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ipt is linear. Editor’s cut stay on script. Dominic joins after.
- Director: poetic moments of three main characters mimicking actions. Shoot in a free style
- Intercutting: took every opportunity to find visual parallels.
- About 6 month post-production. Asked Sundance for an extension.
- Director was in documentary before. Took a very documentary approach. If not, this movie won’t work. e.g. both parents on call. She operated the camera following the action, had an amazing DP switching light. Hard to put together but emotionally feel so real.
- A lot is removed for the new structure, e.g. a car accident in the script is a big moment. In the first 12 min: Life is a mess, he needs to help.
- In the end is a magical realism.
- Shia is easygoing and gave some supportive notes, respects the director.
- Opening montage
- Music choices: one of Shia’s favorite artists. Music he actually listens to in those periods of his life.
- Alma is real, likes organic, natural sounds from composers. Important to know the taste of the director. Listen. To director’s playlist.
- Collaboration in the beginning is quite tricky because of the nonlinearity
- Why prefer Avid to Premiere: feature film still Avid cause can go into so many details. Premiere doesn’t have enough workflow for assistants, it’s getting better but still no for a feature film. Commercials often Premiere, small indie films. Avid is the industry standard. Final Cut was 10 years ago.
- Commercial is 2 weeks to a month.
- Shia’s reaction watching the film: exited about the opening, really emotional
Shia的表演风格一直以intense而闻名。而他自己也曾经在采访里表达过,“痛苦”是他演戏的驱动力。而这些痛苦的源泉,大多数都来自父亲。从仅仅在表演中运用这种感受,到以此为主题创作出一部长片剧本,足以见得他诚挚创作的良心和决心。 在生活与事业陷入最低谷时——可以称得上是“彻底毁灭”吧,当时他的团队已经告诉他,他的事业可以“无限搁置”了——Shia在康复中心里写下这部剧本,起初仅仅是作为PTSD的心理疗程的一部分。他是一个被痛苦与悲剧侵蚀了太久的灵魂,在写下自己的故事时,他不得不又一次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扯开自己的胸膛,沉浸在这些痛苦之中。在片中我们也看到,由Lucas Hedges扮演的成年Otis, 即Shia本人在影片中的化身,与心理医生做疗程时令人心碎地哭泣崩溃。 重温这样让人难受的记忆,要拿出多大的勇气来面对已经无法想象。但Shia并没有沉溺于其中自怨自艾。与单纯的“发泄”与“记录回忆”不同的是,在创作中,Shia更进一步,没有在剧本里“自恋”地专注自己、为自己辩护或只是单纯地“展示”小孩有多惨、父亲有多坏。影片中成年Otis部分他毫不吝惜地写下自己醉驾、公众醉酒被捕的丑陋场面,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也有不少自省和如刀般尖锐的自我“定性”,让人心疼;不过相比起来,Shia花了更多的笔墨来描写父亲完整的形象,无论是嘴欠的语言暴力,刺耳的责骂,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令人窒息的控制狂性格,还是戒酒会分享个人经历时的动情时刻,父亲的大嘴巴洋洋洒洒永不停歇。