗教电影,上帝低下头颅冷眼观察人间,90分钟描绘世界,脚与手的大量特写。

野凡:

像写作散文一般叙述电影,故事跳跃性极强,留白处极多,这是驴子所看见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却已如此令人费解,可见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我们所看见的又何尝不是一头驴的视角。

土:

将非自愿的观看行为被具化到某个降生的灵魂上,于我们就是沉默的驴子巴特萨。观看人类的自我毁灭,观看对观者本我的鞭挞。导演把自己放置在上帝的位置,影像变成纯粹的逻辑造物。戏末,人流离逃窜,驴血竭鬓枯。

sparrow:

布列松描绘了一个宗教淡出视野,新的技术掌握权威的现代化新世界。驴的视角被注入圣人的冷冽与悲悯,重新审视宗教化的体验,爱情、流离、死亡……无言的疼痛与既已注定的命运,印证了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日光下的信徒,也是冷酷残忍的暴徒的事实。

supremacyacron:

满满的无力感和苍凉感,却道出了几分现世哲学。在人类所主导的世界,驴子生来就是要被当做劳动力去被奴役,即便被冠上了圣徒的名号,也是逃不过搬砖的命运,最后颠沛流离,死于乱世。生而为普通人其实不也是一样么,正如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暴乱袭来,单薄的力量也是无力抵抗啊。

盆满钵满+:

故意不把故事讲得特别明白反而增加了片子的压抑程度。 驴和人都在不停地受苦,相比于驴子作为家畜的不自由,人明明有思想,却被不明的冤屈折磨至死,却自愿投身于一个个熔炉香消玉殒,这样的人显得更不自由。 而一直被迫注视痛苦的驴子,在此刻似乎也更加不自由。 (最近这么多黑白片看的我太压抑了,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

子夜无人:

驴子的命运是被不断转卖,无法挑选自己的主人、只能无声承受所有的奴役;女人的一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最后永远都所托非人、在冰冷的暗河里成为冻僵了的牺牲品。女主角的形象干净、脆弱、崭新、麻木,是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白纸,过早夭折的爱情折成过千纸鹤,悲哀的现世重新摊开却不肯叠成远渡的纸飞机。驴子最后混入羊群,然后羊群散开,只剩下它独自倒在那里,始终萦绕的田园牧歌式的音乐在这一刻才真正成为圣曲。

#FIFF12#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恶让人心碎,善却令人乏味

拥有布列松很多年了,今天才第一次看,看的是《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特吕弗说布列松的电影神秘,的确,他的电影里只显示一部分生活,其余的都隐在镜头之外,他只让你看到铁链子,却让你从铁链子想到那尽头的小毛驴。
最后的镜头很长,饮弹的小毛驴在一群绵羊中,镜头拉近,我们才见它安静地倒卧在草地上,背上仍驮着那两个逃跑了的混蛋偷来的赃物口袋。它疲惫而安静地卧在那里,渐渐地,萎靡了大大的眼睛,直至彻底合上了它们。
想起了伯格曼的《处女泉》,也想起了希区柯克的《忏情恨》,还有最近的《密阳》。他们都在向上帝发问:你怎能容忍恶行在你的眼皮底下发生?我想布列松一定也是个怀疑论者,上帝不就是牧羊人么,而人类就是那无知的羊群。信仰上帝笃信善行的人,都活得脆弱易碎,而那些纵恶不羁者,却活得潇洒自在。《巴尔塔扎尔的遭遇》里的那个守财奴、那个骗取女孩子芳心的小混混,不是都活得坚韧得很嘛。而那个被小混混摧毁了爱情的女孩玛丽,在心灰意冷时,对那个一如既往爱她肯原谅她的男子说了什么呢?她说:他能给她的太乏味了。恶让人心碎,善却令人乏味。就像小毛驴巴尔塔扎尔的一生一样,沉闷、乏味、悲哀。
老实说,这片子也并非特别好。该快的时候有点慢,该慢点的时候又太快了。得靠观众自己补充剧情,猜度因果,那些长镜头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5 ) 玻璃四处开花,跳舞的人浑然不觉

中枪的驴子在山谷中去向彷徨的时候遇见了一群豢养的羊
最后驴子躺在它们中间静静地死去了
羊群继续漠然地从它身边散去就象当初驴子在生命中旁观过的人和事
小驴这个形象被导演零散地穿插在各个情节的转换处是眼睛避开现实后的一个安静栖息
虽然发生在它身上的事并不总是温情美好反而有很多人类熟视无睹的暴戾
不过因为它是里面唯一一个不说话的让人天真地觉得它更像是某句坚硬的谶语随时准备暗示出某种和表面平静相驳的大悲剧
还有就是很喜欢开头那段童年在花园里度过的时光音乐响起时竟让我有种很强的宿命感

