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在深夜,忍着睡意却终于看完了这部拉芙蕾丝,原谅我忘了截图,说实话我原本是冲着去看的,但是越看到后面越有一些不忍,所以看完还有特意到网上搜了拉芙蕾丝真人的生平经历。
21岁认识了酒保老板chuck后,遭遇威胁、性虐待、强奸,chuck逼迫她、 打她、威胁她,婚前婚后完全是两个人,之前只是把她当作性工具,但越到后来越过分,把她当作赚钱的工具,逼迫她去卖来赚钱,来偿还自己的债务。做男人做到这种无耻的地步我真的不好再说些什么 ,只能为广大女性同胞默哀了,后来找深喉的制片人,拉芙蕾丝说:到现在还在看深喉的人对我真的是一种侮辱,这完全是一种性强奸,因为我在拍的时候一直有一把枪指在我的头上,后来拉芙蕾丝成名了 ,但是却一点自由都没有,钱也没有,甚至无法跟自己的好友诉苦,经济大权掌握在check身上,深喉六亿票房,拉芙蕾丝仅仅只有两千五百元美金,而且都被 check拿去还债,之后还一直被 chuck 逼迫去跟名流做爱赚钱。
她一夜成名,可是谁看得到成名背后的辛酸,是那么无奈,人性的邪恶和黑暗,肮脏的色情交易金钱交易。后来她终于跟chuck离婚,变为女权主义运动者,反对色情与家庭暴力,并且经常公开演讲,但由于她的过去,她在同行队伍中经常被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抛不开对我的成见,但是却利用我的名声赚钱 。
随后出除了自己的自传,终于可以说出自己背后那些心酸的事。
53岁由于车祸而死。
前有沃尔伯格挑战约翰霍姆斯的《不羁夜》,现在阿曼达又来演绎《拉弗蕾丝》。其实两部电影的节奏和叙述角度几乎是相同的,只是相较于《不羁夜》的冷嘲热讽和含沙射影,这部《拉芙蕾丝》来得更真实和可信,自然也很容易打动人心。
电影画面极具七十年代色情电影的质感,大量细节的还原和重塑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了《深喉》当年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兰兰再次延续了自己客串小众冷门艺术电影的传统,这次终于是本色演出,总算是没干出什么出格怪鸡的行为。
我写影评总会感到有压力,因为我觉得写得不如别人。
可是我慢慢发现,好像不是每个人都会把写评价当成一件很认真的事情。
那我认真看完了一部电影,心里有感悟,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可能是完美主义或者某种自卑心理,我总觉得自己就算写了,也比不上专业影评人,有粉丝的博主,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很会写的人,很考究能把影视剧的细节讲得头头是道的人。
但看一部电影本身的意义不是这样的。
我是观众,我看了电影,我有想到的东西,有话想记录下来,或者单纯说一句我喜欢,都是可以的。
我记得以前,看完某个特别喜欢的作品,感到心潮澎湃,就爱逛贴吧豆瓣知乎等等,看看别人怎么说,有没有我没发现的细节,有没有人和我有共鸣。
大热作品一般都是有的,看的人多,讨论也多。但比较冷门的作品,能找到的有意义的讨论就不多了。
我记得有一年我看了《lovelace》,因为是关于色情片女演员的电影,所以当时豆瓣上的好多影评不堪入目。
但我看完,觉得女主好可怜,我能看懂她的表情。
她好不容易从丈夫旁边跑出来,碰到了警察,警察却叫她“that bj chick”,那一瞬间她眼里的希望都破碎了。
还有她和朋友见了一面,朋友有心想帮助她,但丈夫却在门帘外面守着,不允许她说任何坏话。
所以她哪怕面对关心自己的朋友,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说“我这样的女人能找到chuck,很幸运了”
我还记得她一开始漂亮又阳光,但嫁给chuck才三个月,整个人就变得憔悴,眼底都是疲惫,发型也是平常没心情打理的样子。
记得她刚刚拍完那部电影,出了名,接受采访。女主持人很不理解地问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她说:“因为里面有我啊。”
我理解她,一个从来没有被人重视和珍惜过的人,突然间制片方看重她,观众知道她。她最漂亮的样子也被镜头记录下来了,当然会是开心的。
