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1.
"刚出狱的问题青年成为冒牌神父",这样一个剧情主线如果交给曾经的好莱坞来拍,一定能拍成一个性转版《校园兔女郎》,搞得热热闹闹鸡飞狗跳,最后皆大欢喜众人得救赎。但当同一戏剧设定搬到冷峻的波兰小镇,而主角是一位如尸体般苍白的男孩时,这个在轻柔圣光和灰暗滤镜中交替行进的故事可能会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20年奥斯卡提名信息一经发布,许多人都为《寄生虫》的出色表现和它对亚洲电影工业的开拓性意义而欢欣鼓舞,也同时发现,在国际影片提名下与《寄生虫》同台竞技的,除了许多粉丝心中的戛纳无冕之王《痛苦与荣耀》和口碑极佳的《悲惨世界》,还有这部较少人听说过的波兰电影《基督圣体》,它冷门到主演Bartosz Bielenia甚至还没有豆瓣影人页。
虽然听上去冷门,这已经是波兰连续第二年入围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提名。去年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冷战》最终输给了同为黑白影片的《罗马》,但也在Amazon的大力宣发下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向国际观众们宣传了波兰电影学院派的深邃影像魅力和那首令人心碎的波兰民谣Dwa serduszka。
作为基希洛夫斯基、波兰斯基、安杰伊·瓦伊达的祖国,波兰从60年代波兰学派崛起时起,就一直是一个略被忽视的电影强国。经历了严苛的审查制度、“道德焦虑”派电影和好莱坞的冲击,波兰电影人们仍在以罗兹电影学院为首的学院体系下,保有从前人那里继承的冷峻与思辨,同时加入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照和反思,不断在欧洲三大与奥斯卡崭露头角。
同样毕业于罗兹的本片导演扬·科马萨,有一个比起前辈们不算那么拗口的名字,但他对于国内部分观众来说仍属于“查无此人”的阶段。其实不少国内影迷应该都对科马萨的处女作不陌生,那个黑发妖冶的男主角曾经称霸了不知多少B站剪辑,而《自杀房间》也或许是部分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电影。
扬·科马萨出身于演艺世家,受教于波兰电影最高学府,而在《基督圣体》中与他合作的摄影小皮奥特尔·索博辛斯基更是祖孙三代都精专于电影摄影。他的父亲是掌镜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辛斯基,而爷爷是合作过安杰伊·瓦伊达、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安德烈·祖拉斯基、沃伊切赫·哈斯等一众波兰名导的维托尔德·索博辛斯基。
这种精神与艺术的承继,在戏里戏外形成了有趣的照应。当故事里的Daniel从神父手中接过衣钵,又将福音传给小镇信众时,画框之外影片的创作者们,也正从前人和祖辈手中虔诚地捧过圣餐。
2.
看到Daniel因为犯罪记录无法进入神学院而失魂落魄,少管所的神父安慰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牧师”。他没想到的是,Daniel把这句无心之语当真了。
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波兰每年都会出现好几起冒牌神父事件,而教会对这些丑闻(或者说部分人眼中的趣闻)都统一避而不谈。在这些成功骗过教徒们的神职人员背后,是一个威胁到教会权威性甚至存在必要性的事实:任何人都可以当神父,甚至当得很好。
在《基督圣体》中,这个“任何人”被进一步戏剧化地夸大成了一个背负着不堪过去的罪犯。Daniel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格信徒,影片一开始展示的就是Daniel参与少管所中霸凌行为,放风的他冷酷又熟练。而在他慢慢剥离旧身份,披上神职人员外衣的过程中,他也毫不避讳地狂欢纵欲。
将Daniel推到“圣洁”的反面以突出他的纯粹与虔诚,似乎是较为初级的戏剧手法。但这种处理并不是为了展现Daniel是多么叛逆多么与众不同,也不是在为剧情增添喜剧性的反差,而是在Bartosz Bielenia切换自如的表演下成为了整部影片宗教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Daniel并不在乎犯忌,他选择去自行决定教条和约束中哪一部分无需理会,而哪一部分对他来说真正有意义有力量。松弛一点的生活方式并不妨碍Daniel自我改造的信念和对正义的追求,而这种对信仰的另类解读也又一次印证了“人人都能当神父”这个论调。
