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典型的南印度超级英雄爽片,只要丢掉大脑,就能获得极佳的观影体验。 ②在这里,您将切身领略到印度人民举世闻名的自信自豪,您将看到1920年代的印度青年在英国殖民者的舞会上大跳印度民族舞蹈,激起在场万千白人少女春心荡漾无限,总督侄女更因此芳心暗许,为此不惜背叛国家民族阶级。 在这里,您将看到两个身型魁梧粗壮的大肌霸在各种慢镜头大特写中反复瞎几把帅地华丽登场,看到主角双人组或是乱阵之中飞来飞去取敌将首级,或是连个滑铲都不需要就徒手干掉丛林巨虎,到后面干脆直接不装了摊牌了,神功护体化身罗摩,直捣总督府,彻底终结英国鬼子的殖民统治。 ③南印度电影无非是,神话剧,或者象征性地假装是历史剧or现代剧的神话剧。 ④作为「抗英神剧」,电影从头到尾极力渲染印度人民在遭受外族入侵时的愤懑屈辱不甘,用直白骑脸的方式反反复复地通过一颗子弹的算计挑动观众情绪,「士兵,你知道每发子弹的价值吗,它是在英国的一家工厂用英国金属制成的,它在一艘英国船上穿越了七大洋,当它最终到达你的枪管时,它的价格是一英磅,而你想把这一磅浪费在棕色垃圾上吗?」 我们看到主角A当众受刑受难,看台下群情激奋,人民暴动,一转眼街道空空如也,剧情一过,就无下文。我们看到主角B两代人忍辱负重训练游击队,为此不惜卧底敌营,密谋夺取殖民者的先进枪械,可结局还是双雄合璧你长矛我弓箭,神话光环加身横扫一切就完事儿了。 毕竟是个讲了千年英雄神话的地儿,你说人民史观?好像确实强人所难。 ⑤女主角们美得一如既往,也花瓶地一如既往。印度电影里的女人们大多站在村口满脸悲戚,哭哭啼啼地等着远方男人传来消息,暂时我形成了这种刻板印象。 ⑥印度人是务虚的好手,天下第一的辩经民族,所以我诚心诚意地看好印度电影,即使各种不合逻辑不合时宜,他们也一定能拍出人类瑰宝级别的优秀电影。 但结尾我还是想落回那颗在1920年被反复提及的子弹,有趣且略带讽刺的,时至今日,印度仍然无法完全自主生产子弹。
1.印度的人口确实也是太庞大了,而且还无知,加起来就是巨大的可怕。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印度神强。
3.真是每一帧都充满了节奏感。
4.那个跨越种族的一见钟情是不是太仓促了点?
5.印度人恨英国人,估计只比我们恨日本人差那么一点点。
6.在大桥上两个男人相互招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他们相爱了。过了一会儿,他们果然牵手成功了。
7.印度电影竟然也把两个男人拍得如此浪漫。那个英国女的绝对是第三者插足。
8.印度的歌舞情节,太让人共情了,真想自己也会舞蹈,然后混在那些整齐的节奏中。真是一个舞蹈一个文化感染力。
9.他们,如此相爱!
