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upstream(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8618413/
《电影手册》里的奇葩
一向偏好文艺片的《电影手册》在2016年的十佳中放入了两部喜剧。一部是位列第五的《玛·鲁特》,另一部则是《丛林法则》。其实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有超强的无厘头功力,同样意在对社会的反讽。前者的笑点由演员们浮夸的肢体动作撑起,后者则靠不停打脸的剧情反转。(当然,喝春药后的那场戏里面女主的肢体表演也极精彩)一旦接受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设定,观影的乐趣便大增。
法则主义的打脸
热带丛林里建滑雪场,法令错误执行后还要开“自己活着”的证明。可见全世界的官僚主义大致相同。官员们个个自以为是,只需做一个无所谓(利己)的决定,实习生就会搞定一切。
的确,一个国家的腐败与上层人物的关联最大。但那些麻木,毫无主见的实习生们又何尝不是这个国家的搅屎棍呢?
男主角马沙丹一开始就是一个法则之内的人,这样的设定就像职场上的小乖们。听话、能干、单纯善良,所以特易被忽悠。他们在领导手下性价比最高:做事随叫随到且不求回报(当然更多时候是不敢求回报)但被抛入残酷的原始丛林中后,计划就一直比不上变化,法则也不再管用。丛林迫使主人公离开法则生存:吃捡来的虫卵,用小刀战蟒蛇,为了不留下足迹,走路要倒着走…与马沙丹不同,女主角赞达尔个性十足,危难时刻仍叼着烟拽拽的态度实在是太酷了。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马沙丹慢慢成了走在法则之外的人。
对于用惯B站看电影的我来说,飞来飞去的弹幕最让人感到困扰。不过,厌烦了弹幕,关了便是。相反地,《丛林法则》却是一部让你忍不住要打开弹幕的电影。结果是发现自己所用的播放器并未设有弹幕,唉,扫兴扫兴。
《电影手册》里的奇葩
一向偏好文艺片的《电影手册》在2016年的十佳中放入了两部喜剧。一部是位列第五的《玛·鲁特》,另一部则是《丛林法则》。其实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有超强的无厘头功力,同样意在对上层社会的嘲讽。前者的笑点由演员们浮夸的肢体动作撑起,后者则靠不停打脸的剧情反转来博得观众一笑。(当然,喝春药后的那场戏里女主的肢体表演也非常精彩)电影刚开始时,情节的过分夸张或许会让你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一旦接受了这种古怪的设定,观影乐趣便会大增。
形式主义的打脸
在热带丛林里建滑雪场,法令错误执行后还要开“自己还活着”的证明……可见全世界的官僚主义大致相同: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地方大搞基建,各种奇葩证明为公民处理事务设置种种障碍······所以尽管情节夸张,我们仍然能够轻易地找到与现实相连的接入点。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愚昧而又自以为是的官员不胜少数,我们在嘲讽着这些上层官员的愚蠢的同时,又为被他们所管理着的这个社会而感到悲哀。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严肃的话题化为荒诞的喜剧,使主题在轻松的环境下得以表达的同时在末尾处留下思考余地,令电影不至于太过轻浮。
法则主义的打脸
的确,一个国家的腐败与上层人物的关联最大。但那些麻木,毫无主见的“实习生”们才是那些真正把傻事落到实处的人。
电影开始时的男主角马沙丹就是这样一个严循法则的傻逼,这样的设定就像职场上的小乖们,实力不讨好。听话、能干、单纯善良,所以特别容易被领导们忽悠。领导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性价比最高--做事随叫随到且不求回报。(当然,在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实习生们要想混出个头来,更多的时候是不敢求回报)可惜循规蹈矩这一套在丛林里不再管用了,在被抛入残酷的原始丛林后,计划就一直比不上变化。丛林迫使主人公们离开法则生存:吃捡来的虫卵,用小刀战蟒蛇,为了不留下足迹,走路都要倒着走……除了野蛮丛林的影响,女主角赞达尔也是马沙丹慢慢转变的推力之一。与马沙丹不同,赞达尔个性十足,危难时刻仍叼着烟拽拽的态度实在是不能再酷。女主角的果敢和男主角的畏手畏脚,女强男弱的对比,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马沙丹慢慢成了走在法则之外的人。
影片有一个一头一尾的呼应做得很妙。再次来到标准部的男主人公大步跑入草坪,一脚把禁止进入的告示牌踢翻。这时的他,早已不再视法则为圭臬了。
ps.看完电影后女主为男主挑手指上的脓的那一幕久久挥之不去是怎么回事
我是这么觉得。
女的说15分钟后就要死了,能不能和我做最后一次爱。男的说好的,七分钟就可以搞完。结果做完了,女的还没有死。于是他们穿上衣服继续走。这就是斗争。
还有一种是,最开始他们是被法西斯叫来工作的,后来他们逐渐生理上开始一起搞破坏,一起破坏工作,一起破坏社会丛林的生存法则,在侧面躲过人群,悄悄逃走。我们也许会走散,更可能会从某个袋子里钻出来遇到彼此。
