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的过程中真的给了我思想上的一次全新体验 正好美国大选 如今民粹主义抬头 民族主义也不示弱 原本相对和谐共处的世界 因为一场场恐怖事件 而后的战争变的分崩离析 IS那么多国家“叛国”加入 到底这世界为何会一步步沦落到此 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 电影改编自小说 小说没看但是看了些书评 小说更多的是一个“我”向一个美国人的倾述 倾述的内容大致与电影的主角表达的内容相近 但是因为电影加入了绑架事件 援救 给予茶馆里美国人更多的身份 因而整个故事更加丰满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文化的输出 经济的输出的真的不能以获得的利益去评价 西方经典经济学的一套理论力求用数据说话 通过数据推断 然而事实确实 一次次破了这些数据 我们不该嘲笑事实 当然可能我们看到的事实也许也未必是真的事实 有所启发 带给我新的观点和角度 便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
第一次读到《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时我多少有些讶异,从故事的开始直到结尾,都只有『我』一个人的独白,他人的动作与对话都经由『我』对一位身份背景不明的美国人的转述从『曾经』这个时空里流出,一个完整的,有着简单梦想的巴基斯坦人的上半生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而在『现在』这个时空里,拉合尔的小茶馆内一切平静如常,『我』与那位美国人从前菜上桌一路聊到天光散尽,最后在酒店门口告别,只见一个形迹可疑的黑影不断靠近,而美国人的夹克内寒光一闪,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就此摆在了读者眼前。
改编电影大胆地替观众『选择』了一个沉重与释然并存的结局,将原先民族情结浓厚的文本转化成了世界视角的影像。原本没有具体身份和形象的那位『美国人』变成了久居巴基斯坦且身兼为CIA获取情报任务的专栏记者Bobby Lincoln,有了明确的动机和目的。『现在』这个时空里也加入了矛盾和混乱——与『我』同在一所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遭激进分子绑架,学生的抗议活动与军队的介入在茶馆内外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电影和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反复地向观众强调 “You have to pick a side.” (请选择你支持的阵营),并让它取代了后者所期许的『交流的可能性』成为新的开放式谜题,你所相信的事会随着故事的抽丝剥茧而不断改变,凭借自身经验和对于两种文化熟悉程度差异而做出选择的观众可能会等来一个出乎意料的收尾,早早在中立位置站定的人则开始思考更多悬而未决的疑惑。
Fundamentalist是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多义词,它既表示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者,也表示基督教的基要主义者,前者激进地维护本民族的教条,拒绝挑战与妥协,后者保守并对于陌生事物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穆斯林和基督徒间的冲突。而主人公Changez又是Reluctant(不情愿)的,他既不想成为盲目为真主流血的士兵又在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公民的路上遭遇了重重阻碍(文化差异、自我迷失、来自后911时代的误解与排斥),就这样在两者间的灰色地带摇摆,这个身份认同的谜题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都未得解。这个词派生自Fundamental(基本的,主要的),这是主人公效力的Underwood Samson公司(缩写后就是U.S.)的准则——“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一切为市场基本需求服务/做好最基本的事),也是如今全球化经济所带起的潮流,『基本需求』被放置在首位,人情味和包容性降至低谷。
原教旨主义在电影中被做了淡化处理,但我们还是能看见几处关键的细节:主人公在马尼拉的酒店里看见911事件的新闻,双子塔爆发出火光与浓烟的一刹那他的脸上露出了掩藏不住的笑意;当对于恐怖主义和伊斯兰的恐惧氛围在纽约蔓延开来时,主人公却刻意保留了象征穆斯林的胡子;当受到数次歧视与误解后,主人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华尔街的工作,回到巴基斯坦成为了一名组织学生示威游行争取政治自由的大学讲师。这些行为部分出于他对美国『开放性』的误读,部分源自原教旨主义的导向。用原作者的话说:“吸引我注意的是整件事的象征意义,有人用如此明显的方式让美国弯下了膝盖。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向前看的国家,而911后它却陷入了一种危险的怀旧情绪中——国旗和军服,怀旧与荣誉,这种坚决地向后看的行为使我愕然。”
