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尚在美巴印等国肆虐,一些国家也已迎来了第二波疫情,国内形势也不容小觑!然忙完工作上的余事,天天守在家里看看闲书读读新闻,日子久了也有些倦怠。去剧院看电影倒是我的最爱!疫情之下,热门新映的大片又不敢去凑热度,遂在德基影院挑选了一部反映蒙古牧民生活的小众的文艺片来解解馋。
诺大的影厅,不过10来名观众。倒也好,少了平时种种混杂的声响与味道,多了一份安静和悠然。真的可以在影院里静静地欣赏一部电影了。
灯影黯去,镜头伸远,宽长三五米的银幕上,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旷远无垠,碧草连天,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纯净致美。原野上,成群的骏马鬃发飘逸,飞奔驰骋,腾起片片尘土。剽悍的牧民手执套杆,策马追逐。还有那动听的蒙古音乐,雄浑深邃的男声和高亢嘹远的女声,配合上极具民族特色的器乐所产生的旋律,简直是绝妙之极!这些都是我极为喜欢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围绕着牧民去和留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世上很多的事情,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追求与退守。影片不在于告诉观众答案是什么,而在向我们展示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真实。
幸运的是,今天《白云之下》主创人员也来到了观影现场(可能也是向青睐小众的观影者致敬吧)。受主持人之邀(观众实在太少,座位又靠前),我也如上文随夸了几句,也谈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总之,在商业大片充斥银屏的当下,如《白云之下》《可可西里》《狼图腾》《重返狼群》这一类的艺术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向这些电影的制作团队致敬!你们的执着与勇敢、责任与担当,令人钦佩!
——庚子年六月十四安子于金陵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他们的家乡风景优美,是今天的城市居民花钱才能去的地方。《白云之下》从一户牧民夫妻切入,向我们展示了草原人民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追求。在影片中着重展现了内蒙古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辽阔的大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和绵延的羊群,仿佛一个梦境一般就这样出现在眼前。牧民们聚会烤肉,套马的汉子在一旁愉快的和马群玩乐,呼麦声声,低沉的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切,对城市中的我们来说,都是那样的新鲜、神奇,会让我们产生无数的向往。去留之间,在生活的取舍之间,留给我们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临的思考。
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等待,电影院终于复工了,虽然新片不多,还有上座率的限制,毕竟可以重新走进影院,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更开心的是,在上映的第一拔电影里面,有一部值得静下心来认真刷上几遍的国产好片,它就是由王瑞执导,吉日木图、塔娜主演,影帝涂们和影后艾丽娅助阵,去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的《白云之下》,好看又有品味,可以满足大家对好电影的所有期待。
首先必须说明,这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好看的电影,假如你想看那些激烈的打斗,华丽的颜值和肤浅的浪漫,那么直接可以绕路了,《白云之下》具有独特的视觉美学,一望无际的风吹草低,游动的羊群和骏马,质朴无华的牧民日出而牧,日落而息,完全过滤掉了都市的喧嚣和浮华,甚至连一丁点多余的色彩和噪音都没有。
白云之下,美景之上,一对草原夫妇登场了,丈夫朝克图厌倦草原人生,总是偷偷的离家出走,妻子萨如拉总是追在后边找丈夫,为此陷入苦恼,围绕这样的家庭矛盾,景片深入探讨了在都市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人们在故土与远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左右徘徊,有心改变又无所适从的微妙处境。
从第一幅画面开始,就让观者有了已经置身于草原的身临其境感,除了影像带来的冲击,更多是一连串来自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汉子们放下酒碗玩起套马的彪悍,喝着喝着打起架来出了派出所又抱在一起的真性情,还有草原夫妇在夕阳下嬉戏拥吻的真情流露,莫不让人感受到人际之间久违的真实。
当然,还有受到章子怡强烈称赞的“我特别喜欢两个人视频通话的部分”,这场戏经过两位演员高度生活化的表演,通过已经被用滥的视频聊天,提炼出夫妻之间简单却又饱满的对话,女演员发自内心的笑声,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
