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

HD

主演: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马书良,马跃,尹昉,艾东,孙茜,张露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无负今日 剧照 NO.1无负今日 剧照 NO.2无负今日 剧照 NO.3无负今日 剧照 NO.4无负今日 剧照 NO.5无负今日 剧照 NO.6无负今日 剧照 NO.13无负今日 剧照 NO.14无负今日 剧照 NO.15无负今日 剧照 NO.16无负今日 剧照 NO.17无负今日 剧照 NO.18无负今日 剧照 NO.19无负今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高分宣传片,低分小电影

这个电影90%的信息量都在余华上课的那部分。其实就留下余华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就好了,甚至都不需要下面的学生在那里装模作样。如果这样,我会给电影打8分。

电影中那些老师,一副安逸享受怡然自得时光静好的样子,那些学生,尽力弄出一副努力听话老师就给小红花的小学生的乖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鲁迅余华莫言。大学生的知识的吸收和探索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一看就不真实,端着,端着会很累,思想绷着的不放松,不可能产生观点碰撞,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很做作,假学习,乖学生努力学习陶醉症。见过真正知识的吸收和探讨的人,我说的这些,懂得都懂。

另外,附上余华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两眼里透露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寻求人生深层意义的渴望,很有人生阶段的代表性,这个眼神才是最真实的二三十岁的年轻生命的样子,而不是那种底下的学生提问时装老成装好奇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提问的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

除去余华,这电影就像是一部官媒拍的宣传片。初心是好的,但没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个初心,只有把握这个初心产生的内在价值支撑和理清楚初能一直心延续下去不变味的逻辑关系,以及把产生这个初心的时代背景讲清楚(余华在忠于自己,尽力讲这个),才会避免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空洞感。

 2 ) 无负今日

影片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间师道的传承为主线,将大学、师说和青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由此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 梁启超、黎锦熙、鲁迅、钱玄同、王梓坤、钟敬文、启功、莫言、余华……个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包含了浓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氛围感的北师大宣传片,影片自曦园而始以曦园为终,以北师大百年间的变迁展示出师道的传承,见微知著。当然,以北师大的厚重历史在教育界也当得上这份传承的代表。 影片拍摄画面是我所喜欢的,低角度和空镜头的拍摄让人觉得画面十分舒服,既有历史年代感和学术氛围,又不失温馨。 大学篇 1925年,正值民族生死存亡的节点。黎锦熙、鲁迅对于学生关于青春、希望的传道授业解惑,梁启超对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演讲,无负今日,更是用知识打开民智。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师说篇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为毕业生生上最后一堂课,结束后讲述了自己当初被迫辍学得益于黄子诚老师才能复学的一段往事。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至此,言传身教无负今日。 演讲结束王梓坤找到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提出“尊师月”,几位大儒就尊师重教展开讨论。 1985年,教师节成立。 青春篇 着眼于当下,更偏向记录。以莫言余华为代表的北师大老师,汲取前人的力量,做出新的贡献,教书育人。学校的公开演讲和任公的演讲像极了跨越时空的百年对话——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就拍摄、内容表达完整度、清晰度和连贯性来讲,我更喜欢师说部分。不过大学篇对鲁迅牙疼又爱吃甜食的描写也显得格外可爱,仿佛先生从史书中走出来了,这处细节还是蛮喜欢。简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再是单纯凭借照片容貌的相似看到了先生,更是让我们也看到了他普通人的一面,距离感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当然也有一些突兀的地方。比如黎锦熙和钱玄同的交流,可能缺少铺垫,感觉有些尴尬(个人感受)。还有师说篇两次关于信件都没看完(两张只看了一张就转手或者放下)。这些一度让我怀疑是因为影片时间太短然后剪掉了,所以看起来不太连贯,不过瑕不掩瑜。还有就是每个片段的点题也有点割裂,像极了为了呼应主题而故意显露出来的无负今日,这个还是有点不太舒服。 百年变迁,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立足于当下,放眼未来,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职位,都做好自己想做应做的事情,无负今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3 ) 光阴流转,好景常在