10.打戏太帅了,水火交融那一段简直神来之笔。
11.比琼瑶剧的误会转折还多,眼泪流的比琼瑶后期剧强多了。
12.印度神配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振奋人心。
13.印度的演员真是太辛苦了,能歌善舞的,还一个个身上长满了荷尔一部宏大的制作,展示了亚洲宝莱坞的实力。唉,就不哀叹咱们自己了,除了不会用心搞创作,其他歪门邪道的一样不落蒙。
14.,拍片洗钱,一部戏挂十几个编剧挖主体编剧墙角打击创作,导演制片人副导演到处揩油,大佬天天忙着上市,演员挣钱主业直播综艺刷脸等等,无药可救。我等电影观众,只能隔墙观影,怒其不争了。
散场吧,把垃圾带走。
看完了南印导演S·S拉贾穆里的新作《RRR》,之前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里面一闪而过的白人女性镜头让我隐隐担忧他是不是也落入了《印度往事》那样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成片果不其然。比起夸张的开挂剧情,神话般不现实的历史呈现,这种话语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妥协让我担忧起南印电影的未来。 后殖民理论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密切结合,服务于殖民统治。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东方在现代化构建过程中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审美和价值观。这是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的一种更温和也更隐秘的殖民手段——文化殖民。在后殖民时代,霸权主义和文化依附,西方和东方之间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这种东方观念不断重申着西方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在其指导下,曾是殖民者的西方找到了后殖民时期的定位:把曾经充满压迫与剥削的殖民统治美化成文明征服野蛮。他们并不回避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但这一定要由反派角色来完成。与之对应,必须有一个正面的有同情心和道德感的白人形象。这个白人,在情节的推动中能够保护东方人。 和《印度往事》一样,《RRR》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白人女性形象。她善良、有正义感,对印度人充满好奇和同情心,与作为反派角色的残酷冷血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采用此类设定,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它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不要一竿子打死殖民者,殖民者中也有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好人给落后愚昧的殖民地带去了文明先进,传播了爱和友好。这种话术是不是很熟悉?在故事的渲染下,观众会潜意识里接受这种告知,自觉站在非本我的立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侵略者的罪行开脱。而白人看到这类形象,也不会心生反感,因为这类形象满足了他们的骄傲与优越,迎合了内心深处对东方的俯视。东方还是那个他们想象中的作为“弱者”的东方,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善意的保护了东方的好人。这种浓厚的殖民色彩叙事自诞生以来,仿佛成了涉殖题材的一条默认的红线,被源源不断地灌输、模仿和复制,越来越根深蒂固。 中国影视也不乏此类叙事。《南京!南京!》中创作者特意设置了一个充满歉意的日本人,《大宅门》中也有一个友好的日本人……明明直到如今,侵略者仍旧充满高傲与不屑,没有道歉也没有丝毫反思,但我们却喜欢一厢情愿地假定人家友好善良,有正义感有道德心,向往和平,并以此建构我们对于近代反侵略史的文艺叙事,一代一代在他者话语里乐此不疲。 殖民者中确实有一些没有亲手举起屠刀的人,但他们,都是冷漠的大多数,享受了前方杀戮者带来的红利与心理优越感。就像那个把食物丢在地上喂鸡一样施舍给中国孩童的殖民者一样,骨子里带着不屑、不尊重。虽然没有染上罪恶的鲜血,但也一样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一切,这不能称之为友好。
整个观影过程很幽默,而且完全是不自知的、他者的幽默,是印度的本土电影审美在主旋律片里集中显现的幽默。
我错怪了《杰伊比姆》和《宿敌》对MV这种镜头语言的滥用,漫画化、浪漫化倾向或许就是印度独特的电影书写方式,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尤其极端——特长慢镜头、大角度构图和超华丽动线,再加上直接面向观众、暴露镜头的抒情群舞,制造了强烈失真的离奇效果。 当然,观众眼中的奇观并非电影认为的奇观,那些具象的雷霆万钧、光芒四射都是对抗英殖民统治的英雄的正面描写。伴随着奇观的展示,MV的歌词更是为画面量身定做,胜似影视剧同人剪辑,还要用唱的方式袒露剧情走向。
但观看一部已然被时代淘汰的新电影,会获得一种神奇的错位感。它调度呆板堪比好莱坞早期电影,场景魔幻不亚于“手撕鬼子”,价值守旧更不必说,依然是男性阳刚重拳出击、女性温顺等待营救,连故事的漏洞百出都在增添一股复古味道。
今天聊聊印度电影《RRR》。
片名RRR (Rise Roar Revolt) (2022),别名双雄起义(台)。
本片以印度著名自由战士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Alluri Sita Ramaraju)和科马拉姆·贝姆(Komaram Bheem)的生平为基础,创作了这部印度人们反抗带英帝国的动作电影。
本片中充满想象力、脑洞大开的刚猛动作戏,不愧是印度今年最猛的动作电影!
