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关注美国现任总统的动态,那么就无须担心被剧透,可以放心继续阅读了。
严肃的剧情介绍:赵铁柱(丹泽尔华盛顿的爆炸头儿子 饰)无意间得到一个诈骗集团3K公司的联系方式,出于好玩的心理,拨电话过去跟对方谈笑风生,更被该集团相中,获邀加盟。赵铁柱虽然会模仿东南沿海地区的口音,但是却有着标准的北方人长相,担心线下与3K公司成员们见面会穿帮,于是请来自己的同事张全蛋(韩索罗的中二病儿子 饰)冒充自己。在两人的配合之下,查明3K公司打算利用存在质量问题的手机实施炸弹袭击,袭击对象是进步女性李小花。最终3K公司的阴谋被挫败,但是电信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遗祸无穷。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注意到影片信息“类型”一栏有着“喜剧”的标签。结果一开场亚历克·鲍德温的大脸还有半半卡卡的演说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仅是逗乐,还有怼川普,毕竟这位大叔除了是阿汤哥在IMF的(故)顶头上司以外,更著名的身份是川普模仿秀宇宙总冠军。
紧接着是一行典型黑人英语的字幕,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好像是说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黑人主角登场,那嚣张的发型怎么看也不像是纪律部队的执法人员。他去应聘警察,面试官相当可疑,分明是纽约警局黑警组织HR的重要干部西蒙斯。上个月看的男主他爸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伸冤人2》里,还出现了这位面试官的克星豆豆警探。
主角被安排去整理文件,遇到种族歧视的同事,憋了一肚子气,申请转岗去当卧底,正好有个黑人学生会请了一个黑豹党的干部去做演讲,警方担心这场演讲会宣扬激进的内容,就让主角混进去搞窃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那个黑豹党的伙计闭嘴。结果主角去了以后,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反而被演讲嘉宾洗脑了。顺便他还勾搭了人家学生会主席。
因为这次窃听任务,主角认识了警队中的两个伙伴,一个是日天日地弑父弑君的凯洛伦,还有一个样貌和声音都有点像史蒂夫·布西密,最后一看演员表,果然姓氏相同,原来是哥儿俩。话说这电影还真是爱找知名演员的亲戚。
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内容了,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情节,主角给3K党打电话,结果被吸纳为成员。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看之前,以为真的是一个黑人混进了3K党,心想那得多夸张、多刺激?于是对这个故事抱有极高期待值。结果实际上执行潜入任务的是凯洛伦,主角只负责打了几个电话。而且那几个电话也不是非主角打不可,凯洛伦人都去了,顺便把打电话的活儿也接过来就得了。
对这个主角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演员身上那股云淡风轻的感觉有点像他老爸。可是电影给他的人设实在是不讨喜,老是甩脸子给队友,像是别人欠他的一样。没错,黑人确实在美国遭遇不公正待遇了,可是他的队友是犹太人,人家的族群还遭遇过大屠杀呢,也没他这么苦大仇深。更重要地是,这部电影里面真正危险的卧底任务都是队友执行的,队友要跟拿枪的神经质3K党直接打交道,所有的危险都是队友在扛,结果导演却强行让黑人小哥当主角,可是观众又不傻,能看出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你去看《智取威虎山》,最佩服的一定是杨子荣,而不是少剑波,何况就这个大破3K党的故事来看,黑人主角的重要性还达不到少剑波的程度。
如果要说主角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的话,大概就是激起了犹太队友对3K党的憎恶,那么他就该作为一个导师一类的配角退居二线,电影的核心矛盾应该是受到歧视的犹太人如何对抗3K党。可惜导演是黑人,因此黑人角色的故事哪怕没什么可看性,也要强行被扶上男一号的位置。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有人会借此为导演辩解,说历史上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就这么拍了。如果原始事件就是这个尿性,那么这个事情本来就没什么可拍的。
替两个男主撕番位这个事情就此打住。换个角度,单看反派的话,这电影还有点意思。我估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样主要冲着3K当来看的这部电影。里面的党徒们简直都蠢哭了,而且能看出来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屌丝。
把严肃社会问题用喜剧手法呈现出来是导演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不需要担心严肃性和社会意义被喜剧消解掉,恰恰相反,导演让3K党丑态百出,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危机感。3K党徒们表现出的这种不可理喻的状态,极易链接到观众的真实体验,让人们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特点的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以及疯狂的粉丝团体。这里我又要老调重弹一下,引用自己之前的观点:愚蠢远比智慧更容易叠加。一个蠢人或许还有点萌,一群蠢人就很惊悚了,没有理智却具备强大执行力的人,就像丧尸一样可怕。
