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的惊艳的片子。视听新鲜,故事讲的飘逸,很享受。
分享一下开场戏的拉片。
片头字幕时,进入学校氛围声,广播说照相日的安排。进情境的常规手法,第一遍看没注意,字幕太快。
开场第一镜就不一般啊,镜子里几个小孩梳头说自己像个大人巨人,以为说话的中间这个是男主,真正男主入画没说话,但焦点在他,这就把男主和这群只会吹逼的小孩区分开了,他是不一样的,后面确实他是真敢想敢干的。就这么一个镜头还有节奏,马上厕所水管爆炸了,大家嘻嘻哈哈跑了,高中生那种嫩嫩的装逼劲的感觉都出来了,这一跑,顺利引到室外去。
这个镜头也不简单,一个女人背影走向一堆小小的人,音乐(July Tree),阳光,和腿的姿势,立刻进入一种荡漾的情绪。不是过肩拍而是全身的背,客观的视角,但运动方向又和女的一致,我们跟着女人走过去,女人是谁,什么状态不知道,好奇。
接着走进了阳光里,景别也离她更近了。
长焦把男主从人堆里找出来了,确立了厕所照镜子的人里他才是男主。(常规的电影美术会特意把男主的衣服颜色从人群中分离出来,但这里不是,也许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都花里胡哨的,所以用典型的焦点来凸显)
还不够,还有动作,而且歌曲第一句歌词出现,歌曲持续到这场戏结束
《July Tree》是Nina Simone演唱的歌曲,收录于专辑《I Put A Spell On You》。
好男主看的是什么,女人走过,背景花洒全开,声音凸显喷水,阳光和水一样洒进来,歌词唱完第一句,“真爱在秋天的土地上播种” 而且镜头是客观的大畸变的,摄影有很多方法规避畸变,这个畸变镜头一定是刻意选择的,帮助感受上特殊化,一个15岁的小孩爱上25岁的大姐,特殊的情感做进镜头里了。导演偏不给pov,但很明显所有这些感受就是男主所看到的。
感受稍纵即逝,一群小孩走过,观感立马回到了客观,女人喊镜子梳子没人要,没人car她。女人是在这工作几乎看到自己终点,对生活现状毫无盼头(后面赴约说了我可能30多还在这拍照片)这群小孩却是走向各种可能的方向。对冲的方向,他们不是一类人。
第一次看清她,表演的状态验证了,她是无聊的。
节奏立刻变化,被小孩冲撞。女人骂滚开傻逼。她对小孩的态度—傻逼
刚骂完傻逼,节奏马上又来了,声音先入“我需要”
原来是男主,相机立马跟随男主,完全调转方向,往右边运动了。(这个调度很惊艳)
摇过来,女主被迫跟着这个方向,和小孩一起走,男主出现在镜子里,两个人的正反关系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一个一脸不耐烦一个春心荡漾,很有意思的画面
接着女主调度过来,两人同框,朝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女主被带到了这个方向。
男主果然和照镜子那些吹逼小子不一样,上来直接约。
一路撩,到男主说出自己演过什么电影时。
摄影机又调转了方向
摄影机开始往画左运动。后面我们知道女主其实一直想做演员,听到男主是演员,其实他有兴趣了,虽然嘴上没说,但摄影机帮助说明了她的态度。
继续往左走,中间有个调度换成了看女主脸。
近景撩骚了一路,来到全景,从光里进到阴影,既是现实逻辑,又是心理逻辑,这段排队块到头了,撩骚要到头了。但画面的状态是这两人无视周围所有人热聊着,感觉又还有希望。
在黑暗里继续拉扯
调度摇出目的地,排队的尽头,这事撩的行不行似乎就看这最后几步路了。
女主和别的工作人员的身份对上了,两个人都还依依不舍
一路跟摇过来,带出大环境,之前那个畸变镜头一样的感觉,有点超现实,大家在拍照你们两在谈命中注定,在大厅拍照不顾别人怎么看,愣是在这撩命运安排共享时光,这种屁孩之勇,在撩动无聊的成人世界。
男主我们很明白了,就是一心想泡,女主是怎么想的,我们很关注,最后的调度又跟着女主回来。无奈的笑,好像自嘲自己像个傻逼一样,(后面她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还问她姐对自己老是和小孩一起会不会觉得怪)镜头跟回来,回到无聊的工作。
这首歌到此结束,打屁股这也许刻意了,也许那个披头士的骚动年代很常见吧。
对比一下开头和结尾,一个背对的全景,一个有态度的近景。明白了身份年龄差异就更强烈了,我上着班混着日子,被高中生撩了一路,那种单纯的直接的情感,和歌一样,真爱是什么,真爱在土地播种,发芽。
全片有非常多惊艳的视听设计,pta游刃有余的掌控着他的故事,并且给出了有趣的拍法和故事的讲法,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可谓是享受啊!