这部电影完全是虚构的,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和科马拉姆·贝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过面,电影只是基于一个让他们俩联手合作的想法而创作,就这样两位民族英雄相遇了。
印度著名演员拉姆·查兰·特哈(Ram Charan Teja)扮演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小老虎(Junior N.T.R. )扮演科马拉姆·贝姆。
先简要说一下两位民族英雄的生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于1897年7月4日出生在安得拉邦(Bhimavaram)附近一个名叫Mogallu的村庄。他在家乡附近的各个地方完成了小学教育,15岁时前往维沙卡帕特南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他受孟加拉革命者的启发,1922年至1924年期间领导了兰帕起义,反对带英帝国的欺压歧视。
兰帕起义期间,他带领人民冲击警察局,干掉了许多英国警察,并劫走武器弹药,进一步组织人民反抗。
他的行为得到了当地人支持,很长时间都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人的抓捕。
1924年5月7日,英国人抓到了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并将他杀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雕像
人们称他为“Manyam Veerudu”的称号,意为“丛林英雄”,在他的家乡安得拉邦,人民建造了有许多雕像纪念他。
1986年,印度邮政发行邮票,纪念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
科马拉姆·贝姆也是是一名印度自由斗士,他1901年10月22日出生于印度中部和中南部的Gond部落,这些部落现在被正式指定为印度的在册部落。
科马拉姆·贝姆的童年是在没有任何接触外界的情况下度过的,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从小看到并经历了他的人民的苦难。
1920年代初,科马拉姆·贝姆组建了一支军队,对抗尼扎姆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1940年10月27日,科马拉姆·贝姆在与英国部队的交火中被杀。
科马拉姆·贝姆雕像
科马拉姆·贝姆为自己的人民创造了历史,当地人也将科马拉姆·贝姆视作英雄,建立了很多他的雕像。
科马拉姆·贝姆提出了一个名为“Jal,Jangal,Zameen”的口号,意思是“水、森林、土地”,他主张人民对所有森林资源拥有完全的权利,这也是反对尼扎姆和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象征。
本片标题《RRR》最初只是一个工作标题,代表导演S·S·拉贾穆里(S.S. Rajamouli)和两位主演Nandamuri Taraka Ram (本名)和Ram Charan Teja的首字母,但后来导演决定将其作为正式标题,因为它变得出名了。
本片标题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缩写,但一般都是《RRR》。
标题在泰卢固语中是《Roudram Ranam Rudhiram》,泰米尔语中是《Raththam Ranam Rowthiram》,卡纳达语中是《Roudra Rana Rudhira》,马拉雅拉姆语中是《Rudhiram Ranam Roudhram》,这些都是“愤怒、战争、血腥”的意思。
标题在印地语和英语中是《Rise Roar Response》,意思是“奋起、咆哮、反抗”。
导演S·S·拉贾穆里之前拍摄过《勇士柏拉瓦传奇》《功夫小蝇》《巴霍巴利王》,看过的观众就会知道导演的拍摄风格。他喜欢宏大场景,加入各种各样有趣的动作戏,脑洞大开且充满热血。
他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充满了富有冲击力的宏大场景而闻名。《RRR》同样延续这一特点,展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
本片凭着大制作和民族情结,成为自2019年疫情以来,首部全球总收入超过一亿美元的印度电影。在北美首周末拿下950万美元票房,成为北美周末票房榜季军,也创造印度影片北美最高开画纪录。
本片拍摄早期,与小老虎演对手戏的英国女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Daisy Edgar-Jones)因家庭问题退出了本片。