但是后来她的父亲给她打电话,说他去看电影,结果发现演员是自己的女儿,很伤心。她和父亲一起在电话里哭。
即便父亲也不知道,她是被丈夫哄骗和强迫的。
最后,她跑去求助制片方大佬,大佬还希望她拍续集,结果她摘下墨镜,露出别人看着都害怕的淤青。
制片方大佬痛揍了她的丈夫,作为观众看着还算解气。
以上这些片段,我都不需要重温电影,不需要再搜出来看看解说,都是一直记在我心里的。
除了觉得女主可怜,我也觉得气愤,难过,因为现实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虽然所有人,包括今天看过这部电影的很多观众,都会把她视作一个没有感情的,可以宣泄恶意的玩物。
但是我相信,制作这部电影的人,出演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是理解那个女演员的,他们理解很多个处在这种情境里的人。
也会有很多观众理解,哪怕他们的评价不在豆瓣的前排。 我今天突然打开了话匣子,想认真写下这篇迟来很久的影评,就是想告诉自己,和也许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用害怕写影评,世界上一定有人理解,一定有人有共鸣。
豆瓣上有《深喉》的剧照,闲的话可以看看。人物男女主还原度很高,美术的还原度也是顶级的。还原出了一个时代。人设非常饱满而真实,延伸着种种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原生家庭,女权主义,消费主义等等。首先原生家庭对女主的影响的是巨大的,尤其是她的母亲。出去玩不许晚回来,晚了打嘴巴子。对女主的青春性冲动,给予的是压制。青春期性压抑必然导致反弹和叛逆。镜头直接一切,真的是干净利落又漂亮。然后直接跟别人跑了。但是当她受到家暴,回家想住几天都不行。主要还是他妈拦着,肯定是不让住。死也死外面。还让她必须委屈求全。这有种压抑女性人权自由的典型扣题。从身体到精神都得服从男性的暴力,而且还是她妈要求的。这样赤裸裸的展现,既是点题女权的觉醒,对比在今天的女性。再没有受压迫的日子,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其中很多大明星的客串十分亮眼,尤其付兰兰这个犊子,整那一出真是让人忍不住笑,瞬间想起他挑头整的《灾难艺术家》,也是活活的给你还原。作为定性为人物传记片的电影,及格是有的。
最后主角的两个人相爱相杀都很扭曲的关系,当然相爱可能少一点。上节目也说的很清楚,锅直接甩他妈头上了,一点都没惯着。最后核心其实集中在女性觉醒和反家暴上。跟母亲的和解也是略显牵强,影响人设。对比《花样女王》那种我就是这样的人的感觉差了很多。总之,就冲女演员的奉献精神,给个满分也是应该。
影片中的女主琳达,我没看出来和《给朱丽叶的信》里头的索菲是同一个人。索菲,是一个很干练积极的女性,可是琳达,却近乎颓废,十多岁怀孕生孩子这种事,对保守的中国人都无法理解,包括我。查理,现在听到这个名字就恶心,女权在他眼里就是个虚有其名的空壳。践踏女性自主权,像对待奴隶一样对琳达,琳达只是他用来赚钱获取利息的性工具,衣冠禽兽,何况还是个外表毫无优点,猥琐大叔的代表!
真正戳泪点的是琳达与父亲的通话,我曾一度怀疑她的父母是否是冷血动物,可是当我看到父亲颤抖的拿着听筒,泪目,以及母亲切换频道的时候,原来他们真正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女儿。他们的信仰要求女性必须服从丈夫,可是一个像查理一样的变态是该被主惩罚的。
最后的最后,琳达写《苦难》,终于,摆脱了噩梦,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有了孩子,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这样,似乎看到了索菲的影子。
You can come out of this a complete person again. I can finally be myself!
不论你是否经历了lovelace的痛苦,永远,都要be yourself,and fight for the rights,fight for yourself!
