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抱着要扑街的心情去看的,结果看完以后幸福得只想在街上转圈。
我对第一部的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还一直以为死掉的角色是米勒演的那个,反正当年只是因为喜欢Ewan去看了一两遍,他在里面的造型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他的模样,所以我对这片的期待也就是看个情怀而已,只要有个三星的水平就算是达到预期了。
没想到20年后丹尼·博伊尔的灵气依旧啊,片子有很多很多怀旧梗,也勾起了我对第一部的回忆,慢慢的也把当年的剧情重新构建起来,首先电影里本身穿插了很多第一部的片段,所以很容易的就进入了节奏,丹尼·博伊尔用来戳情怀的地方非常对点,那段著名的台词那段追车戏那个以高地为背景的火车站,Mark的房间和鬼魅的笑,还有马桶再一次成为举足轻重的道具,除了值得怀念的这些片段,丹尼·博伊尔也加入了不少与之相匹配的新剧情,其中有一段还满足了我对Ewan唱歌的怀念。
前面说了,我看这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因为Ewan,毕竟我是他的纯粹的百分之百的颜粉,就是那种如果你要我举例说电影圈里谁的脸我是随便怎么都爱都喜欢的,那就是Ewan了,而且认真说起来,他是那个真正把我带入到电影世界里的人,我想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有某个被打开电影世界瞬间,比如某部片子或者某个演员,虽然我算不上什么资深影迷,但是如果说我对欣赏电影有过突然开窍的一刻的话,那么这一刻是属于Ewan的,因为他我才开始有意识的想好好的看电影了解电影,而且当年不像现在在网上下载,互联网资源还没有那么普及,都是放学跑去音像店淘D5D9的盗版碟,基本上代表了我看电影最纯粹的一段时光,所以Ewan在我心里还是个蛮特殊的存在,无奈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实在是一言难尽,除了能舔他的脸以外,他表演才华的浪费真是让我痛心疾首。
Ewan属于那种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在电影中的魅力的演员,今天的猜火车里他有一段跟第一部choose life媲美的台词,当时的剧情是相对平静的,在这个平静背景之下需要有一个突然地爆发,除开导演所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爆发之外,Ewan的台词和表演是撑起这段剧情的关键,你们也知道猜火车里会不时的出现一些表达嗑药磕高后的幻觉镜头,当时我就是突然的被Ewan的表演拽入了那种耳晕目眩的迷幻,就是他的表演让你产生了本应该让镜头让剪辑来表达的效果,是立体的是动态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演员,即使你已经很熟悉他的表演套路,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带入到圈套中去。Ewan总是给人一种天真又有灵气的感觉,甚至说他在电影中还会带有点邪气,而且他这种露屌狂魔露来露去我对他一点邪念都没有,当初看他演年轻的亚当(我不是很喜欢长发,所以对枕边书真的是没什么感觉,但是年轻的亚当里Ewan的造型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演对手戏的是tilda大大,本身tilda就不是普通人类的气质,Ewan虽然气质蛮接地气的和tilda比起来,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很干净的感觉,所以他们两那么激烈直白的床戏,居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纯洁,苍白且唯美。
说回猜火车,15年去了趟爱丁堡,非常非常喜欢,有机会一定还会再去,爱丁堡几乎满足了我对一座城市的所有幻想,虽然当时没有特意去参观当年影片的取景地,可是今天在影片里看到曾经走过的街道看过的风景,自然而然的让我产生了比看第一部时更多的情感链接,我想这也是看完这部片子后幸福感的来源吧。
猜火车对于Ewan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所以呢我对这片的喜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影片本身呢还是Ewan,应该说是两者皆有只是孰轻孰重就难以分辨了,不管怎样,20年来这中间的磕磕碰碰分分合合也是一言难尽,如今还能还愿一样的看到第二部并且看完还有一种幸福感,已经非常满足了。
20年啊,该妥协的早妥协了,没法忘的还是没法忘,对你重要的人还在,发生过的事情依然要去面对,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混蛋都已经老了,但是生活还是那样的无情,挥霍了青春,不怕,还有过不去的中年危机。 当马克的脸模糊了又清晰;当酒吧里的戴安变成华丽写字楼里的律师,还拿着你付不起的账单;当喧闹的酒吧变得冷清;当卖掉的电视变成大屏液晶;当妈妈的位置只留下影子;当年轻有力的心脏加上了支架……something changed, but something did not. 混蛋还是混蛋,生活还是操蛋,只不过用一种更花哨的方式。 当看一的时候,多少次希望马克可以浪子回头,仿佛也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是马克却用终极之恶——背叛——结束了自己青春的故事。当2开始,一度以为马克真的走上了正规,但是发现,流氓依旧还在。当看到20年后,兄弟聚首还是做着当年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是吸着醉生梦死但是更高级的毒品,还是泡着同一个马子……所以是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这样的你。 谁的青春没有点颓废,谁的中年会没有危机呢,生活一如既往的无情和冷漠,而我们,是要一如既往的堕落吗,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找到这种极端的影子。抱歉在电影中看不到太多与自己相似的场景,但是茫然和偶尔一晃而过的想要放弃却是比较熟悉。 但也许,life fucked you, you should fuck it back 也是一种态度呢。
“我知道你会那么做,为什么不呢?”
