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剧透: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分别通过当神父和打怪兽领悟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并将这股力量应用在他们热爱的赛车事业上,击溃了意大利人的红色法拉利,使美国汽车再次伟大。本片是“张艺谋电影宇宙”第一阶段的集大成之作,第二阶段该宇宙将扩大规模,亚德里安布洛迪、迈克尔道格拉斯、阿诺施瓦辛格等演员也会加入,组建更加宏伟的“好莱坞明星来华恰饭宇宙”。
作为一个不懂车的人,全片印象最深刻的是马特达蒙工厂里那些没有成为主角的眼镜蛇。我记得没错的话,年轻时玩《帝国时代2》,用作弊码召唤出来的黑科技武器就是这款眼镜蛇车,移动速度和攻击速度都极高。那个作弊码好像是“How do you turn this right”。
《极速车王》这个中文译名很显然是在蹭几年前的高口碑赛车电影《极速风流》的热度。虽然乍一听这个译名还挺low的,但是看完全片细品一下,又觉得并非一无是处。“车王”有两重含义,既是指赢得了比赛的福特GT40是“车中之王”,也指贝尔扮演的肯迈尔斯是“车手之王”。不过我心目中真正符合克里斯蒂安贝尔气质的“车中之王”永远是Batmobile。
《极速风流》是双雄对决戏,所以我想都没想就认定本片会用同样的套路,甚至以为英文原名Ford v Ferrari就是指两位主角,一个代表福特出战,一个代表法拉利出战,福特大战法拉利,同时也是瘦版蝙蝠侠大战胖版蝙蝠侠青梅竹马基友,这就跟《极速风流》的雷神大战泽莫完全对应上了。实际情况却是,本片两位主角是一伙的,都属于福特这个阵营,联手干意大利人。
从片中能看出经历过二战的那一代美国人身上不服输的拼劲儿。他们是让这个国家伟大起来的真正引擎。不管是两位主角,还是福特老板,总会提到他们在二战时的经历。那就是他们那一代人一生中经历过的最重要的一场大考,考过之后,他们就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了,再没什么事能难得住他们。马特达蒙扮演的谢尔比在二战时曾经在空军服役,贝尔扮演的迈尔斯则是二战时的坦克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这俩不就是真人版的《舒克和贝塔》吗?
美国是二战的最大赢家,而意大利是二战战败国,还是最弱的那个战败国。我一度以为本片会拍成《黑塔利亚》式的“辱意”片,没想到一切到故事的结局都反转了。本片的大部分时间都给我一种浓缩版电视连续剧的感觉——危机事件接连不断,反而稀释了高潮,如果再配上一个俗套的欢庆胜利的结局,那这部片子就废了。
对当事人来说十分遗憾,对于看故事的人来说却堪称幸运的是,这场比赛有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于我个人而言,更走运的是,我并非赛车迷,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所以能从这个结局中收获足够的惊喜和满足感。因此我在这里要再次强调,看片之前不要查阅任何相关资料,如果打算去看的话,现在马上关闭这篇东西,继续往下阅读会有损害观影体验的严重剧透。
在影片第一幕中,推动情节的主要力量并不来自两位主角,而是来自于福特公司内部。乔·博恩瑟扮演的PPT造车的销售鬼才提出了让福特收购法拉利的方案,结果这次收购反而成为法拉利跟其他有收购意向的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福特被狠狠耍了一把,这才促使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下定决心要在赛场上击败法拉利。从福特老板宣战,到他后面与谢尔比的几场对手戏,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靠谱领导者。大老板是为主角们撑腰的重要盟友,一直使坏的是那个名叫里奥哔哔(真的人如其名)的高管,这很有春晚小品以及《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感觉——老大跟咱们下面的小老百姓总是心连心的,都怪那些油腻的中层干部欺上瞒下。影片反复提及二战,又聚焦福特这一家可谓“美国骄傲”的知名民族品牌,主旋律色彩相当浓重。就在我感慨美国主旋律也不过如此、比咱们这边也强不到哪去的时候,结局就痛快地打了我的脸。
英明神武的大老板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居然听了小人的谗言……其实“居然”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应该是“果然”才对。果然,这样才符合他的利益。大老板真的会给你大笔钱让你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别扯了。给公司打广告才是第一位的,就算你是刚刚九死一生干掉劲敌的大功臣,也得乖乖服从安排。
一般的电影,应该会把上述情节处理成主角需要克服的最后一个难关。比较俗套的结局是主角坚持自我,赢下比赛,最后大老板被他的气魄折服,掌声经久不息。比这种俗套更糟糕的写法是,让主角屈从大老板的淫威,明明是受到剥削、受到压迫,还要露出受虐狂式的笑容,谢谢老板赏饭吃,歌颂大公司给他提供的集体主义的温暖。本片就一度呈现出要往后一种路子上堕落的危险趋势。当主角终于同意放慢速度、等待后两台福特车追上来一同按照公司要求齐头并进时,电视机前观战的主角妻儿居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实在无法相信,主角的所谓“从性格难搞到学会与人合作”的人物弧光竟然要通过这种有违体育精神的方法展现,这编剧的价值观得多扭曲?
