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家庭应该给与孩子什么呢?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快乐的童年”,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童年”,总之,一定是饱含父母之爱的。大人要有大人的样,至少在孩子面前如此。
“玻璃城堡”讲了不同的故事,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这个美国家庭教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或者作者认为父亲给了她很多——不是普通家庭能给的东西。父亲酗酒又戒酒,父亲有理想又颓废。父亲好的时候,可以摘下星星做礼物;发起脾气来爆口动粗。父亲教会她怎么克服恐惧,虽然他自己一直都没有。父亲是失败者吗?对于标准的家庭来说是妥妥的一个,可是在女儿眼中这个问题又是那么的复杂而难解。
一个家庭的故事,非常不同的故事,对于“传记”作者来说,点滴二三事儿,把这个家庭里复杂的父女关系描绘的细腻、真实而生动。传记很成功,电影也不错。
欢迎点击原文链接关注公众号“海心理”:http://mp.weixin.qq.com/s/0RUAkOkezABorJYHV3jjlw 电影《玻璃城堡》改编自沃尔斯一家的自传,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远离世俗,随性而为,这种极端的表现也引起争议。 雷同的表象后面往往有不同的故事和动力,让我们试着抛开对错是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玻璃城堡为什么没有建成。 影片有两个重要场景。 1
雷克斯一家回到韦尔奇的晚餐: 开门的瞬间,看到母亲阴郁的脸,时间走得沉重而缓慢,雷克斯象被施了魔咒,眼神躲闪。 餐桌上,母亲的一言一行凝结了空气,她肆意地贬低和嘲笑雷克斯,打骂自己的孙子,雷克斯和妻子都在沉默,就象不存在,只有珍妮特愤怒地站出来制止,这时雷克斯大声指责女儿不许这样和奶奶说话,然后仓皇离开。母亲居高临下地说“听你爸爸的话,小姑娘”。珍妮特摇着头,无力地倒在椅背上,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此时的罗斯(珍妮特的妈妈,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名字,是在演员表上找到的)故作轻松地解围,看上去她在努力掩饰自己的紧张。 母亲看着电视猜迷,面无表情地宣读一条条家规,象在自言自语,父亲远远地望了她一眼,又收回视线,窗帘遮挡着阳光,房间里弥漫着沉闷和乏味,令人窒息,四个孙子紧紧依偎在一个沙发上,不知所措。 雷克斯小时候的日记上一段话让孩子们笑了: “这世间还有比布满黑灰的毯子、皱叠交错的绳子、布满煤渍的雪发出的咯吱声更重要的东西,还有比她发出的咯咯笑声以及她长满老茧、龟裂的双手更重要的东西,或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我都无从知晓,因为我根本没有办法呼吸,当你深陷一堆屎里的时候,你根本就没办法呼吸” 这些话说出了上面那些场景中孩子们的感受,也时当年雷克斯的感受。 或许雷克斯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阴郁控制的母亲肆意贬低并打骂雷克斯,父亲好象不存在,没有保护自己的儿子,当他愤怒反抗,父亲却指责他不要这样和妈妈说话,雷克斯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无力地倒在椅背上,缺席的父亲和融合的妈妈,他感到窒息。 妈妈不能共情和镜映雷克斯,父亲更象母亲的打手,这样,雷克斯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没有安全感,也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和调控能力,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有力的自体去与人建立关系和发展世俗的成就。 2
雷克斯教女儿游泳: 雷克斯希望永远不要回到父母身边,听到妻子的这个要求,他的眼睛流露出恐惧,但他说“我什么都不怕”,注意力转向池边不敢下水的女儿珍妮特。 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被点燃。当我们内心虚弱,更容易把无法接受的部分投射给最亲近的人,雷克斯也是这样处理他的情绪: 他把弱小和恐惧投射给女儿,猛然把女儿扔进池水,她在水中感到窒息和失去安全感,在恐惧中挣扎、逃出水面,象极了当年他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挣扎着逃离。他站在池水中,似乎一切尽在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安全,女儿则承受了父亲无法接受的弱小和恐惧。他还把这种粗暴的方式合理化成为了女儿好,也许当年父母就是这样告诉他: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人生充满挫折,父母的支持,孩子在挫折中慢慢成长,无须专门制造挫折,而雷克斯的方式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创伤,无法相信他人,难以走近亲密关系,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把自己扔进水里呢?这代价太大了。 总得来说,这两个情景叙说了雷克斯内心最深处的故事: 他内心从未自由,一直在一堆屎里,反抗是他内心的自我与父母的冲突,也是他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外化到他与世界的关系中,就是: ○ 他无视社会的规则和习惯,反其道而行之,就象在令人窒息的一堆屎里挣扎,以免被吞没,然而,就象游泳一样,挣扎并不能带来自由,只会越陷越深,直到死亡。 ○ 他远离家乡,心理上无法分开,才试图以物理距离替代和逃避。 ○ 他无法在一个地方工作长久,他从没学会与权威友好相处,带着被吞没、惩罚的预期,他反抗的态度潜意识里在验证自己的预期,对抗只会促使权威愤怒和惩罚,每次离职后都会逃到另一个城市,于是,他不断重复,四海为家。 ○ 他带家人与社会隔离、对立,融合的关系里分不出彼此,他觉得好的,就会投射性地认为对家人也好,所以珍妮特和弟弟妹妹们也感到家里窒息的空气,纷纷逃离,这是父亲最擅长的方式。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名字:玻璃城堡 这是一座雷克斯一直计划却从未完成的建筑。 它代表了在窒息中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那里可以自由地呼吸,有温暖的阳光和自己想要满足的一切。 它让雷克斯与可怕的现实世界分离,躲在安全的地方,不被吞没。 它是雷克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尽在掌握,而且如此完美,自己也因此而完美。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完成它呢: 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 对于从来没有被父母认可的雷克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城堡,这个成就太大了,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的引导,在内心给他力量面对成就过程中的困难,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但他的父母显然不能提供给他。 ○ 在现实中完成这样的作品,需要强大的自我功能,把心中的幻想与现实联结,这是雷克斯没有发展出来的能力,他的心理寄希望于幻想中的强大和无所不能,以便让他觉得自己够好,或者说,他的理想还停留在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停留在他的设计图纸上。记得他的想象力吗?这大概是在心理缺氧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才能。因此,刚回韦尔奇时,一度的雄心壮志,告诉女儿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包括后来在珍妮特鼓励下戒酒,但幻想的泡沫一碰就碎,他已经尽其所能。 ○ 现实是有缺陷的,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完成幻想中的完美无缺。当雷克斯没有被父母足够接纳时,他依靠幻想建立起来的自尊,对完美的执着就像生死一样重要,任何缺点都是无法忍受的。宁可未完成,也不要打破心中的完美。 ○ 这个幻想中的城堡是有功能的,它可以保护雷克斯不被现实所伤害,是他的避难所,有效的防御,依靠这个强大的防御,他得以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事实上,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他内心的空洞,不是他的错,他也没有能力去填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护层,不要轻易去碰它,那会爽了自己,伤了对方。 ○ 玻璃城堡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他真的与父母分离,虽然这是他的愿望,但也是他害怕的,因为内心的空虚和匮乏还不能支撑他免于崩溃。如果他从某个地方获得了强有力的心理氧气,使其不再需要陈旧的模式,就不用担心分离了,旧的模式还是和父母融合的。 自传里对雷克斯的描述丰富多彩,反映了孩子们接纳了这样的父亲。在电影中,另人欣慰的是,这个接纳是在父亲去世前,没有带着遗憾和内疚,接纳使他们在内心与父亲很好的分离,这也让她们感恩父亲,一起快乐地谈论他,自由地生活。是哪些资源让她们姐妹四人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分离,自由地生活?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三种情感氧气,一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赞赏,二是来自父母的保护和理解,三是来自同龄人的共同兴趣爱好。所以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父母多多少少比爷爷奶奶强多了,所以能给孩子一定的支持和人生目标上的引导,虽然并不够好,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其次,兄弟姐妹多,他们之间互相提供支持,特别是在爱好与才能方面,这给了他们现实的技能逃离家庭,大一点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代偿性的满足了弟弟妹妹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成为更好的榜样。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海心理
心理学来自生活,我们一起,在生活中找到心理学的乐趣
毕竟往事不能及,来者犹可追。
仅对电影发表见解。
故事原型主人公最后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感觉这个结局和《Educated》相比还是要欣慰一些,当然她们的故事也大相径庭。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平静和安宁,那就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这部电影对我有很大意义,对被原生家庭困在过去的人有很大启发性,坚定了我要与过去和解的决心。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带着他们的爱与伤害。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家庭带给你的印象,你会选什么?
