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虽然只有六集,但这是一个层层递进、无数次让人为主题演绎的精彩程度拍大腿的短剧,随着剧集的深入,观众也会无数次地迷失在“彩排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灵魂拷问中,无论是对剧集中的彩排参与者,还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剧集的表现形式模糊了纪录片、真人秀和表演的边界,观众始终在尝试判断,这到底是一场真实彩排活动的记录,还是一个拥有剧本的彩排主题真人秀节目,就如同剧集里通过场景模拟搭建和近远景拍摄的镜头变换,模糊了彩排和真实生活的边界。
完整地看完了六集之后,Nathan对彩排这件事的讨论结构会逐渐清晰和完整起来:Nathan在剧集中一步一步地成为了彩排人生的主角,从彩排的掌控者变成了被彩排掌控的人。前两集他在作为导演帮助别人完成彩排,中间两集他开始作为次要角色参与Angela的育儿彩排,最后两集在浑然不觉中,Nathan已经变成了那个被彩排人生的主角。Nathan以渐渐深度参与彩排的方式,不断地用自己的困惑拷问观众:人生可以被彩排么?
前两集似乎在告诉观众,人生可以被彩排,且大部分可控。
在第一集里,Nathan帮助求助者黑人寇尔彩排一场坦白和道歉,他因为欺骗了女性朋友翠西亚而感到不适和愧疚,希望能坦诚自己并没有硕士学历这件事。Nathan的彩排细致到令人瞠目结舌,他不但在厂房里复制了一个酒吧,连演员的挑选都神形兼具,更在寇尔未留意时,用安排好的路人和路边场景来帮助他增加酒吧猜谜活动的胜算,这样事无巨细甚至是“大炮打蚊子”方式的彩排,最终获得了成功,即便有些小意外,也并没有影响到最终的道歉结果,这场彩排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或许彩排得足够细致,就能够描摹出事件会发生的大致样貌,把握住未知事件的发展方向。第二集的遗产案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到了三四集时,虽然Nathan努力地要搞清楚彩排的各种状况,不可控的状况还是出现了,那彩排还有用么?
Angela希望Nathan能帮助自己彩排育儿的过程来为未来当一位妈妈做准备。事实上,即便是站在上帝视角的Nathan,EP4也是一段全方位的失控,前半段里,Nathan无论如何彩排课堂内容,也始终无法彩排出其中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的缘由,后半段则是Nathan作为彩排育儿环节中的父亲角色,在错过孩子成长之后,因为悔恨而私自决定重置整个彩排过程。
彩排的生活里失控了,还可以尝试再次彩排不失控的生活,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情感和判断真的可以完全被彩排么,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在最后两集,Nathan已经把育儿彩排的主角从Angela浑然不觉地置换成了自己,他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深度参与者,并且在看似可控的彩排场景里毫不掩饰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不再执迷于把每一个因素都彩排到完全掌握,直至最后,他欣然接受不可控的孩童哭闹和拥抱,沉浸在那些只会出现一次的真挚情感里,既然如此,那彩排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又再一次的抛给了观众。
短剧中的每一集都出乎意料地让观众不停地入戏和出戏,在彩排场景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间来回游走,正是在这种方式里,彩排的刻意与真实的出其不意交替出现,你说不出导演到底是在试图表达对彩排的质疑,还是在不停地挑衅观众判断真实与虚构的智商。
剧中的每一集都在对彩排这件事做出不同意义的诠释和人类学观察,从素人、演员到导演本人,层层递进。演戏可以彩排,人生是否能够彩排,彩排的意义在哪里,彩排又或许完全是无意义的,剧中人物的诉求就如同每个人屏幕前的观众,在一些举棋不定的迷茫时刻,我们希望有人能帮自己彩排人生,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未雨绸缪、挽回局面或者赢得尊重,又在一些连彩排都无法掌控生活的时刻,深深感叹,彩排人生也不过一种空想,真实的生活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永远无法明确地知晓其他人的真实动机和想法,也永远无法做好面对任何状况的准备。
所以,彩排人生到底能彩排些什么,到底在彩排些什么。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只有六集的第一季。内容很紧凑,是纪录片?是真人秀?是社科实验?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初衷永远是简单的:为了避免某些不愉快,参与节目可以让人生的某个片段通过彩排的方式一遍遍重来以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乍一听仿佛没啥问题,面对过去的某个瞬间,你一定希望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为了避免新的遗憾/问题,不如彩排吧! 一开始当然进行得很顺利,但随着节目的进行,彩排变得有点失控。站在观众的视角,关注点从彩排的内容逐渐转到了彩排本身。随着演员入戏问题、情感问题,甚至是运用儿童“演员”的伦理问题的出现,让整个作品有了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和维度。