对呀!为什么不!
反正谁都没法活着离开这个俗气的世界。
当猖狂、愚蠢的青春过去,生活都埋葬在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牙医保险还有该死的三件式西服里。但那是最狗屁的傻逼结局,不掩饰堕落的人永远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忍住本性不犯混。从胚子里坏出来的人,除非回炉重塑,否则再多次从头再来也没用。
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这部被誉为“20年里最好的青春片”——《猜火车》的续集。毕竟这部电影在很多影迷心里长期占据着青春电影一把手的重要地位。
只是20年后,混蛋们都变老了,老得都不再跳舞、不再狂笑不止甚至硬不起来了。岁月的折磨让最无所谓的混蛋也变得斤斤计较,于是导演让他们计较了一整部电影。
马克在做完“最后一件坏事”之后,并没有过上被社会认可的生活,除了看上去更平凡以外。20年之后身体里的金属支架和妻子的抛弃把他再次打入过去的生活里。但这20年的岁月可没有把他变得更善良,20十年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背叛找该死而无用的借口,20年后从撩朋友的女人到滚床单一气呵成,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土豆永远是个瘾君子,虽然在本片里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结局不是死亡。本性是生活最无奈的东西,就像赌徒,没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也不赌了,但你给他点钱试试,本性的欲望从来都是直接而炽烈。
20年前在故事里遭遇背叛的人,20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原谅,只是不再有意义。该贱的人还是贱,该怂的人还是怂,每个人都还残留的一点惰性是我唯一的欣慰的地方,因为导演总在给我一种要把基佬掰直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人接下来就剩下等死一样。
比起第一部里的彻底叛逆,第二部显得很弱、很劣势,这群人不再说“我们就是垃圾,垃圾不需要新鲜空气”而是意识到垃圾也要想办法活着。如果说第一部是年轻的狂欢,那第二部就是中年的挣扎,也许男人最有故事的两个阶段就是年少轻狂、和中年危机吧!