憧憬,流浪,逃跑。
这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笔下对于家的概念。
在这个家中,有着许多年少时的你也曾梦想过的样子。
不用上学,每天玩耍,幻想着建一栋玻璃制成的房子,父母带着四个孩子穿行在美国的各个地方。
可是他们同时也“享受”着,挨饿,随时被赶出家门逃避追债,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时期。
只有5、6岁大的女主角珍妮特,家中排行老二,有一次她很饿了,对妈妈说要吃饭。
结果妈妈却对她说,你是想让我给你准备只能让你饱腹一小时的食物,还是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幅可以保存很久的画作?
珍妮特没说话,自己搬了椅子,站在上面用燃气煮香肠吃,还贴心的问妈妈要吃几根。
而她的衣服却在此时烧着了,肚子上的皮肤被严重烧伤。
医生问她,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做饭?
她说,妈妈不给她做,并且津津有味的吃着医院提供的食物。
父母带着姐姐弟弟来看她,她跟父母说,这里真好,有吃不完的食物。
接着父亲为了不交医药费,让小儿子在医院装病,自己趁机将已经快要伤愈的珍妮特抱出医院。
这是电影的开篇,也是珍妮特童年记忆的开始。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可这层在父母掩盖下的岁月,对四个孩子而言,并不友好。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逃亡一次次搬家,每次父亲都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永远都有下一次。
直到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这里,父亲对他们承诺,指着一所不通水电的破房子说,我们要把这所房子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玻璃隔断,还要在屋顶建造太阳能电池,这样我们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孩子们兴奋的说,这是我们的玻璃城堡吗?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建一所全美国最好看的房子吗?
她们都很有干劲儿,挖地基,清扫房间,可是动工再一次停下了。
父亲的每一次承诺,都变成了酒杯里的酒,一口下肚,不再有回旋的余地。
家里水管坏了,父亲就带着家人在泳池洗澡;
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
家里没有食物,珍妮特将黄油拌着白糖给妹妹吃,母亲却说,这是我留着做面包用的。
似乎,这个家里真的没有什么她们可留恋的了,她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姐弟四人开始偷偷地存钱,每存够一份可以装满存钱罐的钱,就会离家一个孩子。
当珍妮特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还指着建筑图纸说,你别走,这次我真的要建玻璃城堡了。
父亲的酗酒成性,早已让她失望之极。离开让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妹妹和母亲。
而那一片要建地基的土地,也早就被无数的垃圾的堆满,城堡,早就不存在了。
玻璃城堡,就是他们姐弟四人的一个童年美梦,得不到,建不起,随时会倒塌,这就是父母给他们的生活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生活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不愁吃穿,不用寄人篱下,不用因为担心经济窘迫,自己会在哪一天会突然无家可归,只能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汽车里。
在珍妮特的订婚宴上,父母不请自来,还对她说,现在过得这么好,想向她借钱,将家里祖传的土地从舅舅那里买下来。
珍妮特问要多少钱?母亲说一百万美金。
珍妮特真的无法想象,这块土地,在她十一岁外婆去世时,就已经传到了母亲和舅舅手里,但是她却没有将土地卖掉,用这笔钱用来改善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反而换来母亲的一句,你外公说了,这块地不能卖。
十一岁,那是他们童年噩梦的开始,如果有这笔钱,他们不用过的这么辛苦,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与此相似的是,珍妮特的父亲从小也活在奶奶的阴影里。
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孩子们在念父亲小时候写下的日记,是对这所房子的描述。
奶奶对于孙儿们的苛刻,和父亲小时候受到的严厉是完全一样的。
弟弟在餐桌上吐掉了一口食物,被奶奶直接打了头,珍妮特立刻站起来说,你不准打我的弟弟,可父亲却呵斥了她,说听奶奶的话。
奶奶把坏传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把这种坏撒在孩子身上。
珍妮特有几次情绪失控都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的记忆。
她与未婚夫讨论婚期,带他去见父母,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却幼稚地大喊,让未婚夫和父亲掰手腕。
在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偶然聊到她的家庭,她无法说出自己的父母在街头拾荒,住在废弃的大楼里。
