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发表之后不知去向,因此再写一遍
1、主人公津端修一的确参与了侵华日军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2、津端在影片中没有表露关于参与战争的痛苦和悔恨,依旧会像战时一样升旗。
3、津端在完整影片中去到台湾,在陈清顺烈士墓前唱军歌,军歌内容包括侵略中国。津端确实仍在怀念自己加入军队的日子。
4、津端和陈清顺是在台湾军时候认识的,陈清顺有送给津端一枚印章。后日本投降失去联系。
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尤其是全面侵华后,由于担心台湾民众在中国战场上倒戈,不敢在台湾征兵,更不敢将其派往中国大陆。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迫于本土兵源不足,才开始征用台湾劳工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战场担任军夫、翻译、护士等辅助工作,同时,修改兵役法,强迫台湾青年参加侵略战争。
5、陈清顺成为地下党的时间,倾向于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
北京西山纪念碑的铭文可资印证:“1949年前后,我军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决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1100余人。”
此次镌刻在西山纪念碑上的846个名字,经《南都周刊》记者核实,有189个与台湾六张犁公墓(1993年在台北市郊被发现,乱葬有大量白色恐怖时期被处决者的骨灰)的遇难者名单重合。其中不乏如“二二八”前后著名的“基隆中学案”中涉案的台籍共产党员钟浩东等人,他们于1946年“省工委”在台建立后方加入组织,严格说来,并非碑铭上所指称的“大陆派遣干部”。
也就是说陈清顺在和津端认识的时候,极有可能仍未加入地下党。
由于缺乏陈清顺烈士的更多资料,无从得知陈清顺烈士对于津端修一的态度。不知道希望祖国统一、民族富强的陈清顺烈士听到津端唱的侵略中国的军歌,内心作何感想。
每一个温顺的日本人都是可以举起屠刀的。津端自认为的同中国人结下的感人友谊里,浸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以为的给予的温情更像是一种讽刺。
每个人都有能让梦想成真的童话。——沃尔特 本杰明
津端修一&英子
英子总是喜欢笑,她总是“修一,修一”的唤老爷爷仿佛她们一直处在谈恋爱的模样。修一不善言辞,在工作中总是很专注很有个人想法,而英子总能十分包容他,照顾他日常起居且尊重他的工作,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们两人之间真的很契合!
他们之间交流不是很多,但两个人在生活中都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像血液一样融入了对方的生活,这种默契很美好,很难得。但幸福的生活是有迹可循的!
英子很包容,在食物方面,特意做他喜欢的食物,尊重他的爱好,为了让修一买他想买的帆船买了自己全部的和服,工作方面,支持他的工作去荒山种树,等等。
而修一呢,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不是一个好的公司职员,但是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你可以感受到修一是一个不善于直接表达,但会用行动表示的人。他会写明信片感谢菜市场卖给英子菜的人,会画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会在院子里写小木牌帮助英子区分每种植物,还有那个院子里制作培根的装置,一定是修一专门为英子打造的。他说英子是他最好的女朋友,英子对他的爱他一直都知道。
房屋一定是生活的珠宝盒。
不仅如此,修一先生对生活的思考,对环境的保护也令人感动。这也是修一先生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原因吧!
他总是将枯枝败叶收集起来,放到桶里堆肥,等它们变成土再回馈给大地。他说“我们不能为后代留下钱财,但如果我们制作肥沃的土壤,它们就能滋养作物。”她们说“我们必须让土壤变得肥沃”。修一跟英子说,如果社区每一户人家都种一棵树,那整个社区就是一片森林了。修一还经常组织参加社区活动,比如荒山种树之类的。他是一个挺有钱的设计师,却选择离开城市带头到像农村一样的新城区开荒建房。他们种植一院子植物一定也和他的环保理念有关吧!
在修一老先生身上你能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
修一在最后的设计图上这样说。
纪录片只是记录生活的部分情景,终究不是真正的人生,我相信她们的生活一定一定比纪录片所展现出来的更幸福,更美好。
我想和你聊聊,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 快 -
如果让你描述田园生活,你会用哪一句诗?
最妙不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你在初中就学过的诗句,你知道,陶渊明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家伙,他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乐在其中。
可是你是否真的知道,“田园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社会是快的,从2G到5G,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搭上了快车。
谁家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了;哪个同学的事业又进步了多少;网络上的谁又实现了财富自由……看到别人的光鲜,仿佛自己是人生loser。
当你听倦了马路上来往车辆的声音;当你为了一个工作任务忙到深夜;当你吃着外卖想到家乡时,我想,那一刻,你也许会想,像陶渊明那种生活,也挺好的。
- 慢 -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纪录片,有鸟叫、有下雨声、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是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修一和他的妻子,住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院子里种满了四季的蔬菜水果、花朵,修一曾经是建筑师,他热爱生活,给每处的树木,瓜果,花朵,甚至是小鸟喝水的水缸旁,写上一句可爱的欢迎语,还会在牌子上画上可爱的图案。
是多么热爱生活,才能如此耐心温柔的对待一花一木啊。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修一一生都在坚持的,他内心向往大自然,拒绝让别人帮自己写传记,却接受了精神病院护工的请求,去世前,设计了新的精神病院。他是一个缓慢但坚定的人,这是他一生的信念,而这信念就来自缓慢生长的树木、花草。
- Be patient -
“试着从小事做起,缓慢,但坚定地向前吧!”
