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七色花=_=(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12794834/
小皮胡应该是已经死了、一切只是爸爸回来后发现惨剧后精神崩溃的幻想、吃安眠药、到最后火灾发生后家里的浓烟就预示了皮胡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
我很喜欢这几个图,细节很好
电影只交代了妈妈为女儿办生日party但爸爸晚回家二人起了争执,一夜的争吵后爸爸赶飞机去开会,妈妈选择自杀。而小小的皮胡虽然由于妈妈心软没有狠心把她带走,却也在这一天走向了死亡。
妈妈自杀不是因为爸爸晚回家这一件事,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是日积月累的,比如妈妈抱怨当初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爸爸,爸爸却很少关心家庭,在家庭中很少投入。剧中也有借邻居的口说他们一家很有钱,结合爸爸一大早就去出差等可以看出他忙于工作而忽视家庭。以及妈妈怀疑爸爸出轨她的闺蜜。闺蜜有打电话说妈妈误会了,到底爸爸有没有出轨电影中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妈妈的死除爸爸之外的人来说并没有被及早发现,我个人猜测妈妈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几率较大。
所以抛开是否出轨的问题,这部电影值得思考的是:兼顾家庭不单单只是一方的责任,另一方同样需要兼顾家庭;婚姻中,不管是哪一方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此外,我个人觉得妈妈很大程度上患有抑郁
影片向我们呈现的人物除皮胡外都是有声无脸或有脸无声的,无形之间给人一种恐慌感
一个偌大的家中,令人时刻提心吊胆的是整个家中在平常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切对于皮胡来说都是那么的危险。有微波炉、有煤气、有冰箱等都在正常不过了,水漏了、插着的熨斗、放在架子的手机都是很平常也很好解决的事,但就是这些在正常不过、在很平常、在很好解决的事物一次次的给皮胡的生命带去威胁。
就连皮胡上下楼梯都生怕她一脚下去没踩好给滚下去……
开始点开电影的封面,觉得色彩很压抑。看着一只垂下的手,让我好奇地点开了。
印入眼帘的是蓬头垢面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里有着不同于同年龄孩子的成熟。她一个人在家跟过山车一样,揪心的同时也为这个母亲不值。一个丈夫何以会说出"你们女人是我们男人一生中最烂的存在,不管你是死是活",这男的与妻子在家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不平等,无时无刻不要求女人付出,哪怕是生命的终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朋友与丈夫的双双背叛让这位悲哀的妻子绝望地走上了不归路。
不论哪个国家,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家庭、婚姻、爱情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没有爱情的婚姻又能走多远,控制不了欲望的家庭又有多坚固?全身心地付出换来的会是什么?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唯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有了孩子就有了责任与希望,无论何时不要放弃自己。生命的路还长,终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努力生活的人。共勉。
最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个电影片段,一个叫皮胡的小女孩在母亲自杀以后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天。 刷到这个视频以后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个影片。先说一下是什么让我去看这个片子的呢?因为我也是最近刚为人父不久,我家小孩两岁多一点,只不过是男孩而已,但是很多男人都有喜欢小棉袄的情节吧。我被剧情和小女孩的演技所吸引,于是就去找到了该影片。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电影在很多知名的视频网站上都没有资源。经过一些努力最后我还是找到了。 影片的开头放开头弹幕的开头曲时候还是很欢快的让你完全猜不到接下去的剧情。