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导演第一部电影1996年 《迷离劫》讲述了“法国导演维达尔想重拍一部默片时代的吸血鬼影片”的故事。看过香港电影《东方三侠》后决定启用其中的女主演张曼玉。该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展开,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一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种种状况,探讨人与艺术,即现实与梦幻扑朔迷离的联系。 2004年《清洁》艾米丽(张曼玉主演)和丈夫阿里是法国摇滚圈颇有名气的一对伉俪,然而阿里日益枯萎的创作却让外界舆论对艾米丽频频发难,大家不再记得她曾经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只把她当做阻碍阿里发展的红颜祸水。夫妻二人崇尚自由反叛的生活,深陷毒瘾,只能把儿子小杰托付给爷爷奶奶寄养。一次争吵之后,阿里因为吸毒过量而不幸身亡,艾米丽也被判入狱6个月。 2012年《五月之后》该片讲述了70年代初一群年轻人在后5月风暴时期,在社会使命、个人生活和未来职业之间也不得不面对矛盾、冲撞和选择的故事。 2018年《双面生活》重述“是否适应这个世界变化的问题。”
张曼玉主演的首部电影在1984年,她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两个节点,都出演了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在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拍摄的影片:吸血鬼题材和吸毒、摇滚音乐题材。(题外话:这两个类型非常有年代感,能够发现之前的年代给之后的年代带来的影响及其余音。)(张曼玉演员本人九十年代处于电影峰期,零零年代拍时尚图册。)
然而张曼玉本身并非这种银幕形象,她的优雅、独特而爽直似乎被她前夫间接赋予的形象给覆盖甚至代替了。张曼玉顶多扮演过泼辣妖艳的角色。她后来的音乐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哥特的,比较偏门的摇滚,过去听外文歌曲时有类似的曲风。导演难道觉得张曼玉更适合演视觉化的哥特角色吗?现在张曼玉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喜好,好像被冰封在了电影《清洁》里。她的情感生活穿梭在这两部电影拍摄之外,就像是给她打上了一个不良影响的精神烙印,或者像强效剂又把张曼玉黏入了角色的阴影面。《阮玲玉》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悲剧角色。
再一个,关于文化隔阂与文化场的问题,不同地区的风潮传递和变化是有时间空间上的差别的(尽管这样粗略描述比较抽象),正因为不是主流,反而更加显得尖锐,与主流的风潮相比不在一个节奏上。这样的时运尽管光鲜,但让人感到可悲可叹。好像大部分精神生活都包含在了平淡和奇诡两个词之中。
一般般,整部电影巨话痨,又说得快,看得累,但又得听他们话痨才能了解剧情。海报也能看出几个人的复杂关系,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而镜子里的你我什么都是相反的,主要表现在一群知识文艺商的家庭情感生活,讨论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有趣的解构了每个人的双面生活,说着清高的话,做下龌龊的事,当你认为一件事该如何如何,却心底下作出不同选择,表面装斯文,内里一团糟,清水不犯污水,却又都同时往下流。像我这种低层人物,自然不必去理解通透,只要一个转身,另一面的我就看不见,因为我们没时间去认识自己另一面,何必去挖掘自己的另一面呢。片中讨论的喜好,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只存在于高级人物身上,普通的老百姓不会去探讨这个层次
數位出版在台灣似乎一直都沒有變成「買書」的主流,或說就連「書」都不見得是一般民眾閱讀的首要選擇。「閱讀」從未消失在台灣人的生活裡,只不過不是從「書」,而是從網路接收所有的訊息,成為閱讀的選擇。