《基督圣体》的前半程是极富喜剧性的,聚焦Daniel作为冒牌牧师的急速成长,看他是如何顺水推舟急中生智,如何在听忏悔前临时抱佛脚用手机查说辞。但在Daniel带着紧张和兴奋学习自己新身份的同时,被悲痛的阴云笼罩的小镇也在他眼前慢慢展开,那座他每日经过的教堂前,立着小小灵堂和幽灵一般哀悼的人们。
在这个过程中,Daniel带领着观众一起了解那场带走六个年轻生命的车祸,也从受害者家属那里慢慢拼凑起这场悲剧背后的真相。随着一场并不刺激的派对,《基督圣体》的故事被劈成了上下两半,在那场年轻人们的派对上Daniel得知了车祸中的死者还包括另一辆车的司机,被视为凶手、照片被禁止出现在灵堂的第七个人。
这一层悬疑赋予了Daniel行动的目标,也将整个故事拉入了多线并行的紧张节奏中。从这个节点开始,Daniel面对的每一重困境都全面升级。Daniel过去罪孽的真相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揭秘,为他信仰的发端与梦想做神父的动机笼罩上了不一样的色彩。Daniel内心中与自己的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复杂,一面担心着自己身份被揭穿,一面被过往带来的悔恨所纠缠。忏悔室镂空的隔板后,是Daniel惊慌的眼睛。
而外部的困境更具挑战性,Daniel在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正义奔走时,不得不面对坐拥权力者的阻挠,和反对者的恶意与报复。整个小镇展现出的空间非常有限,局限在教堂、灵堂和两三处房屋内,这样封闭的系统却催生出阴影中的巨人,一条扭曲的利益链条。
当多方势力终于坐下来谈判时,小小的方桌四边,出现的是具有复杂身份的几位人物:开着伐木场的镇长,同时代表着财富最大值与政府公信力;作为众矢之的的第七人家属,也是Daniel渴望拯救的对象;教堂的工作人员Lidia女士是小镇秩序的维护者,但也是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她的女儿Eliza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却也受制于家庭的权威;最后,就是我们的Daniel,他背负着有震慑力的宗教符号,却终究是小镇中的局外人。
这场室内戏格局虽小,却有着暗涌的能量和一个力道十足的反转。与其说是反转不如说是顿悟,它的力量不在于戏剧性而在于情绪,让人后背发凉又露出被捉弄的苦笑,像是一记无情的耳光,提醒Daniel他所笃信的正义是多么片面而讽刺。他所寻求的真相,正深陷在一片交织着利益、自保、偏袒的泥淖中。
这个泥淖中的小镇,是整个波兰社会的微缩模型。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分裂小镇的这场车祸,象征着波兰2010年的飞机事故。在那场空难中有96人不幸遇难,包括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和多位政府高官。这场灾难带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创伤、恐惧和层出不穷的阴谋论,人们不停地想为灾难发生的原因找个解释,而整个波兰社会也自此分裂成两半。一半人坚持认为这场灾难是预兆,企图从中找出政治和宗教意义,而另一半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单纯的事故,不应当过度解读。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圣体》为这种分裂的混乱构想了解决方式,将一位敢于质疑笃信正义、代表着救赎与原谅的形象空降到小镇上。问题在于,这种方式有效吗?如果乐观一点来看,Daniel的努力最终是有一定成效的,他让那个被排挤被唾骂的司机能安然下葬,也最终让Lidia点头允许司机遗孀步入教堂。
但悲观一点来看,那个火烧Daniel库房的人仍然藏在小镇某扇紧闭的门窗后,手握权力与财富的镇长或许还会继续干涉教堂,而镇上的年轻一代选择了逃离,将让她失望的故乡抛在身后。救赎者Daniel本人,当他拥有宗教做后盾时都无法完成对小镇的清理净化,在失去这层伪装后,只会更加无能为力,最终定格在一片暴力与混乱中。
3.
