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所以《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当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之恋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潸然泪下。
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因为两个剧团争抢排练场地而相遇,并且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替上演。后来由于双方相互妥协,将舞台分成两半,两出剧目同时在舞台上排练,两个剧中的台词竟然能够吻合,引发了一系列爆笑的情景。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
梦,当你憧憬它的时候,它就像喜剧;当它照进现实了,也许就变成了悲剧。人活着要为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或喜或悲,看起来很荒唐,就像这个舞台上时而上演悲剧时而上演喜剧一样荒唐。其实,这世界本没有喜剧也没有悲剧,喜剧抑或是悲剧多是人们心中的想像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芸芸众生,多数人都只是凡夫俗子,只能用世俗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真能像佛家那样六大皆空,那么在尘世中的生活或许就索然无味了。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都会对现实中这样那样的诱惑怦然心动,都会有这样那样异想天开的想像,但是正因为这些残缺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枯燥生活显得更精彩。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毫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残缺也可以体现美。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正因为断臂而成就举世美名;比萨斜塔因为倾斜不倒而闻名于世;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了才使得人们能够凭残垣断壁去想像它曾经的荣耀与恢宏。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导演或许是想透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是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从另一种意义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回头是彼岸》台/表坊1989.5 ★★★
三块舞台 三个时空跳转
早期风格未殝圆熟 政治隐喻也太过直露
《一夫二主》台/表坊1995 ★★★★
意大利经典喜剧《一仆二主》表坊版
两个半小时 只一个笑字了得
《永远的微笑》台/表坊2002 ★★★★
有野心的大制作 却少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金士杰作品 显然不那么赖声川
PS 曾江表现大大好过《印象苏丝黄》
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6250&PostID=1973446&idWriter=0&Key=0《红色的天空》台/表坊1994 ★★★★★
演员不化老妆 纯以形体语言表现老年 丝丝入扣
即兴创作 散点结构 然而有情怀 有思索 有触动
参阅西门媚戏评《生命的最后一站》
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76998&PostID=3272417&idWriter=0&Key=0《暗恋桃花源》台/表坊1991 ★★★★★
大约是所有大陆FANS热爱表演工作坊的开始
寻找“刘子骥”的女孩是易被忽视的暗线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将“暗恋”与“桃花源”两大主题绝妙串联
《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喜剧,全剧的第一幕和最后一幕是有《暗恋》来连起来。江滨柳在垂暮之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初的云之凡,在那么大的上海他们能认识,却在小小的台湾离得那么近却一直被分开了。上海一别后时隔50年才相见,而一切都不可能回去了。
有人说《暗恋》是现实,《桃花源》是预言,全剧最多的时间在《桃花源》。路上我脑海中总是重复这老陶回到武林后的那句话:『春花,袁老板,我…回来了!』。在桃花源天上人间般的生活后,老陶还是忘不了武林,忘不了他曾经的所爱。春花——他的所爱,袁老板——他的所恨,他的不如意不得志,这一切他忘不了,而且打算勇敢的去面对它们。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超脱和自在,然而一切都变了,最后他还是无法面对的想回到桃花源。
昨天既然说到了校园话剧,索性就把话题继续一下。我在武汉高校剧社呆了近三年,由于舞台设施、演技质量和普通话水准限制,《雷雨》《茶馆》这类老字号的话剧还真很少有人演,反倒不知所云的先锋剧更受到演员和观众的热烈推崇,大约因为这种形式夸张的戏,可以分散观众对内容苛求的注意力吧。基本上只要有剧社敢演《恋爱的犀牛》和《暗恋桃花源》(这两部可算是先锋剧里面货真价实形神兼备的好戏了),就会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虽然我觉得大部分观众都是别的学校剧社社员“慕名”过去观摩的,但也足以体现了这两部戏在高校剧社中的神圣地位。
