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2日,美琪剧院,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之一,这部来自比利时的影片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位的最佳导演奖。影片不太适合坐商业放送,更适合作为学术性的影展放映。宗教话题一直是电影的敏感方向,尤其叙述的还是一个主流的宗教下的陷入极端主义狂热的小男孩。故事很平淡,铺陈写实,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紧跟小男孩的生活,像是纪录片,但又不是纪录片,某种程度上带着创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现实不便直说的一种含蓄的思考和表达。沉浸在宗教狂热的阿迈德对于外界不符合他理解的教义的世界各种怀疑,从家人到学校,以至于他要蓄意谋害老师。在纠正场所的农场,女孩对他情愫暗生,她的强吻,她的质问,没有唤醒男孩走出束缚,尽管他也犹豫过,但是他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的控制,拒绝了异教徒不洁的情愫,推搡了女孩,转身离开。他要完成对老师未遂的复仇,但是影片却在他从教室楼顶不慎掉落挣扎而戛然而止,不知道最后面对老师听到求救的帮助他时他的悔恨是出于本能还是真正的放下执念。影片还是太过于现实主义,鉴于欧洲社会当下这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估计创作者也只能点到为止,不好再说了。
在政治正确,世界包容多元的欧美影视价值观里,这部片子算是一个清流。对于那些缄默地不敢表达,相比于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黑色幽默&指桑骂槐,达内的这部片子尖锐地指出了穆斯林文化大量进入欧洲之后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恰巧前段时间看了2022年蒙吉的《核磁共振》,看到所有小镇居民大讨论的现代民粹场景。然后这次也在那一场老师准备教授新课时,各位见解不一的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好在这个民粹场景最终还是能够盖棺定论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2019年民粹力量日益兴起,面对这种边缘少数群体内部也开始发生的民粹讨论,也被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是挺不错的。
抛开宗教和政治,回到达内的聚焦点:人,那其实我看到的更加是一个长辈思想意识对晚辈的PUA争夺现场。“你想让你的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 杂货店老板可以带领广大虔诚信徒做礼拜祷告,同样少管所里的老师也用着相似的父权管理办法对待孩子。就跟我看到豆瓣网友有一个人的评论是,跟着标题走,重点在“年轻的”。宗教和世俗的真善美,恐怕是成人世界都无法解答的人生课题,这里就刚好落在孩子身上。阿迈德从电子游戏的认同感里走出来,去寻求杂货店老板的,去寻求少管所老师的的认可。
从房上摔下去之后,躺在草地上的阿迈德仿佛牺牲了的圣战士,还没来得及反应高呼口号,只记得呼喊自己的妈妈。最后落点还是回归在人的本身上面。
原载于公众号 “半斤八两抡电影”
电影《年轻的阿迈德》尾声收得猝然,令人看完眼前一黑,懵的。说它猝然,绝不是因为故事留了悬念,让人难以走出幻觉,像《消失的爱人》结尾一笑,我们知道这位丈夫算是搁这儿了;像《盗梦空间》结尾一转,引得很多人争论这位当爹的到底是不是困在梦里出不去了。《年轻的阿迈德》正相反,它斩断了一切悬念和情绪。
影片的结尾部分,由一连串声音相联结,处处写实:小伙子到处找松动的钉子,金属和水泥墙摩擦的声音,金属变钝之后的剐蹭音;然后他踩垃圾桶上房,眼见能进屋,突然砰一声,空了。当时我的反应是生理上的,耳鸣一样,有回响。他摔在草地上,懵了。接着是喘气声,他呜咽了两声“妈妈”;随后起了画外的环境音,可能是倒垃圾的声音,可能是远处的旧推拉窗关窗的声音,像极了窗体的滚轴锈住了还硬要跟窗框轨道拉扯摩擦;小伙子阿迈德开始拖着身体凑向草地边缘的一截铁框,他掏出本来要做凶器的长钉,敲击着铁框,一下又一下,摩斯码一般的节奏,稳得让人心慌。随后是开门声,老师跑出来,惊恐的呼吸声,我们看到了老师悲悯的注目,以及略带委屈的泣声;然后男孩道歉,老师叫急救,脚步声远去,男孩合眼。黑场,观众被切断了全部的感观,字幕出现。
如此尾声,有如棒喝,因而余音绕梁。