《伦敦生活》里,自我厌弃的Fleabag爱上hot priest,她对他说,“我只想有人告诉我如何去生活”。
同样也有一位hot priest的《基督圣体》里,几乎每个角色也都在发出这样的声音,在挣扎着寻求指引,企盼有人能告诉他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正如Daniel圣歌里唱的,“主是我的牧羊人”,人类都是迷途的羔羊,所以当他们发现宗教的指引作用,就会理所当然地将宗教当做一盏灯塔,一本答案书,只要虔诚跟随,就能拨开迷雾到达彼岸。
《基督圣体》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宗教在指导人生上的积极意义,因为信仰的存在,Daniel面前才有了明晰的改变之路,才得以坚信自己有向善的可能。但这不是宗教在《基督圣体》中唯一的一种面孔。当一位打自己孩子的母亲向Daniel忏悔,宗教之于她变成了虚伪之人的心理安慰,她可以一边述说着自己的罪一边对着神父撒谎。而当Daniel在满屋宗教装饰的包围下,对虔诚老太说“你不会死”又看着她咽气,他可能也体会到了宗教在尘世生活中的无力。
Daniel的冒牌身份本来就是对神圣的一次亵渎,而他在面对悲痛的死者家属时,对宗教进行了更大的一次挑战。在他到来之前,那些痛失所爱的人们倾向于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这场悲剧是“上帝自有他的安排”。但他们是充满不安与不解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为什么爱世人的上帝会如此残忍。
Daniel采取的方式,是站出来鼓励他们直面这种质疑与愤怒,他们不需要去用一些虚无缥缈的信条指引他们度过痛失所爱后的余生,而需要借助最为凡俗的情感去真正接受那无法挽回的失去。
《基督圣体》毫无疑问是一个关于救赎与原谅的故事,但这种救赎与原谅不是宗教意义,而是人性意义。Daniel促成的改变,哪怕再微小,靠的都不是宗教的力量,而是他本人的真诚与善念。《基督圣体》也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但这种信仰不专指对神明的信仰,更多的是指那些能支撑人们继续走下去,继续生活的一切信仰。
宗教只是这种信仰的其中一种载体,而在这个充满着阴谋论与互相中伤,充满着失去与悲痛的世界,什么有用就抓紧什么吧,不管对象是神明,是社区教堂里酗酒的糟老头,还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陌生男子,相信就会得拯救。
4.
片名Corpus Christi,指的是每年五月或六月举行的基督圣体节。现实中Daniel的原型,一位同样年轻的冒牌神父,正是在基督圣体节期间成功上任,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一举获得群众的喜爱与信任。
而Corpus Christi这句拉丁文的字面意义,是Body of Christ,基督的身体。“身体”,是《基督圣体》重要的符号之一。站在耶稣雕塑下布道的Daniel,在一场场弥撒间,渐渐化身成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他的身体,也渐渐与高悬在上的耶稣重合。最后一场弥撒Daniel脱下衣物,那点缀文身与伤疤的躯体提醒着信徒教众们:基督的圣体,由凡人的血肉构成。或许只有背负着罪孽的凡人,才能理解痛苦和一切属于俗世的情绪,才能明白救赎与原谅的真正意义。
片中的Daniel是一个饱满、处处牵动共情的人物,而饰演Daniel的Bartosz Bielenia可以说成就了《基督圣体》这部电影。在他身上,神性与肉欲,疯狂与天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让Daniel凡俗感与圣洁感的双重性得以成立。
