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当安结张开双手站在壶口瀑布的那一刻,说实话比泰坦尼克号里的张开双手的那一幕更经典,更让我感动!
战争带给我们的是苦难,是灾难,但是战争把在那一点一滴的爱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着。当看着西方主流文化中讨论人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相互猜忌,相互利用,勾心斗角,感觉很有道理,但是没有爱,一切都没有用。羡慕那个年代,羡慕那种感觉,用我们东方独特的视觉去诠释人性。人性固然有弱点,但人性更是强点,那就是爱!!!与生俱来的,不可阻挡的,当我们拥有爱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惧一切。特别是电影到了最后渡口决战的时候,把之前铺垫的全集中表现出来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为了乡亲可以苟且偷生,为了女儿壮烈牺牲。花花,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懂什么?!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在爸爸面前,把嘴唇咬出血来,强忍住不哭!就算死也不哭!最重要的是欧文和安洁的爱,电影的主旋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算文化不同,也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多么美好的时代。
强烈建议大家多看看此类电影,有助于我们的三观培养和成长。当看到欧文把照片一张一张放入黄河之中,看到最后一张安洁张开双手微笑照片放入水中的时候,我一个大男人都哭了!
如果说有不好的地方的话,电影的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但一点也不影响电影的价值!
感谢冯导,感谢安静,感谢为这电影付出的人,给我们一场爱的教育!!
10分我给7分,也就是三星半。叙事平淡真实,没有刻意渲染气氛,说白了就是片子不做作,没有过分煽情。着眼当下,在主旋律片中确实是好片。男主角的人物形象是更为饱满,毕竟是以他的视角去叙述。宁静演的非常好,这个角色戏份台词都不多,一不小心就会演成歇斯底里充满仇恨的既视感,但是她没有,21世纪前的最后一个金鸡影后她是拿的住的。
最后,主题曲夕阳山顶加分。
《黄河绝恋》当中,最深刻动情,也最令人难忘的时刻,应该是女主安洁在壶口瀑布边站立,等待欧文用最后一张胶卷给她拍照的画面。然后,她张开双臂,指向天空,雄厚激烈的伴奏同时响起。当快门定格后,衬底音乐转为影片的主题曲,气氛也由壮丽庞大渐渐变得柔美温存。《夕阳山顶》凄美回环的旋律和黄河奔腾壮阔的气势交相呼应,不变的是安洁略带笑意的脸庞,微微闭上的眼睛,拥抱天空的双臂。拍照完毕后,欧文缓缓走到她的跟前,自然地说出那句“我爱你”。然后,这对现实中已经结婚生子的夫妇,在荧幕上轻轻地接吻,背景是不息的河水。
影片第一次响起《夕阳山顶》这首音乐,是老欧文和孙女登上长城追怀往事。感怀不已的老欧文颤抖着下颚,望向天空,苍穹上的太阳由大变小,由明及暗,渐渐隐没,而变得明晰的是女主安洁逆光的背影以及伴随的一声“How do you do”的问候。这是男主和女主相见相识的地方。欧文与安洁在寺庙里避难的快乐时光。
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影片,似乎总是伴随着人物离去。罗伯特在袭击日军驱逐舰的时候牺牲;放牛娃将欧文救出悬崖后被日军的飞机炸死;一行人的队友在掩护他人撤退时死于欧文抢来的日本车旁边的枪林弹雨中;寨主,花花的爷爷被日军杀害;黑子和安洁为了欧文的生命也最后摆不开死亡的结局。影片的结尾当然是不完美的,最终存活下来的人,只剩下欧文和花花。一个是正义的美国人,一个是充满着希望的小生命。
不过,影片也存在一些剧情bug。欧文的飞机在遭受攻击后从海空飞过了长城,又在落地的时候刚好撞死了一个日军并且冲到了木头搭建的哨所;主角们的战斗力与日军太过悬殊,经常能以一敌多;导演冯小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在当今的中国,不考虑市场,那就是糊涂虫”。除了年代原因,条件限制外,导演追求情节的紧凑与丰实,影片中的瑕疵,也是推动故事的一环。或者说,为了让剧情一步步走到最后他想要达到的地方,无奈之下使得剧情有了疏漏。
