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2021

HD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真,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7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8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9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加迪沙202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逃离》是以90年代索马里内战中被孤立的韩朝大使馆的公关人员生死存亡的逃离事件为主题的电影。以韩国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真实故事为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因菲耶斯托财阀X刑警乱世英豪天生胆小小谢尔顿 第三季帕顿·奥斯瓦尔特:尖叫有理猛鬼医院斯特莱克探案集 第一季我们毕业啦

 长篇影评

 1 ) 中国大使回忆索马里内战撤离往事(ZT)

2个长期隔离、仇恨、互相攻击的前兄弟国家,在突然爆发的危机面前,被迫抱团求生,就像冬天里的刺猬,为了抱团取暖需要挤在一起,但又不能太近,这种题材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话说,咱中国大使馆就这么被攻克了吗??俺们的同志们呢??

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间断23年后复馆 前大使回忆撤离往事

2014-10-14 07:5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王宗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长期以来总是和战乱和海盗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索马里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1960年12月14号,中国与索马里建交。然而在30年后的1990年,索马里内战爆发,1991年1月,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迫撤离。在随后的23年间,索马里饱受战乱洗礼。

  在索马里过渡政府正式成立并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今年10月12号,在被迫撤出23年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于正式复馆,中国外交官们重新回到这里。从撤离到复馆,这其间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此次复馆对中国和索马里意味着什么?

  复馆仪式在摩加迪沙半岛皇宫酒店五层大厅举行,欢快的中国民乐,精致的中国结、大红灯笼,让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氛围。当地时间10月12日12时30分,在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和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共同为新馆揭牌。索马里总理办公室官员古诺表示,复馆是中索政府和人民共同期待的结果:

  古诺: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我们需要中国对政治方面跟中国配合,我们需要中国的技术来到索马里,所以我们两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这个大使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好事。

  索马里虽然相距中国遥远,但是频繁报道的“索马里内战”、“索马里海盗”让这里具有了较高的出镜率,人们对这里也许并不陌生。而23年前的撤离,也正是因为突然爆发的当地内战。

  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内战爆发,反政府武装加紧进攻摩加迪沙,市内一片混乱,地处摩加迪沙市中心、紧挨着总统府的中国大使馆竟然也成了前线。过去23年,时任驻索马里大使徐英杰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除了子弹不断飞进使馆,竟然还有一枚炮弹在经参处爆炸:

  徐英杰:我去那时候物价是很高的,那时候我们使馆出去买菜用麻袋背着钱走去买菜,钱很不值钱。战争是在外围打开的,它越打越近,后来反政府军队就打进城来了,我们使馆北面是朝着总统府的。一天到晚机枪、重机枪在扫,扫的时候我们使馆有时候子弹穿到里面来,后来我们把面向总统府的那一面堆了些沙袋,然后把人撤到后面的房间去。经参处还落了一个炮弹,亏得没伤到人。

  停电、停水,使馆的两个餐厅皆被炮弹炸烂。除了不断从头顶飞过的子弹和炮弹,更为可怕的是,不断有散兵游勇进入使馆抢劫,抢走了使馆的好几辆小汽车。徐英杰大使说,当时中方人员撤离刻不容缓。

  徐英杰:那些散兵游勇冲进使馆里面就抢,我们院子里放了不少小汽车,他把小汽车都给开走了,如果冲进楼里面,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抢的最多的就是美国使馆,它那的东西多,好多都在里面抢劫,最后我们得到这个情况就商量商量,还是把人员撤出来。

  撤离也并不容易,使馆的同志们先是撤到摩加迪沙南部的中国农场,又从那里转到港口,登上赶来救援的“永门”号轮船。几乎是船刚刚开走,港口就被反政府军控制:

  徐英杰:人想撤出来也不好撤,后来在南边农场的同志开一辆车把他们接出来的。接到农场以后我们的船把第一批同志送到肯尼亚以后,又回来在南边索马里城市把农场的同志接回来。那时候港口还没完全瘫痪,还是有人的。但是我们上船不久这个炮弹什么的就往这边打,我们走的时候摩加迪沙局势已经失控了。完全是无政府状态。

  一转眼,惊心动魄的救援和撤离已经过去23年,如今随着索马里国内形势好转,近几年,包括英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陆续重启驻索马里使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在准备中。