跑题归来。说说赖声川这部在“内地各高校和戏剧社自行排演的版本总计已超过千余场”的、“以压倒一切的势头在中国受到最热情的礼遇”的、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舞台剧”的《暗恋桃花源》。
————————进入剧情简介的分割线————————————
《暗恋》讲述二战结束后一对恋人江滨柳、云之凡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江滨柳去了台湾,两人就此断了联系。年老的江滨柳临死前在台北医院里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情怀重现心头。
《桃花源》讲述渔人老陶的老婆春花与袁老板偷情,他激怒之下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的老婆和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老陶总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失望之余想再返桃花源,却已找不到来时路。
《暗恋》是导演根据自身经历改编,他不停地抱怨演员表现不出他需要的状态;《桃花源》的道具也错误不断,导演屡屡抓狂;更要命的是两个剧团挤在了一个舞台上,从最开始的抢舞台,到共享舞台,两出戏微妙地交迭在一起。
————————以上简介改编自该剧在汉演出时《A城》的介绍—————————
————————进入正题的分界线——————————————————
一、暗恋
在台湾电影版和舞台版中,金仕杰饰演的江滨柳穿的是西装,云之凡说“天真的变凉了”的时候,他脱下西装给她披上。而大陆版里,黄磊出演的江滨柳则穿了长袍,大约这算是导演为黄磊量身定做的改动吧。在他出演过的影视作品里,长袍加围巾是他最常见,也最有味道的形象。当云之凡说天凉了的时候,他走上前,轻轻抱住她,那样地轻暖,真是看到我整个人都酥了。
病房里,上海分别那夜的云之凡出现在江滨柳的幻觉里,说着动听的话儿;江太太对护士小姐絮絮叨叨地说着,江先生是个好人,但过了这么多年她和家人依然未曾融入过他的世界。矛盾的情感在我的胸腔里冲撞——我们是该哀叹一段未完成的爱恋,还是该同情一个不被爱的女人?一个人不圆满,所有人都残缺。
当年在上海,云之凡问江滨柳,老了再相见又有什么意思呢?他深情地望着她说,老了,也一样美啊!而最后在台北的医院,白发苍苍的云之凡和江滨柳终于相见,要说的却早已不是美与不美了。
“偌大的上海,我们都能遇上;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
整部戏要说的,其实就这一句。
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我写了好多信去上海。后来,我哥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云之凡慢步移到门口回头望,江滨柳向她伸出手臂,云之凡终于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四只苍老的手,隔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次握在一起。电影版里,能清晰地看到两人无名指上各自的婚戒。
以上这一段,催泪效果非常好,百试不爽。台湾版和电影版在我电脑里,被我看了无数次,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就拿出来轰炸一番绝对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大陆版,我就看了这唯一一次现场,还发生了雷劈事件。黄磊伸出手臂,和正要离开的孙莉深情相望,我酝酿着眼泪正准备泄洪,此时,对,就是此时,貌似是几个欲先退场的女观众开始用武汉话大呼小叫,这河蟹的声音响彻天际直冲云霄,效果自然到我以为是大陆版新增的先锋桥段。黄磊真是敬业啊,居然没回头望向观众席看看发生了些什么。
然后,黄磊和孙莉在台上定格了半天——真的是好半天,才继续演。我的泪,最终没能克服地心引力,在悬空片刻之后,还是掉下来。
二、桃花源
单单说它是喜剧,我觉得实在是太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下面我们用初中语文常见的问答题来解析这一部分。
问:《桃花源》这个故事的说明了什么?(多选题)
答:备选答案如下:
A.通过老陶的出走,深刻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主要是夫妻生活的不满)。
B.“桃花源的生活”教育我们,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找。
C.“老陶妻子和袁老板不幸福的生活”教育我们,出轨的刺激是一时,生存的乏味是永恒。
D.“老陶回不去桃花源”教育我们,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及时行乐是王道。
补充:所谓理想生活,就是任你怎么使劲儿也拔不出的酒瓶塞儿。
别笑话老陶窝囊,谁没被面子这层塑料布裹严实过?一边窒息着还要一边笑着装孙子,跟大爷们说我氧气还够用您先呼吸着。
别讽刺春花和袁老板偷情,谁没这山望着那山高过?总以为换一个人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生活就能过的快乐,换过之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在重蹈覆辙。
别贪羡桃花源的幸福生活,老陶是多亏后来丢了浮标找不到来时路。他若真是回去了也一定会厌倦,桃花源终将变成另一个武陵。
留点找寻的念想吧,否则就没有走下去的理由了。
三、剧场
混乱的剧场是一个意象,指向我们的生活;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也是个意象,指向我们自己。主题来了——这就决定了这部戏先锋意义之所在。我不会用深奥、专业的词汇点评,我只能凭我在高校剧社混出的经验来大声歌唱——没有疯子和诗人的话剧,是先锋不起来的!
