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一个夏天,吃完饭大人看电视,我不想做作业也凑到旁边站着看,电影频道正在放《五月八月》,一部讲述1938年南京被日军入侵那段时期的故事,叶童饰演几个小孩的妈妈。看的时候正好播到叶童把孩子藏在阁楼上,自己出去给他们找食物和药品的片段,记忆中的剧情似乎她会失踪好好久才回来,导演并没有拍她在外面遭遇了什么,只有家里紧张不安等待的孩子,和她每次回家时一次比一次更加疲惫的脸和凌乱的头发衣衫。有一天夜里她冒险出去给生病的小孩找药,再三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楼,乖乖等她回来。但孩子们太害怕母亲一去不回,于是悄悄下楼去寻找。眼看着找到了母亲,却发现前方出现了巡逻的日军,叶童一下子惊吓到极点,回头望望鬼子,又望望孩子,咬咬牙主动弄出声响,吸引鬼子后往另一个方向逃去……
孩子们本能地跟着追去。可以想见母亲很快被日军抓住,拖进了帐篷,而后面的画面太可怕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叶童被拖进白色的帐篷,从孩子的视角看去白色帐篷里影影绰绰,只听到男人兴奋的笑声和母亲的哀哭,突然叶童奋力把头伸出了帐篷,冲着孩子大声哭叫着“快跑!快跑!”帐篷上的黑影攒动,她猛地被拉回了帐篷里,更加惨烈的哭喊声……她又奋力一挣把头伸出叫孩子们快跑!可以想象白色帐篷上一个女子的头竭嘶底里挣扎哭喊的画面吗?手脚似乎都被强力控制在帐篷里面,一副永远无法挣脱绝境……再被拖回去以后,便只有声声惨叫。镜头转到了又害怕又伤心的孩子们,他们终于抛下妈妈逃跑了回去……隔天再没见过母亲。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残酷的女性受到身体侵犯的场面(我是女生),并且是发生在小孩心里具有权威象征的女性角色身上。之后几天那个帐篷上的画面在心里一直阴影不散,直到今天想起还是会心跳加快几乎要流泪……
2018.4.8
当年差点被叶童老师美死了
素衣,发髻,温柔,美丽,
词穷了,不会形容,一种非常特别的美……让人极度舒服
惴惴不安,女人特有的敏感……特有的警觉,特有的坚强,智慧,包裹在素色夹衫里
演员找的很绝。
叶童外柔内刚的机警敏感美,林泉斯文固执安稳的美,林泉书生气质又不失文人的舒朗淡然的风骨。于不经易间流露出来。
叶童老师居然有这样温柔文静果敢的一面…………
夫妻本是同林鸟,写叶童老师的角色,少不了对剧中父亲角色的描写。
他很年轻,特有的青涩和稳重。
跟叶童老师CP感太足了
乌黑的秀发,简洁的温婉发髻……质朴温和的衣着。
刚毅的性格,有些神经质的预感,母性的温柔,还有一种孩童般的清纯……
因为她香港人,特有的口音没有任何维和感,反而让她清隽脱俗。有种清醒感。
提前练习孩子们跑步,挖地,吃饭时候的不安,被侮辱时候杂碎镜子,转移士兵注意力,掩饰孩子的啜泣。在白帐子里被刺死时候对五月喊:跑,拼命跑……
锯断阁楼梯子改成密室
错乱中的冷静
这智商太令人有安全感了……
舅舅和五月身上也有这种特质
记得我哭了,终于把叶童从许仙身上给拽回来了。。。
五月和八月可爱的孩子在悲惨的时代
以兒童為敘事角度頗有新意,但角色欠缺衝突和張力。一對孤鶵投奔舅父家本可大造文章,可惜許多場口均淺嚐即止,令故事顯得有氣無力。再者,南京大屠殺於十二月發生,連修女也得喊一句:「聖誕快樂」,但環境以至衣著俱沒有冬天的影子,著實是一大紕漏。結尾愰若舞台劇般的喊叫尤其突兀。
叶童姐姐很好。不过最后场戏找来一堆小孩子来哭长江……有点过了吧
这个小时候看过,最后大家唱首歌哭得稀里哗啦的
两个可怜的孩子
五月八月把阿宝放进了木盆里,随着河流飘走了。
哭
200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八马路电影院看电影,看的就是这个片,那时候给我们这么小的孩子看这样的片,简直要吓死了,记得我们好多人都吓哭了。。现在想想,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真的没必要给太小的孩子看冲击力太强的画面,很容易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挺喜欢叶童的,至少她的演技很赞。片子也不错
愿中国永远不要沦落在别人的铁蹄之下
小男孩儿很有爱
小时候看哭得我肠子都直了!!原来导演是我很喜欢的香港编剧杜国威啊!!
为什么中国电影里的小孩子都那么不懂事?找的这些小孩的演技真做作!
叶童怎么就会不显老的。
你要是五月会怎么办?
虽然没有大场面战争,但是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角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是不错的选择,叶童的出色演出令影片加分。
我觉得他们的名字很好听
再次觉得我国电影应该分级…这部电影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的虽然是爱国主义题材,可是内容真的太残暴血腥童年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独自回家
透过两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的破坏,人如草芥,儒雅的父亲,知性的母亲,都撕成碎片。母亲的牺牲。最后小孩子们在芦苇江边,前途未卜,又不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