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的下午真是美极了。欣赏了一部好的电影—《红尖尖》,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感人的电影了。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认识字却能言传身教培养孙辈的阿婆。扮演阿婆的这位老演员在大银幕上见过很多次了,但这是第一次看她扮演一位少数民族的阿婆,演得很朴实走心,仿佛就是她本人日常的生活一般,她获得最佳表演奖当之无愧。全剧凝炼集中,斗笠、雨伞这两件道具贯串头尾自然流畅洽到好处。选题很别致,事件不大,却能收到以小见大的社会效益,观后,谁能不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培养下一代的?真是重阳节给老人和孩子的一份大礼。小火龙的演员演得真不错,祝他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在以商业片为主的电影市场中亲情片杀出了一条血路。在2021年贺年档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能让人惊喜的盲盒,那么《红尖尖》便是杯浓茶,入口微涩但使人久久回味。
该部电影改编自揽获多项大奖的《上学谣》,因而说电影剧本自身便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此外,再加上“国民奶奶”吴彦姝以及颇具灵气的小演员卢思宇的加持,更是使得电影锦上添花。不能不提的是它背后的制作班底,导演曾晓欣、制片人陈冬冬都是十分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参与过《闯关东》《大嫁风尚》等著名影视剧的制作发行。 没有所谓当红的“流量”明星,《红尖尖》却用温暖而用朴实的祖孙情征服了每位观众。故事发生在广西临彩县宛瑶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没有母亲的火龙与其水仙阿婆相依为命,父亲盘昌的去世使得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阿婆的教导下、在村民与政府等多方帮助下,火龙仔经过一路坎坷波折,最终成为村里考上市重点高中的第一人。
用这样的故事梗概去描述《红尖尖》这部电影较为笼统,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这部电影的光环,而从细节去把握《红尖尖》是联结电影团队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虽然电影时长只有90分钟,但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十分戳人和催泪。你会和我一样同情在下雨天时只有斗笠而没有雨伞的火龙仔,会心疼冒着大雨而四处奔波的水仙阿婆,会为店主同意火龙用小虾为阿婆换裤子、村民偷偷帮水仙阿婆种菜等等场景而暖心……每个细节汇集在一起,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这一电影。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便是懂事的小火龙用红漆在斗笠上写上我们两字,火龙和阿婆他们永远不分开……
电影中火龙与阿婆等人物立体多面,也是使观众能看进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像某些电影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人物形象,《红尖尖》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是有血有肉的。火龙仔不是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是慢慢成长起来的。火龙仔的敏感、懂事与水仙阿婆的自尊心强、明大理等多个立体的人物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水仙阿婆这一形象,她不仅是盘昌的母亲,也是火龙的奶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多重煎熬下,她始终像棵大树为火龙遮风避雨并用一件件小事教给火龙重要的人生道理。深究水仙阿婆这一形象,你会发现电影团队所要呈现的远远不止这些。多次拒绝政府的好意援助还要以“借”的方式才肯收下,这并不是因为阿婆不缺钱,而是因为她有傲气、有傲骨,她想要的是有尊严、堂堂正正的活着,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可能你和我一样,在刚看到《红尖尖》这个电影名称时会感到疑惑,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呢?在看完电影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尖尖指的是斗笠上的红尖尖。斗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物件贯穿了电影始终,成为了电影的线索与关键,是承载祖孙三代的“感情容器”。电影快结束时长大后的火龙仔上山采药时不慎将斗笠扔下山崖,宁愿冒着危险也要拿到斗笠与电影开头时在知道父亲回来会给自己带来雨伞而扔掉斗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电影前后呼应,这时火龙已经明白了何谓“红尖尖”。在我看来,“红尖尖”不仅代表着实物,更是水仙阿婆三代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之体现,这才是电影团队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东西。