白鸽和喜鹊飞过百年前的宣武门城楼,意气风发的少年从写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楷书校牌旁跑过,梓坤校长在大雪纷飞中穿过师大红楼,小帆和老师在曦园前与百花合影……影片《无负今日》用笔墨书写柔情,用镜头定格时间,师大的人文气息悠悠显现。随着场景一幕幕流转,让初来师大的我想要去寻找,寻找时光远走后百廿师大的今日景象。 作为一名新生,我来到师大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室友在校园里散步。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风光就是曦园的百花,曦园也正是《无负今日》第三章节《青春》的主场景。听着电影里孙老师说的关于青春的注解:“青春是此刻的欢欣自如,是体验未知的茫然和兴奋,是勇敢的奔走,也是生长着的无拘无束的希望”,我一下子明白了曦园所承载的真正含义:尽享芬芳,珍惜时光。 我顺着影片,又走到了牡丹园里的启功先生雕像前。第一次见到这座雕像只觉先生笑容慈祥,带着圆框眼镜甚是可爱。而看了《无负今日》之后,看见百年还在前谈笑风生的启功先生,转眼间已化为一尊青铜塑像,遗憾、感慨和憧憬之情都涌上心头。我和影片中的小帆一样在铜像深深鞠了一躬,这是我越过时间河流对先辈们的致敬。 路过东操场,我看见师大青年正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年轻的生命活力跃动在百廿的和风中。当看了《无负今日》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正是当年梁启超先生发表演讲的地方。若能穿越回去聆听一次梁公的演讲,也算是此生无憾了。我想,能写出“无负今日”的梁公,势必仍是朝夕必争的少年,对未来充满期盼,肩负无与伦比的使命感。从此以后,每每走过东操,我都会想到梁公的教诲,让迷茫懒散的我一下子充满干劲,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我想,初来乍到的我或许未能寻找到全部答案,但对前路已经不再彷徨焦虑啦。世代师大人的文化传承才有了今日历史悠久的书香校园,从曦园到牡丹园再到东操,师大的每个角落都是先贤的足迹。时光流转变幻,不变的是古老的建筑、优美的风光,和师大人身上永远炽热的年轻。

 4 ) 《无负今日》我们都是文明长河里的一片小小浪花

有幸参加电影《无负今日》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大荧幕上的莫言和余华。他们是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出现,谈写作,谈人生,以老师的角色与大家见面。

映后交流时余华调侃莫言泪点低,看到曾经的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故事就掉眼泪。突然间有一种传承感扑面而来,大师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不是凭空降临的,《无负今日》呈现出的就是如此代代相传的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的北师大,听起来就是无比恢宏雄伟的历史,然而开启电影的却是一只1925年的小小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深蓝斑驳的老北京的窗棂上,不经意间闯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的教室,听黎锦熙讲鲁迅的《故乡》——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如今我们熟读的名著经典,对于当时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黎锦熙要给学生讲解其中文法,为的是普及白话文,也是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触到知识的润泽。

到了王梓坤校长这里,则展现了他和老师黄少诚深刻的师生情谊。黄老师在王校长年少时便资助他学习,最终他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堂上,而教师节就是由王校长倡议设立的,每年的9月10日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心血,我们从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世上。

到如今莫言独坐北师大校园里,凝望的仿佛还是百年前躺在女子师范大学窗台上的那只猫,手中把玩的是已故北师大教授、书画大师启功的小铜骆驼镇纸,然后等镜头一转,又见莫言诙谐一笑,说这不过是后人的复制品。逗乐全场观众。

大师们一个个落在地上,落在我们身边,我瞬间明白了《无负今日》片名的含义,它本是取自百年前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给毕业生的手书寄语,貌似波澜不惊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的振奋精神——

无负今日。

整部电影正像一篇散文,如鲁迅《故乡》般清新隽永。像是黎锦熙与鲁迅在教室遇见的那场戏,几句对谈看似简简单单,但紧接着教室里一群长辫子白衣的女学生站起来,无尽鲜妍美好的模样,这画面本身就蕴含无限深义。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知识女性,是前无古人的青春之光!

