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都比较糟糕的一部电影 😯
导演方面 — 居里夫妻二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白天或者夜晚的街道上急匆匆地走来走去,看得时候只想问一句他俩的脚能不能歇一歇,不嫌累噢?仿佛就是导演不知道剧情该怎么进行到下一部分了,得,让他俩到街上走走吧 😒 同时街景(主要是夜间部分)的studio look感太重,假到不能再假,另外街道上的群演也是很敷衍了...
剪辑方面 — 穿插的放射性物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的和居里的剧情主线缺乏足够的衔接度,几段片段出现得很突兀
表演方面 — Pike的居里夫人一旦有情绪波动就是歇斯底里的状态,将一个终生献身科学,坚毅执着,对真理有无限探求的科学家塑造得仿佛一个躁郁症患者 😟 Riley对居里先生的诠释和他在《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里对Mr. Darcy诠释是一个模式,可放在不同的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里,角色的讨喜程度实在是打了极大折扣
仅有的可称赞之处就是电影没有过多纠结于女性投身科研这个讨巧但小家子气的话题,而且还让居里夫人向女儿挑明指出经费和资源才是她艰难行走在科研之路上时真正在意的掣肘 — 这一处可说是整部电影最具格局的片段
居里夫人是一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的科学家,“科学家”这个身份不需要用“女”字作修饰来彰显她的伟大和不易 🙇 希望过几年可以有一个有宏阔格局也有强大执行力的女导演再导一部居里夫人相关的电影,不然真的对不起这位传奇伟大的科学家
在中国,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常常化作雕塑或是名人画,出现在学校里、实验室里,并且一定要搭配上一两句名言,好像没有那两句话,他们就不够伟大似的。除了她的名言之外,我们对她,知道的不多。
观影之前,我并不知道居里夫人年轻时曾经这么的孤立无援,备受排挤。
裴淳华,这个给自己很正式地启中文名,演出过《消失的爱人》的女演员,演技简直炸裂。
在与皮埃尔居里相遇时,那种端着的欣赏,不经意间露出又快速归于严肃的笑容,非常好的塑造了居里夫人早期的个性。她语速快有主见,说出的每句话都带有一种不接受反驳的独断感。如果不是这种独立自主性格,恐怕她后期也很难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那么远。
在居里先生逐条对她解释和承诺后,居里夫人才真正放下戒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港湾。
工作上,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两个人渐渐越走越近。
看到这里我忽然很感动。如果没有居里先生,玛丽居里可能只是一个寻常人眼中的怪胎。如果没有居里夫人,皮埃尔居里可能也是郁郁寡欢。两个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人,在恰好的时候在一起了。颇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味道。
如果只是一部爱情片,那它也很美好。
他们坦诚相见,肉体上,心灵上,科学追求上,都真正的亲密无间。当居里夫人和保罗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肉体相见的画面是昏暗的。再也没了这时的纯洁和美好。
他们二人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授职称,发现新化学元素,获得诺贝尔奖。这段镜头,给的并不多,有人质疑,没有突出他们在科研上的努力。我真是被这种质疑逗笑了,难道科学家的生活就该每天惊心动魄或者每天都有重大发现吗?什么是冷板凳,就是乏味的日复一日。如果把每天的乏味都重复给你,你还会看下去吗?