 2 ) 分裂之痛---很沉重复杂的心情,韩国电影和文化已甩我们太多了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3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三五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不过,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耗时四个月,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拍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之后,疫情爆发。导演没有选择在摩加迪沙实景拍摄并不是受制于投资,而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毕竟索马里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文关怀是索马里海盗,倘若选择霸王硬上弓,那么,现在上映的电影可能就不是《摩加迪沙》了,极有可能是纪录片《解救摩加迪沙剧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比较敏感,虽然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但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对我而言无关紧要,因为我是井底之蛙,既没去过摩加迪沙,也没去过摩洛哥,所以,就算这部电影是在摩尔多瓦拍摄的,我也鉴别不出它的真伪。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虚构的艺术,片名叫《摩加迪沙》并非一定要在摩加迪沙取景,难道《逃离德黑兰》就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吗?未必吧?据说是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拍摄的。不过,《可可西里》的确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以下三部电影,一,《逃离德黑兰》;二,《菲利普船长》;三,《孟买酒店》。《摩加迪沙》与它们可规为一类,即,逃生类电影。逃生类电影基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剧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起因以及一个“笼子”。“笼子”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圆可方,在电影里面起到引渡的作用,相当于跳高运动员使用的长杆。对于逃生类电影来讲,怎样从“笼子”里逃出来才是最重要的。逃离的过程是逃生类电影的核心,如何将它拍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前面提到的包括《摩加迪沙》在内的四部电影均改编自真人真事,如果导演一味地追求快感,追求紧张刺激,极有可能将写实片拍成科幻片,度的把握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点上,四位导演做得都不错,即便有一些科幻元素存在,但瑕不掩瑜。有些人喜欢将科幻元素称之为奇迹,然而,在《孟买酒店》里面,当躲在柜子里的婴儿一声不响的时候,这样的奇迹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摩加迪沙》当中也同样携带着几处诸如此类的科幻元素——四辆汽车在枪林弹雨中横冲直撞,最后只挂了一个,其他成员毫发无损。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人的逃生团伙来说,这也太神了吧?四个司机以前都当过赛车手吗,为什么车技一个比一个惊人。子弹个个会拐弯,自动绕着汽车走,这么多发子弹,居然没有一发子弹能够命中汽车的轮胎——飙车的桥段固然过瘾,也起到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飚升的效果,但是,我想说的是,主角不死定律不是万灵丹,多死几个耽误不了多大工夫。或许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抑或是我的恶趣味在作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这部电影的结局能像《非常突然》一样非常突然。

这部电影有两方面做得很不错,一,没有过分地打爱国牌,要不然就成《战狼2》了;二,没有过分地煽情,要不然就成《你好,李焕英》了。我最讨厌过分地打爱国牌的电影和过分地煽情的电影。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不管南朝鲜(韩)北朝鲜(韩),携手逃生才是上策。《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贰零贰壹/零捌/零伍

 4 ) 《摩加迪沙》:一部关于“人”而非“人物”的电影

每次看完韩国电影,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无论是什么主题,韩影总能赋予观众一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

早在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蓝色生死恋》风靡大陆的时候,我们将韩剧韩影的感动称为“煽情”,车祸,癌症,误会,别离……让我们一次次跟随韩国影视中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

然而如今的韩国影视,却早已将“煽情”收起,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再是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渐渐走出荧幕,他们摘掉了“杀手”、“政客”、“商贾”、“职员”……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剧情中走近我们,走进我们,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当微笑凝固,当掌声响起,当挥手别离,当眼眸低垂……每一时每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物”,而是“人”本身。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却更愿意认为,人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杰作,是私欲、欺诈、恐惧,暴力的集合体,也是善良、诚恳,勇敢,友爱的包容物。这样复杂的诸多色彩在人性中交错纵横,然而又会存留于同一个人的内在,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是他(她)选择了用生命的画笔着重涂抹了其中的一些色彩。

我想韩国影视总是带给我的那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就在于此,它让我在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人。

那个像明星一样派头十足地出场的韩方参赞姜信盛,表面自信倨傲,却在误以为非洲军方做出拔枪动作时第一个露了怯,当对方只是拿出了打火机时,又一次气势汹汹挺身站在最前面叫嚣,前后二十秒,《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式的喜感栩栩如生,然而作为人,他对死亡的恐惧不该在那一刻被掩饰。