有意思的是,现实中那位冒牌神父暴露之后,教众们纷纷写信给教会,因为他们不知道假神父经手的婚姻还成不成立,也不清楚他们的孩子算不算完成了受洗。没有了教会那层标签,假神父祝福和庇佑的一切都失去了效力。至于他带来的那些感动和快乐还有没有意义,只有这群信徒们自己知道,也是最终交给观众的一道价值判断题。
从《方济各之花》到《苦路十四站》,欧美有不少或质疑或赞美圣徒、抑或对他们摆出模棱两可思辨态度的文艺电影,大多深沉而冷峻。相比之下,《基督圣体》从色调到场面上都要温暖太多,且穿插着很多纵酒、狂舞、歌唱的世俗场面,虽然故事最终也包裹着一个神性与人性不相容的悲剧内核。
与这些年被奥斯卡宠爱的、以导演帕维乌(《修女艾达》、《冷战》)为代表的波兰新电影也不同,《基督圣体》里的波兰乡镇,不再追求黑白光影和经典构图,而经常是一片阳光普照。有着锯木厂的边境小镇占据剧情的大部分时间,却更像一个不真实的戏剧舞台,一个不需要学历、资质、证书,就可以作为基督代言人去“表演“神父的舞台。而现实则是危机四伏、相互欺凌的少管所,犯了命案的主人公丹尼尔,在里面也得扮演好从了上帝的乖乖仔角色。 然而,带着强烈求生欲在少管所里学来的那么点祈祷本领,却在小镇舞台上派上了大用场。假释中的“好演员“丹尼尔,成功欺骗了相邻,却也像被圣灵附体般,让教堂和路边祭坛,真正成了可疗愈村民伤痛的圣地。渐渐的,这则娓娓道来的神迹故事,让观众发现,痛彻心扉的秘密、埋藏深处的罪行,既可以在忏悔室的窗框旁诉说,也可以在伴着海洛因的伏特加里倾吐。当然,这一切虚假的美好注定不能长久,褪下代表神性的那层皮,少年犯丹尼尔还能是一具圣体吗?
这导演好喜欢拍男主大头照,眼睛太浅了,无论什么光线角度都像玻璃珠一样,漂亮呢。
开头关于主角的过去都没有交待,直到一个半小时后被混混威胁才说清楚。主线有两条,一是主角进过少管所,想当牧师但不被允许,所以假释后被分配工作,跑到当地的小镇来假装新任牧师,二是主线是小镇上去年死了七个人,六个年轻人开车和一个司机相撞,然后这个司机遗孀被全镇人辱骂遗忘,大家都悼念那六个年轻人,但其实开车的年轻人飞叶子,就因为全死了,他们反而能有盛大的葬礼,司机不被允许下葬。
司机出事前和妻子吵架说要去自杀,反正双方都是过错方,死后却不能被一视同仁。
因为基督教氛围太浓了,所以我有点进不去,但真的挺有意思的,主角选得太好了,开头一看就是刚出来的,很颓很混,但眼睛有很干净忧郁,片子很克制,滤镜像是一直阴天,只在弥撒祷告是有光线透出,经常是雾蒙蒙的,很有氛围。
而且主题很明确,无论是什么人,身在何处,都可以心向上帝,上帝就在我们身边。里面主角开导教徒,说只要伸出手,我们可以去触碰到我们的思念,所以他被小镇上的人所接受,都说他的祷告有感染力,虽然我没啥感觉,但剧情说是就是吧。
毕竟是国外的片子,尺度还挺大的,有飞ye和床上运动的镜头,非常直视欲望。
剧情有bgm的地方不多,整体很淡很淡,说实话我是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的,本人看这种就像外国人看乡村片,能看的出好看,但我没啥感触,比如上帝如何拯救人这种宏达议题,呃,所以有些转折地方我没太看懂哈,比如男主如何让其他人接受葬礼,镜头一转就没了,问号。
属于知道大概这样,可是这样吗,还是不知道。
两个小时如果在电影院看我真的会睡着。基本上没有爆点,就算是高潮部分,也是对话对话,不吵架,没有剧烈的肢体语言,就是平淡的顺过去了。
作为文艺片看真的很厉害,很多地方戛然而止,就很适合影评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观众按自己喜好去评论,全是发挥空间。
最后主角被逮捕走了,终于有个能算高潮点的地方了,但没有任何戏剧性展开,就像是水面冒出一朵水花,大家都在掩盖事实,装出岁月静好,小镇的压抑感拿捏住了。
整个故事很现实,拍得也很美,对我的好处是不会让我犯尴尬癌。好歹看完了。结局的斗殴部分我都没啥感觉,就这样了,一切都结束了,主角一脸鲜血逃跑,这里结束正好,之后的事就是主角的个人命运了,之后他是会想着基督还是那个小镇女孩,或者是自己的牧师生涯?