整个电影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围绕着居里夫妇展开的。直到居里先生死亡。
居里的人生下半场,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幸福中的小女人了。她出任教授,独自领取诺贝尔奖,为了填补空虚牵手保罗忍受巴黎荡妇的骂名,她带大两个女儿,她为女儿把关夫婿,她研制X光机上战场救人。好像一台永动机一般,发光发热,好的坏的,都扑向她。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发觉居里先生的好。居里夫人的叫法,似乎包含了更多寡居的倔强。
本片的影像,非常的有质感,恋爱时朦胧梦幻的明亮,战争时期的冷峻暗调,以及相当一部分镜头的运动都相当不错。 摄影师是安东尼·多德·曼妥 Anthony Dod Mantle,代表作有《极速风流》《贫民窟百万富翁》,他在本片中的发挥,相当棒。
本片的导演是 玛嘉·莎塔琵 Marjane Satrapi,一位伊朗女导演。代表作《我在伊朗长大》《梅子鸡之味》。除了居里夫人本人,导演还和我们探讨了放射性物质的好与坏。它既可以在医院从死神手中挽救癌症患者,也可以杀死发现它的科学家。它既可以在战场上杀人无数,也可以在战场上救人一命。它似乎是一个矛盾体,似乎不该被发现出来。
但是理智的我们知道,引发恶果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使用它的人。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居里夫人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因为居里夫人和她的亲人曾经帮助过许多中国科学家。
我们不知道,居里夫妇两获诺贝尔奖,其长女夫妇也获得了诺贝奖化学奖,其幼女及丈夫所做的事业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不知道,居里夫人的长女,也死于长期在研究工作中,遭受了过多的放射性物质辐射。
我们早该去了解这个有血有肉,有高光也有污名的女科学家,而不是把她当做一个遥远的符号。
2020年七月7月4日,凌晨一点多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居里夫人,因为设备的问题,与居里结识。居里对居里夫人的帮助是巨大的。更专业的仪器。最后他俩结婚了。并且提炼出了两种放射性元素,镭元素和钋元素。这两种元素的研究成果使他们俩荣获两次诺贝尔奖,当然他们的身体也逐渐被放射性的元素腐蚀。第一次是居里去的,第二次居里不在了,是居里夫人和女儿去的。
居里车祸去世后,居里夫人和助手发生了关系,并被报道。忍辱负重,依旧潜心研究。
之后的贡献是关于移动救护车,拯救那些被辐射的人。
女儿和其居里夫人有点相似,继续和她一样研究放射性元素。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离开了人世。
看之前,我没有想到是居里夫人的传记! 挺不错的! 一个孤僻、自傲、独立、无视世俗眼光的女人! 她活得很厉害,很自我!
剧情什么的我不多评论,在看这个电影前,我只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你看,到现在我只能叫她居里夫人!而不知道 Marie Curie 究竟要翻译成中文的哪几个汉字组成的名字!
说起来女权,确实是太不平等!
关于 小男孩! 在电影里我觉得很不合适!而且很不爽!
众所周知,因为小男孩的爆炸才会加快日本的败亡,电影拍的是小男孩爆炸的时候,破坏的是日本平民们安宁的生活!你完全可以拍爆炸后的场面,是多么的宏大和多么的悲惨!会影响多少多少年!
这个我没有意见!
呵呵,他们爆炸前安宁的生活?导演你那个脑袋想干吗?同情心泛滥?圣女心?
你这样其他国家的人呐?这个时期其他水深火热的民众呐?
导演着重于它的破坏力却不想想,日本对南京的屠杀?对中国的杀戮?对珍珠港的轰炸?无缘无故死在他们屠刀下的人有多少?
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更过分的是现在他们还是有靖国神社!
呵呵!每当 咱 X X 对他们有什么捐赠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不知谁说的那句名言,政治真是最肮脏的东西!
我心中很不爽! 当然我不爽没有屁用,所以我把这个屁放出来!
别和我谈人道,说他们反对战争!
据史传,那个时期的日本全国人都完全是疯狗一样对付其他国家!
如果真的有那么寥寥几个爱华日本人,恩,我在这道个歉!当然我的道歉估计也和屁一样!
或许我就是那种键盘侠,嗯,屁放完了,我还要搬砖挣钱讨生活!
