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王朔小说就该这么拍
我看了一次以后,又看了一次,然后陪着别人再看了一次。
王朔的小说,就是靠语言推动情节,你无需去看人物的样子、服装……那都不是重点,只需要听他们侃就直接嗨了。本来就是口腔文化,情节都在话里。所以,大可以只开音频,闭上眼睛——听。
以前看过王朔的小说改拍的电影,90年代拍了好多,被当时的电影风格所影响,都很不对味,包括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现在想来,真正叫排出点味道的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青春有关的事(电视剧,最牛)
甲方乙方
过把瘾(电视剧,徐和佟的电影不能看,挺毁的)
还有就是这个,这个算次之的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想起王朔的新书千岁寒里头有收录原本,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马上翻回去看。搞了半天这么长呢,搞了半天删除了这么多呢,要按他写的那个拍,估计得要4小时。
我觉得以后王朔的片子都能这么拍,估计
1、制作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2、演员演起来太累,还得北京话溜的,外地的不行
3、票房会很差
我还是很期盼的!
2 ) 你卖你的梦想,我买我的现实
我不能说梦想是不存在的,但我现在已经不能承认它了。尤其是90年代后出生的人。其实大家对梦想都是个很空茫的概念,都是跟着学校走,跟着家长走,其实学校也没路了。他们也就是在谋求自己的路,怎么赚学生的钱,以后的事他们都不管了,他们根本不负责任。他们不管把学生教成笨蛋白痴还是不如笨蛋白痴都算完成任务了,都赚着钱了,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就是和所有投机的人一样,都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就是这一点可恶,他们赚钱了还要装成道德卫道士,好像他们高尚的不要钱似的。
我觉得现在的人就是要他们有梦想他们都不再有了,让现实折磨的麻木了。比如新闻上捡垃圾捡成亿万富翁,卖混沌买成亿万富翁的,这样的事很容易就让那些有理想的人迷失,很容易动摇你的价值观,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路根本走不通,比如什么这个家,那个家,走不通保不齐就得破产。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挤破头得去当个公务员,报纸茶水过一天。这就是他们的理想职业么?不见得。但是他们就让这个社会逼到这条路上了。简直是条绝路,不吃别人,别人就得吃你。到最后什么梦想啊,什么现实啊,钱才是真的。
要是以前问一个小孩,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告诉你,科学家一类的。他们那么轻易的说出来就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科学家就是一个词,它的意义就是使你显得与众不同。说了好像真能成科学家似的。对这句话他们不用负责任,大人也未必当真。但是长大了你再问他,他可能说没有梦想,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就说现在孩子没梦想太可怕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现在的孩子看到走什么路都难,都走不通,就怕了。就算他们想走什么路,前面还有无数只拦路虎,实话说,没前途,老实说,没希望。社会也告诉你没钱就滚蛋。这个时候你能做什么?
我觉得就是丧失梦想。
3 ) 现实就是个洋葱
这部电影就象是一个洋葱, 一层又一层, 掩盖着太多的东西. 最外面那层是一个才女的第三部导演作品, 撕了这一层, 发现里面不过是个北京大妞对生活一厢情愿的撕扯. 再往里, 发现是王朔这个胡同串子在耍贫嘴. 紧贴着贫的是幽默, 紧贴着幽默的是讽刺, 讽刺再往里一层是矫情, 矫情的下面是落寞, 落寞下面是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下面是悲观, 是挥之不去的感伤, 是现实这个洋葱永远都会让你流眼泪, 而梦想永远无法照进来, 只能在最黑的地方见.
4 ) 话说老徐
如果说徐静蕾是一才女,那还真是挺让人希望相信的事情。
首先,她很美丽,但不妖娆。用她那新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装纯。咱们谁都知道她不可能清纯,可当小蕾同学这么在你跟前一站,你宁愿相信她很清纯。
其次,她管自己叫老徐,写了一个博客,又导了几部片子。一个让人宁愿相信清纯的妞,叫自己老徐,总会让人觉得这妞不非常简单,至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趣味。这有了一点趣味又能导一记片子,那么自然除了美女以外还得管人叫一记才女。
切记,如果才女不美貌,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你想呀,如果芙蓉姐姐站你跟前和你讨论这MV应该怎么拗造型,你受得了嘛你!