谁知道呢。
这个评论是边看边写的,语序混乱,想到什么写什么,无了。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韩国导演奉俊昊可谓抢尽风头,凭借一部《寄生虫》横扫四项大奖。也许是锋头太过耀眼,盖住了其他一些同样有实力的影片,特别是在最佳国际影片这个奖项中,其余入选的四部都是百里挑一的佳作,《蜂蜜之地》、《痛苦与荣耀》和《悲惨世界》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而在我看来这部来自波兰的《基督圣体》也绝不能小觑。
这部一看名字就很容易联想到刻板深沉的宗教题材,但事实上这部波兰电影却另辟蹊径地探讨信仰的本质以及宗教制度的困境。影片的主角和前两年获得柏林影帝的法国电影《祈祷》极为相似,同样从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叙事,亲身体悟宗教的救赎实质。不过相比起《祈祷》里面拿宗教作为戒毒的手段,这部影片对宗教的反思更为复杂与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作相当出色,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交错:一面是假扮神父的主人公在这个闭塞的小镇里经历心灵洗涤和思想转变,另一面是则是在主人公的介入下,由车祸事件引发民众之间的怨愤情绪得以解开。这个冒牌神父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但是透过主角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选择,让观众能够深入浅出地思考信仰背后的实质。
一件衣服足可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平凡人的身躯也能承担起神圣的任务。少年犯自然也有机会获得救赎,并享有与神父同等的精神力量去为民众排忧解难,尽管他的行为看起来远非宗教所定义和容许的范围。这种模糊的宗教道德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是恶迹斑斑的混混,一时是虔诚尽责的神职人员。当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两条叙事线索逐渐汇合:小镇上的民众从车祸事件中获得释怀,而正当观众以为主人公经过此事而获得救赎的大团圆结局时,却遇上令人愕然的反转结尾。
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让我回想起他在小镇上尽心尽力帮助的那位寡妇,在现在看来他并非是出自主持正义或者宣扬无私大爱这种说辞。实则上,他是从寡妇身上看到自己的遭遇。寡妇因为丈夫驾车引发六条人命的车祸而被镇上其他民众孤立,而他在少管所的经历不也正是如此吗?仅仅是犯下疏忽杀人的过错而被身边人和社会排斥,狱中的神父先打消他日后担任神职人员的念头,随后登场的警察则对他一脸不屑,认定他无法从良。他在帮助寡妇与众人和解而重新融入到社区的过程中,抱有希望自己日后也能为这个社会所重新接纳。然而,影片的结局彻底击碎了他这个良好的愿望。
这个结尾对西方传统宗教有了多一层反讽质疑的味道,似乎也暴露出宗教制度的困境。由此,这个貌似常见的“冒牌货”题材在开放性的结局中提升不少,特别是画面结束在男主角带着满脸鲜血和迷茫的双眼逃往未知的方向。
