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女孩,有点野性,有一双忧郁的眼睛,早熟的神情,镜头跟随着她穿过灰暗的街头,我们的主人公wrony,带来的是压抑和一种潜藏的危机感。
果然,她绑架了一个小女孩。仅仅带着一块面包的两人,要去哪?
她带着宝儿,宝儿稚嫩的话语,无时无刻童真的笑声,缓和了这种危机感。
mama这个音节开始反复出现。mama是wrony的新名字,是宝儿的mama,是wrony自己的妈妈。一个女孩企图在寂寞空洞的世界里再造一种爱的关系,她否认了生母,她找了一个女儿,并真的爱着她。
“我们去尽头吧……”那是海吗?温柔的金色光线,照耀在沙滩上,深色的海面上,两个人灰仆仆的裙子上。
“有一个男孩,在海面上睡着了,醒过来就到了世界的另一头。”——原来这就是wrony的目的地。然而,在现实中,那就是原地。
怪谁呢?不和谐的婚姻?甚至婚姻制度本身?
抱紧我,妈妈。抱紧我,世界。——这永远只是徒劳的呼唤。一些孩子在成长中注定要品尝孤独,一些人这辈子注定要受磨难。他们呼喊的是一样的东西:抱紧我,填补我,我的眼里只剩下虚空了啊……
“我明白,你从来没爱过我。”孩子深知自己是被忽视的。世界忘记一些人,这些人也体验着被遗忘,然而他们渺小,渺小如沙。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救不了谁。我不会去爱wrony的,wrony的心也不会被我的好意填满吧,她的野性,她的世界,谁又能真正爱抚?
抱紧我?每个人只能向世界呼喊。然而世界沉默,一直沉默。
能知道《I am》的导演多罗塔还是有段小插曲的,早5年前从清风论坛的一位朋友那里看到关于儿童电影的专辑。也就特地不讨喜地做了一期供自己娱乐的“北欧儿童电影及影评推介”。我还记得我为《I am》写了好长好长的剧情式的影评,至今难忘。当时对该导演的这部《候鸟》颇感兴趣,主要原因是那个封面的小女孩,实在太忧郁太惹人怜爱了。时隔五年,终于在遗忘之际得以如愿。
一下子无以形容,如果要细细道来,不是短短文章能容下。两个小女孩的“相遇”,其实就是天真无邪地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大人的笔墨很难去准确地赋予各种的标签。导演又以海为蓝图,以前呼后应作结束,不是在讲什么故事,而是把这么一种对爱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并对生活中晦涩的不公平三者融合,殇化出了一种美丽的生命小插曲。
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波兰独立电影人的代表,她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她的镜头总是能够捕捉到最细腻的情感困惑,道德选择或者是生存的意义。我把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叫做敏感电影,因为她的电影总是充满了社会敏感性,而且让这种脆弱的情感贯穿了电影的始终,再加上她流畅的剪辑,让电影拥有了一种诗歌的意境。
前前后后看了她三部电影,《我是》《死期将至》和《候鸟》。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美,精致的构图,柔和的光线,她对于人物的细节性动作以及角色的具体行为指向特别注重,由此创造出了一个特殊的氛围,可以说她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副人物肖像。
视觉沟通是电影能够和观众形成互动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她的电影中,大多数时候人物总是喃喃自语,或者进行简单的对话。相对于伍迪.艾伦电影中的角色,肯杰尔扎沃斯卡的角色可以说是沉默寡言的代表。她用影像和简单的词汇组接,构成了整部电影,虽然电影的主题直接触及到了边缘性的社会以及人类性感,但是却没有强烈的说教性。
在这三部电影中,《候鸟》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死期将至》的主题过于严苛,以至于我有些无法面对。《候鸟》是她最美的一部电影,一个孤独的孩子,渴望爱与被爱,华丽而空旷的沙滩,夕阳如西柚汁一般在深蓝的海水中沉浮,还有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群。镜头中充满了沙子,海水以及辽阔的天空,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之下,满满的都是孤独。在肯杰尔扎沃斯卡的诸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出她的美学理念,用最唯美的光影去阐述最残酷的故事。
妇女和儿童是肯杰尔扎沃斯卡电影中最常见的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波兰社会的全部。东欧剧变以后,波兰社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边缘性的人物这个时候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她们的绝望,孤独,无奈等等情绪都被肯杰尔扎沃斯卡无限的放大。她总是能够拍出人心底最真实的渴望,能够把握住边缘情感的走向以及动态。在《候鸟》这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是孩子的孤独,很少有电影会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渴望身上。把整部电影放置于现代社会,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安全感是否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满足。在忙碌的社会中,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爱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够得到幸福。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或许有时候他们仅仅需要一个拥抱,一首歌谣,一个故事而已。
二十世纪九十年大的时候,波兰的电影类型发生了改变,警匪侦探片被警匪枪战片所取代,社会戏剧逐渐让位于犯罪喜剧。但是肯杰尔扎沃斯卡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使得她的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温软的故事,直至心底的主题,美轮美奂的画面......