后来由英国女演员布奥利维亚·莫里斯(Olivia Morris)接替饰演詹妮弗。
毗湿奴第七化身·罗摩
楞伽魔王·罗波那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手持弓箭的雕像。一般可以认为这尊雕像是“罗摩”。
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全名为罗摩占陀罗。
他下凡的目的是从暴虐的罗刹国王罗波那手中解救众神,后来他成为印度教崇奉的神,也被“罗摩派”所信奉。
有趣的是,影片原型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也是手持弓箭。因此影片中拉姆·查兰·特哈的扮相也可以看做是在致敬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重返英军牢房搭救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时,他试图找出关押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单独地牢。他所采用的方式是敲打地面,用节拍交流。
他所使用的的节拍是两人在影片开始时歌舞的节拍,因此双方才能认出对方,并进行交流指引。
印度的独立很有意思,并不是通过武装斗争争取到了属于自己国家独立的权力,而是英国国力衰退,导致英国在没有足够兵力维持帝国日不落,带英主动放弃印度,让其独立。
带英帝国在离开前用一个极度恶心的印巴分治方案埋下祸根,随后才承认了印度的独立。
所以说,印度建国的过程并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具有足够的威望统领全国,而是将一盘散沙的名称换了说法而已。
印度如果想要拍摄一些民族英雄题材的电影,那么找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是关键。为了凑够足够的素材,这才有了《RRR》里的关公战秦琼。影片取材的民族英雄也只是局限于争取所在部落权益而已。
观影体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立场,如果观众站在反抗帝国主义殖民者、同情民族独立运动的角度,那么会觉得电影很有意思,如果站在奴役者的角度看,那自然是横竖都在挑刺。
《RRR》可以看做是一部抗英神片,面对殖民者的欺压凌辱,最能忍耐、最为逆来顺受的人也开始了反抗。
在本片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的民族气节。同样身处第三世界、同样有过屈辱历史,影片中反应的很多问题同样发生在其他殖民地。他们的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独立奔走呼号、忍辱负重,着实令人感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文化自信。别管什么样的洋人舞蹈,在印度舞面前都是渣渣。两位男主角用精湛娴熟的舞技成功征服全场,顺便征服几个西洋妹子也不在话下。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动作戏。
神片总能脑洞大开,能想出些稀奇古怪又令人大开眼界的动作。好莱坞能够上天入地地乱打一通,宝莱坞为什么不能。
《RRR》中的动作戏绝对称得上生猛,在颠覆你的物理常识的同时,狂拽炫酷地把带英帝国殖民者胖揍了一番。影片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印度人民在自己的民族英雄帮助下,成功取得了革命胜利。英国佬在印度下凡天神的手下活了这么多年,也真是不容易啊……
今年最猛的印度动作电影,
跨越时空的抗英民族英雄。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如果说巴霍巴利王有神话背景支撑,开挂还可以理解,那面对这样一部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虚构了情节来开挂的大片只能说一句:How dare you?(开玩笑的)
上一部巴霍巴利王太成功了,激起了导演超越自我的决心,才让我们看到了这部《RRR》。其实最近几年印度的抗击殖民者主题挺多的,但米叔的扑街了,康姐的没有水花,也就这部南印度的终于掀起点风浪,从电影名字到宗教隐喻再到开挂,集齐了所有典型印度元素。
一般这种双男主设定演不好就激情满满,但是印度的就很让人放心,无他,形象在那儿。两个壮汉产生火花?不可能的,兄弟情才是宇宙真理啊。以前嫌弃南印喜欢美女配野兽,结果宝莱坞的男主角越来越次,南印度的新生代上来后却是越看越顺眼,星二代的质量都比宝莱坞强。尤其这个舞蹈水平,谁看了不想跳起来扭两下?