本文搬运自IMDB的《甘草披萨》Travia页面
1. 片中那位试图向Gary推销水床的老板,是小李子的父亲——乔治·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他是70年代南加州地下艺术界的知名人士。
2. 片中扮演女主家人的演员们,就是现实中女主Alana Haim的家人。在现实中,他们有一支入围过格莱美,以她们的姓氏Haim命名的摇滚乐队。PTA在之前曾经为这支乐队拍过几支MV。而PTA初中的美术老师,则是这一家人的妈妈——Donna Haim。
3. 片中那位暴躁制片人Jon Peters 现在还在世。当PTA拿给他看剧本时,他回复PTA:“我不会朝Gary大喊,但我会和Alana搭讪”。所以PTA在电影中加入了相关的情节。
4. Jon Peters是1976版《一个明星的诞生》的制片人,也是他的扮演着布拉德利·库珀那一版的联合制片人。
5. 片中女主Alana参与试镜的那部电影,是东木老爷子1973年的电影《春花秋月未了情》。这部片子的主演William Holden,就是电影里表演摩托特技的Jack Holden的原型。
6. 甘草披萨,是俚语中黑胶唱片的别称。因为甘草同样是黑色的,而披萨则和唱片碟一样是扁平的圆形。
7. 男主Gary Valentine的原型,是好莱坞著名制片人 Gary Goetzman(《极地特快》,《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片中许多情节都是Gary Goetzman亲口跟PTA讲述的。
8. 真实历史中Joel Wachs竞选电视广告的导演是乔纳森·戴米,PTA的偶像,导师和好友。PTA的上一部电影《魅影缝匠》就是献给他的。
就从那个口音梗的争议说起吧(上图为新闻稿里的无剧透概括)。脱离文本一杆子打死的批判我坚决反对,但我确实不知道PTA到底觉得这种烂梗放在2021年还能有多好笑,才会让它在对剧情发展毫无贡献的情况下一连出现两次。我当然知道老白男的角色才是笑柄,但仅靠观众以今天的语境去做这个判断,通篇书写的却是对一个由这种角色掌握话语权的时代的感怀,这算是滑头行为。笑话本身没有多冒犯,但它的存在尤其暴露出整个影片和现实的脱节。换言之,拿掉这两场戏,剩下的内容依然是“70年代的洛杉矶真美好啊虽然遍地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但是男主角心想事成所以你们别想多了只管看个开心”。
也不是说代表着当代美国白男电影正典的PTA有义务关心这些话题,拍一部完全私人的电影无可厚非,只是回看《木兰花》和《性本恶》 这样兼备好奇心和批判性的洛杉矶城市史诗,就很难接受刚年过50的人就如此自我陶醉于用明星把这座城市装点成一个怀旧主题公园,格局缩小到了一个糖水画片般的白人郊区(Encino/Sherman Oaks,今天仍然可以说是the valley最无趣)。我要努力带入一下当然也能看得开心,但某个时候还是意识到我去了一个本来没邀请我的派对。
总之作为一个PTA老粉和深爱这座城市的外地逼,第一次一手体验PTA新片本来可以算得上疫情以来最期盼的大事件,但从影院出来却胸闷了整整两天。翻了一遍letterboxd的评论来恢复san值,这两条深得我心,我也无法总结得更好了。
期待这个片子的朋友当然应该去看,打过预防针了没准能体验会更好吧。
怎么回事,怎么现在什么都要和女权扯关系,什么都是男性凝视?当然都可以是男性凝视,只要导演是男的电影里有男人和女人都可以解读为男性凝视呢!《女人步上楼梯时》也可以解读为男性凝视,等我有空写一篇长评!