导演对儿童心理的描写精准又细腻,海滩上空盘绕的候鸟衬托着渴望得到爱的小女孩的泪眼,视角突出,摄影与配乐极美~
- 你叫什么名字? - 我的名字? 妈妈 我的名字叫妈妈- 妈妈? 太好了! 我妈妈也叫妈妈
表现的情感不仅仅情感很复杂表面这么简单。。。但也或许女性导演其实没想那么多,华丽的摄影导致需要细节来表现感情不免空洞
她高兴的时候会大笑,生气的时候会出走,开心的时候说爱你,难过的时候只想要一个人。冷的时候,她会飞走,但总会循着思念回到母亲的怀抱。属于孩子诗意的孤独、快乐和简单
1.逆光的画面里满是孤独,跟配乐一样令人哀伤;2.缺失母爱的女孩如候鸟一般,离开,终究会回来。离开,只是渴求「被寻找」的幸福;3.倒数第二个镜头,那是超越年龄的小女孩直白而又强烈的渴望爱的目光;4.“我生命里拥有你,就可以出发去远航了。”
光是配乐就足以令人孤独cry,结尾眼神如刀凌厉.这是个社会议题,给不起爱就不要生小孩. ||(3300)th大赞.
建筑是灰色的,只有那个沙滩上的夕阳是温暖的;大人们是颓丧的,只有那束白气球是纯真的。凡事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我得不到爱,我只能用我的一腔渴望爱别人。我帮你洗澡,为你做饭,一路陪伴,我为你付出一切才知道爱是什么感觉。妈妈,我一直在你身边流浪你没看到吗。再抱抱我吧,我从未长大。
导演关注孩子,本身就值得尊敬,而将儿童电影拍得唯美自然得就更难能可贵。
切入角很特别,细致入微的描绘了儿童世界的孤独和幻梦,虽然是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处女作,但是已经显示了她对影像的强大控制力,大量的逆光剪影,天空飞过的群鸟,极富诗意。
8.1;我只顧歡笑或流淚/未留意幸福已熟睡/待它醒來不再認得我是誰/像此生從未有幸得它作陪
两个小罗莉都演得那么自然动人~ 尽管没什么戏剧冲突 大量逆光的摄影镜头将原本简洁哀伤的小故事烘托得相当迷人
这导演是波兰王家卫么?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小孩子来演戏确实很真实,小孩子可能分不太清,但同时,小孩子也基本没演技。不过整个片子的孤单感确实很强烈。
yaoduomeancainengrangnilikai,duosycaikeyirangniliuxialai
这文艺、缓慢、昏暗的调调~~小女孩像个小天使~~
三处接吻 风 海 船 树 大空间内小小的人儿孤独 不安 寻找 缺失这个我所喜爱的导演阿 不知她的童年是如何走来 从我是到这部很多细腻的情感她都可以捕捉到且直击观者内心ps.阿看了我第一部没中字的电影!
没什么能更适合周一失眠的晚上...叙事和摄影的角度都真是非常女性
Dorota也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导演,她是怎么找到这样的小娃娃来演戏的呢。人间的天使啊,生下来就是要被爱的。九岁的小姑娘因为渴望被爱,桀骜的眼神里又隐藏着犹豫和悲伤,小娃娃帮她洗澡的时刻,把她从水里拉起来的时刻,帮她骗水果吃的时刻,她都感动得落泪,孩子的感情水晶啊,她们都是天使。
这是一个寻爱求爱的故事。小女主在母亲那里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她理解为母亲并不爱她。小女主将小女孩带走,并让其称自己为妈妈,我的母亲不爱我,我来当你的母亲我来爱你,这是对爱的渴求和传递。而这种爱也并不是顺利和完全无私的,小女主也会有脾气也会有类似妈妈那样的不想被打扰。
这是多能拍小孩啊,厉害厉害。《我是》《小逃亡者》《候鸟》《雾中风景》。小孩对小孩的感情真是真挚感人。
看波兰电影,总觉得人都活在惶恐的梦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