这部电影其实是借批判3K党来怼川普。我非常尊重导演的个人立场,而且我也不喜欢川普。但是直接让3K党大佬说出类似“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美国优先”等川普金句,把川普和3K党露骨地划上等号,手法并不高级。结尾的纪实影像资料当中直接出现了川普的身影,其实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正片里面继续无节制地兜售私货,未免用力过猛。扮演3K党大佬、川普化身的托弗·戈瑞斯把上面提到的那种蠢萌发挥到了极致。说点题外话,这次开场前的贴片预告有汤老湿的《毒液》,巧的是托弗·戈瑞斯正是老版《蜘蛛侠3》毒液的扮演者,而本片女主角还是去年《英雄归来》里面小蜘蛛的女神学姐,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蜘蛛侠电影宇宙的编外作品了。
说回影片。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出了问题,跟最近的国产片《西虹市首富》结局部分有点像,凯洛伦的身份暴露,观众的心情都随之紧张起来,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他面临杀身之祸,观众想看他怎么应对危机。结果导演却话锋一转,去讲女主角遭遇的炸弹袭击了,凯洛伦身份曝光的事情不了了之,导演制造了紧张感,却没有对此做出呼应,而是用另一边的危机掩盖这边的潦草收尾。除此之外,汽车被炸那一幕,感觉上对应的是剧情线当中主角失去一切、陷入黑暗时刻的节拍,结果下一幕就是主角智擒种族歧视的同事、大获全胜,让人有点跟不上思路。正如上面提到的,这部电影里勇闯虎穴的是凯洛伦,主角一方作为警察,唯一曾经有过射击动作的也是他。而黑人小哥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身上绑着窃听器搜集证据。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窃听风云》。
最后给出纪实影像,已经是近年来用烂了的招数,但是观众确实吃这一套,我也被震撼到了。这样的手法放在《萨利机长》那种五星佳作里面,就是扣分项;放到本片则成了加分项。此外片中的时代金曲也值得一听,男女主角在餐厅约会时的背景音乐是Brandy,去年的《银河护卫队2》也用了,还是星爵爸妈的定情曲。
戈达尔说,必须政治地去拍电影,而不是将政治拍成电影,不是拍出关于政治的电影。
2019年奥斯卡尘埃落定,“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结果看起来皆大欢喜,但仍有《黑色党徒》导演斯派克李听到最佳影片是《绿皮书》时愤然离场又被工作人员劝回的戏份,留下一句机灵的自嘲:““每次有人开车,我就会输。”(他的《为所应为》曾败给过《给黛西小姐开车》)。
《绿皮书》是讲述黑人反抗的故事,为什么斯派克李如此愤怒?黑人和黑人,不应该站在一边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齐泽克讲的笑话:关于犹太人在犹太会所集合,公开宣布他们的失败的笑话。首先,一位强大的拉比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什么也不是,不值得你关注!”在他之后,一个富有的商人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什么也不是,没有价值!”接着,一个贫穷的普通犹太人上前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也什么也不是……”于是富商悄悄地对拉比说:“这个可悲的家伙,他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他什么也不是?”
这就是一种包装过的“政治正确”。齐泽克接下来说:政治正确对肯定白男的特殊认同(认为这是压迫他者的模型)的禁止,尽管把自己呈现为对白男的罪行的招供,却又给了白男一个核心的位置:这个对肯定自己的特殊认同的禁止,使他们变成了普世的-中性的媒介,变成了这样的场所:从这里,我们才可以触及关于他者受到的压迫的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白人自由派如此乐于沉溺在自我鞭笞之中:他们的这个活动的真实目的,不是帮助他者,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指控引发的那种Lustgewinn,即那种认为他们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他人的快感。对白人认同的自我否定的问题,不在于它走过头了,而在于它走的还不够远:虽然它阐明的内容看起来是激进的,但它的阐明的立场却依然是一个有特权的普世性的立场。所以,是,他们宣称自己“什么也不是”,但这个对一个(特殊的)某物的放弃,却是靠他们的道德优越感的剩余-快感(surplus-enjoyment)来维持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上面引用过的那个犹太笑话的场景又出现了:在比如说,一个黑人说“我什么也不是!”的时候,一个白佬偷偷对他的(白人)邻居说:“这家伙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自己什么也不是?”但我们在这里,我们可以轻易地,从想象过渡到现实。大约十年前,在纽约的一次以政治正确的左翼为主的圆桌讨论上,我还记得“批判思想家”中的几个大佬,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自我鞭笞,把我们的邪恶怪到犹太-基督教传统头上,严厉地指责“欧洲中心主义”,等等。接着,出人意料地,一个黑人活动家加入了讨论,也对黑人穆斯林运动的一些局限做出了一些批判的评论。听到这个,白人“批判思想家”迅速交换了恼怒的目光,这里面的信息差不多就是“这个家伙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自己什么也不是?”……
奥斯卡作为美国的左派集中营,它所选出的电影,都是站在白人中心,大喊“我们什么也不是”的意义上拍摄有关黑人解放的历史,奥斯卡永远包含对改变现实的呼吁,但这样的呼吁远不至于是颠覆性的,就像白人在喊“我们什么也不是”的时候,往往手里拿着香槟,享受着白人的福利,而不是站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前线。