电影让每个人都再闹腾了一次,然后给出了一个祥和的结尾,最终都回归到了家庭、社会里。这是那帮聚众吸毒、娱乐至死的年轻人眼里最Low的老法。最后马克进入自己的房间,终于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他脱掉外套开始跳舞,这是唯一一个除了回忆之外,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猜火车》的镜头,最后马克也消失在无限的隧道里伴随着歌声和人生。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浪子回头总有人在身后的结局,这不够真实和残酷,《猜火车》不应该和治愈搭边,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坦诚张狂、肆意叛逆、没有道德枷锁的青春片,是这个道义肆行的社会给年轻人们留出来释放自我的狭小地带。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一己之私。我并不想看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猜火车2》说到底就是一个后续,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人物性格没有完全继承,也没什么发展,所以人设稍微有点尴尬导致剧情发展也有点僵,整个影片看上去也没什么张力,虽然他们还是满口脏话。对于看过第一部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凭借公寓里吸毒那场戏,能看到这几个人再次聚在一起就值得狂欢。不过要是想保留对《猜火车1》结尾玄妙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
年轻的时候吸毒其实是在和这个社会抗争,像英雄一样扛着大旗对天叫嚣“我不管你是怎么样,我只管我自己开心”。
中年时吸毒才是为了逃避,逃避失败而无能的自己,因为开始在意这个世界。
1996年,爱丁堡几个小混混选择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丹尼·博伊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几位初出茅庐的电影人也从英格兰走向了世界。
《猜火车》是里程碑式的青春犯罪电影,导演敏锐地捕捉苏格兰边缘青年的叛逆生活,营造躁动的观影体验,雷登的两段“choose life”独白更是被奉为经典,堪称青年的教科书。然而狂躁肆意的青春岁月已经被荒废二十年之久,戏里戏外的演员都已步入中年危机,就连当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如此。因此原班人马回归的《猜火车2》更是备受影迷瞩目。
虽然《猜火车2》是全新的故事,但却很难不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那部经典前作。好在丹尼·博伊尔十分清楚观众们想要看什么,于是在《猜火车2》中很大程度上复刻了前作迷幻超现实的视听语言,并穿插着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缅怀与致敬。这波时隔二十年的回忆杀更为致命。让我们看看《猜火车2》如何承接并致敬前作,带我们回到二十年前肆意妄为的青春。
一、人物与剧情的一脉相承
原班人马的再度回归相信是支撑影迷们观看《猜火车2》的最重要因素。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丹尼·博伊尔已成为业内一流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更是成为广受追捧的巨星,再怎么说当年的那帮叛逆青年也已经年长了二十岁,《猜火车2》的重聚意义非凡。可贵的是丹尼·博伊尔没有随意篡改时间,戏里戏外是同一座爱丁堡,同样经过了二十年,贴合真实时间的《猜火车2》反而更加动人。
这样一来,本片中主角们的心理转变才更加可信——四人历经岁月的洗礼,不复往日叛逆的形象,也开始选择接受生活,面对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雷登遭遇婚姻与事业方面的双重打击,回到故乡疗伤;土豆染上毒瘾又遭遇婚姻不幸,无依无靠的他选择自杀;病仔经营一家无人问津的酒馆,只能靠让女友骗炮谋取利益;贝格比费尽心思越狱,发现性功能衰竭的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所有人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还是原来那副德行,还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一切都没有变好(除了戴安,她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律师工作)。
丹尼·博伊尔塑造人物的能力超一流,《猜火车》中几个毛头小子每个都性格鲜明,其形象令人难忘,《猜火车2》中的四人亦然。所有人都由内而外表现出中年危机的迷茫与落寞。然而人物塑造的成功更得归功于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伊万神韵犹在,不输于二十年前的惊艳;艾文·布莱纳的表演可爱且讨喜,将土豆演得活灵活现;约翰尼·李·米勒脸上虽然平添几条皱纹,依然具有厚积薄发的演技;罗伯特·卡莱尔老成的外表掩盖着超强的爆发力,同样十分出彩。他们是衔接二十年光阴的桥梁,将《猜火车》中的人物原汁原味地过渡到这部续集中,看到这几张熟悉的面孔被刻上岁月的痕迹,相信大家定会感慨万千。