故事中间是有些失控,可能有些地方会让女性不适,但是都找补回来了,总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强多了吧,那么一部爹味极冲的电影,竟然被无数号称女性主义者盛赞?哈???《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影评里,讲的最深入的是纽约客的一位影评人,说是“世界”,整个电影里面却视角极小,完全没有世界。本片倒是感觉正好相反,故事铺开的太大了点。
并不是什么强有力的女权电影;或者又有人正好相反,解读成男性凝视下的无自我女性,必须通过男人/孩来救赎;再或者什么父权下的女性的觉醒。
如果要说讲了什么,大概其中一点,以一个小缩影讽刺挖苦嘲了美国那整个年代,和年代中人的困局吧。“跨火盆”很明显了,还有虚伪的议员竞选啥的。就是故事想讲的太多,有点稀碎,导致主题不清~~~~~
现在是不是必须蹭女性主义的热点才会写影评啊,还是真的这么想的,无语。。。
看完有一周了,喜欢,每天都会点开回味一些些。如此美妙!一点creepy、一点cute、一点carzy、一点romantic、一点retro、一点hippie…70年代的美国本也不是什么风情画,我觉得更像是一段狂奔卡车上的断片调频,信号不知所踪、音符时常掉线、所有的一切都混乱都不安都勇敢…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青春啊,在好莱坞里度过的青春,就!很有sense!就是说,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的“吃醋”与“暧昧”能拍得这么好看实属难得!又烂俗又不俗,大麻里混薄荷,清新又上头!
PTA好会选人 男女主就应该是他和她!基因与遗传这东西真是很有科学道理,霍夫曼的儿子好会演,站在那就妥妥一个“普信”白男小屁孩儿,怎么就这么欠欠儿的?但又!非常之可爱!以及是很man的!女主的五官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整张脸就是为大银幕而生。两位第一次演电影就如此自然流畅,很灵了!
最后,双向奔赴就是最甜哒!本来刚看完认为女主不用也不必说出“I love you”,但,细品之后,觉得真妙:我们一起奔跑过很多次,我们拉扯对峙,但此刻,你牵着我向前跑。所以此刻,我们恋爱,我们平起平坐。你只有15岁,我们能有什么未来?So,let's party now!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 的新片#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B) 虽然浪漫幽默,很有70年代时代特色,但是这个爱情故事讲得好俗套,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爱情喜剧:以男性为视角的爱情喜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类电影里的女主角多次拒绝的男生,却总是又不断在她生活中“阴魂不散”,营造“缘分”的假象。而她自己随着年纪增长也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多次经历感情挫败后,到电影结尾,失望的女主角一转身, 决定:还是原来那个算了!
这叫幸福的结局吗?也许在男性视角里是,“谁叫你眼高手低!” ;但在女性视角中,这明明就是将就 !
为什么说是男性视角的爱情故事呢?
大部分的男性都认为曾经追过的女孩没有追到,她们有一天一定会后悔。同时他们也认为只要坚持不懈,一直出现在这个女生的生活里(不管是作为朋友关怀还是就死缠烂打),她早晚会回心转意。
But darling , this is not how the world works。
这两点男性的fantasy始终出现在过去的好莱坞电影中,因为那个时代,即使是爱情故事,也是男性编剧、男性指导、男性高管绿灯拍摄。
在过去男性视角的爱情故事里,女主角看不上、拒绝的男生,一直默默无闻地作“好朋友”,有时还会一直跟踪她,时不常干涉她的人生,最终心上人终于发现他的好。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男性在生活中就是跟踪狂和偏执狂,对这些女生来说是很危险的。具体参考Netflix 剧集:《You》. creepy.