片中借鲁迅之口提到青春,青春自有无限希望,有时也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也因着这恐惧,促使大师们撒下无数文明的种子。

一百多年后余华分享《活着》的创作幕后故事,同时告诉讲台下的学生们: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而下一个画面切到曦园,从余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生碰到莫言,想要个签名,不好意思地拿出了《活着》:“我只有这本了。”

但见莫言不紧不慢地翻开扉页,把余华和自己的名字都签了上去。大师难得展露不拘一格的顽皮一面,不禁怀念起自己与余华的青春岁月。

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不仅于此,在电影结束后,莫言上台笑称余华可以做专业演员,仿佛是直接从大银幕上走下来了。

《无负今日》无意铸造丰碑,它更像是一条河,故事还在延续,只要我们着眼于今日,着眼于这一分,这一秒,抓住这最微小的一瞬间,抓住无数的过去和渺远的未来所交织的现在,那么我们也就加入到了这条河里,这条由黎锦熙鲁迅莫言余华们编织的河里,哪怕只是一片小小浪花。

 5 ) 《无负今日》:是电影,也是历史文献

清华有《无问西东》,北大有《觉醒年代》,北师大有《无负今日》。作为一个师大人,当然要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上映在教师节,也在中秋节,那天我和舍友一起在学五食堂看得眼泪汪汪。恰好幸运的是,这学期选了梁振华老师的《创意写作》课,梁振华老师是《无负今日》的总编剧、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课上,梁老师讲起了他不曾为人道出的编剧心路。我才觉得自己第一遍看得太粗浅了,只是陪上了几行为先贤而流的泪水,很多细节、彩蛋、隐喻都没能看出来,于是在匆匆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又二刷了不惧流年匆匆的《无负今日》。

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无负今日》和《我和我的祖国》《无问西东》等一样,都是单元式、拼盘式的电影——它们由一些间断式的小故事串联而成。梁振华老师说,最开始他对这个百廿师大艺术片的想法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的样子是相差很远的,老师最初想拍一个没有人的故事,只用师大里的景色、诗一样的情意形成影像蒙太奇。但这样不易懂、影响力也不会广,用老师打趣的话说,就是“拼风景,我们哪里拼得过北大的未名湖”。所以还得讲事儿,讲人。于是就有了『大学』、『师说』和『青春』这三个篇章。它们一个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是梦;一个发生在改革开放,是怀旧;一个发生在新世纪,是今天。它们共同完成了师大人对师大历史的交代。虽然单元拼盘式的电影会给人一种整体观感的破碎,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故事绝非完全割裂,而是彼此“互文”,无数的彩蛋让故事和故事之间互相印证,而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关联正如历史和历史之间的呼应。

《无负今日》是电影,是艺术片,也是历史文献。

第一篇章『大学』,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在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黎锦熙先生正在给国文系女学生上课。她们的教材有二,一本是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解白话文语法的著作;另一本是鲁迅先生的《呐喊》——封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设计的。此时,黎锦熙先生正在讲解《呐喊》中《故乡》的文法结构。拾级而上的鲁迅听到了教室里学生的朗读,便闻声而来伫立在教室门前。接下来的一幕,两位大师的相遇无疑是打动人心的,这是编剧老师独具巧思的设计。黎先生误以为鲁迅先生是迟到的学生,便令他进来。鲁迅先生便推开门,携着一缕阳光走进教室,清辉洒满肩头。