悬念一直维持到黑场前,直到老师松开手转身跑去叫急救,我才放下悬着的心——在我看来,松开手才算是阿迈德断了杀意。他敲击求救的节奏稳定有力,手里握着凶器。老师跑过来突然被阿迈德拉住手,此刻老师彻底不设防,一侧的脖颈向着摄影机,我几乎是等着小伙子手里的钉子杵进去,那只攥着长钉的手始终在画外……正如《他人之子》,父亲站在杀害他儿子的男孩子身后,脚下是奔流的河,以及河上漂浮冲突的原木。同时我的常识在怀疑,毕竟他上半身起不来,后脑勺也出了血,是蹭过去求救的,他要想杀人还是需要起身的一个力……终于,阿迈德道歉后,松开了手,老师转身出画,阿迈德特写的脸逐渐松弛,前所未有的放松。当砰的一声响起,落地前后才是全片的视听高潮,能够产生生理震撼的效果,同时还保有最后一击的悬念可能。
某网站有高赞的短评,认为达内兄弟这片子评分低的原因,是导演手法的疲弱。因此我特意浪费两大段,笨拙地还原一下,为了给点赞的人吹吹冷风。这并不是我要着重分析的,我想聊聊这片子的“后劲儿”,这股让人放不下的劲头,源自何处?还是想说戏剧性。
记得我小时候,五岁前后,可能是个冬季的节日,姥姥带着表哥、表姐和我,一起逛陶然亭。那时候北门往里是一大片游乐区,排队的大人孩子争相喷着哈气,堪比庙会的热闹。我胆儿小,没跟着表哥表姐一起去雪山,就被嘱咐在小卖部对面的高台上站着等。结果等了好半天,我只记得眼前的哈气一簇又一簇,姥姥她们好像回家了?又等了好半天,姥姥呼哧带喘跑过来,要拉我下高台,陪着笑脸跟我说对不住姥姥把你给忘了。我呢,先吼了句“你混蛋”,然后才拉着她的手下了高台。此后,直到我念大学,每逢家庭聚会,姥姥都要笑着复述一遍。一直以来,我都只能讪笑着掩饰,其实心里头不以为然,越大就越不耐烦。自忖:童言无忌,那是小时候的粗鲁,何必现在还拿我当毛孩子?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伤人?恐惧的时候。而且,人出于恐惧伤了人,心中理直气壮,能长期不存愧疚。
阿迈德始终在恐惧中,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他就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不跟老师告别,因为担心做礼拜迟到;他拒绝跟老师握手,敬畏教规;他在哥哥的车上喝斥同车人吵闹,因为惧怕背不下经文;他骂母亲是酒鬼,甚至在被原谅后拒绝与母亲拥抱,因为母亲质疑他崇敬的伊玛目;他洗鼻洗口洗手,如外科医生般一丝不苟,因为怕亵渎了他的礼拜。对年轻的阿迈德而言,有太多的教条和禁忌压着他,他害怕的那座地狱一直在他心里,看不到,但是如影随形。
阿迈德毕竟是年轻的小伙子,正当青春,跟急于成为男子汉的孩子一样,他始终保有着“证明自己”的那种渴望和迫切。阿迈德对恩师不满,因为在她眼里,他还是个小毛孩儿。他对母亲不满,因为她不尊律法——训斥违反纪律的人,用以自证是遵守纪律的人,典型的孩子心态。他对姐姐不满,骂她放荡,因为姐姐敢于享受青春情欲。阿迈德包庇了他尊崇的伊玛目,后来却得知哥哥竟然指证了他,而阿迈德还要扛下去,为了证明他的忠诚和笃信。他杀人未遂之后,以超越其年龄所应有的缜密思维制造了新凶器,并且“忍辱负重”制造机会再次要行刺恩师,行动前他给妈妈写了遗书,里面只有一句话,“请原谅我伤了你的心,我会证明我是纯粹的穆斯林”。
阿迈德的“屡败屡战”,一根筋要杀了恩师,源于他的“年轻”,他和其他所有心智年轻的人一样,充满了恐惧,并急于证明自己。在阿迈德母亲的牢骚里,我们知道,他原来是个沉迷电子游戏的熊孩子。值得玩味的是,阿迈德从出场开始,就已经有了超越年龄的老成,他有这个阶段不该有的焦虑。阿迈德到底是怎么结识了他的伊玛目?短短几十天,他又如何能转变成为坚定的信徒?电影里没给答案,给了两条暗示信息:一是阿迈德没有父亲,在杀人未遂被关起来之后,他面对来探视的母亲,指责她的放纵,并坚信如果爸爸还活着肯定不会放任不管;二是阿迈德有位去世的表哥,在某可疑的网站里,表哥的照片被加了高光,他的照片还被阿迈德珍藏,并在礼拜的时候恭敬放在毯子下面。
没有父亲的阿迈德,急于走向“父亲”的立场,以宗教标准去批评全家人的放纵。去世的表哥,因为“主道”而牺牲,但是他被阿迈德当做父亲一样跪拜,并且在伊玛目口中,这位表哥获得了荣耀,毫无痛苦地升入天堂。阿迈德的眼里,伊玛目——表哥——父亲,成为一个混沌的存在。可以推测,这种混沌体发出的光,引领阿迈德成为了坚贞的信徒,并且时刻都想证明自己。