《非﹒虛構情事》是個挺瑣碎的故事,從紙本書到電子書銷售,一般不是出版界或網路傳媒界的人看這部電影應該不會覺得太有趣。幾個法國人檯面上說著紙本書和數位出版的瑣事,從書本的質量和那些文人對於網紅隨便一本書就大賣的不解,以及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出書和寫作的人,再回到中文片名所要說的「虛構」故事,還同時帶到台灣有出現過但也不是主流的有聲書,也把主演茱麗葉畢諾許順便帶進了對白裡。
若剛好是相關行業的人看這部電影,多數也會跟著劇情會心一笑或是無奈的苦笑。為什麼twitter的短文就能發本書還賣得很好?(在台灣是facebook、ptt、instagram)不講求寫作的深度、內容的嚴謹,就能發行成冊?賣不動的紙本書,似乎還能在數位出版上稍有銷量?這年頭到底還有多少人讀小說、讀書?上班族下班都買本禪繞畫回去塗塗畫畫,都比讀進幾個字還吸引人。
這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討論,在台灣也不時一陣子就會被拿出來討論一番,但最終都還是回到紙本書的世界裡。倒是「網紅出書」這件事多半已是勢不可擋,就看有沒有哪些文字網紅能帶動閱讀的習慣,或創造文字不同的存在、故事的另一個出口。這的確是網路最有趣也最難以預測的部分,你擋不了、無法抗拒它帶來的浪潮,你要跟上閱讀習慣的改變,不一定投其所好,但要創造被閱讀的可能。
另一個依著片名存在的主題:故事本身的真實和虛構性。這大概只是為了將前述的故事給架構起來所穿插進的橋段而已。在我看來它不是什麼太重要的重點,但有著像《完美陌生人》(Perfetti sconosciuti)一樣檯面下的交錯情事,那人前、人後的人心也還算精采,但重點仍然不在這些明來暗往的男女情事!(但也許是因為我剛好在這兩個圈子而不覺得這是重點。)
網路的形成原來就造成一般休閒娛樂的時間被切割的零碎,閱讀也不單以「書」的形式存在(不論數位出版或傳統的紙本書),多數的人在網路上閱讀、書寫的字都不會少於沒有網路的時代,未來會如何發展也挺讓人期待的,特別是「有聲書」的部分,雖說台灣不多,但youtuber的掘起和直播的功能,也是另一種「有聲」吸取資訊的方式。
至於那個將真實寫進小說改名換姓的故事,真的沒有多少人在乎。只要網路存在,人與人之間就不怕沒有話題,真實或虛構誰在乎呢?或許只有當事者吧!但這世界上的故事無奇不有,千篇一律的故事在人生上演,誰不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投射自己的心情,或者尋找一些自己無法從別人身上找到的解答呢?再不就跟主角一起演一回,像是感覺終於被了解一樣!
好看的故事,真的不缺「一本書」來描述,「閱讀」當然也就不盡然要存在於「書」的形式了。倒是,台灣應該拍不出這樣與出版、網路有關的電視電影吧!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与朱丽叶·比诺什将再次联手,合作喜剧新片[电子书](E-book,暂译)。据悉,新片将聚焦巴黎出版界。阿萨亚斯表示新片会是一部比[锡尔斯玛利亚]更加成熟的喜剧,它将探讨人们如何适应或不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影片剧本已完成,预计将在明年拍摄。最懂法国知识分子的还是阿萨亚斯,在创作和偷情之间四两拨千斤。喋喋不休的对话就像来回进退的舞步,将小布尔乔亚的双面生活轻巧踩在脚下。
阿萨亚斯回到90年代的风格,重新专注在知识分子圈里的叙事游戏。从描写电影圈内幕的《迷离劫》,到作家圈子里勾心斗角的《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再到这部新作里的书籍发行商圈子,导演暂时放下了前两部作品(《锡尔斯玛利亚》《私人采购员》)里高超夺目的类型实验。影片主要探讨当今社会里纸质书与电子书彼此依存的关系,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否会令传统书籍发行业走向没落。这种有趣的话题完全建造在精心构造的剧本之上,角色对白的密集程度令人抓狂,彼此观点的碰撞令我难以瞬间消化。 感觉导演想避免落后于这个信息化时代,于是在对白里接连抛出了大量悬而未决的讨论。传统出版商男主角担心被淘汰,主动求变引入电子书以迎合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他与妻子的感情日渐变淡,并开始担心两人之间发生重大转变化。这种从工作转移到个人感情生活上的变化,带着有趣的互文关系。另一边厢,一直依靠男主角出版发行的猥琐男作家的线索也颇为有趣。他专门写来自亲身经历的感情小说,遭遇男主角拒绝新书发行后,却依然坚持原有的风格创作,事实上他与男主角的妻子存在着秘密的外遇关系。