斯派克李倒是站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前沿做出如此反应的,其实有点反应过度的意思,但对当下美国(像很多国人指出的,奥斯卡其实是美国内部的游戏)的黑人的状况来说,斯派克李的电影更有力度,更具现实力度,《绿皮书》更具普世价值和广度。
《黑色党徒》和《绿皮书》像是黑人内部面对白人时,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内部斗争。
斯派克李同时讨厌的,是《绿皮书》明显的“白人思维”。就像影迷指出的,《绿皮书》像是《触不可及》的性别交换版本,也是《为黛西小姐开车》的改编,这一类的“温情戏剧”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他们所宣扬的是普世价值观,同时有出色的戏剧性和视听效果做包装,又在内容上不那么直白激烈。《绿皮书》是白人将黑人推向前台迎接掌声,自己在幕后稳坐钓鱼台的产物。
至少斯派克李是这么想的。
但好莱坞绝大部分的观众不是美国的黑人,所以它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可口的快餐,在感动之余确认自己安全的身份和道德崇高的优越感。
这里稍微提一下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采访时表达的不满,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像很多其他同类影片一样,《绿皮书》的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现实的改写,重要的不是是时代戏剧化处理,这本无可厚非,而是主观性的掩盖和简化。就算已经在影迷眼中成为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也在这方面得到很大质疑的声音。这被过滤掉的部分往往超出了奥斯卡所能接受的颠覆力度,而这部分其实是斯派克李最在意的。
电影是戏剧和历史现实的战场,有时候,现实更加有力,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像这场电影美学新浪潮中重要的编剧柴发蒂尼指出的:以前如果我们想拍一部关于罢工的电影,会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罢工成为了背景。而现在,我们直接拍罢工。
但大多数时候,电影遵循的是俗套的“做一场美梦”的叙事策略,比如《黑豹》,从它在中美两国得到的不同待遇来看,显然是给美国黑人的“美梦”。
福柯说“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 ,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黑豹》在电影内部抹除了现实政治因素,更反应了它对现实政治的敏感,并以此最好的献媚,只不过这次的对象不是美国白人,而是在权利斗争中获得部分胜利的美国黑人。就像美国白人在赢得同印第安人的战争后急于在电影叙述中将自己的胜利合法化,黑人在黑白斗争中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胜利后,需要一部电影来作为里程碑,这就是《黑豹》,一部简单纯粹,适时出现的“纯黑人电影”。
“政治地去拍电影”,戈达尔这句话经常用于对电影批评,可以说这成为电影批评的一项尺度,用来衡量电影“反应现实,改变现实”的力度。如果政治现实和电影虚构的现实是同一坐标系上的两端,那《黑色党徒》和《黑豹》位于坐标系的两端,而《绿皮书》居于坐标系最平稳的中间。
《黑豹》是架空历史和政治的电影,是“口号式”的电影,在拍摄方式上遮遮掩掩,在内容上则毫不掩饰献媚的态度。《黑色党徒》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是“呐喊式”的,就如同电影最后的纪录片片段,直接将电影撕开一个口子,将现实世界的空气引入电影,这就是“政治地去拍电影”。
奥斯卡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跳舞,背后是政治的博弈,获胜的是政治,像《黑色党徒》里对黑人面孔出色的技巧呈现,它对奥斯卡来说过于直白而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仍是我最喜欢的“无冕之王”。
1、談古當然是諷今,因此史派克李沒有必要在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最後一段插入這兩年的新聞畫面,若真要置入這些畫面,如果放在片尾字幕結束後,雖然位置僅略作調整,但意涵卻天壤有別,以作為一種補敘形式而非御筆史判,更能維持前面電影的藝術性、故事性與趣味性基調的完整。藝術與人生的距離更能畫分,若不能畫分,那麼藝術的獨立性就削減,不過淪為人生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2、除了幾個異族統治的時期,如元清外,西周起封建制度便已打破以血緣作為民族的界限,血脈混通,天下為一家。所謂「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就是一種以共存、共生、共榮的價值觀作為民族分界的觀點。因此,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議題,都有隔岸觀火或是一覽眾山小的性質。
3、不論種族分離主義也好,或各種主張、學說、論點、爭辯,若沒有超然的覺醒,都不過一偏之見,不過源自提出主張的人或群體本身的利益,甚至,有些人甚至連偏見都未曾形成,只不過是一味附和,社會於是出現「我人不在越國,今天準備要出發去越國,可是我昨天就到了越國」這種詭辯。莊子齊物論談各持己見的地籟: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4、光是H&M的一則廣告(圖1),就可以從物種起源、種族歧視講到幽默感、經濟自由市場,這樣無窮盡的分析,都是一隅之見,所謂小知間間。