小Otis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感情充沛,台词精妙流畅,每一件事都描写得细腻真实,能感受到创作者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的强烈而原始的倾诉欲。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让那么多有相似经历的特定人群产生共鸣的原因。好的创作本该充满痛苦与牺牲,这些呼之欲出的真挚感情无不来源于、也只可能来源于巨大的痛苦,来自能给作者留下强烈感情印记的记忆。而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梳理自己的人生和与父亲相处的经历,Shia也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与父亲的共情。这便是艺术创作真正的治愈力量所在:与带给你痛苦的人产生共情,理解他的来处与动机,才能最终跨过痛苦这道坎儿,走上治愈之路。 记忆是他们唯一共有的财富 在影片结尾,Otis对父亲说,“我要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父亲此刻的温柔就像水面上粉色的微光。他说,“好吧,把我拍得好点。” 这便是Shia在这部电影中投射的感情的一个缩影。一个在常人眼中本该是控诉不负责任的监护人虐待儿童的故事,在Shia笔下却变成了给“施暴者”的一封情书。即便我们知道小Otis每天都被父亲粗暴对待,但依然可以看到晨起时Otis懂事地给父亲煮咖啡,送父亲电子表(好像电影里没明确拍出来?剧本里有),看到他对父亲的思念与渴求,看到父亲在跟母亲电话吵架和戒酒会两场戏中破着音说道自己已经为了抚养孩子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还有父亲的一个简单的wink就能虏获Otis的心。这种对父亲微妙的共情、理解与深沉的爱带着令人心碎的温柔,是影片最令人动情的时刻。 在一段心理疗程戏中,Otis对心理医生哭诉说,父亲给我留下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痛苦,别把它抢走吧。这无疑是全片最让人难过的台词。像演员这种需要时刻调动感情的工作,真的要求他只能一辈子沉浸在痛苦中吗?又或许是因为无论童年岁月如何艰难,Shia心中都对父亲蕴藏着太多挥之不去的爱?可能对于他来说,寻找内心平静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过去的愤怒和伤害,与父亲、也是与自己和解。生活还要继续,要打破代代相传的伤痛,“爱”总比一辈子怀着怨恨要好。 结尾处小Otis和父亲终于拉钩说定了要好好生活,好好对待彼此,但转脸他就带着孩子上绿化带吸大麻——这可不是承诺要好好生活的模范父母会做的事情。但被父亲紧紧抱着的Otis嘴角还是露出了微笑,就像成年后的Otis来到儿时熟悉的汽车旅馆,坐在水池边的父亲身旁,吸烟时也露出了笑容一样。那个时刻他在想什么?或许是父亲教他抽大麻的情景,也可能是父亲气急败坏给了他两巴掌的画面——无论痛苦与否,它们都是Otis珍贵的记忆,是他温柔的爱之所在。 Shia在宣传此片时曾在一场问答会上说,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他的物质上的“传家宝”,两人共同拥有的就是这些故事,这些记忆。在原始剧本中他在开头写明了想用的背景歌曲,是尼尔·杨的《Motion Pictures》。他说把整首歌的歌词都写下来的原因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的心声(很遗憾的是这首歌没有买到版权,这也是Shia觉得这部片唯一遗憾的事)。其中一句是: But I wouldn't buy, sell, borrow or trade anything I have to be like one of them. 他从来不想指责任何人,或改变自己的生活,或重新来过。他最温柔的爱与慈悲照耀在这些岁月之上,那是他和父亲共同拥有,并会珍视一生的财富。 表演的穿透力 影片立项、选角、出通稿时可没少给营销号和标题党们提供话题:一个在娱乐新闻头条中“沦为笑柄”的明星写了一部关于自己的剧本并要在片中饰演自己的父亲,这什么魔性连环套哦,玩笑赶紧开起来!而现在看来,这一当时令人嗤笑的决定是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Shia的表演。 他的表演太出色了。这么说吧,观看他的演出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他洗尽铅华,出演这个“丑角”——戴着秃顶的假发、大圆眼镜、裹着头巾、90年代土气的衬衫下遮盖着大肚子,整个人聒噪、粗暴又低俗,跟Shia本人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他的全情投入使自己完全消失在了角色中。在看电影时,没有一分一秒让我出戏到他是一个演员在扮演角色,仿佛就是在看着这个恶魔般的父亲本人。但同时,我又提前已经知道了他在片中扮演的是自己的父亲这一事实,因此又有一个层面是我知道这是Shia在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做一件了不起的非常有勇气的事情。