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影评叫做女人之伤和日本之痛,写得很好,女人之伤是导演更想表达的,而日本之痛是原著的核心思想。能感受到电影中这两个主题相互纠结较劲,没能完美融合。但我觉得导演意识起码是好的,女性主义的诉求更贴近新千年后日本社会的关注点,而战后创伤离现在似乎已经遥远了。
战后,日本社会诟病的是美军,是战争本身,整个社会弥漫着战败的沮丧(警察局的人:谁让我们战败了呢,没有办法。顺便说,作为中国人听这话挺来气的,谁让你们先发动战争的,先撩者贱好吗!你们还委屈了!)而那个背景下的女性伤痛被混合在社会伤痛中,人们却忽略了女性的命运如此悲凉不仅是因为战争——不管有没有战争,女性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群体,只不过战争放大了这种damage。
电影最后的影像是和平时期的日本,扣回了“日本之痛”的主题。“女性之伤”的主题是扣不到了,看看Twitter“我也可以生气吗”的平权话题,9012年了,日本女性的生存状况有本质的改变吗?没有。十年之前更没有。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社会进步是如此缓慢和艰难:第一个女市长之所以当选,不是因为男性认同你,只是金泽人民憋着劲儿要拿“日本第一”;候选人在台上演讲时,台下的男人们喊:“女人站在上面干嘛呢,跳脱衣舞吗?”大家一阵哄笑,候选人没有生气,也只是笑笑;委员会在准备竞选过程中,玻璃被石头砸碎——反对者不认为女性应该参与政治……男权的根基是坚固而难以撼动的。
下面说一些零散的点:
1.佐知子期待的“时代”和西岛秀俊期待的“时代”不是同一个时代
从细枝末节中我们知道西岛叔是一个有战争PTSD的人,当警察时期又受了美军刺激。他所期待的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人民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
佐知子期待的是一个女性不用再受伤害的时代,是女孩子可以好好念书,不用为生计沦为男人的性用品,可以参与政治,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时代。
2.厌女的女人比厌女的男人更一言难尽
禎子打了佐知子一巴掌,说“你毁了我的梦想”,她的梦想不过是给男人当妻子,老老实实做个主妇,而佐知子应该去打谁一巴掌控诉自己的梦想被剥夺呢?
是战争,是那些美国人,是这个操蛋的男权社会,还是……造化?
她没处说理,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想办法改变世界。
我只能说她的人生很悲壮。
3.西岛是好人吗?
呸。
他只不过做了一件有人性的事,人本来就应该做有人性的事,别人没做,是别人坏,不是他好。妹子把他看成救命恩人也太过了,不值得爱。
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没什么见识的男人,认为和读过简爱的良家女孩儿结婚就能过上他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他才不会真正爱上有过パンパン女郎经历的女人。男权社会对男性宽容如亲妈,男的睡多少女人无所谓,玩儿玩儿也没问题,女人有过パンパン经历就不是人了,其实她们多么迫不得已。
佐知子杀了他也没毛病,他就是个骗子罢了,不值得同情。
4.佐知子
厂长亲吻她,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
她面无表情。
我们看不出佐知子对老公有任何关心和兴趣,甚至当老公搞了一堆妇女来家里闹来引起她的注意,都失败了。她只关心选举的事,成日和女性同志们(相同志愿的人)在一起,追逐着梦想。
她真坚强,也真脆弱。
也许她心里已经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也许她早就恨透了男性。
她不愿意抛头露面,即使她为选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她如此害怕自己的过去被翻上台面,甚至不惜杀人。怕被人知道,怕面对自己的过去,怕黑历史让自己永世不得翻身,怕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女人长大以后就会变得容易责怪自己,因为社会告诉我们,你们应该这样那样,都是你们的错。