没有商业电影的噱头,温情看似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但《红尖尖》所传递的祖孙情、邻里情却是能使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停下来的一剂良方。这剂良方看似普通,实则蕴含大爱。《红尖尖》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来看会有着不一样的发现。从这部影片上,你既可以看到人间百态;也能看到人世间的亲情;还看到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更能看到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红尖尖》虽然不能堪称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佳作。电影带来的并不是电影本身,我们更应反思的是电影背后的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更应去关注《红尖尖》背后无数的火龙仔们。
近几年来,在以商业片为主的电影市场中亲情片杀出了一条血路。在2021年贺年档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能让人惊喜的盲盒,那么《红尖尖》便是杯浓茶,入口微涩但使人久久回味。
该部电影改编自揽获多项大奖的《上学谣》,因而说电影剧本自身便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此外,再加上“国民奶奶”吴彦姝以及颇具灵气的小演员卢思宇的加持,更是使得电影锦上添花。不能不提的是它背后的制作班底,导演曾晓欣、制片人陈冬冬都是十分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参与过《闯关东》《大嫁风尚》等著名影视剧的制作发行。
没有所谓当红的“流量”明星,《红尖尖》却用温暖而用朴实的祖孙情征服了每位观众。故事发生在广西临彩县宛瑶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没有母亲的火龙与其水仙阿婆相依为命,父亲盘昌的去世使得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阿婆的教导下、在村民与政府等多方帮助下,火龙仔经过一路坎坷波折,最终成为村里考上市重点高中的第一人。
用这样的故事梗概去描述《红尖尖》这部电影较为笼统,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这部电影的光环,而从细节去把握《红尖尖》是联结电影团队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虽然电影时长只有90分钟,但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十分戳人和催泪。你会和我一样同情在下雨天时只有斗笠而没有雨伞的火龙仔,会心疼冒着大雨而四处奔波的水仙阿婆,会为店主同意火龙用小虾为阿婆换裤子、村民偷偷帮水仙阿婆种菜等等场景而暖心……每个细节汇集在一起,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这一电影。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便是懂事的小火龙用红漆在斗笠上写上我们两字,火龙和阿婆他们永远不分开……
电影中火龙与阿婆等人物立体多面,也是使观众能看进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像某些电影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人物形象,《红尖尖》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是有血有肉的。火龙仔不是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是慢慢成长起来的。火龙仔的敏感、懂事与水仙阿婆的自尊心强、明大理等多个立体的人物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水仙阿婆这一形象,她不仅是盘昌的母亲,也是火龙的奶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多重煎熬下,她始终像棵大树为火龙遮风避雨并用一件件小事教给火龙重要的人生道理。深究水仙阿婆这一形象,你会发现电影团队所要呈现的远远不止这些。多次拒绝政府的好意援助还要以“借”的方式才肯收下,这并不是因为阿婆不缺钱,而是因为她有傲气、有傲骨,她想要的是有尊严、堂堂正正的活着,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可能你和我一样,在刚看到《红尖尖》这个电影名称时会感到疑惑,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呢?在看完电影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尖尖指的是斗笠上的红尖尖。斗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物件贯穿了电影始终,成为了电影的线索与关键,是承载祖孙三代的“感情容器”。电影快结束时长大后的火龙仔上山采药时不慎将斗笠扔下山崖,宁愿冒着危险也要拿到斗笠与电影开头时在知道父亲回来会给自己带来雨伞而扔掉斗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电影前后呼应,这时火龙已经明白了何谓“红尖尖”。在我看来,“红尖尖”不仅代表着实物,更是水仙阿婆三代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之体现,这才是电影团队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东西。
没有商业电影的噱头,温情看似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但《红尖尖》所传递的祖孙情、邻里情却是能使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停下来的一剂良方。这剂良方看似普通,实则蕴含大爱。《红尖尖》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来看会有着不一样的发现。从这部影片上,你既可以看到人间百态;也能看到人世间的亲情;还看到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更能看到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红尖尖》虽然不能堪称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佳作。电影带来的并不是电影本身,我们更应反思的是电影背后的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更应去关注《红尖尖》背后无数的火龙仔们。
