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危险的心理治疗——第一季中飞行员Alex的案例
Alex的案例应该算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当他开始接触到自己内心那些拒绝接受的部分时,他脱离了治疗,决定回到天空,回到那个一切尽在掌控让他感觉好的世界。然后,他死了,死因不详。作为一个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我不可能认为他的死亡和他内心未解决的冲突无关。
把Alex的七个治疗小节抽出来看了一遍,可以说Paul做得无懈可击。虽然一开始很困难,他们渐渐地开始取得进展。转折点就在Alex抓住Paul私人生活中的痛苦残忍地攻击他,Paul忍无可忍,一把抓住Alex,把他逼到墙角,把一杯咖啡泼到他脸上。治疗进入一个死胡同,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隔周Alex回来了,两人有机会讨论Alex内心对自己的憎恨,并希望Paul以他期望的方式讨厌他,把他赶走。而Paul也改变了一直以来因为对方不断地挑战和试探而刻意在Alex面前维护的理想化形象。当Alex拿着帆船试图分析Paul的时候,Paul坦然承认自己在情感上是个失败者。这种示弱的姿态对不断地被期待更完美更强大的Alex至关重要,他终于也能够一点点地袒露自己内心的脆弱。
治疗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我作为观众,和Paul一起,慢慢开始喜欢Alex,深深地被他打动,为他的痛苦而难过。心理治疗中很重要的转换是咨询师能够顶住对个案各种挑衅、试探而激起的负性情绪,慢慢地找到个案身上让人喜欢和同情的部分,从这里建立连接,并作为工作的基础。只有当我们真心地喜欢一个人,才会愿意帮他,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怎样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但是,这条路对于Alex来说是很辛苦的。要让他面对自己的内心,那里有那么多的痛苦、恐惧、自我憎恨。一旦他放弃从小学会的用战胜整个世界来抵挡自己的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他的世界开始风雨飘摇,危险重重而看不到希望。他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完成这个治疗,到达我想要的目标。”Paul问:“你想要达到哪里?”Alex说:“让我不再那么憎恨自己。”
所以当他接到军方的电话,邀请他回去,他很自然地抓住了这根稻草。比起充满未知风险的自我探索,这条路要容易得多,也熟悉得多。对于一个在现实层面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得不错,不,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人,要拥抱未知的变化确实是困难重重。对于Alex要求Paul对军方给出一个正面的评估,Paul非常为难,不管是在职业伦理上还是在和个案的感情上。可是Paul确实没得选择,拒绝只能导致治疗联盟的破裂,信任的崩塌,而对Alex不会有任何的帮助。Paul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Alex在生活中再次遇到困难,产生足够继续治疗的动机。结果——是一场悲剧,Alex就此付出了仅仅39岁的生命,永远没有机会去真正看到自己的价值,过自己内心想过的生活。
公平地说,也不能说Alex的不幸结局是心理治疗导致的。在巴格达误炸平民学校事件之后,Alex内心被父亲灌输的要做个强者的信念和内心更人性的部分已经开始冲突,而在意识之外的冲突破坏性更大,所以他不断地自我惩罚,也无法继续飞行。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结局对于治疗师来说,是很不好受的。
在此,不仅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更是作为一个经历了两年个人分析的病人,我想说:心理治疗是危险的。我们选择隔离一部分的自我,是因为那个部分太痛苦。一旦我们开始自我探索之路,就很难回头;当然,长程的治疗是很有价值的:最终我们会更了解自己,生活更自由,更有力量,更有弹性。改变甚至比你想象的要深远有力得多。但这需要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程,在决定出发之前,希望你能问问自己:“我真的愿意忍受痛苦和困难来经历这一切吗?”
2 ) 《扪心问诊》S01E01赏析
本期乐天心理成长沙龙中,咨询师和爱好者们围绕《扪心问诊》第一季第一集展开赏析。篇幅所限,我们将精彩内容截录如下,尤其是咨询师表现突出之处。
点击获得全部内容及观影地址。【引言】
这是个移情的个案,来访者Laura向咨询师Paul告白的大反转是这集的主线。Paul的处理既有大师级应对,也有张皇失措,跟着我们往下看。
【Laura兜圈子,试探Paul】
沈:这里咨询师的表现是比较中立的,大家可以看得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咨询室,来访者问你“我悲伤的时候是不是很好看?”咨询师怎么说会比较好?