看着这些情景,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活力,恨不得立刻买张机票飞去草原,感受这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交流,可是,影片却没有一味的营造美景,而是画风一转,朝克图终于还是又走了,走时是盛夏的晚风,回来是草原上已经披上了纯白的雪色。
这就是人生,夏去秋来,冬去春回,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要自由和远方,一个要厮守和家园,朝克图和萨如拉的问题,不单单是一对夫妻的问题,整个呼伦贝尔上所有的牧民之家,都在遥望着热火朝天的都市,一边在试着迈出脚步与现代接轨,一边又故土难离,无法割舍内心对草原的眷恋,甚至所有生活在都市或城镇、乡村的人们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唱了好几十年,精彩后面依然是无奈,怎样选择,依然是一个问题。
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写的那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有些人喜欢城市的繁华,有些人热爱草原的辽阔,行动上的进来和出去很容易,抬抬脚就能做到,搭个车转眼间就能越过千山万水,但是心里的目标不一致,就会造成人生的困惑。
通过《白云之下》,王瑞导演解读了当代人的困惑,也展现了自身的艺术功底,既有大银幕的凝练与大气,也散发着生活的芬芳,人情世故,娓娓道来,写实主义的魅力尽显无疑,王瑞曾经是中国影坛的中流砥柱,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冬日细雨》等佳作,近年凭《有你才幸福》等生活剧深得观众的喜爱,在这个在艰难中起步的后疫情时代,老导演卷土重来,用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复苏的脚步已经在奋马扬鞭。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
喜欢这首歌的人,多半已经离开家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美丽的草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美丽的景色比不上绚烂多姿的世界,当草原上的人被涌入的信息所淹没时,迷失便成了一个必然,蓝蓝的天,漂浮的云,绵延的草,蜿蜒的河,不再是唯一的世界。悠扬的歌声变成艺术,草原变成方格,骏马变成摩托,牧民的心也会随风而起。
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地域、环境、牛羊、放牧、蓝天、旅游、、、虽然很多的人依旧向往草原,但只是如游览游乐场一样的心态:那是个美丽而且有趣的地方,我要去体验一下。至于真实的草原生活,曾经草原人的态度、想法、梦想、人生,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失去。四顾之下必有围栏、一条条尘土飞扬的车辙代替了牛羊的脚印。曾经每一个清晨都可以平静的醒来,平静的制作饭食,平静的放牧牛羊、平静的看着太阳落山的牧人已经失去,留下坚守的只有回忆。
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很多美好的东西会消逝,我们并非万股不前,只是想保留这份美好,让萨如拉可以心如草原般美丽。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被电影海报吸引看的电影。
有年秋天坐车去过呼伦贝尔,在车上好像船飘荡在无边的海上,好几天都走不出草的海洋。但都是停顿的景点游,我对公路边边界1米内的牧民生活都不曾了解过,除了偶尔手机上刷到草场退化,矿采等生态问题。
所以看到夏天绿色草原天边的雷暴云海报时,我顿时来了兴致,那场风暴好像召唤着我了解更多。
开头很开眼界,全是草原的大场景,看得享受。
到了中途比较平淡,我暗中下定义,这是一部摄影很棒但故事单调的电影。
到中后端讲城市化下牧民的困境时我甚至想放弃了,感觉很像那类专题风的生态纪录片,觉得有些老套,不够刺激。
但到结尾,当男人下了公路,回首汽车远去,奔向天边白云之下白雪之上那一座小小的房子时,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并想起了我爸。
我爸在我记事以来,有好几次不打招呼拿走家里的钱,消失。
长的,大半年;短的,十来天。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带过什么东西。
每次出去就像上趟街一样,然后再也不来;或者某天忽然出现在院子里。
我上大学以后,想起这些,觉得他很自私,一个人把卖庄稼的钱拿走,胡花。
很讨厌他。
但看了这部电影,觉得他和我爸很像,我有些理解他们了。
他们都是被困在土地上,但想走出去看看的人。
试想想,有多少男人能忍受外面日新月异,自己还年复一年的操劳在土地上呢?
看到男主人公手里捏着那把厚厚的百元大钞,我想到我爸当年最开心的事就是揣着钱走出去吧。
不过40多岁后他再没有这样的行为了。
我也想到了家乡的很多打工人,他们晚年都会重新回老家,盖几排房子。
那座天边的房子,看起来小小的,弱弱的,孤单的立在白云之下。
但只要你回去,他就会支起你的整个生活。
80分钟足够了 需要120吗?