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彩排本身就已经够了” 在某个彩排过程中,主角沉浸在情境当中袒露了真实的自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已经可以坦然了,是否真实,还有那么重要吗? “你一直在顺从别人的意思避免纷争” 彩排的某些片段让Nathan(制作人、导演、编剧)想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关系。顺从他人是一定的,如果忠于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想要彩排并发起彩排的项目呢?但这样的顺从是会爆发问题的,当他开始违背一些应当遵守的原则,介入到彩排中并开始“关注”自己需求的时候,又似乎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忽视了原来体验人生的人的主观感受与设定,在与之爆发矛盾之前,当然也要不断的彩排。而这些彩排,并不足以帮助Nathan准备得更加充分。 “你不能改变过去,但或许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 混乱继续,状况百出的彩排迎来了最大最真实的挑战:一个儿童“演员”出不了戏了。或许是彩排太过真实了,或许是孩子年龄太小了,又或许是他并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无论如何,参与彩排的几个小时,是他真实经历的人生,期间产生的情感也都是真实的,也是这份真实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误”。为了弥补这个“失误”,Nathan通过各种彩排了解到底是过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当他尝试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失误”,仿佛一切都变得“有解”。 “表现得像一个父亲,但没有感觉是一个父亲” 一直觉得集体入戏是很难的,如果没有专业的带领所有的反应都只是机械反应。做状当然容易,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真正成为角色需要大量的功课。Nathan“调教”演员的方式应该接近于体验派吧,观察、对话、感受、体验,但再精湛的模仿也只能是无限接近,成为那个人的最后一步只能靠演员自己去揣测。但对演员提出的要求可以有多少呢?有没有标准可言呢?“感觉”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试验者能不能入戏,真正达到彩排的目的。 看到很多评论在说觉得彩排毫无意义。我觉得这些人一定是幸运的,因为不用考虑那些需要“彩排”的瞬间是否会bother自己,某种程度上大概是更“表里一致”的吧。一开始看剧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彩排怎么进行,后来慢慢发现Nathan或许才是主角。如果每个节目都要有所谓的人物弧光,或许Nathan在彩排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真实的自我需求,开始在意感受本身。 前一阵看到一句话,百度了一下原句是这样的: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彩排大概真的没啥必要,要允许自己go wrong,允许他人go wrong,并“宽恕他70乘7次”,“难过也没有关系,因为那说明你能感受,能去爱,能信任别人”。 “惊喜让人生更美好, 有些事你要有准备, 但……你知道我的意思。” 抛开剧情和立意,不得不说HBO是真有钱,也是真信任制作人。这样无忧的创作环境,还愁没有好的作品吗?
Nathan for you只看过两三集,因为无法面对尴尬的压力,即使直接承担压力的不是我也不太行,虽然也被圣诞老人那集感动,但还是没有全部看完。
结果昨天和男朋友一起看,骤然发现Nathan变老这么多,对我来说他上个月还那么年轻,后来发现毕竟Nathan for you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剧了。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似异想天开,比如预演想要预判对方的行为,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彩排中也是在某种程度帮助委托人脱敏,说出难以启齿的藏在心里的话。然后甚至有可能发现现实的结果一般都不会是预演中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校正了自己。以后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少那么几分担忧。
就是最后Nathan对第一集委托人最后说其实我帮你作弊那个地方,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他帮了委托人,最后委托人位置反转,从要坦白自己的谎言到接受别人坦白的角色时,不能做到将心比心原谅对方,毕竟他才刚刚得到了体谅。然后我问男朋友,他说,因为这个black guy并不是那个委托人,他是Nathan请的彩排对象。男朋友并对我说,你是不是分不清黑人?我说,额,可能是吧……所以最后他帮人彩排克服恐惧,但自己却选择不去克服。对我来说这个结局真好,因为人并不需要总是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恐惧,在想要面对的时候去面对它,努力克服它,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但和它共处,就这样拥抱它,怎么样都可以。