这是一个非常凄惨的故事,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在妈妈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以后的各种行为。大致介绍一下女孩妈妈为什么要自杀:1 女孩爸爸对她说了她死了才回来这种过分的话。 2女孩爸爸有较大的可能和女孩妈妈的闺蜜出轨了。3当初女孩妈妈嫁给女孩爸爸也是受到百般阻挠,这不是被祝福的婚姻的。这样的种种原因让一个女人狠心的抛下女儿自杀的(甚至一度想带着女儿一起死)。这样的女人的命运是何其的悲惨,这样的小女孩的身世又是如此的凄凉的。 这个影片我在观看的时候是没有忍住落泪的,我没有勇气一分一秒的把电影看完,我是快进看的。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电熨斗烫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微波炉伤到,因为我怕小皮胡突然被水中的电触到,因为我怕小皮胡被电冰箱冻到。没错我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但是这里面每个事物每个情景每个细节好像都那么常见,爸爸的电话对妈妈的牢骚,对女儿的关心,对家中电熨斗没有拔掉的担心,这样的男人在很多时候或许不是一个好男人。但是这样的男人对于小皮胡来说是她唯一的爸爸,或许他并不优秀,但是她觉得爸爸爱她和妈妈。故事最后的情节让我的眼泪更是流个不停:小皮胡在床下独自玩耍,喊着爸爸。她让爸爸叫醒妈妈,因为她在造一个幸福的家。虽然这个情节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这个父亲自己幻想的,因为后面有父亲的尖叫声作为佐证说明皮胡已经遇难了。但是我更希望这不是爸爸的想象,这一声尖叫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离开的悔恨对自己说的气话的深深自责,以为对女儿如此相信自己的深深愧疚。因为我相信,这样可爱的皮胡一定会有上天的眷顾一定会有床上英灵还未远去的最爱她的妈妈的守护。这样的皮胡对于我这个初为人父的男人的泪点的冲击非常之大。 我其实挺喜欢一些印度电影的,上一部看的能让我落泪的印度电影还是摔跤吧爸爸。但是我觉得皮胡这个电影更了不起,我非常佩服这个小女孩的演技,她还这么小,她的每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是如何拿捏的如此精准的,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又为何可以显得那么自然的。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似乎住在她家对面,我好想帮她却又帮不了的那种无助那种担忧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发展。皮胡的可怜无助激起了我内心的满满的父爱:如果我有这么可爱的女儿那该多好啊!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丈夫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妻子在充满绝望的日子中生活,作为一个父亲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子女在无尽的等待中生活。
《皮胡》一整部片子都是2岁半的小孩在演。惊讶于人本能的生存能力,也每次濒临危险都为她提心吊胆。 同时也在内心思考,这样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本身对婚姻的想法比较悲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更是深切的觉得,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为人父母。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全,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冲突,也不能给孩子创造什么优越的条件。再有钱,日子都是惊心动魄的。
生活中,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父母是不成熟的,没有能力为人父母的,不成熟的父母,会导致孩子过早成熟,在生活中角色反串,孩子会反过来承担父母情绪稳定这个角色,小的时候还不能有什么大的伤害表现出来,只会是让人觉得懂事,“别人家孩子”。但是长大以后,曾经的亏欠都会一点一点的放大开来,长大后孩子会由于一直承担了过多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跟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没在父母身上习得如何处理冲突,所以长大后不会处理与别人的冲突和矛盾,要么就是回避,要么就是暴躁反击,难以与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人生真的是一场守恒,被亏欠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曾经被深深亏欠过的人,都会变得像刺猬一样,易怒,脾气差,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等。