观《基督圣体》有感 ———自述祈祷词: “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哪里……”您曾这样教导。在此我虔诚地向您祷告,我的愤怒,我的痛苦,我的冤屈,愿您宽恕我的罪过。 我也想如您般慈爱怜悯,可我自身即是罪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我无法洗清罪孽,它如同沉重的锁链般将我双手捆绑。 我渴求同伴的宽恕,他们却痴迷,归咎我于我的过去。我向拿着教条的权力人士寻求宽恕,可规矩就是规矩,我不敢愤怒,您没有看见吗?可憎的庸人正冒充着您的法度,践踏您旧时的理想国,等他们披上罗马领、套上了制服,我只能屈服于这场权力的游戏。我跪拜在您的面前而不腆于渺小,希望真挚的忏悔能获得您的宽恕,我也渴望着您一般受人美誉,被奉送为圣杰。 我杀过人,但用的是思想,我在思想里杀掉了我做过的事情,我逃避它,甚至想要遗忘它,我也杀掉了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抹去了未来的可能,我断送了我的前程。过去的罪恶将成为无法湮灭的证词,恐怕我再也不能去仿效您,我也无法仿效您,您太纯洁了,而我只能背负着这些脏东西来见您。 谁来洗清我的罪孽!主!谁来救赎我的灵魂!主!您时常吐露的爱与自由为何还不现身。但您一定与我同在,或许您化身为了身边的圣灵,监督着世间的善与恶。您曾说过,善行有很多,往往比作恶简单,而我,已踏上了朝圣之路。 您与我同在,我便是,基督圣体。 ———Geally 2020.5.22. 12:37
很简单荒谬的故事,却值得回味。不愧是奥斯卡提名作品。
假扮牧师这件事据说在波兰很常见,但从一个吊儿郎当的假释少年犯直接成为上百村民的精神领袖,这倒是导演自创。这里面当然有关于人的转变的探讨,比如服装和境遇对人性格和作为的作用;也有关于教会的讽刺,比如那个正派牧师酒精成瘾而冒牌小混混却正义感爆棚;还有关于真相的无常,比如那场车祸的真正原因以及每个人愿意相信和不能相信的版本。主角最后回到了那个永无宁日看不到出路的少管所,这很黑色但很合理。我觉得对于他的身份,老妈和女儿应该早就察觉出来才对。所有人都被蒙蔽大概也体现了这个压抑封闭看似平和虔诚实则冷漠扭曲的小镇已经太需要精神疏导。
强设定现实主义、激烈的宗教议题设置,能保证冲突一波三折停不下来。但剧本纵深度不足,拍到最后感觉就是很顺溜地把这些事给拍了,缺乏更上一层的跳板。另外整体有点太依赖于“演技show time”,男主角身份的轮番切换和鲜活的少年感,他的表演宛如一块透亮的多棱镜,几乎撑起并成就了这部电影。
内核是非常反骨的,冒牌神父,少年犯的身份,却彰显了基督大爱宽恕的精神。其实世人都无资格成为神在世间的代理,只有人的良知可以。
可能是海报选的太好了,观影过程一直在海报所传达的氛围里,哪怕只是那一秒的定格。终要向神依托,但神却不要你。假扮的神父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只是芸芸众生的困境,到底回到原点。
九二年的编剧吗?杀了我吧
没有圣人,没有圣迹。
三个优点,故事的走向很有趣,片子整体的节奏很稳,再就是波兰的男人都很好看,导演太会挑这些男演员的型了吧。
3.5 有些地方处理略随意,尤其是从假扮神父到车祸之谜悬疑片的转换。这光打得,好像我经常用的一个呲色的PSD..男主嘴巴好好看
奥斯卡国际电影五部提名之一,波兰新电影知性、唯美影像风格超浓。两条叙事线缠绕并进,有些过于复杂、含蓄。每个人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主题,表现得并不透彻。
如果天主教神父个个都这么hot的话,还有韩国男团什么事啊?
