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在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去梳理一下侦探片、推理片、和悬疑片的区别。
侦探片以侦探为中心,以侦探侦破犯罪案件的过程为题材,通常是正义与犯罪之间的较量为核心,并以正义战胜邪恶为结局。通常以案件侦破的进程作为故事情节的基础,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善恶难辨,直到最后揭秘真相,抓捕真凶。
推理片属于侦探片的衍生剧作,侧重严谨的推理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推理程序安排情节,或者展示侦破人员意识中的逻辑推理活动(情景再现),最终揭秘罪犯的作案过程,使得罪犯在严密的论证前束手就擒。
悬疑片指因情节使人们对主要人物的命运引起关切,而造成高度焦虑和紧张感的一种电影类型。在剧作上,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通常结局意想不到,让人大呼过瘾。有兴趣的可以欣赏一下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
根据著名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同名小说改编的推理剧《喜鹊谋杀案》在开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多争议,有拿作品本身去和英国著名推理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对比(作者也表示小说的叙事受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影响),也有拿原著与改编后的电视剧对比。
但是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有带着极强的吸引力。先是女编辑苏珊收到了作家康威的小说稿,并称这是他最后一部推理小说。而在此之后苏珊就收到了康威“自杀”的消息,与此同时,苏珊发现寄来的书稿竟然缺失了最后一章——这对推理小说无疑是致命打击。苏珊所在的三叶草出版社此时也面临着被收购的巨大的危机。由于多年共事,苏珊觉得康威的死必有蹊跷,加上她要为出版社的前途考虑,于是她踏上了前去寻找缺失章节的旅途,并逐步发现了杀害康威的真正凶手。
作家康威的写作习惯是把身边的人写进自己的小说中,也由此,整个电视剧是由双线叙事展开的——故事中1955年的阿提库斯·庞德要前往一个村庄去侦破一起谋杀案,现实中21世纪的苏珊要前往康威的住处,寻找缺失的章节并找出康威的死因。在康威的全部小说《喜鹊谋杀案》中,都有一个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在最后一部小说《喜鹊谋杀案》中,阿提库斯·庞德得了绝症,也就意味着要和读者告别了。作家康威“以死明志”,他早就厌烦了推理小说,尽管这些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但是他最初想要写的是不受读者欢迎的严肃文学。(我想本书的作者也藉由此来表达他对当下出版业的未来担忧)
女主苏珊的个人生活、成长经历也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渐明朗,使得观众对女主苏珊的境遇产生共鸣,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个人觉得她和康威之间算友情)。而男主康威的生活则由阿提库斯·庞德和死者马格纳斯·派伊男爵2个人融合,而他在生命的最后终于高调承认了他是同性恋的事实,这为当下的故事内容又添加了一些兴趣。
故事的铺陈和转折总是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十二年前(1943)的一桩谋杀案竟然也随着故事的推进浮出水面,就像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2句话——看似宁静祥和的村庄下,实际上暗潮汹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能够激发起杀人的因素,通过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之口讲出: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
英国剧作本身就十分讲究,从人设到场景道具等细节,无一不让人赞叹。加上导演对于人物出场方式,2个不同时空的交叉(转场处理)做得严丝合缝,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游离于2个不同的时空而不感到出戏。
最后,关于小说及电视剧的名称《喜鹊谋杀案》中喜鹊的意象,在这里我拓展一下摘自网络搜索的内容,原著中的童谣的隐喻,《喜鹊谋杀案》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一种鸟类。
另外关于喜鹊的意象,我也特意从网上找了一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悦、好运;而在西方文化中喜鹊则象征着混乱和吵闹。
附:One for sorrow,一只代表悲伤
Two for mirth,两只代表喜悦
Three for a funeral,三只代表葬礼
Four for birth,四只代表新生
