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外交官总结的很到位,他喜欢恶名和脱险,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的操纵方式挺低级的——你不被认可,但我看到了你的优点,我可以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太理解这话怎么能让人心动,没有任何赋予是没有代价的,这道理很浅显且质朴。但也没什么可责怪的,人会被软弱裹挟,各有其局限性。
*低级:不高明,很容易让人看出意图。
黑人小伙最后相安无事,魁北克女人一直很痛苦最后也许是悔恨,一辈子当傀儡然后死去。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觉得男主是仇恨白人的,他心里对他们没有任何同情。无论是对他谋杀的所有人还是对一直在他身边的魁北克女人,没有感情或感情不足够,更多的只是利用和花言巧语的操纵。
他对黑人小伙不太一样,最后让他走,说的是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但没有利用价值的另一个意思是,你可以不再被操纵了。
魁北克女人,即使怀疑还一度试着相信,对方是爱她的,最后一刻才醒悟。而就像男主母亲说的那样,他只是在表演爱情。但其实讲真,他那个爱的表达也很表面,嘴是最靠不住的,一个真爱你的人,不可能会让你和他一起去地狱。
我说的爱不是单指爱情,指的是依恋和在意,可以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爱人。如果你真的在意真的发自内心在意一个人,是不会让对方和自己一起堕落的。
男主的谋杀手段也很低级,利用的就是人们的善良。
最后一集,那个他在法国的妻子又回到了他身边。不用说也能推测出,他用的伎俩还是爱的模仿,以此让对方相信让对方停留让对方心甘情愿的为他服务。
这部剧的时间跨度挺长的,震撼也更大。看到最后觉得这个男主有些可悲,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但他其实一直没得到,真正能让他内心安宁满足他内心缺失的东西。如果他得到了,就不会这样反复重复相同的路径。他以为他想要的是这样,但发现这不能满足,但他又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自我证明,于是重复这样以自我证明以逃避去面对真正的自己。看似满足了其实没有,如果真的满足,不会是这种被欲望追随或追随欲望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可能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我的推测也只是我的推测而已。
那个男外交官很勇敢,如果没有他,这个案子也许破不了。从旁观者角度看,感谢他。从他身边人的角度,比如他的妻子(后来变成了前妻)来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痛苦的。她爱他,担心他,不想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在这个案子中,至少分一点给生活给自己给她,但外交官已经陷入了。无法在一起,只能分开。爱,但爱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爱会被某些阻碍被期待的扑空熄灭。爱也许还在,但无法燃烧了。
那个开度假酒店的女老板,很勇敢。没有她,男外交官也不会搜集到那么多证据。
拉长时间线,这一生,自己觉得值得就好。男外交官的选择,在旁人看来有些过于投入了,但这是他的选择,个人生活个人承受个人推动。
最后想和女孩子们说一句,请记住,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带你一起下地狱,语言什么都不是,只是表象。
编剧和节奏太好了,特别是前面五集,看完气到晚上做梦都在帮赫尔曼抓坏人的地步。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电视剧。
关于这部剧我关注的几个角度可能有点奇怪。
