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拍电影就是,拍电影。美院老师拍电影就像在,写论文。还是那种发表研究成果的顶刊学术论文……我以为自己只是买了本什么科普读物,结果坐在影院里对着顶刊学术论文懵逼了一个半小时。
映后主创谈到从拍摄到后期到声音设计,都在进行各种叙事手法的艺术探索,“怎么把焦点融入到叙事”“进行哲学上的、美学上的探索”。但最终的呈现就是:叙述的结果本身倒变得次要了——画面不再以给出足够的信息为目标,电影文学性的诗意化,和影像上“非常美院”的视觉追求,说好听一点是“文本的克制”,说难听一点……说难听一点就是我期待错了(别问,问就是我爱美院
哪怕提前被打了预防针了它是个所谓的“诗性电影作品”,我以为它至少得是个叙事诗吧,结果它根本不想讲故事 。所有建立在故事情节人物之上的光影声效镜头调度都是为了抒情为了“诗性”的美学表达……那表达也太浓郁一点了。我只是想问问这会儿发生了啥黑灯瞎火的怎么谁就死了?结果电影告诉我那是人性的挣扎与退缩是悄无声息的蛇与犹疑的绿那些苍白雾气中寸步难行的革命理想那些被天光凿刻在黑色岩石上面目模糊的身影那些清醒与疯狂边缘的幻觉那些自戕与自责……异乡的河、故乡的水~滂沱的鲜血!
我:……啊?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 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 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 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 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 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 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 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 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 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 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1、很有特点的电影,纪实电影,对那段历史做了很客观的转换,没有出现什么超级英雄,正面力量的艰难求生与自我怀疑,反面力量的强大,敌人的穷追不舍与多数的兵力。 2、红军长征时期遇到围剿与追杀只会比这个更加绝望,会有很多人动摇,也有很多人在死亡了绝望之间坚持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历史与希望就是来自于这么一帮“偏执”的人,我们远离了那段历史,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很多人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立场没有客观的去解读那段历史,综上两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是偏颇,因为一边带着谄媚,一边带着盲目的歧视~ 3、曾经解读过毛泽东的四渡赤水的战役,上述中国几千年历史,绝对可以说的上是经典战役之一,事实就是事实,没办法改变与诽谤;许多历史上的战争,在各种战争上,军队战斗意志力的培养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失败的强势方多是临时拼凑,互相猜忌,战斗意志相当薄弱的,所以我们反推当年这帮红色战士,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何等的惊人,也许,但是民族危亡时刻无数人自愿树立自己一个坚定的信仰并投身极端运转的国家机器当中,献身与大局观因为历史的远去与当前社会的糜烂利己思潮,会让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视死如归,我无法去为所有人的投降和生命权做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去尊重那些选择舍身取义的英雄,这部影片也没有避讳的展示出了投降与逃跑主义的人性,面对死亡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
4、影片的黑白色调算是一个特色,最近看过色彩比较丰富的法斯宾德的《劳拉》和阿基多的《阴风阵阵》都是对色彩运用比较特色的电影,这样水墨化的电影很有新意,同时也是对放映和观影的双重挑战,我比较推崇各种实验性电影,如果害怕失败,那么中国电影将死在人言可畏之下,于是在电影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批评与讨论是弥足珍贵的交流,而超出这个层面,而说不出因果原因的讨论,是无意义且卑鄙的。
5、目前中国电影是很艰难,认得一个编剧朋友,他的学生在一个一个放弃,艰难的原因我是对艺术创作者们抱有巨大同情心的,在八股限制的创作逻辑下,做出改变与调整是很艰难的选择,另外一个准二线城市,一天只有不到十场电影,台前幕后又是一个艰难的双重挑战,我跑了大半个城市才找见一家影院的小厅,为了热爱,为了致敬,致敬视死如归的英雄,致敬电影的夹缝求生者,致敬热爱电影的朋友们…