事实证明,“不相信”是对的。上面这场比俗套更糟糕的所谓“大团圆”只是一个障眼法。主动放水换不来大获全胜。主角失去了本来志在必得的冠军奖杯,而公司领导们正忙着弹冠相庆,才懒得理他。反而是他的对手远远地向他致意,他也回以心照不宣的微笑。直到这一刻,福特和法拉利,导演究竟尊谁贬谁,才算尘埃落定;谁把车当成赚钱的工具,谁才是真正爱车、懂车的人,这个答案也终于清晰。主旋律的皮囊下隐藏的反骨,让这部电影有了更多值得玩味的空间。
有人可能会说,最后的结局让老板露出资本家的真面目,固然多了一层批判属性,但是仍旧无法完全合理化主角迈尔斯的选择,主动减速这个行为还是不太像一个赛车手该做的事情。对此我的理解是,从造车到完成比赛,迈尔斯已经完全爱上了他驾驶的赛车,他希望在最后时刻所有荣光归属于这款赛车,自己甘愿做她的配角,所以他即便与冠军奖杯失之交臂,也没流露出太多遗憾。对他来说真正值得遗憾的是,这台车本可以更快,却没能在世人面前尽情展现真正的实力。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主角们才会在勒芒耐力赛结束之后又去对车进行极限测试,于是有了那场意外。本片的父子情部分从一开始就让我联想到年初上映的《飞驰人生》,果然两部戏的主角最后也驶向了同样的终点。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飞驰人生》里腾格尔饰演的大哥是个真性情的汉子,品格比虚伪的美国财阀老板强上百倍。
其实我更希望看到影片随着勒芒耐力赛结束而落下帷幕,那样的结局只是淡淡的遗憾,对我来说虐心程度刚刚好,非要把主角之死拍出来,就有刻意煽情之嫌。詹姆斯曼高德导演先是在大银幕上杀死了金刚狼,如今又杀死了蝙蝠侠。我印象中上一个这么干的人好像还是诺兰。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极速车王》这部电影感兴趣,完全是因为请到了两位实力担当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位演员,我可能就不会在意这部电影了。
目前《极速车王》获得一致好评,豆瓣虽然评分很少但达到了8.6分,烂番茄不管是专业评分或是大众评分,还有IMDB和metasore,都得到了极佳的赞誉,可谓是零差评。
但是,这样口碑好到爆的电影,却和几年前的《银翼杀手2049》一样,叫好不叫座,目前《极速车王》上映一周多,全球票房才6400多万,而影片预算是一亿美金,别说盈利了回本都显得挺吃力的。
基本上,《极速车王》是一部男人戏,不管从赛车还是从双男角色,亦或是从剧情展开的角度,影片都充斥着男性的思维模式,有人会说这应该更吸引女性观众才对,因为是男人飙车戏,雄性荷尔蒙十足。
我就说一点,影片花了不少篇幅,去详细认真研究一辆赛车的刹车系统,虽然我知道影片已经深入浅出说得很简单了,但对于我不懂车的人来说,也是很难进入情境的。
当然影片如此深入钻研的赛车理论知识,比《速度与激情》系列或《飞驰人生》这样的电影专业多了。
为何《极速车王》热不起来,坦白讲,是因为《极速车王》的故事,或许在西方或赛车界比较让人熟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基本就是个边缘故事了。
所以换句话说,《极速车王》这部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赛车视觉商业电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译过来是福特VS法拉利,说的就是两个品牌车之间的故事。
《极速车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时间背景放在1963年,福特汽车想要突破汽车市场高端品牌形象,打算收购资金短缺的法拉利,但却被法拉利摆了一刀,还顺便羞辱了一番福特。
福特老总亨利.福特二世决定不惜重金打造福特赛车团队,挑战勒芒24小时耐力赛,于是福特公司聘请到了卡罗尔.谢尔比,由马特达蒙饰演,谢尔比曾经是1959年的勒芒大赛冠军,但由于心脏病退休。
于是谢尔比找到了脾气古怪在生活线挣扎赛车机械师肯.迈尔斯,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
这两位演员为我们贡献了松弛和毫无表演痕迹的真实演出,尤其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为了角色自虐瘦身成这样了。
影片的主线主要就是从这两位人物的视角展开,戏剧性的讲述这两人如何打造一辆赛车级的福特汽车,来赢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的故事。
注意我用了戏剧性三个字,毕竟影片还是要按照一个比较商业结构的模式,去完善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
先说观感,《极速车王》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很吸引我,无非就是讲述代表强大的美国福特,如何在那几年凭着一股热血的力量,打败常年在赛车界连胜的法拉利。
当然,最后影片在赞美福特赛车牛X的同时,也不忘最后甩脸反过来讽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内部制度。
而影片最重头和吸引人的部分,则是赛车比赛方面,这也是影片最商业的部分了,长达152分钟的电影,给足了真实赛车上的真.速度与激情。
