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东亚文化圈的范畴内寻找改编素材,是内地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趋势之一。这其中固然有商业目的的考量(以同等或更低成本换回更成熟的内容),社会发展上的时间差,则是这一趋势得以形成的重要背景。
在这一基础上,随着影视工业的发展,限制创作者们的天花板就不再是原创力,而是本土化移植的能力——这与前者不在同一考量维度,但难度要相对低一些。
就《大赢家》而言,其原始文本《永不结束的游戏》出现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夜,“稳定中反日常”的母题有着一定的前瞻性和反思性,更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并没有真正为个体注入活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和消解了其独特性。
类似的状况在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的好莱坞也有过集中体现,从《美国丽人》《搏击俱乐部》,到《黑客帝国》乃至《通缉令》,都在书写不可逃离的琐碎日常和无法满足的精神欲求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在次贷危机之后,好莱坞电影则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对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阶级诉求。
考虑到内地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尽管已经出现了“诗和远方”,对物质需求的追逐依然是进行时;这一群体特征——“格子间电影 Cubicle Movie”(语自Now You See It)——对既有规则的反思,也远没有成为真正的思潮。
但从《战狼2》的抗拆开场,到《大赢家》的劫案演习,或许某种群体无意识的先声也在酝酿之中。
【改编】
《大赢家》的改编是大致成功的:既没有明显的舶来痕迹(反例如《深夜食堂》),也没有古怪的架空感(反例如《动物世界》)。主要的不适应点之一,在于局长和刑警队长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企业化,离传统印象中的警务上下级并不完全一致。
电影主要的讽刺对象是形式主义(毕竟这是官僚制的通病),但在新闻媒体的处理上就有点踩空了:无良媒体的概念虽然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肥龙过江》也刚刚用过),置于内地情景中却并不那么恰当。此处若改做公众号自媒体,将电视新闻报道换成短视频,似乎更加准确和得当一些。
这也是《大赢家》另一个问题的集中表现: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本土化移植,但在基于此的二次创作上,则并不尽如人意:多个支线情节有头无尾甚至无头无尾(例如严谨妹妹),使得故事主旨并不清晰,也减弱了电影的整体表现,从有力度的社会讽刺喜剧,在多数时间里更像是无目的的闹剧。
但除此之外,《大赢家》对一干次要角色的描写尚属准确。同类喜剧电影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误以为打着“小人物”的旗号,就可以将其标签化功能化,反而丧失了烟火气。殊不知这些标签原本就应该是从言行举止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描述,而非是以此去再定义角色——当然,这与演员的表演也不无关系。