她跑出餐厅,想着父亲曾对她做的一切。
年少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
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
珍妮特没钱继续念大学要被清退时,父亲不可一世的出现,丢下自己赌博赢来的950元美金……
的确,父亲母亲对他们一点都不好,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无法正常的去面对谈论有关家庭的任何话题,那对他们而言是伤口。
对于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一心只知道画画的母亲,责任心似乎不曾存在过这个家庭中。
但父亲对她不是一直的不关心,而是在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她动摇了。
这种家庭带给她的好与不好,想丢掉那些伤害的同时,也没办法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我选择去接受那些伤害,留住那些美好,并且尽力地不将这些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并且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在《钢铁侠》中,托尼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紧张。
老史塔克对儿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托尼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自己在父亲心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托尼心中觉得父亲最开心的一天,是他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去的那一天,因为这样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用再见到自己了。
这种对抗的父子关系,无法缓解,直到老史塔克离世。
托尼后来才发现父亲生前留下的录像,知道了父亲其实一直他视为骄傲,并且把未来的一切都赌在了他身上,才使得托尼的心结解开。
可这个心结的打开,让托尼心中对父亲一直以来误解的愧疚感又加深了。
这种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情感,是一定会留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
也许是妈妈买菜时讨价还价,让你长大后每次买东西第一反应是看吊牌;
也许是从小家境优渥,却突然家道中落无法适应平常百姓生活;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希望你能考上某某大学”可是却没能做到,又把这种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
今年高考放榜时,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遭到网友的疯狂转发。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因为他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我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其实都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
教育他们知书达礼、不卑不亢、见义勇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原生家庭从小给孩子树立的三观,是孩子可以最早接触到社会的模样,而且也是这个孩子成人以后,会对事物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给我们印记最深的,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坏的改变,好的留下,让原生家庭越来越好。
时不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像极了父母,
计划性强,轻微洁癖,喜欢独处,
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没法改变,却不想妥协。
在这些天性使然的性格,
你又有多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出演《三峡好人》的挖煤矿工,意外获得国际影帝,却直言“我被电影害了”。微信后台回复【429】提取文章,看看这位曾经的矿工到公益电影制片人的转型之路。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初中时在杂志上读过这个故事,因篇幅简短,一直理解为孩子爹妈有钱但放弃现代社会,类似某种不给小孩打疫苗的父母,看过才知很多遭遇实是因二人无能为力和缺乏责任感,所以女主爆发的愤怒我是很理解的。结尾对父亲的洗白有些牵强了,比较好奇原著是怎样的。P.S.我们美美的闹米居然演了这么邋遢的人233
飞机上哭崩啦
又是一个“吃亏是福,悲喜参半”式的成长故事,这种狗屎原生家庭的故事真是怎么都讲不够。生活给你个柠檬你确实可以做成柠檬汁,但难倒不是不用忆苦就可以思甜是最好的嘛
已经煽动不到我了,woody老年完全健康人,根本不像。中规中矩的家庭片。
过于自我的人不适合养育孩子
这对父母到底给孩子的情感忽视还是情感满足呢?