如果一个女生当初看不上这个男生,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依然看不上,肯定是有原因的,大部分时候是因为男方不够成熟,不够值得信赖或无法给予安全感。女生觉得希望再找找看,越是优秀的女生越希望能走出去多见见世面,多尝试不同的人。然而一些女生没能得到这个机会,就被说服将就成家生子,最终她永远都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
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新片 #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中,女主角Alana无法接受男主角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后来即使作为朋友也多次让她陷入险境,担心受怕,她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人只是个孩子。而且她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于是不断在寻找其他机会,也有真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受到很多男性青睐。可是在几年中,她遇到的“年长”的男性都很烂,不尊重她,或者根本是利用她,确实没有一个人像那个小男孩一样看起来最单纯。可是这就可以说明她找不到更好的人了吗?
那个追过她的单纯“小男孩”也在这些年里多次试图去追其他女生。女主角完全可以离开自己的家乡,继续寻找新的机会,随着她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她会遇到合适的人。但她没有,25岁的她,就觉得被打击太多,干脆接受了那个曾经对她好过、正好也单身的男孩。
这不就是很多女孩悲剧的开始吗?本来可以走出去闯闯最终还是跟了只距离自己几条街近的邻居,一辈子生活在同样的地方,接触着同样的人。她也许会认为她自己不够好,所以没得选,但其实她只是没有再给自己机会而已。
这个70年代的爱情故事其实现今也不断在发生,依然有男性导演们自以为是地拍摄#甘草披萨#这类电影,自以为是地给年轻女性安排着他们心中的“幸福结局”。 什么时候这些老男人才可以清醒一下,意识到,曾经那个你没追到的女生,就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而且她一定可以找到更合适她的人,才不会回来找你。
非常有趣的是,早年一直不太喜欢PTA电影,除了因为节奏慢、比较长外,主要都是因为觉得女性角色塑造得不好,总是特别男性视角。这次他也顺应潮流拍摄了一个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有在片中讽刺一些不怀好意的男性,也有呈现出女性地位对她们造成的不公,原本以为这次终于可以看到他对女性角色的全新尝试,结果最终,还是以“25岁了,别再做梦,就将就算了”为结局,还营造得像是一个happy ending。。。只能说是相当失望了。
他应该像其他男性导演学习,如果想拍摄女性故事,就去找个女性编剧。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样就是她的幸福结局”
I hope that he is being ironic。也就是,如果这部电影的“幸福结局”被当作是一种“讽刺”的话,倒还说得通。
Old male Hollywood film makers should stop making love stories only make sense in their dreams . Of course they will still make them but we don’t have to like them .
演员倒是十分出众,还有Bradley Cooper和Sean Penn客串好莱坞专横跋扈、脾气暴躁的男演员,演得十分滑稽。故事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的同时确实勾勒出70年代洛杉矶的风景画,而且带有对那个时代流行内容及好莱坞明星的各种嘲讽。PTA显然对那个时代极其着迷。
相比之下,这部至少比“Inherent Vice” 对女性友好些,没让任何女性露点,虽然女主角也是穿着内衣在镜头前走了很久。这算进步吗?如果你看过他指导的其他70年代电影、就会觉得那个时代基本上在他眼中就是“情/ 色时代”
故事的结局究竟是美好浪漫的还是令人难忘失望的,相信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很期待女性观众如何看待这部电影,是否能看出电影处处充满了男性视角
补充
最近好几个亚裔影评人对Paul Thomas Anderson 的#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提出质疑,因为里面有明显的一个角色调侃日本人的口音和语言,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至少我知道我所在的HCA(好莱坞影评人协会)和CCA(评论家协会)已经都有人公开在谈论这个事。看起来不仅这个片子冒犯了女性,也冒犯了亚裔群体。