得益于电影制作团队的成熟(于淼和李潇的搭档比《来电狂响》时要更有效;摄影高虎和两位香港资深剪辑师,林安儿和麦子善更是功不可没),所有的配角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并没有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相对而言出彩一些的是孟鹤堂和代乐乐,但总体上还是非常平衡。
这里的一个难点在于顾客组的设计(孕妇和祖孙),相对其他角色要更处于状况外。《大赢家》并没有处理得很好,前者尚有吵架的底子在,后者则几乎完全定位失败,在故事/事故中只有作用没有位置,同时自身也没有什么矛盾得到了解决。
【主演】
和之前出演的多数电影类似,《大赢家》的最大问题,还是出在了大鹏自己身上:一半是因为选角,一半是因为表演。
选角而言,本土化改编不得不去掉了严谨的警察身份,让冲突仅仅留在了银行内部。这失去了让故事形成更大戏剧冲突的机会,同时也让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出现了不必要的复杂性——尤其是退伍老兵。都市喜剧出身的大鹏自带“活泛”印象,“一根筋”的人设勉强搭得上线,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出演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
这样一个角色,更适合一个需要转型的硬汉型演员,而非烟火气息浓重的“文员”。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吴京、张家辉或王宝强都曾经处在类似的阶段;而在《硬汉》中出演过类似角色的刘烨,更应该是最佳人选。这几匹骆驼即便瘦死,也完全扛得起这种玩票性质的喜剧电影。
尽管有着赵本山关门弟子的名号,“面瘫脸”的大鹏却并不像个传统的喜剧表演者。他的冷幽默在《屌丝男士》这样的段子集里并不违和,因为它和《屌丝女士》一样,是依靠其举止言行的出其不意,与配戏演员的反应而形成笑点的,不需要主角自身有多么夸张的肢体或表情。
换句话说,能把《屌丝男士》拍到第四季的大鹏并不缺少喜剧才能,但他不是喜剧的中心,段子才是。
而对于大多数喜剧电影来说,拥有一个能够从头carry到尾的喜剧明星,才能真正值得观众投入。
绝大多数演员的表演,大致都能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我在做我;我在做戏;瞧,看不出我在做戏吧;瞧,我在做戏耶;我没在做戏;千万别让人看出我在做戏。前三类往往更会讨好观众,甚至是各大奖项的常客;后三类就让人有点糟心了。
而放不开/不敢放的大鹏,经常在最后一类打转转。这对于一名普通演员来说或许是必经之路,但对于喜剧演员来说,是避之不得的死穴:在喜剧中,能放得下身段和夸张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大鹏在海报上露出的大笑表情才是观众和喜剧所需要的,但在正片中他却似乎羞于露出自己的这一面。
当搭戏的柳岩也比大鹏这个第一主角更有意思时,观众自然就会失去对他的兴趣。
如果说他想和郭涛一样,不想(只)做一个喜剧演员,这并不会构成什么很大问题——《我不是潘金莲》中的角色就是一例——但这对他的喜剧才能显然是一种浪费,比起德云社/“喜剧人”捧出的各路星星,他更有撑起内地喜剧大旗的底气。
“小人物”并不是角色可以平淡无奇毫无起色的托词:绝大多数的周星驰电影都是小人物,但你不会觉得这些形象缺乏特点。就大鹏而言,以他的外形和头脑,完全可以参考7080年代的许冠文,学习如何在“不起眼”和“夸张”之间把握分寸。
【总结】
《大赢家》远不是一部失败的改编电影,甚至不是一部失败的喜剧。优秀的镜头、剪辑和本土化内容,极大地弥补了电影在故事情节上的缺憾(包括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内的多处情节转折显得非常无厘头),以及主演大鹏在表演上的不足。
虽然不是什么值得过多关注的话题之作,但《大赢家》基本对得起90多分钟的时长;而大鹏自己,似乎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向内磨练演技,尽早从喜剧圈脱身;要么大方放弃无意义的克制,补齐自己在外放型表演上的缺点,成为货真价实的内地喜剧一哥,也不算辜负柳岩如利智“利美人”一样,多年如一日的支持和力挺。
