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到如此深得我心的影片,全程没挪脚。这也是一部容易让人回忆起童年时光的电影,其中表现的校园暴力,父权社会,师生间的服从关系,身处东亚文化圈的诸位,想必深有同感。
记得那是三四年级,某次全班大骚动被变态的班主任目睹,他一怒之下命令我们抄课文,顺手拿起课本,说从第一课抄到十八课。理由是刚好上到十八课。台下众人内心一片哀嚎,敢怒而不敢言。孩子们都在懊恼为何此事是在学期过半时发生,若在刚开学阶段多好。因为此前有过只罚抄到第三课的先例,这是班主任的习惯。孩子从未怀疑过背后的合理性,只是无条件服从。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每逢语文课和体育课全班都在抄课文。直到班上写字最快的孩子率先交稿,获得许可下楼打球。孩子们纷纷向他骄傲的背影投去羡慕的目光。
俗话讲七岁看老,本片从六零年代韩国孩童世界切入,反映社会的威权生态和扭曲心理。通过一所男子小学里的故事,刻画禁忌年代的少年群像。片中的孩子受制于班长阿模的专权,集体服从,而老师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心中的阿模无可挑剔,是位正直的优秀典范。这像极了当时的韩美关系,李承晚为讨好美国对外宣传民主,实则暗中操控选票,是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而且战后的韩国社会内忧外患、百废待兴,掣肘于几个大国之间,政府尚且摇摇欲坠,何谈MZ的土壤。
本片几场戏印象深刻,阿模和别人斗狠,两人平躺在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另一个人本能地起身逃窜,而他却出人意料地抓住铁轨吊在桥上。可见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年纪轻轻的他便有这般狠劲,非同寻常又细思极恐。孩子们在雪地上打架,朴正倒地,有人骑在他头上,未来世界的残酷,是雪地划开的口子。另外就是朴正傻乎乎的同桌控诉全班人“你们也都坏”,掷地有声。
阿模故意刁难朴正,总说他的玻璃擦不干净。令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两人的斗争以朴正用钢笔贿赂他告终。朴正并非缺乏勇气的孩子,奈何以一敌众、实力悬殊,他的挑战象征着有识之士对当局的抗议,是注定失败的孤勇之举。阿模心狠手辣,善施精神加肉体的双重折磨,来自首尔的朴正怎么抵挡得住。阿模需要的,是心服口服。
由强烈的抗争到绝对的屈从,在朴正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他选择加入坏孩子的团体。面对集体的恶,谁也不敢保证比他做得更好,更何况对于心智未开的孩子。而且,朴正拥有鲜见的勇气和良知。
影片丰富的细节颇为写实。画画课上,来自首尔的朴正一蹴而就,画出一副色彩鲜艳的人像,他主动献媚,提出和班长交换。看到朴正的画,阿模微微震惊,感叹不愧是首尔来的。后来他向朴正询问首尔的某个地点,那里有他母亲,简单勾勒他的身世。再看阿模桌上的画,只有寥寥几笔的女孩轮廓。他对艺术毫无兴趣。
还有就是幻想和梦境的画面,在片中一闪而过。朴正想象自己压制阿模,迫使他屈从,众人在一旁惊叹的场面。还幻想自己向老师揭发阿模,说明他的良知未泯。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屈服于阿模。
扭转格局的老师在全片四分之三处才出现,由崔岷植扮演,看到这么年轻水嫩的崔泯植大叔真叫人吃惊。他简直是朴正的成人版,来自首尔,正直、勇敢,MZ思想。但后来,他并没有成为像老师那样充满正义和勇气的人。片中关于他来到学校的原因只是一笔带过,从他本人的特征,以及听到电台的游行抗议,表情变化来看,应该与游行事件有关。他给班上带来了意见箱和民主风气。
观影过程中很难不联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是刻画禁忌年代的少年群体,本片比前两部更为辛辣直接地批评背后的威权体制。社会的激荡变革狂暴地塑造孩童,未来他们将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
崔岷植当着全班人的面揭露、羞辱阿模,孩子们在座位上看呆了。老师说“你们将来操纵的社会,想想都很可怕。”不光如此,他杖打完班长后,喝令孩子们轮番指出他的作恶事迹。轮到朴正的时候,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倒是一直傻兮兮的孩子,道出真相“你们也都坏!”结束这场闹剧。而班长难堪羞辱,跑出教室,半夜他一把火烧了这个耻辱之所,从此再没出现。与此同时,大街上出现游行队伍,抗议政府的暗箱操作。本片的编剧,不妨说是韩国政府。
前任班主任的葬礼上,当年的同学有的成了大腹便便的商人,有的成了出租车司机。酒过三巡,他们聊到班长阿模,说他挣了大钱,当了黑社会,在某个地方统治着另一群人,说完不自然地笑了。