郑:这个问题是flirting吧?像问心上人没有收到回应。
沈:她预期的反应是咨询师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说我悲伤的时候也不错,或者至少也挺好看的。
郑:再不济那个问题也集中在她身上,现在她瞬间泯然众人了。
沈:对。所以咨询师也要注意我们在咨询室里如果碰到来访者问这种问题千万不要简单地回答。因为这个她其实是有问题的。
郑:作为男性咨询师沈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沈:哦,我可能也会跟Paul一样,我会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不能刻意去讨好来访者,但是也不能去回绝她,或者说指责她。
李:我觉得我的反应会给予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正常社交里人家这样问会起作用,就算不好看我也不会这么直接,我可能会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好看或是不好看”。我觉得在对话之间我的自然反应当时会反应出来。我觉得他这里还是蛮咨询师的回答。如果我在这个状态和她交流,我可能就模棱两可,既不是说好也不是说不好,就说“嗯”,这样点一下头,其实就很模棱两可,让她自己去理解这是好还是不好。
郑:我总觉得Paul在那时感到了什么,那些动作。
沈:其实这里是有伏笔的,来访者在乎咨询师对自己是什么看法。
【Paul点出时机问题】
沈:这里咨询师问到一个很关键的时机问题。为什么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是这个咨询师做的最到位的一个点,就是把这一点指出来,为什么是现在?这个点非常关键。为什么不是半年前,一个月前,一个月后,而是现在?这个点问得很好。
郑:咨询师怎么会想到问这个点呢?我们现在马后炮知道他问了这个,如果你们作为咨询师在这个场景下也会选择问这个问题吗?你们也会关注时机吗?当她从卫生间回来之后。
沈:我不知道我当时可能会展开问些什么,但我就觉得咨询师这个点问得特别好。如果我可以问出他这个问题的话我会觉得他这个咨询抓住重点了。因为有时候来访者说了很多东西,咨询师就像要去捕捉关键点的一个角色,但你捕捉的不一定是和她的处境和问题很有关系的一个点。但咨询师现在这样问可以把一个重要的点引出来。
李:我记得问事件发生时间点在面询培训里也是作为模式一样的提供给我们。因为你刚刚开始做咨询不知道怎么问嘛,但是老师都会告诉你抓住这个点去问。问题呈现以后去问这个时间点,你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做咨询,是比较便于理清思路的一个方式。她前面不是说了很多嘛,如果你顺着她说的问题在男朋友之上,顺着这个下去会偏。有时候问题比较多的时候理不清,理不清就回到问题发生的这个时间点去帮自己重新把这个东西拉回来。尤其是已经描述了很多,大家都在兜了很大一个圈子,需要重新回到时间点,把主线拉回来,是这种感觉。
沈:对,经常你会发现访客没有这方面感觉,她就想到什么就说,但她其实会绕圈子,而且会偏离核心,这时候就需要咨询师一个拉回来的动作,把她拉回到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李:很多时候我们和来访者聊了这么多以后你也跟她一起转了。像她这种断掉再回来你可能会回去强调你挖到的那些点,顺势挖掘下去。他没有,他是回到事件发生的时间重新拉了一个主题出来。
郑:你不会担心她的事实还没有完全讲完,还没有发散开发散够?
李:你看从它情景设计上就像一个断开,再重新开始的感觉。正好她前面离开了一下。
沈:接下来就是到她和Andrew的吵架,咨询师指出最初这事是你挑起的。她还是一开始习惯于让别人来承担责任。
李:我是觉得他后面这段对话很厉害,因为我来做的话我不会那么大胆,他已经把所有的主动语态都归到她了。
沈:是的,这是有前提的。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年的咨询了,他们的咨访关系已经比较牢固了。咨询师不用担心我的些许冒犯会影响到我们的咨访关系,已经建立好了。一年了,已经相互信任了,不会你质疑我我就觉得没有信任感。
郑:Laura居然真的觉得不是自己挑起的,我好吃惊。
李:防御机制在,自己把自己也给糊弄了。
沈:因为她其实一直是倾向于把责任归到他人的,你可以从她之前的很多表述中就看得出来,这是她的一个习惯。
郑:不是说她在有些地方是滞后,其它的地方是正常的吗?