上世纪60年代的古典赛车造型,简直太养眼了,就算你不懂车,但当你看到这些流线型的赛车时,一样会被当年的赛车设计所折服。
在赛车的动作戏份上,影片没有过多的夸张快速剪辑,也没有上天入地的飞车炫技,相反的影片用了很多平稳镜头,去贴近赛车的极限速度,去感受主角第一视角所带来的震撼,就如影片中的台词提到的:“当车子到达7000转时,一切都开始慢下来,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
在赛车类型影片并不少见的当下,不一样则是《极速车王》给我的感官刺激,影片的赛车部分,虽说不是完全打开一个前无古人的视野窗口,但影片却很好结合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这或许也是影片真正高分所在。
说到人物,这才是《极速车王》真正的核心,影片说的是人而不是车,而由人物表达出来的主题,则是“荣光和尊严”。
“荣光和尊严”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对外的是福特和法拉利两位大佬之间的尊严之战,对内则是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之间的友谊尊严,去对抗庞大的福特臃肿虚荣体系。
《极速车王》非常细节的诠释了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两人的心路历程,但这样的细节,有时候也会时常打断影片的节奏,这或许也是大多数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类型的一个通病,很多同类型的影片,都希望把所有细节和关键点全面完整叙述出来,从而在某些时间点迷失掉了电影主线。
比如肯.迈尔斯和妻子的戏份过于冗长,福特收购法拉利事件的几场戏份也不少,都导致了影片的顾此失彼,想让呈现得越多越细腻,反而在影片最后没法真正读懂这部电影要深入的是事件本身,还是人物本身。
这也是我觉得,《极速车王》在和殿堂级杰作电影比,还差一个档次的原因。
此外,影片故事和真实事件的出入也不少,为了增大电影的可看性,很多地方都经过了戏剧的改编,接下来就为大家指出一些比较重要的出入点。
以下均涉及剧透解析,3,2,1
1,福特公司确实差点以1000万美金买下法拉利,但合同因为有一条,是福特买下法拉利后,有权控法拉利在赛车上的预算。
于是恩佐.法拉利取消了交易,亨利.福特二世为了报复,决定花重金打造一支赛车队对抗法拉利,我想说有钱任性真的挺好的。
2,当时参赛的福特GT40,确实非常危险,虽然当时在赛车界,福特GT40堪称完美,但这辆车在空气动力和刹车方面,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也是最后让肯.迈尔斯丧命的原因。
此外,福特GT40不完全是肯.迈尔斯和谢尔比的功劳,打造一辆赛车是一项极为专业的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
但影片为了能更突出两位主角对赛车的影响,所以故意引导观众认为,福特GT40的打造,只和谢尔比和肯迈尔斯有关,连福特高层都差点不支持他们。
3,这就聊到福特赛车队的总监比奥,在影片中屡次和肯迈尔斯过不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毁掉肯迈尔斯的职业生涯。
这些当然是虚构的,在现实中肯迈尔斯因为脾气火爆,曾经一度让福特的高层很难做,也就造成了双方屡次出现摩擦。
4,关于福特和法拉利这两位大佬,影片中有一段戏是谢尔比带着福特二世体验飙车,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发生过,毕竟福特二世可是大老板呀。
而且法拉利本人,也从来没有出席过勒芒24小时耐力赛现场,法拉利本人都是通过传媒来观看比赛的,影片把法拉利本人放到现场,完全是要制造两军对决的紧张感。
5,在影片最后的比赛中,有一个争议点是福特赛车中途更换了刹车系统,这个在现实中也是饱受争议的,甚至很多人指出,这是福特赢得1966年勒芒冠军的关键。
因为福特当时更换如此重要的系统而不是零件,这让赛车的性能基本重新回到出厂设置,赛车也能更持久稳定高速的运作。
总结下来,如果你喜欢赛车,喜欢这两位男主,那么影片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最后我给《极速车王》7.8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分数,是因为两位主角的同台飙戏。
可能对谢尔比来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传达让迈尔斯减速的指令。
不可否认,布鲁斯·迈凯轮也的确很强,久负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迈凯伦现实其实也是死于赛车测试(1970/6/2),但公平竞争中,肮脏的政治很恶心(其实现实有点出入)。希望这部好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他和谢尔比的贡献深渊得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夺冠50周年拿下GTPro冠军。
//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周年夺冠纪录片)
而法拉利重新夺得勒芒冠军其实是2012/14/19,也是GTPro组别冠军,并非全场冠军。
