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
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Based on a true story.
简单的故事却给我很多思索。
同学们真的是为匈牙利的牺牲者默哀吗?
在当时环境中他们不能确认东西方两边的报道哪个是真实的。那么基于真假不定的信息的行动是正义的吗?也许,反抗是西边鼓动的结果,而坚信共产主义是东边洗脑的成功。我以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应该有任何轻举妄动,毕竟自己的行为不仅波及自己还会影响他人。盲目的激情只会把自己变成无人在意的棋子。
即使真相是“前苏联军队血腥镇压匈牙利手无寸铁的平民,足球明星在混乱中牺牲”,我以为,同学们更多的是想借这个事件表达隐藏已久的对西边“自由”、“开放”、“先进”的向往。
也许我是一个自我保全、自私的人,与其因为两分钟默哀引起冲突、逃难,更佳的选择是尽可能接近真相、养精蓄锐在大势所趋时扬起正义的旗帜打它个措手不及。
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1989年,旷世巨作《死亡诗社》横空出世,在无数影迷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那句“Captain,my captain”,总是会点燃情绪,激活心灵,那怕它们早已沉睡良久。
这是电影留下的感动,是佳作带来的奇迹。《死亡诗社》讲述一位不按常规教学的老师,来到一所专制保守封闭的传统学校,他激发自由人格,提倡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如投入死水的一粒石头,引发了难以预测的涟漪,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制造了“新与旧”的冲突。最终,老师离去,学生留下。学校管理层以为风波就此平息,可当老师被迫离开教室的一刻,学生们纷纷站立于校桌之上,宣布对老师的支持,对自由的态度,对陈旧的反抗。那播下的火种,洒下的希望,深入脑髓,印上心灵,从内而外的改变早已悄然发生。
近30年后,德国新片《沉默的教室》,再度呈现这幕令人亢奋的奇迹时刻。
相比于《死亡诗社》的委婉和诗意,《沉默的教室》显得更加的纯粹和直接。
《死亡诗社》饱受非议的地方在于,它挑战了传统,反抗了守旧,但它只是点燃了象征着未来的学生们的希望,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它游走于危险的边缘,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却没提供释放和平衡冲突的结尾。结尾的“绝杀”是人性的闪耀,它超越了理性,是感性的膨胀,是电影制梦的眩晕。《沉默的教室》不需要寄希望于人性和感性,时代在背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压,沉默或者发声,必选其一,且影响深远。
《沉默的教室》不仰赖温吞,只期望鼎沸。1956年,离柏林墙建起还差几年光景,冷战的铁幕还未完全拉上,被分离为几块的柏林依然保留着微弱的联系。居住在苏占区和美占区的德国人还可以自由跨越,但种种对立让一群苏占区的高中生愤愤不平。
需要及早声明的是,《沉默的教室》的重点不在体现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它的枪口对准的是专制,反抗的是控制。片中,学生发泄的朝占领区的苏联军人扔去了花生,触怒了军人,一场追逐之后并没有引发暴力冲突和欺压。
苏联军人告知这群恣意妄为的学生,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想留在这里。故事的激励事件来自匈牙利事件的不断扩大。这群学生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国土上停留着他国的军队,只是一种占领,也是一种耻辱,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这种身份撕裂,他们希望自己是纯粹的德国人,而不是苏占区的德国人。
匈牙利事件引发的暴力冲突,让数百位匈牙利自由战士命丧黄泉。学生Kurt提议,用上课时两分钟的沉默作为悼念。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口头计票后,沉默计划顺利开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沉默将这群学生拖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一个这场2分钟的沉默,就是死水中偶然出现的活跃变数,一时间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
先是老师的抗议,然后是校长的介入。来自劳动阶层的校长,希望此事在警告处分后就此平息,劝慰各位学生好自为之,不要浪费接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可这件不太起眼的小事,却不断升级到令人窒息的恐怖程度。一场似乎无关大碍的默哀,不断层层递进,牵动至政治的恐怖,自老师到校长,再到女督导,教育部科员,直至教育部长亲自过问。