但是,假装才女本质总归也不是才女。虽然,人总爱往美好的地方想,总以为梦想就是现实,但是,这梦想恐怕永远也照不进现实。老徐也好,清纯妞也罢,都是演出来的。不然这所谓实验电影怎么那么让人生厌呢!
王朔很能说,可老徐不会导,这样的戏也没法演,所以只能是一个烂片。当然,由于该片为实验片,既然实验,难免会有失败,这丝毫不会妨碍徐导才女的称号,反而,还让她成了一个很有勇气很有想法敢于自我突破的才女。
直可怜了那原著,本来通过文字才有趣的故事,却成了两个人的相声表演。若是话剧,还能赞叹演员底气十足地坚持了这105分钟,可这还是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只能称赞演员记性很好。
莫名其妙的百合网和Nokia,还有那沸腾鱼,这片子啊,就和这人一样,装。可就算是装,怎么也应当装得认真一点,装得大家伙都乐一点嘛!
徐导的确很精。这显然是一部卖点太多的电影,王朔、才女、实验、国产,等等,再加上她在博客上一忽悠,不管好看难看,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票房也就成了!毕竟,要骂你也得看过才能骂呀!
这就是票房炒作艺术,和电影无关。
5 ) 又一部极端的电影……
昨晚在北大看~晕晕乎乎的……幸好徐导及时出现,整个会场立马由死气沉沉转入热火朝天……
片子的风格很喜欢~幽闭的房间 两人的对白~枯燥不失谐趣!导演功力不赖,不过也极大地挑战了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 电影中这种纯对话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喋喋不休至大师级别的法国导演侯麦和闲聊乱侃至准大师级别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这两位都是对话的狂热爱好者,电影大都是男男女女一场接一场的神聊,而且都“漫不经心”地聊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老徐电影,王朔语文。”有了王朔,台词变得甚是经典,可那是文学的东西,换作影像,只能落得矫揉造作的境地!
导演自己喜欢的东西罢了!试想这部电影毕竟小众,其结局只能两种: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和《春田花花》差不多哦?)
片尾曲还可以~啦啦啦啦……
6 ) 梦想和现实墙角见
王朔还是那么贫。
《梦想照进现实》还不错。王朔话痨本色没改,不过这回唠的太形而上了,太本体论了,太存在与虚无了,散场之后一个还没到一米三的小妞拉着她妈手说,太不好看了。
可是不闷。
徐静蕾本色,一小资女演员,喝大了,空虚了,忽然想起人为什么活着,就决定不装了,罢演了。男导演臭贫,活脱一王朔化身,饶着弯子劝,劝着劝着搂不住了,漏出了小资的尾巴,顺嘴猛烈思考起来,烤焦了,铐着了,虽然自称“我是经过粗俗化运动打过戒断针的,‘艺术’这种病人说的话要是能从我嘴里说出来我能立刻倒地而死,还有高雅,还有情调,不死也要抽自己致死。”后来还是捂着脸唠起了梦想。
梦想是什么呀?
永久交配。
人人平等。
相信有个幸福存在。
——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肉疼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了,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只没东西扛。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瞧,仰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信仰。
王朔顺溜儿,什么“70后80后”韩寒郭敬明拍马也追不上。可是时间流逝,他已经过时了,从前他颠覆了消解了别人,现在成了被遗忘被消解的那部分,于是心里不得劲,拼命寻找存在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什么什么的。
就说这段——男: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在拼汉语拼音“你好”,汉字我已经不熟了。接伴儿你发现夕阳西下,金被子变成一河血黑绸子,巨雀跃,巨轻浮,吹荡鼓舞间闪动着无数媚眼,那还是我!那还是我!趁着最后一点亮,瞅你呢。
这太文学了,搁在纸上还行,可是被满脸烟火气的男导演那么一念,就那么别扭,就整个透着装的味道。
看了这个,我除了烦老徐的博客不怎么烦徐静蕾了,虽然这里她还是装纯,王朔说了,装纯就是你的路子,其实我觉得是本色。导演说了,土匪有真土匪,流氓有真流氓,真纯的,没见过,可是装纯装久了,也就半真半假了纯度也能增加一星半点吧。
本色就不烦人。就象许晴,纯情,浪漫,小资,嗲,媚,经过粗俗化运动打过针的一听这些词肯定一头撞死了,可是爷们儿就喜欢,女人嘛。
咦,为什么扯到许晴?