他书中创作里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不断出现重叠,这又是剧本另一个高明之处,也许还是另一个片名《非虚构》的来历。 富有激情的知识分子讨论忽然转变为男女私情及爱欲关系上,而且还不断抛出迷影梗(《星球大战》和《白丝带》)让全场捧腹大笑。这种弱化作者风格而转投法式爱情喜剧类型片的手法跟去年克莱尔·德尼的《心灵暖阳》很相似,看来不仅仅是同一位女演员出演的缘故。也许阿萨亚斯在创作上经历多次类型探索后,一心返璞归真,于是用貌似深刻探讨传统书与电子书的话题里包裹着的实质却是法式喜剧,以及知识分子间洒脱随性的爱情价值观。这些种种迹象相信绝对有利于阿萨亚斯开拓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却难以在作者风格的作品里留下太深刻的痕迹。导演一贯的浅焦摄影与场面调度全部销声匿迹,更不用提人物运动的轻盈感,只剩下最能体现他个人品味的配乐作品让我感到满足。
Alain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出版社的总编辑,他不排斥出版电子书,喜欢用Ipad 阅读初稿,和同公司数字化部门的负责人有婚外情。
Alain的妻子,Selena是一位电视剧演员,喜欢阅读纸质书,对电子书和网络嗤之以鼻,她和一位写自传体小说的作家Leonard有婚外情。
Leonard的书只由Alain的公司出版,因为他不认识别的出版商。
电影里,有人对年轻一代用手机阅读感到惊讶,有人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吸引更多的读者,有人觉得文本数字化是网络革命,阅读平权,有人喜欢有声书。
Selena吐槽,现在年轻人愿意花大笔钱购置整套电脑,还装上网络,却不愿意花很少的钱买一本书。
Alain的朋友说,电子阅读器轻便,容量大,外出旅行时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个图书馆。
Selena继续吐槽,你旅行时为什么要带一个图书馆,带一本最喜欢的书不就够了吗?
我喜欢Alain和他的作家朋友,和妻子,和情人,和老板的对话,敏捷且不同。从中可以一瞥法国出版业的面貌。我希望他们一直讨论下去,像志趣相投,观点各异的朋友们围炉夜谈,久久不愿散去。
只是,婚外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像是要证明这是一部名正言顺的法国电影一样。
双面的婚姻生活呼应着双面的阅读生活,但是生活何止两面,享受其中更为重要 。
平淡的剧情下没有任何深意,浅显的讨论也称不上知识分子。
有时候觉得导演就只是把大量文本信息一股脑地塞进电影里 却并没有将它们有效地排列组合
以后要如何直视《白丝带》啊哈哈哈哈
为避免直接讨论媒介的空泛,阿萨亚斯将人物关系穿插其中,尤以Selena最为突出,Selena不仅是电影的中心人物(且关系复杂),也是电影中提及的电视剧演员,更是Léonard创作的文学形象,同时Selena也是对新媒体革命唯一持悲观态度的人——由众多媒介关系综合创造出的形象却在质疑媒介革命,形象的价值显得尤为深刻。关于媒介革命,电影中多次对手机充电的动作进行特写或是意在于此,更重要的依旧在人物,即革命仰仗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能量(电量),人物不仅是充电行为的发出者,又不断地对外输出能量(说话、做爱,值得一提的是Selena也是贡献者),他们对革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形成一个逻辑矛盾)——不同于《冬日之光》中失去信仰的神父,他们就是自我神话的缔造者,时刻准备利用电影工具入侵现实。
《双面生活》的末尾,女人对男人说:不要把我写进你的小说;《懂得又如何》的结局,女人对男人说:不要把我拍进你的电影。不同的是,《懂得又如何》随即又说,算了,也没关系。看来洪尚秀电影里的女人还要更聪明一点。
婚姻跟代表作一样 需要无数的偷情和烂作品 证明当初的选择没错
4.5/10。看完蛮生气的,我要支持锡兰了。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话痨式电影,好像谈了一大堆却屁用没有。我没看出出轨和写作有任何联系,用电影来探讨纸质书的未来方向是最大的笑话。
最懂法国知识分子的还是阿萨亚斯,在创作和偷情之间四两拨千斤。喋喋不休的对话就像来回进退的舞步,将小布尔乔亚的双面生活轻巧踩在脚下。哈内克的“白丝带”快被玩坏了吧,然而比诺什阿姨已经进化到玩自己鸟...😂