在小说里,主人公在与『美国人』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从饮食和历史的角度发掘巴基斯坦在深度方面凌驾于美国之上的优越感。“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缺乏财富、权利乃至与我们世界第六人口大国相称的体育运动成就,我们巴基斯坦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美食感到不同一般的自豪。”“我们并不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要靠外国援助和施舍度日。在我们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中,我们并不是疯狂而又贫穷的激进分子,而是圣徒,诗人和开疆拓土的君王。是我们建立起了这座城市中的大清真寺和沙利马花园……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们国家还只是从美洲大陆边缘蚕食而来的十三块小殖民地而已。” 如今面对强国文化渗透的国人对此或许颇有同感,但小说的局限性也在于此,它一边批判美国后911时代『向后看』的行为,自己却也需要依靠怀旧来寻求精神胜利的感觉。河流再宽阔,也终究是河流。
如何把河流变成海洋?导演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调整人物重心,去掉了一部分主人公借美国回忆投射的民族情结,更多地凸出那些能起到对比作用的元素——三个美国人,一个华尔街公司。
与Changez邂逅的美国女孩Erica是一个关键的隐喻符号,小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人间情感的细微变化和从彼此身上发现的文化元素,并给了女孩一个有着强烈欧洲文学风格的结局——摆脱不了抑郁的她最后从疗养院失踪,无人寻获,就像911后一群外来人眼中随风而逝的美国梦、美国公民的精神伤痕和不再无所顾忌地开放着的国土大门。Changez一直不敢过早地和Erica发生关系,如同外来者被美国金融帝国和常春藤校背后神秘莫测的大西部精神所产生的倾慕与敬畏交织的复杂心理限制了勇气;Erica对因癌症而死的前男友念念不忘,或许是在暗示一种对去多元化的,古旧美国的往日情结。
在两人初次温存的晚上,Erica因为想到前任的面容而流泪,Changez小心翼翼地把她搂在怀里说: “Just pretend I am him.”(假装我就是他)。这是一切身份迷失的发端,也是矛盾的种子。电影将这种矛盾做了更加两极化的处理,一边用极其干净纯洁的镜头表达两人的爱情,一边在最后让两人大吵一架后含着泪悻悻离去。Erica的命运在电影中得以改写意味着美国梦并未完全在此幻灭,从这处折衷修改能看出导演想表达一种希望犹存的感觉。
主人公的伯乐兼上司Jim Cross则是美国精英阶层和实用主义的代表,同时他也是最具美国精神的代表——白手起家者,因此他欣赏同样从一个来自没落家族并只身前往异域闯荡的Changez。他先是用一种感同身受,略带骄傲的语调向主角表明自己的贫寒出身,而后迅速地看穿并最大化地发掘了主角的才能。他对Changez的态度在911后并没有改变多少,当Changez提出辞职时,他也没有费心挽留。这种精英间不带人情味的尊重更衬托出大背景文化的疏离和冷漠。
回到Underwood Samson这个虚构的公司上,它的主要业务是利益评估,而里面多数的成员是分析师,简要概括,它能够定义一个对象的价值,就像美国社会这个大筛盘不断地将寻梦者甄选入不同的阶层一般,Underwood Samson淘汰一切参评企业的冗余业务,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美国就是这样的一台巨大机械。但这个公司本身又是一个被金融与物质架空的客体,Changez的才能在公司内是绝对被认可的,他所坚信的 “Equal chance to win.”(成功机会均等)从主观角度上也得到了印证,但离开了这个微缩美国,他就需要跨过一段文化障壁的落差。电影中增加了一个情节:Erica把她和Changez的生活记录做成了展览,心情本就不好的Changez发现后出离愤怒,这也成了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大概可以说是导演对于『美国性』的一次发问——在自我袒露和开放方面,美国与世界间究竟存在多少差异,这种限度该如何把握才不会伤害到他人?Changez可以凭借能力成为支持美国机械运转的一片齿轮,文化的界河却仍旧宽阔得难以逾越。
至于原作中的『美国人』,电影中的Bobby Lincoln,则是让文本跳脱个体框架的第一要素。没有『美国人』,就没了讲述故事的契机,独白也难以在两个时空内自由来往。从为数不多的线索出发进行总结,这个自始至终都略显模糊的角色具有几个特点:谨慎,身份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是谜,在电影中唯一一次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深化仅建立在主人公的推测之上;情绪化,对于主人公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表达感到明显不快,电影内在得知友人遭到不测后瞬间失控;爱国,屡次纠正主人公对美国的主观评价。可以说『美国人』就是主人公的一面镜子,他们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却处在摩擦不断的对立位置上。这一面镜子把身为个体的Changez反射为一个民族整体,镜像也随之变化为另一个民族整体。
米拉•奈尔在电影改编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风音乐作为填充,同时将原作中缓慢流动的叙事流大刀阔斧地用高速剪辑转化为双线冲突,看得人手心生汗。虽然有迎合市场之意,却成功地维护了这个故事应有的格调。对比这两年层出不穷已成陈词滥调的种族题材,本片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存在。在文本影像化的过程中,拉合尔以一个色彩鲜艳,文化底蕴深厚,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力图打破观众对伊斯兰国家脏乱差的定势思维,如此世界的视角相当值得称赞。
在电影中,Changez向他的学生们发问:“人人都在追逐『美国梦』,可我想问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巴基斯坦梦』存在的可能性呢?”