在影片中,没看到阿迈德如何成为信徒,只看到阿迈德的恐惧,他成了极端教条的囚徒。三年前,我因为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着自己被亲密关系的义务绑架,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在挚友的提携之下,接触了宗教生活。现在看来,我的恐惧,是“相信“的源动力。我始终羡慕那些因为渴望荣耀、向往净土、或期待升天堂的人,他们先相信了,然后才皈依修行。我踏出的第一步就是因为恐惧,而且因为粗浅的认知,我听说或者看到的都是违背教条会发生的审判或者惩罚,夹杂在敬畏和恐惧之间,我甚至开始焦虑过去时候我所不知道的自己做下的经历。简述之,我害怕,但是听说有对治害怕的修行,我试着走出两步,我发现了更多让我害怕的事,于是我就更加恐惧,进而希望自己能更信得深入。尽管我所恐惧的终会来临,只有直面恐惧才可能和平共处,但是,在彻底无法逃避之前,我始终在恐惧着我的恐惧。显然,我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误认了修行或者教条的意义,写出来绝不是抨击任何宗教修行,而是讲自己的体验,用以阐述我理解《年轻的阿迈德》这一影片的视角。
在我的体验,恐惧是盲信的前提之一。北京作家石一枫的小说《心灵外史》,被编辑贴上标签,称是“盲信史”,典型的自作聪明的误读。故事讲的是“我大姨”无处安放的爱,跟“我”无处寻找却视而不见的爱,相互错位,产生了一种愧疚的悲情。“大姨”从不恐惧,也没明确过她的向往,又谈何“盲信”?
看看阿迈德吧,他时刻以一名“纯粹的穆斯林”为标准要求自己,一方面是证明自己,另一方面是焦虑自己做错——亵渎了他的信仰教条,他不想被审判,更害怕下地狱。他连狗的舌头都恐惧,因为那是不洁的。他的标准越来越严苛,严于律己,更严待人。比起他所向往的荣耀,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恐惧。有人说,这一切都是那位极端伊玛目的错。
起初,阿迈德的确被伊玛目灌输了诸多严苛标准,但是后来伊玛目的影响日渐淡薄,而阿迈德的行为反而更加极端,这才是影片的“后劲儿”。那位开杂货店的伊玛目,在阿迈德心里灌注了很多带尖刺的墙,最明显的就是他从不放过阿迈德的恩师,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是说她“不洁”,然后指摘她利用流行歌曲教授青少年阿拉伯语,后来居然指使阿迈德去散布绯闻,说她交了犹太教男友,这一系列的指控,让恩师在阿迈德心底成为“叛教者”的代言人。标准,都是给别人设的,卑鄙的人用其来控制别人,甚至攻击异己。
最为讽刺的是,杂货店伊玛目从来都是违反标准的,他用绯闻去瓦解女教师的公益活动,他用恐怖分子的网站去蛊惑青少年。当阿迈德杀人未遂跑来求助的时候,面对如此孱弱的少年,这位伊玛目背叛了这个虔诚的孩子,要对方发誓说谎,去保卫这个“清真寺”。到此,我们明确知道,这位伊玛目才是真正的叛教者,他在意的是地盘和信众。他口中的“清真寺”,因达内影片的空间风格向来是局部呈现的,这个信仰空间就显得更加割裂
有趣的是,伊玛目并没发动极端行为,他的手段实在不高明,是典型的哄孩子手段,画大饼。他通过“表哥“的光环,渲染着无痛走向天堂的道路,而其背后只是通过延迟行动时间,去控制阿迈德的行为,他给阿迈德恐怖分子的照片和音频,告诉阿迈德那一刻迟早会来,在此之前要做好准备,跟随指引。但是,要注意的是,伊玛目从没教阿迈德去杀人。反而是阿迈德自己放大了他的理解,在这一意义上,师傅领进门,阿迈德的修行比伊玛目要更加激进。
关于“标准”,影片还涉及到了对“语言”学习途径的思辨。这一场景里,第一次,阿迈德真正当众伤害恩师,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恩师曾经帮助阿迈德克服了读写障碍,而阿迈德反过来质疑恩师的语言公益活动,其自我中心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恩师认为语言就是工具,要在生活中,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场景里学习,比如流行歌曲。但是,这给了杂货店伊玛目机会,他煽动了阿迈德和哥哥,先立标准,说阿语只能在经文里学;然后扣帽子,说恩师是叛教者;最后递刀子,说恩师的新男友是犹太教徒。在宗教修行中,修行的土壤很大一部分是跟生活土壤重合的,这位杂货店伊玛目,他闭塞视听,偏激地挖空了信众的修行土壤。
在阿迈德起杀机之前,恩师专程来找他,在杂货店门前,恩师质疑了伊玛目对阿迈德的偏激教育。她父亲是古兰经的研究者,她是虔诚的穆斯林,她告诉阿迈德,经文里说过我们可以和异教徒和平共处。但是,阿迈德轻松地背出了经文章句的出处,反驳了恩师。在那之后,阿迈德把自己当做网站上像表哥一样的战士,为了证明自己,他要铲除这个“叛教者”。
证明自己,说明正处于“自我中心”动力最强的心理阶段。某网站有高赞评论,说阿迈德在摔下来的一刻,通过自己和农场女孩的恋情想到了恩师的犹太教男友,同理心驱动原谅了恩师并知道自己错了。且不说一个从二层坠落的人想这么多得需要摔多长时间,单说说这个“同理心”,是伪命题。同理心的前提是“同”,阿迈德自己都没认知到情窦初开这回事,同谁的理?