同样是他,却在韩国大使馆即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用自己的头颅死死抵住之前威吓过他的军官的枪口,换得了一分钟的话语权,最终争取到对方提供的警备兵力支援,这一刻,作为肩负一群同伴安危的人,他的勇气震慑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那个一出场就油里油气的朝方参赞,指使非洲当地的无业青少年抢劫韩方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事成之后,他去和男孩交易,也不忘耍一耍那急于拿到钱的劫匪,假意作势把钱收回,男孩露出难色,才笑着把钱塞给他,后来给朝方缴械时,再一次玩起假动作,将作势交给韩方的刀具松手掉落地面。精明狡猾,是这个人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他,在目睹身边的女性即将被暴徒凌辱时挺身而出,在非洲官兵的枪林弹雨中不顾性命地驾车往意大利大使馆赶去,并在最后一刻猛打方向盘,把自己驾车的一侧甩向火力大开的追击官兵,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车门打开,走出的是朝方大使和妇女童孺,为了这些比他更需要被保护的人,曾经精明的他一次次选择了牺牲。

这样看似矛盾的人还有很多。

像那个一惯在人前忍辱负重的非佣斯瓦玛,却是反对暴力政府的“暴乱分子”之一,身负重伤时,为了活下去,他投奔了韩国大使馆,但当大使馆即将被官兵闯入而遭他牵连时,他又只身离开,最后被官兵发现后殴打暴死街头,这样的人,是懦弱还是刚毅?

还有那些高举着枪对瑟瑟发抖的朝鲜外交人员们发出恶作剧的起哄声音的儿童们,当他们看到对方终于一个接一个按着胸口佯装中弹倒下就开始满意地大笑,却又在临走前熟练地上膛对着屋顶一通扫射,这样的人,是否还符合你常规意识里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是纯真还是残忍?

就这样,当荧幕上的他们褪去了角色还原为彼时彼刻的人时,与观众的共鸣便于无声处油然而生。

也许电影永远无法变成医治我们心灵的药,但我相信,药就在这样的关于“人”的电影里,我们会认识自己,原谅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因为,成为什么样的人,画笔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更多书评影评关注公众号“芦水喵语”

 5 ) 2021最好看的真实改编韩影,讽刺与悲悯的克制表达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最新韩影《摩加迪沙》由柳昇完担任导演兼编剧(导演代表作《军舰岛》、《柏林》),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煥主演。

讲述1990年代索马里内战爆发背景下,韩国与朝鲜外交官们为了生存而联手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摩加迪沙》耗资200亿韩元,全片于摩洛哥取景拍摄,在韩国已经突破300万观影人次,成为2021年韩国年度票房冠军,并收获了超高口碑。目前豆瓣8.4分。

说起近年的韩影年度代表作,2019年看《寄生虫》,2020年有《南山的部长们》,2021年应该要属《摩加迪沙》了。这部融合了战争、政治、动作的类型片,究竟厉害在哪儿?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首先,豆瓣简介中一句话似乎有些混乱:“影片将基于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

容易使人误以为是韩国把自己凭空“套入”了本无关的真实历史中。有必要说明一下,避免误导。

实际上,索马里内战背景下朝韩联手逃生,是真的发生过。但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记录在韩国外交史上。

电影中金允石扮演的韩国外交官韩信盛大使也确有其人,原型是姜信盛前大使。

姜信盛仍然记得1990年12月30日,叛军进占首都;91年1月,他与6名大使馆人员试图赴机场离开这个动荡的城市,遇见了朝鲜大使金勇洙(音译)以及13名职员和家属。结果机场也一片混乱,他们都无法离开。

朝鲜大使馆已遭到袭击,姜信盛提议一起去韩国大使馆等待。当晚他们对坐用餐的场景,大概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尴尬而别扭。

不过姜信盛描述当时心境:“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我们的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后来,姜信盛向意大利大使求助,意大利大使同意送韩国人撤离,但不愿帮助没有邦交关系的朝鲜人,“我向他抗议,说我怎能抛下那些朝鲜人,要不一起走,要不一起留。”姜信盛这样说。

这里与电影中试图让朝鲜大使投靠韩国而产生肢体冲突的情节不同。姜信盛表示从未有过让对方归顺的提议。

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一定会在保留原色的基础上润色,为了戏剧张力而增加冲突。我认为就影片本身来说,完成度已相当高,尤其体现在导演对复杂题材的掌控,角度的选取,以及尽量克制的观点表达。

异域中孤立,讽刺却悲悯

从影片一开始便强调了“异域”与“孤立”强烈氛围感。国外取景、异域风配乐增强了可信度,将人物放进陌生、未知的环境中。

开头,赵寅成饰演的韩国参赞因为外交身份而迅速通关,免遭搜刮,其他人则被开箱、贵重物品被扣。

侧面反映了压迫、混乱、不公,矛盾一触即发的状态,为后面的爆发铺垫。而参赞孤立于这样环境中,他英文不好,看上去还有点“虚势”。

当战争爆发,冠冕堂皇的广播内容与混乱失序的暴力形成了鲜明讽刺。

镜头透过浓浓的烟雾记录了束手无策的平民被暴打的场景,广播声音放着:“家人像朋友一样,朋友像家人一样。”画面却放着男人被拖行留下的一道血痕、女人捧着一只鞋绝望痛哭······

