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部央视高调出手的涉藏纪录片很失望。藏区有亘古的自然之美、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崇敬与向往。作为一部致力于展现藏区人文与自然的纪录片,《第三极》不知所云,既没抓住藏区的灵魂,也未触动观者的内心。 在2014年的预告片发布会上,导演曾海若说:“一年多的漫长拍摄过程里,我……总是感受到它(西藏)的日常与熟悉。”然而,获得了高投资的摄制组自然不会割舍宏大场景和秘境传奇。再者,央视出手之涉藏纪录片必是鸿篇巨制,而国务院新闻办的策划又更添了一层政治和国际传播的色彩。 于是,在这层层期盼与重任之下,我看到了一部制作精美(比如它是4K高清)却主线杂乱、叙事浅薄的纪录片。它就像一道“乱炖”——各式或精或糙、可有可无的食材一勺端,估计因为海拔高所以也没怎么炖熟,而“藏区”这一主题如同起锅前加的一块酥油,成了这道菜唯一的卖点,那神圣的六字箴言被悄悄压在了锅底。 论厨艺,我自然是比不了掌勺大师傅,但这并不妨碍食客对菜肴挑剔地评头论足。街边烤串之流我也懒得评,米其林的菜品才值得我们挑剔。正因为认可《第三极》编导之敬业、摄制之艰辛、情怀之广博,我才惋惜它竟有令人失望的水准。 对宗教信仰欲言又止? 离开宗教,藏区便无从谈起。《第三极》讲述的所有藏区故事都试图让观者被藏民的内心世界所感动,却又刻意回避了宗教对藏区精神文化起到的决定性影响。于是,我们看到了桑杰喇嘛在珠峰下独自守护寺庙,看到了次旺和同乡们虔诚自律地转山苦行,看到了藏区牧民对狼崽的怜悯……但看不到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当宗教内涵被过滤,故事们就没有了灵魂,只剩下碎片式的猎奇。 在《第三极》的花絮片中,编导谈到了拍摄僧侣制作坛城过程时对宗教内涵的取舍:“我们不去谈更深层次的宗教层面的含义,它(坛城)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比喻,就像我们拍摄的每一天一样。”对不起,这层宗教含义的窗户纸不捅破,我对坛城就只能一知半解,更无法体会其背后的宗教含义如何影响着藏区的每一天。 坛城沙画浓缩了藏传佛教最核心世界观——僧侣们极尽辛苦之能事用一掬掬细沙捻撒出一个圆满的佛陀世界,仪式结束后,这大千世界又被毫不犹豫地瞬间摧毁。在创造与毁灭的轮回中是永恒的无常——这正是藏文化宽容、慈悲、宁静的根源所在,也是《第三极》中所有藏区故事背后的精神答案。 《第三极》躲不开宗教,但又选择不深入宗教。这也许不仅仅是编剧在技术层面的取舍,还有意识形态的压力。在这个不能把宗教放到主流媒体上讨论的社会里,舍弃“信仰”这一藏区的灵魂,也许是无奈之举。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第三极》播出后,屡屡被媒体引用的一句专家评论是这样说的:“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小切口切入,引人入胜。”可这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 官方出品的纪录片近年来总担负着政治、文化外宣的责任,创作团队当然也希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能杀入被BBC、National Geography和Discovery等巨头垄断的国际市场。为了让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小切口叙事方式开始流行,甚至被滥用。 《第三极》试图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来讲述藏区——230分钟,30多个故事,分成五集正片。事实上,用平均6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是很难做到叙事清晰、深入浅出的。短故事们蜻蜓点水地涉足了各式博大主题——人与自然、人文情怀、亲情爱情、宗教哲学、文化传承、精神坚守……五彩斑斓,浮光掠影,贪多嚼不烂。 切口是小了,但串起故事的主线也乱了,有那么好几次我都以为是穿越到了《动物世界》或者《舌尖上的中国》呢!五集正片试图给故事们分类,却显得如此勉强无力,我都替导演头疼。例如,为了把《上善之水》一集充实起来,藏香、辩经和坛城被生硬地塞进了“水”这条主线,逻辑是这样的: 藏民次仁多吉用“水”车打木泥制做藏香;藏香主要用于供佛;(话题一转)敏珠林寺的主持当曲丹增是寺内藏香传人;制香是寺内僧侣的课外活动(此处偶遇辩经);众僧在香火缭绕中念经时丹增喇嘛提着桶去山上找沙子;沙子用来制作坛城……一场凌乱的串接过后,浅薄的故事与“水”已相去甚远,更别提“上善”了。 