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两个版本的洛丽塔。觉得这个片子的小萝莉是最天真烂漫的女孩。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爱情太沉重,洛丽塔纯粹是老男人的意淫,小女孩的天真所剩无几,唯有这个版本的小萝莉,处处体现天真无邪。影片制作精良细致,自然不造作,紫吃早餐的时候被小猫抢牛奶的一幕真的轻松诙谐,又可见导演的细腻。
还有从服装上来讲,所有服装造型都恰如其分,每个妓女的穿着都是vintage的经典。小女孩的在papa处的几个造型-墨镜和choker,都被后世的很多电影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出租车》借鉴。
看完之后google了一下女主角,美人迟暮的样子让人觉得格外惋惜。不过有意思的是,她年少成名,成名之后拒绝了更好的娱乐圈发展机会而去读普林斯顿,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娜塔莉波特曼也是照着这个路子走的。历史总是充满巧合。
时间是1917年,地点是新奥尔良红灯区,背景是昏暗的阁楼里一张12岁女童的脸,栗色长发、明毅眼神、一张紧着却即将展开剧情的饱满嘴唇,以及一阵女人分娩时撕心裂肺的叫声。随着叫声的结束,一个新生的男婴出现在女孩的面前,这是她的弟弟,一个妓女所生的孩子,一个即将在这幢青楼里成为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她跑下楼去,向客厅里的每一个同样是妓女,且正在和男人调情的妓女摇着手报告,言语兴奋又单纯:是个男孩儿,是个男孩。
有点阴沉的下午,选了海报看上去也挺阴沉的《漂亮宝贝》(Pretty Baby),片子在抽屉里放久了,渐渐也忘了当时为什么买下的原因。也许是因海报封面,产于1978年的粗颗粒质地的怀旧质地,以及画面上,一个极美的女孩抱着娃娃,用着极成熟的眼光望着远方,无以名说的吸引着人。这样的女孩,看一眼就能被慑住。
看着故事,也被慑住了,这个以“青楼”为背景的故事,完全没有了传统描绘中的负面形象,反倒时时显着欢乐趣味。在这幢中产阶级的南方别墅里,一群逢场作戏、却又好似真的沉浸于恋爱之中的年轻美貌的妓女,包围着从不间断的爵士乐、美酒、与午后三点绅士们的牌局。名叫紫罗兰的女孩穿梭于他们其中,她没有去上过学,没有走出过这个世界,她的母亲是个妓女,她母亲的母亲也是妓女,她的脸上时常流溢着藏不住的美丽、稚气、骄傲与任性。她12岁,媚态百生,凑到男人的膝盖上说一句挑逗的话,于她来讲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技巧。欢乐是这里的唯一法则,世俗道德良心标准在紫罗兰的心里从来没有产生的机会。紫罗兰在这个本该是“丑陋、罪恶的地狱”里意外的快乐着。而随着一位为摄影师贝洛克的来到,她的爱情也产生了。