我们会长亲自来找我问这电影是否有让我觉得offensive , 可见大家都很重视。
而原因就是PTA的剧本很明显是与时代脱节的,就是在70年代也许可以,放在今天,各种offensive , 人们的观点在变,而且其他电影人都在调整和改变,如果你不改变,还是一意孤行、按照自己那套,最终就给人一种倒退的感觉
但是很奇怪的是,因为他本身德高望重,在很多男性影评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最初出来的评价极少谈到这些。不过目前看的人越来越多,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会越多,影片的问题应该不会被忽略掉
凭PTA找一个比女主看着还老的男的演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处男,就忍不住想加分。和浪漫情愫、智识差异、性别矛盾均无关,不过像磁铁一样,在转念之间折返于吸引与互斥。一些怪鸡人物像巨大的泡沫漂浮于空中,与彼时躁动的年代共振,只为了迎接某一刻嘉年华般的相遇。招牌调度不再令人惊叹,如旋转木马般产生慢性晕眩,多么烂漫而谦卑的姿态。
PTA爱上日剧跑。青春洋溢,真是太甜了。拍特定年代但没有刻意怀旧,拍年轻的回忆却没有故意煽情。不是所有导演都做得到的。
他们争吵不休,永远满怀嫉妒,在复古的、灯火通明的加州夏夜里不断地奔跑,在受命运安排前不断否认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可惜有佳句无佳章,远不是最好的PTA。如此糟糕的亚裔玩笑,在2021年出自好莱坞最重要的作者导演的新作中,在以包容著称的纽约,还能引得观众大笑。道阻且长。(讲自己的故事当然没问题啊,but PTA is such a small man 在座各位有想到吗?我是没眼看的。
能把这个片子和racism扯到一起的也真是厉害死了,对放大真实的70mm,还原LA的荒唐叙事不满的,就是会在莎翁剧作里加黑人主角的,I guess?
后半程主演的功能只是串起一系列明星的表演片段。
典型的pta,有佳句无佳章 @ angelika 短评怎么能说这部电影是纯真的爱情呢,明明每次转折都把我们带离人物更远,是很冷酷的视角,很少有能和人物共情的时刻,不能因为开头和结尾的纯真爱情就把这电影说成是单纯的爱情电影吧
笑死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起小鸡片看不起讲自己故事的影评人fuck y’all
6.1/10 #Landmark 纯粹直接的20世纪Rom-Com,毫无预兆地直接将男女主的相遇丢给观众,然后便开始了一场以奔跑为载体的疾驰,将七十年代的Oil Cargo油荒与焦灼的越战全然抛弃,剩下的只有以两人为中心的自成世界。绝大部分的镜头构图与调度都是恰当且优秀的,可惜太多以人物为中心的笑点过于陈腐与冒犯(或许是因为其追求极度“复古”却不够“怀旧”的潜在氛围缺失),无论是对日本带有Orientalism式的视角,还是对同性群体嵌入传统两性对立的描写,都让这些角色或身份成为被剥削利用的道具,成为了被刻意创造的“事件”,来营造主叙事线上的章节,而本可以用被大体忽视的时代与城市地貌来创造。不过对于男主与女主的刻画极为细腻(女主值得影后),让这些疯狂与幼稚也值得反复凝视。
最晚找到资源的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网友评论中多次出现PTA的写法,研究半天才明白,尽然是导演名字的缩写,这说明此美国中年导演安德森虽然电影拍的不多,但个人名气、风格还满出名!不过,这部讲述青少年“姐弟恋”的新片倒是没怎么吸引到我,除了他的不错的独特的运镜风格。这位导演1997年以《不羁夜》一鸣惊人,2007年的《血色将至》是其创作的高峰。今天这部实则是他的“怀旧”片,可能对他自己以及他同乡、同代人有较多的共鸣之处。
我不理解,每个人物我都不理解,每个情节我都不理解,每句台词我也都不理解,我不理解不是因为我看不懂,只是因为我实在是没办法跟一个未成年男人意淫出来的世界共情。这就是中年白男的真实趣味吗?哈哈
这样的片子对PTA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毫无难度,氛围、情调很迷人,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处理得刚刚好,选了一对长着很素人脸的男女主角,非常对路了,一路奔跑的镜头虽然通俗,但处理得很带感,整体看来几乎就是半个洛杉矶风情画了,光怪陆离的各类人逐一登场,都是他们恋爱的背景板。这个片子应该和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起看的。
喜欢,轻吻,快跑,聊发少年狂的PTA。25岁女孩和15岁男孩之间会有纯友谊吗?答案就像旋转门般在Yes和No之间来来回回。剪辑视听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因为塞了很多有趣(但没什么用)的细节而显得拖长。有的青春片,你一听就知道是黑胶的调调...