台下一片死寂,答案不言自明。观众则暗自发笑或沉默不语,就像最后愤怒与反思集合一体的两声枪响,电影莫比乌斯环式的结尾就像看不到尽头的文化汪洋,如果没有一个开辟道路的摩西指引,那么这个故事也许会像那通录音一样不断地回到起点,不断地循环播放下去。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大幕一拉开就长靠短打一众武小生的架势,但一亮嗓却是褶子生的文艺范,有够内涵。反恐的大旗迎风猎猎招展,旗下却是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心路历程。奋斗、迷茫、幡然醒悟、坚守。人常说:四十不惑,而男猪脚这货早熟呀!他能早早的就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要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人家他爹是个诗人。
他的朋友的死亡,应该是男主一生最深刻的一课,无论怎么思考地球多大人类多大社会大自己多大,自己身边重要的人的死亡是揭示现实存在,不仅于思考的震醒之锤。凑不起140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是撒是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试试是撒是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把深刻主题放在一边,容我先舔屏!比起毒液里三三两两的镜头,这部好歹是主角,riz各种特写镜头,太太太满足啦!人美演技好!
其实有让我尴尬的地方,对于富家女的追求很难让人相信只有爱在里面,本来第二次见,谈生意时叔叔和老板都只不过顺水推下舟,可后来酒吧里changez顺杆往上爬,以及后来床上的话,不是圣母,那就是有用心吧,观众我看了心疼中带着尴尬啊。
作为李姐的粉,舔屏的同时就一个感受:好景不长。前面一帆风顺,电影到45分钟的时候,911发生了,后面就是被针对和不被信任。在美国就不说了,在拉合尔的茶馆里和记者推心置腹聊了那么久,记者一丝怀疑就能推翻前面的了解,一巴掌给你拍醒这信任的梦,最后看到手机里真的是报平安短信,有种解气的感觉,changez的圣母形象跃然而出!
其实这种刻板印象真的已经形成了,多少个电影电视剧里黑道大佬或者恐怖分子是这种形象(我不知道怎么概括,阿拉伯世界的人?穆斯林?中东地区人? 要么俄罗斯人,虽然知道是黑,但总是塑造成深不可测,心狠手辣,随时翻脸令人害怕的形象。试着打破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最起码不去抵触,愿意去了解。
基於出身寒微而條件反射地有過向上流動的浮華夢,我看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就像看Match point 一樣感同身受特別投入。
但在片子開場的時候我曾擔心。當巴基斯坦人的傳統音樂表演與一個美國人在當地被綁架的場面一如你所看過的許多荷李活動作片般平衡對剪時,我暗忖你這個說嘗試建立東西方對話的電影,怎麼開場就一貫的東方獵奇?下意識挪用傳統東方音樂即代表神秘與危險的刻板概念為氣氛服務?電影徐徐演下去之後說服了我,那是可以接受的小許味精。故事講述一個巴裔青年當上了華爾街的財務分析師,並交上一個富家女友,剎那間世界在他的腳下,直至911的發生;中東根源毀掉了他的美國夢,縱使在他回國後又因為留美的經歷叫聖戰者和美國特工都同時把他盯上。到底該站在哪一邊?