由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红尖尖》,一部首次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扶贫故事的儿童电影,充满温情和希望,其中的“温”和“爱”不禁让人动容,给人以独特的心灵穿透力。 影片以“红尖尖”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祖孙之间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描述,直面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电影中毛任男多次嘲笑火龙没有阿爸阿妈,毛任男的姐姐也两次找到阿婆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火龙,说火龙“缺教”,这恰恰代表了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偏见,认为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都是野孩子,没有教养不讨喜。但事实上,火龙在水仙阿婆的哺育以及当地村民、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长为一个温暖美好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毛任男故意破坏斗笠在先,但水仙阿婆还是教育火龙先承担自己的错误,把火龙日思夜盼舍不得用的新雨伞赔给了毛任男;为了照顾生病的阿婆,火龙抓了别人家水库的鱼想给阿婆补充营养,被阿婆识破后严厉地训斥,并教育火龙把鱼还回去……阿婆以自己朴素的善意、正确的三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影响着火龙,造就了火龙仔的倔强、坚忍、善良以及淳朴的是非观。 整部影片不仅仅有火龙和阿婆之间的祖孙情让人感动,邻里乡亲们对火龙一家的善意也让人心中一暖。火龙的朋友们偷偷拉着自己的爸爸去冒充火龙的爸爸到学校签字;村里的乡亲们悄悄帮助火龙一家新种上菜;服装店老板娘愿意用火龙卖不出去的虾换给火龙一条裤子;乡政府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帮助火龙一家……正是在水仙阿婆和瑶寨的乡亲们以朴素的善意给火龙搭建的温暖而美好的生活空间下,让火龙在缺失父母亲情、教育的情况下,依旧塑造出美好的人格,最终成为第一个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 但影片终究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像火龙一样接受爱的教育的留守儿童一定是少数。论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渴望,正如影片中火龙提起自己的阿爸时所说:“我恨不得让他回来打我、骂我”,多么让人心疼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作为一个脆弱的群体,一定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以爱抚育,使其向阳而生。 首次听到“红尖尖”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不知所以,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恍然大悟。“红尖尖”不仅仅是指被涂红了尖尖的斗笠或是火龙心心念的雨伞,更是一种因火龙和阿婆对阿爸的思念而转化成的精神寄托,有了“红尖尖”,阿爸便永远会和火龙和阿婆在一起,“红尖尖”便是火龙和阿婆心中的阿爸。正如电影中火龙在斗笠上写上“我们”两个字时所说:“我们连在一起永远不分开”,虽然阿爸不在了,但是阿爸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陪伴着自己的家人,永远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永远是那个撑起整个家的英雄,或许这就是亲情的强大之处,永远无法磨灭。 纵观整部电影,这是一部充满温情、陪伴、治愈的电影作品,将真实社会中存在的善良与美深入挖掘,完美诠释中华民族互助友爱、扶贫助弱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了祖孙情、邻里情、家乡情和友情,温暖而又动人。此外,影片警醒大众要直面社会中存在的留守儿童、乡村教育等痛点问题,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关爱,以爱抚育、向阳而生。