我想为这个电影说几句话,我觉得很棒,虽然原版珠玉在前,可是本土化的非常有趣,虽然原版我都忘记了。可是这个电影真的挺有趣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观众就是理解不了荒诞和黑色幽默。
太一板一眼的片子,您觉得好,那可能您就适合看纪录片。
我想为这个电影说几句话,我觉得很棒,虽然原版珠玉在前,可是本土化的非常有趣,虽然原版我都忘记了。可是这个电影真的挺有趣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观众就是理解不了荒诞和黑色幽默。
太一板一眼的片子,您觉得好,那可能您就适合看纪录片。
喜剧是我国电影市场最喜欢的体裁,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风靡一时,于是推动荒诞喜剧成为我国喜剧门类里的重要大项。这种体裁,拍好了是辛辣讽刺、意味深长,拍砸了则连傻子都觉得扯淡,而电影市场上的产品明显以后者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是本片讽刺的对象之一——不认真。
拍摄一部喜剧,若没有研究清楚究竟打算讽刺什么,引爆观众情绪的点在哪里,这出喜剧的悲剧的内核应该如何展现,其结果只有失败。正如剧中的演习所表现得那样,当所有人都没有认真对待演习的时候,演习呈现出来的效果是闹剧,但是当所有人都被严谨的认真打动后,整部戏就呈现出了正剧的效果,二者互相补充、互不冲突,反而有利于主题的升华。
反观《XX风云》之类,从头到尾都是闹剧。主题强行,反思虚假,观众知道这种戏里没有任何认真的成分,所以想传达任何东西都是徒劳。有人可能会说,我进电影院看电影单纯想乐呵乐呵,不想进行过多思考,让我快乐就行了。这逻辑没问题,可我相信即便是这种观众,面对一部粗制滥造的屎尿屁喜剧也会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玩意儿”。即便仅仅去满足观众最低级的娱乐需求,也必须认真才行,以《西虹市首富》为例,它并非一部上乘的喜剧,但在让观众发笑方面却做得很棒,因为片中每一个包袱都是计算好的,科学严谨的埋笑点体现着这部戏的认真。
那么本片认真吗?我认为值得商榷,起码有好几点是不够认真的,下面简单讲讲。
本作假装抢银行的故事线十分简单,也不涉及精彩智斗,而且这类低成本的室内戏在日韩已经非常成熟,从表演风格和机位布置来看,整体上学习借鉴比较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本片的剧本仍然有不少瑕疵。剧情推动方面,开头的过渡很不自然,铺垫和环境描写都不够,使严谨“严谨”的人物性格并没有很好树立,在后期加入回忆杀片段补充人物背景,反而显得画蛇添足,这些应该在故事的开头就做好。
人物动机的一致性被喜剧效果牺牲,剧本层面的割裂和剧情衔接的问题就接连凸显出来。比如,抢银行还取号这种行为,虽然起到了笑果,却严重削弱了严谨对待抢银行演习的认真程度,观众突然就会觉得很尬。合法抢银行的故事可以写的很精彩,可惜剧本不合格,精彩大打折扣。
在剪辑方面也有问题。可能是出于时长考虑,舍去了一些有趣的小段落,如姚警官妻子得知姚警官被“击毙”而晕倒,但电话结束后就再没后续了。而孕妇逃跑的老公却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使我感觉到场外这条线剪掉了很多能用上的叙事镜头。用这些场外镜头塑造人物的效果远好过场内(银行内)演员们在镜头前大段大段的自白式台词。
台词方面的缺点是大白话实在太多,很多东西应该点到为止。不论是警察局长“演习是在暴露问题”和“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赢家”的刻板说教,还是劫匪严谨一遍又一遍重复“你们能不能认真一点”,都不该直接用嘴说出来,这些内容用行动和眼神表达足矣。
“柳岩也是劫匪”本来是一段很好的伏笔,却在片中成为败笔,最后揭穿这一点令观众毫无惊喜感觉。原因就是柳岩的台词对于“劫匪严谨”的偏向性过于明显和直白,傻子都看得出来,他俩不仅散发着恋爱的酸臭味,而且是一伙的。