从那后来几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后来勒芒战场(GT40后时代就是917时代)上的冠军基本被保时捷奥迪(截止2017年,保时捷19,奥迪13),中间零零碎碎的有宾利标致宝马马自达丰田捷豹雷诺MATRA,值得一提的是迈凯轮F1 GTR 用的宝马的V12,95年碾压法拉利F40 LM,那一场原型车组全军覆没
影评区一大堆不懂赛车的在乱评论,首先这是赛车不是飙车,完全不同,我懒得给外行解释。很多人会觉得赛车就是跑圈跑圈很无聊,没事,只是你欣赏不了,太多人主观得认为赛车和你日常开的家用车没啥关系,那就太错了,很多很多现代汽车技术都是人类上百年汽车运动中进步积累下来的,燃油喷射,刹车盘,进气系统,涡轮等等各种技术进步都源自于赛车及航空等行业,才有了现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种各样靠谱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内燃机时代,几十年后的电动时代太蠢了,连换挡都没有,也没声音,怕跑长途,电池损耗的特性意味着,贬值快,电动超跑也无收藏价值,像勒芒根本没法跑,难道进站换电池吗,为了长续航,就需要带更多的电池,意味着更重,现在LMP1一吨不到,要是只带电池,至少得1.5吨,而且,电动赛车发生碰撞后,只要电池形变,就会喷火。轻量化和长续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况,勒芒跑三圈进一次站,换电池,勒芒24小时大概跑300多圈,难道进100次站?而且哪来那么多电池,完全不现实,所以电动耐力赛车基本不可能,赛车的未来是新燃料,电动赛车有未来,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FE一场顶多跑小几十公里,续航不解决,只能停留在小比赛。
当然,作为一名狂热的赛车爱好者,我可以很客观得讲,这部电影和极速风流(Rush)是最好的赛车电影(Rush其实更胜一筹),速度与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专业影评会从什么角度分析,但单从赛车迷角度来讲,我能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和赛车的激情,极速风流我已经看了5遍了,这部过也会再看。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这部影评我也写了)
剧情没什么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剧情需要与事实有些出入,再补充些细节:福特失败收购法拉利被羞辱的过程也没那么夸张,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纳拍的,迈尔斯在戴通纳也不是最后一刻超过队友,他早套别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赛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现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没现在那俩弯的,所以以前有车跑到390KM/H,车队经理和迈尔斯的对手戏也是假的,老板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爷爷不是他爸。
虽然福特66-69四连冠,但两家博弈还是有来有回的,其实早在64年福特就参赛了,阿斯顿马丁负责运营,然而64、65依旧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当福特把车队交给谢尔运营才夺冠。67年戴通纳24H就是法拉利330垄断前三,也是并排冲线的。
若干年后,SCG那老板找宾尼法利纳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于是有了这辆1of1P4/5
个人还是觉得很好看,后来还造了GT3版本跑纽伯格林24H,反正没拿冠军,纽伯格林冠军这10年都是BBAP垄断的。
其实电影名字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但这名字出去没人认识,赛车毕竟小众,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别小看路上那么多便宜的福特,他发明了流水线。还有,看到有评论喷亨利福特啥啥,这都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动动脑子,当年没有他的决策,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
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
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欢💕
BTW,影片开始是谢尔比在1959年开马丁DBR1拿的勒芒冠军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补充)
竞技类电影的最大看点,通常在于“竞技”。
但《极速车王》不同。
诚然,这部电影出色地完成了“赛场”部分的呈现。
前后三场赛事,每一场都有不同的设计。