存在感之一种。
“还得是光速,笔直30万公里;笔直再笔直,笔直乘2;乘乘乘乘下去,那是回不了头了。拜拜吧。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吧?最黑的地方见。
就冲这台词,说来说去,王朔是最小资的,应该作为所有小资们的偶像。虽然小资早成为骂人的话了。
一堵墙和另一堵墙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墙角见。
梦想和现实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不知道。
梦想怎么照进现实你知道吗?不知道……喝大的时候。
7 ) 梦想照进沟渠
看完徐才女的这部新作,想起刚刚看过的另一部热门电影——《疯狂的石头》。其中有个情节:三个贼发现,那个整天挂个相机以艺术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胖子居然把其中老大的马子给睡了,这还得了,三人于是对胖子好一顿严刑拷打外加刑讯逼供。只见一个兄弟摁着胖子的脑袋,一次次浸入马桶里,老大则在一旁怒气冲冲地讯问。
不过在我的联想里,这个情节略有改动。挨揍的胖子换成了王朔——其实我更想换成的是徐才女。但那么联想显然过于残酷。于是劳驾王朔做个替身。再其实我连王朔也舍不得。他可是我分外敬仰的文人。但又只能如此。因为这部电影王是编剧,徐是导演,明显的“情人店”。我等无赖要对徐mm施以辣手,朔爷指定会第一个冲上去护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嗯,现在我就是观众代表,替代贼老大拷问。
——“说,你这部电影到底装B了没有?”
——“没有.....没有...真没有。”
——“人都晕了,还说没装,你当我是二啊!”
(把王的胖脑袋摁到马桶里数次。)
——“我再问你,这部电影你装B了没有?”
——“装了,装了......”
——“嗨,你他妈的还真装了!”
(随即又摁到马桶里数次。)
是的,这部电影我一点也没看懂。而我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二”,所以干脆先下嘴为强,反骂一声——装B!
王朔就是王朔,不跟从,不讨好,不重复,蛰伏近十载,一复出就是标新立异开天辟地。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房间,外加密集的对话。这就是一部历时一个小时电影的全部。这构思,在全世界来说不敢讲,单在中国,说惊世骇俗绝不为过。
有评论将之称为“小成本电影的新状态”。太确切了!新,刚才说了。而成本,我靠,要是男主角韩童生(韩演得不错,让李成儒来演或许更好)友情出演(王朔的剧本肯定是白送给徐的,费用不计),我看整个电影的大头也就是中间那桌子盒饭钱了。另外提个建议,鉴于全是对话,摄像也去掉吧,干脆弄一广播剧,灌磁带上市,一盘8块。成本至少能再减80%。
说它装B,编剧王朔显然是主犯。电影成为这个样子,主要是剧本的缘故。但正如开始所说,我实在不忍心对王朔用刑。除了对他一贯喜爱的缘故,仔细一想,还有一点——论装B,他是初犯。而导演徐静蕾却是地地道道的惯犯!
对,这就是我更想把所有怨气都撒到她这个从犯头上的原因。
她太喜欢装B了,她太擅长装B了,她装B不是一回了,以至于装得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靠!我吐!
我真不看不出她除了那手字还有何德何能?
我真不明白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老年的视同己出,中年的视同岳母出(小姨子),青年的视同同出(所谓邻家姐姐),少年的视同己由出。整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何止大众情人啊,大众小姨子、小姑子,大众闺女、大众姐姐、妹妹,全了!——赶上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了。
常言道:演而优则导。徐大导演,演到如今,到底哪个角色塑造得弥足称道呢?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如今这部新作,我只看到,除了做作,还是做作!