阿迈德是被农场少女撩了没错,可是他始终被动,不拒绝,不负责。被吻了之后,他只想着如何让自己脱罪,在他的信条里,那是要接受审判的重罪,他承担不起,他被这一吻重新唤起了恐惧,因此他根本认知不到所谓的“恋情”。陷在恐惧里的人,只有焦虑,他没空去同理别人,更何况是“叛教者”?
阿迈德一直封闭自己,活在一个自己认定的标准世界里,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纯粹的穆斯林的世界,正是自我中心的极致。在影片中,讽刺的是,阿迈德杀人未遂,想要再次杀人,但是前提要先取得面见恩师的资格,而心理医生认为他并未准备好。于是,为了获得义工的认同,为了取得心理医生的肯定,阿迈德逼着自己打开了心门。
他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给读写障碍的同龄人补课教法语,忍着“不洁”参加农场的农活。看得出,他教书认真,比赛投入,喂羊的时候也能发自内心地微笑。他一步一步获取义工的信任,但是他自己完全是“捏着鼻子”做的一切吗?显然他是享受着周遭的一切的。这说明,封闭自心的阿迈德,一直在用狭隘的教条去扼杀自己的本能。
当阿迈德第二次胁迫农场少女皈依穆斯林失败后,他的恐惧又一次冲上来,他有了一种来自深渊的恐惧——因为他的“淫欲”,他将会成为恩师那样的“叛教者”。于是,在第二幕的结点之后,他跳车逃走,第三次刺杀恩师。
值得玩味的是,最后,当恐惧的本能到了临界值,终于彻底释放的时候,阿迈德放下了捆束着他的荆棘教条。一个年轻人,原本一直恐惧着未知的事物,比如叛教,比如地狱,比如审判。但是当阿迈德面对最直接的恐惧——死亡,他就崩了。那是太直接太现实的恐惧,他摔下去砰的一声之后,阿迈德开启了“本能模式”,他喊了“妈妈”,然后发现无效,于是他开始求救。
当阿迈德抛弃了教条,拉住恩师的手,他放下了“纯粹的穆斯林”的执念,真正把自己交给另一位穆斯林,并且向恩师道歉。最后,当死亡的恐惧被释放,阿迈德在影片中第一次有了放松的表情和体态。
坦率说,看完电影,我的第一反应是,好角度;第二反应是,分数不高有道理,或许是戏剧性的问题,总感觉缺了一幕。回去怎么想都想不通,梳理了一下,惊出冷汗,这是完美的戏剧性,之所以觉得太过猝然,因为影片呈现手段是达内兄弟惯常的减法。
故事的第一幕结点,杀师,阿迈德指控其为叛教者,出刀。第二幕结点,推女孩,指控其为异教徒,而自己不再“纯粹”,这不可接受。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叛教者,他要再次杀了“叛教者”。
如果说,杀师的动机,包含了证明自己的冲动、向往的荣耀,和恐惧造成的焦虑,那么第二幕前后,阿迈德的行为就可以单纯归结为恐惧,因为伊玛目被捕,他“证明自己”的对象已经不可见了。从动作上看,第二幕结点是被减弱的戏剧动作,只是推了农场女孩一下。但是,在动作背后的动机方面,达内兄弟把它层层推高。通过整整一幕,削掉了阿迈德周遭全部的影响因素。伊玛目被捕,麦地那去不成了,哥哥作证背叛,他也收回了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纸条。那么,第二幕的极端行为,就完全出于阿迈德的自我驱动了。从情欲开始,他享受了碰触和亲吻,这是第一步;继而,他又陷入自责和悔恨,进而恐惧,这是第二步;绝望之下,他控诉了农场女孩,并且再次出发杀师。这一切,都是阿迈德不再受影响的自我行为了。看似动作强度不如第一幕,其实在主角的主动性上,是增强的,因为是独立决定。从视点上看,影片全程用手持拍法跟紧了阿迈德,逼视着他的焦虑、他的缜密、他的封闭。
再进一步,从这部电影想到《无名女孩》,一脉相承。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在通过失落的人文主义,去唤醒人文主义。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失去了太多,但是丢了没关系,面对了自己的本能,再找回来吧。
作者:展世邦
编辑:斯基
《年轻的阿迈德》的结尾处,从高处坠落的阿迈德用凶器敲打进行求救,他的老师闻声赶来,向他伸出援手。指尖的触碰,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叙事闭环,而这一切仿佛也在暗示观众,之前阿迈德眼中所有与宗教相关的禁忌,都抵不过一次他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
与达内兄弟以往聚焦在移民、底层人物和失业工人的作品不同,此次他们选择刻画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宗教激进分子。但是全片看罢,我们难免会心生困惑,导演对宗教议题的浅尝辄止,使得我们并不能看清阿迈德的全貌,即他是如何成为一名极端的穆斯林人。在对他成长环境的描绘中,我们似乎能找到些许印证:母亲酗酒、父亲缺席、姐姐衣着开放,堂哥在“圣战”中牺牲……但这些是否足以构成他对宗教的狂热,是否有足够多的动能去推进他一心想要刺杀女教师的行为?