故事情节其实很老套,但是导演功底摆在那里,刨除男女感情戏,抗英的主线剧情和场面还是很耐看。而结尾出现的罗摩神话背景,会让你终于放下心来,这印度味儿对了。
有人提到这片子里女性角色太拉胯,我无比赞同。一心搞事的总督夫人我们就不说她是不是真有权利能这么干;另一个白人妹妹行事毫无逻辑,纯粹是为了男主1方便而存在,后面就直接消失了……而那段让两人感情升华的尬舞,突兀而搞笑;男主2的青梅竹马同样如此,她的出现就是帮男主1解围,并与男主2和解。
只想说,导演你怎么回事?巴霍巴利王里面还有提婆犀那呢?你照搬一个都行啊。
虚构的历史、神话传奇般语调的情节剧式故事、舞蹈式的格斗动作,托莱坞泽米吉斯内外都“印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战狼》。浮夸但精彩的动作编排和场面设计基本上秒杀了除雷米版《蜘蛛侠》(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属于漫威)之外的全部漫威电影,也许现在只有印度电影还能像这样一次次用暴发户美学重新定义主流商业片的“奇观”吧。两个女主角仅有的作用就是降低一点故事的腐度……
跟《巴霍巴利王》一样,等于把英雄电影拍成了超级英雄电影,更注重的是爽感与视觉享受,合理性就实在没法考虑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应该也挺过瘾的。不过,印度电影实在是太长了。
娱乐性相当不错,花式开挂看得我简直乐得不行,我仿佛感受到了印度人的快乐。这剧情确实很套路但是看下来异常舒畅。上半场总督府大战,两个男主一个与百兽出笼,一个驾着烈火战车,分明就是神明的出场方式,完全就是神格化的人;下半场直接不装了、摊牌了,我俩有神力加持、神功护体,扮相都照着罗摩来设计,神光buff都上了,今天这挂是开定了!开挂横扫千军完全不是槽点了。也就是因为理解了这部分情节的设置,我原谅了影片中所有的不合理:这分明就是印度近代神话史诗啊。总的来说是部爽快的电影,适合大银幕看,里面不少特效应该是为了3D效果设计的,所以显得很假。正片部分两大段歌舞水准很高。上半场写得还是挺精彩的,下半场就写得很潦草,很多关键情节都一笔带过了。而且女性角色写得很没意思,纯纯的花瓶。
(无脑)燃,燃,燃
我被ram哪怕残疾了被关在地牢里一周一顿饭还要坚持健身的精神感动了。
前十分钟同族自相残杀的暴力画面看得我差点退出,挺过去之后,才是我想看的印度电影——最喜欢的就是印度片这种“真实题材乱入神话感的感觉”,给你“人即神”即视感,还总有幽默感渗透其中。唱着歌,跳着舞,耍着帅就把事儿给办了,放狮子老虎那场大戏太有趣了。以及不得不说,印度舞的下盘真是太厉害了,稳得像练家子,而且这个国家本就有灵性传统,什么打着坐飞起来,光脚从雪山出来,而自从了解到印度的一种武术,那种克里亚瑜伽精神、力量感与身体几何,就更知道了,所以放别的地方不成立的拍法只有放在印度毫无违和,这就叫风格。
曾经一度嘲笑自家的抗日神剧,但换个角度看别人,都是政治正确需要罢了。这部大片儿汇聚了:印度传统歌舞艺能+燃烧的经费+猫鼠游戏+双雄对决+抗英题材+无脑爽,他们拍得很开心,我也看得挺乐的;抛开事实不谈,这种主旋律洗脑没毛病呀,印吹斯汀。
印度大片就是这个味。明明预算拉满场景都很精美,但是人物就是很浮夸,有些道具特效就是带点假,然后看着又巨爽。抵抗殖民的故事我们应该都能有所共情,类似于曾经中国的霍元甲黄飞鸿电影。最追求的是动作视效,其次是民族心,功夫是真是假刀剑棍棒能不能打赢枪炮都是次要的。
看印度片就是无脑开心,除了片长太长以外没毛病。这部是印度投资最高的电影,也是目前印度影史本土票房亚军(冠军是同一个导演的巴霍巴利王2),海外还有额外两成市场。叶问+战狼式民族主义叙事,双肌肉男主兄弟基情,抗英神剧+美式超级英雄的夸张动作设计,第一人口大国的人海战术群演+CG猛兽混战,再加上印度独有的歌舞段落,合成这么一部超级大片。虽然作为非本土观众来看这样题材也挺狗血浮夸尴尬,但电影最终还是以商业娱乐性为主,而不是灌输教育,所以OK,爽就完了。
年度第一神片,这辈子还没看过这么奇葩的电影,妥妥的印度版战狼,据说已经排到影史前五的欢迎程度,即便所有设置都完全不合理,甚至浮夸到极致,但是三个小时就是能让你看的血脉喷张,中场休息时和仅有的几个法国观众面面相觑,大家都被印度人的强大自恋尬到了
开头就猛的惊人,英军暴戾无仁滥杀无辜,两男主一个万军中擒敌,一个徒手搏猛虎,为后面各种神乎其神的战斗场面打下铺垫,名义上是传统的双雄情义戏,也各自安排了爱情戏,但抢救蛇毒那场真是基得天崩地裂,看到两个胳膊比我大腿还粗的大胡子猛男那么暧昧擦边让我这直男不亦乐乎,还有那该死的无与伦比的默契,一个眼神就能交换三千字战术配合,每个桥段的情绪转折都精心打磨,各种神奇武功不光是夸张,还浓缩了惊人的想象力,一切都扣着让你嗨的来,神片爽到一定程度就让人觉得违反物理法则如此美妙,多多益善。
当看到身残志坚饥困交加的逼王在监狱里做引体向上的时候,我大受震撼并质问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锻炼!?