窗台上,一只肥硕闲散的橘猫静静地看着黎先生讲课,鲁迅看向猫,难以被发现的是:一名女学生正悄悄看着鲁迅。这个细节出现在玻璃上的倒影:有一个女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而是悄悄回过头来,出神地望着鲁迅先生。从眉眼的模样,和上课时的提问与下课后与鲁迅先生的谈话来看,不妨大胆猜测,这是同一个女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是许广平。许广平先生是鲁迅的爱人,她在1923年至1926年正就读于女高师。若去求证,可发现在《十年携手共艰危》中,许广平回忆第一次见到鲁迅的场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树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这个细节是我两遍观影的不曾发现的,是在微信公众号“师大春秋”的“人师百廿 | 电影《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一文中才知晓。《无负今日》这个电影,细节用心到“令人发指”。

另一个让人惊叹的细节是鲁迅先生的手指。演员曹磊以手扶面的一个动作里,蕴含着关于鲁迅先生生活习惯的两个细节。鲁迅先生嗜烟,而曹磊并无吸烟习惯,于是他把焦油均匀地涂抹在指缝中间,呈现出被烟熏黄的效果。鲁迅先生牙齿不好,长期以来牙疼缠身。鲁迅对梁任公答应却迟迟未兑现的陈皮绿豆粥的记挂,或许就是鲁迅爱吃甜食以至牙疼的一个证明。

“大学”篇的另一个空间,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梁任公在这里用广东官话演讲,留下赠言“无负今日”。台下群众簇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悉来听教。用车夫的话说:“任公的演讲你们读书人听得,我们老百姓就听不得?”民众渴望知识,正如旱地渴望甘霖。借车夫之口,北京高师的平民教育与白话文运动的成效可见一斑。随着这一篇章的落定,一位男同学奔出校门,门上的校名更改为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昭示着1931年时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合并。而前面鲁迅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的相遇,也是在隐喻两所学校的合并——这正是编剧老师的巧思和创意所在。虽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样一段相遇无法被证实,但对历史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去“重现无法被证伪的历史”——这是对创意的重视,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篇章『师说』,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完整地讲述了教师节成立的故事。在这个篇章中,“灯意象”贯穿始终。1940年,黄少诚老师夜访提灯来到幼年王梓坤的家中,多年后王梓坤校长回忆起当年的故事时第一个镜头也是灯。当他换上新鞋,被黄老师带走时,老师为他点燃了那一盏灯,点亮的是他的未来;而这一盏灯的亮起,又是千千万万盏灯的希望。多年后,王梓坤校长在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里,手上拿着校长自己编写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讲起了与黄老师的故事——垫学费,换新鞋,点油灯,出山村,向学堂,通书信,终成才,师先逝,师节立……如王梓坤校长所说,“老师是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人”。

1984年的广播里响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在这种氛围下,王梓坤倡议尊师重教月,提议设立教师自己的节日。当七君子齐聚一堂时,借钟敬文先生之口,串联起“大学”篇章中的鲁迅先生和黎锦熙先生。影片中,钟敬文先生提及鲁迅先生时,下意识地拄杖站立,用鲁迅先生的话道出了设立教师节的真谛:“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教师节,为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也为的是未来一代代继往圣学问开万世太平的教师。在墙上悬挂着“无负今日”书法的教八房间中,七君子签名联合倡议设立教师节。当他们签完字后,镜头又给到了黄老师当年提的马灯。这盏灯,王梓坤校长保存多年,这盏灯,曾经别人照亮了他,他又用这盏灯照亮千万人。至此,灯意象的循环被完成。