其实,展现主人公不讨喜的行为,在达内兄弟以往的作品中并不鲜见。《罗塞塔》中罗塞塔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设计构陷爱慕她的男孩;《孩子》里的布鲁诺,当得知女友生下孩子后,不是去努力照顾孩子,而是想要卖掉孩子换钱;《单车少年》里的西里尔不仅抢劫还刺伤了他的监护人。观众很难一开始就喜欢和认同达内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但或许这也是达内兄弟所追求的效果,正是由于观众无法完全移情主人公,才有可能驱动观众带着客观的态度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种对现实近乎苛刻的影像书写,现实主义理论家克拉考尔的一句话或许能够为其佐证,即“唯有从极端入手,现实才能得到理解”。
《年轻的阿迈德》之所以没有处理成完全的宗教电影,去发现极端宗教行为背后的复杂原因,以及以阿迈德为代表的一群激进群体是如何被洗脑的,究其本质还是在于达内兄弟影像中饱满的作者性,即对周遭环境的展现仅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的动机,动机背后的人性探讨,为人物立像,才是这两位现实主义大师一贯的坚守。
为此,我们能从他们的坚守中看到,阿迈德性格执拗的一面有着罗塞塔和西里尔的影子;在刻画阿迈德的家庭关系时,《一诺千金》中艰难的父子情重又浮于眼前。有人认为《年轻的阿迈德》是进击版本的《单车少年》,而我们在《单车少年》中,也早已体味过《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三个文本间的情绪交错。这些文本间的穿插并非常规意义上的自我重复,而是达内兄弟在观察众生相后的高度提炼,“达内时刻”更是在每部作品的结尾处重燃生机。
与此同时,阿迈德身上所承载的,是超乎他年龄所能全然理解的宗教教义。尽管信教之人都会感受到宗教中的超验性并受其感召,但处于十三岁的阿迈德,对于教义中的女性观和异教徒的理解以及在处理生死问题上依旧过于的草率。当然,导演并没有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审视阿迈德。而是选择用简洁、自然的平视镜头去呈现他的日常,让观众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多种人性的可能。
《古兰经》中对于洁净有着明确的规定,“以清净的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可以说,“洁净”贯穿了阿迈德的宗教之路。从影片最开始,导演就安排了阿迈德第一次拒绝,他拒绝同女教师握手,还认为老师用流行歌曲的形式教授阿拉伯语是对《古兰经》的亵渎,阿迈德很自然的接受了网络上倡导殉道的伊玛目的极端思想,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划、刺杀女教师。至此,我们似乎能够理解阿迈德一些,他只是单纯的对教义有一个表面化的解读,刺杀的行为只是在对抗这个世界的诸多不纯洁之事,死亡,如阿迈德的社工所言,只是被蚊虫叮咬了一下。
第一次刺杀失败后,阿迈德被送进少管所,在这里,他算是第一次真正走出家庭,走进生活。在农场里挤奶,喂养小动物,这些行为让他逐渐摆脱绝对的二元世界观。尽管在这其间,尤其是被小狗舔舐后,阿迈德一直在重复洗手的动作,他心中的“不洁之物”再次显现。农场主家的女儿对他的好感更是让他产生过对宗教的一丝动摇。虽然这场好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但是在农场家的女儿鼓励他摘下眼镜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有意识的体会到世界的模糊感,从清晰到模糊,这一转变某种程度上是将阿迈德从黑白分明的世界拉回复杂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阿迈德最后能否意识到,维护心中的信仰,不是单纯完成一次所谓的刺杀行动就能达成的。
所以,结尾处阿迈德坠楼后喊出的是“妈妈”,这一刻,他重新回归孩童的姿势,找回人身上基本的、人性的东西,他的成人礼,是用“不洁”的行为去对抗世界的“不洁”。而“请原谅我”,更像是年轻的阿迈德在这场宗教之路中所努力探寻的一丝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節奏處理得好好,跟著主角精神狀態走,一開始的焦躁不安直到去了農場,去了懲教所後與外界隔離所有基調平靜下來,甚至加熱牛奶那裡空氣突然停止,愛情來了,真的太神!