这部剧中有很多西方对东方文化的俯视,虽然这次受到伤害的是白人。几年前一次偶尔的聊天让我对西方白人的异域情结觉得反感,当时有一位孩子同学的家长,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曾经在中国教过一年多的英语,那天聊到在东北过春节,她用了非常非常多次的amazing,我突然觉得很可悲,原来我眼中的陈规陋习在异国人眼里是一种神秘的好玩的存在,他们并不想理解也不在意这背后的文化叙事可能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不友好,他们所追求的就是have fun。然后前两年看了一部电影叫《巴克劳》,写白人组队到巴西的偏僻村庄猎人为乐,故事一开头仪式感浓烈的葬礼也为后面白人对这个小村庄的屠杀进行了铺垫,对待落后文明的“异域风情”多是猎奇鲜有平等。这些甚至影响到我上次去巴厘岛的旅行感受,虽然我不是白人,但是显而易见巴厘岛的旅游区是一个按照西方人视角打造的楚门的世界,就像阿兰给莫妮卡洗脑时说的:“这些白人只是来寻欢作乐,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根本不在意真正的我们。”寻欢作乐四个字真是很好的概括了我在巴厘岛旅游的感受。
剧里的演员都有原型所以我不甚清楚比利豪尔略显神经质的表演是不是基于赫尔曼本身的特点,一开始有点点不习惯,后来越看越觉得其实演得好。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气到发抖”,又形容他犹如困兽,这些情绪比利豪尔都演出来了,就是一个人面对一整个系统被碾压又想抗拒的无力和愤恨。看剧的时候你能深刻感受到“人权”两个字的份量,这份量不是来自人的珍贵,恰恰是来自人的渺小和他者包括权力系统对个体特别是弱势个体的不在乎,所以赫尔曼嘶喊出“如果我们都不在意人的死活,作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人权的珍贵可能就在于是那么多代人殚精力竭争取的希望人在同类眼中不再渺小的权利。
查尔斯会被抓住全靠赫尔曼的坚持,在剧中以狂热的姿态表现出来,我觉得是因为那时候他刚好非常年轻。人慢慢长大会更多的接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会越来越多的以外界要求我们的视角去看问题,但是年轻人很自我,就是他的世界其实是以他为中心的,很多人的自我经常表现在自私上,比如失恋了就觉得天塌了,但是赫尔曼的自我在他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有正义就会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有,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所以他看起来不惜代价、神经兮兮,其实是非常可爱的。
这是一个骗子团伙,在全球的杀人之旅。他们根扎泰国,奇异迷人的风情中,他们是匍匐隐藏的蛇。手段残暴,人命只是个东西,嘶嘶蛇语是他们的手段。阿兰是里面的犯罪头头,他不仅将蛇语用在受害者身上,他还用蛇语蛊惑了莫妮卡。我惊讶于坏蛋阿兰,他穿着大翻领衬衫,喇叭裤,带着眼镜,鬓角修得整齐,他是曼谷的珠宝商人,是工程师,是战地摄影师,没人知道他是谁,他游走于多个身份之间,宛如蛇蜕一般,过段时间,就剥下外面的皮。他心思缜密,又用之于蜜语,善于操控,他显得如鱼得水。
莫妮卡,初看她我还带有不忍,但是Satan诱惑她,她极力于做阿兰心中的女神,她变得邪恶,邪恶滋养了她,她迷人至极,放弃良善。她彻彻底底成为了条新的母蛇。
赫尔曼是唯一一个坚持寻找罪犯,并最终将阿兰关进了监狱。他多次保持愤怒,他的善良和正义感支持他走下去他显得冒冒失失,常被情绪控制,但是他是那女的走遍所有曼谷大使馆,唯一站出来的人。
这才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们过得也太爽了,不管有钱没钱都没有就业赚钱的压力,背包去亚非寻找桃源般的人生。难免会有人遇见了毒蛇。阿兰的血统在以前看来真是最底层,他心中积压了太多的恨尤其是对白人。所以他没有杀掉印度低种姓帮凶灭口,只是专心致志杀害白人嬉皮士。在他看来这些人愚蠢不知所谓,没他聪明就是血统好。他成了一条迷失方向想要对种族主义进行报复的毒蛇。
他多次提到自己少年时在越南看到因战乱死去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些都让他对于生命已经失去了尊重。
真希望每个人都在成长中多看见一些爱和美好的东西。不再有人以扭曲的方式来博得别人的重视。
1,尽量不要独自行动,且一脸明显的落寞孤寂
2,不喝陌生人递来的任何液体
3,不跟陌生人显摆随身财物
对旅行者尤其是女孩子的建议。东南亚,南欧,非洲(没去过)等地区安全性尤为要重视。行程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以上是看剧的第一反应😹除此之外,情节和节奏的编排,氛围感的打造,以及镜头画面都属上乘。没什么需要开动脑筋的脚本安排和反转,但是仍然让观众时刻被剧情牵引。