好演员、好对象、好框架,遇上了平庸的剧本和剪辑。
其实能看出导演想用天马行空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来穿插展现居里夫人的一生和她的成就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但是很遗憾,剧本太随意了,天马行空变成了不知所云,顶级表演和史诗级的人物都被连累的平庸不已。
该重点展现的没有重点展现:身为女性在科研界遭受到的无视与轻视;与丈夫皮耶·居里如何另起炉灶夜以继日做实验提取镭和钋;私生活不是评判一个女人的最终标杆,国籍、性别都不是。该轻描淡写的却浓墨重彩:舞女、神棍,还有其他时空中围绕“放射性物质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的蒙太奇碎片剧情。这些太跳脱了,虽然最后居里夫人幻觉里走过那个长长的病房将一切都连在一起,但太生硬了,太隐晦了,这种隐晦不是意有所为的巧妙隐晦,而是仿佛导演激动地说“看啊,在这里是全片的高潮!”而我说“啊,我知道你什么意思”却仍然茫然get不到。
如果可以把各个时空中的插曲穿插的更顺滑、更巧妙、更空灵一点,然后调整剧情节奏和侧重点也许会更好。
很可惜,浪漫都刻意展示在画面里。
然而更高级的浪漫应该体现在叙事能力中。
裴淳华主演的这部《放射性物质》,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却断断续续用了将近半个月才看完,观影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牛逼的女人值得比这更牛逼的电影。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如此关注,是因为居里夫人可以说是我儿时的偶像之一。我这人小时候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虚无虚荣的科学家情怀,但真正让我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缘自一本叫做《画说数理化》的书。(以下开始吹水……)
这本书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买给我的,是一本科学启蒙读物,用章回故事和精美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今中外数十位科学伟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会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唯独三位科学家用了两章才讲完,分别是牛顿、爱因斯坦,和电影《放射性物质》的主人公居里夫人。
我甚至至今还记得书中有关居里夫人那两章的标题,分别是“奇女子,异国他乡求真理;好伴侣,濡沫相依攻难关”和“愿将事业作爱子,却看名利如浮云”。(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三国演义》?话说小时候标题好几个字都不认识,一个个查了字典反而现在还记得……)
彼时我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并不是因为懂得镭元素的发现有多么伟大,也不是因为她是书中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而是因为书中对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过程的描写细腻,令人动容。
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的方法十分原始且“变态”,就一个字——“煮”。她需要将数以吨计的沥青不断地加热、搅拌、重结晶来提取目标产物,这个过程不仅极耗体力,还会吸入大量沥青沸腾时释放出的刺激性气体,这个过程不仅极其漫长,且当时的居里夫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
看着书中居里夫人坚实的身影在一桶又一桶的沥青中俯仰穿梭,即使是年幼的我也被那份对真理强大的渴望和无限的热情所深深感染。(吹水完毕…)
当然,长大后自然知道居里夫人是真的牛,她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推动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她是两获诺奖第一人,且大多数人认为诺贝尔奖成就了居里夫人的长久美名,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成就了诺贝尔奖,在她之前,诺奖的影响力并非今日这般举世闻名。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执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实干家。一战时期,她停止了科研工作,和女儿一起建立了军用放射中心,利用X光为伤员诊疗,并制造出含有放射性气体的“空心针”来为伤员消毒,作出了巨大的人道主义贡献。
而在此之前,居里夫人早已曾欲捐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来支援前线,也本着科学无国界的态度放弃了镭元素的相关专利。要知道放射性元素所主导的新型化工产业,可以为居里夫人带来无数财富,而她本人一生中曾多次遭遇科研经费短缺的窘境。
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为名利腐蚀的人。
以上啰嗦,除了爱因斯坦这句话,几乎所有我提到的内容,都在电影《放射性元素》中出现了,可见这部电影的诚意和野心,但我为什么仍觉得这部电影配不上居里夫人呢?
事实上我一直纳闷如居里夫人这般传奇人物,为何刻画她的影视作品如此之少?