回想一下大学里面听过的看过的所谓先锋话剧,关键词大致如下:
诗人,疯子,疯人院,医生,灯塔,风筝,诗集,自杀,血液,梦境,上帝,魔鬼,天使,灵魂,影子... ...
呃,这些矫情的词语,虽然现在想想会起鸡皮疙瘩,但是我依然怀念在樱顶破旧的舞台上曲终人散我独留的黯淡时光。
一句话总结我看《暗恋桃花源》的心情。
时光轰然远去,我无能为力。
据说这是一部先锋话剧,据说它很难懂,据说它乃城中大热,如火如荼。恩,最后一个不是据说,我在1月的上海想看看这出戏,发现票就好像雪灾中的春运火车票一样难买,3月份的票也已告罄,所以我忍了,我只能看看它的DV版,聊胜于无,幸好这部经典话剧即使隔了两个框,也鲜活得夺框欲出。
话剧最要紧就是好看,牢牢抓住人眼睛不放,否则干嘛花几百银子进去坐着,一开始的《暗恋》戏份差点就让我没再看下去,这种老套的剧情只要你看到一个开头,就猜到它的结尾,相恋的男女,被时空交错,垂手不可得,男的娶了个庸妻,碌碌一生,对此女始终不能忘怀,到老还念念不忘,登报寻找,可怜他的结发妻,还在一边兴高采烈回忆个不停,他早就钻到梦里跟老情人荡秋千去了。《暗恋》根本就是个虚名,坦白点说,不过是场延续了整个婚姻生活的精神出轨。
《桃花源》则好玩得多,一出活脱脱的喜剧,描绘了一个老婆偷汉的可怜男人,愤然出走,误闯桃花源的故事。这出喜剧因为脱离了风雅阶级,直落底层,开起低俗玩笑来坦荡得很,第一幕主要围绕男人下身的脆弱,不管是不举还是状若微物,都让一个男的由内而外迅速垮台,喝酒喝不成,吃饼咬不动,打鱼捞不到大的,老婆还出墙了。男人倘若被戴绿帽,他就活该成为世人笑柄,如果是因不举被戴绿帽,奋而寻死也情有可原,所以老陶划着小船去找死了。本来可以算个悲剧,因为误入桃花源,又成了出喜剧,桃花源里他又遇到那对狗男女,居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你扑我来我扑你,小日子何其乐陶陶。然而所谓桃花源,不过是出幻梦。回到现实中,泼妇出轨的下场,只是得到另一个无能的丈夫,过另一种凄惨贫困的生活,还不如老陶呢,老陶起码不会让她生出个倒霉孩子受苦。
两出戏最后拼接在一块,居然发现台词都能合上,因为主题其实差不多,都是在寻找张爱玲那朵红玫瑰,那个传说中永世不朽的爱情,但结局都是一样的,一经找到就变成一抹蚊子血,比如春花跟袁老板,找不到就如江滨柳,始终心心念念那朵心中的白茶花。有意思的是,江滨柳的精神出轨能被世人所接受,认为这是一个男人对爱情从不放弃的渴望,据说最后有人为此抛了两滴热泪,让我很不解,如果真是爱,何必拿他老婆当垫背。而春花的寻找爱情之路,因为掺杂上了肉欲,沦为一场闹剧,一出喜剧,大家都在同情老陶,明明春花也在寻找爱情,并且勇敢落到实处,可是最后看到她跟袁老板鸡飞狗跳的生活,还觉得挺为老陶解气,狗男女总算没有好下场嘛。
至于一直在寻找刘子稽那姑娘,只有她从头到尾都是状况外,一刻不停地寻找,从来没放弃,她不属于谁,也不拥有谁,但是显然她是点神经病,怎么可能一辈子找着那个人,那段爱,不停下来生活呢?你看江滨柳,可以结了婚再找,春花,也可以抛弃丈夫再找,虽然一找到就梦碎,好歹他们鲜活地活了一把。那么到底是出轨的人龌龊,还是寻找的姑娘太傻?