不是的,佐知子,是他们不好,是他们abuse你的身体,是他们诋毁你的人格,你本身没有任何不好。
可惜佐知子并不这么想,emi的死让她崩溃了(我相信她不想杀她的,她下不了手,她可以杀死那些男人却无法对女人下手,即使禎子在那种场合大喊mary她也没有将她怎样不是吗),弟弟的画中如此坚强美丽的脸,被她划破了,不能原谅她自己的,正是她自己。
电影最后呼应了这幅画,那道伤痕,不只是佐知子的伤痕,也是我们所有女性的伤痕。
纯粹是为了去看我女神中谷美纪姐姐而点开的这部电影。没看过小说,就只谈电影吧。话说女神的表演可圈可点,确实有些稍显用力,可是这么复杂的角色本来就很难驾驭,女神演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在我的理解中,《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导致女性悲剧的对他人之爱(父爱、情爱)的渴望和不带有丝毫怀疑的信任更符合对日本女性传统意识的定位,电影中正面人物广末凉子的定位即是如此,对女三木村多江的辨认有些模糊,因为最终导致她自杀的不是失去了鹈原宪一的爱,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愿意成全中谷姐姐想要维护和开创的新时代新生活。中谷姐姐所塑造的这么自我和强势的日本女子实在是缺乏可以参考的对象。
单纯看电影,导演很明确地以表现社会性为目的,电影就是为了凸显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焦灼与迷茫,怀揣着过去的不安,试图掩盖过去的执迷。电影中的推理部分是次要的,所以我们第一眼就很容易猜到中谷姐姐就是凶手,当然她这么做的原因,直到最后观众才知悉。不过,在一部电影中意图展现复杂的过去和人性这任务实在艰巨,导演一不小心用力过度,很多本应该以隐晦的方式让观众加以感知的东西电影也就直接说了,一旦清晰的说出来了就势必弱化了电影的主题和意图展现的复杂性和宏大性。电影可不是推理,切断了枝枝叶叶导向水落石出的光明是批判类型电影的大忌讳,一个熙熙攘攘的繁芜乱杂的群像是我们这些喜欢思考的吃瓜群众最愿意看到的。可千万别直接表达你的中心思想!绳命哪有那么简单?不要告诉我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仅仅是探讨如何迈入新生活吧?中谷姐姐的努力方式在善恶分明的意识形态下注定是个悲剧,而男主鹈原宪一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其死亡而戛然而止,至于在实践中会不会成功,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似乎在脑海中是成功的了的。然而,骚年,即使娶得比你年轻许多的清纯女神广末凉子,人生也不见得就会那么容易开始新生活的吧?话说自认为在新的地方结婚生子就可以开启新生活了的价值观也是我所不屑的,那个曾经的潘潘女郎难道就不能和你开启新生活了吗?鹈原宪一的自杀(也可能是中谷姐姐推下去的)让我去掉了一些不认同感,好吧,毕竟男主确实也在纠结中,没有大步流星地奔向新生活。
在这部大女主戏中,我最喜欢的角色第二就是中谷姐姐的“流氓”老公了(室田仪作,鹿贺丈史饰,百度了一下鹿贺丈史,舞台剧的灵魂人物哪),这个人物和木村多江的女三一样,虽然是戏份不多,但是角色设定非常丰满,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演员表演,都毫无违和感。可能正因为戏份少,才看不出破绽。据一些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影评说,这个角色是电影最大的改编,原著中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没看过原著,就只评价剧中的人物设定,在我看来,这样一个人设是成功的,导演借这么一个“流氓”人设展现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的冷漠和冷酷、工人的悲惨群像,也展现了导演的野心。阶级的分化、悲惨的群像,导演需要一个人物来表现出这种时代特征。他对妻子的包容、爱和理解更是增添了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他最后为他妻子而死这一点并不违和,电影也做过铺垫(他提及妻子喜欢鹈原宪一时的确定与落寞,他安排木村多江所饰演的田沼久子在其公司前台工作,这应当是听从了妻子的推荐)。一个自负的强硬之人原以为妻子的心不在自己的身上和家庭中,但当他知道了妻子的过去,意识到其妻子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为了这个家庭的体面、并且不惜杀人时,也就自然觉得为了掩盖中谷姐姐的过去,利用原有的舆论建立一个和情妇共谋杀人的故事是更好的选择。这其实谈不上牺牲不牺牲,而是理性之人的爱和选择罢了。