特别是在声音方面,它没有一味追求酷炫,而是旨在营造一种逼真的临场体验。
人群的欢呼,引擎的轰鸣,车辆飞驰时的啸叫,以及渐次掠过耳边的风声……
所有的声音都经过精准的设计和组合,最终形成完美的混响。
也难怪这部电影能同时拿到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
但另一方面,《极速车王》并没有想靠“激烈的赛车场面”躺赢。
它的野心更大。
它想重述一段传奇,并绕到传奇的背后,去展现时代风貌、人情冷暖。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但凡对赛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段往事。
那是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福特车队最终战胜称霸多年的法拉利车队,创造了奇迹。
而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影片的两位主角: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和疯狂赛车手肯·迈尔斯。
这两个人与我们印象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他们都有严重的缺陷。
谢尔比的缺陷在于身体。
他原本是个出色的赛车手,是此前唯一在勒芒赛事中夺冠的美国人,却因为患上严重的心脏病,远离了赛场。
此后他做起了卖车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心中的赛车之火并未熄灭。
迈尔斯的缺陷在于性格。
毫无疑问,他是个罕见的赛车天才。
但他性格孤傲、偏执,不善与人合作,以至于没有车队愿意接纳他。
于是他只好独自经营一家修车铺,和妻儿勉强度日。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两个人最终扳倒了巨人“法拉利”。
这是个结局早已注定的故事,但又让人难以置信。
于是你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甚至质疑,去见证它到底如何发生。
既然是比赛,对手就尤为关键。
那么谢尔比和迈尔斯面临的最大对手是谁呢?
法拉利?
确实,此前的法拉利已经蝉联了5年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同场竞技的车手?所剩无几的时间?
没错,这些都是难缠的对手。
但实际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车队的东家——福特公司。
这也是影片非常有趣的一点。
它让我们看到在通往传奇的路上,真正的绊脚石往往不来自外部敌人,而来自内部队友。
具体到影片中,就是福特公司的副总裁利奥·贝贝。
此人身居高职,被亨利·福特二世任命为车队的直接管理者。
可是他却不干正事儿,成天只想着排除异己,巩固权力。
他看不惯迈尔斯的散漫作风,于是不顾他出众的能力,罢免了他的参赛资格。
他胡乱指挥,把“外行领导内行”的种种弊病通通显露出来。
他还贪功诿过,见车队成绩不好,立马甩锅;但凡车队有点成绩,就一脸胸有成竹,在媒体面前夸夸其谈。
他像极了一个傲慢的官员。
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欺上瞒下,肆意妄为。
何以至此?
绝非他一人能够做到。
实际背后是整个福特公司陷入了一种官僚作风的积习里,积重难返。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谢尔比第一次去福特公司,见到一个红色的文件夹经历了无数人之手,才最终到达了福特二世的手中。
这一漫长的信息链条,就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损耗殆尽的原因。
谢尔比和迈尔斯要做的,就是带领这样一个衰朽的巨人完成轻巧的转身。
这谈何容易?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股力量暗中阻挠。
这股力量更为强大,它不止来自某人、某个组织,而是来自一个奔涌向前的时代。
什么时代?
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
请留意影片讲述的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正是二战后,婴儿潮一代成长为消费主力的年代。
他们新潮、反叛、有强烈的购买欲,于是新一波的消费主义开始盛行。
这一波什么特点?
品牌至上。
说白了,人们买东西,买的不再是产品,而是借由品牌获得一种身份象征。
这也就意味着,哪个商家能创造出年轻人追捧的品牌,就能迅速占领市场。
而《极速车王》的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福特身为一家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快成了“老古董”的代名词。
于是他们寻求转变,不惜花重金打造车队赢下比赛,从而把“胜利”、“激情”、“速度”这些美好的字眼儿也贴在福特的车身上。
这才是福特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真正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极速车王》在讲什么?