其实本人并非《猜火车》系列的老粉,看完第一部电影之后,不到一周就看了第二部,因此没有被情怀因素过多影响。在我看来《猜火车2》的剧情全靠前作结尾的“背叛事件”推动,开妓院、写书等细枝末节嵌入其中,剧作可谓并不完美,但起到了很棒的照应作用。《猜火车》结尾,雷登夺走了兄弟们贩毒行动的胜利成果,背叛了所有人然后离开,这让贝格比与病仔气急败坏(留给了土豆几千英镑,因此他还比较好说话),贝格比更是白白坐了二十多年监狱。因此当雷登重回爱丁堡时,报复心驱使病仔与贝格比向他寻仇,贝格比更是不顾一切铁了心要置雷登于死地,这应该是影片的核心线索了。可以说虽然相差二十年,但《猜火车2》的故事还是紧紧承接着前作的。
二、名场面的复刻
《猜火车》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场面与台词,比如苏格兰最烂厕所中的吃人马桶,比如马克戒毒时出现的死亡婴儿幻象。《猜火车2》中很多场景明摆着是向前作致敬,这些细节令人倍感惊喜。
如图所示,上图是《猜火车》中雷登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的情景。《猜火车2》中雷登的母亲已经去世,可丹尼·博伊尔依然给她在墙上留了个影子。雷登的父母帮助雷登脱离毒品的深渊,在《猜火车2》中也是雷登的精神归宿。这个影子不禁让人泪目。
插句题外话,影子是丹尼·博伊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重要意象,比如这张图,土豆的影子脱离了他的躯壳而独立存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值得细品。
火车匆匆驶去,只留下站台上几位年轻人迷茫的身影,这一幕在《猜火车2》中同样得到了复刻(下图中的贝格比是P上来的)。只不过汤米已经不在,年轻人也变成了几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一切仿佛都变了,又仿佛都没变,令人不胜唏嘘。
这段画面堪称全片最扎心的一幕。土豆离开拳击馆,走到熟悉的桥洞下,恍惚之间好像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和弟兄们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赶,不顾一切地跑过来。回过神来,却发现大街上空无一人。回忆的画面独具模糊的胶片质感,宝贵的青春似乎依然触手可及,往事也依然历历在目,可是时间却一去不回,只留下回味悠长的幻觉。《猜火车2》中的回忆穿插得都十分到位,引出了观众对前作尘封已久的记忆,扣人心弦,令人泪目。
雷登被车撞倒后,双手按在发动机盖上,对着司机露出神经质的笑容,这个镜头堪称两部《猜火车》最为经典的瞬间。伊万在《猜火车2》中很好地复制了这一幕,动作虽说有几分刻意,但依然英气逼人,二十年如一瞬,给人以恍如隔世的错觉。
《猜火车》中那间“苏格兰最烂厕所”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尤其是雷登钻进马桶在幻觉中遨游的一幕更是创意十足,同时又一言难尽。《猜火车2》中的厕所卫生了不少,毕竟二十年过去,爱丁堡的厕所都变了样。这场雷登与贝格比相认的戏妙趣横生,虽然没有钻马桶那么经典,但也算是全片的一个亮点。
结尾,雷登回到自己的屋子,打开那台旧式唱片机,跟随着在别人看来“早已过时”的摇滚乐磕了药般地跳起了舞蹈。这时《猜火车》中雷登吸毒后两眼一翻向后仰的场景切入,宛如二十年前那个倒地的交叉蒙太奇。二十年岁月改变不了这个倔强的青年,纵使他的腰已经僵硬得下不去了。这个让人感动的镜头配上房间超现实的拉抻作为收尾,堪称是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choose life”的再现
提起《猜火车》流传甚广的著名台词,必定是影片开头和结尾雷登的两段独白,形成神级呼应,同时不知不觉间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开头的独白像是叛逆青年逃避生活的宣言,那么结尾的独白则是痛改前非面对生活的反思。下面是这两段堪称神来之笔的台词。
开头:“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台该死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房屋按揭,选择第一套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便服和皮箱,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周日醒来却不知道自己是哪根葱,选择坐在沙发上看愚蠢透顶的电视节目还一边往嘴里塞各种垃圾食品,选择烂命一条丢人现眼,躺在老人院让人腻歪,选择最自私无耻的勾当,用你的精液造出无数小鬼继续祸害这个世界。选择未来,选择生活。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有了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结尾:“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跟你一样,我要有工作,有家庭,再整一台该死的大电视、洗衣机、小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首套房、按揭贷款、行李箱、三件套西装、DIY、电视节目、垃圾食品、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穿运动衫、过圣诞、领养老金、免税、通下水道、改邪归正、安居乐业,一直向前看,等着你挂掉的那天。”