只是最终可惜的是,来自东京的广末凉子打破了中谷和其先生所想营造的故事。可能虚假的故事就是应当被打破,这是侦探小说的逻辑,也是主流的逻辑,这样的主线是不能被违背的。一个更重要的主线也不应当被违背:新时代可以建立在废墟和不堪上,但不能建立在谎言上。除此之外,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中谷姐姐的同情,最后破相了的她在发表演讲时依然美丽,导演所试图要传递的是:即使可能不堪过,也依然是美丽的,这样的不堪即使刻在体面的外表上,又有何妨!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只有这个时代改变了,个体的生命才会生活的不一样吧。导演想要体现时代厚重感的意图很明显,但是在我看来,这需要一个更大视角,毕竟日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在人性与其所处的大时代之间建立联系,看到这样一部有野心的电影还是很欣慰的。反观我们自己的电影,希望能看到更多触碰人性深处的电影,呈现出灾难深重的时代里最普通人的镜像。
当年很小的时候看过电影《魂断蓝桥》,看完之后的几天内心充满了伤感,特别是女主角面对着看起来近在眼前的幸福,却因为战争期间当过妓女这段悲惨的过往而最终选择了放弃,决绝的走向迎面开来的卡车,那种强烈的悲剧色彩让我当时还单纯幼稚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震撼。
战后的日本经历了屈辱的被占领时期,这固然是日本全民族狂热推动战争的报应(电影开头就是一段二战时期的黑白影像,可以从中看到日本国民的狂热),但真正最为悲惨的还是森严等级社会的最下层民众。在男人都难以找到工作维生的时期,那些失去依赖的女人就像《魂断蓝桥》的女主角一样只有沦入风尘。说到这里还要说一下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仅3天后内务省就向各地政府发布了关于向美军提供慰安服务的指示,以减少美军对日本平民女性的侵扰。在战争中残酷对待他国人民的日本,自难避免身为战俘之后悲惨境地的想象。随后产生了大量的所谓伴伴女郎,这些聚集在美军营地附近的低级妓女,为了一点微薄的金钱而躲避着军警警察的驱赶追捕,苟且求生。
推荐给同学看,看完之后他评价说比较闷,情节也一般。其实东野圭吾《名侦探的守则》中就有一篇类似的情节,当然目的是为了说明本格派推理小说正在走进死胡同。而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松本清张的作品往往并不追求悬念强烈,情节展开的速度也比较平缓,相反更加注重生活写实,以揭示社会现象为根本目的。比如代表作《砂器》,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案件,然而通过细致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下层青年想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困难。而其中关于生活部分的描述,就像看旧电影那种熟悉温馨的感觉。《点与线》倒可以算作本格派的典型,属于那种精巧利用时间的类型。
相对小说的缓慢和阴郁,电影的节奏算是比较快一点,相对也有更强的感染力。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那种盼望告别不堪回首往事、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心态是多么敏感和紧张,经历过黑暗中恐惧焦虑体验的人,对光明最为渴望和珍惜。而就像绷到最紧的皮筋也最容易断裂,一旦断裂就将迸出极大的伤害力。片中室田夫人是一个优秀的女人,其实在一个正常的时代她就是希拉里那样的女强人,她一手操持起一位女议员的选举事务,几乎完全以个人的毅力和能力将这位议员送上市长的位子,她并非不愿抛头露面,她最后当众的演讲充满智慧和魅力,只是她不光彩的过往不允许她如此。电影里面增加了很多女人之间的情感戏,为的是表现她不是一个天生的冷血动物和杀人狂,她在逼死朋友后歇斯底里的自我摧残,让人一时不知道该恨她还是同情她。