5、美國片以那麼多納粹電影來樹立假想敵並扯歐洲人的後腿,我想,黑人與白人的種族主義電影也是他們自身文化中的痛腳吧。 不過時至今日,可以笑著談,是一種社會實質的進步表現。
6、故事中有一段是人物精彩的轉折與省思,當男主角從警局臥底行動中接獲危險情報,要求黑人學生組織主席,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不要出席遊行活動,這時,是一個公與私的問題,並不是男主角公器私用,而是這個女孩能否割捨兒女私情,能捨,故見其大。尤其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人以至於人類的理想問題。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我第一次知道3K党,是因为雷蒙斯有一首歌名字就叫“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据说唱的是主人公的一个黑人女票被3K党绑走的故事。
科恩兄弟以奥德赛为蓝本拍[逃狱三王],背景换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几人浪迹逃亡中,一个际遇便是遇到了夜间活动的3K党。
他们清一色的身穿长白袍、戴着只挖空眼睛处的尖顶白帽,手拿火把,围城一圈,有秩序地烧毁十字架。
这个群体,显得神秘而邪典,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不禁让人多了几分好奇心。
致力于拍摄黑人电影的导演斯派克·李在今年过去的戛纳上,带来一部[黑色党徒]。
也是关于3K党,当一个黑人警察秘密潜入3K党中成为卧底,一系列诙谐趣事以及致命大事都在同时发生着。
[黑色党徒]虽然基调是诙谐的,但是内里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关于种族主义和当下美国的分裂。
借的是3K党的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循环。宣扬“白人至上”的3K党的几次崛起经历,不能不给人警惕。
神秘社团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大程度是它的装扮和活动时间神秘化了它。
1915年,一个出生在南方肯塔基州、名叫大卫·格里菲斯的导演拍摄了一部史诗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地位有多重要似乎无需赘述。
但也是这部电影,改变了3K党的走向和未来。
那一年,时值美国南北战争50周年,为3K党唱赞歌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引发了票房轰动。
50年前的1865年,新上任的总统林肯获得北方支持后,意图解放南方的黑奴,由此引发了南北内战。
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那之后,南方的一些老兵接着扛起了反对黑人的大旗,3K党成立了。
三K党全称是来自希腊语的Ku Klux Klan,有“种族集会”之意,简称K.K.K.或三K党。
他们行事诡秘,经常穿着标志性的白袍白帽,带着枪支和手电筒游荡在午夜的南方农村。
起初,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恐吓那些刚解放的黑奴,但很快,一切就开始失控走向了暴力。
他们开始闯入黑人家中鞭打黑人,烧毁他们的房子和黑人教堂,暴力活动逐渐升级,追随者众多。
在内战失败后,他们企图以这种方式恢复到战前的黑人奴隶时代。
格里菲斯的父亲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的上校,不难想象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间都是对黑人的偏见。
这也成了他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原因——
在电影中不断丑化黑人种族,3K党摇身一变成了从黑人手中拯救南方的正义骑士。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真正的3K党其实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
当时,林肯之后的格兰特总统为了获得南方黑人选票,通过各种措施狠狠打击了一把3K党,大批成员被捕。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他们的势力就已经沉寂了下去。
但到了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重新唤醒了这一势力。
电影在亚特兰大的首映礼上,一个名叫威廉·J·西蒙斯的人宣称他将在此举行集会,让3K党重生。
当晚,一群人登上了亚特兰大旁的石山,他们在那点燃了一个十字架,3K党复活了。
更糟的是,复活的3K党,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还是恐怖程度和政治影响方面,前者都无法望其项背。
此刻的3K党抛弃了秘密运作的方式,公开招募会员,只要认同其种族主义,交纳10美元会费,就能成为其中一员。
并且,他们扩大了敌人名单,不仅仅针对黑人,还反对犹太人、天主教徒和移民。
在20世纪初期,随着几百万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北方城市就成了主要的移民城市。
一个移民集聚的北方和一个白人主导的南方,这种矛盾贯穿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文化。
南方白人的优越感在于,是他们使得南方纯净、未被污染,只集聚了真正的美国人。
当这种优越感和持续的对北方、移民和黑人聚集地的敌视,遇到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发泄口——
3K党适时复兴了。
在3K党活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方私刑盛行,甚至可以称其为“私刑时代”。
[黑色党徒]里,牧师在最后黑人集会上讲到以前黑人群体承受的严酷私刑时,字字句句触目惊心:
1916年,一个名叫杰西的17岁黑人男孩,因为被控奸杀一个白人女孩,被送上了法庭,全白的陪审团只用了4分钟,就将男孩定罪。
判决之后,等不及法律程序的暴徒们给杰西套上锁链,将其拖到了大街之上。
人们疯狂的冲上来,用刀捅他,用拳头打他,切下了他的生殖器,割掉了他的手指,给他身上浇上煤油,点燃他,再将他吊起来。
男孩杰西被焚烧、被吊死的整个过程,被摄影师拍成照片,连同部分烧焦的尸体,一起被当作纪念品贩卖。
而那些白人看客们,甚至在午休时将孩子们从学校里接出来,驱车前来围观,参与一场狂欢盛会。
诗人克劳德·麦凯在诗歌《私刑》中写那些围观的小孩对此的欢欣鼓舞:
哎!拉绳!/往上拉!/白人活下来/黑人去死。/伙计,拉呀/发出血腥的喊叫/随着黑人孩子身体旋转/白人死去……
有时,甚至当地的市长和警察就在场旁观,私刑总是他们默许的,甚至是给着大力支持的。
所以,有一首名叫《除了上帝还有谁》的诗歌中也说:
身为穷人和黑人/我没有武器还击/因此除了上帝/谁能保护我?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并不是一段出自恐怖小说或电影的剧情,而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据记载,仅1889年到1941年间,美国南方就发生了3800余起这样私刑处死黑人的事件。
单纯被处死还算幸运的,大多数受害者都经历了被毒打、挖眼、拔齿、焚烧、断肢等严酷折磨。
而3K党,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
这种私刑,一直到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展开,都还一直存在,并以臭名昭著的方式在阻碍民权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1964年,3名年轻的北方民权主义者,两个白人大学生施维纳和古德曼,和一个黑人大学生恰尼来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费镇。
他们来此宣传《民权法》,并调查一家黑人教堂被烧毁的事件,结果,在被警察以超速为名拘留过后,他们却失踪了。
警察和当地民众坚称他们已经离开此地,但这三人的失踪还是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了一个全国性事件。
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调查还原,原来,是3K党成员在警长的带领下拦截了他们的车,将三人残忍杀害了。
他们的车被放火焚毁然后推入沼泽,尸体被掩埋在大坝底下。
在调查此次事件期间,FBI还发现了其他7个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尸体,也是这些年间被3K党偷偷杀害的人。
88年,艾伦·帕克拍摄了聚焦此事件的电影[烈血大风暴],才又推动了此事的重审、定罪。
因为在当年,即使案情被还原了,全白人的评审团最终依然将3K党成员无罪释放。
60年代和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平权斗士,还有一位主张“Black Power”的马尔科姆·X——
斯派克·李在他的传记片[黑潮]里也提到,正是他小时候房子被3K党烧毁、父亲被3K党迫害而死的经历,才影响了他“以暴制暴”斗争思想的形成。
3K党对黑人群体的私刑迫害,在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中不仅对黑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
而且,也反而让黑人的平权运动获得了部分开明白人的同情和舆论支持。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但它的消亡,也很迅速,并且由自己的造物杀死。
20年代,当时的移民在酿造和贩卖酒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为了肃清这个源头,3K党积极推动颁布了“禁酒令”。
也是“禁酒令”,又推动了私酿和倒卖酒的地下黑手党的形成和繁荣。
3K党由此和意大利人、犹太人为主体的黑手党,势力一南一北,此消彼长,互相斗争。
到60年代,3K党和黑手党的长期战争进入高潮。
在密西西比事件后,胡佛率领的联邦调查局调动了150多名特工到此组成摧毁3K党的行动组织。
他们开展“反情报计划”,试图利用黑手党来渗透和摧毁3K党。
纽约黑手党头目之一格雷戈里·斯卡帕,成为了摧毁南方3K党的功臣,而此役过后,三K党一蹶不振,此后再没能复兴。
而今,3K党仍然存在,只是势力很小,据说在今天的美国有几千成员。
但它仍可能以别的面目出现,比如新纳粹、光头党等等。
电影[黑色党徒]最后,斯派克·李放入的真实新闻片段影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当下。
不过,如果要说3K党的存在历史曾经意外发挥过什么积极影响,倒也有。
那就是他们的“禁酒令”,确立起了20年代的地下酒吧概念。
而地下酒吧,也正是爵士乐真正发展起来的地方。
也算误打误撞了吧,如果你喜欢爵士乐,可以稍微感谢一下3K党了。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我们导演,精选优秀视频作品,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 (ID:We -Director)
第91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奥斯卡,出现了多个饱受争议的第一次。
在众多奖项中,最佳导演奖呈现群片逐鹿的形式,每一位入围导演都拿出了水准之上的绝佳作品,作品的影像风格十分突出。我们来看看入围最佳导演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
阿方索.卡隆|《罗马》
——一封让世界共鸣的私人家书——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分量最重的三个奖项被《罗马》一一拿下,墨西哥电影第一次问鼎奥斯卡就获得如此殊荣。