 6 ) 驴子的宗教意义与道德批判

虽然在运镜和叙事的简洁性和情绪的压抑程度上可谓典型的布列松,但是其他媒体和流行音乐的加入把看似纯粹的宗教主题拉回到现实,收音机是重要的媒介,一种凭空出现的声音,把圣经中本应说话的驴子形象从电影中真实存在的驴子抽离,用这样的热媒介反应当代性中声音的非权威性。驴子当然是宗教的符号,一种始终以概念(教义)时常以图像(教堂内)存在的圣人概念,也可以是一切宗教形象的综合载体,从洗礼到殉道,最后出现的牧羊人和羊群,无一例外指向基督本体,但是驴子本身作为无效的观察者(观察的后续应是表现出权力/意志关系或者语言行动),实质上是被反复借用的空的概念,它本身的意义关系是被他人的行动所捆绑。所有观众可能产生的情绪都由单纯的行动所调动,最后放置在驴子身上,也就是宗教的无奈归宿。道德批判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指向:反复地酗酒(用瓶子砸镜子一段的运镜无与伦比),俗世价值之上(反复出现的账本和变卖),另一方面是驴子的失语,是一种如同勃鲁盖尔油画中从天掉落的伊卡洛斯一样被人忽视,亦或是汉斯荷尔拜因的外交官油画中左上角的小十字架,也如同那个变形的骷颅头,“人都会死的”,这样memento mori的道德批判在二十世纪的表现当属布列松。影片除此之外不乏许多有趣的点,譬如手作为恶的行动发起人被特写所批判,而在玛丽即将被迫使之前的泪水,是一种“仍未发生却已发生过的”叙事错位,这样的时间反复在宗教绘画中反复出现,譬如罗吉尔韦登Rogier Wyden的Columba Altarpiece中在耶稣诞生的刹那,代表其死亡的十字架已经出现在棚中,通过宗教类型学的方式割离开世俗时间(线性单向)和神圣时间(循环永恒)。

 短评

布老师难得用点音乐。极简主义到把故事起承转合都删掉(理解不到人物逻辑太正常了!),无怪朱天文说布列松与侯孝贤电影观念如出一辙。驴老师的演技真好,比起它,所有的人族演员都应该羞愧(或者是布老师故意的……)。

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 人一定是这个地球最坏的生物。从驴的视角看那些对他挥动鞭子,并无任何理由的恶搞,无因的折磨,这种本性,实在是太邪恶了。2. 他不会说话, 可他是有智慧的,有感情的。3.那个女孩子跟这个驴子一样吧,默默的承受,但就是跳不出某些既定的命运。

1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8.5 不是本是动物的驴被导演赋予人性(形象的“特权”),而是苦难面前众生平等。所以布列松其实是在拍一个“驴的世界”(可预知的是代入片中的任何人物,都是相似的悲剧)作为和驴一样的旁观者的我们有人性,才会代入动物视角。驴放大了观众对自己旁观者身份的联想,我们和驴一同,受的是沉默之苦和欲加之罪

12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极简主义叙事。看着驴被人类一次次的欺辱真的很伤心,看着他的脚一下下踩在坚硬的石头路上,实在不忍心看。人类只在乎自己,对于其他的生命都一概不管不顾,为什么这些动物一生下来就得为人服务呢?他们为人类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仅仅是殴打和欺辱,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没改变过,没有希望。

13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力荐

1.布列松的极简和悲观比之前更甚,无旁白,大量情节省略跳跃,只呈现结果不给原因和人物心理动机,人与驴的宿命悲剧。2.手脚与物体细部特写与环境音营造画外叙事空间。3.老布女主角总是美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回驴子演技胜过人类模特了。4.无驴子的反应镜头,冷峻内敛。5.它终于倒在羊群中。(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极尽简化的白描勾勒出人生起落开合的线条,驴眼见证爱情的破灭,死亡的降临,人性的丧落,尊严的毁损,一颗清白魂灵如何陷入泥淖,以及命运的不可控。无言一生,荣辱皆忘,最初镌刻下的名字最终不会被任何人记得。对局部的特写构成某种压迫性的节奏。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开头奏鸣曲响起,突然插入一声驴鸣声。2黑色的驴上出现一只白色的手。3顺着手镜头反方向拍摄小孩。4听到说话的是父亲,但看到是小孩。5父亲不同意买驴,溶镜后一起牵驴下山。以及全片大量的手,足的特写。布列松电影中的隔离,中断,对立,暧昧,落空观众的设想等特点在开篇三个镜头里可得一窥。