关于温情向的电影,年少时由于父母家人围聚身边,不免会觉得有些无病呻吟,心中多有反感排斥。如今一人离乡求学漂泊,时常有随波逐流、身如浮萍之感,离乡愈远,心中惶恐愈多。每每归乡,都深感父母亲人之衰老,尤其离乡三年,家中去了两位老人,每念及此,心境黯然。自此以后,温情向影片于我而言便如同人间烟火,每当孤寂落寞之时,就找出一部看看,以此慰藉幽幽思乡离别情。 也算是无意间,在网上冲浪之时,发现小时候喜欢的小说《上学谣》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红尖尖》,于是我欣喜地寻找资源,准备借由影片重温氤氲着温暖阳光的少年时代。 都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红尖尖》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火龙(盘生)自出生来便没有母亲,由父亲与水仙阿婆抚养长大,可在火龙读小学的时候,父亲盘昌去世。为了保护火龙幼小的心灵,水仙阿婆与乡亲们决议隐瞒盘昌已经去世的消息,用善意与温暖为小小的火龙搭建起一个自由而美好的生活空间。在阿婆的教导之下,火龙也不负众望,成为了瑶壮乡第一个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最后,影片在一片喜乐祥和的庆祝氛围中缓缓落幕…… 影片最令我动容的是浓浓祖孙情。与父母子女之情有所不同,祖孙情带有一种越过重重时光阻隔却又在彼此最脆弱之时相逢相聚的意味,是既有些飘渺却又在无依靠时最为真挚坚定的情感。当一个孩子失去双亲,一个母亲失去孩子,一老一小的命运便被最为坚固的血缘纽带牢牢栓结,可谓是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恰如李密所哀叹的这般“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电影中,水仙阿婆以其坚韧的品格、博大的胸襟含辛茹苦地养育教导着火龙,使其从一个有些自卑任性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明是非有担当的男子汉。尽管阿婆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但她却从不埋怨生活,尽管面临着苦难,但她却能够借此勃发出强韧的生命力,以此培养庇护着火龙长大成人。而火龙也深知阿婆的用心良苦,小小年纪就知道为阿婆分担生活的压力。 另外,除了主角之外,电影中的一众配角也绽放着属于他们的异彩。有一路支持、帮助火龙的小伙伴们;有偷偷照顾火龙的班主任老师;有持续资助火龙祖孙生活的乡镇主任;还有路边卖裤子的阿姨等等……人性的温暖在影片中悄然绽放。对于火龙而言,失去双亲的童年生活本应是自卑且暗淡的,然而由于周边爱意的相互交织,最终凝结成为一张网,包裹着火龙原本脆弱敏感的心情,使其原本阴雨连绵的生活透入缕缕阳光。 于我而言,《红尖尖》恰似寒冬中的一杯热水,虽不似其他饮品般浓烈刺激,但却能够给予原本冰凉干涸的心灵最为直接的温暖与慰藉。恰如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所描述的那般:原本被刺破的斗笠却在晴天时透过了一缕最为夺目的阳光。可能这也就是生活的最终模样,唯有透过苦难方能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我们,连在一起,永远不分开。”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忍不住落泪!第一次尝试《红尖尖》这种质朴的电影,别有一种感受。
电影以主人公的回忆录形式展开,从火龙小时候的故事讲起。“雨伞”是火龙最大的心愿,心心念念着能有一把雨伞,“雨伞”似乎也就成了贯穿整个影片的一个线索。但是在之后当火龙真正拥有了雨伞之后他反而没有使用雨伞,而是一直用着阿爸的那个戴着红尖尖的斗笠。而且在斗笠意外掉下山的时候不顾一切去取回斗笠。在看《红尖尖》之前,总在好奇红尖尖是什么,直到阿婆给火龙讲火龙阿爸的斗笠,我才明白红尖尖是火龙阿爸斗笠上的那个红色的尖尖。这个有着红尖尖的斗笠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寄托,即是火龙对阿巴的爱,也是阿婆对火龙的爱。
我最感动的是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纯朴的人性美。
首先,这个在群山环绕中的小山村生活着一群纯朴的村民,这些村民善良朴实。火龙的第一把新伞被阿婆赔给了毛任男,阿婆承诺他等菜长好卖了有钱了就可以给他买雨伞了。于是火龙“拔苗助长”结果一地的菜都毁了,惹得阿婆不开心,火龙也很失落。但是第二天地里的菜又一片生机勃勃,我本来还疑惑怎么长这么快,但是当我看到阿婆对村民感谢的时候我明白了,是那些村民帮助阿婆重新中上了菜。这一幕我非常感动。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了,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所以看到这里我感触颇深,也想回到人与人之间的朴实关系中去。
其次,阿婆与火龙祖孙二人的爱是整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阿婆坚忍、善良,她瞒下火龙阿爸的事故,与全村人一起为火龙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希望能够让火龙健康、快乐的成长。阿婆虽然很爱火龙,但是她的爱不是溺爱,火龙犯错误的时候阿婆也会严厉的批评他,教会他怎么做人怎么更好的成长。火龙顽皮、聪明、善良,他也很爱自己的阿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捕虾给阿婆换一个新裤子,又因为阿婆的身体缺乏营养去村民的鱼塘捕鱼,被阿婆教训之后他又送还回去。
火龙知道了自己的阿爸去世了,但是他没有说破,而是选择继续与阿婆祖孙二人的爱朴实动人,打动人的心底。
最后,我很喜欢火龙、果果、吕格旋他们几个人的友情。他们天真可爱、善良朴素,彼此陪伴、一起成长。当火龙的作业没有家长签字时,果果、吕格旋都把自己的阿爸拉去给火龙签字;火龙不开心他们就陪着火龙一起,火龙要捕虾给阿婆买新裤子他们就陪着火龙一起......这种友情从小一直到大都不曾变。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火龙在爱中长大,终于不负阿婆的期望终于成为走出山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但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些景做的有一些假,就是从火龙的学校门口出去的那个远处的景,那个景是想展示一下学校的大门口和远方的景,但是展现出来的画面感像是平面图,并没有远近结合的立体感,远方的绿山的颜色模糊不清,但是大门上的红字的颜色却格外显眼,有一些像PS后期制作的背景,没有还原到真实的场景。
总的来说,《红尖尖》是一部非常值得去观看的一部影片,它诉说的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纯朴的爱,建议大家都去看一看,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给心灵带来的震撼!