再來就是劇本,看完隔天起來後越想越厲害,從他小時候有讀寫障礙,父親不在,母親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青少年的成長都需要模拜對象,很多時候會選擇兄長,他想像堂哥能被人仰慕獲得存在感(網路塑造的虛擬假象),他認為女人該怎樣就能控制她才不讓失去,以為宗教能教他拯救世界拯救自己,只要相信真神就能獲得對應的愛和勇氣,但他忘記反而這些既定幻覺裡把自己牢牢鎖上,那是真的一種精神病,他不停洗手,導演一直借以宗教來探討與惡的距離,其實不止宗教,也可以映射政治,騙子最會利用憤怒的人,直到他情竇初開獲得了讚賞,片子裡發出了唯一一個笑容,接受愛和被愛都需要付出,對世界的不滿讓他無法正確回應別人的愛,他很抗拒,不停在贖罪,他認為自己的痛苦才是最重要的,不願相信或理解世界萬物還有值得欣賞的愛,仔細想想,在不夠愛的家庭裡這部分大家都有所經歷,而最後高處跌下來,來到生命的盡頭,是生命告訴他:我真的需要被照顧,我必須接受他者對我的付出,我需要幫忙,也承認世界是一個集體存在,而我非常渺小。
首发于 奇遇电影
达内兄弟正常发挥的水平,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达内电影。视听近乎完美,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也堪称杰出。影片很容易被拿来跟《单车少年》做比较,不仅是因为都是少年题材,而且用了差不多的梗(从高处掉下来,不过这个梗其实早在《一诺千金》里就用过了……)。
影片讲述中二少年阿迈德在努力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当地讲授阿拉伯语课程的女教师“不够纯洁,必须被清除”,在第一次尝试刺杀失败之后被送进了少管所,接受劳动教育(类似情节也出现在《儿子》中),他仍然时刻不忘这一想法,努力寻找机会刺杀女教师……
故事听上去比较耸人听闻,影片也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同时剧作和视听高度统一,采用了非常严格的叙事人在场原则,表演上给人物的特点是让阿迈德一直低着头,回避真正的目光接触;而这一原则下故事做得极其简约,对信息控制也很精确,只给必要的信息而砍掉了所有的枝蔓(应该是达内作品中下剪刀最狠的了一部了),但即便这样仍然出色地将极端穆斯林问题与青春期叛逆、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穆斯林社群生存和文化状况(竟然还包括了穆斯林的多样性)、互联网极端思想的传播、阶级背景(有着极端思想的伊玛目的主要职业是经营一家小超市……),乃至少年犯改造的社会机构体系等等融为一炉,讲得相当清晰。
视听上则是独步天下的达内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精心设计的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效+不用音乐(仅在片尾字幕有音乐),某种意义上视听完成度甚至好于《单车少年》……阿迈德的祷告成为影片的节拍器,他刺杀女教师的行动,与他是否能通过教育而被 “转变”,成为了剧作上两条彼此强化的线索,随着矛盾的累积,到结尾时,逃脱了社工的阿迈德准备了钉子,尝试通过窗户潜入女教师的房间却失足摔下,重伤的他艰难地挪动到窗口,用手里本该是凶器的钉子敲打窗户求救,见到了女教师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请您原谅我”。这个场景堪比《罗塞塔》的结尾(煤气罐),以及《孩子》的结尾(‘全世界的泪水”),而且还出色地保持了一种意义上的暧昧性——阿迈德的道歉是出于体验到了(与想象中不通的)死亡的恐惧吗?他是否已经“改变”了?观众并不能确认这一点。
不过影片并不能称之为完美,除了枝蔓砍得太狠(由此少了很多比较对情绪的塑造,这一点《罗塞塔》和《儿子》都更好),主要是阿迈德接受改造的农场一家的女孩实在是写得比较莫名其妙,她(毫无道理地且突然地)对阿迈德有了好感,并且(强行)亲吻了他,而这一举动让阿迈德心神大乱(此处有一段蛮精彩的对话)。这一情节实在是缺乏铺垫且太过功能性,剧作上显然是让阿迈德接受一次重大考验(性/爱方面的),将他的情绪激化,并为结尾升级的“生死考验”做铺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迈德之前“从未产生动摇”也太不近情理,即便是面对母亲绝望的泪水。如果把戏更多地集中在阿迈德如何伪装自己尝试通过改造体系的评估,而不是由这个(并不具有说服力的)事件受到刺激,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部影片维持了达内兄弟一贯的高水准,说这片扑街的大概不是觉得达内兄弟自我重复,就是讨厌现实主义电影吧。今年横向比较一下,这部影片的水准也比肯·洛奇那部好很多。