拿過威尼斯金獅的印裔女導演 Mira Nair 把這個故事拍得淺白,卻沒有鄙薄。精確圓熟的說故事技巧織出了大眾的共鳴,為伊斯蘭世界不卑不亢的發了一聲,如果你願意聽的話。
(近期繼《字裡人間》之後,這個電影可能最值得你入場。請原諒《我不是拉登》這趕客的港繹名字)
Mira Nair作品。开头比较不知所云,静下心来看,非常棒,节奏也很快,几乎字字珠玑。很多在美异乡客的心境感同身受。Kate Hudson染了栗色头发,几乎认不出来。
是有美国梦 可是不管怎么做 也改变不了骨子里的血脉
911之后,伊斯兰,中东简直就是天生的恐怖分子。不犯事儿又如何,一样被区别对待。奋起反抗,不过是坐实了别人的歧视,你看,他果然有问题吧。。但是反抗需要多大代价,狂热分子们那种方式不可取,所以,他在中间,孤独。 选择不去对抗,化解鸿沟,竟然这么难。
美式观点
911后穆斯林的生存环境变化和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题很好,但手法刻意、旁白式表达显得说教又容易出戏,使得故事无法打动人心,开场特别震撼,后面越来越弱,好在结尾开放。整体会让人想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静下心来看,很不错。美利坚不是无坚不摧的。
我去过拉合尔,我喜欢那里。
玩警察抓小偷 班霸要当警察 我就只好当小偷
要真正地体会这部片中的那种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没有作为少数群体在异域长期定居过的人们恐怕很难做到。看完这部片我倒不是很在意美国人的表里不一,因为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我忧虑我们国家的未来。
也许是这类题材的电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已经是【逃离德黑兰】那种节奏紧凑的美式商业惊悚类型片了,类型片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换成了这种涣散的节奏有点让人不适合,毕竟导演也没有想跳出类型片的桎梏,结构或文艺或商业都有点欠火候。但这依旧是一个好题材,好故事!★★★☆
威尼斯开幕片,小说改编典范,米拉奈尔是个很棒的女导演,经历跟男主角有些相似。电影并非原教旨主义,提供另一种看待恐怖主义的视角,以一个曾跻身美国上层社会的巴基斯坦人,和他接触的若干美国人诠释值得玩味的模糊“阵营”取向,信任永远无法达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场暗藏杀机的对话贯穿始终。
“当你选定了你的立场,你的世界将重新焕发光彩。”看到这儿,《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已经堪称一部迷人的电影了。年度电影十佳之四!
The voice is pure, and wish I could pretend to be the him.
认真的看了一看,很好看,比《追风筝的人》好5倍,,,如昨之广播,中途没查影评、没刷豆瓣、但是,暂停2次、上厕所2次,因为吃了一盘黄豆芽、一海碗酒酿、一个3公斤的西瓜、也因此只抽了半包烟。。。
相比原著还是有一定的改编,主线部分仍然没变,但电影中增加了一条支线,也就是所谓的人物动机--两人为何在此对话。原著没有背景,就是主角向陌生美国人讲述他的经历,结尾“金属的闪光”是个开放式结局,那个美国人到底是普通人还是联邦特工就靠读者自行想象了。电影是直接表明了两人的对立关系,但直到戏剧性的结尾后观众才看清实质。删掉了原著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段故事,就是主角女友所代表的病入膏肓的美国,编剧选择了强化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对立,这个改动互有取舍,都不错。电影我比较喜欢的是主角去智利工作改到了伊斯坦布尔,让主角直视蓝色清真寺,以此来做出放弃美国梦,不做苏丹禁卫军的决定,这一改动确实比原著更具说服力。有时不是你想站哪边,而是社会已经把你归到了哪一边,信任与种族问题永远很难和解。
三星半。离职那场戏好会拍啊,遇到同事提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这是编剧的功劳,紧接着男主角和会议室里开会的上级同节奏同方向的步伐,会议室外对切,这是调度和摄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转大门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还有个手推的小动作,这是群演的妙用,一场小戏却垫入了一场满满当当的情绪。抛开国籍问题,这个电影实际上还是一个都市中的孤独问题,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们解决认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吗,要去做,要表现给不知道谁在看着,要自证自己的内心是确定的,这非常难,我没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响表现了他的孤独。
男主这条线,闪回的这条线索是非常清晰的,完整记录了遭受恐怖主义侵袭的美国又怎样将恐怖主义传染给个体,非美国籍阿拉伯裔人是如何被恐怖侵蚀还能保持理性的。几位男配的笔触不够还是让人物对比起来有些缺憾。
年度十佳第一部诞生,高潮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最后一刻,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被改成了神来之笔的莫比乌斯环,不同于原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导演力求将这个故事拍出寻求沟通的感觉,同时也比原作要『干净』。唯一能看出导演是米拉·奈尔的地方就是大量的音乐运用,世界风异常强烈。
电影节惊喜之二(可能是因为之前看到的分数不高,并且对剧情一无所知),开头和结尾都非常漂亮,叙述和闪回的结合。911事件只是表层,电影传达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以及直到最后一秒我才放手去相信他的讲述,都令人动容
又名:我不是拉登。ps:还是这个译名好,符合主题,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