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三杰中的一杰,他的代表作是《小公主》《你妈妈也一样》、《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等 。
关于阿方索•卡隆的导演风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一、细腻。
阿方索•卡隆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聚焦点,以善用长镜头出名,挑战导演的细腻与丰富。
二、深度。
J•K•罗琳对阿方索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有相当高的评价:“他真正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卡梅隆则对《地心引力》赞赏有加:“这是最好的太空电影”。阿方索•卡隆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文人气质和知识分子的敏锐。《罗马》就是最贴近他本人气质的表达。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献给丽波(Libo)的作品。丽波是女主克莱奥的原型,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保姆兼女佣。导演自小在一个叫做“罗马”的社区长大,影片就是导演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地方。
一个如此私人化的回忆式电影缘何能够得到大多数 观众的青睐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罗马》虽然刻画的是个体的生活,但展现的却是整个世界的闪光点。罗马一方面是儿时的社区,一方面又是世界万千的标志。导演成功地将电影拍的既小家碧玉又落落大方,赢得最佳导演,自不在话下。
墨西哥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佣人与主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家庭的。然而,影片的家庭却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隔阂。影片开头的长镜头是地板上层层的水,那时,克莱奥只是一个佣人。开头的水花成为海里的浪花,克莱奥救起了两个孩子后,克莱奥成了这一个家庭的成员。里面所展现的人性之美让人心生温暖。
克莱奥是平凡的女性,不太聪明,不太美丽,怀孕之后,被男友抛弃,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面对男友的不负责任,面对主人家偶尔的训斥,她坚忍而顽强。
女主人苏菲被丈夫抛弃,一个人要领着四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她没有放弃,也没有沉沦,辛苦地承担起女主人的责任。影片中三次开车入库的镜头形象生动表达了苏菲的成长。第一次,苏菲是缺席的,第二次苏菲是笨拙的,第三次是小巧精致的。电影中倔强而坚韧的女性让观众印象深刻。
《罗马》是导演写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赢得了万千观众的青睐。《罗马》是私人的家书,也是世界的共鸣。
欧格斯·兰斯莫斯 |《宠儿》
——不仅仅是宫斗剧,更是历史式寓言——
《宠儿》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他被誉为“鬼才导演”,代表作是《狗牙》、《龙虾》、《圣鹿之死》等。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格斯•兰斯莫斯一直有两项必备元素:
一、以强戏剧冲突作为故事背景,让整部电影成为一个匪夷所思但又意有所指的寓言。
二、每部作品都会以某种动物作为隐喻,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丑陋(动物性)。
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很快读懂他过往的作品。《狗牙》讲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奇怪家庭,父亲把孩子隔绝圈养,绝对的占有他们,从而揭示极权社会的可怕。
《龙虾》是虚拟未来世界中,不谈恋爱的人会变成某种动物,进而探讨婚姻的意义。
《圣鹿之死》讲述了一个因外界势利介入,父亲必须在妻子,儿子,女人中选择杀死一个人的故事。导演以这部作品尝试探讨宗教的内涵。
回到我们今天重点看的电影《宠儿》,这部电影有点不太像欧格斯的作品,因为他不是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并且看似只是讲了一个类似《延禧攻略》的宫斗剧而已。我觉得这是对导演的低估与误读。导演依然在讲一个寓言故事,宫斗只是外壳而已。
《宠儿》的英文原名是“The Favourite”,直译为“最爱”。导演不仅仅是在讲公爵夫人莎拉和女仆阿比盖尔争安妮女王宠爱的故事,而是这三位女性都是寻求着自己的最爱。
女王需求的是爱,或者也可以说是性;公爵夫人需求的是权利,她要“我的王国”;女仆阿比盖尔需求的是奢华宴乐,或者也可以说是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公爵夫人在被赶出皇宫后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以为你真赢了我吗?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而已。”
三位女性代表着整个人类,都在被各自的欲望(钱,权,性)奴役着。
导演同样用了三种动物来隐喻这三类人。赛跑冠军的鸭子隐喻公爵夫人的野心,敏感脆弱的兔子隐喻女王的孤独,作为猎物的鸽子隐喻女仆的前程。所有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想活得高贵但却卑微的如同蝼蚁。导演特别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来拍摄,将人牢牢的框在画面里,绝美的皇宫却令人窒息。