Five for heaven,五只代表天堂
Six for hell,六只代表地狱
Seven for the devil, his own self,七只代表恶魔他自己
看完《喜鹊谋杀案》,再追作者的续作《猫头鹰谋杀案》,更为惊艳,可以说,两部书的作者安东尼霍洛维兹把本格推理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型:案中案,这种写法也许不是他第一个使用,但绝对是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的。 应该说,本格推理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埃勒里奎因再到岛田庄司,各种诡计,障眼法,时间差等都已经写到穷尽了,想再求新变得难上加难,以至于日本在50年代开始本格派走入低谷,以松本清张为首的社会派推理大行其道,无他,是能想到的诡计都写过了,很难再写出吸引读者的新作品,好比科幻小说,外星人来袭,时间倒流,机器人称霸世界等题材已经不知被写过多少遍,想再变出新花样,要么找出新的诡计设计,要么在结构上玩出彩来,安东尼霍洛维兹就是在结构上,找到了创新点并深挖,开启了自己的侦探冒险世界。 在喜鹊谋杀案里,当代的出版社的女编辑发现悬疑小说作家的书稿丢失了最后一章,在追查时作家忽然意外死亡,而答案,其实就隐藏在丢失的那一章书稿里,书稿是关于一位50年代的古典侦探的破案故事,书稿中的案件发生在英国乡村,和阿婆的推理故事很类似,传统,节奏舒缓,而且深得阿婆的神韵,故事不耸人听闻,推理过程扎实,步步为营,障眼法或者说关键点设计并不离奇,最最重要的是,案中案,里世界的故事影响着表世界的案件侦破过程,非常巧妙。到了猫头鹰谋杀案,时间放在上一个故事几年后,出版社女编辑被召回英国,调查一桩酒店里的凶杀案和失踪案,而案件和上一部作品中死亡的悬疑小说家的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又有关联,或者说,破解的关键在于50年代古典侦探的另一个破案故事中,还是案中案,上一次是先写里世界,再写表世界,这回倒过来,先写表世界,快到关键地方让读者去读里世界的故事,读完再告诉读者,表世界案件的真相就隐藏在里世界的故事中,写作技法更加纯熟,这么复杂的故事,人物众多,写的条理清晰,阅读体验流畅,这在推理小说中是不多见的,我们见过太多故事写的晦涩难懂,需要读者不断往前翻,费力才能搞懂的作品了,可能有少数硬核读者喜欢那样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小说是休闲娱乐,不是解数学题,能把复杂的事情讲的简单明了,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作者能力的体现。 喜鹊谋杀案的电视剧也已经播出了,据说剧本是作者亲自参与改编的,让人惊喜的是,电视剧拍的同样好,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影像媒介的优势,小说和影视,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可以写大段的心理描写,而影视可以用蒙太奇,身体语言,音乐,光线,布景等无声的诉说意思,一板一眼,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忠实的浮现小说场景拍摄,不叫尊重原著,叫蠢,真正的尊重,是用有优势的视听语言,传递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意思,电视剧里,女编辑独自开车,思考的过程变成她和想象中的古典侦探对话,观众不会出戏,反而会觉得拍的高级,这就是好的改编剧本和偷懒敷衍的剧本的区别。 期待猫头鹰谋杀案也会早日拍成电视剧,当然,还得是之前的一众演员演,英国演员真的是太有经验了,一个个太会演戏了。无比期待。
无关推理,只是看完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设定独立自主聪明能干的中年女主角,要给她配一个这样的男朋友。
这个男朋友呢,除了故事最开头女主出差把自己闪送过去玩了一把小浪漫,后面两个人相处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纠缠不清的要求女主陪他回希腊。女主是刚刚收到一个ceo的offer啊,虽然她本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样子一直对要不要接受这个职位摇摆不定(ps她在做为编辑跟自己的作者交涉时倒是非常冷静理智一切朝销量看了),但是作为男朋友直接要求她放弃自己辛苦打拼的一切跟你回到你自己的故乡去开一个旅馆?还是外国,甚至我都不知道女主会不会说希腊语。
此男朋友的设定是在学校教希腊语,基本上就是他也不想上课学生也不爱听,一副摆烂不想干的样子也根本挣不到什么钱,想回去开旅馆既没钱也没任何经验,就是我想家了我要回家我在这里一点都不快乐。女主跟他在一起六年,嘴上说着爱来爱去的,但是女主如果不答应他回去就确定两个人要分手,女主一边焦头烂额的破案一边还要央求他不要立刻做决定给她一些时间。
而这个男朋友最奇特的点(此处涉及剧透)
。。。。。。
就是他没钱开旅馆的时候,偷偷看了女主电脑找到女主手下的当红作者联系方式和地址(作者同时也是曾经抢过他当时女朋友的前学校同事),然后对女主撒谎有事,去找作者借钱。人家本来不知道他跟女主什么关系,借钱失败非要说一句不要告诉女主我来过,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啊?那是你女朋友手底下最值钱的作者,你一点不在意可能影响到她的工作嘛?