6/10。探讨的信仰问题表现为最简单的两极对立:撒旦也会装作光明的天使,行骗的圣徒也会拥抱上帝。结尾主角赤裸着肉体纹身,效仿耶稣像张开双臂,展示着这具耀眼的基督圣体,但最后凝视着摄影机的那双眼神,嗜血、惊恐,象征变革无效的波兰社会中青年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只能跌跌撞撞地逃离。抖动的特写和变焦镜头充斥煽动性和欲望的焦灼感,将锯木厂性侵、吸毒纵火和滥交的画面拍得格外消极病态,强烈的作呕感先于观众大脑产生刺激,从而掩饰叙事内核之疲软、人物塑造之贫弱,各种符号表达都晦涩、僵硬、毫不吸引人。
被忽视的奥外,然而实则实力强劲,波兰学院派的清冷画风一派稳泰扎实,宗教题材与社会事件的糅合相当妥帖,找寻到一个将两者缝合至同一层面的支点,褪去“古典式”的庄严肃穆,完全以现实笔触去书写所谓「宗教」如何在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生命中占有的绝高位置,如何在一个面临分裂的小镇上以精神感召的形式让人们在破碎中寻到慰藉、宽宥与平静;在完成两条叙事线推进的同时,不忘交代众人前史,以及完成群像之间微妙的关系架构,除了结尾,剧本整体是相当可以的。去奇观化的「圣人」,乃是产生于我们中间的血肉之驱,比宗教更能引渡心灵的是对善的信仰。
东欧电影在技术上是真稳
#49th IFFR# Voice-Limelight.威尼斯日+多伦多→奥斯卡,[修女艾达]的配置!相当可以的片子,奥斯卡提名妥妥的,至少也是柏林主竞赛的水准(怎么就掉到威尼斯日了……)。主题是“上帝通过各种形式与我们对话”,这个半吊子年轻神父的“freestyle”弥撒还真是不错呢。A故事比较容易预期走向也没什么惊喜(而且还是个道德焦虑式的故事结构,但一点儿都不道德焦虑也是太棒了),但B故事(解决小镇车祸悲剧)写得相当好,成就成在这里。恰巧处理得是后冷战东欧国家之“无主的空间”问题(跟[聋哑部落][秘密原料]要连起来看),后来读到资料说是波兰总统坠机的隐喻,那就干脆加一星吧。
圣水不会弄脏衣服,却会使其发霉。恶语没有屠杀生命,却能让其焚毁。贪婪是一种疾病,可以打着祈祷的名义令众人下跪。正义是一种信仰,穿上牧师领便能和基督同负一轭。布满文身的皮和布满圣光的衣哪个需要伪装,贴在木板的怨和写进鞋盒的恨哪个可以谅解。伪装过一段基督的人生,如何谅解骨子里的魔鬼。
我抽烟,我喝酒,我嗑药,我滥交,但我依然是个好“主教”,即使拯救不了糜烂的肉身,但仍能慰藉迷失的灵魂。
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一开始想到了2017年的冒牌上尉,但后来剧情的发展更多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神父”,其实他的做法更接近一个善良的少年的所作所为,与宗教无关。而更加人性化恰恰应该是神应对人类宽恕的吧。一个犯过错的人,我们是否该原谅,是否能原谅,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发展谁都不能预料。清冷的天色和这样一个闭塞的小镇真的容易制造出惊悚的白色恐怖气氛。男主角的眼睛特别有神,外貌很有特征,这已具备一名成功演员的潜质。
这个剧作太扎实了。某程度上算得上前几年《冒牌上尉》的反转版本:同样是换了一身皮,一个可以从小恶到大恶,一个从恶到善,相当有意思。而B线关于冒牌神父行善的叙述也没有太分散,而是聚焦于小镇车祸的和解。这个切入点也相当有戏味,一方面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也很适合宗教介入的救赎意味。至于隐喻波兰社会现状这块,不熟悉国情的国际观众自是不懂,但也完全不影响电影的艺术价值。
站在神坛就是圣人,身在牢狱就是恶鬼,身份是人的原罪。
“神父”的双重身份:隐瞒真相与揭示真相。环环相扣的扎实剧作,设计感过重,依靠巧合与反差推动叙事的手段值得商榷。影像上有想法,遗憾偏技术流,以冷光与薄雾营造压抑冷峻的氛围,固定镜头着力呈现安稳的情绪,多视点/机位的剪辑方式逆向传递着怀疑与惶恐。
Daniel的眼睛时而像无辜的小鹿、时而像虚脱的毒鬼、时而像虔诚的孩子;宗教不在于你被谁拯救而是你自己能不能拯救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