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说的是一个蒙古女孩成为猎鹰人的故事。
关于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通常会被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昔日的讲诉女性依附男性、爱情而活。如今讲诉女性的独立。不可否认,女性独立文化似乎以随时代潮流而上了。
电影是在阿尔泰山脚下拍的,场景恢宏大气。青草与雪山,云翳沉沉。蒙古族人的服饰格外精致真实。脸蛋红扑扑圆滚滚。在旷野上驰骋放鹰,英姿飒爽。仿佛又见六百年前蒙古帝国正盛时,在小家子气、礼节繁多的世界他们无畏爽朗地大笑。
读过简媜的文章《荒野之鹰》,字里行间的果敢与笃定令人心生崇敬。她写:“因为,但它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它要你成为高飞的鹰。”我认为这句话概括这部电影同样合适。
去捕幼鹰的那天,父女俩骑着马早早出发。父亲把绳子绑在女儿腰间,然后任由少女在陡峭的悬崖边如风般灵活穿梭。“起初我有点兴奋和担心,但我并不害怕。”小艾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时说。捕幼鹰的动作必须快,因为老鹰离巢的时间非常短暂。小艾把一只幼鹰小心翼翼地裹在毯子里,这是她人生中第一只属于自己的鹰。她叫它“白翼”。她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伴7年,到那时“白翼”必须被再次放归自然,去繁衍生息——这是游牧民族和自然打交道的和谐法则。 戴鹰帽、撒鹰、用口号呼唤,小艾从父亲那儿传承技艺,出人意料地在2014年的“金雕节”上一举夺冠。 小艾这一路走来,打破藩篱,最终成为金牌女猎鹰人的历程,被纪录片导演奥托·贝尔拍了下来。2016年,影片首映后,在蒙古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小艾成为国民偶像,她的经历证明了一条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挑战的真理:女孩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些改变也悄然在部落出现。之后的“金雕节”上,当小艾再次上场比赛时,质疑的声音少了,人们都为她喝彩。这两年,场上又出现了两张新的女性面孔。 小艾的故事传遍整个蒙古国后,一所最好的学校愿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在那里,猎鹰少女小艾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成为一名医生。 陈婧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07日 06 版)
所有片段在微博上。因为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而本人也不懂蒙古语,所以。。。 应该没什么剧透的,也不能算严格意义全方位的剧评。随意读读即可。 【片段1】“2016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提名1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该片由英国演员黛茜‧雷德利 Daisy Ridley担任旁白,片尾曲"You can do anything"由澳洲女歌手希雅(Sia)献声。。。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7) 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 (提名) 第6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导演 (提名) Otto Bell 第28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 (提名)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6) 五佳纪录片 (提名)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2017) 年度纪录片 (提名) ” 几年前我曾经打算助养一个蒙古女孩,那个女孩和我生日一样、也和我一样喜欢绘画,家境不算赤贫但也只能勉强过活。每个要被助养的孩子背后总有一段心酸掉泪的故事。我原本有很多的话想写给那个孩子,那时我甚至一想到要去学蒙古语就有点兴奋欲试,我还一直想着那个和我同一天但不同年出生的女孩是否也会拥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和共性?那时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孩子带给父母的意义比孩子需要父母的意义更为迫切。因为有了孩子,你也许会更想要更努力地生存和拼搏、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值得孩子尊敬和向往的人、一个和孩子共同进步互助相互学习的人。 要助养孩子就必须与慈善组织签订一年的合约,原因是为了保证孩子和家庭能得到稳定且并不间断的经济资助。助养人和孩子可以通过慈善机构有书信方面的交流,但是不能未经允许就实际接触。我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信任那个机构是原因之一、自己的调研还不充分、自己的经济规划等),未能助养到那个女孩。但我依旧希望有一天我能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一个或一群孩子。有一天我能看着孩子们的疾苦,当着TA们的面,告诉TA们自己曾走过的历程,让TA们少走一些弯路、让TA们对人性多一些信心和善心。