它实际在讲:当消费主义浪潮来临时,所有人是如何被裹挟其中的。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福特公司。
他们急匆匆地投身于时代的大潮中,渴望着逐浪前行,经久不衰。
进而不可避免地,谢尔比和迈尔斯也被牵扯进来。
他们原本只是单纯的赛车手,加入福特只是为了追求速度,追求卓越。
可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错了。
他们与福特看似有一致的目标,实际却身在完全不同的赛道。
一方为了赛车,一方却是为了卖车。
两者从起点就已经天差地别。
于是,才有了影片最后戏剧性的一幕。
出于品牌宣传的考虑,又是利奥·贝贝站了出来,建议让三辆福特赛车一起冲过终点,好留下极富传播力的照片。
这也就意味着,领先一圈的迈尔斯要放弃对速度的追求,自行减速,等待身后的队友。
迈尔斯会这么做吗?
看了迈尔斯的最终选择,相信很多人会觉得,他屈从于公司的安排,失掉了自己的坚持。
但我并不这么看。
迈尔斯的选择,实际和公司的决定毫无关系。
他是为了谢尔比才这么做的。
我们知道在所有双男主的电影中,人物的弧光实际都是纠缠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他们最终都会通过对方来补全自己,成就自我。
正如在《极速车王》中,谢尔比从迈尔斯身上学到了“强硬”。
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向他人说“不”。
而迈尔斯则从谢尔比身上学到了“合作”的精神。
于是在冲向终点的时候,他突然看向后视镜,只见那里空无一人。
他突然感到一阵孤独,于是才放慢速度,等待队友在后视镜中出现。
这是全片极富“象征意味”的一幕。
要知道,“后视镜”对于赛车手意味着什么?
那原本是只见对手,不见队友的地方。
可是在那一刻,迈尔斯却在其中期待着队友的出现。
这意味着他的眼中不再只有争斗,也有了合作和分享的愉悦。
当然,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他透过后视镜“看”到了站在更远处的谢尔比。
从前,都是谢尔比为他赌上自己的公司和前途。
这一次,他终于要为谢尔比做一件事了。
因此他的选择并不是妥协,而是对友情的回望。
影片最后,很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迈尔斯因为等待而丢掉了冠军。
但是他真的输了吗?
并没有。
你看,正在二楼观战的恩佐·法拉利向他投来敬佩的眼神并脱帽致意。
那一刻,你就明白了。
其实胜利的,不是福特,而是三个看似失败了的家伙。
他们是谢尔比、迈尔斯,还有恩佐·法拉利。
因为最终赢得胜利的是法拉利一直倡导的理念,那就是对于速度的追求与对于赛车本身的精雕细琢。
而谢尔比和迈尔斯虽然身在福特,但他们正是继承了这一源自法拉利的理念,才得以最终超越法拉利,赢得今日的胜利。
所以你说,谁输谁赢呢?
在福特二世忙着和冠军合影时,谢尔比和迈尔斯已经走远了。
迈尔斯说:“我觉得车子还能更快,底盘还能更轻。”
谢尔比说:“那我们还在这儿干什么?等明年换个车队,把冠军赢回来。”
那一刻,夕阳正好。
所有的人群都涌向领奖台,只有他们两个人逆流而上。
这就是《极速车王》的故事。
它不止赛车那么简单,而是在讲述一种不为时代妥协的无畏,和一种对于极致、对于卓越的不懈渴求。
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由福特收购法拉利赛车部门的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很快,福特签下了来自于阿斯顿马丁车队的约翰·威尔,并砸下了1000万美元,开始研发新车。但是,1964年的勒芒并没有为福特带来好消息,出征的三辆福特GT40全都因为悬挂断裂等各种故障而退赛。之后,不服气的亨利·福特二世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同时炒掉了约翰·威尔,将项目负责人换成了曾在1959年率领阿斯顿马丁车队击败过法拉利的知名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然而1965年参赛的三辆GT40却因为动力太强油耗过高导致没能完赛,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经过上一年的整修改装和调整之后,卡罗尔·谢尔比意识到好车与好车手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他和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同时参与了新车的重新设计和调试,并于1966年率领13台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这一年,法拉利派出的是3辆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所以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在比赛的初始阶段,由于被下令不得过速危险驾驶,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肯·迈尔斯无视了这项指令,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最终将GT40带进了比赛前三。等到比赛进行的第17个小时左右,由洛伦佐·班迪尼驾驶的330与由迈尔斯驾驶的GT40在直线赛道上齐头并进,两辆车到了比拼速度的时候。最终,法拉利330由于车手的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GT40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GT40开始领跑比赛。