8分,很少很少看电视剧了,国内的,美国的都觉得节奏不在我的点上,没法耐心看下去,这部有些不一样了,两天看完,一天四集,一集一个小时,我硬是一秒都没有快进,也没有分心去玩手机什么的,真的全神贯注。故事讲得稳重,不顾做玄虚,不过分渲染,扎扎实实有章法,原来我喜欢这样节拍。里面让人思考的点也不少,没想到76年的嬉皮士这样傻白甜,旅游支票随便放在包里让人看到,给刚认识的人说身上有不菲红宝石,嬉皮士的心中真的是大爱啊,用爱包容一切?60,70年代都是狂热的年代,西方的嬉皮士,东方的hwb,都是被不切实际,有些疯狂的信念支配的一代人,嬉皮士作自己,hwb作别人,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一股做就对了的劲头,没有自我检视和反省,那是怎样的年代啊,历史不是直线向前的,那些年代的风貌人伦会不会重现?英国人的毒舌不会放过嬉皮士的,到处给人说要去尼泊尔当尼姑净化心灵,其实是拿钱买的尼姑当,还在前一晚找男人喝酒打炮,更巧的事,这个嬉皮士是个美国人,一次说俩,英国人这本事。作案的人一个法国人,一个加拿大魁北克人,作案地点在泰国印度尼泊尔,受害人有法国人美国人荷兰人,为破案操碎了心的是荷兰人法国人,逮人的是印度人,看来看去这事同大不列颠没多大关系啊,为啥BBC要去揽这活啊,凶手过两年要出狱了拍一个给大家提个醒还有这号人,这理由我接受,到为啥不能是法国荷兰来拍呢,当事人都还在呢,大不列颠真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热心同学呢。印度泰国尼泊尔在殖民时代就是大不列颠的心头肉吧,直到现在还没能完全忘怀?女人啊,太容易被爱迷惑了,查尔斯妈妈总结的好,是个不能被爱的人,他只是精确地学习如何表现爱,莫妮卡被诱惑,在第一次知道杀人后是真的爱他才继续跟他在一起,后来却利用爱这个理由麻痹自己,要战胜体内的玛丽,彻底变成他的莫妮卡,黑化的路不那么好走,一个死去的母亲,一句触动心弦的话,一个杂志报道,一群讨厌的人,一点点细微的东西都会阻挡黑化的路,玛丽没能走下去,她无法在欺骗自己,而一直以来,玛丽都在用爱来为自己开脱,爱是美的好的,也是纤细的被利用的,因为爱是相互的,没有真诚没有信任就没有爱。男人可以学会表现爱的样子,女人也要学会分辨爱。
Excellent!除了故事线来回跳的略快之外,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取景包括服化道,都美得刚刚好。Charles真的是十恶不赦,却仍有两位女子为他死心塌地。男主选的角色一看就是个大坏蛋…Jenna真好看。Billy情绪正常时还好,一激动就神经病上线,妻子Ellie很适合短发。只是略微不理解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离婚的他们。外交官Herman真的是将这个人摸的透透的,感谢他的执着。
永远感谢并感恩这世界有Herman。
这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切时间线切的太频繁了,虽然不影响理解但是对于时间线执着的强迫症观众来说肯定挺不爽的,通过各种时期的事件碎片拼凑主人公形象的方式其实还是挺有趣的也很成功,男女主的形象直到最后一集才彻底完整起来,看到最后有种满足感,中间有几集真是吓的大气不敢喘,特别喜欢Ellie bamber塑造的安吉拉,成熟聪敏,虽然对她的年龄来说还算个挑战,有些镜头她看起来有点像个幼齿的小女孩😂
看完第一集,再回看开头凶手那个得意洋洋的似笑非笑看得我要口吐芬芳了。开头10分钟+后面10分钟就差不多能拼凑第一集的故事线,中间的剧情感觉没啥用,估计是注水的。
作为一个因喜欢连环杀手而专门修了一个心理学学士学位的连环杀手迷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部剧真的很值得,太值得了!嬉皮士的年代,燥热的东南亚,复古的背景服饰和妆容,紧凑的情节推进,在史上连环杀手系列片单中,也是精品。这个查尔斯所处的年代和社交模式,跟那个大名鼎鼎的查尔斯(曼森)是很像的,但个人觉得其实他比曼森酷太多了。剧终所有原型亮相,正义得到伸张,非常满足了。
所以真的为什么有连环杀手崇拜…
整体一般吧,但要恭喜Tahar终于演到自己梦想中的角色,多给几星。赞美表演,后面比前面演得还要好,尤其是最后几集变小混混的时候,愤怒T真的太震撼了。他真的没富贵相,前面装有钱人的时候尴尬到可爱。法语戏份秒爆英语戏份,这阿法混合口音真的不忍听...6/7集是Joueurs续集吗,太出戏了。挺想看Ajay跟他到底是咋回事的,结果默默被发配走了...