最新的印度“主旋律”大片,抗英神剧,场面、动作、歌舞、视觉效果做得一流,真不错!据说在印度和北美、欧洲市场卖得很好!刚看了英女王登基70周年的辉煌盛典,再看这个“手撕英国鬼子”的三个小时长的“战狼”大片,感觉更是怪怪的,一切辉煌的历史成就后面,都有着血泪斑斑的悲剧一面啊!
这不比漫威超英带劲啊,《战狼》格局小了。
小老虎大战拉姆,狂舞怼残英国绅士,抗英神片翻出新境界。动作场面虽然个个脑洞大开,难得执行到位,看得挺开心。开头的一条警棍对一千最让人叹为观止。泡英国妞那段的namen通name,分明印欧语系一家亲的铁证。
本想说咱都受过帝国主义苦,看在阶级友谊上要严肃看待这部“南印版战狼”。可是对不住啊,兄弟,你这挂实在太欢乐太浮夸了,载歌载舞又实诚,全程笑得合不拢嘴。俩角色历史原型虽八竿子打不着,但人物形象的宗教隐喻,配这夸张的动作特效十分爽快。Bheem的“水之化身”与森林之子要结合历史才懂;Raju直白到干脆把罗摩的行头套身上了,连Alia客串的女配都是神话中罗摩的妻子悉多。这时候真恨不得速通一遍印度史诗,好把每一个镜头的宗教意味搞明白。果然,印度电影未来要靠南印。北方孟买什么的已经被网飞突突得差不多了。
因此,白人“收养”(收买)有色人种小孩,原来是“传统”呀。可能就是因为以前干多了怕出事,所以现在都收“孤儿”……观感,歌舞不太适合本片的氛围,不过可以忽略,属于插曲
我觉得好好看啊!虽然剧情是狗血的那种 和仇人做了生死之交,喜欢上世仇家族的女人等等 但是印度人真的好会怎么把握观众的情绪!我好喜欢阿兰!他拦着大家让毕姆救走玛莉这里真的好感动!知道自己要死了还是义无反顾拦着士兵!好帅啊!整个电影的夸张武指夸张动作场面并没有让人出戏啊 像救桥下小男孩一段 像闯城堡救玛莉从卡车一堆猛兽出笼这个镜头 还有最后被地母之神召唤成为弓箭神的造型 全都让人惊呼“哇好帅啊”。两人兄弟情也是极其让人动容 敲地找定位这个看得我目瞪口呆 这就是好兄弟的感应吧!总的来说 从印度爽片的角度来看 这是个神作 救人、抱得美人归、拯救部落大团圆结局 让人看得舒心了 就是行!
【4.0】尽管浮夸十足逻辑感人,但激燃的场面堆砌视听的极致造势还是让人叹为观止,主旋律的讴歌之下注入神话色彩宗教寓意的和鸣,刎颈之交的情谊拉引出为大义的取舍,被践踏被屈辱的历史流淌出革命的热血,两个主角的人物刻画都弧光尽显,可惜其他角色就走马观花流于工具人之列,此片保有高度娱乐性的爽快,更有天神下凡个人英雄式的花式狂欢盛宴,当所有仇恨聚集落在民族反抗的呼声意志之上,我们终于看到了日不落陨落时胜利旗帜的飞扬。自由是我们射出的子弹,人心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有这两兄弟 感觉都可以干停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