6、当前的部分污吏,对不起那帮信念者,从戊戌变法到今天120余年,无数奋勇者带着各自的主义,为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放弃了自己活着的权利,我们不能忘却,而且他们不少人还未成年~
本文写于浙传超前点映之后,2022年6月2日。
【防杠声明】:本人是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拨冗前来交流的,看得出来他们是真诚的,本文也不涉及人身攻击,也没有利益相关,均为个人观点
其实去年就有关注过这部片子,看见“浙产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勇夺表演、摄影大奖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心里想着隔壁学校还挺厉害;此份心情在今天下午到达了高潮,《云霄之上》要来我校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学术交流,且能来的主创都众神归位。
有一说一,为了能够提前到坐个好位置,我甚至在食堂吃了巨难吃的馄饨,还是大碗的(主要是他家做的比较快,没啥人排队)。
电影开始了,开场首先是一个巨暗无比的俯拍镜头,为全片的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为今晚的放映和交流活动定下了基调。
抱着不剧透的职业精神,和确实没太看懂讲了什么的真实体验,本人对故事情节一并掠过;
(要是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去看词条里对该片的故事简介吧,就我个人体验,和花一个半小时看片子所get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整个片子的视听可以说是不太及格,
首先来聊聊画面,用一个“黑”字来形容再好不过,黑到什么地步呢,黑到看不清人脸,看不清环境细节,更看不清tmd这是个什么故事。
有多暗,拿黑白片对标,最终画面的明度比《伊万的童年》要暗一倍,和《影》相比,会暗更多
展映完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您是想拍出水墨画的感觉呀!
声音尽管做了7.1,但是论水平也不比我校毕设高到哪去,环境的烘托不够,离谱的是,个别对白居然被混出了电音。
调度更是惨绝人寰,反古典那是肯定的,尽管个别片段我还是挺喜欢,但是各位主创一直强调的诗意,估计是处在云霄之上,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电影的同学可是见都见不着。
以至于qa时,有同学问:请问导演是想在调度上创造出舞台感,还是无心之举?
放映完毕,出字幕,主创上场,监制、摄影、编剧、男主演、导演,全部都来了,属于这个夜晚和这部片子的戏剧节开始了。
刚开始同学基本上是质疑。主要是老师和主创都非常坦诚,毕竟他们表示:都能骂,都能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画面那么黑,看不清人脸了!
2.前半部分太无聊!
3.前期部门和后期调色是怎么协作的?
4.300万的片子,有哪些地方不是设计而是遗憾?
5.人物转变太突兀,设定很怪!
面对此情此景,主创们开始了回应。
1.导演说:咱们影院的灯泡太暗,唉,观影效果不好。要看,就要在顶尖影院看(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片子暗成这样,你拿太阳作灯泡也没细节啊);然后,开始逐一解释人物心态变化。
2.监制说: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向内探索诗意电影,这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呀,不能以古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3.编剧:谈德勒兹,佐证监制的观点
监制定下“我们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调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你们不一样”,所以学生当然也没啥可问。
你谈人物转变太突兀,他告诉你,我们的叙事不一样,你要带入那个环境,要用“中国人的心态”去考虑。
你谈调度很无趣,他告诉你,我们美院啊,追求的那叫诗意,我们不追求空间的构建。
说完我们不一样之后,我校的一些同学,开始以提问之名,行跪舔之实了。
它们都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会大谈个人感受,多半是在夸;紧接着顺便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各位嘉宾啊,那当然是笑逐颜开。
你一定会问,大家不都是在喷么,怎么又舔了起来?
因为,这些“提问者”,大部分是想考美院,然后套近乎,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另一个校区坐两小时车过来,尽管那边之后也会放。
于是,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你被恶心到,关我屁事,我可是要考美院的人,浪费你们时间,卖个屁股,不寒颤。
一场传媒和美院的自嗨,宣告开始,并至少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真的很伟大,你们做到了底层人物的叙事!”
