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哭着看完全程,不到十分钟的时候看到农村的那家因为没钱男人在哭的时候整个人就不行了。还好家里有个大哥撑着,大哥大嫂真的是很仁义的人。农村那家对比那个四眼仔,真的是同样都是人,对待生命对待妻子的差别看着真是让人心寒。农村那个男人在小孩出生以后还是站在产房门口等着老婆。那个死四眼仔孩子出生以后一家三口全都跑去拥孩子,产房门口一个人都没有。这种人真的是活该。电影上面写着小孩不幸夭折,是真的不幸么??就是男的一家人不想救而已。对比那个农村的夫妻,真的想说善良的人可能老天都在帮助他。而那个戴着两个大金戒指还不愿意救自己孙子的人真的是活该。电影最后陈小凤的丈夫去儿科接两个宝宝的时候,下意识把衣服脱下来把孩子裹里那个小心翼翼又喜悦的样子真的是让我泪奔。
我心目中这世上最伟大的三个职业:医生、母亲、科学家
而这部纪录片《生门》就涉及了前两个
说是纪录片也更是一部大尺度的现实主义电影
耗时700多天,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产科跟踪拍摄了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的疼痛、喜悦、悲伤、纠结。从40个故事中,精选4个故事形成了这部生命与母爱的礼赞。
在生命的疼痛面前一切都褪下外衣无比真实
而真实总是让人揪心
惊人的社会分层,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制度,乡村的贫穷,人伦道德与道德胁迫的思考
制片人今天说他都很惊讶他们这部片竟然能过审
广电真的还是在进步的
建议母亲携带孩子,孩子携带母亲前去观看
更建议组织所有男性同胞以及以林丹为首的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的男同胞们组团观看
这部片的排片量低到让人心碎
这不仅是对中国观众质量的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本的运作排片真的太难了
制片人在现场说了院线的黄金场次呢都提前被大片向院线交钱锁定了
还有要求生门和28岁未成年捆绑销售的
长城的排片占据了整个市场一半的场次
对 我不是针对谁
我就是说张导的长城和张导女儿的28岁未成年都是垃圾片
所以 你们如果能去看看这部优秀的电影就真的太好了
第一感觉:不敢评价里面的价值观。可能导演也只能歌颂母爱伟大,也感谢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第一触动的镜头:电影版里,我就只为一个镜头一直落泪——夏锦菊生完孩子,其他家属都在忙着为新生命的喜悦,只有他的父亲一直焦灼地守在产房门口,一心只有自己的女儿。摄影师说恭喜他,孩子平安。他说,我没顾得上看。最后,我在医院真的见过太多因为没有定期产检,而错过医疗帮助最佳时机的家庭,也见过明知自己生育凶险却依旧要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许多人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我害怕经历的,他们在生育这方面的骄傲和尊严我也不敢随意苟同。我认为在现有医疗情况下,专业权威医生建议不生育的家庭,依旧要生孩子,是悲哀且愚钝的。这种故事若我们只说母爱伟大,不看到里面对医疗资源的无情消耗和浪费,不看到对女性和对医疗工作者的绑架是麻木且悲的。我只能勉励自己,作为女性争取不让家人担心。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我只能抱有希望地奋斗,对我未经历的故事多一些体谅与同情。作为医疗人员,我们争取努力掌握更娴熟的技术,有更高的素养和情怀,让原本就艰难就不易的生命安全,让这世上更多人可以有机会获得最后的稻草。愿新生命一路平安,愿那些母亲平安。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题材必然揪心,我又是个心软的人,有些不忍看,而且影院只有上午排片,但后来还是买了票。我当然不信我去电影院里看别人实实在在的不幸,痛痛快快哭一场,就自个能灵魂升华了。我阅历尚浅,也没摆脱父母的保护,甚至没去过几次医院,我现在还能不愁吃穿没事任性天真地谈谈梦想,真该感谢父母和命运。毕竟这世上有太多不幸了,说不准哪天也就找上我了。 纪录片里是几家人生门的故事,真实就这么赤裸裸拍给你看:医院本就生死场,命运里猝不及防,生而为人,哪知幸与不幸。 还以为这种凶险的事我总不会遇上的。 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办法。 想想办法。 “我告诉你你这是不对的,你们不欢迎这个生命,这是错的。” “不是,我害怕人财两空。” “我没法告诉你治好的几率。” …… “我大人小孩都想保。” “那你快去弄钱。钱不够的话你只能降低你的期望。” …… 你可知活着多艰难啊,然而“人生最难受的就是你当时没有尽力”。 …… 我相信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医生。 “主任你都没有休息日啊。” “有啊,我32号休息。” …… 不单单讲母爱,片子能从真实里读出很多东西来。哪怕你是再冷漠不过的人,现实永远都在那里。导演拍的很扎实。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