现在每个地方都有微观法西斯,但每个法西斯都有我们的微观革命,这产生了爱情。
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它体现在植物界方面。它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可以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
匆匆赶到天幕新彩云,晚风中还有一丝凉意。一楼的大厅,满是排队进场的人。工作人员拿着外放的喇叭,不停地喊着“看《丛林法则》的请直接上二楼”。我穿过人群,到了里间的小厅走上扶梯。等我在二楼站定,才发现还没取票,而取票机都放在一楼的大厅。我又乘扶梯下来,卷进排队取票的人群。待我检完票、入场、找到座位坐下,看着暗沉沉的银幕,心里疑惑:我的电影节又要开始了吗?带着一丝兴奋。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巨幕厅与朋友一起看了桥口亮辅的《恋人们》,由于座位选得太靠银幕,差点没把我的脖子看断。
就像当时选择《恋人们》出于某个契机,《丛林法则》也是。有时候我想,我是期待一位导演,还是仅仅为了看一部新片呢?想来想去还是前者吧。如果之前不是看过《周围的事》,被其不可思议的完美震惊,桥口亮辅的新片恐怕不会引起我太大的兴趣。我正是想看看这位导演在他的新作中是否延续着新的历险,带着鉴定一番的态度才大老远跑去影院的。毕竟,当下的电影越来越令人失望,看到一部满意的新片就像自己动手拍电影一样困难。
我看过安托南·佩里提亚可之前的作品《国庆之女》,好像几年前“法国在线影展”有放过。电影讲了什么,我现在全忘光了,除了对里面脑洞大开的无厘头印象深刻。《丛林法则》因为选进了“电影手册”十佳,我才决定要去看看。无论人们怎样议论“手册”现在的口味,他们的选择依然为我们划出了一片不同的园地,推荐我们一些小众、却真正有创造力的电影。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一部明明很烂的片为何也在榜单上,但这可以刺激我们反思是否仍然拿着固有的感知模式在体验新电影。感知需要不断更新。
《丛林法则》就是这样一部让我们有所思考的电影。片中的男主角傻栗因为一份实习工作跑到圭亚那,要在热爱丛林中建造一座滑雪场,然后在那遇上了一个叫“泰山”的女人,两个“中二”青年在丛林中迷路,从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热带丛林中建造滑雪场的计划本身就满是讽刺性,由于我对法国的海外政策并不太了解,也能感觉到从整块屏幕中溢出的讽刺感。这种意涵正是通过一种肆意癫狂的喜剧形式展现出来。
“政治喜剧”,似乎是意大利电影的某一路传统。而《丛林法则》的整个叙事逻辑也自然地让我想起之前不久看过的一部意大利喜剧,这部由凯科·扎罗内自导自演的《我去哪儿?》,是意大利去年上半年的票房冠军。电影用了一个与《丛林法则》相似的叙事逻辑来结构全片:男主角凯科·扎罗内因为不愿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从而被“发配”到北欧,却意外收获爱情的故事。影片极尽“自黑”之能事,将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社会现状、家庭观念等黑得体无完肤,简直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但这两部喜剧似乎是有区别的。《我去哪儿?》中的笑点仍然按照传统的套路设计,那些笑点潜在地预设一位感知敏锐的观众存在,是为了引发笑声设计笑点的。安托南·佩里提亚在《丛林法则》中展示的喜剧天赋显然要更有意思一些。虽然时常也会偏离到无厘头的套路中,利用反差来创造笑点,比如在飞机上两类餐食的对比,工作地点就在办公室对面(与《我去哪儿?》中男主角的住处与办公室仅一街之隔创造出的笑点一模一样)……但总的来说,《丛林法则》更加不循套路,虽然尚未企及雅克塔蒂电影中精心设计的“绝妙”之处:无论是《于洛先生的假期》中随着潮水涨落变换位置的油漆桶,被从中间折断后变身鲨鱼的小船,还是《我的舅舅》中数不尽的神来之笔。
《丛林法则》中的喜剧虽然更偏向闹剧,却未演变为库斯图里卡式的“失控”状态。以一种匀称的节奏进展,反现实的复古情调,冰借助于画面内容与配乐之间的高度反差,安托南·佩里提亚在整部电影的癫狂基调中赋予了一种优雅、迷人的特质。尤其通过各类出乎意料的音乐(舞曲、电子、弦乐……),安托南·佩里提亚成功地将热带“丛林”展示为一处让演员的身体恣意张扬的领地,无论是男女主角因为喝了掺有春药的果汁陷入情欲难以抑制的状态,还是在反击土著时使出的让人瞠目结舌的“功夫”,都让人感触到其中的调皮与可爱之处,并舒服地放声大笑。
“巴黎,是另一处丛林”,如导演自己所说。看来,圭亚那只是展示巴黎这座真正“丛林”其“法则”的飞地。在此,折射出的正是法国本土官场的投机主义与腐败现状。安托南·佩里提亚的复古曲调让人惊喜,处处见其灵动之处。于我而言,《丛林法则》会是今年北影节相当不错的开场。
无厘头讽刺当下的片子
热带雨林滑雪场质量评估实习生,法式园林飞刀少林泰山妹,无政府主义战争狂永远向后行走不留下足迹,终结者税警大破中产阶级食脑邪教,在殖民地缺席的土著飞镖永远从幕后飞来,要证明自己活着首先要证明自己的死亡,七分钟和七十五分钟的两栖动物分类学区别……新浪潮回魂开心死了!