沈:她在建立亲密关系这一块,亲密关系的处理中是比较像小孩子一样的,好像我没办法,你们负责的,你们推导、引导,你们做主的,这都是你们挑起来的,你们应该承担责任,而没有想到这事她自己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Laura告白,Paul应对】
沈:在这里你们觉得Paul真的没有察觉吗?
李:是你你会怎么说?
沈:我肯定会察觉的,如果来访者这么说我肯定会察觉到的,我肯定会察觉她对我有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其它的一层意思。但是这里你们觉得Paul是假装没有察觉到还是真的没有察觉到?我个人倾向于是假装。
郑:我觉得是真的诶。他看起来像是真的懵逼了。
沈: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Paul感觉到了,但他不知如何反应所以只能装作自己没有感觉到。我是这么理解的。
许:我也这种感觉。
李:如果你碰到这种咨客,把你不愿提的问题翻过来了,挑明了,你会怎么处理?
沈:我会直面的,我不会用他这个方式。
李:他这个等于是我在知道我装傻。
沈:对对,装傻充楞,我不会用这个方式。至少他第一反应是装傻,可能他之后会调整,但他听到的那0.1秒钟时间他选择的是装傻。但是我在第0.1秒就不会逃避这个问题,我就会跟她谈论这个话题。Paul作为咨询师是有顾虑的,因为咨询师不能和来访者发生以外的关系,他在考虑要不要接,所以我觉得Paul肯定是没有准备好的。然后来访者肯定是对Paul的反应很不舒服的,因为她觉得Paul是装的。
沈:咨询师承认了。咨询师这个问题就是承认我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了,那你期待的是什么反应呢?
李:女咨客是把东西翻出来了,但是Paul的第一反应是先阻挡一下,翻过去了。但是他出于咨询的考虑,第二次的时候他又把这个问题再浮出来了。
沈:对,因为他知道咨询师正确的方式是要直面,而不是逃避这个问题。
许:我是感觉这个咨询师是貌似有这个感觉,但不确定Laura指的是她,就是感觉有事要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沈:至少这个时候咨询师知道了,他问得也不错,你期盼什么反应?
【Paul以职业操守为由拒绝Laura】
沈:他说这么慢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挣扎。
李:对,他说这么慢感觉一方面是在帮咨客做个澄清,另一方面是在帮助自己做个澄清。想不到办法的话,这个办法比较保险。到这里咨询已经结束了,他不再帮她做任何治疗的效果。
沈:对,要澄清,划清一个界限。我要是咨询中发现这个情况也是要先做一个澄清,然后再跟她探讨问题,不能先探讨这个话题,会造成误解,感觉就是她有希望。他接下去没有探讨因为时间到了,但是接下去会探讨。美国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到时间就结束。它不像我们是一个问题探讨完才结束。
3 ) Paul偏向于哪种治疗流派?