大鹏和柳岩在《大赢家》中的表现总体和《受益人》持平,但二人的表演还是在《受益人》中较好。这倒不是二人演技的问题,是剧本安排的人物喜怒哀乐过于程式化,发挥空间太小。我还是期待他们这个组合以后继续把小人物的故事做好,做精细,在合格剧本的基础上奉献出更好的作品。张子贤演技不错,值得夸奖。《受益人》里演坏蛋,《大赢家》里演警察,气质妥帖,拿捏到位,显然是一位受限于外形的宝藏男演员,建议各大导演好好挖掘一下他的潜力。
虽然头条系资本家让大家白嫖了本片,可大家也不会因为免费而对它客气。相对于其他国产荒诞喜剧,本片有进步的地方,但终归缺口气、差点劲。不管怎么说,本片还是比《囧妈》那种烂到我都不想评价的电影好上不少,缺点多多,依然值得一看,三颗星。
得知《大赢家》和《率性而活》改编自同一部日本小说时,我是满怀期待的,毕竟后者是我非常喜欢的韩国影片。看完《率性而活》,会隐隐觉得自己像其中的主角;看完《大赢家》,则暗自祈祷自己不会像这个主角吧。
《率性而活》里的警察署长,在偶然看到消防演习后,萌发了模拟抢劫银行的念头。此举的目的,自然是提升居民安全感、改善城市形象云云。但鉴于此公直言署长的位置只是仕途上的中转站,其追求“进步”的意图也再明显不过了。为了确保演习质量,署长以暗箱操作的形式让和他短暂接触过的警员郑度满抽到了扮演强盗的签。
而在《大赢家》里,举行演习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安民警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片中字幕“地”误作“的”,此处已将其更正)。或者用警察局长的话说,山中无兔子,猎人也擦枪。因此,可以把它看作一次常规演习。那为什么劫匪要从银行职员中选择,而不是由警察来担任呢?想来应该是某些众所周知而不便明说的原因吧。上一秒警察局长刚说完公平、公正,下一秒银行行长就指定劫匪扮演者了,这倒很符合国情。大鹏扮演的银行职员严谨,之所以被行长钦定,可能是因为人如其名的性格。但在演习开始前,居然不用向警察局长汇报谁是劫匪,这事儿明显不符合流程啊。
如前所述,《率性而活》里的演习,本质上就是作秀。因此,警察署长亲自联系媒体,拜托加以报道此事。随后,演习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媒体在此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也是一出《大事件》。《大赢家》里孟非客串的主持人,明显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他称这种演习都是装装样子也是实话。问题在于,当发现实际情况和通稿不一样以后,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新闻媒体,还能继续现场直播吗?
再来看两部影片的主角。《率性而活》开头,是郑度满拦截新任警察署长的车,理由是闯红灯违规转弯。随后,又通过录像厅老板“吐槽”他从不拖欠,交代了他守规矩的特质。还借警察同事之口,暗示郑度满被调离刑警岗位、去做交警和市长有关。由此不难推断,这个人物绝不只是简单的循规蹈矩,更有种刚正不阿的气节流在血液中。这不仅为随后的情节展开提供了铺垫,更使人物本身能立得住:不管面对什么人,不管在何种情境下,都只会坚持原则。
而《大赢家》是怎么塑造主人公严谨的?作为银行职员的他,面对行长的冷嘲热讽和训斥怒骂,坚持不放法人信息不齐全的贷款。表面看起来,这和《率性而活》类似,都是为了凸显主人公的认真和原则。但必须注意的是,《率性而活》里的警察署长违反交规,是在荒无人烟之地。这句话的意思,不仅是说没人看见,更在于违规并不会造成实际的危害。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睁只眼闭只眼算了,更何况对方还是自己的上司。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最能考验人的本性,所谓“克己慎独,明善诚身”是也。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人物形象很容易就立了起来。