《猜火车2》少不了再现关于这两段选择生活的经典语句,这回不是独白了,雷登与病仔的女朋友维罗妮卡交谈时,说了以下台词:
只能说伊万的嘴炮功夫不减当年,以标志性的苏格兰口音流利说出以上内容,台词功底不可谓不深厚。相比之下,《猜火车2》中的这段台词,伊万表述得更加用心。毕竟人到中年,对比前作独白的放荡反叛,这段独白融入了雷登更多的思考。前半段话照样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的风格,后半段逐渐有了些哲理,话语间体现出雷登对生活的妥协和对亲人离开的无助。放狠话都狠不起来了,这或许也是中年危机的写照。
四、引领潮流的电影原声
《猜火车2》的预告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猜火车》重新定义了“我们的音乐、次文化以及整个世界”。至少重新定义音乐界不算夸张,因为《猜火车》的电影原声大牌云集,群英荟萃,堪称引领潮流的一张专辑。
《猜火车》的原声主打新型摇滚风格,搭配新潮的酷炫电音,收录各界大咖的名作,营造出躁动迷幻的气氛,带给人爆炸般的听觉体验。这张原声不亚于任何一张高质量摇滚专辑,从头往后听一遍,顿觉神清气爽,让人忘了嗑药是什么滋味(误)。
朋克教父lggy Pop的《Lust For Life》运用得恰到好处,劲爆的鼓点以及狂放不羁的唱腔将叛逆风提现得淋漓尽致。Lou Reed的《Perfact Day》搭配雷登嗑药直至昏迷的镜头尤为妙不可言,迷离致幻风格尽显。Underworld的《Born Slippy》的电音衬托结尾雷登的独白,更是打造了影史经典的一幕。除此以外,New Order的《Temptation》和Sleeper的《Atomic》也是十足经典的配乐。
相比之下,《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没有《猜火车》的选歌那么惊艳,但是依然证明丹尼·博伊尔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猜火车2》的原声与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没那么躁了。虽然曲风还是那么摇滚,但显然不具备前作十足的动感,却依然用独特的选曲谱写出属于中年人的浪漫。前作的专辑偏重于lggy Pop的歌曲,这次的专辑则对Young Fathers情有独钟。High Contrast的《Shotgun Mouthwash》前奏配合跑步机运动画面,搭配绝妙。然而对比许多不知从哪选的新歌曲,我认为有两首歌曲是专辑最大的亮点,那就是《Slow Slippy》和新版《Lust For Life》。
全新的《Lust For Life》依然由lggy Pop演唱,原汁原味地复刻了原版的经典旋律,沿用了原版台词,同时将原版简单的鼓点更换为更加现代的电子乐,带给人更加出色的音响效果。从这首《Lust For Life》中,我们好像能体会到纵使时代变换,雷登一行人依然不改变的倔强。
Underworld的《Slow Slippy》就是前作原声带中《Born Slippy》旋律的变奏,只不过去掉后者中的说唱部分,变成了一首纯音乐。这段电音旋律堪称《猜火车》最经典的bgm。然而这首歌曲却将这段旋律慢放,以渐进的节奏作为陪衬,每一个音符都直击心灵。
《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歌曲,但带给人的感觉却似曾相识。
五、相互照应的情感内核
如果说极致的视听体验足以让人爱上《猜火车》,那么深刻的情感内核才能让这部电影在观众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也是《猜火车》的成功之处。它首先描绘了爱丁堡反叛青年们的堕落生活,他们选择以麻痹自己的方式逃避生活,结果不幸却接踵而至。最终雷登彻底与这段青春往事告别,拥抱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东西,开始选择入流地生活,投身于社会之中,再次以麻痹自己的方式走上平凡的道路。它仿佛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改变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生活所改变,而没有选择的权力。
然而后来呢?《猜火车2》给了我们答案。二十年过去,所有人都没有变得更好,自身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速度,终究还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被后者所淘汰。纵使他们再改变,骨子里还是那个“不选择生活”的叛逆青年。于是已至不惑之年的雷登回到爱丁堡,是为了重温青春往事以获取慰藉,他与病仔的复吸,土豆的写作,都是回忆青春来治愈内心的伤痕,虽然那段青春岁月是充斥着性与毒品的糜烂生活,已经下定决心被他抛诸脑后。《猜火车2》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洪水猛兽般的中年危机。结尾所有人好像都没变,尤其是雷登,正如二十年前选择不去生活的状态,他依然听二十年前就已经过时的音乐,乐观地被时代所遗忘。这也许告诉我们,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休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猜火车2》献给每一位迷茫的中年观众,如同二十年前的《猜火车》献给每一位迷茫的青年观众。
When we were young, something bad happened. It is over.
