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日子

HD

主演:役所广司,柄本时生,中野有纱,山田葵,,麻生祐未,石川小百合,三浦友和,田中泯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德国语言:日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2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3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4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5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6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3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4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5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6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7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8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9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维姆·文德斯:上路!直达世界的尽头!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新作《完美的日子》,入围7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5月25日,戛纳电影节期间,《完美的日子》世界首映结束,维姆文德斯带领主创亮相,特别介绍了主演役所广司、柄本时生。 关于这部影片的详细评价,抛开书本戛纳记者晚点会给出长评。今天,我们先通过这篇文章回顾,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之一的文德斯的创作一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电影业处于低谷时期。 在当时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下,萌发强烈革新意识的青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于六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后来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 受到法国新浪潮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的杰出青年电影人决意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立志要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一种“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 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创作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维姆·文德斯赫尔佐格法斯宾德,以及施隆多夫被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 这几位导演在后来的电影创作生涯中风格各异,自具特色。 其中, 由于同样对“启示性镜头”的专注,人们常常将赫尔佐格与文德斯并提,称之为“感性主义”(sensibilist)导演。 自然,“感性主义”一词,也远非文德斯电影风格的全部。
文/编:骑桶飞翔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公路片:都市人群中的“闲逛者” “我们中有谁不曾在某个雄心勃勃的时刻梦想过创作一部伟大的散文诗?这样的作品必须离开节奏和韵律去显出它的律动;它必须充分地轻快流畅,充分地灵活多样,以适应灵魂那奔放不羁的骚动,适应梦境那此起彼伏的波浪和思想那突如其来的紧张。这种能激发灵感的理想主要来自大城市的体验:繁复的关系交叉碰撞,结集在一起。”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在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的创作中,法斯宾德的电影兼具娱乐性与批判性,施隆多夫喜政治隐喻,赫尔佐格多关注怪诞与极端,而维姆·维德斯则以其创立并发展了的公路片而闻名。 事实上,文德斯在年少时即对好莱坞的西部片和公路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痴迷。在七十年代,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公路片,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
《公路之王》海报 但文德斯更受人关注的两部也许还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这两部电影同样不乏道路的主题与寻觅的色彩,而贯穿影片始终的,则是文德斯镜头下一个个“情绪的片段”。 在文德斯的电影中,主人公常常因为各式各样的缘由踏上旅程,处于一种漫游的状态。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中,德国摄影记者为寻找一次图片报道,于美国的公路上来回行驶; 在《错误的举动》中,年轻作家为摆脱虚无、寻找灵感而踏上旅程; 《公路之王》,则是关于放映机修理员布罗诺与身处困境中的罗伯特相遇后共享了一段自由的流浪时光而后又各自分离的故事; 到了后来的《德州巴黎》,主人公则义无反顾地踏上德克萨斯州的荒漠道路,影片被披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这种漫游的状态诚然打破了影片叙事上的连贯。但是,这些都市中的“闲逛者”,通过无止境(有时不无乏味)的旅程,让观众领略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及现状(《德州巴黎》便借荒凉沙漠,隐喻冷漠社会下难填的隔阂和被放逐的人类心灵)。 同时,还有那些在松散的旅途或驻足沉思中,突然遇到的那些无法言喻的时刻。这些时刻“清晰得如此出人意料,具体得如此压倒一切,以至于你屏住呼吸地坐着,或者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