等到最后时刻,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但是其中一辆由罗尼·巴克纳姆驾驶的GT40相比于前两名落后了十二圈,而两辆领先的赛车,排在第一位的迈尔斯和第二位的迈凯伦处于同一圈。于是,福特的公关人员里奥·比比决定,为了展示福特的卓越地位,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三辆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这项提议遭到了谢尔比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将会影响迈尔斯最后的成绩,他对于福特GT40所做出的贡献和他几小时前与法拉利进行的速度搏命都使他当之无愧获得冠军头衔。但迈尔斯最后还是同意减速,让三辆车同时冲线。
最终,由于迈凯轮的福特二号在比赛开始时比迈尔斯的福特一号落后八米,在起跑时覆盖了更多的地面,导致迈尔斯在越过终点线时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迈凯轮了,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但福特以包揽前三的极致优势获得了这场与法拉利的较量,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四连冠。
这部时长长达152分钟的电影以双主角的模式记录了福特的这场完胜,由马特·达蒙饰演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车手肯·迈尔斯。贝尔的橡皮人属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之后的7个月,减重约31.5公斤,成为了这个50年前的车神。与迪克·切尼这个善于隐藏情绪的阴谋家完全不同,肯·迈尔斯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直脾气怪人,贝尔又一次奉献了完全沉浸于角色中的表演,将迈尔斯对福特和对赛车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出来。两年中这两个角色之间巨大的差距显然也体现出贝尔又叒叕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潜力。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实在是太多,奥斯卡欠贝尔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本片剧情将亲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动人心的赛车赛事之间,并未使感情戏喧宾夺主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与观众的共鸣点。它并不需要像《速度与激情》系列那样用无数的快速剪辑和动作特效来强调肾上腺素激增的感觉,只需要将本就非常振奋的事实赋予画面和完美的配乐就足够了。
更多精彩影评剧评请关注公众号“梦境电影”
一向懒得喷这次实在是太不爽了。
一定会有人说你白嫖还想怎样,按这种狗屁逻辑我看到上图土豆就立刻关闭把丫删了,现在有没有资格喷?
大概还有人说我就爱看这种抖机灵。吃屎也是种爱好我不予置评,但是我要求他给我拉屎了吗?
正片开始不过10分钟就拉了这么多,我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
既然这种人自以为有权利公开抖机灵,显然我也有权利公开喷丫挺的。
跟热血的福特大战法拉利相比,人性的争斗、赛车精神和官僚企业文化的斗争才是最触动人心的主题。每个疾速如风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厚重如山的男人,贝尔和达蒙成就了彼此,尤其是达蒙——演技巅峰啊!
毫无疑问是今年颁奖季一众片厂命题作文里质量最好的之一,不仅文戏在水准之上,成本到位让几场重头的赛车戏也让人过足了瘾,尤其是那场雨中夜赛(迈克尔曼署名executive producer不是没有原因的),而相比之下Rush就因为成本的限制打了折扣。片中Shelby和福特高管之间的矛盾显然是导演与片厂斗争的自况
站在看台上的法拉利向赛道上略显落寂的迈尔斯脱帽致敬,那个平静的瞬间才是这部充满马达轰鸣声的电影最重要的时刻:标题里赢的人实际输了,输了的人却真正赢了。迈尔斯、谢尔比和法拉利一样,纯粹到极致,在这个铜臭味的世界里竭力保存住最后一丝关乎自我的忠诚。
太过瘾啦!赶紧引进吧,谁引进谁发财!