“你们的画面好好看”(这位应该是猫或者鹰,自带夜视功能)
“你们的片子有老塔、伯格曼的味道,我真的,哭死!”
。。。。
幸运的是,面对吹伯格曼的那位同学,主创也没有承认,而是机智地避掉,这么看,还是自知的。
一些人嗨了,主创们也嗨了,大家轮流用话筒回答问题(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编剧,你真的很能吹,向你学习!)
一个同学舔完,主创们轮流针对这个问题,再去享受20分钟。
因此时间飞逝,大家在10:00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银幕。
我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后悔今天晚上只吃了巨难吃的馄炖,再强调一下,是大碗的
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本片当然有可取之处,探讨人性、诗意美学的尝试,在今天这个语境,和“主旋律”基调下,当然是很难得。
但我寻思着,三百万能拍出什么心里没点数么?三百万、而且都是户外,对于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挑战,摄影没法用大灯【影响造型】、机械组难以工作【影响调度】、美术组难以置景
大胆猜想,与其讲“导演如何构思”;还不如讲,三百万只能做出哪些东西来。
没钱还他妈装逼,那英看了都生气。
所以我不能理解它们那“我们不一样”的自信,那“对观众有要求”的自大,和“拍出中国诗意”的无比自豪
拿简陋当诗意、拿诗意作主义、拿主义去逃避
我感觉他们在逃避,逃避观众(这还是一批谈起艺术电影津津乐道的观众);
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娱自乐,毕竟拍没拍出诗意,评级体系可在我手里,你还不够格。
老师拿经费拍片子,然后拿奖,顺便写论文、发个影评,专业术语能用多少用多少,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圈子里给我狠狠吹,毕竟都是自己人嘛,此为自嗨
同学们不大喜欢,选择沉默;卖屁股的学生则纷纷举手,表示我好喜欢!主创听了也开心,那叫一个体面,此为自嗨。
主创有鸿鹄之志,自知片子对观众有要求,又是艺术电影,于是直接放飞梦想,撒币三百万,情节人物不在乎;水墨画,好!诗意,妙!喜提大奖,此为终极自嗨。
为学术自嗨、为学业自嗨、为“影视艺术”自嗨,从此传媒美院“是一家”
因为你们都在tmd自嗨。
最后馄炖店也嗨了:有个傻子为了更好地看别人自嗨,在我这急急忙忙点了份馄炖,还是大碗的。
如果当时因为题材为“战争”就拒绝这次的影展,那将会成为我莫大的遗憾。这部电影与此前铺天盖地的战争片有本质上、手法上等等方方面面的不同,毫不夸张地说这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当中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开始抱着单纯欣赏画面之美的期望去看这部电影,最后却被电影充满艺术感的表达手法所折服——其中主角在幻梦中分裂成二人游走、对峙的一段,哲理意味之浓发人深省,值得细细品味,也感谢导演解答了我对这一段创作意蕴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导演在这部电影当中意图传达的精神思想令人动容,从导演的对谈之中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美好理想信念,并努力维护坚持的清醒之人,有着世界性、人类性的广博情怀,最后国军士兵的一句“我们都是自己人”让我联想到迈克尔的“We are the world”,人类的每一份子都是兄弟姐妹,为何要手足相残?为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被迫舍下生活和生命去参与这种政治游戏,甚至还有大把的人成为被煽动战争情绪的失去基本人性的一枚棋子,为之叫好?导演刻意选择了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队伍,刻画人物形象是也没有依循传统的英雄史诗套路,或许正是意图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每个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背景以及幽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却也是让人记不清面孔的群体之中的一员。在问及“云霄之上”的含义时导演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芸芸众生的一员,只有冲破云霄才能看到太阳。祝愿我们都能努力冲破云霄,破除战争的阴翳。
An award-winning arthouse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Beyond the Skies, the directorial debu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Liú Zhìhǎi 刘智海, is a black-and-white arthouse war film that is evocative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It premiered a year ago at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n nabbed three Tiantan awards in Beijing before moving onto other festivals in Kyoto and Okinawa. But at home, few have heard about and even fewer have watched this film.