暗恋一出桃花源,它是我永远找不到的幻梦,它是我永远入不了的天堂……
BLOG:
http://www.hikersblog.com/blog/user1/3186/index.shtml
喜与悲,等待或追寻,事过境迁,成追忆~
这是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别把话剧版拿过来说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不过,相对电影版,我更喜欢话剧版。★★★★
许你向我看,愿你经年之后,还记得我曾是你生命的出口,有一处乌托邦无悲无喜地守候在岁月尽头。梦中相见,生命尽头,你曾想过我,青葱岁月化作苍苍白发,南山落满了桃花。
寻找,两个荒诞的故事,画面不停的在现代和古代转换。人人都在寻找爱,话剧一样的台词,关键在于意义。寻找和爱的意义。人人心中有一座桃花源。也许自己内心中最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最柔软的部分,只是不轻易向外人泄露的。我也想去桃花源,找寻自己的内心。与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与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与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与云之凡的回忆是江滨柳的桃花源。戏剧散场,人生散场,不过是烟花一梦,刘子骥不过是梦里见到的那个人。
老陶离开桃花源,江滨柳失去了云之凡,一场大梦,谁也找不到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暗恋不填山河苦,世间更无桃花源。
同台的悲喜剧。悲伤爱情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何处?
“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电影版竟丝毫也不出戏,就像在舞台现场,周星驰的悲喜风格都有这里面搞笑部分的影子。古典含蓄的爱情,忘了归路的桃花源,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竟然青春是如此短暂,暗恋才如此绵长。等待催人老,许我向你看
原本不搭界的两部话剧,再加上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串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叙事,连相互的台词都水乳交融,不愧是舞台剧的翘楚之作。“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一句听到泪崩。
个个演技派,一条主线,两个故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找,或是一个人、一份情,或是一个出口、一份解药!太过巧妙的结构,交杂的故事让整个故事更加搞笑也更有深度,完美!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隔了好多年再看,到第6分钟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大哭不止。 1992年,距离林青霞息影还有两年,她的最后一个清纯角色。
能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喜剧中表演出来的悲剧最后还能令我掉泪,剧本很强大!林青霞虽然很有文艺女神的风范可惜若是再年轻一些就更符合云之凡扎两个辫子的造型了。不过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很不错。电影中的《许我向你看》的旋律歌词怀旧缠绵。
桃花源在寻找生活,台北在等待爱情。理想碰上现实,仅存美好念想永藏心底,再也回不去。曾经与现在,梦想与现实,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落地,再回头惘然如梦,怅然若失,最后在剧院等待戈多(刘子骥)。8.2
3.5星强,形式上很特别,处理上戏剧腔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还可以更柔和。苦情戏好催泪,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起龙应台大江大河里写的一些故事。有机会去看舞台剧。
几位话剧演员演的极好,可以打满分。可这是电影,你把话剧拍成电影是什么意思,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不是梅兰芳金少山李少春,有必要复刻成胶片吗?
86年戏剧处于戒严与解严的交界,一个故事是为纯洁感情走进强权政治与文化桎梏的台湾,另一个故事是为躲避肮脏的家庭走进世外桃源,嘲弄政治谎言与理想泡沫。电影版将文字/剧场/镜头三种语言编织到一起,是戏剧行为向电影行为的成功过渡
这一场你不好好演,下一场,你老了,就没有回忆啦!【好想看厉害的现场版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