李明老师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应该是日后《神雕侠侣》中的裘千尺,作为有过许多丑角经验的演员,对于影片中三炮的一角,演绎得也足够出彩。可恨,懦弱,却又心怀一点抗争的勇气,却又带着悲情色彩。因为宗族械斗失去了男儿身,对牢房里的黑色控诉时,既有难以忘怀的恨意,也有无可奈何的凄苦。对着山那头传来的歌声,动情忘怀地回唱——直到被活埋的最后一刻,面对埋葬他的日军,面对生命的结局,他也仍旧在歌唱——虽然生命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屈服于别人,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却呈现出了可敬的硬气。这也是影片的一个成功之处——它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有棱有角,有血有肉的,都显得真实,不敷衍。善良淳朴的放牛娃——在被飞机轰炸前的一瞬,他还在微笑;在自己的一方土地自足生活的花花和爷爷;思想虽然并不先进却在末尾凛然无畏的寨主;阳刚固执的黑子——以至于他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和欧文打了一架;开朗温情的欧文和善心而诚挚的安洁。
如果给影片定个主色调的话,那一定是红色和黄色。在行军途中的满山红叶,两人在夕照下交谈,穿梭于稻穗的情景,当然还有影片中至关重要的黄河。虽然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危境下,但是不缺乏温馨与阳光。冯小宁是一个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导演,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为了展现开篇两名美国飞行员攻击日本驱逐舰的场景,用带着工作人员手动制作的飞机,在广东的某一个水库中拍摄了两个月。“与平和温馨相比,我更偏爱灿烂、振奋和悲壮的作品,对美好的追求是人性的必然,而绝境下人性的极致展现会给人振奋的感觉”。导演冯小宁如是道。红叶,瀑布,虽然不算华丽绚烂,却也足以在画面上打动人心。
老年的欧文翻阅从前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昔日情景好像历历再现:放牛娃,花花的爷爷,花花,寨主和黑子——当然,最后一张是安洁在黄河前的瞬间。层层叠叠的黑白照片,连接着欧文留存在过往的那些片段。当放牛娃望着欧文胸前挂着的从未见过的相机时,欧文用“camera”一词去解释。这是欧文第一次用他的相机去开始记录。在面带笑意的小男孩的身后,是疾速而来的飞机。在影片最后,用手去触摸一张张相片以及一段段过去的,不仅仅是老欧文,也是我们观众自己。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老欧文和他的孙女,回到了黄河边,回到了往昔许多记忆的发生地。安洁曾经的要求“可以把照片给我吗”,欧文回答的“一定”也成为了不能兑现的承诺——他只能将从前拍摄的相片轻轻放在河流里,让定格的瞬间随着滚滚江河远逝。悠扬凄美的,用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再次响起。人世间,总有不圆满的收场,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用脑海定格曾经华美,灿烂的瞬间,然后驻足在心底。
《黄河绝恋》讲了一个和战争有关的爱情故事:二战后期,美军飞行员欧文(Paul Kersey 饰)因飞机被日舰击中而迫降在长城脚下。危难之际,他被八路军和村民救下。不久,战士黑子(王新军 饰)和懂英文的女军医安洁(宁静 饰)奉命护送他前往根据地,途中历尽艰辛,安洁和欧文相爱了,但在最后渡过黄河前往延安的过程中,黑子和安洁为掩护欧文而牺牲。
要理解这部电影,必须了解拍摄时的时代背景。1999年,正是中国加入WTO前夜,在精英们的宣传和诱导下,举国上下弥漫着一种希望被西方/美国承认与接纳的渴望。《黄河绝恋》这部意在与美军重叙旧情的影片未映先热,并在公映后立即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