而此时在大使馆内的参赞仍是孤立于战争的旁观者状态,他在高处亲眼目睹了暴行,镜头拉近,烟雾散开,他震惊的表情暗示着这一场危机从此刻开始,不再与他无关。

与韩国大使馆相熟的司机竟然是反叛者一员,他被打死时流下一滴泪的特写镜头,和高处的俯角镜头,是对战争中个体的悲悯。

导演特别把目光放在了不同境遇下的“孩子们”身上,反叛的孩子们拿着枪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玩游戏一般,而逃亡中的朝鲜孩子们率先配合地佯装中枪倒地,大人们先是愣在原地,才配合“游戏”,谁知下一秒反叛的孩子仰天疯狂开枪,然后满足地离开了。

年幼的孩子们还不懂得战争、死亡是什么,但他们懂得游戏的暴力,并拿起了真正的武器。最简单的游戏语言不分国籍即可相通,暴力也是。

被救援后,又拍路边拿枪的孩子们,和车内撤离的孩子们的处境对比,一窗之隔,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世上有时存在两种真相

《摩加迪沙》野心很大,又讽刺又悲悯,既要拍索马里内战,又要拍朝韩关系,戏剧的张力就藏在这内战中的“内战”。自相残杀中的“自相残杀”,电影中浓缩成参赞两人之间的冲突。

赵寅成与具教煥分别饰演两方参赞,一开始是水火不容、因为归顺问题而大打出手。

最后朝鲜参赞在车内没能出来,导演偏偏让韩国参赞去开车门,发现了他已经中枪身亡的事实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即使中了枪还是到达后才死,眼睛都没能好好闭上的这段情节,导演并没有故意去煽情,只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一起为死者举行了葬礼,这也是全片最唯美的一个画面。是对死亡的悲悯。

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死亡与日出都是。

看完仍然记得那句台词:“有时,存在两种真相”,其实全片都是对这句台词的论证与省思。

反叛者眼中的真相跟军队眼中的真相一定是不同的,朝韩两方的真相也不同。世界上任何对立的两方眼中的真相可能都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暴力、死亡、以及大自然的真相永远相同。

多亏了导演克制而冷峻的表达,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超人般的英雄人物,这点很难得。没有谁“开挂”拯救全部人,他们只是艰难地互助,因为惧怕死亡而多出了一丝逃生的勇气和蛮劲儿。

直到最后回归安全地带,才回归“现实”,两方在飞机上致谢、握手道别,下了飞机连看对方一眼都不能看,孩子们忍不住看的话,还要捂住他们的双眼。

而大人们是不需捂住双眼就能离别的人,即使对方是过命之交。这种“现实”还真是冷酷啊。

公众号:霧風誌

 6 ) 和平真好

《摩加迪沙》更准确的片名应该叫《逃离摩加迪沙》。

这不是爽片,没有紧张刺激的双方对战,有的是狼狈逃窜,卑微求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身在异乡的同胞面对共同的灾难,即使曾经剑拔弩张,也可以互相搀扶摆脱危险。

关于南北韩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如《共同戒备区》或《隐秘而伟大》,而《摩加迪沙》因为有着真实事件改编而更让人深有触动。

同样的民族,一样的饮食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化,因为政治,多年来互相仇视彼此敌对,可是当危及生命的灾难来临时,他们都表现出对同胞莫大的同情,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同生共死,可惜,个人的惺惺相惜终究左右不了国家的对抗,下了飞机,依旧只能装作不认识。当相互对视都成了奢望,彼此心底留存的感念,才是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年纪,索马里的小孩却端着枪烧杀抢掠,可是他们佯装开抢杀人的模样明明还是个孩子~残酷的战争,让人性泯灭,让世界灰暗。

世界本就是求同存异的,但和平真好。

 短评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7分钟前
  • 与大人
  • 推荐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12分钟前
  • V
  • 力荐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22分钟前
  • 猫觅
  • 推荐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2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27分钟前
  • 子非鱼
  • 力荐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28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32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35分钟前
  • 亚森罗萍
  • 推荐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39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44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49分钟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55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力荐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58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60分钟前
  • 木兮
  • 力荐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1小时前
  • FGS
  • 还行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1小时前
  • 可爱的溪山喵
  • 力荐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