因为TA们的痛,我懂。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也希望能安静地聆听、然后给予静好暖阳般的拥抱。这个世上或许并不适合某些温良的人存活,但是坚持存活下来的温良才是某种意义上真正值得呵护与尊崇的温良。 —————————————————————————————————————— 【片段2】虽然此片我全程一句蒙古语都听不懂;虽然我对蒙古这个国家的风俗、地理、人文、历史、语言、现状等也所知甚微;虽然我对蒙古猎鹰的生活习性和驯服过程全然不知,但是这些都并不妨碍我去欣赏那片辽阔苍茫的大地、雪山、草原、和天空。虽然此片因为据说是按照剧本而进行的,被批其刻板做作和不真实,但是我想制作团队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跟访了这位据说是蒙古第一位的少女猎鹰人。这一段是讲少女和父亲是如何深入鹰巢捕获幼鹰的。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未曾涉猎或经历过的领域和寸土。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去那里呼吸高地的空气、参加猎鹰节、见见汗血马、摸摸喂喂猎鹰、骑上蒙古马来个策马奔腾。恶劣的环境未必能造就强悍的体魄,但是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力、忍耐力、和生命力是相对顽强的。 【蒙古马 — 中国军队为什么选择蒙古马或以蒙古马为基础的杂交马作为主要军马?】 (来源:新浪 — 马日报) 中国军队称使用蒙古马的好处有几大: 1. “个子小,但耐力好、不畏寒冷。要在广阔的空间里作战,蒙古马是最优秀的”。 2. “成本低。蒙古马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这也是一大优势,不需要吃很好的料,能适应艰苦的补给条件。” 3. “生命力强。在马当中,蒙古马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容易繁殖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战马总要损失、补充,如果生命力弱,就补充不起,慢慢会耗光,无马可用。” 4. “胆大,勇猛,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因此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因此经过历代筛选,总是被中国军队认定为最合用的军马。” “不过,实际上的军马,虽然广义上讲仍然是蒙古马,但细分血统,也是经军马场杂交培养了多少代的改良品种了,也不再是纯种的蒙古马了。比如山丹军马场培育的山丹马,撤销骑兵之前,鼎盛时保有6位数之居,它以蒙古马为基础,经过复杂的杂交,有了更多的优点,仍然是蒙古马的一个种类。 总起来讲,军马与赛马不同,和女骑警不同,要考虑到复杂艰苦的环境,和多种战争用途,不能单讲奔跑速度一个指标,蒙古马就是最好的选择。” 【蒙古马 — 科普】(来源:百科) “蒙古马(Mongolica)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 【片段3】 【猎鹰经历】 去蒙古参与猎鹰节的经历: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2476 【猎鹰节】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8C%8E%E9%B9%B0%E8%8A%82 【鹰,隼,雕,枭的区别是什么?】 知乎://www.zhihu.com/question/48543887 【金雕】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9%87%91%E9%9B%95/49924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6%9F%AF%E5%B0%94%E5%85%8B%E5%AD%9C%E6%97%8F%E9%A9%AF%E9%B9%B0%E4%B9%A0%E4%BF%97/2813475 【哈萨克驯鹰】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93%88%E8%90%A8%E5%85%8B%E9%A9%AF%E9%B9%B0/7445518 ————————————————————————————————————— 【片段4】驯化任何一种野性生物都是一个漫长的对峙和磨合过程。驯猎人必须要倾注很多的耐心、耗费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驯服的成果就是要为自己带来长远的、数倍于投资的利益。驯鹰人首先要削去猎鹰的野性和锐气,通过连环的饥饿和暴力的强迫方式。然后要软硬皆施,反复磨练造成猎鹰对食物的条件反射。最后要让猎鹰长膘,有了膘才可以练就肌肉、提升战斗力。也就是说,驯养人必须要比猎鹰考虑得更深远、更有计划性的循序渐进。 而需要被驯服的动物大多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的利用价值、先天优势、和巨大潜能,那些人类和其他牲畜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驯养人对猎鹰驯服后预估的利一定是大于弊和投资的。也因为草原上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猎鹰的存在,加上这是先祖留传下来的代表尊严和地位的文化与传统。那份自豪的成就和使命感无疑也是驯鹰人的动力之一。雄性,天性就是渴望征服其他族类的。而被征服的对象越是强悍、驯养的过程越是困难,即使花费的心血再多,大多数雄性一定还是会被挑逗起那份血性的征服和胜负欲的吧? 是否,有一天,人也可以完全被驯化呢?是否被驯化总比随便放养要强得多呢?因为那至少说明自己是有被利用的价值和优势的可能的?