这其中华表奖分量最重,因为它是中国政府奖,也是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由于其评奖标准最重“思想性”,所以授予华表奖,意味着官方对影片主题无保留的认同。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虽然《黄河绝恋》把美军飞行员表现得英俊潇洒、厚重多情、充满国际主义精神,并把当时中国最美丽的女明星宁静送进他的怀抱,但就在影片上映的1999年的5月8日,美国空军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三名中国记者殉难,其中两名是女性(此时,当朝相国意在取悦美国的“消气之旅”也刚刚结束不到一个月)。这似乎证明,当年中国文化、政治精英对美国的投怀送抱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或者干脆就是一种单相思。而美国则不希望中国对中美关系有任何误解:上床可以,结婚则绝对不行。中国如果想追求美国,必须付出更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精英阶层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面前,最为自惭形秽的是发现自己属于非“普世价值”的异类,如何能够把自己包装成“普世阵营”中的一员,并被美国认可,则是他们的最大焦虑。《黄河绝恋》这样电影,真正的效用是化解这种焦虑。影片中的男主角欧文,虽然公开身份是被八路军拯救的落难飞行员,但真实的身份却是代表美国的“普世价值评估师”,可谓一言九鼎。
为了顺利通过评估,导演冯小宁称得上煞费苦心。虽然安洁、欧文一行活动在“晋察冀边区”这一著名解放区,但举凡从“普世价值”的角度看起来有点违和的东西都没有出现,比如党、民兵、武工队、堡垒户、老支书、妇救会……等等这些支持根据地存在的力量,全都恰到好处地随着“日军扫荡”消失的无影无踪。安洁、欧文、黑子要么活动在“无人区”,要么就穿越般地撞见一个水浒式的山寨——安家寨。
安寨主和黑子的世仇是影片的另一个“梗”,最后由黑子夜闯安家寨,对安寨主晓以民族大义而得以化解。耐人寻味的是,安寨主与黑子的对立与黄世仁和杨白劳、南霸天与吴琼花之间的对立完全不同,简言之就是不具有任何阶级斗争的性质,仅仅是不同家族之间的恩怨而已,这不仅是“普世价值”可以理解的,也是其可以驾驭与调和的,因此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害的。
黑子的父亲最后也为了帮助他们渡河而牺牲,在他身上,传统农民的木讷、淳朴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我们熟悉的“解放区人民”的气质则连影子也看不见,他和鲁迅笔下的晚年闰土及华老栓毫无二致。
黑子做为八路军战士,有别于任何一支其他军队的“人民军队”军人的特质,在影片中被淡化到了最低限度,支撑他出生入死的动机不是“阶级仇、民族恨“,不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所带来的高度政治认同,而是更为普世和抽象的“军人的尊严”,这就使他和欧文有了相互可以听得懂的共同语言。
《黄河绝恋》中最大的、也是被许多影评人所津津乐道的冲突是黑子和安洁所秉承的“宁死不降”价值观和欧文秉承的“为了生存可以投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黑子和安洁最终折服了欧文,但深入分析之后就会发现,
这个冲突其实是一种伪冲突。因为在影片设置的语境里,欧文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和黑子、安洁代表的“中国价值观”层级是不同的,前者是一般的、普世的价值观,后者不过是特殊的、“特色”的价值观,黑子和安洁不是要证伪欧文,而是要被欧文理解。
经过一番曲折与争论,欧文终于明白了:如果说对一个美国军人而言,在失去抵抗能力之后“光荣投降”,不仅不损害尊严,而且可以活命的话,那么对中国军人来说,投降只不过意味着从“有尊严的死”变成“屈辱的死”,所以投降绝不可行。
欧文终于理解了黑子和安洁,这种理解是居高临下的、是一般对特殊的理解、是“文明”对“野蛮”的理解。我们在西方电影人拍摄的西方冒险家和殖民者到南美丛林、非洲大草原、中东和印度探险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冲突与桥段。只不过他们是带着一种文明优越感来表现的,而冯小宁和中国文化精英则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来拍摄的。
在冷战失败的阴影下,中国自己的价值观不仅不能自我证明,而且不能自我表述,只能通过西方的价值系统才能得到证明与表述。