崔岷植义正严辞的模样在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多年后他当选受人尊敬的国会议员。是韩国社会在纷繁的三十年中,迈向正义与光明。还是导演寄希望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可是那代人心中的阴影恐怕会伴随终生。观众和男主的一众同学们都期待阿模的亮相,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他所经历的韩国社会动荡三十年,又会将他塑造成什么样子。直到结尾他也没出现,而是叫人送了两个花圈。
一切都显得难么的真实和自然。演员几乎本色出演,单元水平相当不低,。,,,,,,,,,,,,,,,,,,,,,,,,,,,,,,,,,,,,,我,,,,,,,,,,,,,,,,,,,,,,,,,,,1期待会会1111,,,,,,,,,,,,。,,,,,,,,,,,,,,,,,,,,,,,,,,,,,,,,,,,,,我,,,,,,,,,,,,,,,,,,,,,,,,,,,1期待会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好的电影总是觉得看一部少一部。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背后发冷。无论小孩在家被保护得多好,在学校是几乎完全脱离了父母的另外一个小社会,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真的不知道,设想这个小孩一直在首尔上学,他应该经历的是另一个人生了。所以他说班长对他做了什么坏事,他说他也说不清楚。正如班里傻傻的那个孩子说的,你们都坏。每个人在班长统治时期都是唯唯诺诺,百般讨好,争先恐后。最后老师让大家说出对班长的意见,大家都说出了班长做过的恶劣的事件,又是争先恐后。在每种社会坏境下,每个人都是想着自保的,可是这能怪谁呢,以为是正义化身的金老师,最后变成了议员,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讽刺。班长最后也没有出现,每个人都期待着,想看看这样的人最后的下场是什么,电影没有给出,让人自己想象。
8.5 全片首尾呼应 以当自由受到威胁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去守护他们的自由开始到最后独裁专制的阴影仍旧在以某种形式延续的惆怅结束 以一个小学班级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当代韩国政治发展历程;只有在大恶的包庇下小恶才有纵容的土壤 这也是最常见与最可悲的人性中的平庸之恶 当大恶伏法 那些被纵容的小恶们摇身一变 责任全部推给大恶者的这一幕是不是很熟?全片只有一个半是清白的:半个是屈服前的主角--选择做权力圈养的走狗或作一个不屈的反抗者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灵魂的拷问 另一个是傻子 他傻 但至少有良知 那句"你们都坏"道尽独裁政治下人性的本质--恶政下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小恶与大恶是相互成就对方的;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再次让我相信 普通人在恶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勇敢
艹一发高分。对篠田正浩的《少年时代》进行了舶来再创作,好在与本土文化和政治形态无缝对接。“沉默的大多数”。生动的群像,出色的表演,高压的氛围,扭曲的童心,这是真实还是超现实?这个世界疯了。男主后来屈服时那谄媚的笑容令人发寒。当年正义凛然的民主斗士为了当上国会议员又撒了多少谎呢?
韩影对国家政权的讽刺隐喻玩得出神入化:班长重选与总统重选交相辉映,用严锡大控制下的五年二班来象征李承晚政府的独裁政权,男主代表了被压迫阶级获得独裁权利后化身恶龙的屠龙勇士,而傻子金荣八则代表了最底层阶级,看破了专制统治的本质,却没有能力去推翻,只能对着沉默的大多数进行控诉:你们也都坏!校园日常生活的还原度太高了,一度以为是在看自己的童年,只是我当小学班长时,怎么没人给我端茶倒水送东西呀……为了崔岷植而看这部电影,但崔大叔却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出场,其饰演的老师用体罚的方式剥开了严锡大班长独裁的伪装。虽然我个人不同意其体罚的做法,但不得不同意,这是揭开谜底的最快方法。却也应了一句俗话: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
每个人都见过的小学故事,转校生、选班长、考试、做值日、班主任,这样足以作为一个人类群体样本去观察社会。每个人都可能生活在五年二班,总会遇到严锡大那样的班长,韩炳泰是力图改变的新势力,可在五年级班主任的管理下,只能屈服甚至同流合污。但很难说五年级班主任是个坏人,他同样兢兢业业地教学,在接到举报后也去进行了调查,更像大多数普通的官僚群体,不求有功,但无大错。而掀起变革巨浪的六年级班主任,是用带有暴力的威权开创出民主,而且无论好坏都打手板惩戒,也称不上完全的好人。这是韩国人经历过的历史和现实,也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力荐!不只是批评制度云云,更是我们应该如何接受这个被扭曲的(以前和现在的)自己的问题,要如何接受自己笃信的将不作效的问题,要如何接受世界以及自己无能的问题。
