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结尾处那一场车祸和下一个镜头中,在笼子里骑摩托车,应该是隐喻他的这位骑摩托车的朋友出了车祸,受了伤,不得不回到体制内。 捶打电梯喊媛媛,结果被路人以为不知道电梯里面不能住人。这情节非常有趣。 宁愿选择文艺女青年也不愿选择女企业家,尽管二者都是转型之后才诞生,纯粹到近乎偏执得向往自由。 在故宫前跳霹雳舞,这是逆反式的反抗。 和,女企业家一块聊天的时候,背景里面两个人在,争论哪个日本牌子好,男主说了一句,别理那两个日本人,这一点跟女文青跟他说少了一点我们自己的东西,互相联系,有趣。 归根结底,选择的迷茫是价值体系冲突的体现——就连他和前女友吵架也是。稳定,金钱还是自由,片中分别有三个对应价值观具象化的女性,作为具体选择的对象。
摇滚青年,摇滚代表其向往自由到近乎偏执,青年代表其一意孤行又迷茫和自我怀疑。
转型期的人,面对三种价值观,天生向往自由,但又对自己的选择惴惴不安。
结尾面对对钥匙的玩味和思考,似乎还出了一种迷茫感——"我跳出来,不管是情感选择还是工作选择,没有选择最稳定的,也没有选择最挣钱的,而是选择了最自由的——这样真的对吗?"
机缘巧合之下去资料馆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自己和老爸之间的代沟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88年差不多是我爸大学毕业的时间,我一直很好奇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作为接触新思想最多的一批人,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小时候我一直认为他们是一直这么迂腐到大的,自己大学毕业后觉得人都有激情的岁月,每个人都有想浪的年纪,每个人都有疯狂的时候,那他们那时候,是怎样“摇滚”的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震惊到我了,恋爱和关系,即便背景是帝都,即便已经开放许久了,即便他们都是搞艺术的,我还是默认大家思想很守旧的,因为现在许多人都挺保守。我猜测,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可能是取到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极大值。往后发展就。。河蟹。。说起这个,不知为何,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另一部电影,颐和园,记得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各种毁三观。
感情的事,随着小说电影看得多了,越看越觉得不管处在什么年代都有许多相似。适与佳,得与失,爱与恨,轻与重,这应该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吧。电影里有一句话挺触动我的: 得不到该得到的,失去不该失去的。或许这可以是悲剧的等价定义?23333
之所以我认为这电影给我带来的写实感很强,是因为舞与摩托我都能在我爸身上看到影子。但我从未听他提及他们那个年代的具体故事。或许青春的回忆,只能属于自己吧。
励志的部分就不必多说了,感觉身边像他们这样有思想敢梦敢追的人不多了。
当然,会被查水表的话也不能说。毕竟哪条世界线比较好,这事也没法说,因为没法比ヾ(´A`)ノ゚
看到电影里餐馆咖啡厅的时候,顿时觉得我们现在约会似乎也没啥特别,套路神马的真是几十年永流传。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要吐槽“家里没人”“可是,我明天要考试” ,你明天咋不上天呢?!不过讲真,他应该是明知道明天肯定会翘掉,所以不想承受这份多余的重量吧。
From the aspect of film language, the solemnity, seriousness and mellowness of classical dance are presented by the use of slow motion, outer glows and the cross dissolve. Hazy figures and clear ribbons also show a sense of traditional beauty. In the modern dance part, white haze and motorcycles are used to create feeling of avant-garde. The corridor and the elevator where Long Xiang used to waste time with his ex-girlfriend symbolize the suffocating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still partly existed at that time. From the aspect of film tex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Xiang and the painting girl is just li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ymour Glass and Sybil. Though he looks tougher, he needs the guide from the girl who is generally viewed negligible. It’s a reversed situation where adult and child play the part of each other. The key that the girl gives to him symbolizes the freedom he finally earns. It shows that he gets the right to begin his new life in the way of his own art. At last, the lead character in the film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cellent artists in every fields at that turning point. And he was still the rational and skillful one among them, unlike the cynical youths which were popular at that time.