完了作者一听他是女主男朋友,出于自己的恶趣味真借给他一大笔钱,他还真从头到尾瞒的好好的不告诉女主,人家看女主的面子给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就一直瞒着啊?女主发现了这件事情以后去对质,明明是自己先撒谎骗人,但是因为女主怀疑他是凶手,一句你这么了解我你不相信我就彻底立于不败之地了,坦诚难道不是信任的基础嘛?你瞒着人家干了这么多事唉。
女主呢就一直沉迷破案,要升职加薪还是为爱走天涯她是从头到尾都摇摆不定,不管谁问都是没想好,我都替她老板急死了,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犹豫不决。故事的最后男朋友终于发挥了一次作用从火场里救出女主,(此处插播吐槽女主大半夜的跟杀人凶手呆在一块揭秘杀人手法也是艺高人胆大,悠闲得跟在自家客厅一样,被锤真是一点不冤枉)然后呢女主就彻底不纠结了跟男朋友走了,爱情真是令人上头,虽然编剧已经强行让她失去了offer公司也完蛋了没得选了,happy ending。
公众号“杰拉德”回复“喜鹊谋杀案”获取资源,欢迎授权转载!
One for sorrow
Two for joy
Three for a girl
Four for a boy
Five for silver
Six for gold
Seven for a secret
Never to be told
本剧由BritBox UK和美国PBS旗下的Masterpiece联合制作,改编自Anthony Horowitz的同名畅销小说《喜鹊谋杀案》。
原著小说中共7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名称分别是英国关于喜鹊的一个童谣:
One for sorrow
Two for joy
Three for a girl
Four for a boy
Five for silver
Six for gold
Seven for a secret never to be told
本剧基本还原了原著的内容,其中一个案件也是男主写的小说,名字也叫做《喜鹊谋杀案》,这种“案中案”用电影的拍摄手法比小说文字描述更容易让观者接受。几处剧中现实和书中案件的转换还是比较巧妙的。
艾伦·康威作者
◆本剧中的阿提库斯·庞德系列的作者,共写了包括《喜鹊谋杀案》在内的九部系列小说,他拥有万千小说粉丝,但跟周边人的关系却很糟糕。他把生活中大部分跟他关系不好的人都在小说中安排了角色,他的男友詹姆斯·泰勒(小说中为侦探的助手),跟他关系不好的洛克警司(小说中是一位愚蠢的警督),他的姐姐克莱尔·詹金斯(小说中描述为“没人爱总需要钱的”派伊府邸男爵的姐姐),包括女主苏珊·赖兰,他的父母也被写进了小说中。所以很多演员都是分饰两角。
苏珊·赖兰编剧
◇ 三叶草图书公司编剧,为找到小说作者艾伦·康威死前最新小说未完成的手稿,来到艾伦的住处寻找并慢慢发现案件的真相。
一、不怎么重要的足球狗细节
剧中女主苏珊的男友安德鲁·帕塔基貌似是一位阿森纳的球迷,在剧中看阿森纳和曼联的比赛,比赛中阿森纳球员扎卡打进一个漂亮的任意球(查了一下,貌似没有这场比赛,曾经扎卡破曼联门应该是18/19赛季一脚远射,欢迎知道的补充)。
二、喜鹊的镜头
共六部的英剧,每部剧中都有一个镜头闪过喜鹊,并且喜鹊的数量跟剧集数量是对应的。
因为本剧是六集,而且剧中小说的章节是七章,因此为了与小说呼应,还在本剧结尾又增加了第七只喜鹊的镜头(我猜的)
三、异位字谜
以下有点剧透
剧中侦探庞德系列小说的作者艾伦·康威,本身并不喜欢写侦探小说,因此他所写的9部小说的名字首字母连起来是“An Anagram(一个异位字谜)”,而小说中主角“Atticus Pund(阿提库斯·庞德 )”英文字母重新排列后组成的新单词是“An Stupid Cunt(一个愚蠢的傻屌)”,这也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杨时旸)
在这个每个人都急于输出的时代里,最不乏听到“xx已死”的声音,什么“摇滚已死”“诗歌已死”“电影已死”,似乎他们都是悲悯的先知。其实,哪一个都没有死,那些急于给所有事物宣判死刑的人,无非盲人摸象般看到某个事物变得不再那么热闹,就自作聪明或者标题党般地给予了定性,在这样的陈词滥调之中,只看过几本推理小说的爱好者习惯于摆出一副老油条的面孔声称“本格推理已死”。但最近这部大热的《喜鹊谋杀案》几乎回敬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此之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些经典作品被一次又一次翻拍,大银幕上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小屏幕里的《灰马酒店》《无人生还》,大都口碑不佳,偶尔有一部评分亮眼的,也都因为对于演技与角色刻画的局部肯定,总之,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定,从情节上和整体设计上讲,这类“黄金时代”的推理游戏注定再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所以说,在这样的预判上,《喜鹊谋杀案》的出现绝对是一次惊喜。
这是一部非常“阿加莎”的侦探故事,改编自英国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原作。无论罪案本身,推理模式,故事模型,人物设定,一切都几乎沿着黄金时代的原教旨主义延续下去,它既对阿婆致敬,又让阿婆还魂。而说到这个剧集的拍摄方式,它几乎挑衅又得意地向人们展示,看,谁说本格已死?