他在以一个亲近的身份来代入自己的父亲——那个从小跟自己同吃同住、极尽羞辱之能事虐待自己的恶魔,同时也将自己成年后艰辛、沧桑、充满悔恨与羞耻的人生经历(酗酒、多次被捕)融入其中,寻找着能与父亲共情的一切,试图弄明白来自家庭的代代遗传的痛苦的出口。许多台词说出来有一种惊人的穿透力,是父亲的台词,同时也是作为编剧的Shia的心声。那种两者合一的充满魔力的Meta气氛无法用语言表达,他的表演渗透了屏幕,有一种强烈的力量,引人注目,令人难以忘怀。 两个Otis的表演与Shia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出极好的群戏。Noah Jupe的表演流畅自然,情感的广度带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把Otis演得魅力十足又惹人怜爱,未来可期;更为出色的是Lucas Hedges, 从传记层面来说,他下足了功夫:Shia的着装风格、习惯动作、嗓音他都模仿得极其到位,但同时,他的表演又不仅仅是一场对Shia简单的模仿秀。正如他所说的,他在准备期间所学习的关于Shia的一切,其实都不是为了想“学他”,而是通过Shia的讲话习惯,生活习惯等,找到属于Otis的那种“高速向前”的能量。Lucas的表演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在用自己的强项——表达细腻、intense的感情和朴实、安静却高效的表演——塑造角色。虽然跟James一起的戏份仅有一场,但是从他的表演中能够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在Otis的迷茫与找寻之中,我们或许也能瞥见一个年轻演员倾尽所有,在迷失于角色之中的旅程里成长、进步。导演删减掉他的一场大戏,导致角色和表演的完整度都打了折扣,但Lucas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了最好。 鸡为什么要过马路 作为一部讲述演艺童星、父子关系而不是农业、畜牧业的电影,Honey Boy里的鸡多得令人意外。爸爸养鸡,儿子追鸡,打扫鸡舍,片名字体的圈儿里也有一只鸡。而事实上Shia的父亲在扮小丑的年月里确实养过一只叫亨莉埃塔的鸡。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有名的美式笑话,是说,Why does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 答案是,To get to the other side. 至于Shia是否有意在写“鸡”的意象时套入这个“典故”,我无从知晓。或许是无心插柳,但对于事业和人生历经了大起大落,摔得遍体鳞伤却屡屡勇敢起身迎接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奇迹的Shia LaBeouf来说,即便是巧合,也只是另一个奇迹罢了。这部电影的存在或许也是这样一个奇迹。感谢他写下这篇为所有受物质成瘾父(母)虐待、童年不幸的小孩勇敢发声的故事,希望以创作疗伤的他,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到达幸福的彼岸。与内心的恶魔争斗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种子破土一样暴力,他还要经历许多痛苦、许多磕碰。他会继续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骑着摩托经历和寻找人生的方向。但如今,在Honey Boy之后,他或多或少地卸下了肩上的一部分重担,驶上了全速的爱之路,以爱为甲,披荆斩棘。作为一个能产生基本的同理心的人,我想给他的,唯有祝福。
Big fish and Honey boy 有感 最近兩天看了兩部以父親角色為題材的電影,前者是溫暖夢幻的故事,而後者則是尖銳虐傷的故事。但共通點是都展現了父親這一個角色的方方面面。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每個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這世界上沒有一節課可以教我們成長,也沒有一節課教我們爸爸媽媽如何當一個合格的父母。
大魚裡面的父親長期工作在外,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和見證自己的孩子成長,但是他把自己在外打拼的故事編織成一個個動人心弦的童話故事,或者並不全是真實,但也並不虛假,裡面暗藏著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愛。我明明知道現實很殘酷,但是在我的故事裡面你可以選擇相信未來會美好的,或者你可以選擇去做夢去追夢,僅管它可能不是真實的,僅管它可能不會實現,但是你要有想像的能力與追夢的決心。 寶貝男孩裡的父親則殘酷無情很多,他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父親,他從來也不知道什麼是好的教育。在環境下,他只能逞強地去擔當父親這個角色,無疑是不合格的,同時他所做的這一切給孩子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他的懦弱無能讓孩子早早地承擔起了他這個年齡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思考。 Every Family is Dysfunctional in a Certain Way. 男孩從未長大,他們只是偽裝成了爸爸。 假設是我,我會離開這個無能的父親,我似乎無法像戲中男孩一樣勇敢地陪伴著一個酗酒吸毒暴力的父親身邊。 我總是覺得bigfish 裡面的孩子比honey boy 的孩子更幸福,因為父親為他編織了一個個美妙的夢,可是他卻拼命地去逃離去戳破這一切,想要追求所謂的真相,可是其實普通的真相不過如是而已。