广末凉子戏份其实不重,主要是替代了推理片中的侦探角色来推动情节,而原著中那种头到尾笼罩的感伤却表现的力度不够,在看过很久之后我都还能依稀记得小说中女主角在悬崖寻找丈夫的遗迹时心中默念的那首悲怆的诗歌。倒是对第二女配木村多江印象深刻,角色属于那种温婉的美丽(与书中不太一致),而最终被自己的命运所击倒,成了片子最悲惨的角色。其实这个题材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人性的证明》,但《零》是从社会而非个人角度来描述和记录这段历史,显得更有深度和意义。
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大师,作为对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等作家影响最大的引导者,松本清张开创的是一个写实为主的风格,相对于本格派纯粹智力游戏的狭隘,他带来的是一种立足社会悲天悯人的创造思想。希望将来能多读一些他的作品,并希望有更多他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金沢是我想去的地方,却意外地在离开东京的航班上瞥见了。雪中雷,红风衣,pan-pan girl,竟让我想到朗读者。她是那么聪明的女人,可是也背负不起流光杯影中的过去。她不是在杀人,她只是想杀去过去的自己。而这又怎么是Keiko这个读着夏洛特勃朗宁的女大学生可以理解的呢……
本片最强大的不是表演,也不是剧作,而是其完整的时代感。悬疑片的外壳下是一出关于日本人战后精神世界的时代悲剧,虽然节奏有点慢,但是一气呵成,可以称之为日式的“黑色电影”,广末凉子真的美得让人心碎。
在中谷美纪面前,谁敢自称女主角
不错
就是里面有些话实在是...
如果一个人因社会的伤害而扭曲变态,你是否能原谅?我们是该怪个人呢,还是该控诉这个社会?
五星给中谷美纪。片子里广末木村和她一比都成了路人。
广末凉子
广末真的老了= = 在中谷美纪面前简直就成了大妈。角色深度也被甩出几条马路。。。看《简爱》的小女人居然有这等推理能力,太哥特了吧= = 战后女性悲剧,真觉得西岛死得莫名。。。。。。。
木村
没有看过小说,感觉导演想表达战后特殊的社会背景,但情节很乱,拍的也有点拖沓。不过嘛,本身三个美女也是一看点,只是广末凉子太弱了。★★★
犬童一心还是驾驭不了多线索大题材,适合拍温情的线性叙事的小故事。中谷美纪的演技没话说,气场强到周围所有生物瞬间变路人。广末凉子还是完全无法撑起任何角色,木村多江是本片最大的惊喜,那村姑演的,完全都看不出是木村多江......
广末凉子你还能演得再差点么。。。sigh。。。整一个女版张铁林
看不下去了,冲着广末凉子和中谷美纪去的,闷死了,男人莫名其妙的失踪,莫名死了两个人,看了一小时,后面一小时我看你怎么再编下去!
重拍零的焦点纪念松本清张,犬童一心证明了他是日本导演中的中坚力量。中谷美纪气场足是足,但镜头将她渲染的如同十足鬼魅,反而扣了分。木村多江将一个淳朴善良经受了许多苦难的女人演的恰到好处,大赞。广末凉子不出彩,但说话的腔调细声细气,演教养良好的小娘子还是颇有说服力。
当得知中谷美纪是玛丽,镜头突然切到中谷美纪,那张苍白枯瘦的脸生是吓了我一跳。松本清张的社会系推理,推理其次。对社会问题的涉及才是主要的,同样是阴云密布的海边,会想起《影子写手》,靠想象完成故事多少有点削弱这部电影,不过,仍然值得一看。中谷美纪实在太强大了
还是木村演技一流啊。。。那么一个文盲傻女。。。中谷和广末,一个发力过猛一个不会演。。。西岛大叔的身材非常好!
还是木村多江最高,中谷美纪气场确实强大但也不用部部片都像松子一样演的那么用力,至于广末,她的小家子气让她挑大梁最后也成路人,西岛大叔演了个打着追求新时代旗号劈腿的贱人
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谁也无法往前行、获得新生。一碰就支离破碎了。但过去的人生,不是想断就能一笔勾销的,不是娶一个读着夏洛特勃朗宁的女大学生就可以遗忘的。
和你约定好去看的北国,那宛若处女般神圣的北国啊,在我的身体里,缓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