草原画面很美,故事比较散
【2019年11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特别展映 导演系85班毕业生电影新作展暨导演系艺术讲座」-标准放映厅】还是逃脱不掉第五代的影响,剧本内核与80年代如出一辙。影像内容完全大于叙事效率,情绪不够配乐硬给;涂们的那场戏给剧情起了什么推动作用?直升机、军队、Gucci、WIFI、视频聊天与整个影片调性格格不入。影片中的人走向了新世界,王瑞老师却被扎根已久的惯性思维所束缚。(根本没看到成熟的导演思维,导演系、摄影系两大系主任联手并没有感到所谓的风采)(片尾字幕加一星)
墨镜王老师在线教你写台词!最喜欢打视频电话的段落大雨的戏是赶上了临时想,抢着拍的…
我说分数怎么这么低,原来又有人来打拳了,哦豁。套马杆的汉子你威武雄壮。纯正的蒙古电影,自然主义写实风格,壮美的草原风光。一个平平淡淡求安稳,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中年牧民之烦恼,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
宣传民族文化的明信片电影。唱歌也参与草原的男性气质建构吗?需要有蒙古导演。
没必要吧,虽然是导演系85班,也没必要再拍成第五代前期的迷惘还有土到掉渣和第六代前期的自我窥视和外界隔膜?实在太无趣啊十四年前的本子,还是我缺少草原插队经验所以没有视角带入?//标放
摄影挺棒的,而且很幽默。现代感强于民族感,骑马追摩托,骑摩托追飞机。本质的生活选择只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的爱情却显难得一见。
一处夜晚的纠缠,一处声音的转场,一处眼神的躲闪,很棒
讲了一个和“月亮与六便士”雷同的故事,身在草原,心在远方,但除了风景优美之外,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有人向往草原,有人向往城市,到不了的都是远方,自己脚下的土地也长满了他人的向往,生活,着实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凭着情怀撑着一口气的电影,片尾献给亡妻的字幕还是很让人感叹的。景色很美,大量全景展现,但男主的往外走缺乏支撑,变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包括时长,90分钟以内更佳。调色值得商榷,目前的调调感觉装饰过多。系主任王瑞等了14年才拍摄的本子。
三星半,其实片子不错,亮点不少,表演OK,主题也蛮有解读空间。只不过有些场景似乎太长了,在好几个可以结束的地方看得我发急,如果整体减少二三十分钟会更好。内容让我想到冬牧场,还原成影像太久容易审美疲劳,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映后交流的时候明白,原来是故事放了太多年,情感和情绪多了一些。总之,还挺纯粹。
几乎全程蒙语,故事跟片中草原一样平,一对夫妇一个要去大城市,一个要留在草原,这样的矛盾关系来反映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大量空镜和生活琐事,让故事如此简单的电影片长来到了110分钟,实在太长太平淡了。话说回来,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倒是非常到位。电影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结尾妻子再度怀孕,丈夫走向远方,意在表明:无论哪种文明,都需要一个更适合孕育生命的环境才能发展下去。PS,导演王瑞是北电老师,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他学生
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总想开着车往外跑,然而到了城市却又挂念着《白云之下》的蒙古包。何以为家?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家面对理想与现实分裂时矛盾而又苦闷的心理。从《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离婚二十多年的男人还一心想着与前妻复合的故事。但从导演献给已故妻子的角度来看,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又足以令观者动容流泪。这是一个无法走出「中原正统论」阴影的游子,导演借这个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表达着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碰壁和不如意。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根在边陲地区的孤独个体如何政治正确地书写自己辽阔壮丽的民族史,为此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蒙族男子便可成为所有华夏儿女的缩影。王瑞这封写给已故前任的情书不仅收件人精准详细,且每一位读懂这部民族血泪史的《邮差》也都会愿意把它主动而积极地传递下去。
“男人追新鲜,女人求安全,不过人性弱点”。城市寄居者谁人不仰慕草原,若不是故乡情结,谁又能忍受长期地风餐露宿喂马宰羊?
#桃桃观影团8月6号#内蒙古真是太美了,风景如画,影片里也有不少体现我们熟悉的牧人生活,比如“套马的汉子。”男女主两位真是默契十足,特别有化学反应,不管是恩爱还是吵架。主题体现的不错,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最喜欢视频聊天那段,距离才让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说出了实话
有的人想永远出去,有的人想永远留下,出去的人回来了,留下的人离开了。
画质很好,演员没有问题,非常自然。没觉得男主特别渣,但他确实是个傻叉。走故事线的时候有明显小场景剧本感(类似换幕了那感受)。ps,这故事其实可以套到任何一个地方。
明信片电影,拍了景观,谈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但也只是表面
过于“慢”的剪辑运镜与过于“快”的情节发展、“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导演语)与被奇观化的草原元素(美景、呼麦、套马杆几乎与叙事脱节)、刻意营造出的文化冲突(女主角无来由的抵抗和无师自通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都是矛盾的。拍摄思维比N年前的《黑骏马》还要陈旧,不过当我了解到这是个十多年前的项目时便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