吴彦姝老师带给我们的感动
80多岁的吴彦姝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非常多的感动。我们的电影里有很多雨戏和外景戏,这其实对演员的挑战是很大的,更何况是这80多岁腿脚又不太好的老人呢?但吴彦姝老师为了演好水仙阿婆这个角色,一直以最好的状态面对镜头。直到吴老师的助理跟我们说,老师为了拍好这些镜头走的腿都肿了,我们真的很心酸,因为吴彦姝老师在我们面前一直就是非常饱满的状态,也一直说“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你们的拍摄进度”,所以吴彦姝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与学习。
——出品人、总制片人 陈冬冬
小演员卢思宇带给我们的感动
小演员卢思宇不仅演技好,而且还特别敬业,他的家人也是非常理解和支持。他当时其实是在别的组拍电视剧,为了我们的电影拍摄空出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有4、5天发烧40多度,真的是特别可怕的一个状态,但小演员一天都没有耽误拍摄。从我内心来讲,这是有点残忍的,因为我们宁愿是等他恢复过来或临时做其他的调整安排,但这个孩子的整个现场表现真的令我们所有人为他鼓掌,甚至落泪。
——出品人、总制片人 陈冬冬
意料之外的拍摄
我们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小火龙手里扔一个小镰刀,这一扔一下子打到门上,正好奶奶要进门,镰刀一落就把奶奶的腿给弄伤了。弄伤了之后,小火龙就去到山里去找瑶族的一个叫断骨草的草药。那他怎么找呢?他就跟着一个小狗。这狗也是让小火龙在这之前不小心弄伤的,狗就自己去找草药,吃完以后,很快自己就恢复了,所以他跟着那个狗去找。就是在拍这个小狗的时候,就出现了太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了。因为是在山里拍戏,狗又是不会听话的,我们把狗的腿上设了点儿障碍,让它一瘸一瘸的跑,可是拍了一条两条之后,这狗就完全不听话了,就跑回家了。拍一条,它就回一趟家,我们索性也就跟着它拍,狗在前面跑,小孩在后面追。拍完之后,这狗又直接跑回家了。但因为一条肯定是不足够的,还得再拍,我们就去家里找它再回来。这后来这人跑去找这只小狗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就用车。每次拍完它,我们就拉着它的主人开车去到家里把狗领回来,最后往返几次才把这个镜头拍完。
——出品人、总制片人 陈冬冬
世间最让人难以割舍的就是亲情。在各种各样情感纽带中,有一种亲情会让人无限的怀念,这就是祖孙之间的感情。一个暮年,一个童年,两者之间均散发着人性中最淳朴的一面,他们的相遇,怕是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内心最难忘怀的童年记忆。
不少影视作品都曾聚焦这一祖孙情的主题,这部《红尖尖》却是中间不可多得的一部。在影片中,吴彦姝饰演的水仙阿婆总会让人想起自己的奶奶,也难怪乎吴彦姝有着“国民奶奶”的美誉。
故事围绕着留守儿童火龙的经历进行展开,而在他的身后,却是承载着一切压力的奶奶——水仙阿婆。影片中,火龙并不知道父亲因为出现事故而身亡,还在一直期待着父亲归来送给他一把新伞。是水仙阿婆隐忍着一切,支撑起火龙心中的希望。
她是一位孤寡老人,唯一的儿子因故身亡,唯一的孙子成为她的寄托。
水仙阿婆像中国大多数奶奶一样,带着孩子生活在乡下,给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也给孩子最善良的爱。这份情感是多么的深厚。
小火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看护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难能可得的是给予孩子严正的教育,让孩子心存善良与爱。这是属于老一辈人心中的坚守,是我们最为感动的地方。
从水仙阿婆的角度上,隐瞒着孩子,说他父亲没有去世,只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这本身对一位老人来讲就是一种痛苦。可只要有孩子在,她心中就要担当起这个家,给予孩子以希望,让孩子坚定的走下人生的道路。水仙阿婆内心承载着一份美好,这份美好大抵就是祖孙情中最让人泪目的地方。
奶奶带大的孩子,其实这句话说起来有一种悲伤,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思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和父母一同生活成长,而因此和奶奶一起生活。长大了,离开了奶奶之后,回想起和奶奶相处的种种,让人暖心。这中间,就是奶奶给人带来的温暖,如沐春风。
是《红尖尖》再一次打动了内心,再一次将时光带回到童年时刻,那时候的乡村的山山水水、稻田池塘、村寨土路……凡此种种留下了无数个奶奶给自己的印象符号,似乎有了这些,才是最为完整的童年。
水仙阿婆就像大多数奶奶一样,在她们的身上肩负着太多的重任,她们是我们心中独一份的存在,当我们无数次回想起童年的故事,总会浮现她们的身影,她们的淳淳教导,她们的正直和她们在抽屉里不舍得吃而留给我们的饼干……
致敬水仙阿婆,就是致敬她为一个家庭的付出;
致敬水仙阿婆,就是致敬她默默隐忍着丧子之痛;
致敬水仙阿婆,就是致敬她为孙子营造一个有希望且正直的环境;
致敬水仙阿婆,就是致敬她在老年依然坚持本色的人生态度;
致敬水仙阿婆,就是致敬她心中有爱。
难得的电影!愿你快快长大,一切顺利!