如此说来,导演非但没有抛弃自己的风格,反而用真实历史的题材,寓言式的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亚当·麦凯 |《副总统》
——把政治讽刺喜剧当真你就输了——
亚当·麦凯原来是《周六夜现场》的编剧,04年的时候自编自导了喜剧片《王牌播音员》一炮而红,2015年执导《大空头》聚焦08年金融危机,将艰涩严肃的金融题材拍得脍炙人口,一时名声大噪。
如今,导演将目光转向了政治领域,想要同样讽刺通俗的方法的来解读晦涩难懂的政治题材。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是小布什总统的副手,号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美国副总统”。他曾是福特总统的白宫幕僚长,后来当选联邦众议员,一度担任共和党党鞭,等到老布什当上总统,他担任国防部长。最后切尼官至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于这部影片,首先我想肯定导演的勇气。即便在言论自由与政治开明的美国,如此讽刺副总统的影片,还是会承受一定的压力的。
然而,作为左派自由派和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的亚当·麦凯在影片中也没少黑化切尼总统和他的共和党同僚。影片将切尼总统描绘成“被老婆逼着走的顾家男”,“安静的危险份子”,“攀登权利顶峰的政客”,“老谋深算的投机分子”等等。小布什总统也被刻画成“富家公子纨绔子弟”,“蠢得不止一点”。如此的一边倒的批判明显给人言过其实之感。
再说影片的高潮——“伊拉克战争”。在影片的旁敲侧击下,伊拉克战争被描述成就是“切尼总统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愚弄了小布什总统,愚弄了白宫,愚弄了全美人民而发动起来的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但看完影片着实觉得亚当·麦凯太高估切尼总统了。
这样说来,这部影片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影片中的旁白与其说是“上帝视角的解读”不如说是导演的“脱口秀节目”。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我们看看,笑笑就可以了。如果你太当真了,觉得“伊拉克战争就只是一场阴谋”的话,那就对讽刺剧过于认真了。
何况导演自己在彩蛋里这么说:“我们去看《速度与激情》吧,那部电影会更有趣点。”对于《副总统》,认真你就输了。
斯派克·李|《黑色党徒》
——用喜剧方式呈现百年种族隔阂的悲剧——
斯派克·李是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及演员。他曾获得艾美奖并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的电影常讨论关于政治与社会的议题。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此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与种族歧视相关的主题。他的代表作有《丛林热》、《25小时》、《马尔科姆·艾克斯》,《局内人》、《圣安娜奇迹》等等。
作为著名的“常年得不了奥斯卡个人奖项”的导演,这次斯派克·李凭借《黑色党徒》成功破零,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激动地跳到塞缪尔·杰克逊身上。
《黑色党徒》是一部野心勃勃的“黑人电影”,他透过对黑白两个族群的极端组织的描绘向观众展现了美国百年来(以3K党的成立时间算起)都一直无法真正愈合的种族矛盾。
黑人群体的极端组织是“黑豹党”(简称BPP),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另外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认为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白人极端组织是“3K党”,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反黑人,反犹太人,反天主教主义。他们常烧十字架进行恐吓行动,偶尔有暴力行动。
影片是以一位黑人卧底警察分别深入“黑豹党”和“3K党”,进而成功破获一起恐怖袭击的故事。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导演斯派克·李运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和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以喜剧为外壳,以悲剧为主旨”的电影。
影片有两个高潮:一个高潮是两个组织分别进行集会,导演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将两个组织,两个族群之间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黑豹党”是用黑人受迫害的故事激发起成员的同情,进而产生对白人群体(尤其是对3K党以及白人警察)的仇恨。“3K党”以观看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宣誓,洗礼的宗教仪式来强调自己“盎格鲁-萨克逊的纯正血统”来表达“白人至上”,进而仇视其他族裔。当观众看到两个群体的政治诉求和行动主张时,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黑人和白人的之间的种族矛盾和隔阂远远还未解决,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以我们不忍直视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就是结尾的“现实彩蛋”。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场白人种族集会演变成暴力冲突,一名男子驾车撞入集会,造成3人死亡、34人受伤的巨大悲剧。当看完这样的现实后,影片中喜剧印象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对社会,对人性,对现实抹不掉的悲剧思考。