最早了解到的是1943年的《Madame Curie》,导演是执导过《魂断蓝桥》的茂文·勒鲁瓦,这部黑白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片中对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刻画得很细致,以至于不少观众看着感觉像纪录片。
到2016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与法国、德国一起合拍了一部《Marie Curie》,但这部作品似乎把兴趣放在了居里夫人的私生活上,也就是她在寡居之后和亡夫的学生郎之万之间的那段不伦恋情,根本没能全面地看待居里夫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人们从来都热爱在伟人身上挑毛病,尤其是情感生活上那些说不清的纠纷,就像看过美剧《天才》后,鲜少有人感叹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专注和激情,而更多是强烈谴责爱因斯坦这个大渣男(虽然他确实…)。
再看这部《放射性物质》,它谈到了居里夫妇对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但对于居里夫人艰辛的研究历程,几乎只是一首BGM的时间就匆匆略过了,且实验室道具的摆放实在是不走心,化学专业的我真的没眼看;
它谈到了居里夫妇的爱情,但很显然皮埃尔·居里在这部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负责提供仪器设备顺带帮忙领奖的工具人;
它谈到了居里夫人对当时法国学界乃至于整个传统社会的冲击,女性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多么鼓舞人心,但对于居里夫人略显骄傲偏执的性格设定,使得影片在女权主义层面少了很多对话和探讨的空间;
它也谈到居里夫人和郎之万的情感纠纷,但没头没尾,画蛇添足,它甚至让本来对通灵术嗤之以鼻的居里夫人,在丈夫离世后转而求助于江湖卖艺的神婆,讲真咱就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夫妻情深吗……
更别说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这些历史事件,虽然都和放射性元素有关,但和居里夫人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实在难以形成立意上的互文,除了让影片本就颠三倒四的叙事节奏更加凌乱之外毫无用处。
所以整部电影通篇看下来,可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处处隔靴搔痒,没有一处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妙笔。
《放射性物质》的导演玛嘉·莎塔琵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性导演,她于2007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女性视角之下的深藏民族情感和政治思考的佳作。虽然《放射性物质》是由小说《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所改编的,但不得不说导演对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的理解稍嫌不足也是事实。
最后,我开篇“牛逼的女人值得更牛的电影”一语,也不仅仅是为居里夫人“鸣不平”,同时也是对电影主演裴淳华稍感遗憾。
抛开影片本身的杂乱无章,裴淳华塑造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十足的奇女子,无论是在学术观点上的寸土必争,还是在知识产权上的慷慨洒脱,无论是和丈夫之间的点滴柔情,还是钻牛角尖时的针锋相对,都让《放射性物质》中的居里夫人真正地从文献资料的画像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观众能够触摸到的真实人物,裴淳华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如果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上乘的话,相信至少能够为她带来一个影后提名了。
万用辐射家庭日常品,通灵会信仰之必要,移民寡妇名流寻欢所遭受媒体社会世俗之歧视,还有时不时超现实穿越科学双刃剑造就的未来景象;手法挺花哨,成品很无趣,导演以前明明用自我经历改编创作过伊朗政教合一前后女性视觉的优秀作品,塑造这位百年前女科学家却充满了各种俗不可耐的刻板印象,居然能把原子弹和切尔诺贝利的锅都扣在居里夫人脑袋上,感觉造就偏见的知识壁垒要远远高于性别壁垒
伊朗女导演拍摄的科学家居里夫妇的传记片,女演员很精彩地再现了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性格和情感。但编导将科学发明之后,一个世纪来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各种灾难过多地穿插在主叙事之中,图解科学发明的正负使用,占用了过多篇幅,消弱了对主人公传记刻画的丰满度。摄影、美术还原时代气质出色。
就这?最大的篇幅给了和朗之万的婚外情,还穿插了跑题的广岛核弹和美国治癌。导演倒也是很想讲女权,但是诺贝尔颁奖礼上女性带头起立鼓掌也太做作了(如果不是事实的话)。可惜了这些女演员,每一个我都挺喜欢的。居里夫人本人绝对tough fighter。
3.5星。以为是妮可。
传记片向来难出彩,尤其还是传统配方:把居里夫人的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打散开,再组合穿插,过去现在未来,交互剪辑。伟大头脑带来的荣光与痛苦做引,站在丈夫身后的失落,家庭的琐碎,面对人性的执着善良都在,看起来拍得很努力,但还是没有主线,走马灯式的回望免不了变流水账,保险又无趣,很难让人有更深的震颤(超现实表达尤其无语)。好在裴淳华的表演很加分,姐是真厉害,年轻时热情聪明,年老回忆时沉重,演起来却轻盈,剧本拖后腿太可惜。
头重脚轻,独自研究-相知-相爱-合作的前半段更加紧凑而有凝固力,后面又是走马观花的讲完居里夫人一生,始终觉得淳华值得更多更好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上也值得更好的剧本。广岛核爆-切尔诺贝利的视点切入有对科学更加纵深的讨论,但作为传记片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感的抽离。
给裴小姐一个最佳女主角提名不过分吧?
