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意义,在这场战争中有的只是无数次的溃逃,被杀戮的士兵,被抛下的尸体。
在普通士兵的视角下,活着是比死去还要痛苦的事情,在枪林弹雨之中,最安全的方式是把自己埋起来,挖一个掩埋自己的战壕,或者身体紧紧贴着大地。每一次直立都让自己更接近死亡,但是不去冲锋,也只会战败。
在胜利的欢呼后是战友突然的中弹,一个个美好的爱情只是迎来更悲伤的生离死别。不要再有战争了,让我们回到家,那里有你爱的人。
稍微吹一下这部片子。 价值观上,标准北欧风,老虚无主义了,合我胃口。 镜头上,战场上战场外,冷暖对比还整挺好。 战斗场面上,战术动作到位,战场描写给力。爆炸用药量足,不加汽油表现火光。胜利、停滞、溃败都得到真实展现。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刻画,是我推荐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战场以外,对人性的讨论和描摹都入木三分。男人们在战场上是无名战士,在战场外,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他们在战场上胜利、溃退、坚守、成长、受伤、阵亡,每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都无足轻重,但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就是天。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挟在战争的泥石流中,浩浩荡荡,向历史的下游奔去,挣扎无力且无用。 剧情确实属于流水账,从头到尾的历史片叙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欧洲左派,骂它偏袒纳粹,宣扬民族主义,但就冲溃散的士兵看着上校被T-34/85碾碎这一个片段来说,芬兰人毕竟还是芬兰人。 (这片里还讨论共产主义和人类起源呢,当今左派讨论吗?都开始放弃工人运动了,也有脸骂1940年代的民族主义?) 这部芬兰建国纪念片已经是第三次被翻拍了,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苏联没了,毛子看着当年的卫星国拍反苏片也只能干瞪眼。
关于二战欧战战场看过太多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角度的影片。而小国角度则很少,去年看过爱沙尼亚的影片《1944》,感觉本片也是一个同类型的小国角度的二战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细节描写,也很少描述敌方。分不清男主角是谁,好像就是描述的一群人。那个有经验的老兵算是刻画最突出的。通过群像描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但愿,一次次的战争积累能够换回真正的和平。
长久以来,芬兰给大多数人的表情是诺基亚,再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或许还知道那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是欧洲国家中与俄国边界最长的,这也是芬兰历史的悲剧,数度被俄国占领,又一次次争取独立。在二战之处,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构建缓冲区,再次入侵芬兰,以寡敌众的芬兰人在那场白色战争中打的可圈可点,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调集了150万军队才征服芬兰。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同时思维立体的战争片,用180分钟的较长时长呈现出极度克制和冷静的叙事:战争是伤痛,是杀戮与被杀。影片里没有刻意的渲染,比如敌国的丑恶形象和犯我领土,我方的绝对服从和舍生忘死,有的只是阴暗的画面和有血有肉的士兵军官。
以克制替代刻意,以反思表达反战,以冷静抵消激爽,以复杂思维解构单一风格。
经历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说:
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些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我来不是为了当一条只会点头听命令的狗,我只想回家。
可能了解苏芬战争的人很少,看到这部影片,让我对欧洲的文明和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本土的一些主旋律产生了更多的悲伤。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
芬兰,人性啊。
伟大的战争片一般都是反战的影片。角度草根又细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场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战争,芬兰最终站在了战败方。小国的利益永远只是大国争斗的殉葬品,至于陪着走进坟墓的人,包括贵族和平民、丈夫和父亲、新郎和处男、老兵和菜鸟。看得出导演仇视俄国人,但不知道一个老鸟干死这么老多毛子是否有这么一出,想来很是夸张……
三个小时的电影加三个小时的百度百科才了解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冬季战争”和之后的这场“继续战争”。也正是芬兰在二战时期的奇妙地位,注定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影片很客观的将这场战争流水账一样的表现出来,影片也很北欧风,画面阴暗,节奏缓慢,对战争处理的异常的冷静。脸盲症发作,到了中期才分清了几个主要角色,然而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个能征善战的老兵。虽然没有什么很热血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还是表现的十分到位。三星影片在了解历史背景后喜提四星!
一部没有观影经验的战争片。芬兰军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一开战,苏军一压过来,还没真正开打,芬兰士兵就开始拔腿就撤,从头到尾都是,军官一边喊别跑,冲啊,士兵一边跑得飞快——真的是不想打仗啊。
苏芬战争。
只有死亡才是从战争中解脱的唯一出路。进攻时的牺牲,没有悲伤,撤退时的牺牲,更显悲壮。越到后来,每一次阵亡都深受触动,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每一双闭不上的眼睛。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但摄影处理得很好,视觉上还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准备去补55版和85版的电影
芬兰人真心认为不该打这场仗,所以才会把这个题材翻拍三次。参加冬季和后续战争的老兵显然是个象征,最后回归家乡,也是一代芬兰男子的完成或永远未完成的心结所在。芬兰这场战争才真正配得上叫卫国战争。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你,我有妻子和孩子。
不设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个战火里成长的汉子,为贯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现一场惨烈二战史里不太引起关注的苏芬战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冬季战争)。摈弃华丽的电脑动画,回归质朴,真实到如临其境。同时还是一本战场教科书和博物馆,同类影片还有《苏芬战争》和《血战1944》。
从续战到停战。一樣是抗蘇,拍的比波蘭片好多了。
不得不说,欧洲人的战争片拍得比美国人明白多了。思维的复杂化是需要时间和历史积累的。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该趴着时趴着,该前进时前进,我们来这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人如蝼蚁啊。
看多了苏联战争片,从德国小弟芬兰的视角来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战争吧~ 也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但是一人灭掉50人的偷袭队,这个就更传奇了~从几个小人物的故事来表达更强烈的反战主题,打完苏联打德国,这种夹心饼干式的战争真的是无可奈何~ 打到失去信念,最后就只剩活下来的愿望了~
什么保家卫国,什么正义不义,最后死的还不是普通小兵!芬兰群像战争片.
刚在电影院看完,三个小时,全程没听懂,但不影响理解剧情。很好的战争片,纪念芬兰独立一百周年。
没有经过党指挥的军队,果然政治觉悟不行,像片里面这几个兵油子,在苏维埃枪毙一百回了,所以呢,党必须指挥枪,然后人民才会听X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