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镜头是船头的空镜,伴着画外音,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船头的空镜,少了原来那顶帽子,首位结构设计有趣。帽子是两位主人公到了刻碑处取得的,而行船是整段旅程的开始,那一开始为什么就有了那顶帽子?开场的空镜可能才是结尾,而结尾的空镜,也就是帽子消失的,才是开头。有关开场空镜的画外音,时空上并不是一致的。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部短片也可看作一个穿越时空的旅程。片中常常交错时空,如突然插入的闪电,如杀人场景的闪回,有时能分辨时间顺序的先后,有时这种分辨也没有了意义。
画外空间的使用颇有意味。一开始行船时的交流,只拍船头的空镜,有一根竹子、一只草帽,伴着流水前行,画外是主人公交待交易任务。卡车把两位主人公送到目的地后,拍卡车启动、远去,画外是两人的对话。这两处都以运动中的空镜作画面,配以人物声音,也能传达出人物情绪和信息,富有诗意。
《金刚经》这部短片是毕赣导演的成名之作,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获奖作品。影片总长22分钟,黑白电影,发生地依旧是黔东南那个神秘的荡麦,依旧是将诗词杂糅于影片之中,将时间线性分割拼凑,也依旧另观影者感到惊喜和与众不同。
影片开头有长达一分多钟的黑夜与电闪雷鸣,闪电的若隐若现仿佛要劈开这黑夜的苍穹。这一幕的闪电也在后续的画面中反复出现,毕赣导演的电影有着非常多的象征符号,在这部电影里这黑夜的闪电也代表了片中人的罪恶与警醒之意。影片的故事讲述两位主角老歪和升哥在大哥花和尚的指示下杀了一个人,将其抛尸洞口河中,在花和尚的指引下前往荡麦寻找一颗刻了金刚经经文的树干在那等待拿钱。他们二人坐着货车,穿过大片的田地,走过小巷,荡着小船顺着河流来到目的地。
了解毕赣导演电影风格的影迷都知道,荡麦这个地方是神秘的,此处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同样在这部短片中也可见其端倪。二人在荡麦遇到了一位赤脚老医生,他仁慈地帮老歪治疗他的牙痛,并且顺口提到了自己的儿子被人杀害,自己一周之后才在废报纸上发现。而两位主角杀害不久的那位男子正是医生的儿子,这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是不对等的,在空间上却又是相同的。这也正是荡麦这一地方存在的重要性,用时间的不确定性来凸显罪与恶,原谅与宽恕。
在这部短片中,几乎所有镜头下的物品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先是老歪的小刀,被他用来当作镜子映照其皮相,又被用来在黑暗中杀人越货,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一把小刀又被用来当作麦克风一展歌喉表达自己的歌星梦。这把匕首是见不得人的罪难,也是公之于众的警戒。再就是老歪从死人身上摘下来的手表,在与老医生狭路相逢的小巷中,老医生低头就发现了老歪这块与自己逝去儿子一样的表,画面紧接着就是开头那惊雷与闪电再次插入,伴随着老人如同震怒的一声“十一点!”,构成了全片的最高潮。这块表同样也值得大书特书,老歪称其表是从凯里老街上买来的,在毕赣的《路边野餐》当中花和尚也给开了一家钟表店,其原因是自己死去的儿子常给自己托梦需要一块表。可以瞥见这二者之间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和隐喻。
在影片的最后,老歪与升哥在河边伫立与刻着金刚经的枯木等待着花和尚的到来。升哥对那一块木头的解释是:每当风一吹过,这四周的树木花花草草以及小动物都会被超度。这一诗意的解释不由得联想到了藏传佛教的传统,信徒们会将写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经幡悬挂在人烟稀少的高山上。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经幡被风吹动一次,就代表着经文被念诵一次,可以消灾解难带来祥瑞,与短片中的金刚经何其相似。如果说荡麦的风超度了什么,我觉得不是这山山水水,而是两位主角老歪和升哥杀人之后的罪孽。