这个剧还是比较沉闷。
Paul在咨询中用了很多“不专业”的手法,至少从“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角度来看,他避免不了有时直接地表露自己的看法,自我暴露以及其他指导性的问诊,而且,我也不喜欢他“像个佛一样地坐在那里”,以及不断追问的方式。
当然,那是因为我是在用Carl Rogers的观点来评价他的方法。要注意到剧中Clients的特点是:1)注重独立性和效能感的美国人;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面对内心的真正问题,表现出强烈的阻抗;戒心重重,不断地挑战咨询师。2)很多人来咨询,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为了“寻求咨询师的建议”;3)大多是中产阶级;4)这个咨询师自己也有很多问题,而且,同样地不愿意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5)在剧中两个咨询师称来访者为“病人”,这是有点奇怪的。按理说,这几个人都不属于精神病学范围,甚至连典型的神经症倾向都没有,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人了,只是正常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或者仅仅说,由于他们的事业或职业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困扰。心理学界早就将这类来访者不称为病人了。
6)另外我的一个疑问是,没看出Paul主要偏向的是哪个流派。说精神分析好像不完全是,他没特别注重无意识和童年经历;…… 有待达人分析。
和书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移情问题看起来诱惑很大,尤其是在咨询师自己家庭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真 的很有杀伤力,不仅仅是理性处理和转介那么简单;
很同意Gina提到的几个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1)保密,即使在家中也最好避免谈论病人的案例;2)在移情处理中考虑转介时,Paul说“我能处理”,但是Gina提醒他:“你要想想怎么做对Laure(病人)最好”,以来访者利益为前提考虑处理方式,而不是咨询师要逞能以证明自己是全能的,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Paul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知道真实的心理医生是否真的会个人私生活这么混乱。特别是,他似乎难以避免地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孩子和妻子。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他能做到耐心,倾听和接受(还不能说完全做到了--无条件接受),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妻子时,非常疏离,否认和拒绝从她的角度来想问题。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理解来得更加困难,反而是面对陌生人更宽容一些。也许,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未完成事件”吧,所以才因为在最亲密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拒绝去接受和原谅,甚至故意漠视和回避。这正是在Kate身上发生的。而Paul的儿子和女儿,看来他跟他们也很难做到平等,互相理解的对话。是否这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在面对自己亲人的时候,也难以放下分析的习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相信这只是剧中发生在Paul身上的吧,不知道Carl Rogers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怎样呢?也许咨询师的婚姻也和其他人的一样会有危及和问题,他的工作和家庭幸福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
在剧中,Paul是比较出名的最好的心理医生,但是透过该剧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普通烦恼和局限的人,甚至,他比一般人多了一个身份,既要处理别人的情感世界,还要处理自己的,这两者之间其实很难兼顾,看看Gina,曾经也逃避了一个移情的来访者。 —— 我不知道,在真实生活中,那些心理咨询师们,是否也会面对这么混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呢?这是一个新的职业类型,这群新出现事业家是否会面临自己独特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因为他们的确是心灵的捕手,同时又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同时,该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你看Paul都那么老了,出名了,从事心理咨询n多年了,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人,甚至,离完整还很远。他的生活中也仍然存在很多“未完成事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想通过自己从事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恐怕也是一条难走的路,也许人一辈子到老死都难以达到那种没有问题没有缺点很完整的状态呢。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比如,道,佛,禅等等。因为心理咨询并没有超越人的境界。也许只有在神那里才有最终的平静。