中国故事,不能为了国际而国际。无论我们的纪录片用何种结构叙事,深入关注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魅力。 用生命换来的镜头留不留? “(全球)首次在海拔5000米以上湖泊冰潜拍摄”一直是《第三极》的一个宣传亮点,所以首播前我充满期待。当我在第一集羊群过冰面的故事中看到了短暂的冰潜镜头时,并不以为这就是传说中拿命换来的画面——说实话,那冰下景色无奇,更重要的是这些镜头既没能渲染气氛,也无助于情节的展开。 直到在接下来的影片中再未看到冰下画面时,我才讶异到冰潜摄影师的冒险竟是如此可有可无。向着那湖中小岛的丰盛牧草,堆村的羊群冒险穿过冰面,“为了更加立体地表现这个场景”,摄制组使用了冰潜拍摄。然而,冰下的情形无法预料,拍回的镜头“全景就是草……透明度有限”。导演也许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镜头无法完美服务于情节,但珍贵镜头难自弃,只好草率而突兀地把它们剪进影片了。 《第三极》的总摄影师孙少光曾说:“不炫技,尊重故事才是好的纪录片摄影。”可是,也许身处极端环境、设备高端的摄制组也难免技痒。当炫技和叙事冲突时,抉择不易;当“全球首次”这个名头摆在面前时,抉择更不易。 结语 关于《第三极》,我还有很多想吐槽的地方——它的观点、解说词、剪辑都有硬伤。我原想针对技术细节写更多篇幅,但终究觉得多说无趣。毕竟,连“信仰”这一藏区的灵魂都已经被意识形态淡化了,故事的结构都混乱了,别的问题也都不重要了。《第三极》中的许多硬伤源于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弊病——媒体和艺术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审查与自我审查、我们想说国际语言但又尚未摆脱思维定势、我们想被世界承认的欲望…… 无论如何,《第三极》仍是目前国内大型纪录片的佼佼者,这里能看到一群纪录片人的坚持和努力。艺术从来就是在寻求突破自我和社会的束缚。在这个并不那么好的文化环境下,艺术家需要自我救赎。 (2015年4月 于北京)
2020 年 4 月 3 日 天气:雨
最近花了大概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纪录片《第三极》,据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用 4k 技术拍摄的纪录片。画面当然美到令人叹为观止。但我觉得,这部片子最珍贵的地方,是展现了在青藏高原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晚暂时记录两个印象最深的片段。
第一个就是在佛学院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画”坛城“。”坛城“在藏传佛教中传说是佛的家。画坛城的过程很长,画面也十分精美,但是画完之后,却要立刻毁掉它。毁掉一座“坛城”的时间相当短。
也许我不了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教义问题,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面蕴含着一种我们如何面对生命,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要专注仔细去做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但做完之后,就要立刻放下,绝不拖泥带水。
另外一个场景是一位普通的藏民三步一拜参拜冈仁波齐山。回到家里之后,他又重新去做送水的工作。但每次送水的时候,人们只要听到他刚刚参拜完神山,就一定要留他坐一会,讲一讲参拜的见闻,并表示羡慕。
看到这里我就明白法师课上讲藏传佛教是那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每一种宗教能够流传和弘扬,都跟本土的生活以及又在这种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文化密不可分。汉传佛教也是这样,它需要有生活的土壤,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否则就只剩下非常坚硬的仪轨和教条了。
随便写写,仅当记录。
当灵魂渐渐麻木,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轻易被触动。熟悉的高原美景重新映入眼帘,突然间,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让人忍不住泪目。心中重新对自由的高原,燃起向往。