这是修一在建筑图的手工花园上写下的,这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的信念啊。
我们无法复制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也没有逃离人群的条件。
但缓慢、坚定、不急不躁地生活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没人规定你几岁要结婚,几岁要生孩子,几岁要财富自由。
确定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缓慢、但坚定地向前走吧,你若怕开始,就试着从小事做起,慢慢的,就会看到更多东西。
高三过生日的时候收到一本叫《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的书,自此认识了修一和英子。
依稀记得一篇书评如是写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塔希提和远方。
那时候笑这句话附庸风雅,没能免俗,用了一个午间休息时间一帧一帧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才明白了其中奥义。
你不知道,原来平安喜乐的生活可以同时具备这样的冒险精神。
修一是一个有些古怪的老头,过人的建筑天分,想要远航的梦想,眷恋于缓慢而温情的生活方式。
那么多看起来矛盾的因子,却拼凑出了这样一个圆融的,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暖意的人。
“你越是认真生活,生活就会越美好。”
一间不大的木屋,琐碎而整齐的家具陈设,堆满帆船模型的房间,一整面墙的生活记录,用了很久的炊具和餐具,手织的棉麻桌布,下午两三点钟的光线,有些繁杂的,却好像拥挤得刚刚好。
屋子外面是用四十年光阴长成的葱郁森林,埋头悄悄生长的农作物,四季不间断的鲜花,接收了充足光照而蓄满糖分的果实。漆成亮黄色的木板上是修一的碎碎念,提醒着笨手笨脚的妻子在打理院子时要注意的细节,草莓,甘夏,栗子,樱桃,春季白萝卜,橡木,日本雪球花,凌霄花(“享受这红色走廊吧”),每一种作物都有自己的名牌和注解,被这样温柔地在意着,想必一定会卯足了劲生长吧。
英子也是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喜欢甜食,一丝不苟地安排着下午茶时间,樱桃优酪乳,布丁,烤薄饼,草莓蛋糕,巧克力冻糕,甘夏果酱和烤土司,用了四十年的烤箱滋滋冒着热气,黄油和糖的焦香总是准点弥漫在厨房里,配上红茶和静心挑选的餐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随便应付。
四十年的光阴,两个缓慢磨合的人,有趣的灵魂和再好不过的生活方式,镜头外的人,总是艳慕居多。
纪录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修一在午后小憩中安然离开了,英子在床边安慰地抚摸着丈夫的额头,笃定而平静地说着“等我时候到了,变成了灰烬,我们就可以一起乘船去南太平洋了。等着我,好吗。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期待着再次见到你。”
陪你平静生活,却还是记得你的英雄梦想。
向往的爱情,不过如此吧。
时常不知道认真生活的定义如何,少年情怀里总有解释不清的不安分因素,想要四海闯荡,却又不舍故乡。向往朝九晚五却充盈的日子,却也想要用一个漫长午后来晒一晒太阳。
有时候想要时光很短,无暇多想,只管脚下,有时候想要时光很长,把所有该体验的都尝试,缓慢地解读每一个细微的瞬间,悉心收好以后珍藏到箱底,成为熨帖的纪念。
依然不知道怎么生活,却对影片中一句话记忆犹新“我们会做梦,所以我们目光长远。”
平安喜乐,但不要忘记做梦和冒险。
这是一对90岁+87岁夫妇的记录片,全片有过多少次“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我没数过,但从头至尾那个孜孜不倦的读音在耳边时时出现。在现代都市中一小片院落,没有庭院楼阁,有的是农作坊,阳光下餐桌,一对健硕的老人。当下有多少人说要回归自然,喜欢享受自然,但用一生付诸行动的有多少呢?