有好多人觉得摆拍痕迹太重,剧本痕迹明显。但请大家想想,在用鹰捕猎这件事情上,如果不摆拍,导演在镜头上要用多少人和时间才能抓到想要的镜头,有些就算抓到了,构图也会不够理想,表现力相应的会差很多!所以摆拍是最佳的、节约成本最佳的解决方案;父亲在台词方面有相应的准备,甚至和导演有充分的沟通,只要能充分表达主题,那就是优秀的,一段没有重点的采访,只会扼杀纪录片本身,尤其还是本片这种主题明确的;纪录片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表达真实的事件,故事本身不是假的,反应的生活不是假的,那就行了。因为,没有任何人会在镜头面前展现100%真实的自己,你以为的粗躁凌厉,也是导演在选择剪辑后的故事,也是导演主观下的个人理解。
1
对于这件事,蒙古的男人是这么看的:
“女人就应该给奶牛挤奶,加工牛奶,制作酸奶。”
他们反对这个女猎鹰者。说女人力气小,女人害怕寒冷,女人搞不动猎物。他们对女人就有成见。
就像今年前段时间公映的《女指挥家》,前年的《卡吉尔女孩》。他们说不,对女人说不。说女人不能成为这个,不能成为那个。
这个女孩沙尔潘的爸爸很给力,他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只要左右手的姿势正确,喊出呼尔卡的声音正确,就能熬鹰了。
2
我很好奇,这个片子怎么能拍那么长。
原来从25分钟开始,先讲怎么抓老鹰。要爬到悬崖峭壁之上,趁老鹰妈妈还没回来的时候,把两只雏鹰抓好,在他们的脚上系绳子,拿一块布盖好,这样就可以把他们捆上来。事后采访,他们非常艰难。这帮人还住在蒙古包里。还有4个星期,猎鹰比赛就要开始了。
蒙古的男人是这么说的:
“一个女猎鹰者,这对老鹰来说也是一种耻辱。
他们总是要结婚生子的。”
看来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很大。在空灵的音乐、阿尔泰山的呵护下,女孩渐渐成长了。 事实上在蒙古国这个英雄的国家,女性是特别受到尊重的,因为女性是一家之主。就像郭靖对他妈妈一样。只不过习惯上女的不猎鹰。
48分钟起,猎鹰大赛开始了,人们都穿着传统的服装,裁判的头上都是蒙古包式的木木帽子,而比赛者的服装更加奇葩,头上有个小顶子。溜达一圈之后裁判给出分数,就像模特走秀一样。挺喜欢他们的,做什么都说:以神的名义。
在第3个环节上,女孩一边骑马,一边在5秒内召回了他的鹰,这,可能创了一项记录。
得冠军真让人兴奋啊。
3
到了深山中,老鹰也能捕猎物。中国的老话叫不见兔子不撒鹰,我们这是不见狐狸不撒鹰。狐狸和老鹰大战了一场。
观影过程enjoyable。但是作为纪录片设计感太重,极匠气极刻意,导演的倾向性实在主观性过强,基本全靠剪辑,而且完全为了讨西方观众的巧。不过小姑娘笑容很美。小姑娘的爸爸简直是一个内心liberal的蒙古人- -
燃炸了,老人说“let it gets old with you"。 少女和鹰一起成长,严苛的环境,少女偶尔的笑容,多美的追求,对鹰的温柔。和前几天看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真的甩了冈仁波齐10086条街,好看炸了。要风景有风景,要角度要角度,要刻画有刻画,镜头的调度,情绪的捕捉,对鹰的渲染,真的燃爆啊
讲的是哈萨克族的故事,同蒙古族一样都属于游牧民族,请不要混淆了
作为一部纪录片镜头抓得过于精准,有些不可信。但是情绪饱满,淳朴得很有感染力。
同样是爸爸教女儿,它比《摔跤吧爸爸》更有力
看完后我跟旁边的老美说:如果我在蒙古国,估计就是个放鹰的。