当老歪手握着代表着罪恶的小刀,大声的对着自然唱着伍佰的《痛哭的人》这一首歌的时候,影片也到了尾声。一首带着摇滚与现代的歌曲误入这梦一般的荡麦之地,正如老歪和升哥误入荡麦的感觉,他们是带有罪的迷失人在老医生的面前他们二人是否得到了顿悟与解脱?花和尚究竟是刻意还是有意安排了这样一场迷局?所谓的宽恕与释然是否又真的可以让罪恶本身超脱?这一切都像这歌一样,说不清也道不明。
不管这部短片披着多少层的面纱,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一番的,不是评判影片的人物,而是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承认看得并不是很懂。导演故意漏的时空上的破绽,着实让我有些摸不清头脑。而且这股独立电影的故作之味确实有点。。
就诗歌来说,比较喜欢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中间的那些确实有些自我重复的感觉在。而且觉得并不高明。
看这部电影之前读了半年的经文,觉得《金刚经》选得并不高妙。如果你说《金刚经》刻在木桩上,是为了超度这河边的一切生灵,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专门用来超度的《佛说阿弥陀经》、《地藏经》、《大光明经》?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执着以表意,执着于形式。梦幻泡影间沉浮的毕赣先生,看来还是没有开悟。
(非電影專業,不懂運鏡、構圖等技藝含金量。僅僅從意思層面談一些感受) 金剛經篇名其來有自,取金剛至堅至利“能斷”之意。宗薩欽哲仁波切曾批評英譯經名“Diamond Sutra”有失確當,因為diamond只是一種礦石,在今天可由激光切割技術任意雕鑿。他指出,“金剛”其實是護法神因陀羅(Indra 也即帝釋天)所持的武器“金剛錘”(Vajra). 取其無堅不摧之意,要斬斷的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無明。片中兩位殺人犯麻木不仁,世俗法的制約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遑論佛法中的自覺覺他。在船上輕閑地談論搶蠻錢、打劫夜店妓女、受雇殺人,完全就像正常人談論日常工作一樣。斷人喉管的凶器插在斷無明的刻著金剛經的木樁上,變成了話筒,罪犯做起年輕時的夢,真誠投入地唱起伍佰的一首歌。那麽認真地無知著自己的無明。 佛渡有緣人。但對無緣之人,依然有著慈悲。全片從頭至尾沒有評判沒有譴責,鏡頭衹是默默記錄。黑白影像,素山靜水,卻又無比清晰,充滿詩意。看得到beauty和virtue的分離。甚至,導演的“無爲”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鏡頭語言的敘述毫無時間順序。不曉得坐車、乘船、看牙、山洞殺人、孰先孰后。它衹是講述情節,任你去重組故事。 想起之前讀到Sabina Knight教授關於文學中時間的論述。Sideshadowing的理論似乎在這部短片里活了起來。平常讀故事/小説,其實結局早已寫定,我們在讀的過程中,一廂情願地讀下去,想知道故事情節的走向,那個走向在我們閲讀過程中是未知的將來時,事實上是作者早已截取、存封起來的一段時間,是大局已定的過去時。這是Backshadowing (作者站在比讀者前面的時空,設計好了一切,讀者衹是跟著作者的故事走). 與此相近的是Foreshadowing, 因爲那段時空是固定的被截取的選擇的,因爲結局的早已寫定,被利用起來去呼應前面發生的種種,以獲得某種意義,這是解構主義批評的一大死穴,就是對歷史的書寫是teleological,progressive, lineal的,在power relation中誰勝出誰就有話語權,就得以書寫最後的結局,一切從那個結局回溯到過去,對過去的書寫以服務那個最終的結局/贏家爲目標。是一種帶有操控性質的倒敘。 但歷史的真實,或者説,時間的真相是怎麽樣的呢?Time is pluralism.