居里夫人是两届诺贝尔得主,一个多么传奇的女性人物。按理来说,拍出来的电影应该会非常不错。但可惜的就是导演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了平庸的流水账电影。没有任何惊喜。
女geek的传奇一生。chernobyl又乱入了。
再一次,好角色和好演员碰上了庸剧本。
2.5 | 导演想要表达得太多,以至剧情混乱,画面生硬得不和谐。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欣赏只单纯描述这个人一段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
TIFF P&I 爱了爱了 塑造出的居里夫人形象还真挺符合我的想象 摄影美学和配乐都能把颗粒的放射感和前沿科学的未来感给传递出来了 除了有些台词意图太明显外 希望有好票房
等待了1个小时24分50秒后,终于等来了安雅。剧情总体来说非常平庸,导演似乎想用一些未来的片段来说明放射性物质的的利害两面,然而无论是核弹还是切尔诺贝利,其实和居里相关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全片还是不乏打拳的嫌疑。
中规中矩
淳华真的很稳,上乘的角色驾驭能力稳住了人物的整个脉络,但导演为了适应时下话题,讨论女性主义和科研的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未来闪现和一些意识流的场景表达,展现得太花哨了一些,和主线剧情也不太融合,很难让人有深层共感,让全片作为人物传记包袱很重,有点可惜
这部评分建议8.0
裴淳华女士放佛都没走入歧途,与劳模一样。个人能力出色,表演细腻。但也都是一水儿的大女主,坚韧的女性。演来演去无区别无突破。
居里夫人和丈夫一起探索科学前沿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一个重点。皮埃尔·居里死后对居里夫人的打击还是挺大的,她经历了一段彷徨无助的时光。一战期间,她和女儿一起用X光机在前线帮助了很多受伤的士兵。问题在于,居里夫人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事怎么也应该提一下吧,毕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第一人。另外,导演可能对化学也不太了解,居里夫妇俩做试验得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本应是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但导演加快了这部分的进度配合着一首BGM就过掉了……第三,电影穿插着很多段其他时空关于放射性元素的故事,广岛原子弹,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等等,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放射性物质本身没有对错,主要还是看怎么利用这个意思,但笔墨过多,让我产生了主角不是居里夫人的感觉。最后居里夫人当年提纯获得的氯化镭只有微量,不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小瓶。
玛利亚居里,You changed the world. 但这好像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们想看到的那种剧情。O(∩_∩)O
主線拍的很文藝我很喜歡,但突然穿插一些未來科技發展的閃回畫面實在是太糟了,完全打亂主線的節奏和氣氛的古典感。但是瑪麗真酷啊!無懼種族歧視和厭女的社會,放到現在還是很前衛,太愛了!Rosamund Pike也演的很好,加一星吧(另外原來居里夫婦跟跳舞的Loïe Fuller有交集啊,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