刚看的时候感觉女主很漂亮,想看类似欧美的情色片一样看唯美的身体,可是看到倒叙的哪部分的时候,突然之前那么顺畅的发展都另有隐情,她并不是一个钟情于色情的女孩,虽然喜欢偶尔的刺激与放纵,但谁又没年轻过呢,短暂的倒叙(个人感觉是)让人隐约看到光鲜的背后满是酸楚,而且来自最亲近的人,酸上加酸啊,也许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吧,在他们看来可能无关紧要,我只能说佩服她,她打破了好些人不能打破的软弱,很难用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桥段,语言是没法理解的,我始终觉得影片的结尾处少了一句sorry,至少应该有句sorry,该来自谁这个留给大家讨论,当然不是查克的
挺流畅的一部电影,没想到分数这么低,可能跟女主角有关系吧。我指的不是演员——虽然不少人质疑阿曼达稚嫩的演技,我倒觉得还好,演的很自然,而且也演出了剧情里需要的那种层次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喷的地方——我想说的是这个角色本身,问题就出在了她的层次感上面。
影片的叙事方式不算循规蹈矩,大概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走马观花的交代了女主角琳达与其第一任丈夫恰克的相识,并在后者的带领下,接拍了名震天下的《深喉》,然后由此一炮而红(literally,“一炮”而红)。第二段则源于琳达为出版新书而进行测谎,并因此触及当年的回忆,然后通过插叙把第一段故事重新审视了一遍,只是这一次展现的却是光鲜背后的另一面。第一段故事可称为“表”面,第二段则是“里”面。
在“表”故事中,琳达完全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甜心的形象,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争名的得名,逐利的得利,皆大欢喜。“里”故事却把前面树立起来的主角形象给完全打破了,琳达成名的背后其实充满了辛酸,她一直生活在人渣丈夫恰克的折磨中,其实是个充满了无奈与忧伤的可怜人,与“表”故事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这种叙事手法可以通过前后两段的呼应与对比来增加故事的“嚼头”,本来无可厚非,但其副作用则是让女主角的形象模糊不清。观众们说不清女主角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于是也就觉得这个角色身上体现不出“力量”,最后就觉得整个故事都像那个脑门上中了一枪的充气娃娃一样瘫软无力。
事实上女主角性格的模糊与其现实当中的原型也有很大的关系。真实的琳达拉芙蕾丝就是个随波逐流、任人摆布,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这样一个人物虽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却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力量。片中女主角鼓起勇气来跨过生命中的最大障碍——逃离恶魔丈夫——这一段拍的也很潦草,让观众积攒起来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释放。
除却女主角的性格设定,第二段“里”故事本身就拍的杂乱无章。反复“抽插”的剪辑方式把这一段的时间线打的稀巴烂,在剧情进展到某处时总会意义不明的插进来一段别的时间点上的事,而且很多对于观众理解剧情起到的似乎是相反的作用。比如詹姆斯弗兰科的戏份,不明白为什么要剪的这么碎,然后东一点西一点的塞到故事中,是想让这个酱油男的戏份显得多一点吗?
好了,终于说到正题了。本片女主角的性格虽然不吸引人,但是一众配角的形象却还算鲜明(也可能是戏份不多所以没机会暴露缺点)。詹姆斯弗兰科的戏份虽不多,但他演的休海夫纳这个角色却给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休海夫纳是《花花公子》的创始人。此人如今已经年过八十,仍对男欢女爱之事乐此不疲。正因为阅女无数,使他在女人这方面有着较高的阈值与造诣,不像一般的猥琐男一样老是挂着一副饥渴相。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克,虽然极度好色,却又总能保持自己的风度。
付兰兰很好的展现了海夫纳这种“好色而不淫”的如王子一般的高贵气质。琳达与他在一起时就像是一朵被捧在手里小心呵护的雪花,给人感觉在整出戏中她最没有压力的时刻,就是坐在海夫纳旁边那一夜。