窥小校以见国家,通过班级班长的唯我独尊隐射独裁政权对人的控制乃至精神的扭曲,哪怕独裁政权已更迭,却依旧在人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ps.第一次在影片里看到老师体罚学生而感到一阵痛快,而或许,也只有另一种“暴力”才能让人恐惧并屈服吧。
纯粹校园一定满是伤痕,伤痕人生多少留下纯粹。
一个五道杠少年倒台后,依然阴魂不散的故事。
大概每个人都可以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是校园霸凌,是独裁统治扼杀民主萌芽的小校样本。抗击暴政,男孩想成为在野党,先选择被孤立的群体,再连接利益被侵占的同学,寻求上层的关注,然而群盲会让白天变成黑夜,暴力决定话语权,反抗变成挣扎,求生甚至谄媚。自上而下结束独裁的只能是更大的权力,民主和互害型的社会一念之差,暴政的执行者把恶都丢给了命令。五年二班的时代随着李承晚时代结束了,朴政府的统治还在持续,改革者成为议员,或许就像当年的转校生。
很久没看到如此深得我心的影片,全程没挪脚。观影过程中很难不联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是刻画禁忌年代的少年群体,本片比前两部更为辛辣直接地批评背后的威权体制。社会的激荡变革狂暴地塑造孩童,未来他们将成为怎样的国家栋梁。“你们将来操纵的社会,想想都很可怕。”——气氛的老师义正严辞的模样在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多年后他当选受人尊敬的国会议员,是韩国社会在纷繁的三十年中良心未泯,迈向正义与光明。还是导演寄希望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可是那代人心中的阴影恐怕会伴随终生。
那場班級揭發絕不是所謂自由的覺醒,只是平日沉默的大多數從一個權威倒向另一個更大權威的順理成章罷了,直到那個傻乎乎的孩子喊出你們也一樣壞才真正的點了題,不止是不斷插播的李承挽政府新聞說明五年二班只是大環境的縮影,92也是剛剛經歷了民主革命的韓國對獨裁,壓迫,屈從,反抗等等的思考
回忆对比了一下中日韩三国的校园题材电影。日本就像雪与刀,素净到极致,残酷到战栗,时不时还会在白茫茫一片上喷溅出一道道血色。韩国则像被层层包装的扁筷和泡菜,说不出来的拧巴和自卑,回望历史又在历史里徘徊。大陆…………
看的时候不断惊奇好像在哪里见过这部电影,结果才发现是翻拍篠田正浩的《少年时代》。这部电影用一个小班级形象比喻了专制体制下集体斯德哥尔摩现象,一旦独裁者被推翻,又开始进行清算。电影以小见大,人的劣根性已经表露无遗。一个如此小的群体要进行改革尚需天降外力,泱泱大国何等之艰难呢。
校园霸凌,以及儿童政治,如果没有金老师,严锡大的校园专制独裁还会继续下去,而韩秉泰对抗严锡大无异于飞蛾扑火,蚂蚁撼大象,但这一切其实都是事件中的每个人造成的,“你们都很坏”,是沉默助长了暴力,是失语造就了专制。当然,小校园也影射了大历史和社会。PS:崔岷植大叔那时候真的是鲜肉啊!
一部见微知著的社会政治寓言。班长可以凭借制度(老师)的缺位(渎职)玩弄民情民心(同学),暴力驭民(同学),几近天衣无缝。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一群沉默的同学就是一帮愚民,男主从抗争到谄媚的转变,简直是现实的翻版。无愧于青龙大奖。
很像我国80年代初的“伤痕电影”,它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不仅写了外伤,军人政府时期的独裁统治;还写到了“内伤”,一个被所有人孤立起来的小孩,最终为了能在班集体里立足,开始参与到作恶之中,外伤变成了内伤。不过影片没有批判说教,更多的是思考和迷惘,把问题接给了观众。
9.9分,年轻时的崔岷植五官端正,一脸正气。可惜后来长成抠脚大汉了。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权力,哪怕是小学生之间。可惜最后即使能推翻腐败的权力,也离不开暴力。豆瓣只有一千多人评价的8.8分其实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不过这部电影在我心中还是超越了《杀人回忆》,超越了《老男孩》,超越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电影第一。
寓意极强,结尾也不错,崔岷植当时好嫩
看开头以为是《我的九月》,然后我以为我在看《监狱风云》,甚至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里面,其实都不是,是社会实验,是东亚中日韩三国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小演员们的表演实在是完美,所有的演员都不像在表演,唯一有表演痕迹的是那年30岁的崔岷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