对于《黑色党徒》这部电影,我是尊重的,甚至是喜爱的。因为他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对黑人族群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影片能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与悔改,而不是“娱乐至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导演强烈黑人立场也需要做一些的提醒。导演淡化了黑人极端组织的危害,强化了“3K党”的愚蠢与仇恨,这显得不够公允。若要走进这百年的伤害中,我们还得再近一些才可以,不要被一时情绪主导从而“剑走偏锋”。
最后,以影片中17年那场悲剧的死者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NO PLACE FOR HATE”!圣经说“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冷战》
——讲述“寻找”的故事——
从《修女艾达》的出走到《冷战》的回归,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一路都在寻找。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双亲是波兰知识分子。由于波兰1960年代的反犹浪潮,他的犹太裔父亲先行逃往德国,后来他的母亲又带着他逃到了英国伦敦,之后一直定居在英国。他的代表作是获得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修女艾达》。时隔4年,导演带着新作《冷战》再次站到了奥斯卡的舞台上。在我看来,《修女艾达》和《冷战》很像,都是关于讲述“寻找”的故事。
《修女艾达》是一部宗教题材,讲述修女艾达在宣誓成为修女前出发寻找唯一的亲人旺达的故事。修女艾达在知晓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之后,基督信仰开始崩塌,她的人生开始一步步迷失直至彻底的放纵。
《冷战》可以算得上是《修女艾达》的续作。导演在表达完信仰上的出走之后,开始表达生活各个方面的寻找——这个寻找是透过苦苦的15年爱情长跑来表达的。
导演在采访中这么说:“有些人,整个前半生都用来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的故土,再用整个后半生来想方设法重归故里——我就是这种人。”可以说,《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出走,《冷战》便是导演的回归。
在影片中,导演是以教堂的符号作为宗教的隐喻。教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男主筹办歌舞团的路上,他们偶遇一间破败的教堂,那里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已经模糊,教堂的屋顶是巨大的镂空。这里的教堂象征着共产主义下的波兰信仰上的荒芜。
“教堂”第二次出现是女主的一句话里。女主那时已经结婚,但他对男主说“我没有和他在教堂里宣誓,所以还不算数。”这里的教堂象征着波兰人在信仰真空下的迷失。
“教堂”第三次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抛开了世界,如同《毕业生》一般搭上逃离的公车,回到了那间破败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宣誓完之后,女主对男主说:“现在我是你的了,直到永永远远。”这里的教堂象征着信仰的回归。
导演在影片结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到另一边吧,那里的风景更好。”另一边是哪里?那里肯定不是巴黎,更不是波兰。无论是巴黎或波兰,风景都是一片荒凉。我觉得“那里”就是导演在《修女艾达》里出走的修道院,也就是说“重回信仰之地”。
《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前半生,他在逃离故土;《冷战》是导演的后半生,他在重归故里。从出走到回归,导演一路都在寻找。
作者:影侠
编辑:什么名编辑部
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奥斯卡获奖影片相关阅读:
《宠儿》: 这部年度撕逼大戏凭什么斩获奥斯卡9项提名?
《登月第一人》 :它被总统抵制,被痛批不爱国,我却希望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波西米亚狂想曲》相关: 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牛逼
一开始,完全被翻译的所谓”黑色党徒“的片名误导,再加上它的海报。看了简介都觉得是一部文艺、宗教电影。其实,主题跟表面理解相差太远。简单理解,电影是说:有一个白人至上的三K党,一个黑人警探加入党员当卧底的事情。
那好的,当然不会是一个黑人明目张胆进入卧底,这里就需要一个白人警察和一个黑人警察互相COS。
整部电影人物设定风趣幽默,情节有多次转折。也确确实实就是种族励志(崛起)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呈现黑人对种族歧视的愤怒与怨恨。
电影层次分明:
黑人革命派--卧底中间人--三K党
情感主要出于以上三类人,围绕三个不同层次的角色叙事。
最后,电影是想说明黑人和白人,只是共同生存在这片地域的人类而已,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纷争。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