这些电影中的时刻/“情绪的片段”,正如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中所阐述的“惊颤”体验一样,正是文德斯影片中感性主义层面之所在。 作为现代生活带来的最惹眼的意象:冷漠——使得人们不再“关心他人”。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唯我、效率,成了至上的准则。人们不再交流,不再攀谈,每个人所顾及的也无非是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地前行”而已。 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开,在沟通的失效与人际关系疏离的双重鞭挞下,现代都市的体验只让人感到世界无聊寂寞至极。
《柏林苍穹下》剧照,散伙后的马戏团只留下了玛瑞安一人呆坐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也造就了一批“闲逛者”。这些人迷恋置身人群(道路)所带来的享受(尽管他们并不愿意融入其中)。 面对道路上呈现在“闲逛者”面前的新鲜事物,面对一个个不断出现的不期而遇的场景,簇拥的人流变换的情景让人无暇细细体会却显得美妙无比。
于是,本雅明所言的“惊颤”体验便出现了,并随着旅程的发展,一波未平,另一个又接踵而来地“涌现”在“闲逛者”面前。 毫无疑问,文德斯对现代社会的冷漠疏离是深得其旨的。这种对于“惊颤”体验的表达在《柏林苍穹下》中得到完满的展现。 《柏林苍穹下》讲述了在城市中游荡的天使,倾听纷纭众生内心声音的故事。
天使丹密尔,聆听受苦者的言语 这部饱含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品,作为一首当之无愧的电影诗,又常常令人想起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下,黑塞追寻自我与顿悟的流浪汉小说《悉达多》。(而《柏》的续集《咫尺天涯》,被文德斯加入了一些情节剧的色彩,其间的失落与颓废,则让人想到令人窒息的《荒原狼》。) 这些天使既是救赎者,又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日日夜夜面对着“那些喃喃自语的心声,或苦涩,或向往”(战争、灾难、细碎的欢乐,永生使得这些天使见证了人类历史的一次次“惊颤”)。同时又是被救赎者,面对永恒的虚无,觉悟到人之成为人的原因:牺牲、爱和为他人服务(一如塔可夫斯基在《飞向太空》中给出的答案)。 摄影机:作为抵抗事物毁灭的武器 与文德斯影片中公路主题一同,构成其电影风格另一端的则是对于真实的记录。 文德斯在十几岁时初次抬起摄影机镜头,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那是由文德斯窗台下的行人、街道和倏忽而过的车子构成的不间断的影像,这也基本奠定了他之后的作品中,倾向如实呈现事物本来状态的底色。
文德斯 文德斯将摄影机看作是抵抗事物毁灭的武器,并同时常常抱持着用影像来忠实地纪录并拯救事物之存在的责任和信念。 文德斯常常拿来引述的是塞尚的一句话:“事物正处在消逝之中。如果你要看东西的话,你要快一点。” 文德斯的影像风格也常常因这种观察者的视角而显得宽阔冷静。尽可能少地使用蒙太奇,以旁观的姿态来持续地记录运动、变化, 公路、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纷纷扰扰的人群、繁复浩渺或者荒芜嶙峋的自然,便悉数在文德斯的电影镜头下得到了呈现。 同时,一种清水芙蓉,不事雕饰的美学风格也就诞生了。
事实上,在文德斯的影片序列中,纪录片占据了很重的分量。 《寻找小津》(Tokyo-Ga ,1985)是文德斯对自己电影事业上的“精神之父”小津安二郎的一次寻访,在这部纪录片中,文德斯用小津式的手法来记录这段旅程,展现了东京平淡无奇而又微妙祥和的社会景观。 《乐土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年)是年少时即“被摇滚乐拯救”的文德斯对热情动人的古巴音乐的一次记录。 ChanChan(PopularizadoPorBuenaVistaSocialClub)音乐:AmeritzKaraokeLatino-Karaoke-CantaComoBuenaVistaSocialClub
《乐土浮生录》配乐 其余的作品诸如3D纪录片《皮娜》(对“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舞蹈美学的呈现)、《都市时装速记》(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 ,1989)等等,也都得到观众不同程度的好评。 当然,文德斯最受人们称赞的纪录片也许还是《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2014)。在这部影片中,文德斯跟随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Salgado)的脚步,将满是悲悯的目光投向大地。
《地球之盐》海报 从科威特油田大火到卢旺达大屠杀,从埃塞尔比亚难民到南斯拉夫内战,一张张关于人类的冲突与野蛮行径的黑白摄影杰作,在短暂的时间内以幻灯片式的速度缓慢地呈现。 对这些苦难的见证使得萨尔加多陷入绝望,并感到“人不能这么活下去,没有人配活下去”。 而大自然使得萨尔加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寻找摄影的可能:通过对《创世纪》项目的完成,将自我的救赎融入到对地球上浩瀚生命的敬畏、记录和保存。 ※参考: [1]弗兰克·考施,于贝尔·尼奥格雷,曹轶.关于维姆·文德斯和摇滚的访谈——音乐根植在我的创作中[J].世界电影,2009(03):41-44. [2]梅书英. 威姆·文德斯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潘明歌.文德斯电影主题模式和风格模式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4(19):46-47.