还是达内兄弟,不过风格上还是有变化的,这次他们放弃了剪辑点,每个镜头都是一个长镜头,靠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调度干了剪辑的活儿,一个长镜头内,摄影可以精准的捕捉到必要的信息量,同时完成视听的调度。好莱坞很多大导演都干过类似想法的事情,这次达内兄弟用他们那套美学风格也尝试了一次,拿戛纳这个最佳导演奖,跟卡隆和伊纳里多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意义差不多。其实更厉害的还是达内兄弟的剧本,节奏编排的非常准确,又是很不一样的写法,兄弟俩基本上每一次都很成功。
下一代穆斯林逐步攻占欧陆,这大概是最为当下而迫切的社会议题。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或许比照现实还是过于柔和和善意,但仅这个出发点也谈不上有太大问题,整体上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立场切入点的话题。
极端宗教主义在少年心中深埋,稚嫩的躯体承载着无所顾忌的冲动,但其笃定的信条似乎完全经不起风吹草动。达内兄弟用最短小精悍的篇幅,时而带动着你神经紧绷,时而令你会心一笑。而潜藏在事件背后,欧洲社会处理方式上的优柔寡断,才真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将《编剧工坊》视作范例,《卢斯》是过于倾重,《阿迈德》则是避重就轻了。而与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达内兄弟一贯擅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次却拍了一个“封闭心路”的少年。我们无法感受到阿迈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个别镜头(比如田间初吻)中有些许流动感,大部分时间是“一潭死水”。这种封闭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看感,就像一个没有找到其合适展示方式、丢失文化背景与生成语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满实则空空如也的展场里尴尬矗立着面对观众。
和基友从电影院出来第一句话齐声表示,介倒霉孩子就是欠揍。
比[无名女孩]真实可信得多,叙事和视听方面都是如假包换的达内兄弟,以小见大,结局则妙到毫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足之处是这个题材不大适合以这种路数来拍,仅有外部动作,内心活动缺席,人物显得干瘪和平面化,如同木偶,再加上导演和绝大部分观者都处于他者/局外人的位置,更让影片失却了深远韵味。PS:以虔诚的祷告礼和细致的洗手作为分隔叙事的节拍器。(8.0/10)
达内兄弟简直是肯洛奇的反面,《年轻的阿迈德》有点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对我来说,片子最大的问题不是故事缺乏波澜,而是它的影像没有力度,实在无法触碰到我的情绪。
弑师的匕首也是求救的工具,福音的经书也是圣战的源起。如果女孩不信穆斯林,就对她没了感觉。如果错过了祈祷的时刻,祷告就失去了意义。如何用语言判断信仰的渎神与纯洁,如何用眼镜分辨世界的模糊与清晰。哥哥是值得崇敬的战士,伊玛目是必须信奉的神使,自己是接近安拉的少年,还是跌入邪恶的魔鬼。
状态神勇!达内拍宗教极端真的很合适,他们并没有简化这个问题,反而将之复杂化了,因为孩子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陷于极端宗教的孩子更完全是成人的盲区,你只能透过他的行动去理解他,而任何理解又必然徒劳无功。主人公被完全钉死在景框之中,除了切身的疼痛之外,没有任何内在的力量可以解救他。这是一部升级版《单车男孩》(虽然仍有缺点),一部当代版《德意志零年》!