Set in 1935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film follows the young Communist soldier Hong Qichen on a mission to destroy the Kuomintang (KMT) ammunition depot within 48 hours; at stake are the lives of 350 of his fellow soldiers. On the way, Hong enlists the help of other Red Army recruits. Their high-risk trek across the treacherous, dreadful mountains exacts a heavy toll, and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when it seems that no one else has received the order that Hong di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alpable tension filling the heavy air, Beyond the Skies explo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survival instinct and their sense of duty to their nation.
Probably one of the lowest-budget war films in history, Beyond the Skies is decided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ar films. “It’s actually a commissioned work,” says the director Liu, “but the government wanted a biographical war film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However, I’m relatively averse to such orthodox, ‘main melody’ (主旋律 zhǔ xuánlǜ) war films with grand narratives.” His feeling is understand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current domestic film industry has been oversaturated with blockbuster war epics such as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and Snipers.
“Because our budget was low, we wanted to tell a small-scale story with a simpler plo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tried to innovate with the film language,” Liu says. “We hope the audience will see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involved in the film.”
And explore he did. 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phantasmagoric and dreamlike. Filmed almost completely in black-and-white with low-key lighting, the frames recall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 This quality is only heightened by the expected long shots overlooking the mountains and rock forests, anchor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Mì Xīnjūn’s 宓鑫君 camera also moves along with the soldiers on their grueling odyssey in handheld long takes, as if a brush traversing rice paper. Although the overall lighting could have been a bit brighter, the scenes underwater and inside caves are beautifully lit. “I wanted to make a Chinese-style freehand brushwork film with poetic qualities (中国化诗意写意电影 zhōnɡɡuó huà shīyì xiěyì diànyǐng),” says Liu.
If the story drags in places, it’s because there’s hardly any story there to begin with. The concise 90-minute running time and painting-like compositions, albeit smoothly pieced together, come at the expense of plot and character — but perhaps by design. Not only does the script endow the characters with no inner life whatsoever, but audiences can hardly even distinguish them. The black-and-white, high-contrast cinematography reduces the muck-daubed soldiers into hazy silhouettes, so much so that when the Beijing jury chose Beyond the Skies for the Best Leading Actor award, they opted to present the honor to the entire male cast.
Nevertheless, the script doesn’t confine the characters to sheer collectivism, nor is it all about patriotic bombast and heroic duty. “The narrative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dea behind it,” Liu suggests. Just as in Chén Kǎigē’s 1986 film The Big Parade, Liu also questions unthinking chauvinism. One of the soldiers is caught in the act of desertion; another explains that he joined the army only to earn dowry money; and at different points, all of them ponder whether their sacrifice is worth it, making the characters more relatable than in usual Chinese war films. “The shedding of human blood in war sheds light on humanity,” reads the film’s poster. When an unarmed and injured KMT soldier begs for his life to be spared, he cries, “I’m one of you.” Such an antiwar ethos and humanistic lament pervade the film.
Brilliantly understated, expressive, yet highly ambiguous, the ending proves reminiscent of the 1984 classic Yellow Earth, a film that revolutionized Chinese cinema and launched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directors to fame.
In trading an elaborate plot for technical brio, Beyond the Skies can feel like it’s made for film aesthetes to wallow in. But there’s an undeniable imprint of poetic sensibility and artistic imagination. Liu is aware of the onlin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his film, the good and the bad. Rather than being discouraged by his critics, however, he wants more discussion — and more criticism.
“There is no pattern or standard way of making films,” he says. “We as filmmakers should take risks.”
Beyond the Skies is available on Bilibili.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China Project.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非典型主旋律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