如何评价《喜鹊谋杀案》呢?聪明。推理小说发展至今,为什么本格、密室、诡计等等那一套东西逐渐显得差强人意?无非是因为那一切在完成了最初的惊艳亮相之后,迅速陷入了自我重复,并且沦为了一种脱离于现实世界的脑洞游戏,那些“不可能犯罪”愈发变成了纯粹的智力炫技,而侦探小说本身,除却娱乐功能之外,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让人们看见了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没有被注目过的罪恶,让每个人流露出竭力遮掩的另一面。所以,它需要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微妙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社会派、冷硬派逐渐占据了上风的原因,社会派的冷酷与真实更像成年人阅读的东西,而不是孩子的恶作剧。
而《喜鹊谋杀案》显然已经将本格推理的优势与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想好了对策。那么,对策是什么?那几乎算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用本格最大的问题破解问题本身。本格在当下读者、观众心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悬浮吗?不是罪案设计显得刻意吗?那就让悬浮的更悬浮,在刻意之上更刻意,而不是欲盖弥彰地故作真实。换句话说,你们不是都已经把本格推理的那些诡计和模型烂熟于心了吗?不是都觉得无非一场戏吗?好。那我们就让一切更像一场戏。所以,这个故事采取了一种套中套中套,戏中戏中戏的结构。先设置一层故事,主角是一个出版社的资深侦探小说编辑,再设置一层故事,与她合作的畅销侦探小说家意外死亡,又设置一层故事,小说家创造的畅销侦探系列终结篇中的未结悬案与即将辞世的主角。你看,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套娃,最内里的一层,展示一个最标准的本格推理故事,外面的两层既负责巩固——罪案又叠加罪案,又负责消解——外部的故事是当代的,当下的,在我们身边的,它足以为那个设定在久远以前的传统本格故事解腻。于是,它有效地把一道传统老菜进行了改良,没有喧宾夺主,没有四不像,脆爽的脆爽,醇厚的醇厚,陈旧的浓油赤酱还竟然有了些小清新的色泽,典型的用降维的方式升维。再加之,这几层故事中的不同角色由同样几个演员出演,那些交织、反差、互渗又氤氲出别样意味,让一场死亡映照另一场死亡,让一重悬案衬托另一重悬案。最终,让一个可复制的类型故事显露出了几分独特的作者性,哀婉、悲怆又隽永。
侦探小说,尤其本格派的侦探小说会给人一种微妙的冲突感——直面犯罪和谋杀带来的刺激和隔岸观火应对那种刺激的安稳。就像《喜鹊谋杀案》原著中所写的那样,“一瓶红酒,一包家庭装的烤干酪玉米薯片配一罐萨尔萨辣酱,旁边放着一包烟,雨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窗,还有一本书。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这就是大多数侦探小说迷的真实写照,也精准地总结了面对这部剧时的观剧感受。
《喜鹊谋杀案》是一种思路上的成功,保持本格类型的本分,又在叙事方法上显得超脱与超越,这远比那些辛苦地在谜题本身打转,只能靠打磨角色演技去重新争夺新观众的笨办法要巧妙太多。从某个角度去看,《喜鹊谋杀案》总会让人想起去年那部热门短剧《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同样颇为古典本推理格式的故事,同样做了既保护内核又解构技法的叙述改造——把谋杀案置于一群热衷于真实犯罪故事的播客制作者中,那案子一路走到最终,其实已经没人关注到底谁是凶手,而都在看那一群合力破案的邻居各自怀揣的孤独与失意,以及最终赢得的友谊和温暖。
这几年,英美剧通过一些形式上的变幻,拯救也解放了很多题材,比如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骇人来电》也是个让人惊艳的例子。它完美解决了幻想恐怖故事中,如何为恐怖意象赋型的问题。它用最干脆的减法从根本上彻底将问题本身取缔了。所以说,没有什么无法拯救的题材,本格推理也并没有“死”,针对这种类型不是不能用,而是如何用,如何化用的问题。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女主角真的好有魅力,第一集回到家扔了钥匙先喝一杯真的太舒适了。冰块砸在玻璃杯里的声音,房子里没有第二个人的冗余,窝在书架里的单人沙发,真丝睡衣绣花拖鞋……总之一切都太美好了。红色的侏儒敞篷小车车,配上美丽的乡间景色,扎上花头巾,马上要跃出悬崖了(不是。
和探案无关,但是好想大声对姐姐喊一句:别去克里特岛呀!