在纽约看了场晃荡的电影。躺在第二排,其实有些地方我没大听懂,而且因为离屏幕太近,好多地方晃的我眼睛疼。
但里面的感情要把把我的心揉碎了。而这开始于当父亲说让我们开始新的生活,然后猝不及防打了小男孩一巴掌。
当小男孩亲吻女生的眼睛,和女生一起在月夜下一起模拟打球,这些无关爱情,只是一份成年后涌在心中的美好回忆,而这个字眼与他的父亲无关。所以就算当他长大,当他不需要再听父亲的话,不再因为父亲想要体验演喜剧的感觉而陪他彻夜对词排练,不需要再体验you stay just because I pay you。他依然无法走出那个悲伤的世界,选择用酒精将自己麻醉。当他可以选择自由时,他用过去囚禁了自己。
终于他来到rehab。在rehab里,他清理鸡的粪便,晒太阳,看着小虫子在自己的手臂上爬行飞走,他学着用手臂抱住自己,他在森林中怒吼,释放自己。他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个小男孩的一切,回忆他的父亲。
当长大后的他想象着跟随着那只鸡找到他的父亲,当他们拥抱,当他说,我要写一部关于你的电影。其实,父亲也只是被伤害的不自由的孩子。It's a circle
人生要与自己和解。
《宝贝男孩》通俗的家庭成长故事,在李毕福和哈瑞尔的配合下,流有悦耳迷人的语句。即使应当怀疑剧情的虚实比例,但影片情节和符号的取舍,却巧妙烘托出美国独立片的纯粹色彩,勾勒甜而不腻的戏剧性。 李毕福不仅亲自上阵出演又爱又恨的父亲,还将他的心境写得富有层次,何尝不是和解? 但真正有趣的,是当影片抛出「当你穷极一生都想遗忘记忆的痛,它却化为生命无形的一部份」的命题时,竟彻底折射出李毕福的惭愧与伤痛──成长的轨迹把自己逼成最憎恨的样子。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侷限于好莱坞巨星的回忆故事框架裡,反而有家庭教育的省思馀地,父子对垒的爱恨情仇,得以被倾听、理解、和解接棒解读。至于理性诊疗对情绪疾病患者来说,是否成为拷问或剥夺?也是影片的一大控诉与哉问。 我能理解大众对偶像的道德要求,诚如明白影迷对于电影的期许。 《宝贝男孩》自然不是一部年度级的空前作品,相对显得俗套,但当电影有能力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线,是否也能引出倾听的可能性? 西亚李毕福抛下丑闻和特效,抱着充满人性的故事走到你眼前,巨星神话顿时消散,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岁月光景,在此之后,你愿不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理解站在判断之前的重要性,是这部片恰巧留下的论证,尤其在沟通逐渐失效、负面标签随意贴的网络世代底下,西亚李毕福的真诚,反而让我品尝到这部电影戏内外更多层次的韵味。
我的90分电影。感情真挚诚恳,Shia LaBeouf演自己父亲的时候一定是揉碎了心去演吧,要我这种可以relate又爱哭的人真的几乎无法做到。
一部让我揪着心看完的电影。童年时因为还不够聪明去分析于是经过时间冲淡后忘记用“自我”感知去感受的伤疤上的痂被揭开了一点,我听到它流血了。幸亏我小时候足够笨,足够容易忘记。
Otis给Fka Twings钱的时候让我泪流不止,一个没有得到过良性的爱的小孩第一次碰到爱不知所措,童年的阴影需要一辈子去治愈这话不假,我18岁选择的纹身是否在暗示今天的我?小Noah太会演了是我见过的最会演的小孩,又那么可爱,好像我弟弟,好想抱在怀里揉。
细节处理很暖心,我喜欢没有明显第三幕的结束方式,如果我当导演这就是我天然的最爱的结束风格。虽然逻辑上没有很懂主角如何和和解的,或许他只是拾起美好的回忆并且放下仇恨了吧。
写东西总让我有一些感悟,特别是非常relatable的时候。允许我说一些题外话:
我希望我自己有疑问就提,自信一点,趁着还记得赶紧用笔写下来,这对未来对人生的解读,思考乃至出书都是好素材。
电影的魅力真的很大,两个小时去了解一个人的一生,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丢失的碎片,不仅是欣赏艺术,也是在自我寻找。
我们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所以像Fka Twings一样看到需要情感帮助的人,哪怕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也请不要觉得羞愧。This world is already fucked up, please don't contribute to be another fucker.