可在《大赢家》里,行长居然要下属违规放贷款,这是小事吗?至于拿“先上车,后补票”来举例,就更是胡搅蛮缠了。问了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一般贷款审批以后,申请资料是很难修改的。为了表现主人公严谨的严谨,就只能通过行长的不靠谱来衬托吗?广大银行工作者看到这里怕要骂娘。况且,这样的情节,也只能表现出“一般严谨”而无法强调“极端严谨”啊。
除此以外,《大赢家》还表现了主人公的什么特点呢?在上班途中捡起饮料瓶丢进垃圾桶?帮银行保安把头盔扶正?这些事件太琐碎、太细微,以至于使人物塑造显得太泛泛而谈。编剧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出片名前,让主角通过画外音告诉观众:“我觉得做事认真一点总没有错吧,凡事就怕认真。”这种叙事手法,既低能又低效,好像生怕不认真看电影的观众会看不明白似的,唉。
这样一比较,《率性而活》里那个展示银行环境的长镜头出现以前,观众已经对人物和任务有了基本了解。这个长镜头在满足观众对空间好奇心的基础上,也激发起对随后情节更大的好奇心。而在《大赢家》开场的长镜头里,我们只看到一个长镜头,和长镜头里依次亮相的王戈、柳岩、大鹏、孟鹤堂等人。子曾经曰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话可以粗略理解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相得益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长镜头用在哪里,不只是剪辑问题啊。
大体上看,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上都是那种认真、执着到一根筋的人。不同之处在于,郑度满是独自完成抢劫,严谨则借助了他人帮忙。比如,柳岩扮演的女职员,在抢劫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她为什么要帮严谨?当然因为他是严谨,因为严谨这个人。无论严谨是银行职员,还是扮演劫匪,她都愿意支持。她愿意,因为她知道这是假的。
至于严谨的家人,就更莫名其妙了。为什么腾格尔客串的父亲会说“没有困难,就给警察制造困难”,为什么母亲会嘻嘻哈哈地谈论儿子抢劫上了手机直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假的。(声带受过伤的妹妹倒是认真,但这个人物交代得太模糊了。)至于郑度满母亲问印章在哪和严谨母亲现场征婚,则显示出编剧功力的高下,一个是认真生活,一个是认真搞事情。这样的亲人劝导,能产生效果才怪。而郑度满之所以不听母亲的劝告,理由是对方没流泪,不够真实。这,就是表现派和体验派的区别吧。
本文无意探讨郑度满和严谨谁入戏更深。但是,他们搞出这么大的动作,必须要给一个能让观众信服的理由。看看他们面对电视怎么说吧。郑度满说,他希望尽快被抓住,也很后悔导致这么多人牺牲,讨厌自己把事情弄得很糟糕。严谨呢,他说出了可能会成为遗言的话,解释自己何以成为穷凶极恶的匪徒,居然是被家人冷落,被领导误会,被同事排挤,我差点以为画风将转向小丑的诞生。在所谓反转的之后,严谨端出了鸡汤:“努力没有成果,那我们就更努力一点。”他把自己当成真劫匪,还是假劫匪呢?真劫匪吧,显得太假,矫情个什么劲呢;假劫匪吧,那更不真,演习内容应该不包括传递正能量吧。
我喜欢郑度满这个形象,因为他基本上是个孤胆英雄,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体制。这样的孤胆英雄,在国外电影里有很多,比如《永不妥协》里的朱莉娅·罗伯茨、《辩护人》里的宋康昊、《黑水》里的马克·鲁弗洛等。这些形象,能够激发起人们心底对正义的向往,并替代性满足人的反叛冲动。而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对抗体制的英雄还没到登场时间。