 2 ) 时间被定格在役所广司的身上,时间的外在流动似乎消失了

1988年,文温德斯带着手持摄影机Eyemo以及Hi-8格式的录像摄影机,单枪匹马就来到日本东京,拍摄时尚设计师山本耀司的纪录片。

倘若Eyemo是为了拍摄城市全景而生,那Hi-8就是电子笔记本,而这两种摄影机,文温德斯会依据拍摄环境交替使用,且无需迁就于团队,自由度极高。

而1980年代,文温德斯眼中的山本耀司以及日本东京,是充满导演个人观点的影像,开场呢喃式的私自提问,将「身份」、「时尚」、「城市」等符号拉出。

顺着纪录片往下探索,发现文温德斯有兴趣的就是「认同」议题,山本耀司徘徊于东京、巴黎,如何在二战后于重建的城市、破败的国家之间,找寻暧昧不明的创造力以及可能的安身之处。

而回看文温德斯过往的剧情长片,从《守门员的焦虑》起步,无数作品恰恰正式讨论德国民族(或各地人)的认同/身份而产生出的焦虑。

因此,文温德斯的东京,当时夹杂于「黑色」间混屯不明的「人与家与国」复杂性,辐射出小至「个人」大至「国族」的认同议题。

三十余年后,文温德斯带着The Rolling Stones、The Animals、Nina Simone、Patti Smith,当然还有Lou Reed的音乐重返日本东京,而从音乐的系谱来看,文温德斯还是跑回了七零、八零年代。

不过,这次文温德斯的东京,不将国族认同摆在前线,文温德斯要拍一个公厕清洁工的故事,而《Perfect Days》其实是一部关于「劳动」、「音乐」、「时间」、「语言」的电影。

文温德斯首先带着观众凝视役所广司的工作日,从清晨微光之际的起身,到日正当中的厕所清洁,而后是日落的泡汤与夜晚的阅读。

在这样「清洁工的一日」当中,文温德斯镜头递出的稳重凝视,甚至是近乎于纪录片导演式的观看,是重要且必须的,因为这几乎确立了这部片子的厚实基础——有尊严的劳动。

而当日复一日,在这种重复性的劳动之中,文温德斯肯认了劳动,甚至是对认真看待自我工作的人们,近乎投以羡慕的目光凝视。

「庆祝辛勤工作的一天」,所以片中出现的这句台词,要提醒观众以及告诉役所广司,「有尊严的劳动」是值得喝采的。

在重复性的日常被建立之后,文温德斯开始在这样的生活中增添薪柴,加入许多偶发事件,以此阻断、破坏役所广司的重复性。 而役所广司的角色是沉默寡言的社会观察家,话不多,仅是静默地观察社会的变与不变。

前文所叙,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时间其实是被定格在役所广司的身上,时间的外在流动似乎消失了,这点体现在役所广司的卡带音乐、底片相机,甚至是言语之中。

役所广司的音乐与生活,让人认为「他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而役所广司是Lou Reed那个年代的人,那是1972年,至今现当代的当下距离半个世纪——音乐的存在,也成了这部片子不可忽视的角色。

「下一次是下一次,现在是现在。」

所以,当役所广司和小姪女说出这句话时,其实就点出来《Perfect Days》的核心主旨——变与不变,老派与当代,70年代与21世纪,音乐卡带与串流Spotify ,iPhone与底片相机,这些符号遭致文温德斯精准地遥相呼应,就产生了相对应的时间性。

这是役所广司以及文温德斯,面对当代世界的快速位移而反身透出的「不变」。 这种不变与役所广司的重复性生活交互辉映,反倒让观众觉察了时间,可以是静默的,可以是停滞的,可以是「不变的浪漫」——时间,锁在了役所广司的身上。

然而,这也是一部关于《语言》的电影。

役所广司的沉默寡言,明确指出了语言的暧昧性、局限性与不可辨认性,所以役所广司会说:「有些语言能够连接彼此,有些则不能。」 而这几乎与他这个角色的原生家庭产生牵绊。

虽然片中并未明说,但观众几乎能够在走至片尾的家庭戏,理解役所广司的家庭背景,是中产阶级乃至于上流阶级,然而,他却选择叛逃家庭,深入公厕生活。

到最终,观众得以发现,这种「不擅言语」的「沈默劳动」,其实是对于自身阶级的反动,对抗资本、叛逃家庭的工具,或许,文温德斯对于社会结构、生活的理解,时间和语言的状态,看得比谁都还透撤。