看客们似乎觉得太过小题大做,可深知学生背景们的官员却依旧要锱铢必较,穷凶极恶地要找到那个开始的源头,第一个想出这场默哀抗议的学生头领。
外界的压力不断摧残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对于自己未来的前途,家长对于孩子的寄托和希望。
还有学生之间,朋友之间的友谊,纷纷遭受了考验和压迫。一方面是亲情的温柔一击,另一方面是教育部官员的穷追猛打,我们看见了那些熟悉的手法,挑拨离间,分化击破,利益诱惑,威胁恐吓,一个精通权力技术的官僚系统对于学生发起的打击,是一个以统治为目标的团体对维存自我合法性的应当之举,这是没有意识形态区分的手段现象,以电影的手法可以填上不同的组织、社会、国家,大家因而可以感受到相似的惊悚。
背叛和告密,揭发和自保,这是所有权力系统,利用人性来摧毁人性的惯用手法。这也是影片可以时刻抓住人心,提供情绪恐吓的根本所在。
由此,影片设计了三位性格迥异,负责不同功能的男主角。学生Kurt的父亲是中层官员,来自权力体系之内,让他享受到了体制带来的便利,但遭受知识诅咒的他同样生出了反抗之心,这场沉默由他发起,但不受他控制。
Kurt的发小,同学Theo是整场行动的执行者,他组织了同学,并且事件不断升级时想出各种方法应对,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教育部官员一度认为他才是幕后主谋。
来自劳动者家庭的Kurt需要得到毕业证,改变家庭的命运,父亲的管教,家族的窘迫让他倍感挣扎,临时退缩,想要保全自己。全片最大的悲剧是学生Erik,他期初反对默哀,但因为投票的结果,他只能顺从,他揭露了整场事件,并最终告发了Kurt。可家庭出生的悲剧,让他踏上了毁灭之路,一路下来,竟然成为了最后的牺牲品。
Kurt,Theo,Erik是三种思潮的代表,激进的,妥协的,保守的,我们以为三人在这场默哀行动中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权力造成的伤害是集体性的,全面性的,没有一种人能全身而退。
本片真正临摹的恐怖,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一种全景式的权力控制技术,一种递进威胁的专政之能。法西斯这种类反派,一直长存在那个世代东西德乃至东西方对官方之敌的宣传里,以至于本片在不那么严苛的生活环境中无意渲染两大主义的优劣与否,而以东德为例点出了专制之恶。
是专制而不是主义。影片最为讽刺的是,学生和教育局官员都以纳粹为耻,他们大声疾呼纳粹的恐怖,可不想他们正在正在施行的手段,不过是纳粹的变体。手握不可控的权力,最终都会走向纳粹式的极端。权力只生产屈从,只施行控制。它分裂主体,通过生存的欲望,让人“宁愿在屈从中存在,也不愿不存在“,这种对于权力的强烈依恋,加上权力对精神的管制,让主体彻底陷入了“他者化”的陷阱中:主体参加了它自己的自我阻碍,完成了它自己的服从,并渴望和精心制作了它自己的镣铐。
《沉默的教室》以学生的集体出逃作为结尾,但它并不认为西方就是光明的一面,学生嘴角的微笑只是一种自由后可以畅快呼吸的表征,而不是对于另一种意识形态的肯定。
《沉默的教室》最不落窠臼的地方在于,跳出左右思潮,集中火力呈现权力的踪迹。学生只是其中矛盾的主体存在状态。被强加于一个人的权力是那种激发一个人的出现的权力,而且,似乎无法逃脱这种矛盾关系。实际上,不存在没有矛盾的“一个人”,要成为自我,必须进行虚构的自反,排出严格认同的可能性。
自由和依附总是那么暧昧不清,可就在矛盾和暧昧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留下的,转向的痕迹。
注意!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或许不告密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政治自由。这是德国电影《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留给我的最大观感。
告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关乎利益,有时甚至是生存。由于同情1956年匈牙利十月起义,东德一所中学的毕业班学生公然在课堂上以“默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示威,这被当局定性为“反革命”。当局要求学生们供出事件的带头人,否则全班同学不得毕业。这种以“告密”换“前途”的损招,没有吓倒学生们,但却吓坏了学生们的家长。学生们虽以“迫不得已的谎言”拒绝告密,但在与当局的对抗中却牵出家长的“告密史”来。
泰奥的父亲参与了1953年的动乱,为何被给予在斯大林施塔特重新来过的机会?库尔特的父亲为何能成为城市委员会主席?显然这是他们告密换来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然而,正是在这种精彩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待告密的态度:告密就是告密,无论基于什么理由;以及告密对人精神的折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其他的利益,那都是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耻辱。所以,当泰奥问及他父亲参与1953年动乱的事;库尔特问及他父亲关于埃里克父亲被吊死的事,为何他们的父亲都避而不谈或选择沉默,我们就能理解了。