哈哈哈哈哈有点无厘头但是看得很开心呐
荒诞地直视了现实的一切,真诚地自我剖析和讽刺,反抗和逃避了当下种种异化的观念和制度。
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神经病啊!(赵又廷脸
还以为会是一部欧洲文艺片,结果是一部欢闹的法式喜剧,各种脱线式的笑料和严肃正经的配乐,讽刺政治和当下的生活,完全超乎预料的观影体验。
丛林法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人与人相互拥抱,就能走出这片蛮荒
佩里提亚可这个导演值得关注,回归上世纪60-80年代法国喜剧的蠢萌,还加入了戈达尔的新浪潮元素。借助于丛林社会的隐喻,既把表现了无政府主义的黑色,又嘲讽了法国殖民主义和商业化的开疆扩土,只不过它们都是用无厘头表现的。一再探讨圭亚那属不属于法国,至少它的“自由”是不属于法国的。
无厘头,但导演头脑很清醒。[B]
“他们活过,爱过,笑过,就此离开 。” 明明是出闹剧 配乐又那么严肃哀伤 我们是低潮的一代 只有让自己变强
虽还是不断在玩地域梗,在本质上和当下流行的去政治化法国喜剧片截然相反。从表演到镜头,再到整体美学,无时不刻不在向70、80年代的法国电影靠拢,荒诞、嬉闹,背后是对于摩登生活和当代政治深深的鄙夷。圭亚那雨林秘境不仅催生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今年法国银幕上最恣意的身体表演。
强行欢脱大胆无厘头恶搞喜剧。反正就是各种硬来,无论是故事风格还是音乐。隔着文化种族差异,虽然很多点未必理解准确,但主创们下得功夫还是能感觉到,笑得也很由衷。#2017BJIFF#
不怎么
2016法国电影手册十佳的第八, 故事讲的是圭亚那雨林秘境中,所催生的一段不可思议爱情。据说是一部讽刺官僚主义的癫狂喜剧片
手册疯了吗选这片儿做十佳……介尼玛就是个相声啊,还是小段碎包袱串的那种,哈哈一乐也就行了……不过说实话其实真可以拿来做个相声改编妥妥儿一个[西征梦]……吐槽官僚体系和法式政治正确还算有力度,疯闹程度和美服化道也算下功夫。
法国无厘头夸张肢体喜剧,剧情强行推进硬转折。女主丑,身材不错。
受不了…
《丛林法则》影片本身却证明了片名所暗含的原始主义的无效,混乱无序的笑点恰好是法国人被困于殖民地的冒险喜剧的反面。Marc的awkawardness以及机器般的肢体运动并非来自自然的无需或是原始无政府主义,而是面对庞大的官僚机器的卡夫卡式冗余,雨林成为了办公室的变体,充满了打字机,厚厚的守则以及无穷尽的报告。而影片的另外一条线索则是超级链接式的:关于荒诞的项目如何在瑞士,加拿大,中国的会议室中进行资本流动,而这些区域所展现出的是对差异的近乎绝对抹除。因此,在影片的简单粗暴与混乱五章之中,导演暗示了一个极为“当代”的事实:前往圭亚那以及世界上任何一处野蛮或文明的目的地都无法获得Exotic。模仿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员枪口射击之处没有敌人,他的疯癫反而是市场斯大林主义分裂之中的唯一“绝对”之物,却又不得不退回怀旧。
真的很大胆疯狂,丛林的不平凡,黑色讽刺幽默
3.5 看得很轻松。讽刺政府的笑料有点是首相系列的感觉。整体动作和台词都像是在快进播放。神经病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