这是导演假想的一个乌托邦,借此怀念美国爵士乐北移、早期摄影技术诞生以及一种无法定义的爱情。在这种爱情里面,对象的年龄不管是大是小,都会被缩小倒退,具备起孩童般心无旁骛、带点自私自利的占有欲、以及失去之后,一阵轻飘飘的感伤。贝洛克本身即是一个带着孩子脾性的人,比如每次紫罗兰因为好奇去翻动他的摄影器材的时候,他都会像个被抢了玩具的小男孩一样发起脾气来。随着被这个散发着若有若无的一丝成熟女子风味的女孩爱上,贝洛克的这种孩子气般的气质也慢慢的替代了世俗道德的眼光,将小紫罗兰彻底的当作了自己的一位艺术爱侣,如同凝望着她在浴缸里欢快的洗澡的时候,心里涌动起的不是罪恶感,而是甜蜜的艺术灵光。12岁的紫罗兰裸体躺在沙发上,让贝洛克拍照,这样一副情景,毫无半丝情欲与放荡,紫罗兰因长时间摆着姿势打哈欠,贝洛克又像孩子一样冲她尖叫;紫罗兰因为被贝洛克忽视而摔他的胶片,贝洛克赌气的就是不理会她,他们俩的灵魂,都同时装着一个大人与小孩。
这种“成熟化的童真”状态,让早熟的小孩与晚熟的大人,站在了同一个乐园里,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故事发展到最欢欣的时段,是贝洛克向小紫罗兰当街求了婚,于是,一个12岁的少女与一个成年男子并排站在教堂里,像过过家一样在神面前宣誓。最让人忍俊不住的是神父要登记小紫罗兰的母亲名字,她回答说:神父,她不这里。再问她时,她又大声的回答到:她是个妓女。全场笑倒。
童年时代的不羁如此洒脱,对于孩童来说,世间的一切都不必为之过度在乎。在乎,在乎只是成年人的事,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成人,会心甘情愿的沉溺在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上。
因此,孩子从来不必对什么负责任,珍爱这个词,对于童年来说也太过沉重、累赘而显得不必要。快乐有很多种,快乐在童年的时候很简单,在成年以后很复杂,那时的快乐,被众多因素牵制着,就像紫罗兰爱上了贝洛克,是一种单纯的爱,没有谁会让她为这段感情负起责任,她缠着他,抱着他的腿,在人们眼里只是一个顽童而已。她可以和他结婚,但谁都不会当真,但是贝洛克爱他、抚摩她,便成了不道德、绝对错误、必须被终结。在一个平静的早晨,紫罗兰与贝洛克一起享用早餐,这个终结者便出现了,她穿着华丽衣裳、坐着私家车,她是丢下紫罗兰跑去和有钱人结婚的母亲,此时她回来了,要夺回过原本便属于她的紫罗兰。贝洛克没有挣扎太多,影片用几分钟的时间便表达完了这段过程,不分年龄的这种乐园本不存在,导演把一场梦幻的喜剧表现完之后,用现实来落下帷幕。
但是“成熟化的童真”气质,还在继续,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的贝洛克与紫罗兰,都是沉默的,没有表情的,望向镜头的侧面,人们从他们的表情里分析不出更多的含义,只是隐约可以感觉到他们似乎正在心底做着某种小小的规划,那大概,是在像一阵风一样的回忆美好往昔,认识到此刻手中的失落,以及下一刻对未来的迫切期待的混合情绪,既令人快乐、又令人伤感、既令人无奈,又令人兴奋。成熟化的童真气质,使他们远离了人间种种悲欢离合所带来的苦痛。
直至影片结束后看到字幕,才惊觉饰演小紫罗兰的人竟是12岁时的波姬·小丝!这个后来被称为“性感小猫”、一度拥有上世纪80年代末女神般地位的女人,原来在12岁时便俨然有了天才般的表演才赋。当然对于这个倔强、早熟、又惊艳的角色来说,童年时代的波姬·小丝更多的是本色演出,相对与成年后所出演的电影,她已经被时代定了型,除了美丽、性感、女人味十足,已看不出那种在童年时代所散发出的幽深强大的气质。在经历过与迈克尔杰克逊的绯闻、“好莱坞最后一个处女”的炒作、为CK做的香艳全球的牛仔裤广告、与阿加西闪电式的结婚与离婚、产后抑郁症之后,波姬·小丝不可避免的完成了一个明星所有该出现的风云纠缠,然后渐渐的被人遗忘。她,只是一个回味,终究没有成为一个经典。如今身为人母的波姬·小丝,呈现在媒体上的更多是一个温柔慈母的形象,但那毕竟也是幸福的,只是那种幸福,也是属于“成年人的幸福与快乐”中的一种,背后隐藏着冰山底部一样巨大的悲伤与挫折。不再像二十多年前她主演的片中的那种幸福与快乐,在具备那种成熟童真的时代里,幸福与快乐,只是幸福与快乐而已,和世间的任何一种不幸,都没有瓜葛。