推荐每一个人都去读书和接受文化教育,就算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请留着当做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的孩子的负责任的爱护吧。
西亚·李必福(台译)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演其父亲(看介绍应该还综合了他祖父小丑喜剧演员的角色),平行童年与青年两个时段,而且两段开始都是像犯人一样吊在钢丝上拍戏,青年的赫奇斯还能听到《变形金刚》的声音,但他的戏完全被童年的诺亚·尤佩碾压,经常能看到三个拉博夫自己却稍微用力过猛,虽然在他的配合下有几段被感动哭,可还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拍得更好些,结尾还有许多真实的照片。#金马56#
拉博夫自己演亲爹,还叫乖儿子。拉博夫半自传,情绪到位,但剧本有点儿怪。
希亚·拉博夫充满nostalgia情绪的自传电影,看完感觉这个年少成名的演员真是成长得如一颗孤独星球。在被好莱坞引为笑柄的各种行为背后,是一段病态而虐恋的父子关系。当拉博夫借演员之口,喊出“他给我的只有痛,你们却想把它带走”的时候,我相信那种痛是真痛...
Shia几乎不是在表演,更像是通过转换角色变成一个施虐者relive多年挥散不走的伤痛。近几年的美国独立电影涌现了一种近乎集体化的对童年伤痛的追忆、再消化,Honey Boy无疑是其中上流之作。Shia写出了自己的《佛罗里达乐园》。
父子关系就没有看到过好的样本,父女关系还有可能有好的。母女、母子关系有那么多健康、滋养的,你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我被折服。Sundance 2019 World Premiere
影片实质上是LaBeouf的半自传和自我剖析,因此让人很难不去考虑影片外的因素,以往看过的有关他的八卦新闻此刻都成为了与之共情的基础。抛开这些场外了解,影片自身或许会显得有些单薄。值得一提的是,LaBeouf没有让他强烈的倾诉欲主宰这部电影,也没有借此机会将自身的性格缺陷和疯狂行径全部归因于父亲,在感性的背后是理性的自我暴露以及对父子关系的审视和对父亲形象动机的清晰刻画。三位演员中,也属LaBeouf所饰演的“他自己”的父亲最出彩。另外,想不到去年我还在看诺亚尤佩演天真单纯的小可爱,现在他都开始演吸烟、吸毒和情欲戏了…也算是见证了他的成长?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希安·拉博夫写自己的老爹,只能说小时候没少挨打,童年的部分写的太生动了!最终高潮的和解有点牵强,就是剧本为了收尾强行在作结,在给一个和解,而生活明显要长的多,那种来自酒鬼家庭无法摆脱的阴影只能是这样表现了。女导演一言不合就拍逆光小清新,诺亚和卢卡斯的颜还是很爽心悦目的。★★★☆
希亚.拉博夫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应该叫“宝贝老爹”才对。在拉博夫自己心里肯定是很重要的自白,普通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都是成年自己(他本人)与过去(父亲)的和解。偏个人化的表达,而且成年部分写得太潦草了,演员也没有什么发挥的机会。太多笔墨放在童年与父亲的关系上,拉博夫对父亲的感情投射全都都写在角色里了,台词和表演都深入骨髓,这才是生活啊。
找95后和00后最好的两个男演员来演自己小时候也太会了吧! 童年创伤,父子关系,过去的回忆一直在影响着成年后的自己。整体的调子和文本依然是美式独立电影常见的,不过处理很好,完成度佳,也足够好看。最终的自己,走入回忆和过去,去和解,也还是露出笑容。
哭满一整场,情绪感染力强烈,台词也很有力量(俗套得真实),很多镜头和画面色彩都很美妙,Lucas总算能做些不一样的表演,Shia从个人经历和痛苦中获得的收放自如的能力。Noah Jupe,今天我正式入股,弟弟必成大器!!!