如果说,吉姆贾木许的《帕特森》的公交车司机可以是诗人,那么,文温德斯的《Perfect Day》的公厕清洁工,就可以是摄影师、哲学家。

这名公厕清洁工,用一种摄影之眼,杜绝于普世之外,窥见了树影摇晃,而后成为实践自我生活价值的修行僧——而这是只有活在自己时间的人,说着自己语言的人,才能做到的哲学。

我认为,文温德斯透过《Perfect Days》,庆祝、拥抱了劳动阶级,并且佐以音乐、时间,在越活越快速,求新求变的现当代之中,诉说了一则「我们其实可以活在过去」的故事。

而这是听一首Lou Reed的歌,就能够是「Perfect Day」的浪漫电影。

 3 ) 只能靠独自生活来得到泡沫般的自由状态

并不认为像其他评论提到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不反对平静、有规律、充满诗意的生活,但是个人觉得那只是一个泡沫,还好导演有把泡沫打破。整部片最有感觉的片段就是妹妹深夜拜访,直接打碎了主角看似自在的生活,让他直面那些人不得不处在某种关系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感觉从头到尾,主角的美好生活一直伴随着巨大的悲哀,即孤独,他越是因为生活中的小美好、小意外而喜悦,孤独带来的悲哀也就越突出。因为他的平静生活只能建立在独自生活的基础上,很多问题和困扰都由人际关系产生(比如最直接的,他工作在一般意义上是不体面的,他以及任何亲近的人(家庭成员)很可能也面临别人的指摘)。

独自生活能让他活在自己构筑的安全区内,但是人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离,也许和各种充满善意、有着不同故事的陌生人相处时游刃有余,但是当直面自己最亲密的关系(亲情)时,不免还是狼狈、会被伤害到,感觉全电影主角最“真实”的喜悦发生在和侄女相处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也就是面对妹妹的不理解(可能还有父亲的),这时他、以及观影者所看到的平静表象轻而易举就被打破,他也成为了我们所认识的一般人,不再是那种独自过着有秩序的生活时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可能我感受到的人大多数的状态都是没法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妹妹带着她的女儿离开后,主角只能伤心(可能心里自我安慰)——睡一觉——第二天开始新的routine。

这个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只能被忽视、转移注意力。很喜欢结尾的又哭又笑,可能这正是生活本身吧。

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表达这些,但这正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东西。

 4 ) 《完美的日子》影评:生活中的小快乐

在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优秀日语片《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中,有更多搞笑的奇思妙想。

不久前,维姆·文德斯以画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为主题的3D纪录片首映。自那以来,这部电影很容易被称为德国导演最好的电影。


事实上,要找到一个更好的题材和切入点,你必须追溯到更远的地方,从巴黎,德克萨斯和欲望之翼的制造商。

剧本上的故事上听起来并不那么有趣:文德斯在一个东京流动公厕清洁工的身上意外地发掘出了一个活泼的故事,他把画笔换成了马桶刷。沉默寡言的平山在工作中耐心而细致,导演文德斯本人也是如此,两人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魅力。


这是一首歌颂生活小快乐的颂歌。

平山在上班的路上听着他最喜欢的歌,带着一本喜欢的书躺在床上,享受着与他相处融洽的侄女的意外来访。

一位情绪激动的同事试图说服平山用他最新流行的老式磁带——大卫·鲍伊、卢·里德、尼娜·西蒙——换大笔现金,但平山平静地满足于自己的处境。

这部电影的副标题可以是《禅宗与厕所维修艺术》。我们这些艺术电影爱好者已经学会了预料最坏的情况的出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我们一直在等待锤子落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剧透,但足以说明文德斯能让你微笑。


也就是说,直到你意识到你可以用你的旧磁带赚到一笔小钱。

 5 ) Feeling Good!

#BFI #LFF #Love 属于在最差的厅看了最好看的一部电影,Curzon Mayfair的厅也太亮了…屋顶的灯都不关吗?要不是坐的太靠中间可能就要冲出去问一下了。伦敦电影节第十七场,目前最佳。文德斯果真是爱小津,整部电影叙事节奏,内核表达,镜头风格都有小津的味道,尤其是内核表达部分,但不同于小津的以家庭为基础呈现对于过去的不舍,文德斯看起来依然是自我放逐式的洒脱,改变就改变吧,我还是那个我,影片的整体风格也更诗意一些。