【蒙古】拍出了一个崭新蓬勃的蒙古:尊重女儿选择并且并不计较她与她不够亲密的母亲;相信男女平等不惧他人议论的父亲还有日渐完善的教育。虽有表演的痕迹,但充满对天地神祗的感恩以及猎鹰人的崇高敬意。纠结在三四星和对导演手法的嫌弃,结果片尾Sia一首主题曲一响,就差没流出两行热泪...
1. 小姑娘,你好棒啊!2. 她爸爸非常有智慧,不跟那些保守、顽固男人正面冲突,我们就行动好了,小姑娘参加比赛,年龄最小,第一次参赛,第一个女性,就一举拿下了冠军,那些老顽固们还是在那里瞎胡说。
剧本痕迹太重了,小主人公数次让人觉得是在“演戏”,而非被纪录;但绝大部分时候她脸上原生态的笑容还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蒙古风光被这部纪录片拍得美到了一定的境界,让人十分有想去蒙古旅游的冲动。
看着草原姑娘们脸上的高原红那大脸盘儿也许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心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朴实的美,比网红脸好看多了。
看了这片子,感觉城市生活真是瘫软无力的弱智游戏
看了不后悔。唯一的缺憾是:逻辑太简单了。
很好看,这种超震撼的生活环境本身自带好几分敬畏
不要给摆拍加纪录片啊,这样纪录片不真,电影又太真。配乐加一星。最喜欢的是他们带着第一次的猎物回家,莎潘问爸爸:妈妈会不会高兴?爷爷会不会高兴?而爸爸问她:“你呢?你高不高兴?”
生活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必然受着如此环境的影响。这些阿尔泰之鹰们,从小就与雄浑的自然融为一体,承袭自祖辈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世界。当然时势的发展,又给这种封闭的社会,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如影片中喜欢猎鹰的小女孩。她既传承传统,又让传统为其破例。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不断发展的。
很美的片子,蒙古旅游局绝对投钱了,风景太美好了。但是这片子还是局限于儿童片,没有对猎鹰人这一行业有过多的交代,而对小姑娘的努力也并未有太多的表达,好像说说她就行了,反而最后在雪地猎狐多了点乐趣和实感
extraordinary!!帥炸!!(看哭。。。
还是《蒙古草原,天气晴》更能touch到我。有的镜头太像电影了而不像纪录片,不知道导演要站在哪一边拍,感觉让小女孩涂指甲油那一幕完全是导演让她涂的,很多镜头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雪山和鹰都会给本片加分,不过一些“布置”只能说是在跪舔西方中产阶级。嗯,尽管如此还是哭了两次。
是哈萨克族的小姑娘,今天的公号介绍写错了,是我太无知,尴尬了。片子就是女猎鹰人版的《摔跤吧!爸爸》,摆拍的够燃,剧本完全是当成剧情片写的。
涨了点姿势,原来还可以这般打猎:驯鹰,让鹰去对付猎物。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鹰,均出自草原天赋。虽然是纪录片,但拍摄、制作手法完全是剧情片模式的,不过,事实恰好符合“剧情需要”,也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