心中这一只鹰,它在哪片天空翱翔。
心中这一朵花,它开在那片草原……
伴随着许巍的歌声,再次打开央视高清纪录片《第三极》。
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三次看。
当灵魂渐渐麻木,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轻易被触动。
这些熟悉的高原美景重新映入眼帘,突然间,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让人忍不住泪目。
心中重新对自由的高原,燃起向往。
2018年第一次去西藏,一个人坐火车从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到达拉萨。
列车开始进入西藏,目光就被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还有连绵的雪山吸引,盯着看了一路。
尤其是雪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庄严、神圣、肃穆、壮丽。后来每次对朋友讲起来,都会用其中的一个词去形容,但又总觉得不够准确。
直到看见“巍峨的雪山”这个表达,瞬间狂喜,赶紧告诉了身边人。
相比南极北极,第三极拥有更丰富的色彩。连绵的山脉,巍峨的雪山,平静的湖泊,装点起美丽的高原。 —— 第三集《高原之歌》开篇词
真的只有“巍峨”这个词,能完美形容青藏高原的雪山。
比起威武的将军,雪山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爱人,从你靠近它开始,就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了包容而温暖的拥抱。
羊湖湖畔,两位老姐妹背对着镜头窃窃私语。原来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位老人都已经快八十岁。
姐姐一人在羊卓雍措圣湖边的小屋修行,已经有好几年。这天,妹妹带着精心制作的美食,儿子开着车送她去几十公里外的羊湖看望姐姐。
一见面姐姐就迎上去拥抱了妹妹,从见面开始姐妹俩就一直手拉着手聊家常,她们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妹妹说,现在她唯一的烦恼就是,看不清电视上新闻里的字幕,眼睛不太好了。
姐姐说,她另一只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但是她现在已经习惯了和自然相处的宁静,到了这个年纪该修心而不修身。
姐姐的一句“唯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不论看几次,都让人忍不住落泪。
修行一生才明白,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善良。
看着两位老人搀扶着道别,告诉对方要保重,又没忍住眼泪。这一次,打动我的是那浓厚的姐妹情。有一天,我也七老八十头晕眼花,是否能够这般幸运有好姐妹陪在身边?
坛城是佛的宫殿,也是佛的住所。对寺庙中的僧人们来说,也是一项复杂的手工活动,他们往往需要花三四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藏历四月十五,也就是藏传佛教佛的吉祥日,人们完成祈福活动之后,精心制作的坛城,在一瞬之间原地摧毁。被僧人们清扫干净后的地面,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
用相当的时间投入,却只用一瞬之间毁灭。坛城被毁灭的那一幕,令人深深回味。
世间万物,生命轮回,也是同理。热闹喧嚣着奔向前,却终有一刻要轻轻放下。
因此,享受过程,不执着于结果,才是免去烦恼的法门。
藏族小情侣草原约会,姑娘带了温泉水煮的鸡蛋。
两人同是在外读书的大学生,男孩已经在乡里工作,女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两人席地而坐,分享着温泉蛋,女孩告诉男孩自己毕业后打算回家乡。
两人在草原上散步聊天,男孩带女孩到清澈的措普湖边,远处是深山与森林,近处是清楚的措普湖,男孩大喊一声许多鱼儿来到面前。
羞怯的男孩突然把用来祈福的风马纸,撒向空中。他并不擅长表达感情,但漫天飞扬的风马纸说明了和心上人约会的心情。
山有情,人有意。藏族小情侣表达情感,没说一句我爱你,但眼前的美景却说出了一切。
和心上人在家乡的美景里徜徉,还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呢?