内容上,以表象看影片大多展现的是现在,有种《让娜·迪尔曼》的感觉,重复的过着生活,同样表达了时间的重要性,不过重复一周的生活没有让人感觉到他悲伤,反而着重展现男主享受的状态(我是真的很怕出现一个突兀的结尾),“现在就是现在,下次就是下次”,现在也会是过去,未来也将是现在。这种享受的状态当我们看到后就变成了过去,就如同那相机镜头闪过的刹那就已经成为过去,这也是看完电影后最直观的感受,非常怀念坐在影院的这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以这个为基础看影片的里子就格外明显了,就是表达了一个对过去的留恋和不舍,天树(东京塔),地树(树友),人树(白天的人摆成树形,晚上的人充当耳朵)似乎都不会变,还有那磁带,书店,餐馆,小酒馆,澡堂子(这个澡堂好像是《盗钥匙的方法》同款)和小紫灯一样,坚持住。看完我也想像男主般用自己的所能去抓住那过去的美好,不松手。

视觉上,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偏多,凝视感很强,这也是展现男主工作的部分。梦境部分则也被呈现出来,黑白色流动的梦境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不过可以感觉到他失去了爱人,夕阳下骑行那段路对于他很重要。影片中也是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镜头,第一次进入书店时的移动变焦带有新奇之感,也对应了老板娘给人的感受。外甥女来的时候很多手持镜头,展现男主得小心翼翼,怕打搅到对方和额外的情绪波动。看到被拆除的房间时的POV镜头,让观众带入男主感受那对于过去的不舍。结尾处的直视镜头感觉更是打破空间的设计,他与我彼此凝视,均满眼噙着泪水,脸上也同样的闪现出开心与悲伤,“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And I'm feeling good”。

听觉上,大量怀旧的歌曲,首当其冲的就是Lou Reed的《Perfect Day》,伴随着脚踏车的画面,很难不让人怀念逝去的青春。《House of the Rising Sun》也分版本出现,还发现日本版的《House of the Rising Sun》好像Nirvana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In the Pines》)。地下丝绒的《Pale Blue Eyes》充满感伤和忧郁,而结尾处的《Feeling Good》则代表着坚持。

Intro,导演本人假眼丢失无法到场,所以他录制的Intro中背景有一张眼睛特写的照片格外引起我的注意,照片好像出现在了影片里?那梦境中的一瞬。

 6 ) 一种生活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短评表达不尽,决定写篇长评。

今年戛纳主竞赛的作品观影过半,最为惊喜的还是文德斯的这部《完美的日子》,算是摆脱了近几年其作品的低迷,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影片中的平山是Tokyo Toilets的一名普通清洁工,日复一日的早起,放上欧美老乐手的磁带,独自驱车开始清洁工作。一个人的生活似乎冷清,但他身边总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帮助被困在隔间的小孩,在公园中休息时拿出相机捕获斑驳的树影,捧起树下的小苗回去培养,一天的舟车劳顿后在浴场泡澡…他每天永远以微笑面对,尽心尽责的打扫着厕所的卫生,过着一种近乎是“禅意”的生活。

但在这似乎逍遥的生活下,暗藏的却又是其内心最深层次的孤独。

能在厕所中与陌生人留下的井字棋玩的不亦乐乎,却又不敢与长椅另一端的女性的眼神交汇,在同事的身边总是选择沉默。

而当其外甥女的突然出现,则彻底打破了他的生活。她纯真的眼神中不再认为平山是社会中的失败者,而是将他当做自己的朋友,尽情的与他聊天,用与其相处的温暖时光去逃避强权母亲下的生活。但当她离去,平山也失去了他生活中的陪伴。外甥女就如同一道星光,匆匆划过平山漆黑的夜空,虽是一瞬,确点亮了他生活中的缺失与遗憾。

在影片结尾,平山又一次回归自己的生活,驾驶着他的工作车,放着Feeling good,迎着旭日东升,泪水与喜悦在他的脸上交织,霎时,我竟也无语凝噎,静静的感受这美好的一瞬,体会与他度过的这段完美的日子,体会他的生活。

观影时恰好刚刷完文德斯的大部分虚构作品,又正在阅读他的随笔访谈,结尾后对我的触动则多了那么几分。回望其作品,从《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到《直到世界尽头》,文德斯一直以他独有的风格去描绘人处于社会中的状态,本作也不例外。我们的视角就如同《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以上帝的视角充当平山生活的旁观者,默默的注视,最后匆匆离去。