27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 忧伤……无法呈现和被省略掉的原因及过程 《牛》-活着-《老狗》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次人与驴的三角恋,驴子成了男一号,有着和女主角一样的悲催命运。布列松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信息量惊人,电影反应的可供人思考寻味的远比故事本身看到的要丰富深刻的多。布列松受杨森学派影响根本就不相信角色的行为应该有其心理动机,角色总在对抗意志,也总是走向宿命式的悲剧。★★★★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换钱。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3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重看。圣经中的伯沙撒是巴比伦的亡国者,一个注定悲剧的姓名。而驴子巴塔萨是无表情的道德观察者,正如布列松,沉默中是几近疼痛的神圣,从不去指定观者该如何反应,要你挣扎着靠自己去共情,去读懂那些读不懂的同类。(布列松用959之登峰造极后人再效仿也比不上

3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作为主角的驴在片中是被动的,虽然它对周遭发生的事有心理及生理反应,但作为被人类奴役的对象它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掌控,因此便成了映射周遭人类身上人性的一面镜子,然而人类角色在片中对自身命运同样是无力掌控的,布列松在剧作上对角色情感、关系与正邪对立的淡化使得本片有着不带道德评判的客观视角

4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模特理论最佳实践范本,即只行动不表演。人生充满悲剧性,生命只不过是一座牢笼。驴子受难记:驴在圣经中属于洁物,会说人话,是为先知的坐骑,象征和平。受洗后的驴宛如先知行走人间,与少女命运达成对照,于羊群(上帝子民)中倒下。男主角则象征撒旦。舒伯特+1。哈内克冷眼旁观承袭于此。

43分钟前
  • Cloud-D-Zoro
  • 力荐

“如果你想 我可以给你一个吻”//他们热爱无法回避的痛苦 超过对身边人的喜爱 甚至可以说是享受 可能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吗啡引起精神的麻痹//而选择以痛苦折磨自己的人 或者类似苦行僧 当受尽磨难的他们再看向别的任何人事物时 很多时候会带有一些无法遮盖的慈悲与悲悯//各种意义上的沉默充斥着布列松的电影 从画面到声音到主题内核//说来驴子真的很适合布列松的模特儿理论 但它依然不完全受人控制 成为布列松镜头下最有表情的主演//观众被代入“法国最伟大的智者” 被鞭笞被催促被枪击被拳打脚踢 从“智者”的视角观察这个愚蠢的世界和变态的混蛋们 或是与它对望//布列松作品中永恒的悲剧性

44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舒伯特 Piano Sonata No.20 法国文化中心, 懵掉

45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它的一生尽是残酷,虽有微小的甜蜜,比如女主为它编织花冠,但即使是这样的时刻,丑恶也窥伺在侧。痛苦与欢乐,都是它自己无法掌控的。只有默对与承受。开场驴同人一样受洗,结尾驴卧入羔羊遍野的土地。以驴为名的电影,海报却是被剥光衣服,饱受凌辱的女孩。布列松在明示我们人亦如驴,都是沦落在人世间受难的卑微生灵。所以约束人的表演、取消起伏的风格化的动作与台词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已与驴共情。

48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演员木纳 台词空洞 剧情没劲 动物受害

51分钟前
  • Golden Blue
  • 较差

玛丽的死亡,让悲剧终成为悲剧。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结局。人生是场悲惨的遭遇,如果驴子是圣徒,它就是没有语言的苦难的见证者。朗西埃用这个电影开头的几个镜头来讲形象(image),可是我觉得真看了电影,他说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也许他说的不错,图像的文学性。这个电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52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在一片冷冰冰中,我们总能等到那个害羞却善良的玛丽出现在镜头里,玛丽爱巴特萨,玛丽也是巴特萨,谁都能成为巴特萨,然而最后一次我们再也没等到她,大多数人会想混迹在羊群中,或者成为高高在上的邪恶牧羊犬,布列松这次的比喻看似简单,实则又是极难理清的。戈达尔:本作用90分钟展示了一个世界。

53分钟前
  • TWY
  • 推荐

A / 矫情的拟人,好多时候的执行力不够坚决。/ 二刷:一种拟人修辞的失效。这边巴特萨进入了马戏团达到了对动物最平等的“观看”,而那边的人类砸碎了可以自视的镜子继续沉溺于声色犬马。驴子的目光越被还原为无情的牲畜,它就越像是人们所渴望建构出的“圣徒”——多么微妙而辩证的视角。

5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