剧本结构扎实,是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喜欢这种让角色失去却仍然能达成目标的结尾。贝尔演得太好了,情感一切都围绕他展开,而达蒙就是达蒙。剪辑很棒,只是情节稍微有点长,如能再缩短15分钟或许会好很多,应该减少儿子的戏份。
#LFF#首映 四星半。贝尔的变脸颠覆式表演看来是永无穷尽的了,演什么都是全新的状态,太牛批了。呆萌相比中规中矩,但也有不错的爆发点和走心处。罚叔的出现、造型和表演是惊喜。前半段剧情较为cliche,但抛去内容,赛车题材和卡司的外壳也值得享受。之后缓慢渐入佳境,车门bug新奇,全片最高光处应该就是Ken疯狂加速后在最后一圈放下自傲,真的减速和同事车手齐头并进,给了人颇大的情感冲击。然后结尾的又反转又意外又BE就像把观众的感受踩碎又揉烂,满面惊异和疑惑地看完结束。中间有一段,呆萌载着福特老板飙了一圈车,停下后老板大哭,以为是被吓的让全场笑声不停,但后来说的却是:好遗憾我父亲没能体验到这样的成果。笑容就瞬间全凝固在观众脸上,就突然想到菲编对喜剧魔力的读解,深以为然。ps.见到诺亚弟弟真人很惊喜了
片名不该叫Ford v Ferrari,Shelby American v Ford才是正解。赛车不是重点,讲的更多的是对系统的反抗。Ford II就是个孙子,还比不上Enzo给Ken点的那下头。
也不是神作,但是情感上如此喜欢的一部电影。贝尔塑造的Ken Miles是一个如此完美的角色,是一门心思的高手,浊世的输赢污染不了他。He doesn't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
真实赛车手事迹拍摄,剪辑可获奖,其余乏善可陈.。
看过七千转以上的风景,恐怕过不好七千转以下的人生。那些阅读转了四手文件的人,试车没到一小时的人,营销三车共同越线的人,乘直升飞机吃晚宴的人,如何看到周围变慢的风景,听到穿梭时空的声音。那声音说你是如此可怜,命中注定逃不掉着火的赛车。那声音又说你是如此幸运,找到了人生必须要做的事。
六七十年代的赛车真的太美了,古典和速度,激情与理论,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擦出了不少惊喜的火花,显然《极速车王》比其他赛车系列要挖得更深,但赛车戏份丝毫不逊色。两位出色的演员也很好补足了影片剧情的些许零散化,影片的成功,一半功劳给两位主角。
超好看也超生气,买车绝对不会买福特了#所以福特是怎么同意这片上映的…
导演依旧很稳,可惜他太三好学生,虽然能力不错,还是没什么野心,我已经厌倦了好莱坞电影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一切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人物塑造个个脸谱化,这种讽刺的力度止于第一场戏。这就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商业片,亮点是那几场充满速度感的飙车戏吧,剪辑和混音非常出色,引擎声打底悄无声息地叠加上配乐用的很巧妙,可以让观众的心跳跟着音响效果一起加速,让人热血沸腾,但这部电影也就只剩这些技术方面的优点值得一夸了,其他方面真没什么竞争力。
直男热血赛车片,不玩虚的,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车手对速度与刺激的追逐,刚好与福特高层的温吞保守形成鲜明对比,才让这些追逐巅峰的车手,超越普通人,变得更加伟大。克里斯蒂安·贝尔又一次出色的表演,不但再次瘦身,眼神都发生了变化,看了原型照片,还挺还原的。马特·达蒙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同样很出色。这个片,是真的拍出了激情与速度的感觉,一阵一阵的嗨。希望内地也能上吧,虽然,有点长。
有时候真的是很佩服好莱坞的,其实这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说是热情败给金钱、体育精神败给商业运作的典型负能量案例,没想到还可以拍得如此热血沸腾哥俩好,两个半小时啊!我是没挪过眼,前面各种铺垫也不觉得多余(比赛部分其实就是最后半个多小时)。是挺满足的商业片体验了。贝尔和达蒙都很有银幕魅力!
根本是意外惊喜。完全不是无脑热血,更多的讨论了现实层面福特公司中的官僚主义所实施的种种压力。虽然VS法拉利,但是却在小细节里塞满对法拉利公司赛车精神的尊重。贝尔的演绎完美展现了陷入对职业的热情是什么状态。只是前期公司内部的争斗感觉消磨掉重头戏勒芒的对抗燃感,最后马特达蒙的结尾也有点轻飘飘的,整体人物也没有出来
导演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福特高层却自私、虚伪、世故。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亨利·福特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时才回来。福特副总裁利奥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像其它人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感到很不爽,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报复肯。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他身为副总裁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结构工整,节奏稳健,全片一气呵成,赛车部分更是让人血脉喷张,结局则让人唏嘘感叹。由真实人物事件改编,讲述福特汽车公司在和一名汽车设计师以及一名英国赛车手的合作下走进赛车市场的故事。影片几乎挑不出毛病来,从导演拍摄到演员演技,可以说得上面面俱到,是相当不错的一部传记片。P.S. 垃圾甲方不是人啊!!!怎么可以这样做事!!气死我了!!!
优缺点很明显,赛车场景一级棒,秒杀前几年看的某华语片…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