拍摄非常踏实,不管故事如何,这是一个漂亮的画面,女演员很对得起英国,令人印象深刻。故事本身也中规中矩,可上可下。同时,受众的健康没有尴尬。BBC少有的均衡。值钱的剧集,等同于电影。如果你们有疑问,我保证,这是一个来自中国人类的评价。笑你麻痹啊,看完了吗,就评价,sb!
双主角的失败,正面和反面的溃败,你无法从行凶中得到悬念,也无法从探案中享受谜团,他们各自的动机不可得知,一个满嘴谎言的反派没有使用话术的魅力,一个正义莽撞的外交官的正义感浮于表面,故意为之的扑朔迷离才是角色和案件的迷人之处,这里统统没有。
大型”不要喝陌生人递的饮料“宣传片。好看。很紧凑,全程没尿点。时间反复跳跃但标注的不够明显,幸好认真看还是能看懂(字幕组的注释还错了)看这剧的时候真的很怕好人死了。最后一集末尾放出了现实中真人的照片,演员选的都好像本人。Monique的演员好漂亮。这个外交官好厉害,剧中塑造的偏执形象有一点夸张和用力过度。最后那句”带着伟大梦想出发却没能回家的年轻勇士“描述的真好。
难得一见的好剧,情感饱满,剧情跌宕,令人欲罢不能。杀手尤其出彩,有一种令人心悸的非人类冰冷质感。官僚体系的冷漠低能,小人物的执念微光,罪犯的缜密头脑,被控制的爱和欲望,最终与命运的奇诡交织于一体。
Dominic和Nadine没事我就放心了,看得太紧张了
这么好看的剧热度太低了。打破线性叙事的操作其实对还原历史太有效了,关注点更加集中,也更全面地展现犯案过程。强推!
半白人混血身份让查尔斯十分自卑,也痛恨好日子不过去东南亚修行的白人,他杀的都是白人背包客让他在前期免于被追查,然而他的手段并不高明,下毒抢劫杀人,和水浒传里开黑店的孙二娘差不多,蒙汗药抢劫做成包子;是复杂的国际形势造成的乱局,让他这种低级的犯罪有喘息之机,一喘就活到了七十多岁。
很惊喜的一部年代剧,演技、摄影、剪辑、配乐都在线。看完剧再去了解了查尔斯这个国际通缉犯的前世今生,卧了个大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护照防伪如此简陋不堪的年代,伪造护照如此轻易。查尔斯,一个高智商穷凶极恶之徒,人生之魔幻胜过文学和影视作品。而男二号赫尔曼,正义的执念坚持了三十多年,仿佛天意所在成为查尔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为此,也应该对刑事案件最长只30年追诉期的国际惯例,做一种重新审视。
想看外交官妻子的故事
时间线混乱,珠宝商,荷兰情侣,美国尼姑,大使馆愣头青。看着晕乎乎的,香港曼谷一个棚子里搭出来的吗?
善良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对善良的概念有误解,自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对每个人好心,善意待人就是善良。其实,这只是想做好人,获得好人人设而已。善良也是要分人分事的。生活中,帮一个赌徒还债担保,最终自己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大有人在。奉劝大家,在没有看清之前,请不要轻易善良。
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是Marie,虽然没有展示她过去的挣扎,但天使和魔鬼在脑海内彼此拉扯、对财富和爱的渴望、面对罪恶的反复思变,都演绎得极好。Charles这样的“毒蛇”是少有的犯罪大师,他善于蛊惑和逃脱,很难捕捉到他人性的一面,Marie、Nadine、Hermen、Paul,这些被卷入罪案漩涡的正反派,才是故事最核心的构成。比起从罪案发生后开始讲起,这部剧打乱了时间线,但并不混乱,对遇难旅客的背景、情感挣扎的讲述更帮助观者入戏。
Maria最后一次能回头的机会,她站在街上看着窗里的“活菩萨”小女孩,像一面镜子,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彻底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有的人天生迷恋危险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