13.10.23.资料馆.故事情节简单粗暴,最后那场戏尤其诡异.全片都赶不上《阿里巴巴》的感觉.摄影打光是不是有问题额,史可脸上的阴影特别重,有的地方又太亮,完全看不清表情.不过陶金确实帅气,不愧为霹雳舞王,不但迷倒三个女主角,还让第三排三个女屌丝高潮连连,屏摄不止,呵呵。
推荐这个,欣欣向荣的
无关于摇滚,甚至都算不上是歌舞片,转型期的国度、转型期的人、转型期的电影拍摄
在旧时的惠阳影院看过。影院的墙上有很多过去的大牌明星黑白照,现在想来象遗照。
1、田壮壮除了都过“给下一个世纪的电影”,也拍过这部当年票房大卖的《摇滚青年》。2、八十年代或主创对“摇滚”两个字有什么误解吗?这部影片应该叫《霹雳舞青年》。影片中也有一些“音乐现场”,但不怎么摇滚啊。也难怪,《一无所有》虽然是1986年横空出世的,但同名唱片是1989年才发行的。3、贾科长的擦玻璃舞原来出处于此,贾科长自称年少时是“霹雳舞小王子”,看来所言不虚。
从剧情发展与镜头与被摄物的运动关系中 可以看到本片始终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对立 从中可以略见导演的意图所在(这样一部很显作者特质的电影 本来想给五星 但可惜小小这个角色设置有点拧巴~陶金真挺帅的 尤其是跳舞的时候 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
不好给评价,因为我看的胶片似乎有点问题,构图非常奇怪。两人对话的场景中,往往取中景的时候只取到鼻子和嘴,没有一个完整的脸部,这样的构图如果是刻意为之就有点太奇怪了。故事没什么可说的,我惊讶于80年代中国的开放,马羚在剧中的服装在那时看来是真时髦,果然是搞艺术的。
1.从类型和情绪角度看,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和张彻的《霹雳情》可能是没有区别的,而且许多形式上的东西也是很相近的。即便如此,田壮壮仍是以非常电影的方式处理了这一题材,且在诸多方面均很先锋。2.田壮壮很可能是第五代最好的一名导演,但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时代最先消耗掉的,田壮壮无疑就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大浪淘沙后终被沉淀下来的,恰是最识时务的张艺谋们,在此过程中如淘金、贾宏声、朱洁等曾经的行业先锋佼佼者,都被永恒留在了彼时的青春和时代里;同样被定格的还有田壮壮的青春与激情,这确实是一个悖论。3.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娄烨的《不能说》正是田壮壮《摇滚青年》的时代回响,一切都并未盖棺定论,一切都会再次被卷土重来,虽然从来都并没有什么是新的事。
2.5;虽名曰「摇滚」,但和rock没多大关系,其实是一种反叛、反抗、探索精神的指代,经济转型期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对大环境的急遽变化时的迷茫(也算是彼时之“我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其实后来较少看到这种以歌舞为载体张扬青年生活的电影了,霹雳舞、摩托车、时装秀,无不彰显着时代特征。
这电影其实跟摇滚有个球关系,不过它太愤怒了,太有爆发力了,感情太饱满了,简直要爆炸了,这就是80年代末青年狂野的精神状态么,田壮壮你是有多超前与格格不入啊。。。
小的时候在一本电影画册上看到过霹雳舞陶金的专访,同期也有电影客途秋恨的介绍。现在看到这部电影真的好穿越。改革开放八年后,女企业家,个体户,独立的女文艺青年,自立门户的舞蹈家,摩托车队,婚前发生关系……种种思潮已是挡不住地开花了,如今看来电影一般,但却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特色和气息。
挺青涩挺有趣的,1988年也无所谓什么好与不好,但这故事讲的挺让人发笑的,看来田老师也不是那么一直顺风顺水的,那年代的妆和哪年的时装可真前卫啊,LADY GAGA也不过如此嘛,这就是我喜欢看那几年片子的原因之一!
疯狂的赛车,忧郁、狂野而自我专注的舞步,肉感的时装走秀,城乡杂糅、华洋杂处的文化景观,闷骚寂寞的青年男女,留下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珍贵切片。这是一个热衷于人的身体的时代,不是好莱坞符号化的局部器官化和物化的身体,而是修长、能歌善舞、充满撩人荷尔蒙的完整的身体,不仅是女人的身体,而且是、尤其是男人的身体,也代表了一种开放观念中国族身体的自我指涉。城市景观仍然是未经金钱驯化而充满原始流动欲望的,一种素朴的黄土地式的城市。‘你犯的是青春综合征……如今八十年代搞活,这病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征”’。
89年,每当路过沙滩儿路口的这个电影的广告牌前,我都很想看!~
现在看来,这样的国产电影已经绝迹了。
之前做节目只看了个开头 今日看完 其实全片跟摇滚没多大关系 只是表达了之中反叛与自由发展的时代精神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时代 陶金二十多岁看着跟四十多似的 马羚居然被我一眼认出 年轻时丰满圆润 再加上软妹配音 跟后来的形象差异很大 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 那个年代演这种吻戏不知道尺度算不算大 也是第一次看史可和朱迅年轻时 朱迅好可爱啊 软妹少女才十五岁 少年的沙宝亮也是霹雳舞先锋了 这可以算是部歌舞片 最后的结尾也是戛然而止 那个年代电影的特征?没找到85分钟版 平台上都是81分钟 时装雷人
全程和摇滚关系不大。80年代比想象中的开放许多,新旧观念的矛盾十分明显。男主人公多角恋的情节虽然处理的比较模糊,但是缺很纯真美好。就是剧情总是点到为止,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导致最后只能用一场演出来做高潮部分。陶金的舞蹈虽然看起来年代感十足,但是仍然让人看得很燃!
人家雖然跳的是霹靂舞,但是搖滾的是態度!成功算個屁!窩就要跳出窩天地!觀眾旁友們全程mind pogo。散場後聽一搖滾青年說「比雨中曲牛逼多了!」rock!!!嗷!徐沛東厲害,大師級音樂人。
找不到好版本,就看了在线的《摇滚青年》,虽然傻气,还是好看,田导真壮壮,不摇滚很舞蹈,受《霹雳舞》影响挺大。沙宝亮跳舞稚嫩但激情,朱迅还没长开。80年代末,又摇滚又舞蹈,还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西部舞狂》,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完全傻了,主演是后来新疆著名乐队艾斯卡尔和灰狼乐队的主唱艾斯卡尔。
记得好像是讲跳舞的,但是片子起了个会误导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