太精彩了,确实如一些评价所言不能把这看作一部影视剧,而是一个艺术事件的发生,大众文化标准的影视剧是为了让观众得到舒服的体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观众都会完成情绪起伏的满足循环在银幕变暗后从容离开座位,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内去品尝他人的情感。
但在彩排的短短几集中,观众完全不可能得到这样的体验,我们像是不断被迫拉扯进扮演者所在的场景中,我们本人的现实和观看影视作品的虚构还有虚构出来的现实,仿佛被一个大型磁铁不断吸附,那条提供给我们观看安全感的边界瞬间模糊不清,就像是内森一开始的策划是帮别人彩排他们的人生,但却不由地感受到自己被吸入其中,自己在场景中应该扮演的面孔和自己在现实中的样子开始混淆,直到最后彩排的主角变成了自己。
观众在镜头的这一边也产生了同样的现实混淆的感受,现实中我们如坐针毡的感受,面对现实事件的恐惧和无措的那种粗砺的感受,把我们仅仅想要从彩排一剧中获得使用式观看进行愉悦感汲取的企图轻易捅个对穿,观众也像内森在剧中的心理体验过程一样,从只是想要作为一个理性的在岸上的旁观者,然后迅速被卷入其中,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惶恐,我们想要通过观看影视剧得到情感营养需求满足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真假的界限在《彩排》题中之义的摄像机下人工组装的彩排场景空间内部,到彩排空间的人为性装置的暴露让人看到彩排之外实际的真实场景,再到第四面墙背后观众所在的现实空间,其中空间的虚实发生了多重翻转,我们不仅仅是楚门的世界的观众,更像是彩排这部剧的观众也作为作品本身的一环,以表演彩排表演虚假为目的却恍惚在真实之中的空间翻转和界限倒置带来的认知错位感,《彩排》异常成功地几乎在第一集,就把观众的观影安全网敲个粉碎。
利奥塔在对艺术的阐释中,他更提倡崇高作为艺术衡量的标准,崇高是大他者的在场,一种人在象征界中遇到理性认知阻碍而被迫体验一个比人类主体更大的存在,那么艺术的体验就不应只是给我们带来美感,而成为只是主体的自我意淫和自我满足,在他看来,美是和谐的,如康德所言,美感的感受虽然是一种感性经验,但依然是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既符合理性的要求的,因此我们感受到和谐的美感和作为理性人并不冲突。韩炳哲虽然否定利奥塔对崇高的绝对肯定,但另一方面他又将崇高性融入到他对美的论述中,也因此韩炳哲其实是接受利奥塔的艺术就是他者的在场的观点的。他在灾难美学一章中写到,
灾难美学与快乐美学是完全对立的。在快乐美学中,主体是在自我享受的。灾难美学是事件美学。具有灾难性的可能是不起眼的一个事件,雨滴溅起一层白色尘埃,黎明时分一场无声落雪,酷暑中岩石上飘来一股清芬,一个将自我掏空,让自我失去内在、失去主体性,却因此而让自我感到快乐的空洞事件。这些事件是美的,因为它们剥夺了自我拥有的一切。灾难意味着紧紧抓住自我的自淫主体的死亡。
艺术中的灾难性恰恰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被动式的体验,对矫饰主体有否定效果的,被高于“我”的某个东西将我想要掩藏的面孔想要表演的形式完全打碎的体验,利奥塔认为这种体验仅仅只能从艺术中获得,而《彩排》,显然在各个角度都满足了这个对艺术标准的定义,甚至从《彩排》的原初立意角度来看,仿佛在最后就是为了自我艺术实现一样,以掏空原初价值和目的为代价(表现为彩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人生,但反而将自己卷入了情感漩涡对彩排本身的合理性感到怀疑,并最终只能选择袒露而不是矫饰来面对人生的彩排),呈现出一场让观众毛发倒立的艺术事件。所以虽然这部剧是在大资本公司旗下的主流大众媒体平台播放的影视作品,但我仍然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影视作品。
最近一直在看些和吸引力法则相关的东西。吸引力法则的宗旨是 “要想得到 必须先成为”。 今天在看第四集。神了 Nathan把这吸引力法则的宗旨诠释的出神入化。加上他自己在加精神层面的解释 让这部剧的高度凌驾于任何喜剧之上。
这是一部深刻的剧 一部寂寞的剧。一场能翻转人生剧情的彩排。
真是伟大的创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可是当单身妈妈说「我确定」的时候,内森肯定也很失落吧。
喜剧的内核是悲伤的
人生没有彩排 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 可怜的人类总该要接受生活的重击
没那么好笑,甚至很悲伤。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只为了一场真实的沉浸式演出。人生如戏,大家都是演员嘛。
Welcome back,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 Nathan头发白了 在LA陪我看Nathan在LA古董店碰瓷的人陪我玩trivia不在了 我和Nathan也都去NYC了
比起救援高手早期的awkward hilarious,这部非常立体丰满了,觉得温暖,觉得五味杂陈,觉得共鸣,觉得难过。nice comedy