制作唐卡的喇嘛停下手中的画,为了救治一只受伤的牛上山采药,忙前忙后。
因为青稞有消炎作用,学生们便从家中带来了青稞杆。在老人和学生的悉心照料下,牛的伤口渐渐好起来。他们赶工制作的唐卡,也顺利完成。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善良重于一切。
要画佛,先做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描画唐卡的笔触才能柔和,画中的佛陀才能充满慈爱。
牧民的羊群遭受狼群攻击,二十只羊被咬死,他们非常痛心的报了警。第二天在草原上碰到三只小狼崽,却舍得把羊肉拿出来喂狼群的后代。
对于长大后凶残异常的狼群感到痛恨,但他们对诞生在草原上的小生命也同样爱护。他们善恶分明,也懂得爱护和尊重生命。
或许是因为高原生存环境严峻,任何一个生命能在这里繁盛生息都不容易,高原牧民如此,狼群也同样值得尊重。在青藏高原,每一种动物都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明白狼群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爱护幼小的生命,就是在守护家园和青藏高原的未来。
第三极,山的顶点,水的源头,也是生命的和谐家园。
——《第三极》
我被人们慈爱的心深深打动,因为他们懂得,世间万物,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值得守护。
令人无限向往的圣地,那里充满自由和慈爱。
因为在那里,一切都回归了最原始的模样。
雄鹰在最高的天空翱翔,花朵在最纯净的草原盛开。
永远是我最向往的土地,在那里心灵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我永远在这里,涌着爱面朝沧海~
有趣的灵魂
——记录片《第三极》第一集的主题
西藏,这个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人与自然的感情似乎成为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命脉,藏族人民与动物之间都流露着真情实感,彼此互相陪伴,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本集正是围绕着生命中的伴侣进行讲述。
这些大自然的动物始终与藏族人民保持着一份不可分离的缘分。事实上,一路上不断拉着彼此的,先是向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产生的。人们尊重并敬仰这些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养育着它们,久而久之一条情感线由此产生,谁也离不开谁。追溯到古迈的洪荒,动物同人一样,命运都会被掌控,日月如梭,生命终会发生改变,唯一存在的则是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那份淳朴的情感。本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基调,西藏的宁静自由,人与动物之间心灵的交织,没有过多刻意的渲染,但带来的意义充满着启示和情感,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断盘旋,那些情感犹如“天上星河,海边沙砾”那样数也数不清。
在记录片中时空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原东部,雪山之下的原始森林里,住着一群活蹦乱跳的猕猴,由于猕猴是珍贵的物种,猎户会将其猎杀,所以人们让出了自家土地给这群小生物,使它们充满了“家”的记忆,可见尊重生命如此即可。一旁的申扎地区是鸟类的栖息地,黑颈鹤属于集体生物,在飞越雪山,前途艰辛的路程中促使其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山脚下的林周地区,一对夫妇有着一只养育已久且受伤的黑颈鹤,由于治疗问题,需要将其送到救助站疗伤,车越行越远,车身愈加朦胧,这对夫妇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终有一天黑颈鹤会飞走,飞回自己的故乡。正如藏族人民所说的“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生活在广阔无垠地区的阿玛尼尼为心爱的藏獒找到了伙伴,以尊重的方式让生活获得平等。在地貌辽阔,地域壮观的拉萨,一个老人,一只羊成了街上的来往的常客。次旺老人用羊的陪伴,寄托着对夫人轮回的希望和思念。老人说“梯子升天,救下一条生命就是搭了一次梯子”。老人牵着老羊站在山上远望着拉萨,内心多么希望老羊能够永远陪伴他。
生命陪伴的行程中,活力四射,绽放花朵,一旦生命离去,便萎谢凋零,这就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永恒活力和滋养的宣告,一中垂直永久的告示,我们的步伐太过时,我们的躯体太脆弱,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不奢望铭记,知晓即可。
很美,因为青藏高原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美。作为地质学者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可能还是经历数亿年的地层所诉说的故事。纪录片的配乐和某些镜头很棒,然而对于人文和自然的表现却没能让人满意,拍摄手法和人物刻画没有做到极致甚至有点没诚意。好的作品应该对得起制作团队的付出和设备、人和自然的美。
坛城最震撼,每次听许巍片尾曲,整个人好像入定一般。
在拉萨呆了三年,对藏区的其他地方不甚了解,这个纪录片像是补课,每一集都有动人的点,没有刻意为之的偏冷内容,讲的都是真东西。叙事,摄影配乐都是高水准,配合4k制作的外景选择太棒,难得有这么高质量的国产纪录片,而且干干净净不带政治因素
非常壮观
说山说水说自然,其实还是说人,人在自然中的各种生存以及情感,这就是人文,自然令人惊奇,而人文令人感动
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才发现去过一次之后,这个地方就会在你心里生根(尽管在那儿时候一直喊条件太差了)。第三极的魅力,西藏给人的震撼,不仅来自气势磅礴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坚韧的生命的敬仰。
生命之伴,万物的共生;一方热土,馈赠的致意;高原之歌,心灵的传承;上善若水,一沙一坛城;大山儿女,菩萨行世间;高原相遇,因缘和合生。空气充满了信仰的味道,生命活成了诗歌的模样。
很不错的涉藏纪录片,拍摄手法、节奏、故事性都控制得很好!中国的纪录片拍得越来越好了。冰川、雪山、草原、荒野,人文,好想念那片天空和土地,无可否认,影视人类学真的很吸引!
