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了电影的一个片段,找来看了全篇。黄渤的演的很好,把我带入了电影中,虽然知道这是电影,但依然会为之动容。他代表了太多的人性,情节设置、表达都非常真实。展现了那个年代、那个群体,这样的不幸的家庭,都特别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事,好像展现在眼前的是邻家的事,又好像是自己的事。当把这些悲欢离合、温馨、阴暗在我们眼前过一遍的时候,悲心升起。走出电影,人,也许因为能感知、能享受这些酸甜苦辣咸,所以才是幸福的;现实生活中比之悲惨、坎坷的人、事依然有之,社会中依然有弱势群体,不为什么承诺或声名回报,帮助他们,帮助眼前的人,提升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也许会让我们死不带走任何物质财富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金庸老先生尚未走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使单喜良这样的典型农民工亦能在他内心悲善的引导下,救助一位孩子,成就一位侠者。我们还要怎样的去抱怨自己的生存、生活的不堪,发愿帮助别人,去行动,或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做一份公益事业,是我们此生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一个下午都在感动中度过,很久没看过这样纯朴的电影了。 喜良,一个工地的民工;小宝,一个不幸的孩子。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为一句遗言开始他们剪不断的情怀。 孩子提着个袋子,满地捡废铁,只为给好心的喜良买包廉价的香烟。喜良错怪孩子后紧紧的相拥。我开始泪眼模糊,两颗同样纯洁的心灵。 大叔的一句话:孩子丢了不是正好嘛,你少了个包袱。喜良却不顾一切要找到孩子。无意中把孩子卖给人犯老头,喜良陷入深深地自责。 最后一幕喜良跪在地上求大家帮助小宝,再次泣不成声。 这是来至最底层的温暖,现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有没有这样的温暖。我们总是淡漠的看着别人的不幸,总是把自己放在隔绝的小空间,彼此不相关联。冷眼旁观成为我们的习惯。 如果可以,请伸出我们的手,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农民工太不容易了 国家的发展没有给他们享受到同样应得的保障 但历史就是这样 没有什么改变 任何文学作品描述的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最苦 干劳动干活最多的 最苦 按劳分配的原则 不适用 现在这个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世界 但生产要素又是怎么分配来的呢 只有看投胎的技术和水平而已吧 永远都是丛林法则 所有的人不可避免的在这个同样的环境中 只有丛林法则 没有感情 没有时间去忧伤 没有精力去关环 没有力量去改变 没有办法 即使内心的深处依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善良和感动 不管怎样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黄渤演的真的好
简单来说黄渤把在中国能够遇到的各种悲剧都串联了起来组成了一个大悲剧。
反正在黄渤在电视采访的那一刻,眼泪就止不住了。电影源自于现实但是高于现实,无需纠结于现实是否有真实存在,只需知道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至少我认为这部电影做到了,他至少感动了我。
这是一部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局的CCTV6投资的电视电影
小时候看过了印象最深的一处是黄渤带着孩子到了改嫁的妈妈新家,然后妈妈想出来但是又出不来(改嫁的男人不让她出去见孩子),觉得很扎心,黄渤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原来里面那个小孩后来长大了和黄渤又一起演过火线三兄弟,青岛往事,这么看来还是小时候可爱点
毫无悬念所有苦逼剧情全部中招,不管结局怎么着这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恩,美丽人生里那种光明乐观的情绪很少降临
看的第一部黄渤的电影,既有趣又感人,感觉自这部电影后,黄渤便一帆风顺了。
还行,有些情节不合理,为了凑悲剧而凑,比如一个在城里出生并且养了五六年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冬衣?以前冬天都是光着身子在外面跑的吗?另外大街上的群众这么蠢?遇到问孩子为什么要饭的人,就认为是这个人是指使?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竟然不会自己小便?
跟电视剧《民工》镜头感几乎一样,黄渤的给人就是那种很真的感觉,而这部电影,你只能说它不华丽,但是剪接和剧情发展,还是很顺的。
07年夏天一个早上 去街道上班之前看的。结果看完了,迟到了。
为什么一定要加上白血病??
流气版薛六&善良版黑皮
渤丝儿必看
以前在电视上看了后半截,感觉还行吧(2009/1/22)。
我爱黄渤,我永远记得《上车走吧》
当下社会之现象,当下社会之问题,在当下社会之体制下,无解。看到了警察刑讯逼供,看到了孩子患病无钱可医却看不到医保,看到了好心人的捐款,可我总觉得这是不足够的。万能的天神啊,为什么总在人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把脸转过去呢?
出五伏(五辈以内的意思)只要你能交的起罚款,村主任不管这事,就看你媳妇愿意不愿意。你不怕你媳妇生气?在城里养个小的,连儿子都有了。(虽说是玩笑话,但乡村的陋习或者糟粕一夫多妻确实法不落位)黄渤演的是唯一的亮点,接地气而且那时也年轻,不过苦情戏为的也是弘扬无私的精神,细究起来在如今的功利社会就不现实了,还是主旋律电影更适合如今的观念
电视电影水平,为了黄渤看的。黄渤的形象,演民工基本不用化妆,往那儿一站,就是他了。
喜良,一个工地的民工;小宝,一个不幸的孩子。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为一句遗言开始他们剪不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