時間是空間性的,蕪雜的,多角度不同事件同時發生,從不同人的視角現實各不相同。絕對不是歷史書里那樣理所當然分階段有順序,有意義。Sideshadowing就是摒棄那個time frame, 多角度,多綫索,同時進行,無始無終。不居高臨下地隱藏一個真相,衹是告訴你各自有各自的真相。 看到頁面下面的評論,對短片毀譽不一。詬病之處大部分似乎是“看不懂,導演故作高深。”這是不是因爲我們習慣了去預設導演高高在上類似上帝一般的存在,謀篇劃局設計好了一切,剩下的交給我們去苦苦揣摩、去make sense, 去靠近他的深意?也許這才是真相:太多自覺“明了”的仍然是“不悟”的,他們認爲看到了真相,其實衹是極盡他們六根所能看到的相。而這裏導演的模棱兩可、不置可否,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他的寬容,他的開放,他在踐行pluralism?你囿于你的六根、你的證量、你的見地,所能看到、理解的是那麽多,我看到的是那麽多,他看到的是那麽多。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沒有誰對誰錯。導演自然有他的角度,但他的不是唯一的,更無所謂正確。正如短片臺詞中引用經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都是Illusion而已(提筆至此,好奇經文的觀點是不是relativism……同時突然對芥川龍之介以及黑澤明肅然起敬,理解了《羅生門》在電影藝術史上的難能可貴)。 我不覺得導演故作高深,相反,我看到了他對觀衆的尊重。
诗意的时空一隅
唱歌的长镜头切了一下是个败笔,唱歌的长镜头后面都切掉,直接雷声。个人看法
进村的长镜头配合诵经声,宁静妥帖。但诵经就好了,别念诗啊。
这片儿是一首赠友人的短诗。
这种缓缓地寂寞地叙述风格,太喜欢了
插在经文上的匕首被用作了话筒,这种诗意化的处理还是能看出一些灵气,其它的,瞎夸也没太大意思,短短二十分钟的篇幅,又是经又是歌又是诗的,这叫人说什么好。
风格延续及掌控升级:日常体系的诗与魂,及青春过往旧事,极度冷暴力。
有意思,推荐,89年生的导演,写诗写得很不错。
短片不错,诗太多余。画蛇添足,成了蜥蜴。
我觉得很有趣啊!包括那有意思的诗句。
犯罪故事也可以这么拍,除了诗真的太多了。
金剛經用黑白拍攝, 沒搶戲, 很夾部戲, 旁白吟詩, 精到地配合影像, 從頭到尾都象詩, 雖然劇情那樣殘酷. 藝術中心的放映可惜沒爆滿...
毕导这是多爱自己写的诗啊,密不透风,本该有的缄默和留白,完全被诗歌的朗诵给糊住了,不透气儿。除此之外别的都不错,把金刚经埋在河边,“等到风吹过的时候四周将会得到超度”。
从《金刚经》到《路边野餐》的变化是让人欣喜的,而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人觉得可惜,前两部里才有我去过的那个凯里的气质,行歌坐月的南方,充满秘密与诗意的潮湿小城。而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已经不写诗而开始上吐槽大会了,拍艺术电影如果不与自己的孤独相处拍出来的东西就是骗人的。贾樟柯姜文拍了十多年才开始重复自己,李安到现在还在创新,而毕赣第二部长篇就开始重复自己了,变得精致了,但有的东西只有粗糙才有质感,就像grunge一样,粗糙反而是它闪光点。
除了电闪雷鸣,除了吟诗背诵的死独立电影范儿,其他都很好
似乎看到了阿比查邦、卡普拉诺格鲁和帕索里尼。蛮多人吐槽里面的诗,我反倒颇为喜欢,没有这诗就不是毕赣那颗苍老的心所拍的东西了。
身为一个伍佰歌迷,这片必须给伍分。
金刚经是一叶舟,金刚经是一载车,渡人前,绝人后。金刚经也是一把刀,两面为镜,或反照人脸或掩入五脏。从黑暗到闪电闪烁,从黑暗到铁栏相隔的前后车座。两杀手总需第三者,司机、牙医、船夫、被害。手-佛珠-狗,手-手表-手,手-电筒-牙,手-刀子-人,手-烟头-舟,手-木桩-歌。刀柄麦克风,死者听众。
老陈叔叔大概是导演的李康生(不
无执,一执着就成了虚妄;无住,一驻留就成了故乡。我们自始至终生活在一条船上,冷静地诱杀昨天那个莽撞的自己;时间一直遗留在路上,让稻花黄,让槐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