拍的很好啊,感觉好辛苦那里确实很美
已经死去很久了。但从今天下午开始,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只望着电脑这一方小小发光的屏幕,有许多个瞬间,就像是神明给我的棺材突然开了个缝,一个死魂灵通过这个缝,看见了生的世界。已经不相信万物生灵很久了,已经失去感动和眼泪很久了,可是看到第六集的时候彻底哭了。我也好想鲜活的,用力的,燃烧的,活一场啊。
“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有了善念,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这片洗涤灵魂的净土始终是你我欲望清单里的排头兵,而这片土地的人和其他生命,同样让人着迷。
人与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令人动容那匹被放生的只认主人和融入人群中的羊;那几只被遗忘却又被救起的昨夜还袭击羊群的狼的幼崽;年事已高的两姐妹絮絮叨叨平静地在聊着拍摄和修行悟道;西藏永远有不同的风景,关键你用什么心眼去看。
我是看了第三极的书,里边图片很美,西藏的天空很蓝,哪儿是永远的朝圣之地,只要心怀敬畏之心,在哪里就是天堂。希望以后有机会去西藏。
我觉得拍的很不错,生活在牧区我很明白,这些拍出来的就是这边有的,就是有人这么生活,就是有人不在乎物质生活,就是穷的一逼,就是美的一逼,这些不是一个布景duang!duang!就出来的,你拼命赚钱奔波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就只有心里羡慕的份儿,展现特色并不觉得有什么错,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喷的。
其中很多镜头看到泪目,也许那群善良的良民才是人类最高的文明。
太多的记忆点:八十岁的双胞胎姐妹、喇嘛庙修行的年轻僧侣、牵羊转经的老人、草根造纸、鹰骨做笛、牛皮制船、崖壁摘蜂巢、赶羊过冰面、沙粒造坛城、收养狼仔、千里求獒、卖萌的旱獭、打瞌睡的猴子,还有甜茶馆、开耕节、磕长头、泡温泉、打阿嘎、转山、赛马、说唱、藏药、藏香、唐卡……感谢摄制组!
我就停在那里,跋山涉水后等待。。不是我们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不够虔诚。
看一集很惊艳,看多了就俗了。许巍的歌不错。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担忧鹤远行的落泪、接回藏獒的烫鼻灰、吃着同一只羊肉的叫人生恨的狼群和被救起的狼崽、寻找一根鹰骨的父亲、人群欢声歌舞齐齐把石子敲打成光滑平地的打阿嘎、手牵手嘀咕拍摄奇怪又辛苦的双胞胎老人、牵着放生羊转经的老者,因为自己的健康召集全家来为这只羊的未来开家庭会议、一粒粒沙建起的坛城再顷刻灰飞烟灭回到原初、狼毒花根制纸、赛马、取蜜、制香、制药、一切都太好了…起初还在想假如这样的人这样的拍摄如果是策划在先的话就减分了,结果最后一集的相遇都给了答案。竟然看到执行制片和音乐监制上写着胡妈个,哦像收到了礼物…一个妙现象:《贡嘎》把红写进旁白反复强调,弹幕在厌烦,但这部全程平淡叙述,却有弹幕主动提到:汉人强大及支持令他们安居如此。别的不说,我曾在林芝得知每户每养一头藏香猪zf每年会补助5k。
一部纪录片不是你用几K极清或者请S.E.N.S做配乐水平就提升了,除了西藏,这部纪录片完全没惊喜,所以我的星星都给佳岁和次仁,对了对了,还有我家教主,好吧,看完加一颗星星,感谢辛苦拍摄的那些人,从今以后要善良,不要刻薄,攒人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