作为男性咨询师,面对移情的案例会比女性咨询师受到更多的诱惑和阻力吧。因为男性更难抗拒性吸引力。
隐秘地希望国家,或者美国的某个秘密机构,会像挑选培养宇宙航天飞行员和FBI特工一样,在世界上挑选具有成为咨询师潜力的孩子和青年们,然后经过严格系统的集训,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有力量又接近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 这才符合这个职业的严酷的要求。当然,在选拔中,天赋比知识更重要。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资质适合于从事这个行业,是需要筛选的。而不仅仅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背一堆理论和前人的观点。
一定有些人生来就适合某个职业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也许并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辛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反而是普通人的普通工作来得轻松,也似乎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毕竟,分析自己,分析他人,探寻那些人性深处的隐秘愿望和缺陷,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自己要同时扮演当事人和分析者的角色,这带来了混乱。完全诚实地对待自己?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普通人都免不了是脆弱的,所以那些伪装和无视也许正是不可缺少的保护,你要撕开它,当心了,后果可能是危险而难以承受的。
4 ) Sophie ——渴望关爱的带刺少女
Sophie,16岁女孩,体操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选拔前夕摔断了双胳膊,无法进入集训训练营,可能还面临被剥夺后续资格或被起诉的麻烦,被要求参加自杀方面的精神评估。
最初接受社工评估时,与其起了冲突,她认定社工与母亲一样不愿意听她说话,还装的像了解自己一样。于是被母亲推荐来到paul的诊室。
Sophie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感。胳膊受伤无法开门,却拒绝paul的帮助。表面上生气母亲给paul打电话说了不理解自己的话,实际上借着生气探寻母亲有没打过电话。一个浑身包裹着刺的少女,拒绝着他人的靠近,孤独而绝望。
Sophie6岁半开始学体操,12岁拿到全国冠军,父母离异且关系恶劣,去看她比赛都不愿意坐一起。父亲忙着自己的展览摄影,各处搬家,无暇顾及她,但偶尔能听她说话。母亲不愿意了解她理解她,把她当小孩,不允许她做决定。她跟体操队的姑娘们关系也很糟,高强度的竞争,互相嘲笑嫉妒。唯一让她感到关爱的是教练cy,可cy却利用sophie渴求关爱的心理,利用她剥削她,也许跟她有不伦性关系。
Sophie摆荡在一个危机四伏的船上,风雨飘摇,无人支撑,她很害怕。她担心自己不能选拔上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这荣耀似乎是她唯一的傍身皇冠。她希望父母能关心她,听她讲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这不可能,于是她出了一场车祸。她还是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受伤了躺在救护车里,也不愿意给出父母的电话号码。
这种渴望关心又反复遭到拒绝的经历,让Sophie形成了矛盾的人际关系。她渴望着关爱,又拒绝别人的靠近,也许她害怕得不到,也许是觉得自己不值当,也许是害怕被利用。
且看paul如何一步步避开玫瑰之刺,跟sophie产生连接,打开她的包裹。
1.第一次的试图接近
sophie说了一堆讨厌的人和事。总之拒绝承认自己有自杀倾向,也不愿意谈论生活,更别提父母什么的了。只想尽快拿到paul的评估报告,认定自己精神正常,就可以走人。
转折点在sophie说既然paul不能给专业意见,自己还是走吧,paul未表达反对意见,也许这跟sophie母亲的做法不一样,sophie愿意打开一个小窗口。paul没有读她的报告,sophie很难过,觉得paul对她也没兴趣。paul向她保证他很愿意了解她关心她。她坚持他应该读报告,paul于是老老实实读报告,sophie则开始通过书来谈论自己(是真的喜欢还是装门面,那些顶层目光不及的书真可怜),一旦触及到她自己的想法,她又缩进龟壳里。
Sophie很敏感,也很善解人意,发现咨询师患有哮喘,还把药瓶扔给他。咨询师说自己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今天找到了。她开始愿意谈论死亡,但仍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问题。她很焦虑,想要喝水。咨询师给她插了一个吸管,告诉她这是为小病人准备的,sophie很高兴。paul问她什么是最让人难过的,sophie说被当成小孩子。
sophie希望享受关心,又能有自己的自主性,她的妈妈并不懂她,而是关心体操带来的荣耀。面对压力,她希望有人能关心自己鼓励自己,能告诉她自己是可以的。paul镜映了这部分,sophie产生了母性移情,她希望能有paul女儿的待遇。
结束时paul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她跟父亲或母亲一起写一份对自己的评估报告。
2.第二次的两次面质