所以还是觉得父母首先应该去自我成长,然后再为人父母。或者共同成长也罢,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为人父母,理所当然当了“领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做领导,每对父母都理所当然的成为领导。)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们在长大以后真的要学习一种回归的能力。 小孩子就是简单快乐,上一次受的伤,哭一下,睡一觉立马忘的干干净净,自愈能力很强;自我快乐的能力也非常强,自说自话,对着布偶或其他东西,都能对话,也都能自己把自己说高兴,自我劝说能力很强;受过伤以后,哭过后,记住了伤害,但是还是敢在伤害周围沉浸自己快乐,伤害能在心理最小化。而不像大人一样,受过一次伤害后,畏手畏脚,十年怕井绳;
这些能力,我们应该再回去向小孩学习。要找回自己的自愈能力,要容易快乐,要不怕伤害,越挫越勇。像孩子一样,用一颗赤子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要有绝地反击的能力,要不厌其烦,不怕从零开始。
也要像孩子一样,随时敢于去表达自己,而不是畏畏缩缩怕伤害。或者总是小心翼翼的翻滚自己说过的话。要学会健忘,学会快乐。
学会回归。
因为看了一个没有剧透结尾的简介,所以影片开头对我来说是毫无悬念的,很清楚皮胡的母亲已经死去,所以唯一勾着我注意力的就是镜头如何描述皮胡的处境。
因为最开始的进展缓慢,我甚至分神设想了一下皮胡父母的争吵和皮胡父亲最后得知妻子已死是个什么样的心境。当镜头展示皮胡母亲身上的伤痕时,让人不由得猜测可能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肯定还有身上其它地方以及那些日积月累曾经出现而现在已经消失的。联想到印度女性通过媒体传播留给我们的可悲印象,影片表明了皮胡的母亲也不过是家暴的又一个牺牲品。就这点而言,这部电影相比于其它探讨社会残酷现实的印度电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不断切换的跟镜头一点一点展示皮胡独自经历的种种危险时,我们又不由自主地绷紧了神经(背景音总是能点到为止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危险~)。多次反复之后,我竟生出了一些厌倦,仿佛一个没有母亲庇护的小孩如果在危险丛生的现代化社会中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好像也没什么,毕竟,她不懂得死亡的悲伤,只知道被熨斗烫了很痛,没东西吃很饿,被关在冰箱有点可怕,得不到母亲的回应跟烦躁(向全场装死保持不动连表情都不能有的演员致敬~),然而她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转移,很容易再次自娱自乐起来。在经历了长期伤痛对人世失望已极的皮胡母亲衬托下,死亡,确实已经变得不过如此。
但是,皮胡躺在母亲身上睡觉的场景确实把我触动了。都是同样的人体,类似的笔直,一个仰躺一个俯趴,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有死亡的沉重和僵硬,小的则是生命的可怜和柔软。我不再对皮胡的笨拙而不耐烦,但是也没有生出怜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各种形态,各种际遇,最后殊途同归,不过是生与死。
当然影片并不聚焦于哲学思考,只是冷静地推进,用仿佛中立的中景和近景去“客观地”叙述。唯一煽情的就是结尾皮胡爸爸的声嘶力竭和似乎是幻影的皮胡在用玩具搭建一个新的“家”。我个人更倾向于皮胡已经死去的结尾,因为这更接近事实,而比之于更为宏观的人间百态,小孩的死终究也不是残忍,只不过是承担了成年人的错误。
一个小小的生命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消失了,在整个人类的生生死死中,也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很容易让人麻木。所以,谢谢这部影片的提醒。
题材很新颖的一部电影,佩服小姑娘一人撑起全片的揪心情节,波澜起伏,这种家用电器所带来的小伏笔虽然有点刻意为之,但也不是为电影加分不少。Ps:婚姻里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孩子。
一个两岁孩子在家里会面对的所有危险与可能性都呈现了。每一个危险场景的出现,都是抚养人在哪?每一个错失的转机都是,扶养人为何没有教过她?