承认演习是做样子,这没什么。主角不那么“正常”,这也没什么。不过现在还不能那么拍,正如《老手》里勇猛干练的火爆刑警的刑警在《“大”人物》里化身为遵纪守法的模范标杆,《伟大的愿望》要改称《小小的愿望》一样。但也好比《极限职业》里的职业理想在《龙虾刑警》里只剩下执行任务,文本自身也很关键。就《大赢家》的成色而言,不能把锅都甩给“红线”。点火锅、现场征婚等桥段近乎闹剧,摸特警肌肉则让我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这些不伦不类的卖点,体现出创作者既不敢违反规矩、又想要讨好市场的纠结心态。在我看来,这种心态比条条框框更可怕。它反映出对权力和资本的双重谄媚,以及对创作自由的漠视。如果说电影审查是一恶,那么这种左右逢源无异于助纣为虐。影片的硬伤还有不少,比如警察居然被假的监控视频蒙骗(警察同志不会感觉受到极大侮辱吗),比如“被强奸”写成了“强奸”,真想建议编剧回小学重新学语文。
既然没有孤胆英雄,那故事要想成立,就必须有人支持,这个人就是警察局局长。可以说,只有他和严谨两个人是认真的。可局长却在定了个时间节点后说道:“如果警察没有把你制服,这次演习算你赢。”这次演习,是为了分个输赢吗?这又不是《猫鼠游戏》。
是啊,这是《大赢家》。在片中所有人物里,究竟谁才是大赢家?结合它上映的背景来看,或许影片本身才是大赢家吧。
这两年,“翻拍”又成为国产片的新法宝,像是去年的《误杀》,以小成本创下了11亿票房的佳绩,甚至被人评价,比原版拍的还好。 今天又有一部“翻拍”电影上线了——《大赢家》 其实说翻拍有点不恰当,它实际上和韩国的《率性而活》同样改编自日本小说《游戏永无结束时》:一位固执的银行职员严谨,在一场抢劫演习中表现的太过认真,最后闹出了一场又一场闹剧。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是它真的很好笑。 明明只是一场演习,大鹏却认真地像上战场的士兵,光看他一脸严肃的“舞刀弄枪”,旁人却像看神经病一样看他,就已经让人嘴角上扬。 而电影接下来的发展更加荒诞,因为演习,一群人不得不被关在了银行里,没过多久,就各种开始找严谨麻烦。 一位孕妇的老公要孩子跟严谨姓,因为她老公跑了。胖子百般求死“寻死”,只因他终于不是“母胎solo”。最滑稽的是代乐乐饰演的女职员,因为不服严谨,先后被挂上了捆绑,昏迷,强奸。大鹏做俯卧撑那段,堪称全片最爆笑的段落。 再然后,警方叫来了严谨的父母,当我们终于以为故事要“走向正轨”之时,哪知道他们竟然为抢劫“加油助威”,母亲更开始现场相亲,场面变得更加混乱。 就连一个不起眼的小机器人,都在片中有着不少高光,在前面我们以为它只是个卖萌存在,结果后半段摇身一变,拿起N把步枪大杀特杀,场面竟有些许cult味道。 喜剧的幽默来自于反差,错位,和巧合,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大赢家》设定了一个夸张的场景,又放置了各有夸张,性格分明的配角们,碰撞之下自然是笑料百出,令人捧腹。 大鹏的电影,好笑是不稀奇的,但令我颇为惊讶都是,它竟然讲述了一个有些严肃的话题:在这个已经不遵守规则的世界,我们还有没有遵守规则的必要? 严谨一出场,便显示了他是个“非同寻常”的角色,大鹏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样子,昂首阔背,不苟言笑。后来我们也了解到,这位退伍老兵,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对是非对错的严格的判定和固执的遵守。 他会在行长大发雷霆时,仍坚持不守规矩的行为不能做,他会在所有人都不满时,仍坚持演习不可马虎。 这场闹剧显然是因严谨极端的性格而发生,他也成为被众人讥讽的对象,可是当我们笑过之后,却应当反应过来:他本来是没错的啊。 遵守规则,认真做事,这本来应当是每个人的本分,可为什么在电影中出现一个这样的人,我们却反而像看到小丑一样发笑? 因为世界错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理查德是一名安保,因为他的认真负责,在同事都认为“没必要”的情况下,找到了恐怖分子埋藏的炸药,拯救了数千人的性命。 