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家庭!
第一 普通家庭 最通透的一家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近乎理想的状态)从老爷子的态度 到神仙级的姑姑(外貌和处理事情光明磊落)
第二 商人家庭 开始以为商人真看得开 后来这家太乱了!夫妻各自公开玩!名义姐弟 乱伦 还贩毒 仙人跳 编剧肯定和被这种暴发户欺负过…(草根精英 草莽英雄)
第三 官员家庭 老爸是国企老总 八面玲珑 全部以利益得失来算计! 敢舍弃也敢拉下脸 这种人一定会高官厚禄!
第四 底层家庭 电影放映员 最善良的一家人 可惜贫贱夫妻百事哀!
第五 文人家庭 应该是编剧自己yy的角色!想尽齐人之福!全局最善解人意 忠贞不渝最漂亮的三个女人都围绕他转! 几乎是最完美的家庭和结局!
【最强王者】 文人家庭的妻子! 智商情商双高!事业上利用追求者 并且还没付出任何代价!情感上通过接纳女儿来牢牢拴住丈夫的心 让敞亮的卢阿姨 都望而却步!
如果继续写着家人 女的可能在企业改制之后有能力和思路改革公司私有化(她本来就是销售负责人)男的掌握媒体资源珠联璧合(男的用过媒体资源帮理发店 见识过能力和手段)top2 !
官员家庭常务副市长没问题 但稳定性 不如文人家庭 因为太机关算尽 总有漏算 特别是官场一个站队不小心 就人大政协了!
这部剧里面的所有人都没有做错,但都在还债,是谁欠下来的债呢? 梁思凡:损伤神经导致下身瘫痪,梁曼诚和杉杉阿妈对他特别好,包括云云妹妹,但一家人住在亭子间没有隐私很尴尬,穷苦却互相温暖着,不禁要想穷开心的意思是不是穷又开心着呢? 沈美霞:有3种选择:回云南寨子、被卢玉琪阿姨收养、回沈若尘家,被收养和回家两种选择任一选择都会导致一方不满意,只能回云南自己寻个清净,离开纷争的双方也会好很多。 沈若尘的老婆梅云清是个很立体的角色,塑造的特别成功。从知道老公还有个女儿的惊讶与难以接受到不情愿的被动接受,到试图离开老公以摆脱矛盾,到发现离不开老公更不能主动把老公送给别人便主动提出接受美霞甚至与卢玉琪争抢美霞。梅云清聪明就聪明在,她所有的不满是表达了自己的脾气和立场,每一次发作不是随便的作,是特别有智慧的上海女人,老公身边都是大美女,解决女人是解决不完的,留出时间自己做好选择后解决老公这一招实在是高。婚姻里女人/男人主动往外推一下很容易就婚变,婚姻相处是需要智慧的。
沈若尘处理卢正琪与雅妮的事情手段伐要特高,萝卜加大棒从来都是最好使的。第一次去拜访雅妮在迷你理发店,注意到雅妮是个善良讲道理的人也注意到店里生意太冷清,于是借自己在编辑部的关系帮助雅妮做个宣传(在纸媒发达的年代,好的宣传就是一根甜萝卜),等证据到手后(信件),告诉雅妮法院会做字迹比对(带着复印件来找雅妮,信件早已交给法院),雅妮被推着往前走,否则会有诬告罪上身(大棒)。
梁曼诚从云南回来前与原配离婚的对话很有意思:“我要回上海成就一番事业,在这种山沟沟里待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可千辛万苦回到上海不过是个电影放映员,还没有在云南做个知识分子地位高,当初留在乡下的人应该认清了自己未来在哪里其实差不太多,所以不如留下过自己的小日子。梁曼诚和很多人一样,上海那么大那么繁华可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吴观潮的塑造也很到位,作为国企总经理,能到高位的人必定是心狠手辣,手段很高推脱能力一流,最后升职受限的原因也在于一封卢伯伯的举报信让领导看到了吴观潮对亲生骨肉的无情,不得不考虑无义之人德不配位,若仍旧提拔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任。
安永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亲生爸妈的极度渴望与亲生爸妈的冷漠自私让永辉极度地恨亲生爸妈,因爱生恨。
时代不就是一大段时间吗,时代为什么会无情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的恨多是因爱生恨,爱会反噬,恨也会。在悲惨的时代,爱是我们唯一的救赎,人性不只有恶,人性的脆弱在至暗的时代也会拯救人类。
看这部剧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由记得是几个孩子到上海找自己的爸爸妈妈。看这部剧最让我难忘的是他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歌词而且还好记,当时我们学校请了老师专门培训有兴趣报考音师(音乐师范)的学生,那时候学习一般,我去报名了,要唱一首歌我唱的就是这首歌,而且还被选上了,高兴得很。现在想想是这首歌成就了我,所以这部剧和歌曲永难忘。
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上海那么大 有没有我的家
再次申明,我国的电视剧产业,真的倒退的太过分了。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令人难忘的歌词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知青的私生子……
这里有我儿时对上海的第一印象。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绝对是十岁前印象最深的电视剧之一
居然是黄蜀芹老师导演的……主题曲立刻脑子里有了,以及,这片的尺度和社会性,现在想来真是惊人啊
黄蜀芹导演继《围城》之后,又一部写进大众文化史的极具影响力的电视剧。《孽债》当年的风行,在于它准确击中了知青返城带来的家庭情感原罪、经济初兴带来的社会的个体化与公众工具理性的盛行,以及中心与边缘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与隔阂等改革开放史语境下的众多时代痛点。正基于此,其一方面在极具公共话题效应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成为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今天再看该剧,能够清晰看到黄不管是出自女性视角的惯性,还是政治安全的考虑,将关注焦点放在日常家庭生活,而非对于特定时代的反思上的拍摄导向。而这样的生活化导向,却意外地为经济腾飞之前的上海,保留了众多市井街巷和普通市民生活风貌的一手实景影像资料,难能可贵。
http://movie.douban.com/pics/nst.gif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 想看沪语版
20年前上海人都在看这剧还讨论。几个男的在云南拆烂污,他们的老婆都挺上路的,但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权利,不要责怪父母,请责怪国家。最后几个孩子都回了云南,是为了不给现实中想来上海的知青子女留下落户先例吧。拿录音杆的太不专业了至少穿帮三次。除了新客站,只认出了龙华塔,其他地方都变了样。
应该让5毛们去边疆插队落户。
#真·暴露年龄系列#因为王华英连到这剧。说上海话的电视剧,这个最棒了。当年魔都还出产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现在……:(。
美丽的西双版纳
记得当年这个片子一放,基本上全上海的已婚女性(与插队的男的结婚的)都会问丈夫有么有孽债.....呵呵,就跟《神阿,再多点时间》放完后日本掀起艾滋病检验潮一样.....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主题歌
小时候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来应该是根本未曾看懂。听爸妈说,无数的知青当年为了逃离农村回到城市,离婚,扔下孩子,甚至不择手段,就那么毫不犹豫地走了,至于放弃个把小芳那是家常便饭。孽债是个人造下的,更是这个国家的
机缘巧合下看了这部爸妈年代的神剧,惊讶于这部老剧的包罗万象和每个角色的学历职位和家庭环境谈吐言行无缝链接的精准刻画,真的无愧经典二字。看完以后觉得在时代和命运的裹挟中,爱情友情甚至亲情都可以是不堪一击的,但每个人都还是会勇敢地move on,因为this is life.
伤痕题材,冲突矛盾和挣扎,非常辛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