成熟的童真,很少见,也会在一瞬间流逝,但它曾经确实存在过。也许有时候,我们在为孩子们制作一只弹弓与竹蜻蜓的时候,捕捉到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痕迹,那感觉如此甜蜜,似曾相识。
母子乱伦、法奸、自杀、绞刑、雏妓破处,马勒总是处理让人鸡飞狗跳的题材,勇于挑战道德极限。波姬小丝见红的时候,所有的男男女女都陷于无精打采,好像他们都失去了童贞一般。斯万的摄影棒极了。当然也是人体摄影的典范。
整个就是一部活动的影册( Bellocq (1873–1949)确有其人),通过他穿越到100年前的美国,看到各种人性,看到一会儿是妓女、女人,一会儿是孩子(嫉妒 淘气),合成在一个人身上。
好片子,就是有韵味
时空是一战当中的新奥尔良地方妓院,都是上层阶级在消费,400美元就能买到12岁女孩的初夜。
片名,提醒我们好像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多么的残酷。当然是有政治讽刺性,你看看75岁的老教授,海军上将不服役,在红灯区里流连着。让人想到《好奇心》一片中,法国在奠边府已经失败了,所有的人从上到下 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都不关心国家的命运。
最后的镜头,女老板烧钱,和巫毒在一起,表明美国的金钱梦幻灭了。
在美国,金钱本来什么都能买。
马勒在美国拍片,没有被他的法国同行所原谅,而美国人也从没真正喜欢他,所以他真是两头不讨好。
但他不在乎。他忙着思维破雏。
美丽,丑陋,在光影流动中越来越模糊。所有陡然破裂的爱恋,陨灭的星火,都在人间留下伤痕。《艳娃传》似乎在一遍遍问,关于畸形之恋,人们的包容究竟能有多深?如果说《廊桥遗梦》婚外短暂的温存与自我,《英国病人》羞耻不安下隐秘迸发的干柴烈火,抑或《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极力隐藏却愈发弥漫的禁忌色……还能被忍受,还能在道德领域中探讨与评判,那么,路易·马勒这部电影对伦理的冲击,对既定道德观的颠覆,则称得上空前绝后。肉欲与爱模糊的界限被反复践踏,不断重建,世事的荒诞不言而喻。又或许影片究其根本就无关道德与爱情,而是在于怀念曾经那些熟悉的,深爱的,痴迷的岁月……毕竟,这些声色犬马在他的镜头里雕琢得近乎绝美,令人沉醉。
妓院华丽宛如宫廷,院外硝烟欲起,院内则温香软玉,醉生梦死,恩客在莺莺燕燕中来来去去,糜烂与香艳的气息漫溢其间。众多妓女轻纱罗裙,云鬓花钿,爵士乐间歇撩拨,加之马勒古典油画般的构图与酣醉淋漓的运镜,让这座妓院弥散出高雅与艳俗冲突又交融的格调,仿佛与世隔绝,时空虚化。
这里一切都无足轻重,这里一切都过于轻浮妩媚,过于颓废奢靡,像毒品,像幻影。而Violet(紫罗兰),12岁的波姬小丝,如苞蕾般将绽未绽,恰似最令人神魂颠倒的致幻剂。像初熟的蜜桃,她娇润的朱唇轻轻张启,在向世间所有见过她盛世容颜的男人施加咒语。当她身披圣洁白纱,烟火跳耀在她的指尖,那时候她不是少女,不是女人,她就是欲望本身,就是晨曦稍纵即逝的无法企及的璀璨露滴。