签完字后的煤油灯镜头

在这个篇章中,值得被注意的还有王校长拜访启老先生的片段。启老先生居住的是师大的红6楼,小楼是先生的家,被先生亲切地称为“浮光掠影楼”。若看过这段,应该都对启老“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的妙语印象深刻,而“小印颠倒”、“出门进门”和“飞机轰炸”都是启老先生的经典故事。在电影中,又使用了无法被证伪的艺术化处理,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融合进了一次拜访中。除此之外,启老先生家窝在沙发上的橘猫也十分讨喜——启先生是爱猫的。另两个细节是“只许看,不许摸”和镇纸的小铜驼。启老先生是喜欢玩偶的,在书房里他“珍藏”了一柜子,在电影被虚化的背景中依稀能看到“只许看,不许摸”的可爱字条,而这个纸条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启老写字时用来镇纸的小铜驼是他珍爱的玩物,这个小铜驼在下一篇章“青春”中出现,在莫言老师手中把玩。这一物件的细节,勾连起了两个时代、两个故事。

“师说”篇 启功先生书房出现的小铜驼

“青春”篇 莫言老师手中的小铜驼

第三篇章是准纪录片式的『青春』,讲的是新世纪的故事。余华、莫言、孙茜,三个老师,一次课堂、一次偶遇、一次摄影。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一个电影里会让观众看一堂课?为什么电影的最后片段这么像纪录片?为什么是莫言余华?

莫言和余华是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虽不常来讲课,却是当代师大中文的代表,更是能撑起中国当代文学半边天的人物。在前两个篇章中,我们需要用曹磊演鲁迅,用王劲文演王梓坤,但在这个篇章,我们用莫言演莫言,用余华演余华。这就是“当代”的魅力——我们今天能够拥有在场的证明,而今日之在场也会成为未来的历史文献。三十年、四十年、一百年后,再回望师大的历史,人们看到的应该不会是一个新生的一天,不会是师大的郁金香和银杏叶,是能代表时代的人物和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夕。把文献片的元素,把纪录片的元素融合在一个电影之中,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余华老师在文学创作课上谈自己创作《活着》的心路。他说“活着”是他最喜欢的书名,因为“活着”是一个很有力量感的中文词汇,它的力量感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他又讲,“忍受”和“怯懦”是两种生活态度,两种美德,只有善良的人才有恐惧,才会怯懦。而在第一篇章“大学”中,当女学生问起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到底是什么时,鲁迅先生回答:“是青春,也是恐惧。身外的青春倘若消灭,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这一句话出自《野草·希望》,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先生后来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先生有所恐惧,恐惧青春消灭,恐惧迟暮凋零,恐惧青年之消沉,恐惧希望背后虚空的暗夜却不曾停止战斗。一个“恐惧”,把相隔百十年的两位大师串联起来,大概余华老师的隐藏意思是认为鲁迅先生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一名勇士吧。

以一个女学生小帆手上的《活着》,故事过渡到了莫言老师。此时的莫言老师正与一只猫咪对视。这只猫猫一饰三角,跨越了百年,成为了超越时代的存在,是故事的一条线索。时空在变,猫却一直没变,它以一种闲笔荡出的视角,参与了叙事却又游离于叙事之外,同时又是故事的风景。当我们问起梁老师为什么选择猫时,他说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原因,只是因为猫是他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师大人最亲切、最自然的选择。

莫言老师坐在教九小花园里,手中摩挲着小铜驼,前一个故事里谈笑风生的启功先生,这一个故事中就变成了塑像。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中,历史与现在再次勾连。这一次的相遇完成后,莫言老师前去上课,片段以老师的背影结束。在前两个故事中,鲁迅先生、黎锦熙先生的片段均以背影结束,大师的背影或许也是一种意象,都带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感觉。

启功先生塑像与莫言老师

鲁迅先生背影

王梓坤校长背影

莫言老师背影

纵观整部影片,以现在的眼光回望过去,会发现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部“著作”。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鲁迅先生的《呐喊》、王梓坤校长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生死疲劳》……大师著书也是一种意象的铺设,是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它们代表着百廿师大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

影片最后,不同时代的师大学生开始背诵《无负今日说》。这篇千字文被很多人误解为梁启超所作,实则不然。梁启超先生赠言“无负今日”四字,又送给师大学生一语“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但《无负今日说》并不是梁启超先生所作,而是电影总编剧梁振华老师创作的。文章长短匀称、韵散结合、气势恢宏。在第一遍观影之后,我便将此文抄写在了自己的本子上,以此常常提醒自己:“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说》