他有恶魔和天使混杂着的致命吸引力。
故事讲得非常克制了,我朝大地遍布这样的/更夸张的父母们,并且到死也不觉得自己错了。虽然我也不太喜欢happy ending,但也许羁绊真的是那样的妥协。
总是给一巴掌,再给颗红枣的。这种变态的亲情,我不要的。几位主角的表演都很娴熟也很有说服力
最近泪点好低。结尾太感动了。果然家庭背景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结尾二女儿也还是很感谢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
被过度讲述以及高度典型化的题材并没有影响导演德斯汀将原著回忆录视觉化为一部极具情感力量的传记片,这得益于他为片中角色所注入的原生态情感,这种原生态情感具有直接不加修饰的情感力量,而演员们的优秀表演则更是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的完美工具,在这方面来讲本片也是对其前作闪光点的继承与延续。
亲情的破碎与和解,缺点和优点一样多,总结起来只能给这样一个分数。过去和现在就像两条毫无规则的曲线,只是偶尔在某处冷不丁交叉一下,营造高潮的方式基本靠主角互相之间的争吵嘶吼,最后父女之间以廉价泪水博取观众的共情以及最终达致和解的俗套结尾也使得这部本具有十足吸引力的影片瞬间沦为庸作。
这就是最不该做父母的人偏偏做了父母。都会里的波西米亚人、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流徙者。自己安于或坚持这样的人生无可厚非,但强迫孩子接受食不果腹、担惊受怕的生活实在自私并且祸害。几个儿女后来纷纷逃离,向往中产生活也不无道理,贫困的人真没法宣称幸福。不过,一家人也的确十分相爱、羁绊很深。
有点儿像另一个版本的《神奇队长 Captain Fantastic》,主要区别是,本片的重点并非嬉皮价值观或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的对错的探讨,而反倒其实是个相当平民化的家庭关系/父女关系的故事(相对更容易共情),长大后发生的事是故事的重点。伍迪·哈里森确实是个好演员,虽然(也许主要因为相貌气质关系)
理想的伟人,行动的懦夫。GLASS CASTLE 终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四个孩子来说,玻璃城堡不是所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家。这个家,最终,父亲创造不了。Jeannette逃离未婚夫逃离fancy hotel,闪回父亲带他奔跑,有一些泪目。
我觉得父母不应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
3.5,沒有蓋起的玻璃城堡。又愛又恨的父母。看時被戳了幾次淚點,但沉澱過後覺得是有點搧了,老式情節劇的呈現手法。或許這才是Captain Fantastic現實版。夢幻、脫離現實的嬉皮父母,帶給孩子特別的童年與想法,卻也沒善盡責任照料。但他們都是善良的,記住了父母好的那一部分
我爸爸给了我很好很好的物质生活,但他工作很忙,他跟我说话很少,一晃眼直到我二十七八,话才多了些,主要是家里的事,他越来越老了,虽然是我爸却很陌生。所以看到电影,父亲教孩子指星星,跟她说道理那些片段,挺羡慕的。我老公看了也流泪,他肚子上也有被烫伤的花,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其实不是~~有时候父母也是残忍。我在外边喝多了,他一个人看了这个片子,一家人总是互相用亏欠勾联的
68/100 创作者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讲述得如此“阳光”,也算是一个积极乐观的楷模了。人永远无法逃避的只有我们的“父母”。
奇葩的价值观,白瞎了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