基本就是靠怀旧自high吧,整个片子故事已经是其次了,观众的热情都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梗。但其实仔细想想毒品元素比第一部少多了,四十岁的人很难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疯狂了。非常幸运在柏林电影节看的,因为听不出来苏格兰口音的时候还能看德语字幕蒙一下。
再也没有像戴安那么美的女孩儿等在club,再也没有母亲等你回家,城市变大了,厕所变干净了,住的楼变高了,但是你还是喜欢那些老照片,还是喜欢那些老朋友,还是喜欢那个老桥洞下面的那个坏笑,还是喜欢听着Iggy pop独个儿跳舞,即使她二十年前就吐槽说Iggy pop已经过时了呀。
恰到好处的nostalgia 1的一些片段巧妙地穿插在影片里 笑点很多 看完又迷之感动 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为一部续集可以称得上是诚意满满了 #chooselife 就是苏格兰口音实在太考验听力了
在电影院看爽得不行!二十年前看过猜火车的人应该会泪目吧,spud站在路边看到回忆的时候,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口音,后来连tommy都有个镜头。喜欢摄影和蒙太奇,喜欢年轻的那些画面,喜欢笑点和音乐,喜欢演员。
太好看!Boyle真是太会讲故事,大家真是太会演。中年危机能拍成这样真的很精彩。
二十年前毒品还是潮流,二十年后Danny Boyle找到了一种替代毒品,把它像迷幻剂般的再次缓缓推进观众的血管——它叫做“后青春生活”。千变万化的配乐真是绝了,看到了时间的回眸。迷幻炫技的老流氓日记,最后一个镜头我给💯
年三十首映,自个跑去爱丁堡看,算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了出门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老爹说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我也把交友奉为人生目标之一,但偶尔情形不济,难免落单,觉着孤独。老爹说那就学西方人单打独斗。总之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堪称苏格兰国民电影,秉持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有所革新。
在爱丁堡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 仿佛在下一个街口转角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
好看,续集能做到这么棒。大叔们好帅,二十年后还是一堆废柴。想念爱丁堡,最明显的商业化就是把爱丁堡拍的那么美阳光普照,其实我想念的还是它第一部里面充满drug气息的它。
"You're the traveller of your own youth"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Choose the ones you love.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总有点想做得很年轻,但难免有些落伍的感觉,毕竟大家已不再年轻。那些花哨反而有点傻,但是某些瞬间还是好一阵感动,回想起上一次看这片,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吧。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灿烂的少年都应该在27岁前死去
所以谁说好看的男孩子过几十年一定会变成大腹秃顶油腻的中年男人,看看伊万和JLM,他们变成了好看的中年男孩子。
@午夜的柏林世界首映,场面热烈,看完却莫名失落。还是那几个废人,还是充斥的F-word,然而就像意气风发却开始勃起障碍的那位一样,中年危机到底是来了。架打着打着便罢,仇恨着恨着就没,想张罗点生计也困境重重,连bgm都躁不起来了。日子终究得过,只有那些瞬间闪过的旧影像,不时仍叫人热泪盈眶。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怀+百分之一的剧情+百分之一万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Nostalgia / 除夕夜走出影院偷抹掉眼泪然后继续踏入choose life的循环中 / 前作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大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独居的时候养喵 /爱Spud
我不是猜火车的忠实观众,所以其中的怀旧不大看得出来。但个人以为比第一部好,有好几个片段很打动人,有了家庭,保护兄弟,fuck up了一切,离婚,没有孩子,但最后会跟父亲拥抱了,会认真的说I love her,就像片尾倒塌的一栋栋高楼一样,不可避免的看着青春过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