第二次来时,paul无意间听到sophie在车上与cy的对话。sophie湿淋淋进来,问paul能不能帮她换衣服,paul拒绝了,叫来老婆kate帮忙。kate的温柔和关心软化了不少sophie身上的刺,sophie已开始信任他了。她问paul“你是庸医吗”,而不似之前,直接将paul归为跟父母一样可恶的人。paul面质打电话的事情,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又降到了冰点,sophie又缩回去了。
后来sophie谈论与体育馆女孩的糟糕关系,paul猜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词和人,关系有一些缓和。接着paul读了未写完的报告,sophie哭起来了,她应该没想到paul眼中的她如此美好,于是跟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在话题中。
paul又说试了sophie的刷牙姿势,镜映了sophie不愿面对的无助又无用的感受,咨询关系又进一步加深,paul给了第二次面质。paul对sophie试图诱惑他的解读是,在sophie的生活中,有人这样破坏规则利用了她,她想试探这里是否也会这样,来确认安全。
第二次面质是成功的。
sophie谈到了车祸谈到了死亡,她期待自己受伤时父母能关爱自己,可还是没得到,还伤了两个胳膊。她坐在救护车里,想象有人朝里看的关切目光,可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sophie如此的绝望、孤独,难怪一直希望可以跟随队友去加州训练营,即使自己无法参与训练。
她跟cy的关系仍然是一个禁忌,她在等待可以打开的时机。
5 ) 经典心理剧《扪心问诊》深度赏析:Alex,这位上帝的宠儿,内心为何如此憎恨自己?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来访者Alex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海军飞行员中的标兵,帅气、能干、聪明、完美的履历,领导眼中的未来之星,有完美的妻子与家庭,更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在召唤……他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因为足够优秀,他被领导挑中去巴格达执行轰炸任务,他实现了精准打击,却意外得知目标建筑物是一所平民学校,有16个孩子因为这次轰炸而死亡……
他来找Paul是因为刚从死神中逃过一劫,因为不顾身体情况强行马拉松,他发生了猝死,抢救生还的概率不到3%,但他幸运的活下来了。他也因为这个事情被暂停了工作,他也想弄清楚明明自己对于执行任务没有任何的愧疚感,为什么还是会做出如此疯狂自残的举动?
但是,他对Paul是否能够帮助他是带着深深的怀疑的,所以他的试探、阻抗和挑衅异常激烈……
- 他会故意用现金支付,并且把钱扔到桌上,提醒Paul只是为了钱在帮他……
- 他会打乱Paul的控制节奏,故意用喝咖啡和问Paul私人问题来转移话题……
- 他会用他的Laura(与Paul情感纠缠很深的女病人,下一篇会深入分析)的关系来刺激Paul,因为他看出了Paul和Laura关系不一般……
- 他更会动用手中的资源对Paul做各种背景调查,然后用Paul的私生活的问题来不断挑衅……
那么,Paul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 他会尽量的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尽量回避与Alex探讨个人生活……
- 他会指出Alex的动机,让他学会觉察自己的意图,引导他去观察自己的感受……
- 他也会很认真的倾听,尽力去理解Alex的攻击与愤怒……
不过在Alex抓住Paul私人生活中的痛苦(尤其Paul与父亲的关系)残忍地攻击他,Paul忍无可忍,把一杯咖啡泼到他脸上,并一把抓住Alex,把他逼到墙角,说出了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
就在Paul认为自己的失控已经导致这段咨询关系已经结束的时候,Alex却又意外的再次走进了咨询室,
这次,两个人通过戏剧化的冲突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后,终于能够坦诚相对,Alex说出了自己是有意激怒Paul,因为他内心憎恨自己,并故意让Paul以他期待的方式来讨厌他和抛弃他,这样他又可以再一次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lex的童年,
- 他有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来训练和要求他,要求他必须优秀,必须tough(强硬),否则就是各种辱骂……
- 他内心柔软脆弱的一面不被允许表达,他只能扭着自己拼命满足父亲的愿望,却似乎永远无法让父亲满意……
- 他对父亲的感情极为复杂,他痛恨父亲的残暴无情,父亲曾在他面前骄傲的讲述当年自己亲手捂死爷爷的故事:当时逃难中,他们躲在地下室,外面有搜查的士兵,一旦被发现很可能全家会被杀,爷爷病重咳嗽,父亲紧紧的捂住了爷爷的嘴,等搜查兵一走,发现爷爷已经没有了呼吸……
- 他也痛恨父亲背叛母亲,尽管母亲是那样的优秀,为家庭全身心付出……
- 但他更痛恨自己对于父亲的认同,他一直无法摆脱父亲的期待,拼命的活成父亲眼中优秀的样子……
- 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只是因为父亲非常欣赏这位儿媳,所以他的婚姻坚持了14年……
- 他更嫉妒自己的儿子,因为父亲对这个孙子宠爱有加,他小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温柔与宠爱,他觉得孩子和爷爷非常融洽,自己作为爸爸反而显得多余……
而Paul也放弃了要在Alex面前扮演那个理想化的咨询师角色,他开始直面Alex的问题,坦言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失败者,对Alex的处境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这对Alex至关重要,因为他只相信那个更完美更优秀的自己才有可能被接纳,面对Paul的真实袒露,他也开始真正袒露与接受自己的柔软脆弱……
