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前边有股很大的阴谋论的味道,舰长那句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星球一出来,味道就有了,搞不懂现在的科幻片为啥老要和哲学挂钩。。。我不是很爱探讨这些话题。。。 mima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会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呢。。。好玄乎哦。。。这就是我不爱哲学的原因 捏妈,怎么从异性恋变成女同性恋了。。。真是妹想到啊,上司看不惯我跟男人doi竟是因为上司喜欢我。。。这是什么晋江剧情 沃特。。。让女同和男的群交🐴这是什么阴间剧情。。。我瞎了。。原始生殖崇拜🐴然后还怀了。。。 这片子从剧情到探讨的主题是完全值得五星的,但是这种类型我看着好憋屈,不会再爱了。。。 女主吃的那个片片是什么,嗑药了吗。。。然后是出轨。。。哦买噶这个阴间剧情,我一直害怕😨这个女的会掐死宝宝。。。 我以为女主是个情感抚慰师。。。没想到是个大科学家。。。 这个宝宝果然让她弄死了,哎 舰长从头至尾画大饼,一些领导学, 当领导就是要画饼,学会了 这片子看得人太抑郁了,看完让人只想呆在地球上恐惧宇宙的无限,终于漂流到可能被接纳的新星系时舰长嘴里的星球中的人类文明没有延续,只剩下一具巨大的石棺 这片子拍的真好,效果达到了,我现在只想保护地球热爱生存家园
《流浪地球》为国产太空科幻片历史掀开了新希望的序幕并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它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更在于它"带着家园去流浪"引发了深植于国人的乡土情怀的强烈共鸣。
恰如刘培强所说"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当人类开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就再也没有退路。那么如果人类太空移民计划失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亚拉号》则向我们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
1、 星舰文化
《安尼亚拉号》讲述因地球遭到破坏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后人类无法生存,人类打造了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飞船离开,前往火星移民,但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极小概率事故导致失去动力,由此开启漫长而孤独无缘的太空流浪之旅。
在这艘载着8000人原定用三周时间从地球抵达火星的"安尼亚拉号"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来的生存需求。
保障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水的大型藻类工厂,
满足旅客娱乐休闲的酒吧、舞厅和商场,
甚至还有一个能和人脑建立链接、给予人精神寄托的AI系统"MIMA"。
在电影里,"安尼亚拉号"的庞大程度甚至要比《星球大战》里帝国歼星舰还要大一圈,它已经跳出了普通星际飞船的概念,甚至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太空移动式家园。
但当"安尼亚拉号"偏离航道、走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已经从欧美古老的大航海移民文化,转向了长期居住在太空的星舰文化。不仅是本片,还有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太空旅客》等都是星舰文化的体现。《流浪地球》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星舰文化的另类表现,别人是造艘飞船,而它则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比起突出归乡心理和与原住民矛盾激化的移民文化,星舰文化则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与孤独。
2、 寄托与希望
无论是移民文化还是星舰文化,当人类从故乡离开前往新的生活目的地时,都是满怀希望的。
所以当安尼亚拉号的舰长宣布飞船偏离航道后并提出可能在两年内利用某个天体的引力进行返回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站出来取而代之,因为所有人仍旧把前往火星当做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安尼亚拉号上生活。因此当飞船上的运行工作出现空缺的时候,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了参与其中,为返航出一份力。
尤其是在五年后宇宙中飘来一根被认为是"燃料棒"的探针时,所有人的希望瞬间再度提升到了顶峰,连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倾尽全力去研究。恰如《流浪地球》里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的珍贵在于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漫长而枯燥的漂泊过程中,人们怀希望的内心会不断被现实所打击,最后衍变成了绝望。电影通过AI系统"MIMA"的变化来体现看似平静的人们内心所发生的情感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在"MIMA"下会看见生机勃勃、风光秀美的地球,而随着人类内心的绝望和恐惧不断增加,画面也变得诡异起来。直至最后,AI系统"MIMA"也被人类的绝望所吞噬,选择了爆炸自杀。