可就是这样的善人,反而被质疑为凶手,因为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个这样本分,善良的人,他们觉得理查德是想出风头。 这和《大赢家》中严谨的处境何其相似,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认真演习,因为本该如此。可在所有人都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守规则的他,反倒成了神经病。 或许有人对大鹏突然变得严肃感到不适应,但其实,他早有不甘于单纯搞笑的迹象,无论是《缝纫机乐队》里对梦想的诠释,还是《受益人》中突破戏路的爱情故事,都表明了他想认真做电影的心。 诚然,《大赢家》毕竟是商业喜剧,和《理查德》那样的文艺片不可站在深度上同日而语,但在我看来,电影反倒在别的方面有更强的反思。《理查德》是在歌颂老实人的善,而《大赢家》不但歌颂,更指出了老实人所面临的的某种困境。 在最后,主持人问严谨,你为什么会成为劫匪。他对观众说:因为他总是碰壁,他不被同事喜欢,不被家人看重,不被领导赏识,所以他要报复社会。 还好,《大赢家》是乐观的,最后证明这只是严谨编出来的瞎话,他其实被身边人所喜爱着,我想这样团圆而美好的结局,也是创作者向观众的呼吁,对身边每一个人给予尊重和善意,才能构建起良好而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没看过什么原版,我只说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情节挺搞笑的,表现手法有点夸张,特别是其他人的应付态度和他的严谨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或许导演就是要用这种手法表达生活中更为夸张的现实。大鹏饰演的角色一直在压抑的活着,给人的感觉也有点压抑不能释放出来,但是电影中其实没有激烈的冲突感,也就没有高潮的感觉。最后煽情那段太假,表现手法也很俗套。总体没事看个乐呵行。
不错不错▹▸于海娇喜欢严谨看出来了但是她也是帮凶倒很意外▹▸录制的视频说的那些事情其实都是误会也让我意外还莫名有点感动虽然一开始也在想严谨父母看上去不像会对他很冷漠那种啊▹▸严谨趴下做俯卧撑是寓意强奸 真的是笑出声🤣我觉得这部戏真的挺有意义的有很大的讽刺意味在里面 真敢拍啊全程都替警察尴尬太不把演习当回事儿了演习就该认认真真生活中我们各种演习都不太认真就是缺少真的认真的那么一个人PS. 现在群众防范意识那么高的吗 因为一个人可疑就打电话举报啦??可怕🥴
这是一个连城市名和银行名都不能用真的创作环境,不敢太认真,也不允许胡闹,翻拍(不是我说的哦)和开心麻花(万语千言一句话,正能量)成了内地喜剧电影唯一出路,本片终于集齐两张王牌。
抢银行的套路不算新鲜,以演戏的方式来抢就有点意思,本该走个形式草草收尾,偏偏假装劫匪的银行职员假戏真做,万分投入,当所有人都在演戏或是看戏的时候,只有他自己最认真最严谨,鲜明的立场反差导致了荒诞的喜剧效果,从劫持人质到打击特警,越来越入戏,也越来越真实,而个人的真实反而能看出很多人的不真实。大鹏本就自带喜剧感,主角叫严谨,演得也很严谨,他将劫匪的穷凶极恶透过黑色幽默的形式演绎出来,这一点既好笑,却又能引人深思。我们常说认真你就输了,但认真的严谨反倒成了最后的赢家。97分钟下来哈哈一笑似乎云淡风轻,回头再想五味杂陈,也许,这就是相对高级的幽默吧。
也算某种程度上的架空剧了,可惜架劈岔了。“大鹏系”喜剧的正常水平,硬挠观众痒痒那种。
虽然说是翻拍的,但是确实不错,喜剧外壳下的人性,大鹏老师还是有进步!
我只看了20分钟,坚持不下去了,好尬
张子贤再提大鹏主演档喜剧,其演技越来越耐看了。不仅成功演绎了在《受益人》中的诈骗犯,这次他又被分配了正面的角色,塑造了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油腻中带着睿智。故事向喜剧,比起抛旧梗,很多反差梗更让人耳目一新;一场虚拟警匪对决下的人性喜剧,轻松又严肃,给我笑死了,哈哈哈!