我还以为他到最后要继续捅呢
达内兄弟的新作,一个13、4岁穆斯林少年,青春期中盲目冲动行为之朴素而又精确的讲述,功力老辣,又不张扬,好!在土耳其阿达纳电影节上观看。英语字幕现场放,字小,看得累了些。
#72nd Cannes# 最佳导演奖!!!达内兄弟正常发挥的水平,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达内电影。视听近乎完美,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也堪称杰出。出色地将极端穆斯林问题与青春期叛逆、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穆斯林社群生存和文化状况(竟然还包括了穆斯林的多样性)、互联网极端思想的传播、阶级背景(有着极端思想的伊玛目的主要职业是经营一家小超市……),乃至少年犯改造的社会机构体系等等融为一炉,讲得相当清晰。视听上则是独步天下的达内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精心设计的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效+不用音乐(仅在片尾字幕有音乐),某种意义上视听完成度甚至好于《单车少年》。当然剧作还是有问题,有长评。
C / 第一部达内,比预期好不少……感觉有点过于执着对头部的刻画,而本片主角的头部(包括面部)却又几乎始终拒绝着观众,以至于特写所能营造的空间始终太现实且完整。镜头反而没办法构造一个穿梭于不同器官的任意空间,削弱了那些关键性身体时刻的力量(比如奔跑、快走等)。阿迈德最后走向老师家时他所做的并非执拗地继续极端宗教指引下的任务,而更接近于一次纯粹的“掷骰子”式选择,因而他需要的是圣女贞德一般在行动时掷地有声的脚步,而不是坠落后的画外余音。
(6.8/10)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精炼。在作者电影越来越推崇“长”的当下真是一股清流。不过这次《年轻的阿迈德》套用了和《单车少年》基本一致的公式。虽然敢于讨论欧洲社会最受争议的问题。但略显诚意不足。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主角一直在改变对极端行为的态度。但大多数时候观众无从得知其真正的心理活动(也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所以故事进行到最后。我们还在担心利器会不会刺向老师。而更为高明的是。这件利器从杀人凶器瞬间内变成了救命工具。
我還挺喜歡的,非常生活,非常流暢,非常簡潔克制,但又暗流湧動張力十足,觀影全程在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中度過。我不同意很多人說結尾是感化是醒悟是敗筆,結尾是這個需要立刻執行刺殺來自證純潔信仰的少年,遇見了接近死亡的意外墜落後,展現出的那一瞬間少年本真, 是整部電影裡他第一次表現悲傷的情緒。用原本打算刺殺的工具完成的自救,是那麼讓他傷心,失落和無助。這不是救贖,他也不會因此覺醒,在他堅定的信仰面前,這是徹底的失敗和虛無。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年轻的阿迈德》。2019年第7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达内兄弟。—— 这样的电影于我某种程度上算惊悚片:面容看起来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却因极端的宗教信仰而处心积虑地想杀害自己的老师,失败过一次却依然执着于再次取走她人性命……怕是以他此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遭遇不幸事故被老师好心拯救了(一度担心他会在那时将“凶器”刺向老师),他也不一定会“改邪归正”吧?★★★☆
标题的真正主语不是阿迈德,而是年轻。这种“年轻”就像今日的美国一样——固执而又鲁莽。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想要剖析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必须拿教育(意识形态 )开刀,必须从(政治)领袖与(宗教)导师身上下手——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便是,马尼尔的《外出时刻》也是。毫无疑问,达内兄弟这部毫无新意的新作显然也是。影片最为直观的矛盾是传统圣训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就像许多青春电影一样,我是谁——才是《年轻的阿迈德》真正需要解答的现实主义命题。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摘下眼镜的男主角眼前一片模糊。摇摆于道德扭曲的制度与自然而然的情爱之间的他,之所以拒绝爱是因为对欲望本身充满恐惧。最终恐和欲的关系在经典的“达内时刻”转化为爱与被爱的关系,可是爱能挽救这位少年吗?达内兄弟的回答是:无人知晓。
片末久违的又一次“跌落”调度实现了达内兄弟近年来最强的一瞬影像煽动
【VIFF19-Centre】三星半。能理解为何有传言说没有寄生虫的话金棕榈会被达内兄弟再次拿走:前2/3毫无争议的大师之作,在继续自己风格作者化的同时(不是他们还能是谁?)又涉足在欧洲被讨论极多的移民,宗教冲突题材但不落窠臼选择新被“洗脑”的孩童角度,妙极了。但一切急转直下,Louise的情愫冲击无疑直接挑战了阿迈得的信仰,促使最后一幕的发生,但观众现场的笑声无疑直白说出“不买账”三个字(好吧 也许欧洲孩子就那么直接呢)。夸张是能理解的,但总是觉得差了些什么(也许,是自己太老了不能跟上孩子的现实了…?)结尾收的简短有力,不多做口舌,但我预想的结局-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刺向老师-会不会更冲突些?但转念一想,导演们还是秉持着一颗童心善待世界。这种转变,无疑和之前作品形成了明确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