3、 绝望与毁灭
AI系统"MIMA"选择爆炸自杀其实就代表了人类情感上的巨大转变,希望变成了绝望。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人,行为也开始崩塌。
精神的空虚促进了邪教的诞生,生存的欲望转而变成肉体上的欢愉。在邪教唆使下拖家带口自杀、无视道德伦理进行集体性行为。当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些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在章回体的叙述下,绝望情绪不断叠加。24年后还活着的人们早已佛系,选择静静等待死亡。近600万年后,安妮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一颗宜居的星球时,可飞船内部早一片死寂,所有人也早已化作一片尘土。
《安尼亚拉号》最后以全人类团灭作为结局,与其他太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无疑带给观众一丝震撼和反思。从结局回看开头就会发现,人类无论是移民到新的星球,还是漂泊在太空,最终的毁灭其实早已注定。
人类不知节制的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导致了环境令人类自我无法生存。移民新星球还是太空,其实都是人类自我短暂的喘息,任由自我"野蛮生长"才是导致自我毁灭的关键。人类其实渺小的,无论人类如何野蛮生长终究影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人类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它们。
所以人类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应学会自我克制,然后保护好地球。因为保护好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与电影美剧《第五大道》的设定类似,就是一艘原本用来度假的宇宙飞船出现了飞行故障,导致一船的游客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可令人唏嘘的是,这部电影是一个实打实的悲剧,而且更是有种将悲伤积水成渊的感觉。
女主是飞船上一个体验项目的负责人,起初她的体验项目在整个设施俱全的飞船上,是那样的不值一提。可随着飞船故障,所有人的情绪无处释放,她的体验室也成了必须预约,炙手可热的地方。
只是让人无语的是,就像是人类对于地球的“剥削”,飞船上的所有游客开始将不好的情绪“倒”给体验室的人工智能,而这个具有智能化情绪分享功能的AI,也最终因无法荷载所有人的负面情绪崩溃。
面对体验室的崩坏,所有游客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一直在尽心尽力服务大家的女主。这个看似架空却无比真实的科幻电影,细腻地描绘出了在一个类似于伊甸园一般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最直接的感觉,无论是一直隐瞒真相的船长,还是那群自以为是的乘客,都随着飞船荒废,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最让人意外的是,剧本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56年所写的科幻小说《安妮拉》,并拍摄于2018年。虽然电影里没有华丽的特效镜头,但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给人以难以名状的震撼。
当仿若死星一般的安尼亚拉号滑过寂静的宇宙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人类的渺小,还有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我记得在自然界,很多洞穴生物因为长期看不到阳光,最终都失去了视力,而电影也有类似的桥段:人类,这种靠太阳生存,依赖光明的生物,最终也因能源耗尽,失去了视力。联系“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不难想象出这些苦苦挣扎的最后几人,最终将走向怎样的结局。
最终,飞船终于飘到了一个适宜人类定居的星球,但却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时间长度。
在永恒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面前,人类的悲欢,人类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整个飞船,变成了人类的坟墓,而静静划过地球的它,也如同静静生息繁衍的地球一样,并不因人类的生死而悲伤。
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
海德格尔将物体的“存在之无蔽”状态视为物之物性的体现,人之人性的体现为何,活出精彩、平凡、幸福、善良的人生大抵已是许多人无法完美承载的人生意义。
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之前,还会面临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自我意识、即兴行为、性格记忆构成了人的自我,那我们所认为的自我便是物质意义上的那个主体吗?自我与主体的分离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黑客帝国》《西部世界》),如果我们不幸地处于自我与主体分离的境况中,那么除了陷入猜疑的惶惶不可终日中,我们似乎也只能去接受自我的精彩、自我的存在即意义的全部。在这一意义上,地球是一个大号的飞船、或者地球是一段意识、一个程序都已经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现实的一切已经需要我们拼尽全力,真正可怕的是漫长无垠而没有希望的时间。