电影《红尖尖》的其中之一的拍摄地在宛田瑶族乡,在森林密布的乡村里,那座电影承载着祖孙故事的主要拍摄地的祖屋依然还在。云烟缭绕,斜对祖屋的鼓楼中,环顾四周山景,眺望远方,电影中的情节历历在目。在鼓楼外,苗叔问这里的阿妈,这座鼓楼的功用得知,每当节庆,这里都会举办长桌宴,伴随着熊熊篝火,会有当地土生土长的瑶族姑娘、小伙在这里载歌载舞的与客人共度满天星光的夜晚!电影你看过了吗?很好看,推荐你看!苗叔在6月17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看过了这部特邀展映的故事片。极其写实的风景在极具写意的镜头中,将广西桂林临桂的宛田瑶族乡的美呈现出来,也让人通过和故事情节认识到了山水之间祖孙二人的浓情至深。走进这里,走入电影,一切都是真实的人和自然。
恋物和言灵拒绝了所谓族群传统的断裂与继承,和仪式(葬礼,祭祖,节庆)一样恒为了宣告了人和制度永存的状态。但主动剥离开了矛盾,这种所谓的“生命事件”(历程式,历史化,以身体之变化的作为媒介移动因素)的体验仍然没有跳脱出某种中国式作者主义缺乏“我者与他者”之辩民众与乡土的关照,这种“忧思”沿着“边城化”的风景,非母语的专业表演(并非否定)和标本化的世居之所的进一步地孤岛化加深着少少民类型的视听风格的僵化。如果不能遭到一种解法,那么这类删除歌舞仪式填充物的图像依然是表演装置。有时候部分学者所谓的温暖的民众题材(我拒绝使用人民性等等描述)和“粉红现实主义”的孱弱的区别是摆动且危险的。
有没有亲爹在家里有那么重要嘛,钱到位就行了,平时少了个人唠叨不挺好的。自然风光很不错。
盘生打上伞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从头到尾都很好
疏疏电影剧本里情绪最简单朴实的一部。相依为命的祖孙情。曾导演拍电影对演员表演调节有些缺位,小演员与《棋魂》中的演出相比逊色了点,吴彦姝奶奶也亮点乏乏。
质朴的亲情,没喷的
有幸见到制片人陈冬冬女士,陈女士制作过闯关东等大制作影视,听陈女士讲影片创意来源,分享拍摄过程,尤其是提到商业作品我们有过很多成功,现在想静下心来拍一些作品,对这部影片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当然从作品来说,影片主题不够吸引人,一些细节有待推敲,但作为一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影片,我觉得目的是达到的。
就挑了后面半段观摩一下。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乡村留守儿童片。但是吴彦姝演的奶奶真的好亲切。
六公主,祖孙相依为命,风景美,剧情一般套路
我的线上siff补签,很久没有看这么根正苗红的电影了
看剧本和拍摄手法还以为至少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电影。。。被“那里有一株草药……我去采……啊~~……”笑死。。。不过老奶奶的气质真好,广西的景色也是美的~
期待的电影
支教要家访,都不知道家里什么情况就疯狂找家长。搞笑呢!
喜剧?
阿婆,我的阿婆,我们在一起不分开。童年记忆,泪奔
奶奶演得好!制作这样题材的一部电影的团队是难得的,可敬的。
吴彦姝奶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亲切,平和!
景色好美啊
景美,人善,情真。