妖冶,哀艳,难以抗拒。
那么,这段畸形的爱恋是怎么开始的?毕竟贝洛克,这位被众多烟花女子亲切称为papa的摄影师,这个在烟花之地唯一被认为与性无关的男人,显然不会是因为肉欲而对未成年少女产生异样情愫。他为何堕入这般不耻的爱恋呢?他是在迷恋她的美,她的纯真,还是她对他的偏爱?的确,这难免令人想起《洛丽塔》,但是其本质却不尽相同。不同于意乱情迷,眩晕沉溺,他的爱恋是冷静的,是柔软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击败了一切道德的底线,最终他沦为他鄙视的衣冠禽兽,恋童癖。
然而,攻破他防线的是爱,而非赤裸裸的性,正如他在人像摄影中捕捉风尘女子的圣洁气息。那一幅幅黑白照片的光线细节犹如复古的油画,而苏珊·萨兰登在他的镜头下圣洁典雅,不染纤尘,凝在瞬间的眼神,如同仙子初见世界的惊诧、期许与惶惑,她像花木舒展开凝脂般光滑的裸体,却毫不情色,不容亵渎。向往善,不代表不会沉沦于恶,终究他在青楼寻找“处子”,向稚童祈求爱情,离经叛道一如马勒自己,一如这部电影本身。
你可以说是恬不知耻,可以说是走火入魔,但是同样地,你不能质疑其中情感的纯粹与奋不顾身。他的确在乱世中向她提供了最温柔的呵护,即使她的乖戾与索取令其疲惫不堪,即使她对他深爱的摄影一无所知,甚至予以了摧毁,他仍然为她披上白纱,渴望等她成长,带着她和她的朋友们驱车前往湖畔郊野,在光与水之间嬉戏,恍若伊甸园的梦幻,十日谈的欢筵。
同样地,你说是粉饰畸形之恋也好,说是可以虚化丑陋一面也罢,可导演提出的伦理难题,甚至可以说是向世人发起的挑衅,你亦无从应答。
那么反过来呢,她对他,是爱吗,抑或只是单纯孩子气的占有欲,为了证明自己的吸引力?或许当他像个禅僧不沾衣襟,漠然穿梭花丛,对她来说便是一种侮辱,是对她魅力的无视,她想要征服他,想要从母亲那里夺走他的关注,嫉妒、自恋迫使她表现出一种类似爱情的狎昵,她过早地展露极尽女人的娇态,却又带着孩子的笨拙,无形中更加撩人。从小缺乏母亲疼爱的她无疑渴望从这位陌生的闯入者身上索取她不曾知晓的但又隐约渴望的东西。所以,即使后来寻获了,攥住了,她也浑然不觉,漫不经心地抛在一边。
最后车站人影如苍白的幽灵在她身边穿过,她茫然地望向镜头,或许在那空洞的一瞥当中,她隐约感觉到失去了什么,感觉到一丝空虚,只不过这种疼痛远远不及他撕心裂肺的万分之一。在这最后定格的一刹那,仿佛弥漫出潮湿的暮霭,浅淡的落寞与哀伤,以及随着时间流淌而去的,一座妓院的颓败,一个时代的落幕。
Don't Fuck With Kids
没看内容也不打算看。波姬小丝真的拍了不少儿童色情,从花花公子到电影。她的父母挺不负责任。
成熟的童真,很少见,也会在一瞬间流逝,但它曾经确实存在过。也许有时候捕捉到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痕迹,那感觉如此甜蜜,似曾相识,一切都会消融在朴实的欢乐之中。
作为一个有现代道德的人,被一个刚发育的十二岁少女的正面全裸镜头吓到了,电影里的世界可以是赞扬女孩在复杂环境里的天真可爱,无拘无束,可是在电影外的世界这不就是成年人对小孩做的邪恶事情嘛
看过DVD-5的版本。最近就是下载了一般画质的版本重新看过。『2020-10-13下载HD画质再看』
新奥尔良雏妓成长记,虽然故事挺没劲,不过拍得很精美。并且苏珊萨兰登和12岁的波姬小丝都美到爆!