纯真什么样,怎么被消磨,又怎么被再次证明。以及,一部真正意义上描摹女性的电影。女主并不轻巧却也毫不客气地穿梭在旧世界,穿梭于随处伸出的占便宜的手;父权从真实的父亲,到生意场名利场上的逻辑,到政治游戏里的话术。片中各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们看似在引领着事情的进程或世界的局面,每一次迫近失控点时,却都要依靠女性来缓和或扭转。最爱的两个拥抱:一幕是肖恩潘骑摩托飞跃篝火复刻年轻时高光时刻,人群为了一段正在腐朽的记忆于篝火边喧腾,远处的黑暗里两个正在年轻的生命安静的拥抱;一幕是女主假扮市长候选人同性恋人的女友送他回家,两个破碎的灵魂用彼此的孤独拥抱。甘草比萨。甘草是零食,比萨是正餐。是零食,是正餐,有什么区别?等下会不会饿了,明天是不是分离,有什么所谓?眼前身后,是永动的、正在等待我们下次纵身一跃的世界。
好看!我梦回《私恋失调》!特别喜欢议员+议员男友+女主三人对话的调度:1.后景的议员起身招呼女主,移焦至前景的男友,他的笑容僵住;2.位于画面右侧的男友脸色难看,左侧的议员只有手入画,焦点从男友移至在中间入座的女主镜像3.议员胸上;4.回到2的构图,侍者入画,焦点从女主移到男友,男友被侍者、侍者与女主的镜像层层包围,他的脸色愈发阴沉。侍者一走男友就开始向议员发难,但焦点反而移回女主镜像。随着两名男性争吵的升级,摄影机逐渐推近。我特别喜欢4的拍法,议员无疑是所有矛盾的始作俑者,但这个镜头却偏偏排除了议员(因为他是这个场景里最“没有心”的人,他玩弄利用所有人而毫不愧疚),而是将重点放在女主发现真相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她与议员男友之间的情感共鸣。非常效率的一镜,也为结尾女主的选择埋下合情合理的伏笔。
有点失望,当PTA的电影里缺少了DDL就显得乏善可陈了
这性转一下会非常非常非常creepy(不性转也已经很creepy了)
2022第一片,70mm @ Village East by Angelika。还原了基于时代背景的种族和性别偏见,但细思之下又带有女性主义色彩——对于女主在此语境中的成长刻画,在情感表达上是细腻的。当她在摩托车后座问出“你记得我真正的名字吗?”,当她载着男孩们逃离犯罪现场后疲倦地蜷缩在街头,当她一把抱住政客的地下情人,这些不时表现出的困惑、犹疑与反抗,可以一并被视为PTA留给观众的温和反思空间。
老粉心碎。回看《木兰花》和《性本恶》这样有好奇心和批判性的洛杉矶城市史诗,就很难接受PTA刚年过50视野就缩小到了一个糖水画片般的白人郊区,开始自我陶醉于把这座城市变成一个有明星装点的怀旧主题公园。“70年代的洛杉矶真美好啊虽然遍地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但是男主角心想事成所以你们应该看个开心”。我要努力带入一下当然也能看得开心,但某个时候还是意识到我去了一个本来没邀请我的派对
70年代有多美好,男孩要穷追不舍,女孩就委身将就,嬉皮士至死是男孩,PTA到21世纪还未成年。
因为是PTA所以觉得比较失望,题材本身完成度蛮高,但感觉这个故事不痛不痒,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小品。后半段几个明星进来感觉就在凑时长了,作用可有可无。但可能它讲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吧,倒卡车那段还蛮喜欢的,但总体感觉还不如当年的《私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