他们相敬如宾相识了60多年,在这个小院生活了五十多年。
夫人说:“丈夫过得好,我也会舒心”,我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丈夫说:”不论地方大小都可以种植,只要大家都去做了,就会有种进入森林的感觉”。
丈夫虽然90岁,家中事都亲力亲为,90岁自己打年糕;寄东西非常利索的骑上自行车出发;毫不费力(看着)登上梯子摘核桃,爬山房顶眺望;吃饭只用木勺,总会夸奖夫人做饭好吃;不许孩子用塑料玩具,需要就自己做木质的;喜欢将大餐桌靠窗放,因为可以沐浴阳光。
妻子也已87岁,有点驼背。走五分钟→二站公交车→30分钟高铁,去领丈夫的养老金,再买东西回家;做饭总要放点酱油,女儿说妈妈的饭是棕色的,因为丈夫爱吃;喜欢把大餐桌往里放,因为远看院落有层次;
他们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和更多的共同,他们的人生哲理:“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活的越久 人生就会愈加美好”。记者给他们拍合影,丈夫紧握老伴的手时,妻子轻声细语的说:”好难为情”,看到这里我感动的流泪,好美的人生。
纪录片让我受到震撼,离别成为另一种期待,这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令我对家园有了更多信心。
有趣的活着,体面的告别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准备,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这种从“始”至“终”的生命力平凡又伟大。
爱其实很小,它可以穿过针眼。
我看到这个呢,只能想到太奶奶和我说,自己父亲因战争早逝,大姐带着她逃难,一路上又因战争饥荒和其他亲人走散。日本军国主义者让她失了父亲,失了家,也失了读书的机会。“不识几个字,没什么文化”又使她一生错失无数机会。人生至此,始作俑者不仅毫无歉意,甚至大肆炫耀,甚至引以为豪——而今日的同辈,甚至早已遗忘,甚至支持赞扬。太奶奶必是不会用豆瓣的,也不会评论艺术价值如何如何——但也不忍心让她看到这部片子,我怕她会想起被杀害的父亲和再无音讯的儿时玩伴,骨肉至亲。
实力羡慕花子,爷爷奶奶太宠溺了吧……树木希林的旁白好好听……生死部分也特别好。
非常朴实,美丽,有让人不畏惧衰老的力量。不仅是晚年生活榜样,对于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人生榜样。生活技能也是考量人生是否完满的标准之一。有一位百般武艺的建筑家伴侣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能有一位把家变成生活百宝箱的妻子也很厉害,即使到了八十多岁,还得勤换桌布,会做料理烤蛋糕,还会耕作……
战犯安享晚年,真是太讽刺了
民族主义大浪中一条微不足道的逆流鱼
人類動容時刻。不要說什麼這是理想晚年,先從年輕時做到“能動手就不麻煩別人”吧!【2018.01.22】
太”日本”了,没有一点打动我,看似平淡的生活实际没有任何烟火气,谁能把养老金32万称为普通生活呢?别感动别人的生活了,都是你想不到的高端。
可能我也是需要这样一幢平房这样一个庭院的精神病吧。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共鸣,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完全没有体现任何的创作意图,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且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选了这一对夫妇,随便到中国的乡下,找两个能活到九十岁老人,他们的一生都比这个丰富,也更能让人哭出来。
这么高分的一部纪录片,九万人观看,我从上往下翻了好久,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片中的二战部分内容?津端夫妇从日本去台湾探望曾经老朋友的墓地,那个老朋友很明显是当年日本二战期间从台湾(日占时期)征召来帮助日本修建军事设施的台湾人。确实要理性看待战争,津端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豆瓣从上到下没人提及我也是很震惊。
很虚伪很假。空着手去菜市场买菜?很重的,九十岁人根本提不动的。生活中大妈买菜都用手拉车。农务劳作很艰难的,不要美化,这么多果实、房间打扫、衣物、食物是有工作人员。才说不用微波炉,用电烤炉倒是很熟练。蛋糕远远超过两个老人的份量。
英子女士 是最棒的女朋友【泪目
生活中真没见到90岁还这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没有什么老态的老人,可能是老两口做任何事永远都是亲力亲为的原因吧,人生的果实,其实都是年轻时结下的,所谓性格即命运,真的是没有错。
【20180117】很美好。让人不怕老。
真了不起啊!生命可以活成的最绵延温柔的模样。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突然想到,生命的长度也许不该从出生计算到临终,而应该由自己觉得开心值得的一刻一秒累加而成,这才是“人”生。
七 看过 2019-05-22妻子对丈夫一直用敬语,“把我的老公照顾好、身体健康,我就能身体健康。我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我在他的领导下生活45年。“ 丈夫吃酸奶说“木勺子”,她赶紧起身去换,丈夫那个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点骇人,----人生走到尽头,在外人面前仍然摆出一副大丈夫使唤妻子的“尊严”,看到的时候其实很觉得这个镜头有些骇人。当然,丈夫是爱妻子的,“对我来说,她是最好的女朋友。“ 跟妻子在生活上配合默契,主动要给妻子在送人的打糕上因上她的名字......这样的夫妻关系,只能说,完美的符合了社会导向的文化,因此生活的风平浪静,两个人都安之若素,满足幸福。另外这样美好的生活的前提是,两个人每个月有35万日元【22000人民币】的养老金。所谓种种水果收收菜,只是消遣,所以才闲情逸致,让观众看得“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