作家死了,笔下的侦探却还活着。小说与现实的双线结构与互文叙事完成度很高,由此能够想象原作之所以畅销的原因。anyway,好像大部分写作者确实性格蛮奇怪(讨厌)的……
阿婆迷的快乐!侦探小说迷的快乐!叙事结构独特,英剧特有的精致,双线衔接完美,演员演技拿捏太到位了,细节处理的也特别细心,整个观看过程可以说相当享受
原著小说的开篇第一段很适合描述观看感受:“一瓶红酒,一包家庭装的烤干酪玉米薯片配一罐萨尔萨辣酱,旁边放着一包烟;雨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窗;还有一本书。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
看着看着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莱斯利·曼维尔完全可以去演一下年轻版的马普尔小姐啊!!!
侦探小说最好看的是过程,不是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就像这部剧看的时候一直在期待着最后一集,但看完你发现最好看的是前五集。
两个时空无缝衔接比书里要丝滑……
谋杀小说的作者被谋杀
有节奏的悬疑戏中戏!(BTW英伦的老戏骨们从来都不愁没戏拍。
剧里的侦探小说,作者本人嫌弃它,但编辑是真的爱它,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
我可以看240分钟霍洛维茨小说改的剧,但不想看240分钟他的小说。下次他能不能直接写剧本啊……
咱就是说能不能先按兵不动 非要在密闭空间一对一公布罪行然后指望对方自首然后被反杀是不是
小说中的谋杀案果然是一个古典的,充满阿加莎风格的经典谜题——过往隐秘的罪恶是源头,而随机率导致的因果成为犯罪的催化剂;而现实中的犯罪则平庸到不堪入目,结果是一个被离职的职员只要说出真相就会大白的案件令人气短,而「喜鹊谋杀案」也只是一个英语异位的恶作剧,当然这样工整的改编剧集已经在当下显得傲视群弱了。
好好看啊!看得好满足。我最爱的双线模式,被糅合十分有趣,刚开始有些分不清人物是现实还是小说,但是很快就交代清楚了。虽然是双线叙事但是故事一点都不乱,维也纳血案小助理演gay的时候好有意思哦,希望可以拍成连续剧。
作为阿婆粉很满意。感觉就像看波罗和马普尔手牵手一起探案😂
书我就没看下去,所以现在看剧倒是有悬念,确实不知道结尾……戏中书,一个演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特别适合英国改编,戏剧感挺强的。原来magpie本来就有东拼西凑、捡东西的习性,作家某种程度上也是magpie。
英国果然是福尔摩斯等一众著名侦探的故乡,是优秀侦探的培养皿,拍侦探电视剧经验过于丰富,把一本理智上说不算特别出挑的推理小说原作提升了相当的层次和台阶,比原作更好看一点不意外;原书里像是为凸显自身与众不同、吸引读者的技巧性的反转、嵌套,在电影/电视剧里不过只是最为常见的叙事和剪辑手法,改编内容非常尊重原作,细节也都考虑到了,比如庞德手臂上的含义众所周知的编号,不过剧集里特别是最后一集庞德所言“侦探存在的世界”融入了电视剧改编者自己的心情,想必也是所有推理侦探爱好者们共同的故乡吧,无论我们的侦探是消失在莱辛巴赫,还是因为重疾离世,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平静的生活,继续寻找案件的真相,偶尔他们会穿越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一起走过某个街区,走过某个风景优美的小镇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太可以了!画面有质感,演员呈现的角色到位,剧情也吸引人,一个周末可以轻松看完。导演对于建筑有种执念,里面漂亮的建筑都是全景。不管怎么样 ,这部剧成功把Anthony Horowitz安利给我,已经下单了他的几本书。
很阿加莎,但是比阿婆有所创新,比如说同性恋的引入,比如女性意识的思考,再比如双线叙事的加入,算是近几年来看过的最有趣的推理类电视剧。
竟然比原作好,很能彰显影像优势,原著两个故事再怎么缝合都显得生硬强行,但通过镜头的切换对接实现时空转场就自然顺畅多了(虽然这个手法并不新鲜),两条叙事线的糅合较好呈现“书中书”的结构,且对大量偏家常的冗余内容作了剪裁,节奏把握相当不错——虽然案情内容依然平平无奇,但还是真心建议作者直接搞编剧吧!英国乡村风景真乃破案剧标配,室内布置也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