当我们看到这班中学生坚决抵制告密时,我们是该蔑视他们上辈的懦弱还是应该庆幸他们这辈人的勇敢?其实可能都不该。人性到哪个时候都是一样的。当有选择时,人们不会轻易触及道德底线的,当无选择时,为了生存和利益的行为又何须予以指责?在这个问题上,应受指责的可能永远是外在的环境,因为当有地可逃时,没人愿意选择告密而让内心受煎熬的!(文/石板栽花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一部电影,三易其评。没事,你删一次我就再发一次。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正我不会当灭亡那个。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激发人的恶,资本主义同样会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过是执政理念,最终能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与管理方法。我承认苏联的管理方法非常失败,但不必为此矫枉过正,否则出现的仍然是悲剧。比如给强奸自己的难民道歉这种,绝对是矫正过头到变态。真正理性的做法也许是对学生不进行政治宣传。你把这则真实的故事中的执政者,改成美国麦卡锡主义,改成穆斯林沙利亚法执法人,这个故事的力度都一点不会减弱,但问题仍然是你让年轻人看到哪个?所以,不对学生进行政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注定在不同的主义与教条中战争不断?不是的,你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他们以后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精彩的资本主义宣传片,因为现在德国人的思维是无法真正反思的。
年轻人就是这样,热血而冲动,轻浮(简单的从已知片面角度判断问题和做出行动)、绝对(认为非黑即白)、无畏(不计后果,甚至生命)。人性又是这样,生死和利益面前,诚实、情感、道德、善良都变得脆弱。青年是有棱角的石头,生活为你打磨,大多成年人变得圆滑。影片只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未来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否为今天的坚持骄傲?或后悔?气氛非常好,令人感觉无形的恐怖。其实有些真实事件比较敏感,若不能真实还原就造成严重误解。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我也想有一个坐上短途火车就能通往的自由之地。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其实和那位校长很像很像。正如他自己最后所说的那句“你们这样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
1.一个人叫造反 一群人叫民意。后面看的真燃 2. 对比下最近微博热搜上各种大学里学生会的种种行为 啧啧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行啊。
豆瓣版“沉默的教室”:我的关于制度优劣的评价被河蟹了~~~~~
其实吧,干脆把条目删了更方便...
有什么比年轻愤怒、有意识的学生一代更有力量的呢。最后看到竟是真事改编觉得更加迷人
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一场小小的反抗,却在特殊的高压政治时代背景下,演变成一场连作案。父辈的欺骗背叛,是青年一代信仰坍塌的最后稻草。一个国家,两种信仰,这种人为的分割终究是反人性的,和《再见列宁》、《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纳粹之孙,一个红色战士之子,血统决定论是多么荒诞啊。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乘上开往西德的火车,松了松领带,仿佛扼住喉咙的无形之手也消失了。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Berlin2018# 非常柏林的东西德故事;中国观众尤其会感同身受(各种官僚党棍拿来都不用改词儿的),DDR统治下的收听敌台与上纲上线;好处是从调查展开而写了两代人(虽说不免太男性中心主义和血统论),并且和匈牙利事件有个不错的互文关系,年轻演员有颜;问题是拍得有点太行活儿,尤其第一幕太慢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士兵揪住18岁的少年,53年的事件影响着56年的沉默,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壁垒面前谁是犹大,责难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倡导自由的代表,轻易变成倡导的另一面。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声音消失于烟消云散的恐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