这是治疗的关键转折点。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跟随Paul的观察看到了Alex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开始喜欢上这个桀骜不驯到处挑衅的“自大狂”。
他敏感、善良、正直、自律,有强烈的上进心与好奇心,洞察力很强,如果能够更为开放与温和,一定会魅力十足。在与Paul的关系改善后,他真的变得更温和了,也让Paul帮助他的愿望越发强烈。
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转换就是咨询师能够顶住来访者的各种阻抗、试探、挑衅甚至攻击激起的负性情绪,做到真正的接纳与包容,并陪伴来访者一起去发现他身上的让人同情与喜爱的部分。
正如Paul所说,他只有看到来访者身上让他喜爱的品质,并真心的愿意帮助来访者,他才能真正的帮到来访者。
但是这条路对Alex来说又谈何容易呢?压抑与逃避内心的感受是他一直以来与外界对抗并取得骄人战绩的法宝,他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痛苦、恐惧和自我憎恨。
一旦他放弃从前熟悉的逃避方式,他的世界开始风雨飘摇,危险重重而又看不到希望。
他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完成这个治疗,到达我想要的目标。”
Paul问:“你想要达到哪里?”
Alex说:“让我不再那么憎恨自己,能够找到内心平衡的地方。”
然后他又说:“我真的很怀念飞行,因为那要简单的多,只要完成有明确指令的任务就好。”
所以当军方召唤他回去的时候,他忽然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因为那里有他熟悉的一切,可以让他不用再面对内心的痛苦与自我否定。
他希望Paul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估报告给军方,Paul其实很希望他能够继续咨询,但是他不能去替Alex做这个决定(其实Alex希望Paul能够强势的挽留他),对Paul也是非常痛苦的两难选择。最后Alex回到了部队,但在试飞中事故身亡,年仅39岁。
他到底是因为意外还是有意离开?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而这个事件也给了Paul巨大的打击,他去参加了Alex的葬礼,在Alex的父亲要求见他时,他本可以拒绝,但出于愧疚,他和这位曾让Alex爱恨交加的父亲进行了面谈。
这位父亲涕泪交流,他说儿子的声音一直萦绕耳边,他坦言自己很嫉妒Paul和儿子的谈话,但是他也非常直接的说到,“我见过太多的残酷与不公平,我告诉自己的儿子活下去最重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反省。”
然后他很直接的问Paul,“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男人,每周一次的给你儿子建议,而那些建议在你看来对你儿子都是有害的,你会怎么做?”
面对这位父亲的逼问,Paul坦言可能会设法阻止对方。这位父亲坦言:“这就是你对Alex做的事情。你给他的咨询让他变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坚强,而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些来做咨询的人可能也是最早被干掉的,这个世界需要适者生存,而不是多愁善感……”
这位父亲的话也说出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质疑,他们觉得谈话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往自己内在看得太深最后往往是虚无,所以他们更愿意拥抱外在的世界而拒绝审视,他们也会认为那些需要去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是弱者。而Paul面对Alex父亲的攻击却有些无言以对,因为那个时候他也在质疑自己是否真正的帮到了Alex……
审视整个Paul和Alex访谈的过程,之所以没有发生像Sophie一样的疗愈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困扰Alex的问题也在深深的困扰着Paul自己,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处在谷底,他对人生的方向也缺乏目标,所以他无法给Alex真正的答案。
而在咨询过程中,Paul做到了专业的水准,但是却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因为Alex的攻击也勾起了Paul太多的伤痛,所以一开始他选择拼命的隐忍,但这个时候的他其实也有很多的防御,他并不能完全的放下架子,真正贴近Alex的内心,去建立一种深度的信任。
当他终于忍无可忍,把咖啡泼到Alex脸上,并且直接把对方推导墙角,他彻底的走下了神坛,也放下了偶像包袱,开始袒露自己的脆弱,也开始贴近Alex 的内心。
但是,当Alex觉得太难太痛苦,想退出的时候,Paul尽管明确表示了担忧,但是还是没有明确的阻止他回去,这也成为了Paul后面难解的心结,也让他在后面的咨询中表现出更多的担当与魄力。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这样说到,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但是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呢?面对内心的痛苦会有挣扎,恐惧,伤痛,愧疚……所以这条路才成为少有人走的路。不过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愿我们一起同行,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共同精进!