回到标题,《无负今日》不仅仅是北师大的宣传片,它是电影,更是重现历史的艺术片,也是一部历史文献片。这部电影最简单的一个历史意义就是,让人们知道了原来黎锦熙、梁启超、鲁迅、钱玄同等等这些大师都是北师大人啊!它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以散点聚焦,通过无数的细节,承接庞大的历史内涵,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风格切入,让“无负今日”、“百廿师大”的主题变得多义、立体。

流年匆匆,似水年华,愿不负今日,愿青春乐好,愿涓滴成汪洋,谨记先师赠言。

——2022年10月5日感怀母校

(注:部分细节挖掘参考微信公众号“师大春秋”的“人师百廿 | 电影《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一文,也在此推荐阅读这篇文章)

 6 )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小说,围绕“今日之中国”,想象了中国在未来六十年的巨大变化。某些构想,已然烛照了历史的重要走向与文化的发展道路。时流乱潮下,他的“时间意识”,尤为意味深长:“国家人群,皆为有机体之物,其现象日日变化,虽有管葛,亦不能以今年料明年之事,况于数十年后乎!”

1902年,横空出世的新鲜事物,不只有这部深具文学史意义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成立。后人可知,这同是梁启超投身国民教育的功不可没的成果,为开辟近代师范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小说虽未成,却埋下了育人育民的种子。

作为影片题名的“无负今日”,正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董梁启超先生,在1925年为北师大学生题写的赠言。与此同时,梁先生写道:中国之采用新式教育,其首注意者,则师范也,而南北两高师成绩最良。北高师在首善之区,俊士咸造,所成就益重。比以时势之要求改建大学,而范君静生为之长,学风益以振厉,全国属耳目焉。然而政府弗恤,经费无著,范君以去就争,至今未得。当新造之师范大学,盖儳焉如不能终日,而一九二五年级之同学,乃于此时奋自淬厉,褎然各毕其所业。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推斯志也,何艰阻之不可胜,而物务之不可成哉!诸君制同学录,而乞言于余,余谨以“无负今日”四字为赠。昔孔子思吾党小子曰:“进取不忘其初”。夫惟不忘其初,乃可以进取。诸君念之矣。

过去已过去,未来未到来。如今,两个甲子过去。先生赠予北师大的箴言——无负今日,伴随着一百二十年时空,激荡出心灵共振与精神回响,经由影片中各位师者的重新阐述,它也不断焕发出全新的内涵。譬如鲁迅眼中的希望,是今日此时的道路;黄少诚心中的执着,是雨夜行路的一盏灯火;王梓坤未来的愿望,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殷殷期盼;余华笔下的活着,是生而为人的力量;莫言手心托举的铜驼,承载了学者身上敢于跋涉的治学精神。

诚如梁振华老师《无负今日说》所说:知之行之,无负今日。这是知与行的方法,也是梦与想的坦途。一代先贤念兹在兹的“未竟之事业”,最终相传到“今日之少年”身上。试问,今日未尝辜负少年,少年何敢耽误今日?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短评

北师大的宣传片,感觉要比无问西东好,很舒服,而且是属于文科生的片子

4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看完电影对北师大历史有了更多了解,也第一次知道了教师节的来历。ps:参加映后莫言老师说:“余华演技越来越成熟了:)”

9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无负今日中余华说:怯懦,是一种美德,善良的人,才会有恐惧。

10分钟前
  • 江湖是谁的江湖
  • 力荐

看到莫言给《活着》签名那一段,眼圈一红——影片有很多暗含的态度——那一刻突然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会好!片中有三处让我跳戏和“尴尬”的地方——王劲松在课堂上追忆老师、尹昉向余华提问、孙茜在最后一部分的回眸之笑——都让我感到编排和表演的痕迹略重了。越来越觉得梁启超确为中国近代以来于各界都至为重要的一大人物。本片的产生不枉我一路以来对余华和莫言的喜爱。要永远记住:无负今日。

14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学生们尊敬老师,先生们治学严谨,鞠躬敬礼谈吐不凡。LIVE FOR THE DAY.