其实在观影途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自己的奶奶来我居住的城市看病,因为学业的关系,相隔两地,许久未见。夜晚,她悄悄走到我身边,手中紧握着不知多少张百元钞票,想要递给我。还在观影的我听到声响,扭头过去,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如河水般奔流不止。我们两人紧紧相拥,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与之度过的时光。也许这是在国内老一辈人经常会做出的举动,也许是自己太过敏感,当时给我的触动极大。

事后想起奶奶的一生的经历,她似乎也像是影片中的平山,面对着生活,日复一日的劳作,过着似乎是自在的生活。我出生以后,由于母亲工作关系,幼年时一直与奶奶生活,我的存在就像影片中的外甥女,为她的生活注入了陪伴,而当我离她而去,生活背后的空缺与孤独也一同被点亮。她总是笑着与我挥手告别,但一次不经意的回头,望见了她的手偷偷擦拭着眼眶中硬要憋回去的泪珠,坐在车里尚年幼的我也不知怎的,泪流满面。

说的有些跑题,有些多了,就到此为止。

 7 ) 展现一种生活

如果劳动就是劳动本身的话,那劳动就是正常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值得被呈现在银幕上。

理想中我们追寻着脑力、体力劳动的平等,相互尊重,各职业间不分高低贵贱。然而现代社会却是相反的,内向不善沟通的人无法飞黄腾达;握过清洁工的手会被嫌弃;独居不结婚、干体力活到老会被议论;坐豪车的物质标准依然比读书听音乐的精神标准更贴近成功。

文德斯没有大笔抨击讽刺或者爹味说教,反而是仅展示一个最普通人的生活一角。他的生活没有大富大贵跌宕起伏,没有去质问人生的意义,命运的不公,只是遵照着自己的life circle认真工作,善待他人,有小爱好,保持好奇,努力而善良的生活着,也许对于大叔这个角色来说这就是他力所能及的完美的日子。

在柏林,是天使观察着地上的人,在东京,是我们在观察着一个大叔。

 短评

Wenders最喜欢的歌一定是我们老李perfect day,他是在电影中使用这首歌最多最频繁的导演吧,还记得《阿兰胡埃兹的美好日子》里拉来翻唱的尼克洞。一个上了年纪的摇滚爱好者在东京打扫厕所获得inner peace…真情你我。

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27th Debussy Theatre 8:30-10:33 文德斯必须要回答的是,他是在为谁拍这个电影?我看到独居的aged体力劳动者会想到他孤独死的结局,看到拉着婴儿车找孩子的妈妈会知道这是丧偶式育儿的折射,看到y2k一样的小姑娘会知道她有多大概率面对校园霸凌或年长男人的性骚扰——这就是我们大美东亚。我身边的美国人看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和公园的路牌照应了会笑出声,看到锁上门就模糊了的厕所会笑出声,看到从鸟居附近栽移回家的小苗也会笑出声——这是他们看到的大美东亚。我必须要问,他如何或者说有没有想过这种他所歌颂的(来到东京发现厕所很干净所以要拍一部电影)体面的整洁、治愈、“小确幸”的背面是一些人无法在这个文本中获取到的之于他的“想象”同样重要的现实?而一部导演电影多大程度可以牺牲这种现实?

10分钟前
  • Fickler
  • 还行

拍的太好了。整个戛纳唯一在关注生活的导演。没有故弄玄虚,没有炫耀手段。那些说这是精英阶级童话的朋友也是在幻想工人阶级的苦痛。工人阶级连发现一朵花美好权利都没有,只能咆哮才能满足你们的猎奇,赚取你们的眼泪吗。难道吃饱一顿饭,晚上看看书,拍张照片都要被归为精英吗?还是说,你们被大多数人比你们拥有完美生活的事实吓到了?

12分钟前
  • Solala
  • 力荐

C+. 一种《让娜·迪尔曼》的反面,将重复升华为生活的仪式。故事是完全悬浮的,但文德斯本就只在意个体内心的流浪,削弱情节而专注塑造由光影加持的情绪景观,也是扬长避短的理智做法。可偏偏又没能走到极致,而是在回溯人物前史的企图中,将原本轻盈的腔调拉回一种虚假而怪异的“现实”。结尾煽情真是用力,演的真好,拍的真笨。2023.5.25 Bazin

15分钟前
  • 双晚
  • 还行

骨子裏還是公路片,公益廣告+老男人感慨光陰逝去的碎片,然後有點水土不服。文德斯的創作邏輯一定是首先發現日本公廁很有趣以及收集了很多footage,然後努力套了個極度平庸的劇本。不得不說他對影像的直覺和敏銳一如既往太好了,那些關於陰翳之禮讚有點意思,但是一個聽Lou Reed的日本潔廁大叔實在無法讓人入戲。最後…為什麼老男人都會覺得代表純粹美好的小女孩一定會喜歡自己?