这个电影只对当了妈妈的人有惊悚感,好几处吓得我心提到嗓子眼儿。
“我盖了两个房子,爸爸,叫醒妈妈,我在造一个美丽的家。”最讽刺的莫过于此,母亲的短见,父亲的出走,空留皮胡一个人在家。房间里的任何东西,这对于两三岁的小女孩都是危机四伏:一层层的楼梯,积水的水池,高大的壁橱,满地的安眠药,露出的电源插孔,关不了的煤气火苗,阳台的栏杆,当然还有滚烫的电熨斗,处处心惊胆战。一声声的呼喊妈妈你快醒来,一次次的失望,幸好啊,她还不懂事,不知道妈妈再也睁不开眼睛。幸好啊,爸爸生着气还打电话回家。电影主角只是一个小女孩和躺着的妈妈,所有镜头也没再出现第三张面孔。很想法的电影,但当能预想到结果的时候,所有铺垫都失去了兴奋和紧张。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人类幼崽的笑声,世界上最惊悚的事情是人类幼崽在无限接近危险
对于无人看管的3岁小女孩来说,屋子里处处是危机!对于观影者来说,小女孩最后不死都不合理!好几处都是揪着心看的,所以说全职母亲不容易,而在外赚钱奔波的父亲也很难,希望大家多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吧。
前面说了是基于真实故事的灵感,看了知道后怕的人自然感觉到了警示作用,不负责任的放弃生命,不负责任将小孩置于危险的境地,留下的人只能后悔,看这演员名字是让真实的父女皮胡和爸爸去演啊,那这么引导小孩接触这么多危险也太恐怖了。
天哪。只有当妈妈的能体会那种惊悚。分分钟想冲进去救人。最后结局催泪弹。爸爸、你把妈妈叫醒,我建了一个美丽的家。
非常有想法和社会意义的片子,好像之前没有看到过同类型的影片,虽然故事很简单,但足够揪心,尤其是导演太会了,各种在危险边缘试探,时时刻刻揪着观众的心,一刻也放不下,熨斗、冰箱、微波炉、煤气、水电、安眠药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规物品都有可能要了小女孩的命,真是太吓人了,另外阳台那场戏,真的快被急出生理反应了,更何况全程几乎就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在演戏,真的值得推荐。
脸上被家暴的痕迹,她手机来电里的“bitch”小三。丈夫在电话里说:你没给我装行李、没给我熨衣服,去死吧。你们女人是我们男人人生中最烂的存在。一个一直躺着的妈妈,只能用死亡的方式证明她的重要性,就连丈夫忘记管电熨斗,最后都要加一句,还不是你害的。看似很关心女儿,却不能准时参加她的生日派对。这个两岁女孩太可爱,越可爱越无辜,就越显得惊险,显得大人世界的变态和扭曲。为了孩子好好活着,实在活不下去了,把孩子托付给可靠的人再走。冤有头债有主,给女儿留个依靠不搞男人,那就搞掉小三再走。
都在怪妈妈不负责,怎么没人怪爸爸不负责不称职家暴呢?变成一个妈妈,就要背负着孩子的生命走下去吗?要不是没有人可倾诉,没有人理解,走投无路,谁都不会舍得丢下孩子独自寻死
影19247:真实事件!危机四伏,庆幸,小女孩的真实,足够让人揪心。
这是我看过最小成本但观影过程最投入最揪心的电影。这么个小家伙,她原来是这么玩耍的,她原来会突然累了就睡了过去,她那么小的人儿心里就一直装着妈妈爸爸,记得给怎么都摇不醒的妈妈带面包,记得叫爸爸早点回来。她太小了,还无法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大人会愚蠢的把自己的人生都依附在他人身上。家暴可恨,冷暴力可恨,更可怕的是自我价值定位问题,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幸福都依附在他人身上,迟早会成为恐怖片的主角吧。
真是看得我窒息死了。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现实中是父亲杀了母亲然后自杀了,孩子跟父母的尸体呆了一天之后获救。有的父母是孩子的保护神,有的却是孩子的劫难。
虽然小女孩会时常偷瞄摄像头也可看成小孩子的天性 注意力不集中但整体算拍得流畅自然好几处看得我心惊肉跳没人照管的幼儿真的分分钟作死自己结尾孩子躲在床底说我正在造一个美丽的家 真是让人心疼这个妈太自私 只看得见爱情 看不见孩子吗父母吵架 最无助可怜受伤害的只有孩子
每个新任父母都要看的电影。
一个女孩的独角戏,压抑又紧张,处处充满杀机。结尾的获救或许也只是父亲的幻觉,一声惨叫震慑人心。据说真实事件更加血腥残忍,导演已经算是做了仁慈的改编。电影更多的社会意义是警示世人,莫因自己的自私愚蠢而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儿童友好空间和产品使用体验痛点集合
想法很独特,这是恐怖片吧,更恐怖的是,小女孩的母亲这样的人怎么配做父母的
看着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