在这个最主要的“冲突”解决之后,接下来的情节则折射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嫁给美国。
冯小宁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在黄河的见证下和激昂深情的音乐伴奏下,推出了一场献婚仪式——欧文拥吻了安洁,黑子含笑移开了自己的目光(他没有表现出嫉妒,这倒是不太符合“普世价值”中的“人性”,也许冯小宁是想表明:中国女性投入白人男性的怀抱是得到中国男性鼓励的)。
老实说,冯小宁没有在黄河边为安洁和欧文安排一幕《红高粱》式的场景,还是给中国人留了面子。
在一定意义上说,安洁代表了中国文化精英为中国构建的自我想象: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启蒙(安洁在北平一所具有教会背景的医科大学学习,并在那里学会了英语),后来惨遭日本的强奸与蹂躏,因此不得不走上革命道路,但仍然没有安全感,她身上一刻不离的背着一枚随时准备用来自杀的手榴弹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她渴望得到西方的抚慰和关照。
而欧文则代表了中国精英心中理想的西方/美国形象,他阳光快乐,正直有力,他给了安洁以她极度渴望的保护与安全感,亲手解下了挂在她身上的手榴弹,并承诺要把她带到美国继续完成她的医科学业(帮助中国实现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个承诺让安洁如此感动,以至于她甘愿为了欧文自沉黄河。
安全感不能自我赋予,而只能通过西方提供保护来赋予,这是中国精英的另一个心理症候。这个症候从晚清一直延续到民国,仅仅是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消失过。
欧文对安洁的不能释怀、一直持续到晚年的爱情,让中国精英自惭形秽于不被“普世阵营”所接纳的焦虑得到了缓解——这也的确是《黄河绝恋》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因为它真实记载了一个时代精神状态——但说到底,这不过是中国精英对美国的意淫而已。“五八炸馆”表明美国绝不会给中国以平等的“夫妻”地位,美国留给中国的充其量是一种没有平等权利的“通房丫鬟”地位,而此后爆发的全国性抗议浪潮,以及2008年爆发的海内外华人共同保卫奥运火炬运动,又表明绝大多数中国人绝不接受这种地位。
精英的意淫,不过是一种意淫罢了,但他们隐秘的、宁可倒贴也要嫁给美国(当通房丫鬟也在所不惜)的执念,才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因为这牵涉到中国的尊严,也牵涉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6/10。导演的空间调度非常失败,尤其是高潮没有强调黄河的汹涌、欧文一伙与河岸的距离,快靠岸的情况下安洁的牺牲显得毫无价值,此外迫降的飞机能摧毁岗楼却被悬崖边一截枯木拦住、黑子壮烈地拉响手榴弹后跃起堵机枪,堪称喜剧。用长命锁的道具指代被炸上天的放牛娃、红叶庙宇的和平场景转换为烧杀淫掠的暴行闪回,这些庸常的对比手法远不如狗腿子呼唤山那头的情歌有力量,几次呼唤从猥琐、可怜到烧屋报信被活埋的悲壮形象渐次升华。东方主义的叙事成为一种内在的缺憾,欧文扮演了西方救世主,要求象征东方女性的黄河/安洁被爱和被献身,美国人摘梨、八路军挂钱以及美国人说八路军的肚兜时髦,虽然表现了文化的冲突,但欧文假借投降营救花花平衡了保卫国家和尊重生命的职责冲突后,黑子最终要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东方的价值才会发扬,中国才会迎来胜利。
安琪是个很美丽的名字,宁静手里的手榴弹赋予了它更坚贞的内涵,那段伤痛岁月如同那些美丽的旧相片随着黄河的澎湃而悄然流逝。
没看完,我娘催我睡觉了。这片你们许多人都感动了,我却觉得超喜感。配乐非常美妙,堪称经典。别的等我明天看完了再评。宁静那时候还挺漂亮,男主角一般,三炮很出彩儿。
透过铁达尼里老罗斯的蓝眼睛看到的是催人泪下的萍水相逢之爱,老欧文的蓝眼睛却无声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别无选择的悲壮。配乐很中国,画面很中国,或许只有通过这样中国的视角,方能最好诠释--我们并不谴责残酷,我们只用生命换来尊严,那最后一句话,是“值得”。
宁静张开双手背后是壶口瀑布那里,我也被打动了,虽然知道用意明显,但确实感染人。片子里多处地方不符合逻辑,比如欧文抢了辆卡车那里,为何要把机枪放进车里用手枪射击,为何不直接开车走?