西瓜视频在线免费的这种方式非常值得好评,虽然支持知识付费,但是和家人在家看一场新的电影,准备好零食饮品,一家人温馨的围坐在一起,不好吗,不会像电影院一样开场炸耳的广告,途中的电话铃声,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最讨厌的是踹座位的后排,拍的好的影片会是欠一张电影票,拍的不好的就是浪费了一次饭钱。虽然是翻拍韩国电影《率性而活》,但还是挺好的。
看到南京,真要老泪纵横。大鹏又挑准了一个升斗市民来演,轴到几乎失真,于是一开始故事可以架空,人情可以荒唐, 就连戏中人都在嘲弄,但事先张扬的错谬与尴尬,还是给几个包袱制造了足够的反差。鸡汤泡得有点着急,但万家灯火中的一点失落,还是勾起些许伤怀。从蛮牛一样的严谨里争一份尊敬,非常童话,但也许演到底,别人的故事也还是讲成了自己的过往吧。大鹏跟柳岩的银幕官配挺好嗑的。另,意想不到的强奸戏真笑出来了。(看来是翻拍,到时找原版瞅瞅。)三星半。
这个长假放的真是救了大鹏和徐峥……
百姓心里的脍炙人口,绝不是装装样子。人民眼中的喜闻乐见,决不能是走走过场。当金钱利益捆绑了人心,一定有人顶风作案。当人情冷暖陷入了昏迷,必须有人排除万难。我们将本该给生活的漫不经心给了工作,把本该给工作的严肃认真给了家人,而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人生的输赢只是表面,最难得的是心安。虽然是翻拍片,但依然值得尊重,关键在于其故事内核是当代中国喜剧片中最缺乏的“社会理想主义关怀”,也就是说,当一位堂吉诃德式人物出现在真实生活中,我们究竟是进行自我反思,还是开启群嘲模式。这当中既包含了群体对个体认知的尊重,也包含了对社会运行法则正在逐步失效这一事实所进行的思考。立意虽好,卖相确实不佳,几个社会价值观的融合做的不好,很零碎,笑点多但都十分尴尬,基本属于四线城市脱口秀的级别。不过大鹏柳岩CP真的挺甜,三星。
银行职员和警方一起演习抢银行🏦,刚开始所有人都没当回事,但是职员严谨特别认真,最后警方和职员还有客户都认真地完成了演习。好有意思的题材。
看了半小时,烂到天际,希望大家看到我这条评论,能够及时退出,节省自己的时间
没看过日版原作,看韩版时就觉得设定有趣,可是中国版对喜剧的理解还是不在一个层级。问题还挺大的,整体过于散漫,如同过家家般尴尬,节奏也有问题。演员没能很好地理解角色,对人物塑造只是浮于表面的空洞。对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质转变亦缺乏顺理成章的过渡,里面所有人物都不能让我信服。
“让lingdao先死!”3.5星,原版剧本很厉害,但翻拍不是原罪,区域化革新才是可取之处,因为这是华语片中少见的正面描写抢银行的过程,而且是“反派”胜利,更点出了形式主义和得过且过的风气,在受限的环境下挺讽刺挺大胆。错位喜剧的反差效果配合脱力幽默,强X戏那段最搞笑,第三幕斯德哥尔摩式转折突兀,结尾正能量来得也过于突然。电影值三星,退一步,喜剧片以视频播放的形式折损率不高,能看个乐,打发时间可以,比那什么强,加分
这世道,大多数人都活得轻省而浮躁,相反,认真的人不讨喜,严谨的事不受理。电影呈现一个小人物身上的“轴”,即使是演习,也有种韧劲儿,这或许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PS:那一排特警肌肉小哥我都太可了。
还行。翻拍韩国率性而活翻拍日本永不结束的游戏,致敬香港人民英雄致敬热天午后有个愿意主动陪你抢银行的心上女孩真让人嫉妒臧鸿飞演张驰?哈哈哈
一分钟就看出是翻拍韩国电影
对手是《囧妈》,它是大赢家。
大写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