拉博夫成功变身你的哭哭男孩
Shia果然是我的银幕男友没错了!一个年少成名的男孩要经历怎样的伤害、阵痛才能成为大众视野里的“甜心”?要长大多少才愿意和最爱的、被伤害最深的人去和解?33的Shia再次在加州的晚风里、夜晚的泳池边、有公鸡存在的睡梦里,坦诚地表达出对父爱的偏执和渴求。而这一次,摩托车前面的是他、在房间痛揍嘲讽儿子的是他、沉溺毒品的是他,他反复出演这个伤害自己最深的人,试图理解父亲、宽恕他,放过他,再次深爱他。诺亚和小树枝在泳池的戏份太美了,一个最为痛苦却迅速被突如其来的陪伴和理解所感动的夜晚,能让人一夜长大。大量手持,年少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剪辑,镜头的色调复刻出在加州明媚,年少的不容易和这暑气一样,在傍晚之后依旧难以化解。
典型美国独立文艺小片的调调,但作为拉博夫自编自演的半自传片,居然很难得做到了真诚而非自恋:既是与父亲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Alex Somers的配乐大赞
最好笑的一点是希亚·拉博夫对小版的自己说:“我真羡慕你,过着有名的生活,活在闪光灯下,女孩们围着你转。”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直面给自己造成伤害的源泉,而是觉得这个源泉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宁愿反复承担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去和解。
变形金刚男的半自传故事,过去与现在两段时空交叠叙事,真实细腻地还原出这位童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父亲的肉体与精神虐待,在痛苦残忍的自我剖析过程中最终完成与父亲的和解。剧本中较多好莱坞套路,不过胜在情感真挚,特别是天才小演员Noah Jupe的表演,让人看得心碎欲裂。此前一直拍摄纪录片的女导演首次执导剧情片,提炼了不少纪录片的精湛手法,营造出如梦似幻却又直击人心的动情时刻。
#2019圣丹斯# 非常情绪流的人物电影,矛盾都不在剧情而在角色之间,所以整体还是会觉得缺乏戏剧冲突。很多场戏处理的也很像mv。感觉最后变成了一个拉博夫的自白疗伤独角戏,所以虽然观看中能产生共情的痛楚但情感消散的也很快。选角虽然好而且鲜肉们发挥的都还不错。但被抹去的曼彻斯特男孩是只想接这种创伤boy戏了?
父子换位才能释然,大侄子没有Shia小时候的灵气,Noah又过分灵了
如果没有Shia LaBeouf这个标签,我不知道“一位酗酒演员的成长回忆”能不能算是个新鲜重要的题材。即便有了Shia LaBeouf这个标签,又是否值得观众来关注这些完全不算新鲜的纠结经历。我不知道这个剧本里有多少属于Shia LaBeouf的细腻坦诚,或是编织筹划出来的坦诚,反而感觉应该归功于导演对两条时间线的熟练掌控,让情绪的重叠很自然,有说服力。Shia LaBeouf自己来扮演父亲角色似乎有着私人角度的合理性但又很可笑,两位扮演他的主角都比他有说服力。另外我还怀疑这个版本其实是经历过大幅度的改动,基本删去了所有女性角色的内容,只保留了和父子有关的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