本来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也就是还好而已,能一下子啰嗦出这么多,完全是因为看到付兰兰出场大喜过望而激发出强烈的表达欲。他来打酱油倒是没什么,毕竟他成天到处打酱油。关键是好久没看到他的王子范儿了。
类似于本片的故事,弗兰科的表演也分表里两层。他睁着眼演戏和闭着眼演戏是两种境界,就跟《圣斗士》里的沙加一样。闭着眼演戏的付兰兰是屌丝范儿,而睁着眼时则会变身王子(关于两种境界谁高谁低这个因观众而异,不过大部分付兰兰的影迷似乎都认同他闭着眼时才是“里”的境界)。近年来弗兰科虽然在大银幕上很活跃,但大多是以犯二耍宝或者秀下限掉节操毁三观的形式出现,像我这样的脑残粉虽然也很受用,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怀念《蜘蛛侠》《崔斯坦与伊索德》时期的翩翩公子。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有两个,除了付兰兰演的休海夫纳外,就是由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的女主角的父亲了。一开始以为女主角的父母都是一带而过的酱油角色,却没想到他们在第二段故事中还能反复出境。父女俩的那次电话通话是全片最大的泪点。老人不甚明显的表情变化与声调起伏却传达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爱意。影片结尾是女主角带着丈夫和儿子回到父母家,三代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角色原型在那之后依然命途多舛,但影片定格在此处也算是给了她一个相当光明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扣一星,原因是都有詹姆斯弗兰科出演了,suck someone's dick这项重任居然还落到了别人嘴上,实在班门弄斧、暴殄天物,差评。
剧情平淡,不得要领,过于注重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偏少。
恍惚中很像是《成长教育》的升级版。同样是那个腹黑男主,剧情上还挺衔接的。顶着巨大的情色噱头,本片有种一心从良的感觉,个人传记片的题材,风格处理上过于简单了,故事浅尝辄止,所有细节都是一带而过没有深挖。虽然情感有明确的指向性,但也因故事的飘忽而鲜少共鸣。阿曼达一直都不错。
题材本身就挺奇怪的,更像是供人猎奇的片子
把如此彪悍的人生,拍得如此稀松平常。导演身手了得,具有化神奇为腐朽的力量。
色情片行业内幕不是重点,最重要的看到一个女人身不由己的挣扎和努力摆脱命运束缚的决心。全片带有浓厚的复古质感,阿曼达大突破表演必须夸赞,姑娘胸型很美啊哈哈。另,被我的前男神詹教授的酱油出场惊艳到了。
剧本倾向明显,基本把一位话题女王(《深喉》女主角)复杂、悲剧的人生,写成了从《知音》上扒来的狗血故事,但最终,一举摧毁这部电影的,还是阿曼达平庸乏味的演技——她演戏永远只有两个表情:睁大眼笑&睁大眼没表情。演琳达母亲的是莎朗·斯通,头三眼,没认出来。
最喜欢看奇奇怪怪的人物拍传记片了,生活永远比虚构的电影荒诞一百倍
片子还算不错,时代感很足,还有很多明星客串,另外深喉这个点也算有趣。问题是拍的虽然取巧但并不深刻,因此看完也没什么感觉。另外女主即使裸了演技也单薄啊
没啥意思。但也不难看。
少了一丝尖锐,倒有些主旋律血泪史的味道,抛去很美的胸型,阿曼达不太能让人信服,当然剧本原因很大,期待用后半段的话锋一转表现娱乐圈男女意识的残酷,却使女主完全没有前后变化的层次感,要是尺度大一点,残酷指数不要那么一带而过,兴许会在争议声里收获一些惺惺相惜的泪光,三星
骚年们,少撸!
色情产业和女权运动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剧本将重点放在了琳达·拉芙蕾丝这个角色拍摄【深喉】前后变化,婚姻观念和家庭教育成了苦难的始因,这点选的有点平庸,需要演技支撑。彼得叔的洗剪吹造型和腹黑属性依旧,只可惜阿曼达的演技问题太大,整个角色的时间跨度前后性格上没什么层次感和变化。★★★
美胸么么哒。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阿曼达演技还是业余水平.
没有看过《深喉》
表现力太弱,一样说一点,除了家暴,什么都不深刻,最后全家团圆有点小感动。
故事导演视角都太平淡的传记片。而且没有个能用演技提升影片的女主。
着眼点太小了,又一个好题材被浪费
Base在真实的故事 因而总不会太差 事实就是最动人的戏码 Amanda演技有突破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二位不负众望
三星半。阿曼达徒有美貌的一次,好像并没有为角色带来些什么,即使整个故事为她一个人服务。朱诺坦普尔倒是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