2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本届戛纳又一个无产阶级形象。一个劳动甘愿的、艺术化自己生活的无产者,还让一些有特权先睹戛纳片的资产阶级义愤填膺了,哈哈。太tm逗了。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说他是个积极的东方主义都行。这只是一个可能性,我也很怀疑资本主义给不给这个机会实现。这部片主打的还是天真,没那么复杂的zz主题,更谈不上社会危害。文德斯就是这股子天真让人觉得好。

23分钟前
  • 葱味儿迷魂丹
  • 推荐

从“德州,巴黎”到“东京,公厕”,文德斯的主题从Lonely变成了Alone。孤独的人不一定是可耻的,他可以每天从事千篇一律的洗厕所工作,而生活并未因此失去各种颜色。这种低欲少物质而精神富足的日子,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世界很大,足够容纳无数个小世界,认为劳动工作者不配享有文青生活的人究竟是有多愤世嫉俗啊?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0+++/10 #NYFF61 三种类型的杂糅:文德斯挚爱的小津的画幅,如铃芽之旅般将公路电影重置进日常/非日常的辩证之中,而最隐秘的则是银翼杀手式或直到世界尽头式的科幻/赛博朋克:霓虹紫外的植物培养室,如防化服般的工作服,后现代或拟物风的厕所,涩谷-墨田所对应的垄断集团-城中村,仿生人样的年轻辣妹,复古的媒介选择(磁带/胶片),那些将此片视为“赞美生活仪式感”“俯视劳动群众”则是最糟糕透顶的误读,正如分不清输赢的井字棋,文德斯选取的则是绝对中性的视角,Lou Reed的Perfect Day当然不是歌颂而是绵延的伤感与浮动,正如梦中飘动的黑白影绰,在变/不变-日常/非日常的各种情绪间流淌,正如结尾对役所广司面庞的持久凝视。保留对社会/都市地景关注的同时,文德斯带有谦卑姿态地借用日本为舞台重构建带有末世/后世气息的超生活/后生活想象。

28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当然是一部非日本本土导演才能拍出来的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feature而不是bug

3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一名东京公共洗手间清洁工大叔的文艺生活。看树木和光影,听磁带,读书,拍胶片…他单身,吃饭、洗澡、洗衣服这样的基本起居都在家外解决,家更像是一个容纳精神生活的空间。在小屋的梦里,叠化着一些潜意识中的黑白意象,这才有了点文德斯的味道。不过还是不懂为什么大导演都喜欢跑去外国拍他们想象中的文化,就算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确实可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日本的公厕确实最干净和人性化,这个人物的塑造也还是过于理想模式了点。老导演的一次任性创作,一个电影版的文德斯‘s书影音豆列。

37分钟前
  • 一只麦麦
  • 还行

我不认为这是对体力劳动逆来顺受唱赞歌,而是对主动选择低欲望社会的自我剖析,而在这一点上东京只是一个载体,放到其他资本主义都市也都能用新的形式成立:白天带着精致齐全的小工具出去打扫公共厕所,路上听听patti smith和van morrison卡带,间隙用胶片机拍拍树影,有熟识的小店和照顾自己的会用演歌腔唱“日升之屋”的老板娘,工作完去泡个汤,晚上回家照顾照顾花草,睡前读读福克纳、幸田文、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坐在影厅的老爷们质问:“为什么不反抗呢?为什么不求变化呢?”是啊,为什么呢?在役所广司的角色上就能看见日本从“一亿总中流”到“失落的x十年”

41分钟前
  • Yurixius
  • 推荐

HKAFF-07-戛纳最佳男演员获奖片。役所广司能拿最佳男演员实至名归,他的演技已经臻入化境,将情绪都融化在了平凡的日常当中了,哪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演绎,观众也能跟着他一起呼吸,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正如他映前所说:这是一部看完让人如沐春风的电影。