4.5 哈哈哈!怎么感觉是在影射网飞呢~毕竟里面不仅有朱丽叶·比诺什的搞笑对应,还有写“自传体”虚构小说的秃头作家,所有线索都指向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只是略有错位而已。阿萨亚斯似乎对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或者至少,在吵吵嚷嚷闹过一通之后,所有一切都会维持现状吧~
典型法国话唠片,文本炸弹,但有不少互文。探讨写作原创性,电子书对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冲击,以及政治人物的公关问题,但这一切都套在人物双面关系的表层之下,变成了法式轻松小品,一点也不难看。ps 哈内克被玩坏了,而比诺什还玩了自己的梗。
政客说真心为公众谋福祉,选民都觉得他谋私;丈夫说我是真的爱你,妻子都觉得他偷吃;作家说我都是虚构写作,读者都觉得他真实。传统媒介没落的时代,情感关系也不堪一击。读了他的小说就知道妻子出轨,现代人的文明是彼此心照不宣。谁分得清演的是警察还是危机处理专家,带了一堆电子设备还是会失联。
仿佛看了阿萨亚斯版《解构爱情狂》,双面生活:everybody is cheating on everybody,but nobody really take it seriousl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aka立身重心,没有狗血撕逼而是平静淡定地应对婚姻出轨/被出轨,和炮友啪完下床还能辩论公事,非常欣赏这种剧情处理。得以一窥法国出版业界的焦虑,有关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的探讨,出版行业的未来,网络写作的能量,还有新书宣讲会、上电台推新作等等,作者看了会沉默,编辑看了会流泪,建议总编室集中安排学习。《白丝带》贡献大笑点,以及演员在片中被cue到自己真名再添一例——“这本书请朱丽叶·比诺什录有声版吧!”于是让在片中也做演员的比诺什去联系哈哈哈。(巨型话痨片,字幕翻译量多质好,太辛苦太感恩)
话痨片,中年中产们的日常生活,各自混乱又有趣的,非常知识分子电影。
C+ / 大半部的结构和密度都非常稳健自如,审慎而轻松地针对观众进行一种情绪的“支出”,甚至有种侯麦的错觉。但是结尾一下子松弛下来回归“盈余”,反倒是觉得空落落的。“不断变化以维持不变”,这句话是多么恰切的当代生活“双面”戏谑。
对于阿萨亚斯来说这片拍得太“休息”了,用力还没当年《迷离劫》的一半,不过效果依然出彩。令人会心的“我觉得你已知道”式开场,开启法国人的“话中话”式的废话语境,切入时新(但其实也已经老生常谈多年)的话题,经历一轮轮的变奏,很开心就看完了。
轻松愉快的小片,虽然引子是网络对出版界的颠覆,回头过来的惊喜还是这个很法国的叫“auto-fiction”的东西,显然也更幽默一些。
2018TGHFF 阿薩亞斯新片,一貫的「話中有話」戲劇功力。多人對話場景運鏡流暢。劇中討論了當今文化工業的一些議題,數位化VS.紙本書、大數據(搜尋引擎,網路)、書寫(部落格/社群媒體VS.紙筆)…創作者的反身性議題(故事源於自己的生活.自傳是不是真實的…)… 法式幽默反諷「開放關係」(互相知道但不說破/偷吃會對原配更深愛…)…印象深刻的一句對白(大意是),人人都希望藝術可以免費,但是電腦那麼貴!人們願意消費電子產品卻不願意付費內容,藝術家需要用很貴的電腦創造免費的作品...?(這個好像有點不合理吧...)
阿萨亚斯讲授当代法式生活哲学:看破不说破,偷情不滥情;吹捧不吹嘘,假笑不假High.
你是所有你反对。重蹈覆辙,令人生厌。希望法国人厌倦自我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回来拍法国中产的题材,他应该很熟悉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吧,这群人整天聊什么,做什么,也就是片名概括的双面生活。按理说离得越近,越熟悉的东西,就该越有吸引力,但这又不是伍迪·艾伦那种拍纽约,主题重要,怎么讲更重要。看着这群人聊传统出版和数字化,这种困扰跟男女之间的婚姻出轨和情感很像,很难把一切讲清楚,拍着拍着更喜欢作家这个角色,朱丽叶·比诺什和吉约姆·卡内的戏反而没了,但他要讲的这种法式婚内出轨也算是老生常谈了。看阿萨亚斯拍群戏确实很爽,他拍这样的题材感觉非常的轻松惬意,但还是更喜欢看他拍一些探索性强更用力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