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和超人,是演员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两种基因。
一个女演员,哪怕一个粉丝都没有,她也能演绎出一场“相思风雨中”。
不这样,观众没法相信,她倾国倾城。
一个男演员,演过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了,遇到小偷小摸性骚扰,他怎么可能不拍案而起,朕,怒了!
不怒,他的情绪受了内伤,以后就再也接不到“帝王将相”的戏了。
刘别谦,把两个演员,八卦女和超人男,放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占领华沙的背景下,做了一出哈姆雷特喜剧。
《To Be or Not to Be》
您不去自己看,真是错过了美好人生。
特别神奇的是,
这部1942年的电影,站在2020年的女权主义立场上,都是那么地政治正确。
女主人公,在两天内,约会了3个男人,分别是纳粹的间谍、纳粹的上校,纳粹的元首的替身。
结果,2个真纳粹当天就死了,那个替身的真元首,后来,也没逃脱死亡的惩罚。
什么叫,颜值即正义?
这就是,100%的,一吻,别。
整部喜剧的核心是:狂妄自大的男主角频频表演失误、然后,大家拼命临时救场。
不断的低级表演失误,
神奇反转的临时救场。
一个假胡子,就玩了5次不一样的笑点。
您不去自己看,我要是用文字描述,那就只能抄剧本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
假扮希特勒的群众演员,
一句台词不说,一个眼神没有,就是转身离开这一个动作,吓得纳粹上校,饮弹自尽。
什么叫,纳粹级别的恐怖?
仅仅是想象一下可能的后果,你就宁愿现在,去死。
假设一下,想象一下,
如果《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科幻小说成了真实的历史。
刘别谦这部电影,就是禁片了。
他本人的下场,就是奥斯维辛了。
你我的生活,就无处可逃了。
So,
能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你逃我也逃”这样的幽默片名,真的是一种胜利者的幸福。
看不看电影,随您。
但您总有逃不掉的时候,
To Do or Not to Do.
备注:
刘别谦,作品,《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
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如果说一个导演能把战争和喜剧结合得完美无缺,拍出最有料的喜剧电影,那这个人首推刘别谦了。今天推荐一部他的经典喜剧电影—《你逃我也逃》,或许在这里你会看到《无耻混蛋》和《虎口脱险》借鉴的影子。
有人说刘别谦是最会说故事的导演,那么,看完《你逃我也逃》后你也会非常赞同了!
其实,单单是这部电影中演员的精彩表演,这部影片就足够值得你去珍藏,演员们的表演太难忘了!
当然,以上可不止是《你逃我也逃》成分一部经典喜剧电影的理由,这部电影出彩在对白严谨,音乐运用完美,巧用角色间的误会,戏中戏的首尾交接,以及对人性愚昧的讽刺,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还是其精彩绝伦的台词!
不禁让人感慨,如此妙笔生活化的台词!太精彩了!真真真喜欢这些聪明人的作品啊!
电影以台词取胜,很多幽默的笑料都是台词表达的,比如说剧中反复出现的“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简直被刘别谦玩坏了。看了电影我们就会知道,每当男主杜拉说出这句台词时,那个飞行员总是会当着他的面溜出去和他妻子会面!
相信看了这部电影后,以后只要再听到“To Be or Not to Be”,就会忍不住捧腹而笑了!
当然,希特勒也是逃不过的,剧中出现多次的那个比喻:“如果说拿破仑的名字作为白兰地的名字,俾斯麦的名字作为青鱼的名字的话,那么,希特勒会是一片奶酪”,也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扮演希特勒的那个演员布朗斯基在戏中戏时说的:“我自己万岁!”,尽是幽默和嘲讽。
也忘不了那个总是推卸责任的上校,每当有问题他就会类似“我再也不能相信自己的手下了!”的表达。
还有我比较喜欢的那一段玛利亚安慰杜拉时他们间的对话,如下:
杜拉:有人在我表演时离开了,告诉我玛利亚,我是没有吸引力了吗?
玛利亚:当然不是,亲爱的,也许他感觉不舒服,也许他必须要离开,也许他心脏病要发作,必须离开,不然他会死的!
杜拉:也许他已经死了!
刘别谦的喜剧表达便是这般,它不是一直到底的哈哈大笑,但是会小幽默不断,时不时的让你会心一笑,个人觉得他的喜剧是一种沉浸式的喜剧,很有代入感!
刘别谦的喜剧略高级,有些笑料含蓄隐晦,但出其不意又十分独到!
我喜欢这个欲言又止的桥段的设计,影片中有一处特别有意思,杜拉、玛利亚与飞行员结束坏话进行告别时,起先是丈夫杜拉先走出房门,飞行员走在后头,杜拉又返回来让飞行员先走(以防妻子玛利亚与飞行员说悄悄话啊)
还有当布朗斯基在华沙街头那段戏的呈现也很好玩。
布朗斯基扮演希特勒赫然出现在街头,导演先渲染特写群众的表情和反应,然后在交代布朗斯基这样做的原因(他在剧中认为自己希特勒扮的形象逼真,但导演不认可,于是他想出来扮演希特勒到大街上试看群众的效果)。
本来他的造型很像,大家都错以为是真的希特勒。后来出现一个小女孩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布朗斯基”,又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
我喜欢这样的刘别谦式笔触,喜欢他以喜剧方式表达战争,以热忱之心去述说故事!
这样的刘别谦,真的是,让人难忘呢!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你逃我也逃》,英文片名更有戏剧性(To be or not to be)。这部拍于1942年的电影真是被低估了,但是时间会荡去泥沙,多年后CC修复刘别谦作品至少有3部,其中就有这部。尽管当年舆论认为他政治不正确,加上刘别谦的徳国国籍(但他是俄裔犹太人)而很快过气,(当时大众的政治正确简单说就像拍抗日神剧,要把鬼子拍成丑角,把自己拍成无所不能,在法西斯张牙舞爪的时候可以理解哈),相同主题的有之前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直接针对希特勒个人讽刺,很受大半个地球欢迎,甚至有传言说卓别林是希特勒最想杀死的美国人,同理多年以后小崔成了老崔,还是不忘有机会就说钢炮是渣子。 花絮里面的专家说,这是刘别谦导演所有电影中唯一一部他主导编剧的,其他要不改编小说要不别人主编。制片是来自欧陆的柯达,英国中情局背景的才子。当年故事编出来了,首先说服女主卡洛尔(少年成名,当年好莱坞头号喜剧明星,嫁给克拉克盖博,因为备孕息影一段时间在家,还没有怀上孩子,就出山拍电影了,说服她的除了卡洛尔钟意的服装设计师有加入剧组,还有她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拍完电影不久就飞机失事,可惜连首映都没能看到),然后拉来资金,得以成片。 与马戏团成长出来的卓别林不同,剧团出来的刘别谦更具戏剧张力,整体节奏、剧情转折、细节描画、对话巧妙, 在CC里面也是难得。柯达的弟弟负责美术,摄影棚里面拍出来的大场景,画面一点不马虎。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脸盲者慎看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