格局其实很小,剧情也略显单薄,但朴实无华的情感表达却是真挚且厚重的,无论是宁静在壶口瀑布前的经典pose,还是金鸡百花颁奖礼多年沿用的《夕阳山顶》,都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中的经典。
宁静跟她帅气的老公~~
抗战三部曲随便拿一部出来,现在的青年导演恐怕片长小于三个小时都做不下来。
小时候觉得那个年代的片子都很烦就没看,心里还是喜欢红河谷多一点。昨天上午CCTV6又在放,认真看了一下,好好看啊。。。。。。虽然战争场面寒碜了点╮(╯_╰)╭我还以为这种应该是小说改编的,结果不是哇。
冯小宁拍这种片子最感人 比如前作红河谷 近年来的举起手来那种不适合冯小宁 这部黄河绝恋 很感人 又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永远的抗日!
宁静在河边儿伸胳膊那个动作我在壶口瀑布玩儿的时候效颦了一下,我说,黄河绝恋,但是某男说,不,黄河大侠。
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之二
中国的铁达尼号...在我心目中相当有地位,冯小宁导演的三部,红河谷 紫日和 黄河绝恋,我都超喜欢!宁静在壶口瀑布举起双手的那个画面,太美了.镜头的艺术,冯导当年很犀利~~!!
冯小宁就喜欢弄大场面,可往往除了大场面其他的方面都很流俗,比如此片~~
非常喜欢!!!!小时候跟爹妈一起看的,一辈子都忘不了
2020.10.31和老张一起又看了一遍,把曾经标的五星改成了四星,算是童年记忆加持吧【每看必哭
1.抛开故事不谈,就电影拍摄制作而言,比起豆瓣和IMDb评分都更高点的《红河谷》,反倒是《黄河绝恋》让我相对满意些。2.1996年保罗·克塞在拍摄《红河谷》期间与合作拍摄的女演员宁静相识,1997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1998年儿子雷纳出生。(所以《黄河绝恋》中算夫妻俩扮演战乱中相爱的情侣恋人。)2005年爆出两人离婚的消息,2011年宁静才首度承认与保罗·克塞离婚。3.爱奇艺与腾讯视频的在线版本英语对白无中字、汉语对白有英字,西瓜视频倒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中文字幕。
宁静在黄河边敞开双臂的那一幕属实绝美。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之二,关于黄土地与日本侵略者,不如《红河谷》,男主和宁静在拍这部时已经结婚了,整个剧情就像是“我是你欲盖弥彰的温柔理想”,宿命般的结局,国人定要为了大义而“殉葬”,有意思的是对西方的生命至上和东方尊严至上价值观的探讨,模糊化的台词和语境莫名很难看出冯小宁的个人倾向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是宁死不屈。
记得小时后看到活人被土埋的那一幕还做了好几天噩梦
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来包装“民族记忆”和“革命记忆”。八路军女兵和美国飞虎团男性的爱情故事,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轰轰烈烈地展开,提供了一种异性感情和异国感情相互重叠的浪漫传奇,另一方面也试图证明中国革命历史和谱写中国革命历史的军人,业已被目睹这一历史流变的外国人所见证和认同。宁静在黄河壶口瀑布边张开双臂的画面,带着一种悲壮的美;三炮唱着信天游被活埋的画面,带着一种无言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