15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推荐

校庆电影至今只有两种走向,一是学校成为背景,讲述人的故事。或是人成为背景,讲述学校的故事。《无问西东》是第一种,《无负今日》是二者的混杂。前两个篇章演的有多么卖力,最后一个篇章就有多么可笑…前辈的意志在前两个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故事急转直下卖弄两位文坛红人的名气。余华离不开《活着》,莫言离不开山东故事,北师大也离不开余华和莫言,不然为何要两位压份量成为总监制。这是否也体现着北师大百年来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为国为民,到为校为名。其实这个片子只值两星,第一个故事一星 第二个故事一星,剩下一星送给学校,算是一句迟到的一句生日快乐。

19分钟前
  • 互联网限定女人
  • 还行

北师大百年校庆电影,教师节上线,全片仅有1个小时,三个部分三个时代,分别介绍了早期师承,教师节的起源,最后一部分余华与莫言的部分,光是这个就值四颗星。前一阵余华讲述关于《活着》的片段和截图,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2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七分

27分钟前
  • 小煎
  • 推荐

六十分钟宣传片,只剩空洞口号。

28分钟前
  • 黎耀辉
  • 很差

零散而没有主线主题,为大师们的精神加两星

32分钟前
  • 凸肚
  • 推荐

九月的第一部影视,来北师大看的第一部影视,也是关于北师大的。没想到是这么几个小部分,黄少诚老师那段最好看,算是北师大的历史纪录片。学生太有现代气息了,其实很多时候都很出戏,有些台词说教味太重。Anyway, 祝北师大120岁生日快乐!

37分钟前
  • 小潘在路上
  • 推荐

真的只是宣传片而已,有些情节设计很尬!(每一次不恰当的形塑一定程度上都在消解原本可能拥有的荣光)

39分钟前
  • 农士人
  • 还行

不知所谓啊?俩人自吹自擂啊😂这也不能叫电影吧

42分钟前
  • D伯爵
  • 很差

莫言真的是社恐,念台词真是难为他了。。。

47分钟前
  • 魔鬼の翅膀
  • 推荐

救命🆘!除了北师大的学生应该没人想看了。莫言余华真的是全场最佳!

52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非常应景地在今天看了。前两个部分有挺多细节,尤其《师说》还是很感人的。然而《青春》篇真就是师大宣传片了,不如讲个未教赛的故事,让学生做主角才是前辈当年“无负今日”的收获啊。莫言余华当然名气大,宣传效果好,但说实话和师大的日常没有太多联系哦。

54分钟前
  • Wyhhh🌟
  • 推荐

“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一首献给师者的赞美诗。在无数个过去与未来的重峦叠嶂之中,只有今日,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全情投入与把握的时刻;只有现在,是充盈着青春的丰沛与生命的力量的时刻;只有当下,是满怀着对未来的希冀和向上的意志的时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59分钟前
  • 墨涅涅📚
  • 推荐

余华莫言你们收了多少钱!!!!浪费了人生中的三十分钟……但还是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60分钟前
  • 较差

原来是北师大宣传片,能拍成一部电影也是厉害。情节略割裂略尬,但很有历史厚重感,演员也都很棒。多给一分为了余华和莫言的本色出演,才知道他俩都是北师大教授,早知道我当年考北师大了。

1小时前
  • elwing
  • 推荐

说实话真的比较一般…除了《师说》那段确实是有打动人心,其他大部分都是场面很美但没啥干货硬煽情,而且表演意味太浓很不自然实在尬。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整部片子和北师大的校风很符合,远看巍巍在上,走进发现也不过如此。

1小时前
  • タル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