虽然剧本是根据当时一手信息和照片记录改编的,虽然当时的道德底线和现在不同,小女主的心理可以理解,简单本能,就像一只小兽,但是把成年男人和12岁女孩之间的互动拍得这么情色,这么唯美,感觉像在为恋童癖开脱。其他妓女和嫖客之间也亲密又平等,感觉像在美化卖淫。总之观影体验非常不好
如果我是她,我会留在papa身边。
能把张爱玲所谓“华丽的袍爬满的虱子”真的拍出来的也许只有路易马勒了,不是偷窥或猎奇、猎艳,而是有温度的刻画,对着苏珊萨兰登,对着13岁美到不忍直视的波姬小丝,带着温情而不是色情的展现和刻画,镜头调度几乎找不到BUG,我仔细看了几段台词“you seem a little rabbity to me”人称代词用“monsieur”这样的法语词,编剧polly platt功力应该很扎实。这部诞生在我出生之前的电影,现在看毫无破绽,美的惊心动魄,而且刻画的如此透彻,深入到金瓶梅的水准,金刚怒目又菩萨低眉,带着优雅的审美又把妓院和一战时的美国社会拍的体无完肤,牛啊!
他生命的重头戏不过是她成长的惊鸿一瞥.
拍得真是全面仓促啊,琴师走了,妓院空了,新娘跑了,一切的一切都极为克制;基思·卡拉丹长得像克劳德·金斯基,波姬·小丝长得像娜塔莎·金斯基……嗯……;到了美国,马勒的爵士情结更猛烈释放,这回直接去新奥尔良了
童年,就像妓女,对一切展开怀抱,勾引,任性,爱情,你可以拍下她,但那定格永远只是一瞬间,她是始终在涌动着的百灵。她渴望自由,但又对前路迷茫,她只知道一路向前,尽管脸上依然露出惊慌、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放飞她,因为她总会找到你,而你不可能永远留住她
12岁的波姬小丝太好看了,故事比洛丽塔合理些,妓院也带了童话色彩。I love you once, I love you twice;I love you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别相信孩子的承诺。
I love u once ,I love u twice,I love u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 ...haha相当不错!
一个早熟的女人和一个幼稚的男人的故事。我这里可是传统的妓院,而你看起来有点太下流
11岁的波姬·小丝当真是艳若桃李。可惜啊,长大后反而难看了。《老友记》第二部她去客串,那一张大脸简直让人无法直视。所以有的女星不禁长,越长越难看。
想到lolita。只不过violet身上沾染了风月场的花把式,勾引男人带着情场老手的驾轻就熟。稚嫩的面庞,纤小的身体,却用孩子气的声音说着大人的话,挺让人难过的。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早早结束童年,进入大人世界的孩子。其实,童年也不过是近代才有的事物
1.在小房子里一切标准都变化了。2.波姬小丝正是最美艳的时候。3.初夜时楼下的众人彷佛默哀纯洁的坠落。平凡而罪恶。笑中带泪。4.violet是自愿留下。还有妓院里的所有人。
青楼兴衰录+雏妓诞生记+摄影师版洛丽塔,获戛纳技术大奖。路易·马勒将1917年新奥尔良的一所豪华妓院设定为故事空间,遍布镜子、楼梯、烛台与古色壁纸帘幕,古典的气格溢满了银幕,一如马勒行云流水般的运动长镜头般引人入胜。精妙而繁复的人物群像调度、景深构图及对镜像空间的运用也让这所青楼成为一座奢靡而目眩的迷宫。在此,早期摄影术依然兴盛。摄影师、紫罗兰(12岁的波姬·小丝着实惊艳)与母亲间相互爱慕又暗含嫉恨的三角关系显得暧昧而迷离。路易·马勒将优雅与放荡、纯真与老熟如此熨帖地交融为一体,令人叹服。PS:大幅修订翻译了字幕,洗版了~(8.5/10)
波特曼居然与她神似。不过她更美。年幼的美人总让人觉得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长出天使的面孔。然而上帝又开了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