4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No.10014。#36th Tokyo IFF# 开幕片,前获2023戛纳主竞赛最佳男演员+人道精神奖。为了给东京电影节开幕这部片一直把亚洲首映压到现在,看完之后觉得实在太合适了做开幕片了,就是东京(涉谷区)的委托创作嘛(也就比纯宣传片好那么一丢丢)。确实是德高望重的老导演职业生涯末期会拍的且应该去拍的那种影片(总比拍不着调的商业片好),可以跟《里斯本物语》对比来看,重视日常细节甚至可以说全都是日常细节,在重复中带出差异。从类型上说也算和日式“职人电影”靠边。有个特点就是毫不掩饰数字质感甚至是有意去找数字质感(但是又不是一个指向媒介材料的处理,我是觉得不够讲究)。看完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看的必要……可以展开讨论一下电影史级别的老大师的晚期作品,我想了想觉得能跟戈达尔、阿巴斯和瓦尔达来比的人还真没几个……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Cannes2023-37 外国导演看日本还是能看出一些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男主绝不会像日本电影里一样坐下来吃有味增汤的早饭,而是一罐贩卖机咖啡就出门上班了。把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还原为一个体面生活的人,让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机理变得更为生动有机。对于男主家庭背景的一笔带过,而是强调所有“当下”的生存状态,是导演的艺术选择。役所广司这个影帝我颁了。

51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2023戛纳电影节/两个老男人在夜晚的河边踩影子,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美的男性银幕段落了……文德斯一贯地擅长捕捉人际关系中微小不被关注但足够触动的细节。虽然整体有点像宣传片,但总归还是很舒适的电影。

55分钟前
  • 伊邪那岐
  • 力荐

戛纳打卡,大叔很帅气,画面挺有质感,侄女有点神似新垣结衣。东京的厕所真好看,表面看似平凡的清洁工,隐藏着一颗文艺的心,一个人就足够强大丰富了。胶片摄影绿植音乐,看似跟清洁工毫无关联,反差却也在情理之中。让我想到一句波德莱尔的诗,别人看我喝最低劣的烧酒,而我却在风中行走。侄女说,妈妈说叔叔仿佛跟我们不生活在一个世界。大叔应该是INFP。

57分钟前
  • 幻衍
  • 力荐

导演因为看到漂亮、干净的东京厕所有感,创作了这么一部作品。两个小时,我们跟随役所广司的表演沉浸在日常影像之中,日常像个囚笼,而书籍、音乐等细节暗示了男主角更丰富的过去,低欲望社会的自足,关于幸福的阐释隐藏其中。文德斯依然会玩一些超现实的视听手段,让影片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60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所谓完美的日子,并非在于高低贵贱、福寿安康,而是要游荡在近乎奢侈的舒适区内。一旦舒适被打破便难称得上完美,但被打破的舒适,则可能为你带来迷人的愉悦。维姆·文德斯对美的观察力令人咋舌,即便是东京的厕所,依旧璀璨。役所广司的表演不动声色,相当出色。

1小时前
  • HarperDie
  • 推荐

一条评论说"劳动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美化更不该用树影,胶带等的自我感动去稀释。这些装饰将男主收编进了某种资产阶级目光下的收藏品中"。的确,影片讲述的是男主的一种"秩序",但在我的经验里这种秩序通常在劳作中会被很大消耗。但我也不太想和社会性联系起来,perfect就perfect了。也有几个尬点(店主说that's rare, that's lou reed; 导演在秀听了什么好审美的音乐; 女孩亲了男主一下)。但总的说瑕不掩瑜。影像上,"wenders对影像的直觉和敏锐一如既往太好了"。树影,充满神秘和永恒。

1小时前
  • 豆友4097316427
  • 力荐

东京版《Taxi Driver》,役所广司个人秀。可惜文德斯不像斯科塞斯一样出生在纽约,作为外来者对于东京的城市解构自然也就停留在域外视角,倒无可厚非。配乐show off感觉过多,但Pale Blue Eyes和那段车中对役所广司目光的长镜头太契合,Sachiko Kanenobu如此冷门的70s初日本女音乐人的运用没有料到。 结尾揭开役所广司身份背景的时候还有些失望,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消解了他本能带给观众的身份认同感。不自觉地发问,为何让自己活的节奏舒适而自洽同时具有良好审美就一定得有既得利益的家庭。但结尾让我释怀了,事实上,身份与背景根本不重要。所谓的对于这部片子小资情调,不关注“下层”阶级苦痛的言论。能说出这样的话本身就代表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敌视,谁规定劳动人民不能有高雅情趣?

1小时前
  • 野三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