即便所见皆空,一切都是一粒沙折射的光影,作为社会性物种,自我意识形成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希望的力量影响,形成不同的生命体验,即便存在与否与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无法解答,因为希望的存在,我们依旧会安心地享用一日三餐的丰满,希望一直存在(或者称之为追求欲望满足的动力),而非陷入终极问题无法解答的绝望中,我们潜意识地认识到对终极问题的追求仅仅是“芦草的抬首”“天选之子的自证”或者是一种面向当下的解释,真正重要的是充满希望地生活之本身。当存在仅仅成为存在本身,而不含任何希望的意味,我们便开始受到时间的折磨。对于任何渴求永生的人来说,你可能需要好好思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在你的一切因为过度被满足而不复存在的欲望中,你的希望是什么,如何自处,如何以存在本身经受岁月的洗礼而不让记忆,情感妨碍你。
在安尼亚拉号那样小的生态中,人们的希望很容易被黑暗吞噬,在那样小的生存都难以满足的圈层中,在向着天琴座不回首的旅途中,人们看不到希望,藻类能让人们勉强维生,集体性party能暂时激起人们的欲望,但这些都看不到希望,在绝望的境地中,我们才发现一缕阳光,一顿丰盛的餐食,一片能够奔跑森林,一颗果树,泛舟于湖泊之上,我们的生命情感被丰富的满足了,我们需要一个星球,一片足够广阔的大陆,去承载人类心灵的浩瀚、狂妄与弱小,从而诞生为称之为希望的东西,即便再平凡的生活,充满希望地,因而诗意地存在。
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然后开始夜夜笙歌。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凭啥?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反乌托邦呢?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问题是人口繁衍呢?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分分钟开始窝里斗。发生在中国呢?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双数月摇号!以家庭为单位摇号!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研究攻克癌症方法。用unity制作大游戏。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组织选美大会。俄罗斯大转盘。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虽然费钱。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慢,闷,平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我看的最印象深刻的是 安尼亚拉号遇到了一根不明物体后直接就把它拉进了自己的飞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所需的就据为己有 这大概就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大原因吧?失望是什么,失望就是在事情努力了10%的时候就失败了,绝望呢,绝望就是事情努力了99.9%的时候失败了——抑或事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开始。电影到处都充满了绝望啊!像最后都不知道那根东西有什么用、像最后一段那个触目惊心的年数5981407、像Isagel最后都没看到银幕中的高山流水、像最后安尼亚拉号回到了地球此刻飞船上却空无一人!多么的绝望呀!啊!她俩由始至终都没有给孩子取个名字啊!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很像话剧,段落化,抽象化的表达其实很好。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能不觉得自己是被囚禁呢?30平米,300平米,一个城市,一个世界,或者可以去往太空。我们终究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的,为什么我们平日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呢?是有人在等我们,还是有目的地在等我们,或者是有某种幻象在安抚我们,而我们将幻象命名为希望?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时间会给你们答案,即使是598万年。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美国片是出现了危机有个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欧洲片是解决不了我们来群交吧。。
作为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生命,人类到底是难以忍耐远离自然漫无目标的漂泊,即使遇到爱的人,或者投入信仰,也都会失效,不甘心的人如西西弗斯一般挣扎,哪怕就是留住最后一点幻梦,可惜在无尽时空背景下什么都不算。不惊悚,但是一步步走入黑暗,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想打四分,可能因为我还没甘心那么绝望吧。(另外,看影评居然这么多人是最近这两个月看的这部片子,的确有几分对应了当下的心境)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故事有点过于段落化了,镜头里太多大特写还很晃,套路虽然老但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无助感。瑞典片做到这种程度很厉害了
10星。这个预算,这个质量的画面,堪称奇迹。可能想表达的和中心思想有点老套,但是我任然看哭了。年度最佳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