元叙事的极致,纽约提喻法的再度诠释。nathan是as吧,流程图是他行为逻辑的外化,想要参与他人的生活但其实永远是在策划与观察,“他们总是轻易地接受便相信。” 道具是他的所有,他的所有是道具。(并不是,他有房子)丨E4 其实是把原型与角色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嵌套和置换,来探讨我们尝试“感同身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nathan在学员的皮囊下是他本人的自我在旁观和体验,当他重新扮演回父亲回家,从讨论“不能打破规则”那一刻起要认识到,彩排没有停止。儿子的演员以为自己是演员跳脱出彩排在与真实的nathan沟通角色,其实是被nathan设定为彩排中儿子听从父亲对其演绎的要求。angela在讲节目效果之后,镜头的旋转意味着后续一切进入纯粹的演绎中。丨我觉得他想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无法触达真实的彩排。
谢谢Nathan,又一次舍身取义把自己当作喜剧实验品样本送温暖送快乐到万家(天啊啊啊这个结局
旷世奇剧,帮人排练人生一本正经很好笑,渗入个人生活的孤独丧很好哭,百感交集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Nathan Fielder的人类学观察,「提喻纽约」式演绎各种版本的可能宇宙,透过拟仿创造真实,对镜像进行镜像,这种偏执全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被拒绝、无处安放的情绪,理性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非理性。架空的场所是人生得以无限重置的实验室,社恐成为超能英雄,回到现实依旧寂寞冷,第一集结末骤然神伤,同时令人想起Nathan For You某集对酒吧日常的剧场化。现在看来,Nathan For You只不过是让我们反复彩排观看这一部,而两部剧都是大型高阶耍猴现场,喜感骗人和emo抑郁之间横跳、又贱又丧的配方变本加厉,观众也给骗了,喜剧看了个超寂寞。而经历了情感压榨和分析过载后,寂寞男巫用骚臀告诉你,生而为人,别太较真。
再次验证了hbo只出神剧的事实。再看国内就来气,真是打死国内这帮人也搞不出这么有创意的剧。
搞砸的事情比弄清的问题多,最后发现当真了的只有自己一个。
看完第四集我突然明白了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 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独一无二 原本期待它和nathan for you一样有古怪的笑料所以对于前两集并不满意 彩排人生?怎么可能 生活有太多变量 根本没办法像流程图一样逐步展开 但在彩排的过程中 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的多变和不可控 会意识到我们想要的和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这部剧神就神在它并不是靠simulation来展示结果 而是提供一个simulation的可能性 恰恰也仅仅是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就足以让我们解悟了 单凭nathan那句“when you assume what others think, maybe all you’re doing is turning them into a character”我就可以为这部剧打满分 nathan fielder你真他妈是个天才
HBO怎么总能出这种“神经病”节目啊!!这里是褒义!!最后一集没有爸爸的六岁小孩太可怜可爱了🥺以及,神经病程度在让一个大人扮演小孩那里达到顶峰,我连看两遍笑到疯掉!
爱死内森菲尔德这张面无表情的脸//我无法言喻我的震撼,我无法言喻第六集从头到尾把我的心捏起来又捶又亲的感觉,我无法表达他涂着红色指甲对扮演小演员的小演员说,no I'm your dad,最最最最无法言喻的是当这一集这一季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如此剧烈心碎的一个场面之后,是小码女式牛仔裤卡在他的腿上,露出他的屁股的场面,这只是让我感觉,更加,更加,更加的心碎了。我好久没看过这么不真诚告诉你这世界上有很多叙述游戏,但它们只想骗人,这个游戏说的是,我想如何骗过自己。我写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笔记到最后就是坐在图书馆大哭
创意也太惊人了,真假边界的泯灭几乎做到天衣无缝,完全满足“假如人生有另一选择”的幻想,并最终在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合力作用下,走向意想不到的结局;其实很难说版本A一定比版本B更优越更圆满,其实人生就是永远在不断修正不断后悔不断重写,仅仅看他们演绎他人的人生就足够惊心了。少年从滑梯钻出,“变身”为儿童的转场绝妙。
absurd and inspiring 两岁的孩子滑出 15岁的孩子钻回 这一下子真是感官 时空 虚实 的轰鸣 无限套娃
高开低走,首集确实非常有效,但从第二集开始就始终有一种迷之信服力的困惑这么悬着,整个剧所营造的真实感是否成立?实验对象真的相信并能进入这场戏吗?内森自己会信吗?一个真人秀也好社会实验也罢如果失去真实的基底就可能导致全盘崩溃,而这正是本剧最让人存疑的地方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妈的,就看了个开头已经在狂喜了,Nathan Fielder,一个把纪录片与伪纪录片揉成一团面粉永远在打破界限边缘游走的男人;第一集看完实在是难以置信,全方位把Nathan for you往前推了一大步,从前作的虚拟助工模式扩展到了沙盘推演的电视摄影棚,一边揶揄大数据时代一边探讨影视作品的存在意义,甚至还能引导出既在算计又不全盘在算计中的情感深度,BRAVO!!!;一整季玩了各种叙事诡计,到最后从rehearsal变为reenactment,六集画了一个圆;最后一镜让屎尿幽默到了前所未有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巅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