徐如果静默着,不说话,只是对着闪光灯微笑,真的很好看呐。永远抿着双唇,弯弯的,长长的唇线,微笑,还是微笑,不深不浅刚刚好,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柔和,那么的发自肺腑,那么的清纯可人。说句不敬的话,当今中国,只有温氏微笑堪与之一拼。
而一旦演戏,一旦开口,那就坏了。不是怪她的牙原来那么难看,而是由于她已经习惯于人前少开口,笑不露齿,已经习惯于刻意掩饰牙齿的缺陷,即便演戏也时刻不忘。每次当众开口对她来说简直是冒险,每到这时,她似乎首先想的是如何尽量减少嘴唇的开合度,如何把刚开张的唇齿尽快收回,而不是如何对词入戏。她的注意力大部分用到唇齿的开启上,以至于那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分外做作。让人感觉这哪里是演戏?又分明是演戏!连那声音都假得厉害。拿腔作调(这样子我只在多年前的一个梁晓声访谈里见到过,和徐像极了,称得上是拿腔作调的男性版。巧,他也是北影的,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呵呵),即不生活,也不书面,永远像毫无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镜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翻着眼皮背台词。严重到言语和表情时常分离,看上去音话不同步,还以为录制或者自己的光驱出了问题。
不入心,怎入戏。所以在我看来,她入道以来的所有角色都是一个味道。就像不同包装的方便面。(这点和曹颖不相上下。)
再说导技,我怎么看怎么像任性的富家小姐过家家。叶大鹰、张元、姜文,当然还有王朔,这些牛B大腕,都齐刷刷钟爱于她。怪!像哄着小孩一样,你要客串就客串,你要剧本就剧本,只要你高兴,叔叔们就想方设法满足你,善意地配合你。唉,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举国无双啊。
成名后的她,据说被她的母校北影请去做起了兼职教师,简直是笑话!就这种水平,别说教书,我都纳闷她是怎么考入最后又顺利毕业的。几年前传媒把她与周迅等人合成四小花旦。真是高抬她了。和周迅并称,她哪里配?她连赵薇都不如。但又据说后来四小花旦作了调整,将她剔除。——这就对了!
昨天有消息称,徐静蕾获中国电影排行榜“最具开发潜质新人导演奖”第一名。细看,原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唉,准又是那帮将其博客点击到世界第一的傻B!
《天下无贼》里葛优深情一吟,使得一句僻句成为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此借用一下,什么《梦想照进现实》,干脆就叫梦想照进沟渠算了。
8 ) 跟老徐有乜关系啊???
明明是王朔制造,结果我看一批人还说什么老徐作品。靠,豆瓣里不着调的人越来越多了,素质降得厉害!懂不懂的都人五人六的来两句,到是严体了言论自由。
就这电影,这手法,没人家王朔的本子,老徐能拍吗?从头到尾,就在一个屋子里,场景没换过,就凭两个人言语支撑,这么长且吸引人的小品,相声,段子,别人谁能写出来??编剧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人家王朔是因为跟老徐铁,才给了她这么个本子,说老徐作品的人都看过小说没有?没有的,去《我的千岁寒》里好好补补。人家王朔那都是成熟的物件了,换他妈的张纪中也能拍出来!
另外,那些说不好看的我也不能怪你们,就没有一部电影能是人人叫好的。文化,教育。。。人人不相同。口味各异很正常。但不能说你觉得不好的就是臭狗屎。这片子就是给北京人看的,因为玩的就是北京话。而且还要是北京小知识分子看,大文化人不看,他们估计都跳着脚的说自己不屑。所以觉得没劲的你就别叫嚣了,显得你特有文学素养啊?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最黑的地方见。
觉得你老妈老婆或者老师唠叨就看看介个
太罗嗦了
有趣现实无奈可悲废话连篇烦躁都可以描述这样一部有想法却看着烦的电影。
很喜欢这个剧本。
就胡扯吧你
王朔也是个人物
好文艺哦,老徐最擅长搞文艺。
呸!
太絮叨了,看的稀里糊涂
新歡勝舊愛,媚行就酒愁——2006.7.5万達影城觀影“側”記(大太陽)
叨叨逼 话痨片儿 朔爷编剧
两个话唠.我觉得如果中国真想拍好这种话唠电影,请多学学别个贾木许的<地球之夜>!
聚光灯关了,生命无法承受之没东西扛!高处的姜文拍低处王朔的动物凶猛,低处的徐静蕾拍高处王朔的梦想照进现实。虽然高低两人都懂王朔,但姜文用老练的视听翻译技术和准确的选材放大细节,让观众也懂了王朔;而徐静蕾只能用风格化和讨巧的形式掩盖其有心无力,徐静蕾还是难以用电影去驾驭王朔的文字。
太爱了这片子。王朔是语言毒贩。
对话当然算到王朔头上,但是导演和摄影都有看头。
聊着聊着两个人都累了,大家看着也累,挺自我的一部片子,但是论zhuangbility格度还不够,普通观众不爱看,文青看不上眼
值得一看
我觉得还不错!
充满了软肋但依然好看,因为一个女导演竟然只用蛋逼活活撑起了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