6 ) 心理问诊与水意象
这部剧集的场景几乎都是在Paul的心理诊所里,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对话。看惯了充斥着飙车、枪战,政府黑幕、惊天阴谋场面美剧的估计会不太适应甚至看不下去。个人觉得这部剧相当之好看,貌似冗长的大段大段的对话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场景很单一,演员每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不过也可能是我个人对心理学有很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这样的看法,或许其他人看了觉得甚是无聊也说不定。
心理问诊究竟有没有用?从In Treatment这部剧里来看,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持怀疑态度,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彻底否定。连前来问诊的病人都很难对医生Paul建立起信任——换句话说,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治疗,却并不相信它有用,即便他们去问诊了,建立信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总是有个神经兮兮的家伙,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借此嘲弄心理治疗的无用和滑稽。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除了应当有在科班中可以学到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逻辑、理性之外,还应该具有天生的直觉,而在这两者背后还得有对病人的爱作为支撑和把持大局。否则了解那么多人性中或阴暗或悲惨的东西,一定容易变态。这部剧集里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倒是表现得不甚突出,Paul作为一个很有天赋的心理医生,那种“无意识的直觉”、对病人的关爱却表现得淋漓精致。所以这部剧才觉好看不枯燥。导演兼编剧是大名鼎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啊!
从心理医生的问题回到心理问诊本身上来。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心急火燎地想立即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万事大吉。所以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对Paul说:你就告诉我应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吧!or 你就直接说我应该怎么做吧!or 换了你是我你会怎么做?!每次Paul都无比冷静地回答:“我不能站在你的立场上来决定我可不可以做某事”“这事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病人这时候总是很抓狂——既然如此,那我付钱来找你有什么用呢?!Alex的父亲甚至把Alex的死归因于心理问诊,起诉了Paul。但不可否认的是,Paul治好了有自毁倾向、“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问题的Laure,聪敏、尖刻、混乱的Sophie,这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且相当艰难的过程。只有Paul才可能做到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在病人的逃避甚至恶意对抗下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作为观众,看得很有快意。
In Treatment有趣的一个细节,片头是一汪流动、交错的水,Paul的心理诊所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水流摆饰,在左右平衡之中不断流动、分离、交汇的水流。水往往是人心理情感(情绪、感情)的一种象征,有些人的情感像欢快的小溪、有些是深沉的大海、有些是宽广的河流、有些是深不可测的古井、有些甚至是死水一潭。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尤其喜欢借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来表达人的阻隔和沟通。比如大众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心理学的东西有时候很玄妙,按理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不甚健康之处,心理有较严重问题的也常在于自身心态的是否平衡上。比如A是一件既有的事实,B是人的观念、思维、想法,C是人的负面情绪,当C出现的时候人会痛苦而固执地去追究原因A,还有与A有关的人和事,不知A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人只有接受;人能改变的只有B。不想去改变B或者无法做到改变B的话,人往往会陷入心理的严重失衡,导致C的不断加重——水只流向了一侧,怎么也流不回来。
追到第二季,我现在唯一的结论就是,无论对于哪种人格、哪种情感、哪种价值观类别的人,当尽量避免道德审判或者说用自身可能很陈腐很疏漏的东西去度量他人,这些完全没有意义,重要的打破一些沟通的阻隔(完全打破似乎不可能),使情感之水流动起来,情绪得到平衡。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无趣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居然non-stop看完了。。。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